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新冷战史

新冷战史

2009-05-01 15页 pdf 784KB 1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7056

暂无简介

举报
新冷战史 “ 新冷战史 ” 与当代美国 外交史学 ,思潮 戴超武 东欧的剧变 、柏林墙的坍塌和苏联的解体 , 年代末国际形 势的变化的确使全世界头晕目眩 , 而支配战后世界长达 年的冷 战似乎在一夜之间结束了 。 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国陶醉于“ 胜利 ”之 中的时候 , 美国外交史学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 在得意之余也感到 了困惑 。 一方面 , 在冷战结束之前 , 美国外交史学界对冷战史的研 究经历了“ 正统学派 ” 、 “ 修正学派 ”和 “ 后修正学派 ”之后 , 在一些重 大问题上 已基本上取得了意见一致 , 而冷战的结束则...
新冷战史
“ 新冷战史 ” 与当代美国 外交史学 ,思潮 戴超武 东欧的剧变 、柏林墙的坍塌和苏联的解体 , 年代末国际形 势的变化的确使全世界头晕目眩 , 而支配战后世界长达 年的冷 战似乎在一夜之间结束了 。 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国陶醉于“ 胜利 ”之 中的时候 , 美国外交史学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 在得意之余也感到 了困惑 。 一方面 , 在冷战结束之前 , 美国外交史学界对冷战史的研 究经历了“ 正统学派 ” 、 “ 修正学派 ”和 “ 后修正学派 ”之后 , 在一些重 大问上 已基本上取得了意见一致 , 而冷战的结束则使得有必要 重新研究整个冷战史 另一方面 , 在重新研究的过程中 , 如何厘清 冷战的经纬 , 怎样对待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以及许多似成“ 定论 ” 的观点等 , 都是冷战后美国外交史学界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 美 国外交史学界开始呼吁进行 “ 新冷战史 ” 的研究 。 因此 , “ 新冷战史 ”的出现并非 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 , 它不仅仅显示 了冷战后美国外交史学思 “ 新冷战史 ”与当代美国外文史学思 潮 潮的重要发展趋向 , 更为重要的是 , 它凸显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世 界政治格局中实力地位的变化以及美 国国 内政治思想的发 展趋 势 。 “ 新冷战史 ”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 是 年 月 日至 日在美国天普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 , 这次会议是 由卡 内基公 司赞助的 。 会议的主题为“ 冷战的起源 新的证据 、 新的解释和新 的意义 ” , 其目的是两方面的 一是根据新近解密的档案重新考察 冷战的起源 , 二是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研究 “ 避免及解决冲突 ”的 历史 , 但重点放在冷战的起源问题上 。 美国研究冷战史的著名学 者 、耶鲁大学教授约翰 · 加迪斯 做了题为 《新冷战史 一些最初感想 的主题发言 , 对 “ 新冷战史 ”研究方法 和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 ① 加迪斯实际上了 自己及美国外交 史学界在冷战结束后对冷战史的反思 。 他在发言中说 , 由于冷战 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档案文献的不断解密 , 这必然导致 “ 新 冷战史 ”的出现 这种“ 新冷战史 ”注重多国档案的研究 , 强调 “ 第二 世界 ”和 “ 第三世界 ”的作用和影响 , 并强调思想和政治上的合理 性 。 因此 , “ 新冷战史 ”肯定同以往的冷战史研究不 同 。 加迪斯认 为其差别在于 “ 旧 ”冷战史在研究中并未利用多国档案 , 它倾向于 注意军事和经济因素 , 特别强调美苏两极之间的对抗 。 为此 , 加迪 ① 关于加迪斯发言的主 要 内容 , 参见 , “ 卯 一 呢 ‘ , 冶】 叮 卯 姗 , ” 二 , 八妙田 , , 】尧 , , 一 。 美国研 究 斯列举 了有关“ 新冷战史 ”研究的六个假设 第一 , “ 新冷战史 ” 将强调 “ 力量 的多样化 ” , 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如军事 、经济 、 意识形态等多种形 式上 , 而且还体现在世界各国的相互作用上 。 由此 “ 新冷战史 ”将 避免“ 旧 ”冷战史单向研究的缺陷 。 第二 , “ 新冷战史 ”将考察美国和苏联建立各 自“ 帝国 ”的方式 , 以此揭示这些帝国在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差别 。 加迪 斯指出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 , 美国和苏联都力图填补 由于 德国和 日本战败而 留下的权力真空 , 两个超级大国进而以巧妙的 手段施加对盟国和第三世界中立国的影响 在建立帝国的长期过 程中 , 美国取得了成功 , 而苏联则失败了 。 