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9> 18549:8 D2/M56 N48O>/44P R5O86824 (S3@54 T849 , J5@5 7/>>. 8@>5 84=2 =J> =/5@8=82456 27 LJ84><>"/> 4A>9> 18549:8 D2/M56 N48O>/44P R5O86824 (S"/>

杜丽娘的爱情观_叶树发

2013-06-12 5页 pdf 169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1382

暂无简介

举报
杜丽娘的爱情观_叶树发 !收稿日期 " #$$% & $% & $’ !作者简介 " 叶树发 ( %)*+ & ,,男,江西波阳人,教授。 #$$%年 * 月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 0 #$$% 第 ## 卷第 # 期 123/456 27 18549:8 ;4 27 ?@3A5=824 ( B2A856 BA8>4A>9> 18549:8 D2/M56 N48O>/44P R5O86824 (S3@54 T849 , J5@5 7/>>. 8@>5 84=2 =J> =/5@8=82456 27 LJ84><> 62O> ...
杜丽娘的爱情观_叶树发
!收稿日期 " #$$% & $% & $’ !作者简介 " 叶树发 ( %)*+ & ,,男,江西波阳人,教授。 #$$%年 * 月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 0 #$$% 第 ## 卷第 # 期 123/456 27 18549:8 ;4<=8=3=> 27 ?@3A5=824 ( B2A856 BA8>4A>< , C260 ## D20 # 爱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平凡而重大的一个主题。纵观中国 古代文学史,从《诗经》的首篇《周南·关睢》到陆游的《钗头 凤》,从关汉卿的 《救风尘》到洪升的 《长生殿》,从冯梦龙的 “三言”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如此。就连曹雪芹的巨著 《红楼梦》也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无怪乎有人断言: “只要有人类存在,爱情就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尽管这些作 品都描写了爱情,但风格不一,内容有别,汤显祖的《牡丹亭》 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一 汤显祖在他的代作 《牡丹亭》中塑造了杜丽娘的动人 杜丽娘的爱情观 叶树发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EE$$#+ , !摘 要 " 《牡丹亭》在中国爱情戏的老套子中注入了新鲜而且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出那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古典戏 曲新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取向又是通过杜丽娘独特而新颖的爱情观来表现的。她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 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性爱的权利。这中间,体现着人性或者说人的本能的复苏,这在当时,无异是 一种石破天惊的呐喊与追求。 !关键词 " 杜丽娘F 审美取向; 爱情观; 性爱; 人性; 复苏 !中图分类号 " ;#$+0 E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G & EHE’ (#$$% ,$# & $$%+ & $G !" #$ %&"&’"()* +,-. /,"0.12 I? BJ3K75 (-/=< L266>9> 18549:8 D2/M56 N48O>/<8=PQ D54AJ549 EE$$#+Q LJ845 , 345*26’02 7 R>44P R5O86824 (S3@54 T849 , J5< 8473<>@5 7/>>. 8@>5 84=2 =J> =/5@8=82456 <=P6> 27 LJ84><> 62O> 2.>/5:./><<849 =J> U54@K4>V 5><=J>=8A <=54@5/@ 84 =J5= J8<=2/P .>/82@Q VJ8AJ V5< ><.>A8566P >MU2@8>@ UP =J> M584 AJ5/5A=>/ WN X8 & 48549 Y < @8<=84A=8O> 62O> A24A>.=0 BJ> 5@ 72/ =J> /89J= V5< >4=8=6>@ =2 =J5= =J> 7>M56> 4>>@< =J> M56>Q 2/ <8M.6P =2 <5PQ V2M>4 J5@ =J> 45=3/56 /89J= 27 <>:356 62O>0 TJ><> @ =J5= =J> J3M54 45=3/> 2/ 84<=84A= A5M> U5AZ =2 687>F 84 =J> 7>3@56 <2A8>=PQ 34@23U=>@6PQ 8= Y < J>5/=K<=J>=8A <=54@5/@F 62O> A24A>.