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头到脚都有病

从头到脚都有病

2009-02-03 38页 doc 127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677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头到脚都有病从头到脚都有病 前言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不好写。在医学院教过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医学问题很复杂,要把一件小事情彻底讲明白,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啰嗦半天,人家还不一定听得懂。这也是医学院校课程多、学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医学上的很多问题都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的东西。写给专业人士看,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收”,不大可能照本宣科地做出什么傻事来,可老百姓不干咱这行儿,对医生信任得不得了,只要是大夫说的话,几乎什么...
从头到脚都有病
从头到脚都有病 前言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不好写。在医学院教过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医学问题很复杂,要把一件小事情彻底讲明白,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啰嗦半天,人家还不一定听得懂。这也是医学院校课程多、学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医学上的很多问题都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的东西。写给专业人士看,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收”,不大可能照本宣科地做出什么傻事来,可老百姓不干咱这行儿,对医生信任得不得了,只要是大夫说的话,几乎什么都信。这就很麻烦。此外,医学上的很多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要把它们转换成老百姓容易听懂的语言,又不丧失应有的精确性,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写科普的东西有时候比写博士论文还难。有的大牌专家,著作等身,可是要让他做科普的东西,反而会连连摇头,敬谢不敏。简单说,医学科普有三难:清楚难,准确难,通俗难,三者兼顾则难上加难。 二是回报低。不管是医学院的老师,还是医院的大夫,晋升职称的时候,拿科普著作、科普文章去参评,评委们基本上是不认的。人家要看你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普的不算数。撇开这个不说,要是老百姓爱看,咱不图别的,就图多卖点书、挣点稿费养家,行不?也不行。因为医学科普的书,这些年已经出得很多,卖不动了。 难度大、风险大、投入多、回报少,这就是很多学医的人不爱写科普书的原因。不但不爱写,而且很少看。为什么呢?搞专业的人,读普及版的书学不到什么东西,要是让同行知道了,还觉得有点掉价儿。 曲黎敏老师讲养生的几部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出版后,再加上更早些时候出版的《中医与传统文化》(虽然不是养生专著,但涉及不少相关内容),引发了一阵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少见的热潮。圈子里的人,不管是佩服、嫉妒还是假装不在乎,大都得承认:把中医科普的东西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而且,这对普及中医、唤起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是件好事。 即便这样,我们这些懒惰的人仍然没有拿出时间来好好看看这些书,或者好好看看电视上曲老师的讲座。直到最近,家人、朋友、门诊的患者、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身边许多人不断问起这些书中涉及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为了留住老师、医生那一点可怜的面子,不想在学生、病人面前表现得太无知,只好老老老实实把这些书搜罗来,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学习。 出人意料的是,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一些错误。其错误之多,错误之严重,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按理说,“书无完书”。无论是谁,写几大本东西,都难免出点错儿。但是,医学书跟其他书不一样,人命关天的事,最好别有错。错误很多,更是不得了。如果,万众追捧、洛阳纸贵、“销量超《新华字典》”、全国销量“一直位列非虚构类图书的第一名”(《北京晚报》2008年9月18日第27版)的医学科普畅销书,错成这个样子,再加上电视台、互联网风靡一时的立体传播,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普通读者不能分辨这些错误(而这是非常可能的),老老实实照书上说的去做,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不堪设想! 要是我们压根儿没看过这些书,压根儿不知道里面的错儿,也就罢了。不管发生什么,都可以说事不关己。看过了,知道了,却不告诉大家,身为学医的人,心里实在过不去。 或许,公开挑同行著作的毛病,会被圈里的人鄙视,以后不好混了;或许,公开挑“名人著作”的毛病,会被网友讥讽为“自己没本事,就想靠骂名人出名”。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可事到如今,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些话不说出来,寝食难安! 毋庸讳言,这是一本批评性的书。不过,一行儿有一行儿的规矩,经商的人讲究“亲兄弟,明算账”,学术圈里讲究“对事不对人”。批评的是观点,争论的是学术,不管意见多么尖锐、说话多么不客气,对任何个人都没有任何恶意。别人批评我们,同理。这一点,相信读者诸君都是明白人,都能理解。 本书共罗列135个专题,根据问题涉及的领域,做了大致的分类。分类不追求学究式的严谨,只求为读者提供检索上的方便。 如果读者并无很多时间或兴趣阅读全书的话,建议选择其中若干重要的专题浏览。所谓重要,意思是这些专题中指出的错误比较严重、可能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如: 问题1 “万恶淫为首”——“六淫”究竟是什么? 错在以令人惊讶的方式错解中医里常识性的基本概念,与中医科普的宗旨背道而驰。 问题8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无稽之谈。 错在臆造出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理论,由此引出的养生因而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可能大大降低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方法在社会上的公信度。 问题16 降压药 +“生一口大气”= 脑溢血?——高血压降不得吗? 