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有界和无界

有界和无界

2017-05-20 13页 doc 106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5511

暂无简介

举报
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又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63190页。“有界”与“无界”沈家煊提要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
有界和无界
《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又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63190页。“有界”与“无界”沈家煊提要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这些并行的对立关系不仅统一解释了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而且对词类理论有很重要的意义。1.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是陆俭明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这种制约作用按陆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句法组合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或是不自由的,二是某些句法组合排斥数量词。为论述方便,现将陆文中列举的主要事实归纳如下:某些句法组合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用标示)或是不自由的(用()标示)。(1)双宾语结构,如果间接宾语是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或是表示“给予”的对象,那么直接宾语得带数量词。盛碗里鱼盛碗里两条鱼()送学校油画(送学校油画的是五五年的毕业生)送学校一幅油画(2)双宾语结构,如果直接宾语是结果宾语,那么这个结果宾语得带数量词。(蚊子)叮了小王大包叮了小王两个大包捂了孩子痒子捂了孩子一身痒子(3)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的动补结构后面带上名词性宾语(包括施事宾语)形成的这种动宾结构,宾语得带数量词。()打破玻璃(打破玻璃的人找到了吗?)打破两块玻璃()飞进来苍蝇(飞进来苍蝇就打)飞进来一个苍蝇(4)“动词+了+名词”这种动宾结构,作宾语的名词得带数量词。()吃了苹果(吃了苹果又吃梨)吃了一个苹果(5)非谓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作定语(不带“的”)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一定得带数量词。雪白衣服雪白一件衣服白花花胡子白花花一大把胡子热热儿茶热热儿一碗茶干干净净鞋干干净净一双鞋②某些句法组合排斥数量词(6)表示动态行为的处所主语句“主[处所]+动词+着+宾”,其宾语成分排斥数量词。例如,“山上架着炮”如果是表示“山上正在架炮”的动态行为(而不是“山上有炮”的静态存在),那么“炮”不能带数量词。山上架着两门炮山上架着炮其实不仅是处所主语句,表示动态行为的“动词+着”后面的宾语一般都不能带数量词,例如:他正吃着三碗饭他正吃着饭他正写着五行字他正写着字(7)性质形容词作定语(不带“的”)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也不能带数量词。这正好与(5)状态形容词作定语的偏正结构得有数量词的情形相反。(陆文未提及这一点)白一只孔雀白孔雀干净一件衣服干净衣服吕叔湘先生在《怎样学习语法》一文和石毓智(1992a)还指出两种排斥数量词的句法结构,我们把它们补充在这里:(8)“动词重叠式+名词”这种动宾结构,宾语不能带数量词。()今天要谈谈两个问题1今天要谈谈问题星期天在家洗洗一件衣服星期天在家洗洗衣服(9)在用“不”否定的结构里,动词即使不是重叠式,其宾语一般也排斥数量词:()今天不谈两个问题今天不谈问题()这个月不演三场电影这个月不演电影本文的目的不在罗列更多的事实,而是想对上述现象和其他有关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某些句法组合非有数量词不能成立或不自由,那是受名词性成分“有定”“无定”的制约。例如:倒缸里水倒缸里一桶水把水倒缸里()送学校油画送学校一幅油画把油画送学校()吃了苹果吃了一个苹果把苹果吃了左列中充当宾语的光杆普通名词“水”“油画”“苹果”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并不明确,前面加了数量词才明确为无定的。如果这些成分是有定的,则应用右列的“把”字句来表达。用有定和无定来解释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会遇到一些困难。