关于苏联失败的原因 , 加迪斯归因于苏联 “ 帝国 ”那种过份高压及独裁的本质 , 特别是在 至关重要的东欧地区 , 苏联从未取得充分的合法性 而 “ 美利坚帝 国 ”则相反 , 它是建立在“ 邀请 ”之上的 。 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 积极寻求同美国结盟 , “ 欢迎美国的存在以抵消来自共产主义集团 的威胁 ” 。 因此 , 加迪斯的结论是 由于其盟 国乐于甚至渴望参与 的意愿 , 使得 “ 美利坚帝国 ”更为可行 、 稳定并具有凝聚力 。 第三 , “ 新冷战史 ”将显示 , “ 独裁的共产主义集团在总体上 , 特 别是斯大林和毛泽东 , 在外交领域方面 比旧冷战史通常所描述的 那样更缺少实用性 ” 。 加迪斯还指出 , 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具有“ 革 命的浪漫主义 ” , 他们经常为各 自意识 形态的信念所束缚乃至误导 , 因为他们基本上都认为 , 帝国主义的 西方阵营之中的国家最终将分道扬镶 , 共产党人将会在亚非拉的 广大地区被视为解放者 。 第四 , 作为第三个假设的必然结果 , “ 新冷战史 ”将显示 , 美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 现实政治 ” 的追寻 , 比旧冷 “ 新冷战史 ”与 当代美国外交 史学思 潮 战史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学派通常所相信的要更为实际和成功 。 加 迪斯说 , 现实主 义学派的学者常常批评美 国的外交政策 “ 脱离实 际 , 自拆台脚 , 还在一个崇 尚权力的世界高唱 民主的理 想 ” 实际 上 , 美国成功地建立了军事和经济帝国而没有抛弃民主的理想 , 突 出的例子是北约的成立和亲美的富裕的西德和 日本的崛起 。 第五 , “ 新冷战史 ”将显示 , 西方在 年代初期已经对共产主 义集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只有民主的 、 资本主义的西方才能提 供“ 大炮和黄油 ” 高压的独裁主义和行将崩溃的经济最终破坏了 共产主义的法统地位 , 并导致华约和苏联的解体 。 如果这一进程 在 年代就 已经开始 , 那么冷战为什么会延续如此之久呢 加迪 斯将之归因于美苏双方对军事力量的迷恋 , 特别是核军备竟赛 。 一方面 , 核武器是战后 国际体系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另一方面 , 核武器的发展使苏联相信 , 军事力量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被打断了 , 而核武器则成为苏联能向美国进行挑战的唯一战略领域 。 发展庞 大的核武库使苏联在丧失了在其他一切领域中同美国进行竞争的 能力后继续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 这样 , 过份注重军备竞赛掩 盖了苏联国内不断出现的各种严峻的问题 , 并妨碍了东西方之间 的早 日和解 。 第六 , “ 新冷战史 ”不仅将产生令人耳 目一新的解释 , 而且还将 证实“ 正统派 ”冷战史学家的一些结论 也许其中最有意义的是 , 新 的证据将进一步充实以下论点 , 即只要斯大林一天掌权 , 冷战的对 抗就不可避免 。 加迪斯强调指出 , 不断增加的有关斯大林的资料 只能进一步证实他所具有的敌对及野蛮的本性 他制造了一种怀 疑和敌视西方的气氛 , 这种气氛在他去世后的很长时间里依然存 在 。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冷战的加剧上没有责 任 。 英国研究 加迪斯新近出版了一部名为 我们现在知道了 重新思考冷战 史 的论著 , 进一步 系统阐述其 “ 新冷战史 ”的思想 。 。这部论著实 际上是加迪斯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个系列讲座 , 其中探讨了早期 冷战史 一 年 中的重大问题 , 如欧洲的分裂 、 中国内战 、 朝鲜战争 、核军备竞赛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 。 从现有的评论看 , 美 国外交史学界虽然也批评加迪斯的“ 新冷战史 ”存在着史料运用方 面的不足以及研究视野上的缺憾等问题 , 但多称赞加迪斯的论著 是“ 富于思想内容和挑战性的 ” , 为研究早期冷战史提供了一个“ 使 人耳 目一新的 、完整的学术框架和重要的方法 ” 。 还有评论者甚至 认为 , “ 新冷战史 ”思想的提出 , 是美国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 并将改变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学术争论 。 ②由此可见 , 加迪斯的论点 将会产生相当持久的 、不容忽视的影响 。 从本质上讲 , “ 新冷战史 ”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美国外交史学 界的一个新现象 , 它实际上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史学思潮的集 中体现 , 代表着美国外交史学的某些发展趋向 。 因此 , 在研究方法 和研究思路上 , “ 新冷战史 ”究竟新在哪里 , 哪些是值得我们吸收和 借鉴的 , 哪些是值得商榷的 , 这应该是一个严肃的论题 。 