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2013-07-25 3页 pdf 141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8350

暂无简介

举报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年 11 月第 13 卷第 11 期 MMJC, Nov 2011, Vol 13, No.11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肝脏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 目前 无特效治疗方法。 肝硬化是不同病因慢性肝病导致的肝脏再 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及门腔静脉分流的最终病理改变。近年 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肝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肝硬 化的预防和治疗也有很多新的发现。 1 肝硬化的发生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表现特征为: 纤维间隔形成使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化, 导致正常的肝脏结构 被弥漫性肝结节所取...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年 11 月第 13 卷第 11 期 MMJC, Nov 2011, Vol 13, No.11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肝脏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 目前 无特效治疗方法。 肝硬化是不同病因慢性肝病导致的肝脏再 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及门腔静脉分流的最终病理改变。近年 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肝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肝硬 化的预防和治疗也有很多新的发现。 1 肝硬化的发生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现特征为: 纤维间隔形成使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化, 导致正常的肝脏结构 被弥漫性肝结节所取代。 失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门静脉高压 和肝衰竭, 此外肝硬化是易于发展成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疾 病。 单纯根据病原学或形态学对不同类型的肝硬化进行分类 均不能令人满意。不同的损害可引起同一类型的病理学表现, 而某一种损伤则可能导致不同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然而,绝大 多数的肝硬化可结合病原学和形态学诊断有效地进行如下分 类:①酒精性肝硬化;②隐原性及肝炎后肝硬化;③胆汁性肝 硬化;④心源性肝硬化;⑤代谢性、遗传性和药物相关性肝硬 化[1]。 从全球范围来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仍然是主要的医疗 保健负担。 由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并不表现出肝功能衰竭的 症状和体征,因此肝硬化的患病率并不清楚,但是肝硬化是西 方国家十大致死原因之一。 尸检发现 5%~10%病例存在肝硬 化,但是尸检材料并不能代表总体人群 [2]。 在英国,肝脏疾病 是第五大最常见的死亡病因,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西 方国家饮酒模式的变化以及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比率的增加, 死于肝硬化并发症的人数在未来十年将达到预期的 3 倍。 在 我国肝炎肝硬化在肝硬化分类中居首位 [3]。 目前,已确诊的肝 硬化唯一有效和确实的治疗手段就是肝移植。 目前肝硬化造 模的方法有:以 CCL4 为主诱导的肝硬化模型、以 CCL4、乙醇 复合高脂肪饮食为主诱导的肝硬化模型 、 二甲基亚硝胺 (DMNA)建立肝硬化模型、硫代乙酰胺(TAA)建立肝硬化模 型、酒精建立肝硬化模型、血清免疫法建立肝硬化模型、其他 方法如给猪喂食黄磷 [4]、喂食酒精建立猪的肝硬化模型 [6]、兔 的高胆固醇饮食建立肝纤维化 [6,7]、狗的胆管结扎建立的肝纤 维化模型 [8]。 总体上肝纤维化模型的要求是模型能与人的肝 纤维化有形态学、血液动力学、生化方面相似的特点,同时建 立模型时模型的成功比例要尽量高。 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与 人肝纤维化完全相似的模型, 这可能与人和动物种属间的差 异有关, 但仍可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来选择相应的实验动物 模型。 2 肝硬化发病机制和可逆性研究 从正常肝脏结构最终转变为肝硬化取决于纤维组织的进 行性沉淀和血管改变,而不是各种潜在的病因。纤维化的形成 是由肝损伤所触发的一个动态的、 复杂的过程, 并有细胞坏 死、炎症、凋亡和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介导的。 转化生长因子-β 似乎是一个重要的纤维形成介质,该介质可 激活窦状隙周边的肝星状细胞(Ito 细胞)和汇管区成纤维细 胞(肌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和降解产物 [9~12]。 近来的研究证实了来普汀的成纤维特性,它是在脂肪组 织中产生的一种厌食激素 [13]。在病理纤维形成过程中,金属蛋 白酶组织基质降解通常会伴有强力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的释放,具有纤维生成作用的肝星状细胞的凋亡也受到抑制。 传统上认为,已被确诊的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但是逐渐积 累的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逆转或消退 是有可能的。 在患有不同的慢性肝病的患者中也有肝硬化减 轻的报道,如乙型肝炎(HBV)、酒精中毒、血色素沉着病、自身 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管炎 [14,15]。 在用四氯化碳处理的小鼠 中也发现纤维化自发性消退现象。 肝脏纤维化的溶解的假设 机制包括通过凋亡、金属蛋白酶抑制物表达下降、金属蛋白酶 或胶原酶产生和活性增高导致激活的星状细胞缺失。