动词后宾语大多是无定的,但也可以是有定的。首先,有些不用数量词不能成立或不自由的句法组合,如果把动词后的宾语换成明确的有定成分反倒变成成立或自由的了,例如:()前面走来老太太前面走来张老太太()他吃了苹果他吃了那个烂苹果()我一口气读完小说我一口气读完王蒙那篇意识流小说其次,有些排斥数量词的句法组合,如果把带数量词的名词性成分换成有定的,结果就能成立,例如:()他正吃着三碗饭他正吃着你刚做的饭()今天要谈谈两个问题今天要谈谈这个问题()今天不谈两个问题今天不谈这两个问题另外,有定和无定也无法解释“雪白衣服”和“白一件衣服”这种不能成立的偏正句法组合。我们认为,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实际上体现了人类认知上“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这样一种基本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动作,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性状,性状在“量”或程度上也有“有界”“无界”的对立。人类认知上的这种基本对立必定会在语法结构上有所反映,语法分析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反映揭示出来。2.事物和名词的“有界”和“无界”事物占据空间,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例如,一张桌子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有一定的边界,它是一个“个体”,是有界事物。相反,水也要占据空间,但没有一定的边界,水不是一个“个体”,是无界事物。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区别特征按Langacker(1987)主要有以下几点: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homogeneous),有界事物的内部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例如水,不管怎么分割,分出的任何一部分都仍然是水。相反,一张桌子是由不同的部分(桌面、桌腿等)组成的,把桌子分割的结果可能不再是一张桌子。②因为无界事物具有同质性,所以有伸缩性;因为有界事物具有异质性,所以没有伸缩性。水加上或减去一些水仍然还是水,一张桌子加上或减去一张桌子就不再是一张桌子。③有界事物具有可重复性(replicability),无界事物没有可重复性。可以有一张桌子,两张桌子,三张桌子,,n张桌子,水没有这种可重复性。要着重说明的是,“有界”和“无界”主要是指人的认识,不是指客观实际。例如,坑儿,实际是洼下去的一块地方,开口处并没有边界,但是人的“完形”(Gestalt)心理把坑儿看做是四周都是边界的个体,如下图所示:其次,边界往往是模糊的。比如说,墙角,很难说墙角有一定的边界,我们无法在墙上画出一条界线,说超过这条线就不再是墙角,但我们仍然把墙角看做有边界的个体,说“一个墙角”。再次,边界可以是抽象的。例如,主意,是抽象事物,但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有头有尾有边界的个体,说“一个主意”。同样,说“一种水”时,是认为它有跟其他种类的水区分开来的边界。总之,有界和无界的区分主要以人的感知和认识为准。这种对事物形成的概念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的对立。世界上许多语言有“数”这个语法范畴。拿英语说,可数名词,如table(桌子),前面可以有不定冠词(atable)和数词(onetable,everytable),可以有复数形式(tables)。不可数名词,如water(水)一般不能用不定冠词(awater)和数词(onewater,everywater),一般也没有复数形式(waters,除非专指矿泉水)。汉语虽然没有“数”的区分,但是有量词。可数名词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如:书(本)、灯(盏)、笔(枝)、马(匹)、商店(家),不可数名词没有适用的个体量词,只能使用度量词(一尺布、一斤肉)、临时量词(一桶水、一袋面粉)或不定量词(一点儿水、一些药)。(朱1982:41)普遍的语言调查发现,“数”范畴和量词是互补的。凡是有“数”的语言一般不需要量词,凡是有量词的语言一般不需要“数”。无论“数”还是量词,都是为了区分概念上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一种语法手段。(见Lyons1977:227)有界事物是个体,只有个体才是可数的,可数的事物一定是个体。事物的可数性和个体性是一事。在句法组合里,我们把指称有界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叫做“有界名词”,指称无界事物的叫做“无界名词”。凡是有数量修饰语的名词性成分都是有界名词,例如:两条鱼,四桶水,(睡)一个觉,(买)一辆车,好些人。有界名词最典型的是“数量名”,但不限于“数量名”。专有名词专指一个或一类事物,因此也是有界的,如:鲁迅,张大妈,电影《红高粱》。