首先 , 加迪斯呼吁“ 新冷战史 ”注重多国档案研究 , 强调 “ 第二 世界 ”和“ 第三世界 ”的影响 , 强调 “ 力量的多样化 ”的研究 , 这种方 ① ② , 次 £尹 成 〔 泛 球 卿 , 有关对加迪斯论著的评论 主要参见 , “ , ” 。 , , 一 啥 , 即 , , , 一 “ 新冷战史 ”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 潮 法论和研究手段上的突破 , 也是近年来美国外交史学界力图摆脱 学科危机所进行的重要尝试 。 长期 以来 , 美国外交史学 由于研究 方法单调 、理论陈旧 , 发展缓慢 , 以至被美国学术界称为“ 类似于一 个充满了鳄鱼 、执徐和嶂螂的小生物圈 ” , 古板而无趣 。 ①面对这种 情况 , 美国外交史学家做了种种努力 ,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打破学 科樊篱 , 破除传统的研究框架 , 打破以美国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和以 军事 、经济因素为核心的研究思路 。 在这方面 , 随着美国外交史学 家的自我反思 , 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 , 同时也随着前苏联档案 的开放以及美国同其他国家学者合作的加深 , 美国外交史学将走 向多层次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 逐步将单纯的“ 美国外交史 ”发展成 综合的“ 国际史 ” 。 ② 加迪斯总结了 年代 以来美国外交史学界有关学科建设的诸多反思与建议 , 所以有 “ 一 者呼而天下应 ”的效果 。 从长远看 , “ 新冷战史 ”的这一设想势必成 为 世纪美国外交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 向 , 其意 义不容低 估 。 这也是加迪斯的主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其次 , 加迪斯的第二个假设 , 提出了冷战史研究中一个长期争 论的重要问题 , 即冷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 从冷战史的演变看 , 美 国和苏联战后在欧洲的矛盾和斗争 , 从根本上讲是美国的门户开 放政策同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并非加迪斯所 谓的“帝国的建立 ” 。 因此 , 加迪斯曲解了冷战的性质 , “ 邀请 ”和 , “ 冶 回 卜曰 讨 斗 卿 , ”众户切 幼 , , , , 关于美国外交史学界的反思 , 参见徐国琦 “ 八 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外交史学 ” , 载南 开大学历 史研究所美国史研 究室编 《美国历史问题新探 杨生茂教授八 十寿辰 纪 念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 第 一 页 。 美国研究 “ 强加 ”的概念纯属人为 , 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 就美国同西欧的 “ 邀请 ”关系而言 , 从 年的敦克尔克条约到 年的布鲁塞 尔条约 , 再到 年的北大西洋公约 , 西欧的战略经历了从共同 对付德国到 防止苏联 “ 侵略 ”的转变 , 这是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诱 导的结果 。 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首先提出尔后让西欧国家 “ 请求 ” 的 , 是附有政治条件的 当时的问题在于 , 西欧有求于美国 , 但并不 愿接受美国的霸权 , “ 邀请 ”出于无奈 , 因此也强加于人的 。 就苏联 与东欧的所谓 “ 强加 ”关系而言 , 究竟是战前那些反苏反共 、亲法西 斯的国王 、 流亡国外的旧政权卷土重来 , 还是在国内坚持共产党和 游击队应当掌权 , 一句话 , 是谁应该享有胜利成果 。 起码捷共 、 南 斯拉夫的例子说明 ,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 民的选择 美国在希腊支 持亲法西斯的前国王政权 , 青睐于罗 、南 、保亲法西斯的前政权 , 是 反人民的 、强加于这些 国家的 。 而苏联在东欧的行为虽然有扩张 自己势力范围的考虑 , 但基本上顺应了当时东欧社会的发展潮流 , 这同国际关系史上传统定义的“ 帝国建立 ”有着天渊之别 。 ① 加迪 斯的论点无独有偶 ,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史学界基本上倾向于 认为 , 由于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使苏联“ 可以利用其规模庞大的 武装力量及其深入中欧地区的力量存在而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 这样 , “ 斯大林在 年和 年重新宣布世界划分为两个相互 竟争的阵营 , 看来比以前更真实 、更具威胁性 ” 。 