但是,目 前还不清楚这些分子和细胞事件是如何发动和调节的。 在解 释肝纤维化的复杂程度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主要是由于技术 的发展包括分离离散的肝细胞群技术, 使得在组织培养和体 内培养方面研究它们的活动更方便。最近,模仿慢性肝脏疾病 的动物模型已经建立。这些模型易于驾驭,并能应用于基因敲 除和转基因小鼠。目前,肝硬化是否真的可逆仍是一个有争论 的议。 即使瘢痕组织被吸收, 正常的肝脏结构能否完全恢 复? 在那些存在可逆性现象的研究资料中是否有抽样误差或 解释误差呢?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些可逆性病例可能 正在经历由小结节到大结节的转变, 正如动物模型中发现的 一样, 而这种情况使细针穿刺的活检样本诊断肝硬化变得更 加困难。 无论如何,这种争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许多肝脏 疾病过程隐匿,患者只有在进展期才求医,而此时治疗选择很 有限。如果肝硬化真的可逆,那么许多处于肝脏进展期的患者 可以从针对某处特定病因的治疗中受益, 尤其是发现有新的 药物治疗。肝脏移植资源有限,在其他器官并发疾病的存在和 在移植受者体内原始肝脏病理状态的重新发作, 意味着迫切 需求发展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 由于多重互补实验模型 系统的应用, 以及最近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如基因排列和蛋白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金超 邓勇 樊海宁 王海久 作者单位:810001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125·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年 11 月第 13 卷第 11 期 MMJC, Nov 2011, Vol 13, No.11 质组学的应用,使肝纤维化的研究更方便。 细胞培养模型,培 养的细胞主要来自正常或实验受损的肝脏, 实行分离培养和 体外实验,用于审核细胞活动和限定专门介质的作用。 然而, 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出体内环境下涉及复杂的正常细胞和增殖 细胞在动态微环境下的相互作用。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活 组织切片、肝脏切除或外植块获取的肝脏组织。在动物和细胞 培养模型里应用人体组织研究对确切的观察结果是至关重要 的,但是由于伦理原因,多重研究肝穿刺是不可行的,意味着 现有数据反映的仅仅是自然历史的一个“快照”和在疾病的晚 期有代表性的特征。当然,没有动物模型能完全的模仿乙型肝 炎、丙型肝炎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不过,转基因 鼠的开展是使描绘个体基因产品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 用、允许谱系追踪细胞的表型及机体内的演化简单化。 2.1 细胞培养模型 当静止的肝星状细胞被置于表面含血浆 的裸露的细胞培养基中,它们将经历表型变化,这些变化是在 许多方面概括实验性肝损伤中活体内观察的反应。经过 5~10 天的时间 , 静止的肝星状细胞采用成纤维细胞样的表型,表 达中间丝状体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并表达促纤 维化基因 [16]。 这种模型已经被证明肝脏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创 伤愈合的功能属性已经被确定和应用。 肝星状细胞活化的细 胞培养模型使对可溶性调节因子(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 非可溶性调节因子(如基质蛋白、整合蛋白)的详细研究呈现 在纤维化的微生物环境下, 这样可以调节纤维化发生的开始 和延续,同时也促进自我恢复和修复过程。 2.2 动物模型 目前两个最常使用的纤维化实验模型,是肝毒 性诱导法,如四氯化碳(CCl4)和胆管结扎法(BDL)。 CCl4引发第 Ⅲ坏死区形成, 肝细胞凋亡和重复给药能够被用来生成桥接 肝纤维化(4 周内给药,每周 2 次),早期肝硬化(8 周内给药, 每周 2 次)和晚期小结节性肝硬化(12 周内给药,每周 2 次) [17,18]。 BDL 能刺激胆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椭圆形细胞(肝细胞 前体),导致胆管的增生和伴随的门静脉的炎症和纤维化。 随 着胆总管的重新吻合肝纤维化的逆转被观察到。 2.3 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活化 的肝星状细胞, 连同如来源于门管区和骨髓的其他成纤维样 细胞被认为是在肝损害中肌成纤维样细胞的主要来源。 细胞 外基质(ECM)的积聚起因于合成的增加和降解的降低。 通过 对人类和大鼠肝脏的研究表明能抵抗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的 基质金属蛋白酶,甚至在肝硬化晚期仍然能表达。在正常的肝 脏中,静止的肝星状细胞定居在 Disse 间隙内,并在脂滴中储 存维生素 A。 静止的肝星状细胞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 活受体 γ 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瘦素,并分享一些 脂肪细胞的特征 [19]。 在出现肝损害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经 过典型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变化转变成肌成纤维样母细胞主 导纤维化反应。 受损的肝细胞、Kupffer 细胞和炎症细胞释放 的纤维化因子促进了这一活化过程。 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 细胞中脂滴消失,表达成肌性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c- mub、肌细胞增强因子 2),产生过多的瘢痕蛋白(主要是 I 型 胶原蛋白),表达很强的收缩能力和免疫能力 [20,21]。 肝星状细 胞-肌成纤维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 正反馈调节整合蛋白 和其他粘附分子,促进淋巴细胞募集和活化,具有吞噬活性, 在受损肝脏中可能表达非专门的抗原提呈细胞。 2.4 机制介导肝纤维化的逆转 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以逆 转的论证提高了抗纤维化治疗方法研究的热情。 在动物模型 中已经证明肝纤维化可以逆转, 巩固了患者对治疗慢性病毒 性肝炎、代谢性、自身免疫性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信心。 