专有名词前面加“(一)个”修饰,指称的对象可以不变,例如:“张大妈就是热心肠这个张大妈就是热心肠”,“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带指示词“这、那”的名词性成分大多也是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有界的,如:这个苹果,那种药,那房子,但也有一些是通指性的(generic),并不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无界的,例如:我发觉这女人全是死心眼儿。这烟对身体有害是谁都知道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抽?正如方梅和张伯江(1995)所指出的,“这女人”和“这烟”里的“这”已经虚化。这和英语里作通指用的定冠词相仿。(英语例子:TheGermanisagoodmusician.德国人都懂音乐)句法组合中的光杆普通名词要作具体分析,多数是通指性的,不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无界的,作宾语时尤其如此,例如:(他不常抽)烟,(后面又来)车(了),人(离不开)水,但作主语或“把”字宾语的光杆普通名词往往专指某个个体,因而是有界的,如:书(读完了吗?),(把)苹果(吃了)。“有界一无界”这对概念跟“有定一无定”这对概念不是一事。“买两条鱼”和“买这两条鱼”里的名词性成分,一个无定,一个有定,但都是有界的。这就是说,虽然有定名词一般也是有界名词,但无定名词往往不是无界名词。“有界一无界”跟“专指一泛指”也不完全重合。“他在找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人”,这里的“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人”可以专指某一个人,也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人,但两者都是有界的。这就是说,虽然专指名词一般也是有界名词,但泛指名词不一定是无界名词。有界名词的本质是它所指事物的个体性和可数性,无界名词的本质是它所指事物的非个体性和不可数性。3.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动作也要在空间进行,但动作的主要特征是占据时间,不占据时间的动作是不可想象的。在时间上,动作有“有界”和“夕界”之分。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例如,“我跑到学校”这个动作,开始跑是动作的起点,到学校是动作的终止点,这个动作因此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相反“我很想家”这个动作,我们不能确定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这个动作因此是一个“非个体”动作或“无界”动作。有界动作和无界动作的对立跟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对立具有平行性(Langacker1987),具体说明如下。无界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有界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把我很想家在时间上任意分割,取任一部分仍然是我很想家。相反,我跑到学校这一动作,只有在终止点才算跑到学校,其他时刻只是在跑或开始跑。②无界动作具有伸缩性,有界动作没有伸缩性。我很想家在延续时间上增加或减少一些仍然是我很想家,我跑到学校在时间上增加或减少一些就可能不再是我跑到学校。③有界动作具有可重复性,无界动作没有可重复性。我可以跑到学校一次、二次、三次,n次,我很想家一般不能想几次。也必须强调的是,动作的“有界”和“无界”也是以人的认识为准,和客观实际不一定完全一致。说“我想家想了好几次”时,我是把我想家“看做”一个有明确时间界线的动作。这种对动作形成的概念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动词有“持续动词”(imperfectives)和“非持续动词”(perfectives)之分。有的语法书用了其他名称,如“性质动词”和“动作动词”,“常态动词”(staticverb)和“变态动词”(dynamicverb),名称不一样,本质大同小异。例如英语,动词最重要的分类就是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Quirk,etal.1972)典型的持续动词如resemble(像)、like(喜欢)、belongto(属于)、need(需要)等有简单现在时,没有进行态:Harryresembleshisfather.Harryisresemblinghisfather.Paullikesswimming.Paulislikingswimming.相反,典型的非持续动词如arrive(来到)、jump(跳)、eat(吃)等有进行态,没有简单现在时:Thetrainarrives.Thetrainisarriving.Tomjumps.Tomisjumping.