错在反对控制高血压,如果患者照做,可能大大增加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问题50 肺癌“治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吗? 错在误解中医脏腑相关理论,违背医学常识,可能严重误导患者,延误癌症治疗。 问题54 囫囵吞枣——万万使不得! 错在道听途说,违背中医常识,提倡“囫囵吞枣”,可能危及人命。 问题57 糖尿病初期应该“随便吃”吗? 错在违背糖尿病治疗常识,触犯治疗大忌,可能使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本书据以展开讨论的主要原始资料,来自以下四部书: 1.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鹭江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6次印刷。 3.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4.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为节省篇幅计,书中引用上述著作时一般使用简称:《中医与传统文化》简称为《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简称为《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简称为《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简称为《从头到脚》,引用时标明出处及页码以方便读者对照。书中引用的其他文献,均随文作注,不另附参考文献。 本书末尾抄录了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的两篇医学评论,其中谈到的问题和观点,可供现代人借鉴。 “万恶淫为首”——“六淫”究竟是什么? 书上曾引用一句民间的老话儿,叫“万恶淫为首”,帮助大家理解养生的道理。而在讲到“人为什么生病”这个话题的时候,书上非常专业地指出,在病因学上,这个“淫”不是淫欲,而是“过度”的意思,并且给出了现代中医关于“六淫”的概念。 请看《从头到脚》第4~5页的说法: “现代中医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六淫就是六种过度的行为。”它们分别是: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不管是从古代中医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个“六淫”的概念都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 咱们中国古人花了几千年琢磨“人为什么生病”这个事儿,曾经提出过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在汉代至宋代这段时间里,有一种叫“三因说”的理论慢慢被大家广泛地接受了。这种理论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叫做: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是“内伤七情”,外因是“外感六淫”,不内外因就是这两者之外的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如饮食、劳倦、外伤等等)。这种病因分类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所以,“现代中医”并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而是归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这三大类,六淫只是其中的一类。 那么,“六淫”到底是什么呢?这要先从“六气”说起。 古人把一年四季的气候环境变化归纳为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气候环境因素本来都是自然界里的正常现象,春去秋来,风花雪月,本来对人没有什么危害,所以古人管它们叫“六气”。 然而,一旦这些气候环境的变化太过剧烈,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灾害性的东西了,就可能让人生病。气候环境方面这种超出正常限度的变化,古人称之为“淫”。 所以,“六淫”就是超出正常限度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这才是中医讲的“六淫”。 书上提到的“七情”,在中医里被归于“内因”;“饮食劳逸”和“外伤”,被归于“不内外因”。在“三因说”里,这些东西恰恰是要与“六淫”区别开来的东西。“疫疠”,古代指的是传染病,是一类疾病的名字,根本不是病因的概念。至于“痰饮”和“瘀血”,通常把它们归为病理产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病因。也就是说,书上关于“六淫”的讲法,与中医学的六淫概念,一点边儿都不沾。 而且,就算咱不去理会“现代中医”到底是怎么认为的,书上的说法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为什么呢?因为,它一上来就说六淫是六种过度的“行为”,但是看看下面讲的具体内容:疫疠、外伤、痰饮、瘀血这些东西,能叫做行为吗?这些事情,怎么才算是“过度”呢?有“不过度”的疫疠、“不过度”的外伤吗?所以,即使没有正规的中医概念作参照,这种说法自己也是站不住脚的。 “百善孝为先”——年轻人吃新粮、老人吃旧粮是中医主张的“孝道”吗? 这是一个跟粮食有关的问题。 《从头到脚》第86~87页说: “古代人不懂得什么叫维生素,但是那时的人知道米和面有一个特性,它是种子,种子就是只要种在地下,就能够生根发芽,生长出来。所以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要吃种子,要吃这种能够继续生发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要点。” “说到吃种子的问题,我要特别说一点养生之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粮食丰收的季节,这个时候年轻人可以去吃新打下来的粮食,新的种子,可是恰恰老人就不可以吃新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新打下来的粮食的生发之机太旺,如果老人吃了的话,容易引发他的宿疾,意思就是老病根儿容易被勾出来,所以老人到了秋天在饮食上还是要偏于以旧粮为主,不要过度地吃新粮,这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中国人讲究行孝道,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但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行孝道,是否能吃新粮这点事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多学中医,多长知识,更好地行孝道。” 从医理上看,老人不能吃新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第一,平日饮食中的粮食,从药性的角度看,是非常平和的,偏性很小。如果能轻易引发宿疾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适合做食物,不管它是新打下来的,还是放置了很长时间的。 第二,假如脱了壳甚至磨成粉的稻子、麦子都是“生机太旺”的东西的话,那么能孵出小鸡的新鲜鸡蛋、秋天捞起来的满是蟹黄的活螃蟹、能喂羊羔牛犊的新鲜奶和连皮带肉、连枝带籽、丢在土里能长成果树的新鲜水果,是不是生机更加“太旺”呢?