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针灸特色的思考

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针灸特色的思考

2009-05-08 8页 doc 47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1201

暂无简介

举报
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针灸特色的思考.针 灸 特 色 的 思 考 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 针灸是袓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医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然而在学习及应用上曾有两种说法:一是“简单易学”之“易”论,甚至认为只要能将针扎进去便是;二是强调“入门容易,成家难”(近代针灸学家朱链氏言),正如我国第一部医著《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指出的:“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从我们的学习和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后论是比较认真、实...
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针灸特色的思考
.针 灸 特 色 的 思 考 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 针灸是袓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医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然而在学习及应用上曾有两种说法:一是“简单易学”之“易”论,甚至认为只要能将针扎进去便是;二是强调“入门容易,成家难”(近代针灸学家朱链氏言),正如我国第一部医著《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指出的:“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从我们的学习和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后论是比较认真、实际、严肃而正确的。 面对新世纪,如何认识针灸特色,把握特色,弘扬特色,来迎接国际化,满足人类防病治病及健康长寿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1针灸医学特色的认识 1.1针灸是一门独特而完整的学术体系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医学。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基本上奠定了针灸学的学术体系。针灸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其基石,以经络、腧穴学作为其基本理论,以经穴诊察、针法灸法、针灸治疗作为其诊疗手段,以实验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独特的诊断、独特的治法、独特的治疗手段、独特的治疗途径,又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简而要之,针灸学是“理、诊、法、方、穴、术”的集合。 1.1.1有理论指导的针灸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方式,发展规律、运行轨迹,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充分发展。针灸亦有其特定的内涵、发展规律。 针灸临床是实践性最强的科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尤以充分认识脏腑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核心。针灸是刺激特定部位,以调节气血、激发其本身器官的功能来达到扶正祛邪,以求“阴平阳秘”、“以平为期”。针灸要做到辨证、辨经、辨病诊治,就必然要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理论的指导。懂得脏腑经络理论,方能用得灵活,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如治一例子宫内膜炎刮除术后的病人,症见小腹拘痛伴阴道流血,已用10天抗生素、消炎止痛药并服中药,来诊时因痛而踡缩,即针承浆、大敦,并灸隐白。留针40分钟,痛止。隔日1次, 3次而愈。病在下取之上,以任脉之承浆为君穴,治“小腹急痛”,辅以大敦(肝经),隐白(脾经)止痛、止血,故能取速效。又如治面瘫时取对侧合谷穴,乃因大肠经在面部的循行交叉而致。 临床医生如能做到气至病所,常能立竿见影。再如治一例胆囊炎切除术后绞痛患者,针足窍阴后针感到胁部,痛立止。这正体现了“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历史证明,理论的突破往往带来临床实践的飞跃。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的作用机制,这必将促进针灸的现代化。 1.1.2有诊断可据的针灸 针灸除了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诊断、狭义的中医诊断之外,亦有经穴诊断可以依据。 针灸学是以经络腧穴为理论,以针灸为手段的学科。经络辨证是针灸辨证取穴的重要法则,循经取穴是取穴的基本规律。如仅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诊断和狭义中医诊断,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显然还需要经络腧穴的诊察以臻完善。早在《灵枢·五色篇》就指出:面部有五脏六腑的定位区。通过观察相应的区域,就能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近年来,针灸诊断得到速猛的发展,如穴位诊断的研究,耳穴诊断的研究,手诊的研究,目诊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应用。 针灸诊断不仅诊已病,而且善诊未病。《黄帝内经》早就阐述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而知其内”的思想,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正是针灸诊断的理论基础。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直行的主干为经,细小的分支为络。它们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把人体脏腑和各种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节,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保卫机体的作用。经络即能将外邪由体表传注于内脏,亦能将内脏的病变反应于体表。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此,医者可通过视、触、测(声、光、电等)等手段来发现经络腧穴的变化,从而可以判断疾病,明了病位、病证、病经、病性、病势。