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2017-10-30 50页 ppt 713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251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狼孩:1919年,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大的活了下来,取名卡玛拉。卡玛拉被救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害怕光亮、水、火;不愿穿衣;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经常嚎叫。   人们教了她2年才学会两腿站立;4年才学会独立行走。到了17岁,智力仅相当于4岁孩子的水平。并且一直没有学会说话,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问话,勉强学会了几个单词。由于她终究适应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17岁那年就死去了。这些现象表明:人的行为、思想感情、语言、生活习惯等,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的的。...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狼孩:1919年,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大的活了下来,取名卡玛拉。卡玛拉被救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害怕光亮、水、火;不愿穿衣;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经常嚎叫。   人们教了她2年才学会两腿站立;4年才学会独立行走。到了17岁,智力仅相当于4岁孩子的水平。并且一直没有学会说话,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问话,勉强学会了几个单词。由于她终究适应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17岁那年就死去了。这些现象表明:人的行为、思想感情、语言、生活习惯等,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的的。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技能从哪里来的呢?“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含义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即: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2、人为什么要社会化?首先,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个人)其次,确保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社会)更重要:靠人的本能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人比动物的本能要少得多、弱的多。人比动物的需要要复杂、高级得多。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二)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socialization)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生在青年时期(三)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alsocialization)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学习的过程为什么?(四)逆向社会化 (reversalsocialization)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反哺”(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特点:更集中、紧张目标: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两种类型:主动再社会化强制再社会化主动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进行的再社会化。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强制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不进行的再社会化。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自身的生物遗传素质,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一)语言能力(二)思维能力(三)学习能力(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一)语言能力具有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二)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三)学习能力语言和思维做为人类潜在的遗传能力又使我们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学习能力。(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一)家庭对所有的人来说,家庭都是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学龄前的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1、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所有社会中,成名成家者未成年时大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比较深厚的家学渊源。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与青少年的越轨和犯罪有很大的相关性。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来实现的。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子女对父母的模仿。通过这种教育和模仿,父母对子女的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2、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的教育方式四种类型: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特殊:“慈母严父”在当代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年幼子女的期望过高,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孩子还只有五六岁甚至三四岁时,就急不可待的把他们驱赶到人生名利场上去苦苦拼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是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呐喊:把风筝还给童年!把嬉笑还给童年!3、家庭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要适度:(二)学校社会化的正规性社会化的全面性与个人进入社会的相关性罗森塔尔与雅各森的实验以小学一至六学生为对象,他们随机抽出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老师,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一年半以后,他们把这部分儿童和其他儿童作了对比,结果发现,这部分儿童的智商水平高于其他儿童。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罗森塔尔期望效应”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同龄群体与其它主体对儿童社会化作用不同为: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儿童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究竟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四)工作单位对社会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五)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从三方面认识它的利弊得失:对文化规范的影响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个人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呢?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讨论思考问题1、当代青少年社会化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2、你是否遇到过有关社会化的问题?你是或打算怎么解决?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特点:主体: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环境条件: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需社会提供条件: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转型期早期社会化困境主要表现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令人信服和敬佩的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解决途径:  社会应尽快确立起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各社会化主体应共同为社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社会失范)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最典型现象:青少年犯罪典型的原因:产生与社会化有关矫正及改造也与社会化有关(三)代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我们对代差的正确认识:是客观存在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正确态度:有利于社会进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管来自哪方,都要鼓励、支持;反之应反对、限制。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像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强调“初级社会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被西方誉为“心灵世界的哥伦布”或“精神领域的达尔文”。其虽不是社会学家,但他的许多论著和观点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界广泛引用。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中指出,如果不提弗洛伊德的著作,“那么任何关于社会化的讨论就是不全面的。”1、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无意识”驱动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2、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其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甚至是潜意识的。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现实世界的接触中,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人们常说的“良心”、“理性”。以“至善原则”为宗旨。(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社会化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提出自我认同危机理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终生的过程,是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对环境的感情发展过程。他在其名著《儿童与社会》中,描述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期别年龄心理危机(发展关键)发展顺利发展障碍1婴儿时期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对人信赖,有安全感与人交往,焦虑不安2幼儿时期活泼自主←→羞怯怀疑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3学前时期主动自发←→退缩内疚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4学龄时期勤奋进取←→自贬自卑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5青少年期自我认同←→角色混乱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向肯定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6青年期友爱亲密←→孤独疏离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7中年期精力充沛←→颓废迟滞热爱家庭,关注后代自我放纵,不顾未来8老年期完美无憾←→悲观绝望随心所欲,安享天年悔恨旧事,徒呼悲伤自我认同危机阶段社会背景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家庭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期家庭主动与内疚学前期家庭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学校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同龄群体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配偶关注后代与自我中年期新家庭、工作环境完善与绝望老年期退休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技能社会化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② 职业技能二、规范社会化日常生活规范政治规范(功能) 个体: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社会: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和政治价值 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③法律规范④道德规范三、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四、生活目标社会化应做到: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人的生活目标使劳动者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能动的外化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复习思考题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有那些类型?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解释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联系实际谈一下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化  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
本文档为【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