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漫谈和合

漫谈和合

2013-06-18 1页 pdf 31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7617

暂无简介

举报
漫谈和合 社会科学研究  1997·5 漫 谈 和 合 张岱年   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 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按“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 个字表示, 称为“和合”; 用一个字表示, 则称为“和”。先秦时代, 有所谓“和同之辨”, 孔 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区别了和与同。对于和与同做出了深刻的辨析的是 西周末周太史史伯, 史伯说: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包括了“他”与 “他”的关系, 即包含不同事物的关系。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稳, 谓之和。和可 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
漫谈和合
社会科学研究  1997·5 漫 谈 和 合 张岱年   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 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按“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 个字表示, 称为“和合”; 用一个字表示, 则称为“和”。先秦时代, 有所谓“和同之辨”, 孔 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区别了和与同。对于和与同做出了深刻的辨析的是 西周末周太史史伯, 史伯说: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包括了“他”与 “他”的关系, 即包含不同事物的关系。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稳, 谓之和。和可 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 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 晏子也区别了和与同。他指出, “君所谓可, 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 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而有可焉; 臣献甚可, 以成其否”, 这叫作和。如果君所谓可, 臣亦曰可; 君所谓否, 臣亦回 否, 那就是同而非和了。和表示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 孔子弟子有子说: “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都强 调了和。老子亦讲“知和日常”, 以和为恒常的准则。但老子又讲“玄同”, 不重视和与同的 区别。墨子提出“尚同”的观点, 更忽视了和与同的区别, 在这一点子, 墨子比孔子后退了。 和表现了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异相补, 相反相成, 这是文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 近来许多同志从《国语》、《管子》等中拈出“和合”二字联用的例证。这是很好的。张 立文同志提出“和合学”的构想, 确有重要意义。 宋代哲学家张载论事物的相争与相和说: “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 仇必 和而解”。冯友兰先生晚年特别推崇张横渠此说。冯友兰先生认为与“和而解”不同的是“仇 到底”。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 对立面的斗争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一是一方消灭了另一 方; 二者两者回归于尽; 三是归于和解。情况是复杂的, 但和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可能。 《中庸》云: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肯定和是最高的准则。《中庸》又说: “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相悖, ⋯⋯此天地之所必为大也”。事实上, 万物并育而更相害, 道并行 而亦相悖。但相害相悖说非了局。现在的地球上, 许多生物被消灭了, 而人类自己亦处于危 难的边缘。如何保持生态平稳, 如何从事可持续的发展, 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这个意 义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应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万物并育而不 相害”即保持生态平衡。“道并行而不相悖”即贯彻百家争鸣。这应是和合的理想状态。 (作者 北京大学教授 中华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  地址 北京市 邮码 100871) 责任编辑 赵建伟 ·55·
/
本文档为【漫谈和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