为了“孝道”,为了不至于引发老人的宿疾,是不是连这些东西也应该先在仓库里存它几年,再给老人们吃呢? 第三,如果说新粮能引发宿疾,那么到底能引发哪些宿疾呢?人可能生各种各样的病,只要是慢性的、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都可以叫做宿疾。难道一切宿疾都会因为吃了新打的大米白面而引起发作吗?难道这新鲜的大米白面,害起人来竟然比砒霜还管用吗?如果不是这样,是否应该对所谓宿疾作一个区分,给哪怕是一部分有病的老人一个吃新鲜粮食的机会呢? 第四,假设新粮有引发所有宿疾的能力,但有宿疾的不一定都是老年人吧?中年人、青年人甚至小孩子,就不可能有宿疾吗?那些有宿疾并且还不老的人,看了书上的说法,放心大胆地去大吃新粮,因此而宿疾大发,该由谁来负责呢?再者,老人也不都是有宿疾的人吧?现在,老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很多老人身体倍儿棒,什么宿疾都没有,是不是也不能吃新粮呢?连这些健康的老人我们也不给他们新粮吃,能不能算是一种“孝道”呢? 第五,中医调理人体的基本准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有余而补不足”。既然年轻人生机旺盛,就不应该再去强化这种生机。而生机不那么旺盛的老年人,刚好需要生机旺盛的东西去扶助。假如真的如书上所说,新粮生机旺盛的话,那么,年轻人吃新粮,是让有余者更加有余;老年人不吃新粮,是让不足者更加不足。这恰恰与中医治疗的基本准则背道而驰,犯了“虚虚实实”的大忌。 第六,即使对中医一无所知,大家总会多少有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吧。陈年的粮食,为了保鲜防虫,总会采取些什么措施吧?万一采取的那些措施有些什么不够周到或者发生一些什么意外情况的话,我们会不会把一些本来给细菌、虫子们吃的东西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呢?如果这些措施没有奏效,或者干脆没有什么措施,那么,陈年的粮食会不会有些霉变呢?霉变的粮食里会不会有黄曲霉素之类让人得癌症的东西呢?吃下给细菌、虫子吃的东西,或者得癌症,跟所谓的“引发宿疾”相比,哪个更危险一些呢?如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家都吃不到新粮食,那也没有办法,但是,在有新粮的时候,年轻人自己吃新的,并且以避免“引发宿疾”的名义,单单让年迈的父母亲去承担那样的风险,这算是哪家的“孝道”呢? 综上,老人不宜吃新粮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管民间是否有过这类说法,不管过去是否曾经有人在书里写过这样的话,当代的主流的中医学界是不会认同这种观点的,更不会认同它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果认同了这样一种漏洞百出的所谓“原则”、所谓“孝道”,那么,这样的中医学到底该不该继续存在下去,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3 讲“遗传”就是“不孝顺”吗? 《养生智慧》第75页说: “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的是习性造病,而现在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得病是遗传的,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遗传是什么概念?其实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遗传这个词,中国文化还怕你是“不肖子孙”呢。所以,不要轻易地谈什么遗传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果你要说你是遗传的话,首先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不孝。不孝顺就是说爹妈给了你这条命,在你得病后还赖爹妈!病也是他们给你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十二说》第75页讲: “西医就爱在人自身上盯着找原因,经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说很多病都是遗传自父母的。要中医看,绝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遗传病,就是你跟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状态也相近,所以才会跟他们得一样的病。他们是什么情绪你从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老压抑着你,你顺从惯了,长大以后还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儿’,继续压制着自己,就这样憋闷着,憋闷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妈的压制,你爸得了肝癌,这能说是你遗传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吗?不能那么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病。” 先说说“遗传”这个事儿。 “遗传是什么概念”?教科书上的说法是:遗传是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现象。那么遗传病又是什么概念呢?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或者说,遗传病是指某种疾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定的方式传给后代。 要准确地理解遗传病的概念,必须把它和另外两种病区分开来: 一种是先天性疾病。临床上一般将婴儿出生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先天畸形或者出生缺陷。虽然大多数遗传病在婴儿出生时就显示出症状或缺陷,比如多指(趾)症、白化病、先天愚型等,但是,先天性疾病并非都是遗传病,例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以使婴儿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先天性白内障,还有药物引起的畸形、产伤等等,属于先天性疾病,但是不属于遗传病。 另一种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是指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就是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的成员罹患同一种病。尽管大多数遗传病表现有家族性,但是家族性疾病并非都是遗传病。同一个家族的成员,由于生活条件相似,可以引起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患有某种疾病,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可以使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患上夜盲症。这不是遗传病。许多遗传病并没有家族史,而是散发的,如大多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染色体病等。 《养生智慧》和《十二说》的那种说法,显然是把某些家族性疾病和遗传病混淆起来了。