=F <>:356 62O>F J3M54 45=3/>F A2M> U5AZ =2 687>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年 形象,但对于杜丽娘的爱情观,自其问世以来,直至今日,仍 是众说纷纭。其中又以下面两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反对包 办婚姻。%、以死来追求爱情。我们认为,如果只是这样,杜丽 娘的爱情就体现不出时代的新特点。因为在此之前,《西厢 记》早已描写了反对包办婚姻,而《孔雀东南飞》则早已表现 了以死相爱。以此推理,《牡丹亭》的出现在社会上就不会引 起那么大的震动。事实恰恰相反,尽管《牡丹亭》和《西厢记》 一样,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甚至在情节上都有惊人的相似 之处,它们又同属于才子佳人的范畴,而在对待功名的态度 上,杜丽娘甚至还远远不如崔莺莺。但《牡丹亭》一出现就轰 动了当时的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 曲杂言》$。确实,一出《牡丹亭》使明清两代许多痴男怨女感 动得死去活来,演绎出许多俞二娘、商小伶一类殉情故事。一 百多年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读《牡丹亭》时, 也是“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曹雪芹以伟人的眼光对《牡丹 亭》作出了别具一格的审美判断。这种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也就因为《牡丹亭》的爱情与《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的爱情 有明显的不同。它在中国爱情戏的老套子中注入了新鲜而且 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出那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古典戏曲新 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取向又是通过杜丽娘独特而新颖的爱情 观来表现的。她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 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性爱的权利。这中间, 体现着人性或者说人的本能的复苏,这在当时,无异是一种 石破天惊的呐喊与追求。 二 杜丽娘这种爱情观念,在她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中表现得 极其鲜明而强烈。 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阴暗、冷酷的世界。然而,这个 环境又是那样的和谐,它对人的压迫并不是血淋淋的,它看 不见,摸不着,却又能让人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这种无形的压 迫,不是政治压力,而是思想和精神压力。这种压力是那样逼 人,几乎要将人窒息而死。更可怕的是,这种逼人的压力竟然 是以好心好意的“爱”的形式出现的。 杜丽娘之父杜宝,是位威严的长者,管制女儿连后花园 也不许去,怕惹起她的“春情”。为了“爱护”她,才去管她,请 私塾先生的目的也是如此。杜宝这种严厉,并不存坏心,而是 为了女儿 “知书识礼”,是为了她将来嫁出去令上下左右满 意,博得个好名声。他只是按礼教传统的要求来尽父职,塑造 女儿。然而,他的爱,恰恰在于没有把女儿当“人”,他眼中只 有礼教的要求,没有女儿的人性。因此,这种爱,对有人性的 女儿实际上就是一种扼杀,一种压迫。爱得越“深”,管得就越 严,造成的压迫也就越重。而作为母亲,杜母之“爱”女儿,则 爱到连女儿裙上绣了一对花、两只鸟,也怕女儿因此而动了 情思,背了礼教。听到女儿去了后花园,更加提心吊胆,她处 处防范,形成密不透风的压力。 在这个与人性人情隔绝的世界里,还有一位迂腐顽固的 陈最良。他虔诚地按传统礼教的要求,对学生“拘束心身”。在 他眼里,杜丽娘不过是一个可以按礼教要求塑造的 “物”,而 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杜丽娘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人们爱护她,只要 求把她塑造成符合礼教的典范。而她偏偏是一个活人,是一 个日趋成熟的姑娘,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这种潜在的天性, 一旦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启迪,便自然地会爆发出对人性乃 至人生基本权利的强烈的追求,表现出一种人生本能的觉 醒。“游园”所引发的杜丽娘的情窦初开,春心萌动,说到底, 就是这种觉醒和复苏的体现。 然而,这种追求是不容易实现的。杜丽娘越要求“情”顺 其天然,越希望得到作人的权利,就越加与环境发生冲突。