所以冷战并非是 一场为了 自由和 民主的“ 漫长而遥远的争斗 ” , 而是两种类型的帝 国主义之间为了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大利益所进行的争夺 , ① 近年来国 内学者也注 意到苏联在东欧的行为与冷战起源 之 间的互 动关系 , 参见白 建才主编 《美苏冷战史 》, 陕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 张小 明 《冷战及其遗 产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年版 。 “ 新冷战史 ”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 潮 在这一过程中 , 苏联的意图就是尽可能扩展 自己在全世界的影响 , 这反映出美 国外交史学界对冷战性质的普遍误解 。 值得一提的 是 , 甚至连一些俄罗斯学者也持同样论点 。 ① 再次 , 加迪斯认为“ 新冷战史 ”将证实 “ 正统派 ”冷战史学家的 一些结论 , 他强调 “ 最富有意义 ”的是将证实斯大林对冷战的起源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这一点表明了加迪斯对冷战性质及其起源 的理解 。 实际上 , 加迪斯这一假设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 但其涵义 却非 同 寻 常 。 早 在 年 前 , 小 阿 瑟 · 施 莱 辛 格 , 在 外交季刊 发表的一篇代表 “ 正统派 ”论点的 著名文章中 , 将冷战的起源归因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所谓斯大林 的“ 偏执狂 ” 。 他针对当时 “ 修正学派 ”的种种论点强调指出 , 斯大 林的“ 神经质和歇斯底里 ”被战争危机深深地控制着 , 在战后年代 却带着令人震惊的新强度爆发了 , 到最后没有什么能满足斯大林 的偏执狂 。 这样 , 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斯大林本人的品格就形成了 一个结构 , 这个结构使战后美苏合作根本不可能 , 而不管当时美国 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 。 ②事过 年 , 加迪斯在其出任 年度美 国外交史学家协会主席所发表的演说中 , 使用 了同施莱辛格毫无 二致的言辞 , 显示了“ 新冷战史 ”的一个重要特征 。 加迪斯在演说 中坚持认为冷战史所具有的悲剧性就在于 “ 尽管法西斯主义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了 , 但并未损及 由马列主义培育出来的集 权主义 ” , 他将斯大林同希特勒相提并论 因此 , 加迪斯认为 , 美国 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 都是在为抵制专 场 , “ ’ ” 众户 。 勺 , 段 , , “ ” , 砚 , 八刀乙‘ , 一 美国研 究 制集权主义而斗争 ” 。 ①这一论点同“ 正统学派 ”在论述冷战起源时 所使用模式有些雷同 。 冷战结束后 , 许多美国学者强调了意识形 态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 他们猛烈抨击了苏联的政策 , 认为“ 由于 苏联在战后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 , 对西方而言 , 苏联意识形态 的挑战就特别令人不安了 , 冷战基本上是起源于共产主义经常宣 称的扩张主义的目标 ” 。 在 年夏季号的 外交史 杂志有关苏 联档案与冷战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中 , 更有几篇利用苏联解体后开 放的档案文献研究苏联意识形态和斯大林的个性在冷战史的作用 和影响 , 力图证实“ 新冷战史 ”的这一假设 。 他们甚至声称 “ 斯大 林不仅是热衷于向全世界扩张苏维埃帝国的俄国帝王般的共产党 人 , 他还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冷战专家 。 当他的统治快要结束之时 , 他就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 使之预示着同美国关系的最初破裂以及 同西方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 而斯大林的去世则是一个大事 , 使俄 罗斯和世界人民从这一致命的威胁中解脱出来 。 ” ②这种论点和研 究趋向说明了美国外交史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 第四 , 加迪斯认为 , “ 新冷战史 ”必须批判和抛弃“ 旧 ”冷战史的 一些基本结论 , 如对中苏外交政策 、美国外交等重要 问题的评价 。 关于前者 , 美国外交史学界近年来非常重视 , 力图证明共产主义国 家外交政策的僵硬性和意识形态化 , 除上述有关苏联档案与冷战 研究的专题论述外 , 外交史 杂志在 年还组织了 重新检讨 在中国失去的机会 的专题讨论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次 由孔华润 主持的讨论 , 似乎要从中美关系这个角度证实加 , “ 详 , ”压 肠 泛 ‘ 心 , , 一 “ , , ” 工玉户 即 , , , “ 新冷战史 ”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 迪斯的这一假设 。 关于 “ 在中国失去的机会 ”的讨论 , 冷战结束前 美国外交史学界历经数次 , 每次侧重点不同 , 但美国学者大致认为 在战后初期中美关系的交恶过程中 , 美国应负较多的责任 。 