由于两代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生活方式太像了”,所以才“得一样的病”,这只能叫家族性疾病,或者叫某些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不叫遗传病。好多搞医学科普的人写文章、写书谈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公众能理解这种区别。咱就算帮不上他们,也别给人家添乱,是吧? 再说说“孝顺”这个事儿。 “不肖子孙”这个词里面那个“肖”字,有一种解释是“相像、相似”的意思。看上下文,《养生智慧》里用的应该就是这个解释。把这个解释跟遗传的概念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遗传这个概念的核心,恰恰也是相似、相像。也就是说,虽然古代的“中国文化”里还没有遗传这个词(注意,仅仅是古代的中国文化,现代的中国文化里有这个词),但是,中国文化里这“肖”,以及跟“肖”有关的那个“孝”,恰恰跟遗传这个东西有不谋而合的地方。这还意味着,在中国文化里,不讲遗传,甚至武断地禁止别人讲遗传,那才叫真的“不肖”,才是真的“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里的医生,如果诊断某患者得的是遗传病,是不是就等于在往这个人的“爹妈身上推诿病因”呢?不是。因为遗传病是基因、染色体异常造成的,这种异常,爹妈不一定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心智正常的爹妈,谁愿意生一个有遗传缺陷的孩子呢?没有哪个人,应该为自己全然不知道并且无能为力的事情,承担任何责任。正确地判断“遗传病”,恰恰表明爹妈对孩子得这个病没有责任。 相反,《养生智慧》说的那种所谓“习性造病”的讲法,才是名副其实地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方式不好,是自己知道并且有能力改变的。爹妈的生活习性如果不好,弄得自己的身体不好了,这是他们自己知道的,不像基因异常那样没办法了解。既然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为什么不改一改?就算不改,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跟着自己延续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呢?自己知道,也有改变的能力,而不去改变,对这样的事情,才真的该承担责任。再说孩子,人生的道路难道不是自己走出来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延续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呢?难道爹妈犯过罪,你也要跟着去犯罪吗?自己不能建立好习惯,弄得生了病,还把病因归咎于跟爹妈生活太久了,生活习惯太像了。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一面鄙视“不肖子孙”,一面不许讲“遗传”;一面不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一面又说得病都是因为跟爹妈学来不良习惯。这是哪家的道理?这是哪家的孝顺?世界上有这样是非颠倒、乱成一锅粥的“中国古代文化吗”?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无稽之谈 “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书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养生智慧》一共十章,有整整一章说这个;《十二说》一共十二讲,有整整“一讲”说这个;《从头到脚》虽然没有拿出专门的章节讲这个,但是好多地方都提到这个。讲了这么多遍,说明这个方法一定特重要,咱可得好好学。学会了这个,就知道一天到晚该怎么活着了,到什么钟点儿干什么事儿,自自然然就养生了,何乐而不为呢?既然要好好学,就得从根儿上学起,咱得先问问: 这套“十二时辰养生法”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在哪里,靠不靠得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得有点儿耐性,一步一步来。 “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前提是经络脏腑“分时当令” 经络脏腑 “分时当令” 是什么意思呢?用那几本书上的话说, 就是: 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 十二条经络、 五脏六腑轮流 “上岗值班”, 每 “人” 两个钟头。在这两个钟头内,谁值班,谁说了算,其他“人”都是副手。每个值班员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特殊。在他值班的时候,咱得顺着他的意思,干那些他喜欢咱干的事儿,否则,就不“养生”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可能是怕大家记错了时间、做错了事,《从头到脚》第138页特意给出了下面这张表格。 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子时 23:00~1:00 胆经当令 午时 11:00~13:00 心经当令 丑时 1:00~3:00 肝经当令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当令 寅时 3:00~5:00 肺经当令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当令 卯时 5:00~7:00 大肠经当令 酉时 17:00~19:00 肾经当令 辰时 7:00~9:00 胃经当令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当令 巳时 9:00~11:00 脾经当令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当令 现在明白了吧?就因为有这张“值班表”管着呢,所以我们得照着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值班”的规矩,定时定点地做该做的事儿。 但是,这张“值班表”是谁排出来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在哪里?靠不靠得住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曲老师的书里没找到,在《黄帝内经》里没找到,在《伤寒论》里没找到,在《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所有那些平时容易想起来的医书里都没找到。看起来,这不是大面儿上的学问,得往犄角旮旯里找。终于,在一个平时很少注意的地方,找到了一个东西,看起来跟这张“值班表”有莫大的渊源,这东西叫做——“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老的针法。一般认为,其基本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体现,后经过《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的阐发,至五代时期在徐文伯父子的著作中明确提出。金代,一个叫何若愚的人写出了《子午流注针经》。明清时期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如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都收录了有关子午流注的文献资料。