此外,经穴诊断对“未病”的诊断,这是其他医学所不能比拟的。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而经络作为信息的传输通道,能将人体的点滴信息反映于体表和经穴,通过经穴诊察,就能探知已病和未病。 当然,提倡经络腧穴诊察,并不是要排斥其他诊断法。作为一个临床针灸医师,必须作到多种诊断法的掌握,要善于利用各种诊断法的长处。既要充分采用凝聚着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生化检测、影像诊断等,亦要充分使用舌脉等四诊,更要充分利用经穴诊断。如此,方能做到辨经、辨证、辨病等。 1.1.3有法则可循的针灸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针灸学是直接与病人打交道,与病、痛、生、死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治疗有治则、治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用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为原则,为总。治法为具体实施的要领,是治则的具体化,为点。如肝旺脾虚,其治则为泻实补虚,其治法为抑肝扶土。 治则:补虚泻实,以平为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针解篇》“宛陈者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者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些经典都阐明了针灸的治则。对于虚证的用补法,对于实证的用泻法,不虚不实的用导气法。 1.1.4有处方规范的针灸 处方是根据治则治法而确定治疗内容、手段、治疗的凭据。既是临床治疗的记载,也是医者的水平考试。南京肖少卿教授87年提出“理、法、方、穴、针”。认为药方有君臣佐使,针方也有主次之分,有主穴、配穴。此说,为处方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拟改为“理、法、方、穴、术”似更为妥当。 针灸文献多,可谓汗牛充栋,但针灸处方书少。且不少针灸处方缺少必要的格式,或内容简单、表述不清;或书写混乱、主次不明、上下前后脱节;或为穴位的堆砌;或为治法的堆砌,难以重复,难以推广。因此,针灸的处方必须规范化,以利于完整记录操作过程,利于临床操作,利于他人学习借鉴,利于科学研究。 格式:治法,选穴(主穴、辅穴),刺灸法(针灸手段,补泻技巧,其他刺灸手法、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刺激量,留针时间,针灸频次,疗程等),配用方法等。 治法主要针对病、证、经、位而言。 处方有主穴、辅穴之分,穴有左右、单双之别。选穴有循经、辨证、局部、近部、按时和辨病选穴等,配穴有按部配穴(上下、前后、左右、三部配穴),按经配穴(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子母经、交会经配穴)等。穴位定位是按国际标准还是特殊取穴。 针灸手段有针法(毫针、指针、电针、三棱针、火针、挑针、皮肤针、梅花针、激光针、微波针、美容针、小针刀等),灸法(艾条灸、艾炷灸、药线灸、灯火灸、香烟灸、温和灸、化脓灸、隔物灸等),穴位给药(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透皮给药等),穴位埋藏(埋线、埋药、埋器官等),拔罐法,经络疗法(刮痧等)等。 补泻有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导气法。以及生成数,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 其他刺灸法:《灵枢·官针》记载有26种刺法。如适应九种病变的“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适应十二经病变的“十二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适应五脏病变的“五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而后代的发展就更多。 针刺的方向与补泻及治疗病种有关。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不同的病须针向不同的方向,以达气至病所,如刺风池可据病情不同,或朝眼、或朝咽,或朝鼻,或透风府。 针刺的角度与治疗部位、穴位特性、治疗病种及治法相关。胸背部应斜刺,皮肉浅薄处可平刺,肌肉丰满者可直刺;一些特殊穴位有特定的刺法,如风府应向下刺;平刺可通过皮部起作用。 针刺的深度不同,其针感和适应证也有所差异。如针次髎穴,针浅层者,针感为局部酸胀,可治局部风湿痹痛;刺中层者,针感向下,侧重下肢病痛;刺深层者,则以妇科及生殖泌尿疾病为主。 刺激量和病人体质,季节,病性及疾病相关。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同,加之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病程、腧穴部位、耐受度、初诊复诊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医者必须采用相应刺激量的针刺手法,才能有效地调整人体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 留针时间与治法、病性及年龄相关。针刺按内经一般留针约28分钟左右。皮内针应留针时间长,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亦可长时间留针,小儿则不留针。留针者也应标明是否间歇行针。 针灸频次与疾病、治法相关。病急、病重的可一日一次,及至一日数次;如有人做过研究,头针一日数次者优于一日一次。慢性病、巩固疗效者及防病者可数日一次,一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埋线应一周一次,耳穴压豆可依气候数日一换。 疗程可依病情而定,感冒者短,中风偏枯者长。 针灸处方尚应标明除主要治疗方法外,是否还配用他法。 以上主要以毫针治疗而举例,其他疗法可仿此。 1.1.5有穴位标准的针灸   在针灸临床上,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穴位标准,以利于学习、科研及推广。但在实际应用中,要用穴而不泥穴。可以充分利用穴位的方向性(针刺不同的方向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治疗不同的病),深浅性(亦名层次性。针刺不同的深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治疗不同的病),多点性(针刺穴位不同的点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治疗不同的病),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穴位的特殊性,如特定穴,双向性。 特定穴的作用: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为临床主要使用的腧穴,各具有特殊的作用,临床巧妙用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的双向作用:穴位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如针承浆、列缺即可治遗尿、亦可治癃闭;天枢既用于治便秘又治腹泻。 