另外,非持续动词可以用表示重复进行的状语againandagain修饰,持续动词则不行,例如:Tomhitthetargetagainandagain.Tomresembledhisfatheragainandagain.汉语动词也有类似的分类。例如赵元任先生(1968)曾将及物动词分出“动作”动词(Vt)和非动作动词(包括“性质”动词(Va)、“分类”动词(Vc)等)。前者可以加“着”,有重叠形式,如“吃着”、“吃吃”,后者一般不能加“着”,也没有重叠形式,如“爱着”、“爱爱”、“姓姓”。马庆株(1981)也根据能不能加后缀“着”将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两类。这两类动词的成员,汉语和英语虽然不完全对应,但各类的典型成员或基本成员是对应的。英语持续动词不能有进行态,汉语的持续动词(性质动词、分类动词)不能加表示动作持续的“着”,都是因为持续动词在时间上是无界的,本身已有持续或正在进行的意思,再加上进行态或“着”就成为多余,这叫做“同性相斥”。英语的非持续动词可以用againandagain修饰,汉语的非持续动词(动作动词)可以有重叠形式,都是因为这类动词在时间上是有界的,具有“可重复性”,这叫做“同性相容”。4.“活动”和“事件”第一节中列举的不用数量词不能成立或不自由的句法组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宾式,一类是定名偏正式。我们先来分析动宾式这一类中必须要有数量词的情形。必须要有的数量词出现在宾语中,前面的“动”本身也是一些复杂的动词短语,它们包括:(1)动词+间接宾语组成的动宾式盛碗里(两条鱼)来这儿(两个人)掉地上(五分钱)送学校(一幅油画)其中的间接宾语有的是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宾语(碗里,这儿,地上),有的是表示“给予”对象的与事宾语(学校)。(2)动词+结果补语组成的动补式打破(一块玻璃)飞了(一只鸽子)洗完(两件衣服)(3)动词+趋向补语组成的动趋式走来(一个老太太)飞进来(一只苍蝇)拿来(三本书)(4)动词+表完成或实现的后缀“了”吃了(一个苹果)写了(两封信)看了(两场电影)(5)动词+了+间接宾语组成的动宾式烫了他(一个大燎泡)叮了小王(两个大包)捂了孩子(一身痒子)这些复杂的动词短语当然也是表示动作,但它们与相应的简单动词“盛、掉、送、打、飞、洗、走、吃、写”等等表示的动作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表示的动作在时间上不但有一个起始点,而且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因而是“有界的”;后者表示的动作虽然有起始点,但没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或者说终止点是任意的),因而是“无界的”。这里要说明一点,“有界”和“无界”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而言的。上一节说“吃”、“写”等动词是有界的,那是在整个动词范围内相对“像”、“姓”这样的持续动词而言。这里说“吃”、“写”是无界的,那是在非持续动词性成分(不限于单个动词)的范围内相对“吃了”、“写好”这样的复杂成分而言,两者并不矛盾。试比较“(把鱼)盛碗里”和“盛(鱼)”这两个动作。对前者而言,开始盛是动作的起始点,鱼到达碗里是动作的终止点。因此“盛碗里”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这一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盛碗里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盛碗里,而只是盛或开始盛。相反,“盛鱼”这个动作没有内在的终止点,它不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这一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在盛鱼的过程中取任一部分仍然是盛鱼。动结式和动趋式也都含有完结的意思(参看吕叔湘1984,1987,张伯江1991),跟“动+了”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因而表示有界动作。下面我们把有内在终止点的有界动作称作“事件”(event)把没有内在终止点的无界动作称作“活动”(activity)。“盛碗里”跟“盛”,“打破”跟“打”,“飞进来”跟“飞”,“吃了”跟“吃”都是前者表示“事件”,后者表示“活动”。在语法形式上,上述表示事件的动词性成分(简称“事件动词”)跟表示活动的动词性成分(简称“活动动词”)至少有以下的对立:活动动词大多既可跟“在”连用又可跟“着”连用,事件动词有的既不能跟“在”连用又不能跟“着”连用,有的只能跟“在”连用,不能跟“着”连用。在盛,盛着在盛碗里,盛碗里着在打,打着在打破,打破着在飞,飞着在飞进来,飞进来着在吃,吃着在吃了,吃了着很明显,事件动词一般不能跟“着”或“在”连用是由它的有界性决定的。以盛鱼为例,“正在盛着鱼”蕴含着“盛鱼”(前者为真,后者必为真),但并不蕴含“鱼盛到碗里”(前者为真,后者不一定为真)。换句话说,事件动词的有界性或完结性跟“在”或“着”的进行性或持续性是矛盾的。