古代对“子午流注”最有研究的专家可能要算是明朝的徐凤了,他写了一本《针灸大全》,里面有不少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理念是把经络气血看作一种实体物质在经络中流动,在每天24小时、环周不休的循环流动过程中,各脏腑的经络气血都有固定的到达时间,如寅时到达肺、丑时到达肝,甲日到达胆、癸日到达心包等等。穴位的经络气血也有一定的到达时间,如甲日戌时到达胆经的窍阴穴、乙日酉时到达肝经的大敦穴等等。在具体应用中,子午流注针法又分为时支子午流注(又叫纳子法、纳支法)、日干子午流注(又叫纳甲法、纳干法)两种。前者以时辰为单位,用地支表示,以12时辰为一个周期;后者以日为单位,用天干表示,以10天为一个周期。 说得简单点,子午流注就是一种“分时取穴”的针刺方法。它认为,气血就像一列火车,有固定的到站、出站时间,几点几分走到哪条经络、哪个穴位,都是有定数的。要扎针,就要选对时间,在气血刚好经过的地方扎下去。当然了,这里面还有“补母泻子”、“迎随补泻”等等许多门道,咱不去说它,让专业人士去劳神好了。 这套方法到底怎么样呢?在针灸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很推崇,认为这是古人传下来的东西,得好好保存,好好应用,好好研究,如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就是这样主张的,他还写了《子午流注针法》这样的专著。也有人对子午流注很不以为然,认为它不过是古代少数医家想当然的东西,没什么价值。比如,蔺云桂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在《针法灸法图解》这本书里,指出了子午流注理论中无法解释的几个问题,包括:经络气血应该是循环不休的,但子午流注却说它可以在某些穴位上自动停留;纳地支法规定的时辰和纳天干法规定的日期相互矛盾;在开穴时间和治疗应用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等等。最后,他很不客气地说: “‘子午流注’运用‘天干’、‘地支’、‘经络循行’、‘阴阳’、‘五行’、‘夫妻’、‘母子’、‘主客’等理论来解释五输穴的作用,并无法摆脱其中的基本矛盾。后人应用‘八卦’、‘九宫’、‘八脉’、‘阴阳’、‘五行’、‘父母’、‘夫妻’、‘男女’等来说明肢体上重要穴位的作用,也不符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并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说,上述各法的出现,是根据当时理论的推测。……上述方法自1958年以来曾有不少人应用于临床,但均未收到超出平时配穴法和补泻法的疗效,也未见有特殊的效果。”(蔺云桂.针法灸法图解.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8.) 您想必已经看出来了,“子午流注”是一种有争议的理论,而且这争议还不小。争议大的东西,公认度肯定不高。所以,好多中医书里不讲这个。即使偶尔讲一下,往往也就是当作一家之言,一笔带过而已。 可是,只有在这样一种有点“偏门儿”的“子午流注”理论中,我们才能找到经络脏腑“分时当令”的源头。在子午流注的纳支法中,古人按照气血在十二经流注的次序,编了一首“十二经纳地支歌”,歌诀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这歌诀里的内容,要是画成表格,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时辰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这张表是从郑魁山先生《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这本书里抄下来的。(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修订本).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拿这张表和《从头到脚》里那张“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对比一下,会发现两张表格非常相似,特别是讲到“十二时辰”和“十二经”的对应关系,两张表一模一样。看来,我们终于给“十二时辰养生法”找到根据了,敢情它是从“子午流注”来的呀! 但是,先别忙高兴。再仔细看看,又会发现两张表格很不一样,区别就在:“流注”被替换成了“当令”。 “交通流量图”变成“交警值班表”——走了样儿的“子午流注” 先解释一下“当令”这个词。在中医理论中,“当令”这个词出现在五运六气学说里,意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比如年、月)里,自然界的气候通常都有一个基调、一种主导性的气候(比如风、寒、湿、燥、火)。如果某年某月气候特别潮湿,我们就说是“湿气当令”;如果某年某月气候特别干燥,我们就说是“燥气当令”。依此类推。因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有规律性、周期性的,所以风、火、湿、燥、寒这些个“气”就会周期性地“当令”,真就跟“轮流上岗值班”的意思差不多。 弄清了“当令”的意思,咱再回到前面那两张表格上来,看看它们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子午流注那张表,说的是人体气血在不同时间流经不同经脉的情况,就像交通台每天发布的交通流量示意图,告诉您在什么时间、哪条路车多、怎么走比较合适。是警察,您可以往车多的地方去。是司机,您最好挑车少的路段走。 《从头到脚》那张表,说的是在不同时间、哪条经络或哪个脏腑“说了算”,就像是告诉咱几点到几点、哪位交警上岗、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如何、该怎样讨他欢心才能不被开罚单。别看就是把“流注”换成了“当令”,这个词儿一变,两张表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至少明白了一件事: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的说法,要么是对子午流注的一种误解或曲解,要么是跟子午流注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东西——一个中医理论里压根儿就没有的东西,一个在医理上完全没有根据的东西。 “分时当令”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问题还不仅仅是找不到根据,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的说法,本身就不能成立。 在《从头到脚》等书里,出来“值班”的到底是脏腑还是经络,分得不太清楚,一会儿说是某一个脏腑(如肝、胆)“值班”,一会儿说是某一条经络(如肝经、胆经)“值班”。为什么这样,我们姑且不去计较,因为无论是脏腑轮流“当令”,还是经络轮流“当令”,都一样是说不通的。 经络“分时当令”,有两点说不通。 首先,聪明的中国古人很早就说,人的气血是循环运行、周流不休的,就像一个闭合的圆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要人还活着,气血就不会停止运转。只要气血在运转,每条经络都不会闲着,每时每刻都有气血通过。换句话说,经络根本没有“下班”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上岗”、“值班”这一说。 其次,经络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分布人体各处、沟通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肢节、运行气血的通道。说白了,经络就是一条一条的路。大家都知道,路是固定静止的。您想啊:要是路“运动”起来,今天在这儿呆会儿,明天到那儿转转,今天您从这条路回家,明早开门一看,路没了,变成一座山,那可咋办?所以,路的功能就是好好待在那儿让人走,除了这个,它没有主动做什么事情的功能,根本没有能力“值班”、“主事儿”。