1.1.6有技巧考究的针灸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针灸治疗是使用针或灸来操作,在临床上也就尤其讲究操作技巧,即针灸术式。针灸的目的一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治愈疾病,这就要求有良好的针感,尽可能气至病所。二是要尽可能舒适,要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治疗中要做到无痛或少痛,要减少不适感。如理想的针感就应来得缓慢而绵长,而非爆发。 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这些方面。就要在针灸的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如毫针刺法的治神、进针、补泻(包括导气)、调气、刺激量、留针、出针等都要非常讲究,而非针下去就完事。艾灸亦如此。 针灸常常给人简单易学的感觉,针灸操作也似乎简单易行,这体现了针灸的一个简便的特点。但这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针灸是一门讲究“理、诊、法、方、穴、术”的科学,是系统、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 探索更大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满足人们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需要。我们既要选用传统针灸,又可采用现代针灸及无创伤针灸。同时,遵循循证医学,分析总结经验,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有效治疗各种病证的科学规律和方案。 1.2针灸是一门以疗法命名的综合应用医学 针灸学强调疗法的特色,以治疗手段命名,并约定俗成。以针或灸为主,属于自然疗法,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一门综合性科目。 1.2.1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泛指凡是人为的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与因素的医疗手段的方法。针灸是用针或用灸,不用药或少用药,无药物的毒副作用。作用的手段是针刺或灸灼,作用的点是经络和腧穴,作用的物质是气血和阴阳。显然,针灸属于自然疗法。这明显有别于西医的以化学合成药物、手术为主的疗法。故此,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1.2.2应用范围广 针灸治疗的病症广及临床各科病症,并非一些人的眼中的治痛、治瘫几种病证。仅在七十年代联合国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的针灸有效病证就有包括各系统的43种。据最近统计资料,有关部门将1980年至2000年100余种针灸、中医、西医杂志公开发表的针灸论文5451篇,总病例673778例,按照三个标准(每种病有40篇以上的完整临床资料,有明确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可靠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确定了54种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这包涵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4种;消化系疾病4种;泌尿生殖系疾病5种;内分泌及代谢系疾病2种;神经及精神系疾病9种;运动系疾病8种;皮肤科疾病5种;妇产科病4种;儿科病3种;五官科6种;传染病2种;其它病:戒烟及恶性肿瘤的放疗后不良反应和癌症疼痛。天津的博士也提出了针灸的疾病谱,虽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根据针灸医学,“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针灸作用的点即是经络和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把人体脏腑和各种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起来。经络是枢纽、是通道、是信使。因此,针灸能治疗外经病,内府病。细分为三大类疾病:(1)肢节:五体(皮、肉、脉、筋、骨)、五官九窍;(2)经络;(3)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针灸直接作用的靶点是经穴,这也就决定了针灸在疾病治疗中所起的主次作用。对于经络病,针灸为主;对于外周及内脏疾病,针灸或起主要作用,或起辅助作用。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及文献所载中,针灸的治疗也是极其广泛的。故此,虽不能说针灸包治百病,但也不能说针灸不能治百病。 1.2.3针灸诊治未病 针灸诊治未病,这是针灸的又一大特色。这也是我们目前所忽略的地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又云:“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张仲景也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针灸学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奠定了针灸在诊治未病方面的优势。针灸治疗未病古已有之,但现代仅在某些方面做过研究,应用尚少。针灸治未病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治已有病但未发作,针灸以防之;一是完全意义上的未病,包括现在所提的亚健康状态。针对前者的工作做得较多,如三伏天穴位敷药防治哮喘,灸绝骨、足三里防中风等。针灸治未病的方法也应有几种,一是针对反应点采取相应治疗;一是针对体质采取相应治疗;一是针对相应疾病采取相应治疗,如灸大椎、神阙防感冒;一是整体治疗。如“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1.2.4效果显著,安全、毒副作用少 针灸以调整经络为主,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传输通道,对众多疾病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 “是药三分毒”,这充分说明了药物治疗尤其化学合成药物的双重作用。药物就象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毒副作用。而针灸作用的工具是针或灸,作用的点是经络和腧穴,以激发人体的功能,调整人体机能状态的为主,故其治疗安全、毒副作用少。 值得一题的是,尽管针灸学是以治疗手段命名的,但现代的发展已使其远远突破了针或灸的界限。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针、灸,药物敷贴,声、光、电,或是其他的手段,只要它的作用点是经络或腧穴,应用经络腧穴理论,它就属于针灸疗法。 1.3针灸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针灸医学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华大地,如今在世界各地兴起,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针灸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世界都在揭示它,在研究它。