她 面对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无情的世界、一个无情的时 代。在这个环境里,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 锐地对立着。而进一步抗争的结果,这种人与环境的矛盾便 必然转化为情与理的矛盾,她只能在身与心的冲突中来表现 她对人性的追求。杜丽娘青春觉醒,希望一个女人的天然本 性能得到自由发展。然而,环境却不允许她这样做。她除了父 亲和陈最良两个男性之外,礼教不允许她见到别的男人。这 样,也就没有崔莺莺一见钟情、引人跳墙的机会。但正如前人 所说:“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她的爱,她的情, 只能在心灵深处活动,只能在梦中去实现。禁锢的身是不自 由的,而有情的心却是自由的。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遇,便 一往情深,百般思念,竟然为情而死。死了,她的魂魄也还在 追求,到了阴曹地府也为“情爱”而斗争,终于争取到了人鬼 的结合。“情爱”的实现,获得异性爱抚的满足,又使她死而复 生,回到人间继续抗争,最后终于冲破了“理”的阻碍,争取到 了做人间夫妻的权利。 显然,杜丽娘对异性情爱的追求,是不轻松的。不仅环境 不允许她这样做,有时连她自己也不敢这样做。可是,要扼 杀、埋葬自己的情爱又办不到。在矛盾中,她一步一步挣扎 着,经受了内心深刻的矛盾与苦痛的煎熬,步履艰难地去追 求天然的发展,追求“人”的权利和作为人性本能的“情爱”、 “性爱”理应有的地位。于是,由梦入死,又由梦复生,最后终 于使之成为现实。这种生生死死的执着追求,在礼教的重压 之下,自然会使千百万观众和读者肝肠寸断,扼腕叹息,引起 强烈的共鸣。而对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为精神本 体的封建社会来说,这无异是一种彻底否定的宣战。 三 由此可见,杜丽娘的爱情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崔莺 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通过比较,我们可以 看得更清楚。在《西厢记》中,王实甫运用自己的才华淋漓尽 致地描写了莺莺的爱情历程。莺莺和张生在佛殿巧遇,四目 相望,爆发出爱情的火花,这是中国传统的恋爱方式——— 一 ·!"·第 #期 见钟情。然而老夫人,也就是莺莺的母亲却极力反对女儿的 婚事,为何如此$ 因为老夫人有自己的婚姻标准:门当户对, 堂堂相国之女,怎么能嫁给一个白衣秀才。莺莺不是这样,她 要求婚姻自主,希望郎才女貌的结合。所以,老夫人和莺莺的 婚姻观是互相对立的,必然产生矛盾。一方面,老夫人绞尽脑 汁,设置重重障碍,企图拆散女儿的婚姻。另一方面,莺莺千 方百计冲决这些障碍,实现自己的要求。于是,双方展开斗 争。根据剧情,我们将障碍与反障碍的斗争过程概括为五个 部分: 围夺——— 允婚 赖婚——— 私约 赖简——— 同居 拷红——— 成亲 赴考——— 完婚 老夫人处处制造矛盾,破坏莺莺的爱情,并且气势汹汹, 好像处在进攻的地位。实际上,她是处于防守的地位,因为女 儿有秘密活动。再加上莺莺得道多助,红娘为她排难解忧,俩 人与张生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对付老夫人。最后,“有 情人终成眷属”,莺莺在享受幸福爱情的同时,深深感到它来 之不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抒写了林黛玉的爱情,字里行间充 满了对林黛玉爱情的高度赞赏和深切同情。黛玉和宝玉都是 封建家族内部产生的叛逆,其标志是“把人当作人”。但由于 两人的个性不同% 因而“把人当作人”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宝 玉是“爱人”,是从贵公子的地位出发,同情、体贴、爱护别人, 特别是那些“女儿”,一副热心肠。黛玉则不同,她对自己的聪 明才智,对自己的高洁情怀有充分的意识,自尊自爱。她对周 围一切与自己品格不合拍的丑恶和庸俗的人和事,深恶痛 绝,不屑与之为伍,并以孤芳自赏、目无下尘的方式表现出 来,正如她在《葬花词》中所说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 陷沟渠。” 正是这种反封建的人生志向和人生道路,使黛玉和宝玉 结为知己,感情真挚深厚,互相不可替代,这也是她们相爱的 基础。所以,她们的爱情不是门当户对,实际上门不当,户不 对;也不是张生、莺莺的郎才女貌,宝玉无及第之才,黛玉无 富贵之相。她们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一见钟情”,而是有 一个长期从试探、了解到确立的过程。这令她们爱得高尚纯 洁,爱得铭心刻骨。另外,她们的爱情异常坚定,旧势力无论 用多大的气力,也休想把她们从爱情的道路上拉回来。宝玉 一再赌咒发誓,出家做和尚。黛玉则为爱情提心吊胆,以泪洗 面,对几乎不能到手的婚姻追求到底。她将爱情视为生命,有 了爱情,就有了生命,失去爱情,她就香消玉殒。她们爱情的 坚定性源于思想品格的坚定。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与莺莺、黛玉不同。杜丽娘的 春心萌动,是从学《关且隹》开始。