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说今天几点到几点是交管局的张警官、李警官、赵警官值班,但是谁也没听交通台说过:今天几点到几点是东二环路、西三环路、北四环路值班吧? 所以,经络“分时当令”是说不通的。 那么,咱不说是经络了,改说脏腑“分时当令”,行不行呢?还是不行。 首先,要是说脏腑“分时当令”,跟“子午流注”就离得更远了,连点相似的影子都找不出来了,因为子午流注讲的是经络,而脏腑和经络完全是两回事:心不是心经,肝不是肝经,膀胱不是膀胱经,依此类推。 其次,虽然脏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功能,有“主事儿”的能力,不像经络那样主要起通道的作用,但是照样不能“轮流”主事儿,一定得同时“在岗”、互相配合才行。您要是不信,咱就把那几本书上教给咱的“十二时辰养生法”串在一块儿,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儿: 子时(23~1点,胆值班):让那个力气不大、胆子不小、像“子鼠”一样的“胆”自个儿生发去吧,咱得睡觉了。唉!从八九点钟就开始犯困,到现在刚刚来了点儿精神,就得去睡了,保命要紧哪!这可不是俺瞎编的,《养生智慧》第31页说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犯困,可是到夜里11点的时候,我们恰恰就清醒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丑时(1~3点,肝值班):躺下半天了,到这个时候才闭上眼睛。因为书上说了,丑时肝当令,要养肝血。《从头到脚》第56页又说了:“肝主藏血,肝有一个过滤和藏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闭眼睛和睡眠来完成的。肝就像我们人体的一个阀门,要想让这个血的工作量变少我们把眼皮一闭就可以了。” 寅时(3~5点,肺值班):往死里睡!书上不是说了吗:这个时候应该是健康人睡得最死的时候,连小偷都知道。如果你这个时候不“睡死”,甚至还醒了,那也一样是个死,因为书上又说了:寅时“肺当令”,肺主“肃降”(不像平时说的,还主“宣发”)。这时候要是醒了,说明咱“肃降”的功能已经特别不行了,是很严重的问题,比一二点钟醒了还要糟糕。(见《十二说》第22~23页)可咱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只能睡到一二点是小毛病,能多睡两小时的人反而有大毛病呢?不过,既然书上这么说了,咱还是小心为妙——如果家里有失眠的人,最好在后半夜一两点钟就把他叫醒,免得万一他在三五点钟自己醒了,得更大的病。 卯时(5~7点,大肠值班):排大便——记住啊,这两个钟头里,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儿了。大肠一天就值这么一次班儿,过时不候,千万别耽误喽!更何况书上还说了,天一亮,“天门”就开了,咱怎么也得给老天一个面子,配合着把“地户”打开吧。可就有一点不明白:外面“天门开”,咱干嘛不能跟它一样开自己的“天门”、非要跟老天反着、去开咱底下那个“地户”呢?难不成真像卡通里巫婆说的那样——“天门开,地门开,妖魔鬼怪快离开”? 辰时(7~9点,胃值班):吃早饭。早饭重要啊!不过记住喽,一定得先解大便,后吃早饭,这个次序是绝对不能乱的。为什么呢?您想啊,大肠和胃前后脚儿来,前面值班的那个只管“排”,后面值班的这个只管“吃”,您要是把次序弄错了,那还不得把该“吃”的东西给“排”出去,把该“排”的东西给“吃”进来呀!还有,时间一定要抓紧。比如,您6点59分的时候“如厕”,过了一分钟刚有点进展,恰好这个时候,胃“接班”了,见什么吃什么,那还了得? 巳时(9~11点,脾值班):消化早饭。注意,这段时间只管消化,不管吸收,因为管吸收的小肠得下午才上班呢。别看脾的脑袋上顶着个“后天之本”的高帽子,是消化部门的首长,其实是个偷奸耍滑的主儿,一天三顿饭,他就管消化早晨这一顿。那午饭和晚饭谁消化呀?他不管,反正到点下班。就冲这条儿,脾这个当大官儿的,还真比不上整天在地缝里钻的“长虫”呢。书上说了,“巳”,在十二生肖里属蛇。人家蛇看在跟脾一起“值班”的份儿上,放下“小龙”的架子,宁愿变成“大蚯蚓”,“在土里钻来钻去,把土都疏松了,这个土在人体上就应在脾胃上”(《十二说》第24~25页),可脾呢,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只干三分之一。——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午时(11~13点,心值班):小睡片刻。真不愧为“君主之官”哪!就是聪明。给别人派的活儿都是又脏又累,轮到他自己值班的时候,除了睡觉(而且是大白天睡觉,而且一睡就是两个钟头,而且还说是小睡),没别的事儿。可俺又有点不明白了,书上不是说白天不能睡觉,就算晚上熬了夜,白天补觉也没用,否则就是阴阳颠倒、“不法天道”了吗?(见《十二说》第162页)那干嘛还叫咱们午睡呢?难道中午不算白天? 未时(13~15点,小肠值班):吸收精华。注意,只吸收午饭的精华。书上说了:“吃完了午饭,由小肠来吸收精华是非常合理的。”(《十二说》第25页)这个很自然:既然他脾可以只管消化早饭,我小肠当然也可以只管吸收午饭,这当然是“非常合理的”,否则就不公平了。这下可好,咱这一日三餐,要么只消化不吸收,要么没消化就吸收,要么既不消化、也不吸收(晚饭的时候,脾和小肠都下班了,难怪书上说“过午不食”),没一顿吃全乎的。 申时(15~17点,膀胱当令):书上说,这个时候要“好好学习”。要说也是:大半天过去了,不是吃就是睡,要不就是忙着消化、吸收什么的,到快下班的时候,总该办点儿公事儿了。别看咱平时一到下午3~5点钟,都觉得人困马乏、心浮气躁,大人惦着下班,小孩儿盼着放学,可是书上说了,这个时候因为“膀胱主时,全身气化能力强,精力旺盛”,是“头脑最清楚、效率最高的时候”(《十二说》第27页),所以“申时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开董事会的话,应该是办公效率最高的时候”。(《养生智慧》第53页)过去,咱老以为,临下班的时候办公效率高,是因为谁也不愿意加班、都想赶紧散会回家,看来是想错了。没办法,谁让咱不懂医来着。可咱又有点不明白了:大肠和膀胱都是管排泄的,大肠值班的时候,应该排大便,那膀胱值班的时候,不就应该排小便吗?要真是那样,在最该好好学习的时候、最适合开董事会的时候,大家排着队上厕所,这效率还高得起来吗? 酉时(17~19点,肾值班):肾可不一般,虽然人家都说心是“君主”,可书上说肾才是“老大”。老大多牛啊,县官不如现管哪!可是,大哥值班,带着兄弟们干点什么好呢?书上没说,只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发低烧就特别的不好。这也简单,多买几个体温计,晚上新闻联播开始前,一家老小都测测体温,只要不发低烧,这要人命的两个小时就算挺过去了。每天测测,挺一天算一天吧。 戌时(19~21点,心包值班):天黑下来了,从腋窝下面抽出体温计,饿着肚子(真对不住,值班表上忘了安排晚饭时间。或许不是忘了,因为书上说“中国古代文化”让咱“过午不食”),关掉电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摸黑唠嗑。(关灯是跟老祖宗学的,因为书上说了,点灯费油。那可是油啊!现在还这么贵,要在古时候,得贵成什么样啊!)虽然饿着,虽然黑着,但一定得笑着,因为书上说了:“要快乐啊!”就这么越唠越高兴,手脚就开始不老实了。这也就是咱老百姓的说法,书上用的是雅词儿,管那叫“前戏”。 亥时(21~23点,三焦值班):天完全黑下来,终于可以进入主题了。可是也别太猴急,为安全起见,最好再忍一会儿,因为书上说了,西方人认为22点才是“最佳时间”,咱“中西医结合”一下,岂不是双保险?当22点的钟声庄严响起的时候,让我们以人类健康的名义,做爱去吧!然后,就像《说文解字》说的“亥”字那样,一个男人抱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伟大的“阴阳”庇护之下,在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子时)来临之际,投身到生命的下一个轮回中去吧! 