针灸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哲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衍化,传统针灸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深入发掘了古代针灸医学的学术宝库,一方面继承老中医的宝贵学术经验,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及手段对传统针灸医学体系作了全新的阐发与探索,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针灸医学的学术视野与临床范围。使针灸学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 目前,应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广泛,已达100多个。同时,在针灸原理研究方面,不仅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点攻关课题之一,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不惜重金成立科研、教育机构,加紧研究。 2针灸学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二十一世纪,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现代医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转变,人们需要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针灸界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需要正视目前面对的困难,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矛盾,如人们渴望自然疗法与针灸发展滞后(表现在针灸的经验化、个体化;病种的萎缩、市场的缩小;针灸原理尚未揭开;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不够)的矛盾;针灸医学发展与针灸人综合素质(中西医理论水平;临床思维、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的矛盾。 2.1学科发展的必然   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针灸学也一样,理论的深化、原理的阐述、临床疗效的提高,需要针灸学的发展。不可否认,针灸界在前进的道路上现在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针灸的特色优势。医疗改革以及医疗竞争的加剧,使针灸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海外市场的开拓,针灸的现代化,针灸的系统化,针灸的产业化,针灸人才的培养,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当今存在的针灸市场的萎缩,针灸治疗病种的减少,值得我们深思,需要认真面对,加以解决。 2.2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指导医学发展的模式,在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时代过渡,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两个时代、两种模式并存。自1977年恩格尔(G.L.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对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身应激的增强,“现代病”、“文明病”、“富贵病”、心身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改变着疾病谱,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只重视人体的微观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忽视了精神与躯体平衡、心理与生理平衡、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平衡,只依靠机体参量的偏离正常来诊治疾病,而忽视了社会、心理、自然环境适应不良的变量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巨大影响,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因此人们不得不对生理医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和进行新的认识。医学的现代化,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医疗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而是应把生物医学与社会医学、自然医学(包括地理、气候、天文、环境、时间)、心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结合起来,以适应人类卫生健康的需要。中医针灸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将人纳入大自然与大宇宙中来看待。注重整体观,辨证观、恒动平衡观,重视社会、地理、气候、天文、环境、时间、心理对人体的影响及个体差异。针灸学的这种整体医学模式、自然疗法特性,正是现代医学在新技术革命中追求的目标,这也是针灸学所独具的基本特点和优势。面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针灸界应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与引进多学科来研究针灸学,使其更系统、更完善。 2.3医学交流的需要 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掀起了“针灸热”,此起彼伏,方兴未艾。国外学习和使用针灸的热情日渐高涨。针灸已率先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学术方面的交流,更应加强语言上的沟通。诚然,提高针灸界的外语交际能力是急不可待的事。 3直面机遇和挑战,弘扬特色和优势 3.1注重针灸人才的培养   针灸特色的弘扬需要人来实施,针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1.1针灸人的素质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针灸人才不仅要具备中医针灸诊治知识的本领,而且要具备西医诊治知识的本领,现代科研思维、方法及能力和外语能力。中医、针灸是一个系统的科学,是一个涉及临床各科的学科。但我们的教材不够系统,不够完善,我们的讲授就更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这导致针灸人才的“内功”不够。针灸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一定的临床实践锻炼。针灸要发展,要创新,就需要科研。针灸要交流,就需要外语能力。这些都需要加强。 