②跟表示时段的词语连用,活动动词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即起始点到说话时刻的时间长度,而事件动词则可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果动作本身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话),也可以表示动作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马庆株(1981)、陈平(1988)、Smith(1991)都有这方面的论述。盛鱼盛半天了,还没有盛完。开始盛半天说话时刻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鱼盛碗里半天了,早就凉了。开始盛鱼到碗里半天说话时刻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盛碗里”、“打破”等事件的起始点跟终止点的间隔很短,短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这样的事件是瞬间完成的,因此时段词语只表示事件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有的事件动词表示的事件本身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时段词语还表示事件持续的时间。(见下)③活动动词和事件动词跟表示时点的词语如“马上”和“一下”连用有不同的表现。(详见邓守信1986)以“写信”(活动)和“写好信”(事件)为例,“马上”能用于活动动词和事件动词,但分别指向活动的起始点和事件的终止点。“一下”只能用于事件动词,指向事件的终止点。我马上写信(指向起始点)我一下就写信。我马上写好信了(指向终止点)我一下就写好信了(指向终止点)④活动动词只能用“不”否定,事件动词一般只能用“没”否定。不盛鱼没盛鱼()为什么不盛碗里没盛碗里不飞没飞()为什么不飞进来?没飞进来不打玻璃没打玻璃()不打破玻璃没打破玻璃这里给“没盛鱼”、“没飞”、“没打玻璃”等打上星号,因为许多人都指出过“没V”实际否定的不是“V”,而是“V了”,不是“盛鱼”、“飞”、“打玻璃”这样的活动,而是“盛了鱼”、“飞了”、“打了玻璃”这样的事件,这可以从它们相应的肯定式(盛了鱼,飞了,打了玻璃)来验证。石毓智(1992a)全面论证,汉语里“没”和“不”最基本的分工是“没”专门否定“离散性”(即有界性)成分,“不”专门否定“连续性”(即无界性)成分。“单个动词+宾语”的组合也有“活动”和“事件”之分。陈平(1988)根据时相结构特点将这类组合分为“活动类情状”和“结束类情状”,跟我们“活动”和“事件”的分法是一致的。宾语如果是普通光杆名词,整个组合表示“活动”;宾语如果是专有名词、这那+(量)+名、数量+名,整个结构表示“事件”。活动:读书,写字,看电影事件:读《红楼梦》,写几个字,看那场电影表示事件的动宾组合跟上面考察的那些事件动词一样包含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红楼梦》读完、几个字写完、那场电影的结束就意味着动作的自然终止。它们在语法表现上又跟上面那些事件动词有所差别,它们能和“在”或“着”连用,这是因为它们表示的事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它们跟时段词语连用时既能表示事件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又能表示动作本身持续的时间:他读《红楼梦》读了一年了。(a)到现在还没有读完(动作持续时间)(b)内容有点忘了(动作终止后状态持续时间)正如陈平正确指出的,这里的“书”、“电影”等都是无指(nonreferential)或通指性成分,它们“并不指示具体的单个事物”,用本文的观点说,它们都表示“无界”事物。而《红楼梦》、“几个字”、“那场电影”等都“具备明确的空间界线”,表示的是“有界”事物。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实际上是“有界”“无界”对句法结构的制约。“盛碗里鱼吃了”、“打破玻璃走了”、“飞进来苍蝇不好”、“吃了苹果吃梨”等句法组合之所以不成立或不自由,那是因为其中的有界动词(事件动词)跟后面的无界名词不匹配,换句话说,事件动词的后面跟上有界名词宾语,动作的自然终止点才有了着落,变成“实际的”终止点,整个组合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事件。如第2节所述,有界名词不光是数量名组合,还包括专有名词、这那+(量)+名,以及一些带限制性定语的名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不用数量词不自由的句法组合将宾语换成专有名词等之后也能变成自由的。总之,事物的有界和动作的有界是相通的,两者“存在着清晰的对应关系”(陈平1988:415)。这种相通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有界事物和有界动作可以采用相同的语言形式来表示。例如“苹果”、“水”作为类名是无界的,加上数词“一”,“一个苹果”、“一桶水”变为有界的。同样,“烧”、“坐”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加上“一”也变为有界的。