别以为这是在开玩笑。这可是用三大本书、苦口婆心地传授给我们的养生秘籍。这就是风靡一时的“十二时辰养生法”描绘出来的——咱中国老百姓的健康生活! 从纯医学的角度看,什么时候开董事会、什么时候跟爱人唠嗑、点灯不点灯、费油不费油这些事儿,我们都可以不管,但有件事情,非问清楚不可,那就是: 一个脏腑,在“当令”和不“当令”的时候,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如果不一样,那就是说,“当令”的心,其功能不同于不“当令”的心,除了“主血脉”、“主神明”等等这些之外,还管些别的事情,比如呼吸、消化、排泄之类。肝、脾、肺、肾等等,也是一样。这可能吗? 如果“当令”和不“当令”,脏腑功能都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当令”这个说法还有什么意义呢?不是跟没说一样吗? 所以,脏腑“分时当令”,照样是说不通的。 绕了这么大个弯子,终于可以一下了: “十二时辰养生法”建立在经络脏腑“分时当令”的前提下。经络脏腑“分时当令”来源于一种大有争议的古代针灸理论——“子午流注”,并且经过概念的“置换”变得面目全非。经络或者脏腑“分时当令”,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违背,不合乎逻辑,也不合乎常识。 因此,我们不得不非常遗憾地指出,经络脏腑“分时当令”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根据词典上的解释,“毫无根据的言论”就叫做“无稽之谈”。在这个无稽之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十二时辰养生法”,同样是无稽之谈! 救护车是如何“害死”中风病人的(1) 针对脑溢血,《从头到脚》第30页教给咱们一个简便易行的“急救”方法,叫“十宣放血”。具体是这么说的: “平时若家里有人突然出现脑溢血的时候,可以采取十宣放血的方法进行急救。十宣放血法就是在十个指尖放血,这个方法可以很快止住脑溢血。原理是头部和指尖都属于末梢,头部的压力太大了,通过在手这个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的压力宣泄出去。” “这里讲个案例:有个人家,家里的老人脑溢血昏倒了,然后采取十宣放血,老人很快就苏醒了,但是家里同时还叫了救护车,而救护车这时候已经到楼下,然后老人醒了就不想去医院了,可是听说不去医院也要掏救护车的费用,老人一下子又昏过去了。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再次昏过去的话,十宣放血也不灵了,任何中风最怕再度复发。那么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呢?只能在几个手指缝中间去放血试一试,有的时候会有效。” 这段话涉及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怎么知道病人是不是脑溢血? 突然昏倒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在没有掌握确切的证据之前,别说是病人家属,就算是很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也不敢随便下结论。那么,确切的证据从哪里来呢?除了询问病史,观察病人的体征之外,还必须到医院进行有关的检查,才能确诊到底是不是脑溢血。像书上说的“当家里有人突然出现脑溢血的时候”就可以如何如何,是根本没办法操作的;说“有个人家,家里的老人脑溢血昏倒了”然后如何如何,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因为大家会问:刚刚昏倒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是脑溢血?没做任何检查,凭什么断定病人是脑溢血而不是脑血栓、脑栓塞、脑瘤或者其他什么病呢?如果不能确诊是脑溢血,那么书上讲的这一大篇话,有什么根据、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个,十宣放血法为何如此怪异? 书上对十宣放血法的介绍,有三点让人想不通: 一是根据什么说十宣放血“可以很快止住脑溢血”?且不说您在放血之前是如何知道病人是“脑溢血”的,就算真是脑溢血,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出血性的疾病。而放血也是让人出血。用让人出血的方法,去让人停止出血,而且“可以很快”,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莫非是从一个地方把血“放干”,让人没有血可以出了,其他地方的出血就止住了? 二是对“原理”的解释,几乎每一句话都读不通。第一句话是“头部和指尖都是末梢”——指尖是末梢,但头部是中枢神经系统所在的地方,什么时候成了末梢了?再说,就算都是末梢,在一个“末梢”放血,就能治疗另一个“末梢”的病吗?干嘛不直接在那个有病的末梢放血呢?第二句话说“头部的压力太大了”,看来十宣放血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颅压了,可是,这跟前面说的“止住脑溢血”根本不是一回事啊。说止住脑溢血,是止血;说降低颅压,是缓解脑水肿,根本就没有解释止血的原理嘛!最后两句话说“通过在手这个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的压力宣泄出去”,这也说不通,因为脑溢血病人颅压增高可能有至少两种原因:一个是出血造成压迫,一个是脑水肿。脑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已经渗透到脑组织中了。想把这些流出来的血清除掉,要么开颅,要么等它自己被吸收。指尖放血不可能把脑子这些已经流出来的血排出去。而脑水肿是脑部细胞的水肿,也不可能因为放血而得到缓解,就算把全身的血都放光了,也不是解决细胞水肿的办法。 三是为什么这种方法只能治第一次脑溢血、第二次就不管用了?这一点,书上说得很明白,老人第二次昏过去,十宣放血就不灵了嘛。可问题在于:那个老人第一次昏倒的时候,就一定是第一次发病吗?怎么知道他以前从来没有发作过呢?换句话说,您看到的“第一次”可能根本不是“第一次”。还有,第二次昏倒,就一定是中风复发吗?脑溢血,有可能是在发作几分钟之内就痊愈了,几分钟后立刻再得另外一次吗?即使真是中风复发,如果“十宣放血”肯定不管用,“八邪(就是书上说的指缝间的穴位)放血”就有可能管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十宣放血虽然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一种很不错的针灸方法,但是也有它的适应症,不能随便用。 “十宣”在针灸学上被列为经外奇穴,早在唐代的《千金方》里就有记载。穴位的位置在十个手指的尖端,取穴的时候距离手指甲的游离缘约0.1寸,左右一共10个穴位。一般认为,十宣穴的功能是开窍醒神,泻热镇痉。手法可以是用毫针直刺,也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常用来治疗高热神昏、中暑、晕厥、小儿惊风等病症。 对于中风昏迷的病人,十宣放血的方法是可以用的,但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使用。在中医看来,中风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栓、脑出血等)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型:一类叫“闭证”,特点是患者平素身体比较壮实、面红、脖子粗壮,发作时双手紧握、牙关紧闭、肢体拘挛、便秘、口臭、有时还伴有发热等。这属于中风的实证。大方向应该是用泻法治疗。另一类叫“脱证”,患者可能有口角流涎、四肢冰冷、肢体软瘫、大小便失禁(古人说“手撒遗尿”)、意识丧失等表现,病情十分危重。这属于中风的脱证。大方向应该是回阳救逆。