只不过汤显祖对《关且隹》有他 自己的理解罢了,这便是借春香之口说出来的:“俺小姐说: 关了的且隹 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于是面 对明媚春光,杜丽娘会发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 与断井颓垣”,“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样动人心魄的浩 叹;会发出“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的抱怨。也 正是基于一个日渐成熟的女性生理上的追求,她的梦并没有 滞留在那“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儿女缠绵之中,而是“将奴抱 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初合,真是个千 般爱情,万种温存”;是“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愠着 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 “看他似虫儿般蠢动 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颤”&《牡丹亭·惊梦》’。惊梦 之后,她念念不忘的还是梦中品尝的欢娱,“只图旧梦重 来”。于是“寻梦”也就变成了对云雨欢爱的回味与企盼;“他 兴心儿紧口燕口燕 ,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惦惦做意儿周旋,慢 惦惦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那般形现,那般 软绵”&《牡丹亭·寻梦》’。一直到数次幽媾之后,她依旧沉缅 在那 “把腻乳微搓,酥胸汗帖,细腰春锁”的床笫欢娱之中 &《牡丹亭·欢挠》’。 杜丽娘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爱情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 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象莺莺爱张君瑞那 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都 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宝夫妻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 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杜宝夫妇 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男女要求,本身就犯了 天条。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 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 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 方发生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 的封建意识。更加可贵的是,在《牡丹亭》的创作中,汤显祖没 有像《金瓶梅》、《肉蒲团》那样满纸淫秽地去表现这种人的追 求,而是给肉欲的放纵与追求这种本能加上了一个外衣: “情”,并将它提升到与“天理”相抗衡的程度。它以人性和人 的本能的复苏为基础,以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满足为目标, 这也就使人与社会的冲突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牡丹 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 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 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 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应该说,这才是杜丽娘爱情的真 实含义。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虽然都写了爱情,但是情 的内容有区别。崔莺莺的情是要求婚姻自主,要求郎才女貌; 杜丽娘的情是女人应当有得到男性情爱的权利;林黛玉的情 是男女之间思想、感情、道德的一致。这三种不同的情,标志 着中国古代爱情史上的三大发展步骤。崔莺莺的情鼓励青年 男女,为了自主婚姻,全然不顾封建礼教,主动出击,这是爱 情史上的一大突破。杜丽娘的情是爱情史上的又一突破。因 为它一改过去不少文学作品,歌颂爱情,但却不写男女的情 欲,只写感情,不写欲望的状况。《牡丹亭》不仅肯定情,而且 肯定欲,冲破了爱情禁区,超越了雷池,惊世骇俗。