例如詹开第(1987)指出,以下例子中的“一+动”是表示一个短暂动作的“完成或出现”,也就是表示事件:把他那份儿神像一烧!这位老道进到屋里,往那这么一坐。每人三十个羊肉冬瓜馅的煮饺子,吃完了一散。英语中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同样说明问题,例如下面(a)的动词表示“事件”,将其“名词化”之后可以加不定冠词“a”,而(b)的动词表示“活动”,“名词化”之后不能加不定冠词:(Mourelatos1981)(a)Marycapsizedtheboat.(玛丽把船弄翻了)TherewasacapsizingoftheboatbyMary.(b)Johnpushedthecartforhours.(约翰推车推了几小时)ForhourstherewaspushingofthecartbyJohn.要使有自然终止点的动作变为有实际终止点,除了用有界名词作宾语外还有其他手段,最常用的是在动词前加“已经”之类表示动作完成的时间词语,或在动词后或句末加“了”,现以“弄脏”和“响起”这两个事件动词为例:()小张弄脏衣服()礼堂响起掌声小张已经弄脏(了)衣服礼堂已经响起(了)掌声小张弄脏了衣服礼堂响起了掌声,小张弄脏(了)衣服了礼堂响起(了)掌声了小张弄脏(了)一件衣服礼堂响起(了)一阵掌声加了“已经”或“了”之后,后面的光杆普通名词有转向有界名词的倾向,如“小张已经弄脏衣服”的“衣服”要理解为某一件或某一些衣服而不是泛指的衣服。可见数量词、“已经”之类的时间副词和“了”都有共同的语法功能,能使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注意上面例子中动词后“了”的自由隐现,李兴亚(1989)在讨论这一现象时谈到五个因素,说其中四个因素都好理解,如动词前有“已经”之类的词语,动词后有表示结果意义的补语,句末有“了”等,惟独动词后面有数量短语这个因素“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明白正是数量短语的“有界性”使它成为制约动词后“了”自由隐现的一个因素。数量词和“了”有相同的作用,都能使无自然终止点的动作变为有自然终止点(如由“吃饭”变为“吃一碗饭”和“吃了饭”)或使动作的自然终止点变为实际终止点(如由“吃一碗饭”变为“吃了一碗饭”或“吃一碗饭了”,由“吃了饭”变为“吃了一碗饭”或“吃了饭了”)。2动作有了实际的终止点,相应的句子才成为“事件句”。所谓事件句就是叙述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事件的句子。下面的句子都属于“非事件句”,没有实际的终止点,上述制约也就不起作用。3从属句飞进来苍蝇就打她吃了苹果就吐惯常句食堂老飞进来苍蝇他常送我礼物祈使句给我吃的!付她工钱!疑问句送学校油画?谁出的主意?打碎花瓶?那不是我干的!标题句售货员气跑顾客小厂引进外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对立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有人把这两种句子叫做“叙述句”和“非叙述句”,“陈述句”和“非陈述句”等等。4石毓智(1992a)则把这两类句子分别叫做“现实句”和“虚拟句”,并对汉语和其他语言中两者的句法对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这两类句子的对立也是“有界”和“无界”这对概念在语法上的反映。对连续事件的叙述总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要有界线,人就是这么来认识世界的,也就按这样的认识用语言来描述世界。事件1事件2事件3事件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所谓不自由的句法结构实际上都是“非事件句”,自由的句法结构有的是“事件句”,有的也是“非事件句”(如惯常句、疑问句、祈使句)。自由的句法结构和不自由的句法结构之间的对立是“有界”和“无界”在句子层面上的反映,“事件句”和“非事件句”之间的对立则是“有界”和“无界”在篇章(discourse)层面上的反映。1陆丙甫(1984)指出这个组合和下面的“今天不谈两个问题”都不是不成立而是不自由的句法组合,如“今天要谈谈两个问题:X问题和Y问题。”5.“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现在考察动宾式句法结构排斥数量词的情形。按照上面的分析,“架(炮)”是无界动词,表示活动,而“架山上”、“架好”、“架了”等是有界动词,表示事件。那么“架着(炮)”属于什么?“架着炮”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静态的存在(山上有炮的意思),一是表示动作(正在架炮的意思)。静态的存在跟动作在时间上的有界无界没有什么关系,这里不予考虑。问题是表示动作的“架着炮”是属于活动还是事件。“架着炮”跟“架炮”一样在时间上没有一个自然的终止点,因此不是事件。但是“架着炮”又跟“架炮”这种活动有区别,“架炮”虽然没有一个自然的终止点,但还有一个“任意的”终止点,而“架着炮”连任意的终止点也没有:架炮n天,架完了。架着炮n天,架完了。“n天”给“架炮”规定了一个任意的终止点,而跟“架着炮”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架着炮”跟架炮动作的终止是不相容的。