通过 对 CCl4、BDL 诱导肝纤维化和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的多时间 点取样的研究表明: 诱发肝纤维化的损伤消除后 TIMP-1 和 TIMP-2 的水平降低。由于这种降低,肝胶原酶活动增强,ECM 开始降解。随后的改变 TIMP-MMP 在原来位置的平衡的研究 已确认:肝纤维化的发展和溶解对 TIMP 和 MMP 比率强有力 的影响。同样的,肝纤维化的逆转以肌成纤维母细胞的减少为 特点, 肌成纤维母细胞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细胞凋亡引起的肝 脏瘢痕的减少导致。 因此,刺激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 凋亡成为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 从动物模型和人类肝脏外植 体所得的数据表明随着晚期的纤维化溶解, 活性肝硬化的典 型微结节被重新改造并合成大的结节。 这些发现很好的和最 近的临床数据联系起来, 表明小叶间隔厚度增加和小结节尺 寸是贫乏的临床结果的预测因子。 肝脏巨噬细胞也是重塑基 质关键的调节因素 。 一个最近的研究用转基因鼠模型 (CD11b-DTR),在肝损害和恢复的不同时期允许有选择的、定 时获取巨噬细胞,分析表明这些细胞有不同的作用 [22]。在肝纤 维化过程中,瘢痕相关巨噬细胞(SAMs)促进纤维化的发生,然 而在肝脏恢复过程中瘢痕相关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增加基质金 属蛋白酶-13 的产量加速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恢复期巨噬细 胞的具体表型和单核-巨噬细胞对肝脏瘢痕的信号调节尚不 明确。 2.5 肝纤维化进展和逆转的影响因素 肝纤维化的进展率可 以改变, 并且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如 HCV 和 HIV 协调感 染,在肝移植中复发 HCV,先天性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进 展特别快。额外的危险因素如饮酒、较高的体重指数或免疫抑 制治疗可能加速其进展 [23]。 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肝纤维化的 重塑,另外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开始出现,如 DDX5 单 核苷酸多态性 (Ala 408 Ser)可加速 HCV 患者纤维化进程 [24]。 研究还表明根据持续的肝纤维化、 基质部分的性质和瘢痕的 构形和细胞构成的不同,肝纤维化在逆转方面有差异。 此外, 胶原的不断积累和非胶原瘢痕部分随时间推移可能产生大量 的瘢痕,对降解酶来说难以降解。纤维化演变的模式和新生血 管的程度联系起来,这样对疾病进展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肝细胞肝癌速度有深远的影响, 代表了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影响肝纤维化的逆转。 3 展望 对从细胞培养系统、 人体肝脏标本和实验动物模型得到 的补充数据做详细的分析显示: 肝纤维化是一个高度动态病 理过程,涉及肌成纤维细胞血统,表型和反应,多变的细胞外 基质修正,代谢回转,降解。 肝硬化根据可变的细胞外基质的 积聚、结节大小、门脉的压力、可逆转性和临床风险重新进一 步划分,在疾病严重程度分层、疾病预后和未来临床试验的设 计代表了一个关键。有效的、有目的的抗纤维化治疗的发 展已经成为现实,尽管关键问题仍未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包括 定义肝纤维化反应不可逆部分的特征, 设计研究方法有选择 的、有目的的治疗肝脏和识别敏感的、稳定的方法来肝纤 126·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年 11 月第 13 卷第 11 期 MMJC, Nov 2011, Vol 13, No.11 维化,无创的方法,最小化肝活检的要求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逆 转。 4 结论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结局, 门脉高压和肝 衰竭的临床后果为肝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肝硬化并 发症的防治则有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降低病死率。近年 来,肝硬化并发症的处理取得了巨大进展,显著提高了患者的 生存率。但是治疗肝硬化仍没有特效药物或方法,治疗肝硬化 的药物方法还待于进一步研究, 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寻找 突破口是研究者们需要尝试的。对于肝硬化严重者,肝移植是 一种有效方法,至于肝脏的来源,可以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 动物身上寻找解决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对肝硬化 的认识将不断深入,肝硬化的治疗方法一定会有所突破。 参 考 文 献 1 布郎沃德,主编.王德炳,主译 .哈里森内科学[M].15 版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3,299:2155 2 Karsan HA.Primary prevention of cirrhosis:public health strategies that can make a difference.Postgard Med,2004,115:25-30 3 姚桢,主编.分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病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1998 4 Peterson TC,Neumeister M.Effect of Pentoxifylline in rat and swine models of hepatic fibrosis:role of fibropro-liferation in its mechanism[J].Lmmuno Pharmacology,1996,31(2-3):183-193 5 Yokoyama H,Nagata S,Moriya S,et al.HePatic fibrosis Produced in guinea pigs by chronic ethanol administration and immuniza- tion with acetaldehyde adducts[J].Hepatolog Y,1995,21(5):1438- 1442 6 Jiao LR,Seifalinn