但冷 战结束后的这次讨论却众 口一腔 , 参与讨论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 , 是中共的意识形态使当时中美无法接触和建立关系 , 或曰 “ 根本没 有机会 ” , 或是“ 微乎其微的机会 ” , 中国应对 “ 失去的机会 ” 负主要 的责任 。 ①更为重要的是 , 这些研究还试图证 明 , 由毛泽东所谓的 “ 革命的浪漫主义 ”所引发的“ 输出革命 ”从根本上恶化了战后初期 的中美关系 。 他们指出 , 在中共领导人看来 , 新中国的安全只有通 过团结其他革命力量才能达到 , “ 尽管在 年中共巩固了在大 陆的控制之后 , 它仍大规模地援助越南 、朝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革 命运动 ” 。 因此中美要实现和解 , 只有美国准备完全撤出亚洲才有 可能 。 他们进而指出 , 如果美国那样做的话 , “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的历史将会截然不同 ” , 因此 “ 共产主义的全球浪潮会在它达到顶 点和开始衰落之前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 。 ②这种结论的含义非常明 确 。 关于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 , 美国外交史学界近年来尽管 使用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如“ 世界体系 ”理论 、 “ 合作理论 ” 、文化模式 等进行深化探索 ,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 , 不少论著为美国的外 交政策大唱赞歌 , 似乎忘记了美国在“ 帝国建立 ”的过程中在朝鲜 的冰雪中 、在越南的丛林里 、 在加勒比的海滩上所经历的种种痛 楚 , 忘记了种种强加于人的霸权行径 , 忘记了在“ 亲美国 ”的幕后和 娜 , 〕 呢 刀 , 及 心 , , , , 一 , “ , ’及 即 , , , 一 美国研究 台前所发生的种种严重的争吵和分歧 。 最后 , 加迪斯的第五个假设提出的关键 问题就是苏联解体的 原因究竟是什么 。 这个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备受美国外交史学界的 关注 , 加迪斯实际上是总结了美国学术界的普遍观点 , 即苏联意识 形态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首要 因素 。 他强调 , 冷战结束的方式同 其起源的方式直接相关 , 它是 “ 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斗争 , 自由的 理想证明比集权的实践更为持久 , 因此冷战就结束了 ” 。 ①这不仅 是美国学术界总结冷战史所取得的一个 “ 重要共识 ” , 也是西方冷 战后的一股强烈的思潮 , 我们对此必须予 以批驳 。 同样 , “ 新冷战 史 ”虽然批评美苏双方对军事力量的迷恋 , 但却为战后美国的扩军 备战高唱颂歌 。 美国外交史学家认为 , 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的 关系正如克劳塞维茨所描述的战争艺术那样 简单而困难 , “ 美国 对苏联外交政策的立场是反对莫斯科在其边境外所干的一切 , 这 一立场 已受到核武器威慑力量的锤炼 ” 。 他们还强调指出 , 当苏联 在二战后需要科技人才和其他资源进行国家重建时 , 它却花费巨 大的人力物力来研制原子弹 , 就足以说明它对西方的威胁 因此 , “ 美国可能经常过度或错误的使用武力 , 但美国的军事力量在遏制 苏联扩张 、迫使华约解体以及使苏联承认必须进行根本改革等方 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 。 ②美国外交史学家在冷战后时期做出如 此的总结 , 是在向决策者昭示着某些值得借鉴的“ 历史 ” 。 、 “ 冶】 , 】刀 , , ” 】 , , 肠记 泛 ’ 叻 ‘”那 , 洲如 如 , 即 一 , , “ 卯 吧 汉二 飞 冶 , ” 及 , , , , 一 “ 新冷战史 ”与 当代美国外交史 学思 潮 “ 新冷战史 ”所折射的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 , 不独是一个单 纯的学术现象 , 实质上是美国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在美国外交史 学界的反映 , 显示了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方向中的某些重要 问题 。 首先 , “ 新冷战史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 中实力地位的 巨大变化 。 冷战结束后 , 美国决策者和大多数美国外交史学家认 为 , 虽然美国也处于相对衰落时期 , 但毕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 级大国 同时 ,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及经济发展趋向似乎 比较符 合美国所一贯倡导的理想与模式 ,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降 低 。 