3.1.2针灸人才的全和专 纵观当今,我们的针灸人才的培养目的不是很明确,既不全也不专。针灸治疗广泛,涉及到临床各科,需要针灸师掌握到各种的知识。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且受到现在培养方式的制约,我们不可能面面都精通,这又要求我们在全之外,必须专。全与专,是辨证的关系。作为针灸学的全,应建立在专的基础上。 3.1.3继承与创新 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新,未来的传统则有赖于今天的创新。继承与创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源泉,针灸的文献汗牛充栋,老中医经验凝聚着多年的心血,这亟待我们的总结、归纳、分析,继承。认真地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并学习古现代针灸文献是针灸学术进步的原动力,只有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才能攀上新的高峰。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针灸学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创造才培植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应当努力创造针灸的新理论、新疗法、新技术。 3.2针灸应用的拓展 目前,针灸的应用还是比较狭窄,病种也在萎缩。针灸应加强与他科的联系和学习,拓展应用范围。针灸应用不仅要应用于诊治已病,更要加强诊治未病的研究;不仅要应用于针灸起主要作用的疾病,也要应用于针灸能起辅助作用的疾病如肿瘤。针灸不仅可以用于人,亦可以用于动物。如芬兰在2002年举办了国际性的兽医针灸培训班。 3.3针灸的现代化   针灸的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应不断汲取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来武装、揭示针灸作用原理的奥秘,充分针灸的特色和优势。针灸现代化其主要内容应有针灸理论的现代化,针灸诊治的现代化及标准化,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 针灸器械的开发与应用,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的研究等。针灸的现代化不是西化,不是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来同化针灸。避免过度崇古,走向玄化、神化,亦要避免过度西化,丢掉中医针灸的特色。 3.3.1针灸学术理论体系的现代化 基础理论是任何学科的基础,解决针灸学术理论问题是针灸现代化的前提。针灸理论应更系统,更完善。应充分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如经络的实质的认识、研究;如中医全息论的研究,就可以解决许多以前不能明了的问题,不仅能解释许多针灸学中特殊的穴位即耳穴、手穴、足穴等, 而且能把它们归纳于针灸理论中。 3.3.2针灸临床诊断体系的现代化   针灸诊断体系属于中医临床诊断体系的内容。主要基于整体观,“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传统诊断思维和方法。具体的手段是望、闻、问、切四诊。其体现了宏观性和整体性特点,也存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不足。因此既要借现代科技完善中医四诊内容,弥补不足。如实验室检测、影像检查等,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诊断,达到疾病的诊断定性、定量等。同时也要对针灸学中应有的诊断技术进一步研究,配合声、光、电等,如通过经络穴位变化以辨经、辨病、辨证,并做出进一步的定性定量研究。 3.3.3针灸治疗技术的现代化 针灸治疗技术是中医治疗技术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之一。提高疗效是其基本目的,易于接受是其基本要求。既要挖掘传统治疗方法,如火针、梅花针、浮针等;还要与现代医学结合,如穴位注射、穴位透皮给药等;也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与电针等;亦要探索无创伤针灸,如激光针等。力图寻找更多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及合宜的治疗方案。 3.3.4针灸诊疗标准的现代化   针灸的诊断和疗效的标准化是针灸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主要部分。建立现代中医针灸诊疗标准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于用科学的标准规范中医针灸的诊疗体系,更好地评估中医针灸诊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利于针灸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更好地发挥针灸的特色和优势。 3.3.5针灸科研研究的现代化   针灸的科研研究要充分遵循循证医学及WHO所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实验针灸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针灸学已从经验医学时代进入实验医学时代。实验针灸学将与传统针灸学结合进入现代整体医学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实现针灸学术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创立具有中医针灸特色的实验科学体系。中医针灸的实验体系不能单纯借助现代医学实验方法,必须体现中医针灸的特色,将宏观与微观、辨病与辨证有机的结合,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层次上掌握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建立诊断的客观标准,并阐明治法方术的作用机制。此外,多学科的研究将能更深入揭示针灸的实质。   3.4规范针灸市场  在特殊的时期,“一把草,一根针”对缺医少药起到一定的作用。现今,社会在进步,文化水平得到更大普及,医学人才包括中医针灸专业学生不断充实医疗队伍。必须按整体素质来规范、来要求针灸队伍。不能允许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流给针灸带来负面影响。要严格实行针灸水平考评考核制度,确保质量,加强管理,规范市场。 3.5重视针灸的市场化、产业化   针灸源于中华,正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学习、应用针灸的热潮相比,针灸在国内的市场却在萎缩,治疗的病种却在减少,更谈不上产业化。只要从根本上正视、重视针灸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把针灸市场化、产业化提上议事日程,才能可能促进针灸的更大发展。发展针灸的市场化、产业化是针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PAGE 1
/
本文档为【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针灸特色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