数量宾语恰恰跟动作的终止密切相关,这就是表示动作的“山上架着炮”排斥数量词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动+着”表示没有任意终止点的动作称作“延续动作”,以区别于“活动”和“事件”。动词重叠式也排斥数量宾语,如“洗洗一两件衣服”,“()谈谈两个问题”。石毓智(1992)在分析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成分的原因时指出,“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是一个程度较小的确定量”,如“看看书”、“下下棋”表示时量短,等于说“看一会儿书”、“下一会儿棋”,“伸伸舌头”、“找找老师”表示动量小,等于说“伸一下舌头”、“找一下老师”。也就是说这里包含的数量总是“一”这个短小的“确定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动作不仅有一个终止点,而且有一个“固定的”终止点,动作有了固定的界线也会跟数量成分发生抵触,这就好比一只大小做死了的微型箱子不能随意容纳各种数量的东西。5我们可以把动词重叠式表示的有固定终止点的动作称作“定时动作”。下面我们把“活动”、“事件”、“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这四种动作跟宾语中数量词的关系归纳一下: 延续动作 “架着,吃着,盛着” 没有终止点 排斥数量词 活动 “架,吃,盛,飞” 任意终止点 可带数量词 事件 “架好,吃了,飞进来,盛碗里” 自然终止点 要求数量词 定时动作 “吃吃,架一架,盛一下” 固定终止点 排斥数量词[反例:时值中午,她正吃着一碗牛肉拉面,面条里稀疏点缀着几根青菜。等你到座位上,发现面前已多了一堆包装袋,计有——两袋酸奶,一包话梅,一包牛肉干,她正吃着一根小甜肠对你阳光灿烂的笑。我对面坐着一个大学生摸样的年轻人,正吃着几碟小吃。闷得无聊,就开始放开肚皮狂吃,当我正吃着第二包方便面时,她忽然静了下来,直盯着我。我的胃忽然就像被掏空了似的,空空荡荡,感觉自己像一只被捉到的偷食的老鼠,等待猫的宣判。正吃着一大堆心爱的甜品,又听得她问:“喂,大学生,想不想试试这个?”虽然知道这是女人的常见病,但也不敢大意,所以现在正吃着几种中药,还真巧,那药都是他们那块儿产的。来到街上,对面过了一个老农夫,正吃着一个玉米饼子,手里还拿着一个。正吃着好几片指头那么厚的难吃透顶的英国腌牛肉正吃着一大盘热腾腾的蔬菜馅饺子,一边听着她喜爱的112重金属音乐。]无终止点的延续动作和有固定终止点的定时动作都排斥数量词,有自然终止点的事件必须有数量词,有任意终止点的活动可以带数量词(带上数量词后整个组合变为事件,如“架一门炮”,这个事件本身包含数量词)。最后,用“不”否定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排斥数量词的原因也十分明显。上面说过,“没”专门否定有界成分,而“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正是由于“不”的这一性质,所以“()今天不谈两个问题”和“()上星期不上四节课”这种带数量宾语(有界名词)的句法结构是不自由的(见注1)。把“不”换成“没”,“今天没谈两个问题”和“上星期没上四节课”就都可以说了。6.性状和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人在感知和认识事物和动作的同时也感知和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状态(简称“性状”)。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性状则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无界”之分。举例说,“白”这种颜色是事物的一种性状,“白”可以有各种程度上的差别,雪白是白,灰白也是白,“白”是对各种程度的白的概括,代表一个不定的“量幅”,或者说“白”表示的性状是“无界”的。相反,“雪白”和“灰白”则代表这个量幅上的某一段(“量段”)或某一点(“量点”)。6虽然它们跟其他白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但我们总是“觉得”有界线存在,它们表示的性状是“有界”的。同样,我们感知某人走路慢,“慢”是走路这一动作的性状,但“慢”是相对“快”而言,有各种程度不等的慢,“慢”代表一个量幅,是“无界”的。相反,“慢慢地”、“慢腾腾”、“很慢”则表示一定程度(较高程度)的慢,是“慢”的一个量段或量点,因而是“有界”的。要指出的是这种量上的有界和无界也是以人的主观估价为准。性状的“有界”和“无界”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就是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朱德熙先生(1956)从语法功能(分布)出发把形容词分为这样两类,并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总是“跟一种量的观念发生联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后者总是表示一定的量段或量点。