如何谋求扩大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文化影响 , 从冷战后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方向看 , 它同冷战初期一样 , 重新强调国际关 系中意识形态的 , 以此界定同类 , 剔除异 己 。 在这方面 , 前一 阶段流行广泛的“ 文明冲突论 ” 、“ 中国威胁论 ”等 , 都是意识形态的 幽灵在作祟 。 其次 , “ 新冷战史 ”凸现 了冷战后美国国内政治思想的发展演 变 。 冷战后美国国内政治思潮大致经历了从 自由主义向保守主义 的重要转变 , 尽管保守主义的观点不尽相同 , 但在对外政策基本上 强调加强美国的军事力量 , 无限制地抵制某个全球性竞争者的挑 战 , 抵制回到多极结构 , 保持现有的一极霸主地位 。 ① “ 新冷战史 ” 似乎也要在这方面总结历史经验 一方面认为美国通过军事手段 , ① 参 见蔡佳 禾 退 向未来 保守主义 思潮对美国外交政策 的影响 》, 载 美 国研 究 》 年第 期 , 第 一 页 。 美国研究 成功地建立了冷战时期西方的军事联盟 , 另一方面又是美国强大 的军 事力量加剧 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 导致了冷战的持久性 , 并 最终导致华约和苏联的解体 。 因此 , 坚持西方意识形态和军事力 量上的所谓“ 优越性 ” , 是保守主义对外政策中的一把“ 双刃剑 ” , 也 是 “ 新冷战史 ”要花大力气进行总结的历史经验 。 第三 , “ 新冷战史 ”为冷战后时代美国“ 再建辉煌的帝国 ”提供 历史的借鉴 。 显而易见的是 , 冷战时期那种相对稳定的国际体系 , 在冷战后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 在美国人看来 , 俄国 、 中国的发展 前景 、美国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等 , 都是美国维持其霸主地位不可低 估的变数 , 在这种国际关系结构中界定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也较为 困难 。 可以讲 , “ 新冷战史 ”无疑在这方面为美国决策者提供可资 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方面 , 它强调了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影 响和作 用 , 以努力扩展和巩固美国在世界各地现有的政治 、经济和军事同 盟 另一方面还宣扬力量的多样化 , 特别注重意识形态 、文化 、 国家 间经贸关系等在“ 帝国 ”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 从而使美国对外扩张 的手段和策略更为隐蔽和有效 。 “ 新冷战史 ”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 它不仅是对美国外交史 学界的挑战 , 也是对世界的挑战 。 在美国外交史学界 , 冷战史的研 究经历了“ 正统学派 ” 、 “ 修正学派 ”和“ 后修正学派 ”的发展演变 , 其 中“ 修正学派 ”和 “ 后修正学派 ”都对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提出 了不同程度的批评乃至抨击 。 而 “ 新冷战史 ”无疑是回归到 “ 正统 学派 ”那里 , 重复“ 宫廷史学 ”的论点 , 再次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树碑 立传 , 大唱赞歌 , 这种学术思潮转变的原因和意义值得深思 。 同 样 , “ 新冷战史 ”还是对世界的挑战 , 特别是对中国学术界的挑战 。 如何认识美国外交史学 思潮的发展同美国国内政治 、外交政策之 间的关系 , 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关于冷战史 的 “ 新冷战史 ”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 潮 研究 , 特别是涉及到中美关系 、 中苏关 系的研究 , 不论是历史还是 现状 , 都需要学人们以理智的思维 、 填密的逻辑和求实的学 风 , 加 强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 , 这样才能对 “ 新冷战史 ”提 出的种种假 设和论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 同样重要的是 , 在 “ 新冷战史 ”强调 多国档案研究以及前苏联档案开放的情况下 , 中国学术界冀望 中 国档案的系统开放 , 以达到维护国家民族利益 、 丰富中国对外关系 研究的目的 。 戴超武 南京大学历 史系博士 后流动站研 究人员 , 南京 国际关 系学院国际战略研 究中心研 究员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灭王 万 一 即 , , “ ” “ ” 沁 , , 与 ” “ , ” 卯 肠 , 。亡加 , , , 、 , 一 ’ , “ 记 , ’ , 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 “ 卯 〕 , 一 吃 , ‘ , , 卯 。 , , 卫叉万 , 卜 伪 , 卯 呢
/
本文档为【新冷战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