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诗词赏析复习

古诗词赏析复习

2009-04-04 10页 doc 74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8621

暂无简介

举报
古诗词赏析复习古诗词赏析复习 (丁同杰) 考纲要求: 1、认真阅读古代诗歌,理解古诗中重要词、句的意义,进而准确地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分析、欣赏古诗的主题、情感、形象、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 古典诗歌的分类(从内容角度) 田园、边塞、羁旅、思乡、怀古、登临、报国、送别、战乱、游赏、闺恋、怀友、哲理…… 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比喻 反复 比拟 借代 对比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问 设问 反语 用典……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
古诗词赏析复习
古诗词赏析复习 (丁同杰) 考纲要求: 1、认真阅读古代诗歌,理解古诗中重要词、句的意义,进而准确地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分析、欣赏古诗的主题、情感、形象、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 古典诗歌的分类(从内容角度) 田园、边塞、羁旅、思乡、怀古、登临、报国、送别、战乱、游赏、闺恋、怀友、哲理…… 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比喻 反复 比拟 借代 对比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问 设问 反语 用典……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忆友怀旧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归隐田园 …… 练习 一、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2. 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的“河”指 。“西都”指 。 2、请你说说“峰峦如聚”一句的作用。 3、这首小令尽管题为“怀古”,实质上重在“伤今”。请你说说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四、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 名,“秋思”是 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2、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五、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 2、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 古诗词鉴赏 一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借助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2.本诗是如何把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3.“风正一帆悬”中的“风正”可否换成“风顺”?为什么?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4.体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和“入”的妙处,体会这句话蕴含的哲理。 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二 赤 壁 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三 《游山西村》 1.简述陆游《游山西村》的思想内容? 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又表现了怎样的哲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画面——山西村山形水势幽深曲折,处处景色宜人的美景。远眺,重峦叠嶂,溪流潺湲,山水挡住了去路,仿佛前面无路可走了。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哲理——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情感——这里似乎也暗喻了陆游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壮志得不到实现,但他并不灰心继续寻找自己的前途和出路。 3.请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的妙处。 “疑”和“又”则是传神之笔,自然朴素,恰到好处,仿佛脱口而出,却是妙手天成。“疑”是疑虑,猜想;“又”则表示出乎意料的惊愕、喜悦,含喜出望外的意思。“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弯弯水,仿佛无穷无尽,自然令人疑惑;但正在疑惑难以排解的时候,竟忽然发现一个美丽之所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4.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月光皎洁,山影倒映在溪水中,拄着拐杖的老人在月色溶溶的晚上兴致勃勃地去找同龄人聊天,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安适和乐、怡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图画啊! 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草色遥看近却无”所描述的景色。 早春二月的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拟人。“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六 观沧海 1.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场面。 在这水波摇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天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4.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场景。请你谈谈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来自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5.分析《观沧海》中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七 望 岳 ⒈体会“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的妙处。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⒉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和“割”字好在何处? “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作者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由于山高,山前向日的一面“晓”,山后背日的一面为“昏”,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⒊如何理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看到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因此心胸亦为之荡漾;因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所以感到眼眶好像裂开。“归鸟”是还巢的鸟,可见已是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 春望 ⒈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⒉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抒发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⒊请体会“城春草木深”中“深”的妙处。 “草木深”表面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4.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花鸟本来可以带给人欢乐,但因自己忧时恨别,现在见了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蕴含丰富。 5.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紧承“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紧承“恨别鸟惊心”。 “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家书抵万金”,极言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抓挠,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 这句诗,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九 泊秦淮 ⒈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⒉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十 过零丁洋 ⒈请体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妙处。 颔联运用来两个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文天祥一生浮沉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⒉请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 颈联利用来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运用了双关,具体描述了在抗元战争中艰苦难忘的经历。 3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十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作者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 初唐四杰 ”。 2.请体会首联的妙处。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所,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岷江五大渡口。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与蜀川联系起来。“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用“五津”代蜀川,前加“风烟”二字,更显上任路途的艰险,微露伤感之意。 3.为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赠别诗大多是根据各自得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描写人物“黯然销魂”的心理状态,情调很感伤。但王勃的这首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二 夜雨寄北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的“巴山夜雨”借凄凉的秋夜雨景书写客愁旅况。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第二次的“巴山夜雨” 写想像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这样写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2.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后两句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 原指与妻子团聚,秉烛长谈离别之情。后泛指与亲友相逢叙旧。 十三 己亥杂诗 1.请理解“白日斜”的作用? “白日斜”交待时间。抬头看天,已是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更添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表现了诗人胸中的忧虑、怨恨以及失落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好在哪里?试作分析。 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腐朽的官场里,龚自珍是一朵孤花,可惜这朵花开得不是时候。如今诗人辞官离京了,好比落花离开枝头。然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移情于物,已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十四 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 新 渐 浅 几处 才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是早春,并不是处处有黄莺,家家有春燕,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处或几家有这些念春的使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4.请体会“争”和“啄”的妙处。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个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十五 登飞来峰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这首诗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鸡鸣见日升”既是写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日”是帝王的象征。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试比较这两句诗的异同。 