类似十宣放血之类的方法,对闭证可能是适用的,但是对脱证就不合适。元气暴脱的病人,再去放血,可能会出现咱中医讲的“气随血脱”,恐怕要出更大的问题。 从西医的角度讲,在搞清楚脑出血的病因之前,贸然使用放血疗法也是有危险的。因为出血的病人,有时可能会有凝血功能障碍,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因为凝血功能障碍才引起脑出血。这种病人本身出了血就很难止住。如果给他放血,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针灸教科书上,介绍昏迷的针灸治疗方法之后,还会提醒读者:“昏迷是大病,应查明病因,采取综合的积极措施抢救。”(靳士英,金完成.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7.) 至于“八邪”,也是经外奇穴,位置在1~5指指蹼的后方“赤白肉际”(也就是手背上颜色比较深的皮肤和手掌上比较白的皮肤的交界处),左右一共8个穴位,功能是祛风止痉,通常用于手指麻木、手臂拘挛、手背肿痛、末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在中风昏迷的抢救中,不是很常用的穴位。即使去用,与十宣放血相比,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长之处。再者说,在书上讲的那个“案例”中,病人再次昏迷,还不赶紧送医院,而是换几个地方再放血“试一试”——谁敢这么干?这种事情,您说让“试一试”,万一“试”了不行,抢救的时间也耽误了,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因此,对于昏迷病人(包括脑出血病人),十宣放血法不是不可以用,但要在明确诊断、对症的前提下用,而且不能因为用了这个方法,就把抢救时应该做的其他事情统统放到一边。 第三个,该不该叫救护车? 书上讲的那个“案例”,疑点颇多。先是家属“未卜先知”地判断病人是脑溢血,然后是家里刚好有会针灸的人,或者,有个针灸大夫碰巧在家里“等”着病人发病。然后是十宣放血无比灵验,让昏迷病人迅速恢复意识。这些都没什么,针灸的效果有时就是很神奇,而且“无巧不成书”,巧合的事情总是有的。但是,如果真是一个脑溢血的病人,即使用了高招儿、迅速恢复意识,因为出血压迫神经组织的缘故,总会有些躯体方面的异常,比如口眼歪斜、失语、手脚不听使唤、甚至大小便失禁。如果有急性脑水肿,颅压增高,还会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等。压迫不解除,这些症状不会缓解。这样一个病人,刚一“醒”来,就拒绝去医院,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至于一听说要钱就再次昏倒,倒没什么难以想象的,无非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舍什么不舍什么”呗。 尽管这件事怎么看都更像一个“段子”,但作者是很严肃地介绍出来的,我们只能相信它是有凭有据的真实病例。毕竟,病例不是“三国”,谁敢随便“演义”呀!照书上的描述,不管有没有“主观故意”、是不是“只认钱而不顾人命”,反正从最后的结果看,那个老人是因为救护车而再次昏倒、陷入几乎无法挽救的危险中的。书上没说“后事如何”,不知道病人是不是没救过来,也不知道急救中心有没有因为这个事惹上官司。这些我们都可以不管,只想问问:书上讲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意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我们遇到类似情况,到底该不该叫救护车呢? 回答是:该叫,一定要叫,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叫!理由有很多:家里没有呼吸机、除颤机、心电监护仪,可能让本来能救活的病人丧命;家里没有CT、没有核磁共振仪、没有X光机,不能及时确诊,无法找到最对症的抢救和治疗方法;危重病人瞬息万变,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即使家里有个针灸博士24小时值班,救护车也还是要叫的。至于收费的事情,如果担心老人醒过来以后、心疼钱不肯去医院,或者因为怕交车钱而再次晕过去,可以跟急救中心的医生或司机师傅私下交流,别像书上讲的那家人似的,当着危重病人的面儿讨价还价就是了。21 “拨浪鼓”治小儿“脾弱”、“昏昏欲睡”——是“吵”醒的还是“克”醒的? 《从头到脚》第21页本着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细微之处发现“道”、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生命智慧的一贯精神,传授了一种治疗小儿因为脾弱而昏昏欲睡的奇妙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庙会上,我们做家长的都喜欢给小孩子买个拨浪鼓玩,可是这个传统的缘由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实鼓是主生发的。古代打仗前,一定要先敲鼓,鼓能振奋士气。等要收兵的时候要鸣金,就是敲击金属物,叫鸣金收兵,因为金是主肃降之气。战事要停,就要偃旗息鼓,鸣金收兵。对于小孩子来讲,如果脾弱的话,就会经常昏昏欲睡,这时其实不用吃药,就用拨浪鼓在孩子身边常摇晃摇晃,就能慢慢地使孩子体内的气机生发起来。这也属于音乐养神的一个方面。” 听起来,这真是一种又省钱、又没有痛苦的好办法。唯一有点费解的,就是它的原理。“鼓是主生发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好像还不够明白。咱再查查参考书,帮助理解。 《养生智慧》第22页在“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这个题目下,讲过这样一段话: “古人是非常重视生发之机的,就连打仗也是这样。因为鼓属木,鼓声是主生发的,所以战斗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敲鼓,以此来振奋士气。让士兵的肝气上来,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往前冲。那么收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鸣金收兵’。金属于收敛之象,鸣金就是要收敛了,也就是收兵。” 这下明白了,原来“鼓主生发”是从五行学说来的。因为鼓属木,主生发,能让士兵的肝气起来,所以能振奋士气。捎带着,咱还多明白了一个道理:鸣金收兵的道理。因为金主收敛,所以战斗也该收场了。 可是,鼓为什么属木呢?鼓的共鸣箱固然一般是木头做的,但是还得看看鼓面吧?如果照书上说的,“马是属于火性的,而驴属于水土之性”(《养生智慧》第49页),那么马皮做的鼓就该属火,驴皮做的鼓就该属水土才对嘛!假如只要沾上木头的边儿就算属木的话,那么鸣金用的小锤、小棍什么的不也是木头做的吗?(顺便提一句,“鸣金”的金字,指的可不是一般的金属物,而是金属之器,在这里指铜锣、铙钹之类打击乐器。)就算鼓属木、“金”属金,跟开战、收兵、士气高低真的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是那样,当指挥官举着木头旗杆、上面挂着用棉花纺出来的布制作的白旗,颤颤巍巍地走到阵地前的时候,他的部下会不会因为看见这些“属木”的东西而士气大振呢?当八路军、新四军的号手,举起铜铁做的小喇叭,吹响冲锋号的时候,我们的战士会不会因为“金主收敛”而掉头就跑呢? 军事咱不懂,且不去说它。我们姑且相信书上的讲法——拨浪鼓是属木的,主生发,能让“肝气上来”。可这样一来,拨浪鼓不仅不能够治疗小儿“脾弱”造成的昏昏欲睡,而且恰恰相反,拨浪鼓应该列为治疗禁忌,一定要告诫这样的孩子的家长——让孩子远离拨浪鼓!为什么呢?因为按五行生克的道理,肝木克犯脾土。对于脾虚的病人,万万不
/
本文档为【从头到脚都有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