状态形容词“雪白”、“慢腾腾”等因为是量点,所以不能像性质形容词“白”和“慢”那样再加“很”、“比较”、“非常”这样的程度词修饰,没有“很雪白”、“非常慢腾腾”的说法,而“很白”、“非常慢”已由量幅变为量点。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跟名词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具有平行性,这在语法形式上至少有以下一些反映:本文第1节列举的数量词对定名偏正结构的制约都可以用形容词跟中心名词在有界和无界上是否匹配来解释。白衣服白的一件衣服雪白的衣服雪白一件衣服红脸红的一张脸红通通的脸红通通一张脸糊涂人糊涂一个人稀里糊涂人稀里糊涂一个人干净鞋干净一双鞋干干净净鞋干干净净一双鞋好车好一辆车很好车很好一辆车左边的“白一件衣服”等不成立是因为无界形容词(如“白”)跟有界名词(如“一件衣服”)不匹配,右边的“雪白衣服”等不成立是因为有界形容词(如“雪白”)跟无界名词(如“衣服”)不匹配。“白一件衣服”和“雪白衣服”不成立,但是加进“的”之后,“白的一件”(如“这儿有两件衣服,我要白的一件”)和“雪白的衣服”都能成立,原因何在?“的”的作用不能小看,吕叔湘先生(1979)指出,“把大的树和大树等同起来,好像有没有一个的字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小看了这个的字了。”陆丙甫(1988)从意义上区分定名偏正结构的粘合式“小牛”和组合式“小的牛”时认为,“小牛”具有称谓性,是“牛犊”的称谓方式,实际上就是泛指或通指形式,而“小的牛”具有非称谓性,可能指一条成年牛,个头较小,也就是单指或专指形式。因此一棵大的小树是“大的树”但不是“大树”。从这个意义讲,“的”的作用是可以将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按朱德熙先生(1961)的分析,“白”是形容词,而“白的”则是名词性成分,我们同意这一点,但还想指出,名词和形容词相对而言,名词具有“有界性”,形容词具有“无界性”。这一点是石毓智(1992a)首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石用了“离散”和“连续”两个名称,跟我们“有界”和“无界”的区分完全一致。名词一般可用数量词称数,形容词不行。另外,如前所述,“没”否定有界成分,“不”否定无界成分。名词具有有界性,所以一般只用“没”否定,不用“不”否定(没书不书,没水不水);形容词具有无界性,所以一般用“不”否定,不用“没”否定(不重没重,不远没远,这里“没重”、“没远”打上星号,因为“没”实际否定的不是“重”和“远”而是“重了”和“远了”)。正因为“的”和数量词都具有使无界变为有界的功能,所以要使“干干净净衣服”变为实际能说的有界名词有两个办法,一是加数量词,使它变成“干干净净一件衣服”,一是加“的”,使它变成“干干净净的衣服”。要使“干净一件(衣服)”变为实际能说的有界名词,也可以加“的”,使它变成“干净的一件”。值得注意的是,这跟动词后的“了”将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十分相似,如:买票(无界),买了票(有界)。第4节讲到,有界动词后面有了数量宾语,动词后的“了”可以自由隐现,如“买来(了)两张票”。这里我们发现有界形容词后面有了数量名词,形容词后的“的”也能自由隐现,例如“干干净净(的)一件衣服”。7“的”跟有界和无界相关的语法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②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所以不能单独做谓语,做谓语总是含有比较或对比的意思,状态形容词因为是有界的,所以可以单独做谓语:(朱德熙1982:7.7)人小心不小。个儿小小儿的。昨儿冷今儿不冷。今儿怪冷的。还需指出的是,形容词作谓语时跟主语名词之间也会在有界和无界上互相影响。8下面例子中同样是光杆普通名词“纸”作主语,性质形容词“薄”作谓语时,“纸”可以理解为泛指的无界名词,而状态形容词“薄薄的”作谓语时,“纸”必须理解为专指的有界名词:(a)纸薄,(不比玻璃,)一捅就被。(b)(那层)纸薄薄的,一捅就破。③作状态补语时,状态形容词可以受“早已”、“已经”、“马上”这类表示动作有界的词语修饰,性质形容词不行:(朱德熙1982,9.8.4)早就想得很透彻早就想得透彻已经走得很远已经走得远马上忘得干干净净马上忘得干净7.结语“有界一无界”的对立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generalcognitivemechanism)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人最初从自身的人体认识了什么是有界事物,又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来认知外界的事物、动作和性状。(Johnson1987)按照“认知语法”的观点,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上
/
本文档为【有界和无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