两句诗表现技法极为相似,两者都用比喻阐释深刻的哲理。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十六 雁门太守行 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 ⒉此诗以 时间 为序,前四句写 日落前的战斗场面 ,后四句写 夜间袭击敌人的情景 。 ⒊诗中的“ 黑云压城城欲摧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又以“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⒋诗人在诗中借军中将士的口吻,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⒌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对这两句诗有何理解? 其实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再说,从云缝中射出一缕阳光也不是不可能的。 6.理解“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的妙处。 这两句诗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7.请体会“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易水”的作用。 “易水”二字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了将士们具有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8.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澜。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十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表达归京之后怎样的感受? “闻笛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旧友的怀念。“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3.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哪一句体现了这一转变?(C)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怎样一种心态?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 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十八 无题 1.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2.“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在哪些方面?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现在,我们往往给这一诗句赋予了新的内涵,请说说你的理解。 表现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奉献精神) 4.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这两句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 十九 渔家傲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方式,这首也是如此。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副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未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 1.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 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峰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 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孤城闭”三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3. 理解“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妙处。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十 天净沙 秋思 1.描述“枯藤老树昏鸦”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 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2.“小桥流水人家”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物截然不同,作者这样安排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令作简要分析。 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3.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二一 浣溪沙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念。 2.如何理解“一曲新词酒一杯”?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自吟自饮,借酒消愁愁更愁,孤单冷寂的情景,可感可见。 3. 如何理解“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从人事的变迁,想到流光的易逝,不禁发出了“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叹。这西下的夕阳,既是写景,也是词人心情的反映。于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动地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不尽的幽思;同时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微妙情怀。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含有怎样的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5.体会“独徘徊”的含义。 诗人在花间小路上沉默无语,独自徘徊,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与思念之中。“徘徊”反映心绪的彷徨不宁。“独”字更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二十二 相见欢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4.请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的“锁”字的妙处。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5.请体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6.请体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也难能体会。 二十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不要忽略一个“奇”字。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本诗的“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显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2.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的妙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显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体会“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的妙处。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4.有人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谈谈他们妙在何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出友人的船虽然已经消失在天边,而诗人依然站在黄鹤楼上,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方向不愿离去,悠悠情思如同那江水一样,滔滔不绝,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两句诗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十四 饮酒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心远”是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心远地自偏”与“而无车马喧”有何联系,你对这两句诗是如何理解的? “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情致。 4.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赏,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5.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6.诗的最后两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认为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陶渊明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能明说自己的感受。 二十五  行路难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2.文中具体写出行路难的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了典故的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最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餐具华贵,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宴席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4.谈谈你对诗中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理解。 这两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怎样的愿望? 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表象诗人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业。 6.谈谈你对诗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 表现诗人相信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二十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体会“八月秋高风怒号”中“风怒号”的作用。 “风怒号”写风势之大,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诗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3.体会“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的作用。 细致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诗人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地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之情从他的眼神和脸色上分明地流露着。 4.理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的作用。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5.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一语双关,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6.“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反映了这个事件? 安史之乱。《春望》。 7.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 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十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这首怀古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所表现的画面,并体会其作用。 群山连绵起伏,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写出了“峰峦”和“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峻,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生动形象,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这两个字写出了“峰峦”和“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 4.“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什么历史规律? 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建宫殿,修楼阁,筑池苑,围猎场……滥用民力,劳民伤财;亡,则兵燹为害,人民死亡流散,田园荒废。
/
本文档为【古诗词赏析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