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2013-06-19 2页 doc 30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516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通过分析成都市武侯区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及防控措施,探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法 回顾性比较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情况及防控措施。结果 A校的流行性腮腺炎续发率明显高于B校和C校(P =0.000),3所小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仍有续发病例。结论 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与建立学校长效机制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是防止学校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儿童、青少年是传染病易感性较高的人群,而学校又是青少年人群集聚的特殊公共场所,学校最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1]。学校一...
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 通过分析成都市武侯区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及防控措施,探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回顾性比较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情况及防控措施。结果 A校的流行性腮腺炎续发率明显高于B校和C校(P =0.000),3所小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仍有续发病例。结论 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与建立学校长效机制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是防止学校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儿童、青少年是传染病易感性较高的人群,而学校又是青少年人群集聚的特殊公共场所,学校最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1]。学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疫情严重时,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被迫采取停课、停学等[2,3]。流行性腮腺炎是学校冬春季好发的常见传染病之一[4],现对武侯区3所小学报告和处理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2009年武侯区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3所小学 1.2内容 收集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3所小学的基本情况(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卫生室、校医、保健教师等)、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以及发生疫情后传染病防控、处理情况。 1.3方法 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l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学校概况 A校教职员工80名,卫生室1间,兼职校医1名,共有6个年级24个班,1054名学生;B校教职员工75名,卫生室兼保管室1间,兼职校医1名,全校共有6个年级24个班,1121名学生;C校教职员工76名,卫生室1间,兼职校医1名,全校共有6个年级28个班,1285名学生。3所学校在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及校医配置上无明显差异。 2.2疫情报告及分布 2.2.1A校疫情 疫情由当地疾控中心于2007-11-20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监测发现,从2007-09-23首例患儿出现至2008-01-10最后1例发生,发病持续109d,共有62名学生发病,罹患率为5.89%;其中1年级发病10例,2年级发病26例,3年级发病9例,4年级发病8例,5年级发病6例,6年级发病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6-9岁学生,其中7岁发病26例。 2.2.2 B校疫情 疫情由2008-03-04学校发现并立即报告,从2008-03-04首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出现至03-19最后1例发生,共有14名学生发病,发病持续16d,罹患率为1.25%;其中1年级发病2例,2年级发病8例,3年级无发病,4年级发病2例,5年级和6年级各发病1例;发病主要集中在6~8岁学生,7岁发病8例。 2.2.3 C校疫情 疫情由当地疾控中心于2009-04-08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监测发现,从2009-04-07首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出现至04-30最后1例发生,共8名学生发病,持续24d,罹患率为0.7%。发病均集中在2年级,共8例。发病集中在6-8岁学生,7岁发病7例。 2.3 续发率 A校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流行性腮腺炎的续发率为4.98%,B校为0,C校为0.08%,3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1);A校续发率高于B校和C校(P0.01),而B校与C校续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处理过程 接到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到现场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A校自2007-09-25首发病例之后至11-19共出现20例患儿,均未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B校在2008-03-04出现首发病例后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当天即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而C校在2009-04-07出现首发病例后第2天即由当地疾控中心搜索到,并于当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5结案情况 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从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到最后1例病例出现时间间隔分别为51d、15d和23d,结案时间为最后1例病例出现后延续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发生。 3 讨论 发现3所小学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后,预防控制机构到现场调查处理以及措施的采取均一致,包括召开学校紧急会议、通报疫情、培训腮腺炎防控知识;成立疫情处理小组,由校领导负责,并指定专人具体执行;加强学校疫情报告意识,与当地疾控中心及时联系,保持疫情报告渠道通畅,实行日报制;学校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要求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进行隔离治疗,疑似患儿进行医学观察;加大晨检力度,由当地疾控中心,并派出临床和预防专业人员进驻学校进行晨检工作;取消大型集会活动;加强环境及餐具消毒等。 虽然防控措施相同,但3所小学的流行性腮腺炎续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之一在于疫情报告时间的差异。A校疫情报告不及时,自2007-09-25首发病例之后至11-19共出现20例患儿,均未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即超过两个最长潜伏期的时间未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B校和C校在出现首发病例后当天或第2天即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与保持卫生、教育部门信息畅通是当前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对此,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证明疫情报告时限的重要影响[6,7]。近年来,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受到了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高度重视,有调查研究表明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不好开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缺少正确而有力的指导,工作方式存在许多主观性,管理缺乏稳定性和科学性[4],本结果也突出反映了上述问题所致的严重后果。另外,少数学校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敏感,怕报告疫情“影响”学校形象[7]等思想仍占学校管理的主导地位亦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所小学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仍有继发病例出现。原因:(1)传染源没有全部及时隔离。由于学校校医缺乏医学背景,特别是在A校预防控制机构进驻时间较晚,晨检工作质量不高,没有及时将所有发病或有疑似症状的学生筛查出来,个别患病学生仍在校上学;另外有部分患病学生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故意隐瞒孩子患病的事实,让孩子带病入校。(2)学生中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者不多,人群普遍易感。(3)学校部分教室通风不畅,特别是进入冬季后很少开窗通风。因此,学校应充实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接受规定的防治知识培训,明确疫情报告程序,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1,2,4,8]。而教育和卫生部门也要加强协作,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疫苗的宣传,加强学生家长对传染病防控的科学认识,扭转“分数高于一切”的观念,把重点人群放在儿童和青少年,以形成高质量的免疫屏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9,10]。 3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年龄段均在7岁左右,高发年级在二年级,可以考虑在小学新生入学时普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以预防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及传播,但相关结果有待进一步考证。
/
本文档为【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