AM,Habib N,et al.The effect of mechanically enhancing portal venous inflow on hepafic oxygenation,mierocir- culation,and function in arabbit model with extensive hepatic fi- brosis[J].Hepatology,1999,30(1):46-52 7 Jiao LR,El-Desoky AA,seifalian AM,et al.Effect of liver blood flow and function on hepatic 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 mea- sured directly in a cirrhotic animal model [J].Br J Surg,2000,87 (5):568-574 8 Willems B,Villeneuve JP,Huet PM.Effect of Propranoiol on hep- atic and systemic hemodynamics in dogs with chronic bile duct ligation[J].Hepatology,1986,6(1):92-97 9 Canbay A.Apoptosis: the nexus of liver injury and fibrosis.Hepa- tology,2004,39:273-278 10 Friendman SL.Molecular regulation of hepatic fibrosis,an integrat- ed cellular response to tissue injury.J Biol Chem,2000,275:2247- 2250 11 Pinzani M,Marra F.Cytokine receptors and singaling in hepatic stellate cells.Semin Liver Dis,2001,21:397-416 12 Ramadori G,Saile B.Portal tract fibrogenesis in the liver.Lab In- vest,2004,84:153-159 13 Lc Clercq IA.Leptin is essential foe the hepatic fibrogenic re- sponce to chronic liver injury.J Hepatol,2002,37:206-213 14 Arthur MJ.Reversiblity of liver fibrosis and cirrhosis following treatment for hepatitis C.Gastroenterology,2002,11:1525-1528 15 Wanless IR, Nakashima E, Sherman M.Regression of human cir- rhosis.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the genesis of incomplete septal cirrhosis. Arch Pathol Lab Med,2000,124:1599-1607 16 Iredale JP.Models of liver fibrosis: explor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in a solid organ. J Clin Invest, 2007,117:539-548 17 Iredale JP, Benyon RC, Pickering J, et al. Mechanisms of sponta- neous resolution of rat liver fibrosis. Hepatic stellate cell apopto- sis and reduced hepatic expression of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s. J Clin Invest,1998,102:538-549 18 Issa R, Zhou X, Constandinou CM, et al. Spontaneous recovery from micronodular cirrhosis:evidence for incomplete resolution associated with matrix cross -linking.Gastroenterology,2004,126: 1795-1808 19 Vinas O, Bataller R, Sancho-Bru P, et al. Human hepatic stellate cells show features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nd stimulate lym- phocyte proliferation. Hepatology,2003,38:919-929 20 Gressner AM, Weiskirchen R, Breitkopf K,et al.Roles of TGFbeta in hepatic fibrosis. Front Biosci,2002,7:793-807 21 Pinzani M, Gesualdo L, Sabbah GM,et al.Effects of platelet-de- rived growth factor and other polypeptide mitogens on DNA syn- thesis and growth of cultured rat liver fat storing cells. J Clin In- vest,1989,84:1786-1793 22 Duffield JS, Forbes SJ, Constandinou CM,et al.Selective depletion of macrophages reveals distinct, opposing roles during liver injury and repair. J Clin Invest,2005,115:56-65 23 Poynard T, Ratziu V, Charlotte F, et al. Rates and risk factors of liver fibrosis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J Hepatol,2001,34(5):730-739 24 Huang H, Shiffman ML, Cheung RC,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wo gene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advanced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Gastroenterology,2006,130(6):1679-1687 (收稿:2011-08-22) 127· ·
/
本文档为【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