林黛玉的 叶树发:杜丽娘的爱情观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年 情,是思想、感情和谐、共鸣的欢乐,而不是才与貌的愉悦,是 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的爱情,不愧为爱情史上的又一突破。 毫无疑问,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是作者们的光辉创 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包括爱情史 $ 上最为动人的女性形 象。杜丽娘是处在崔莺莺、林黛玉之间的一个中点人物,承上 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 杜丽娘爱情观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汤显祖深受左 派王学影响的结果,是明中叶以来启蒙美学思潮的产物,因 而也带有这一运动历史前孕期的强烈的时代色彩。 从根本上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还是儒家学派内 部的派系之争,但陆王心学的一些观点却使他们在“天理”与 “人欲”关系的认识上,与程朱理学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朱熹 承程颐程景页 “去人欲,存天理”之说,发展理学,推崇“以理为 本”。将“天理”阐释为伦理,使封建伦理哲学化,成为普通的 永恒法则,并同人的需求、欲望对立起来,以为“天理存则人 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 $,强调只有革尽 “人欲”才能尽复“天理”。陆九渊开创的“心学”,尽管没有说 “去欲”,而只提出了“寡欲”,但实际上标举了人性意识,弘扬 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人 欲”。王阳明正是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他的 “良知说”的新体 系。虽然他也认为“良知之在人心,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 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但 是,他又认为“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 白,则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传习录》中 $“与愚夫 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为异端”#《传习录》 下 $。在这些言论中,可以隐隐感觉到良知的内容已偏离了绝 对的道德标准——— 天理。 王阳明的这些思想被泰州学派继承并加以发展。王艮的 “百姓日用即道”,何心隐的“育欲”等,无不是对人的自然欲 求和生命价值的肯定与重视。生当明代各种社会思想纷争之 际的汤显祖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对他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 有三人。他在《答管东溟》一文中说:“如明德师者,时在吾心 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 美剑。”明德师指罗汝芳,汤显祖十三岁时游学于罗汝芳门 下,亲聆其教诲,心灵上得到莫大的快乐。三十七岁汤显祖再 次与罗汝芳在南京相会,探讨学问,罗汝芳主张 “赤子良心, 不学不虑”,“不须把持,不须接续,当下浑沦顺适。”认为只要 顺着本心,即赤子良心去顺应事物,就自然会符合“天理”之 善。李百泉即李贽,他的“童心”说,以及“吃饭穿衣,即是人伦 物理”,人生来“好货好色”等主张,正是泰州学派理论的具体 发挥。“可上人”即达观,是汤显祖的佛门朋友,汤显祖和他五 次见面,多次书信来往。汤显祖在给达观的一封信中说:“情 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 神气顿王 #旺 $。”面对三位师友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异端邪 说,面对躁动于封建母体内的资本主义萌芽,汤显祖也感到 一股强烈的冲动,即要摆脱程朱理学封建礼教桎梏的力量。 他认为要保持人的理智而不迷惑,就应保持 “童子之心”,表 明他对程朱理学的反叛态度和立场。难能可贵的是,汤显祖 秉承师友的教诲,又不限于师友的传承,他摆脱了师友们讲 授的“性”、“理”的束缚,勇敢地提出了与“理”相对立的“情”, 以“情”抗“理”。 这种差异从他与罗汝芳、达观等的相左中即可看到。罗 汝芳虽然也说 “早作而夜寐,笑喜而偃息,无往莫非此体”。 #《明儒学案》卷三十四 $把人情日用看作是本性的体现。但归 根结底,他还是要求人们率其性情之正,以合于天理。对于这 一点,汤显祖是有不同意见的。他曾多次谈到,少年时从罗汝 芳学习,却并没有完全接受罗汝芳的看法。他说:“予童子时, 从明德夫子游,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与言,或歌诗,或鼓 琴,予天机泠如也。后乃畔去,为激发推荡,歌舞踊数自娱。” #汤显祖《太平山房集选序》$三十七岁时,他再次与罗汝芳论 学。罗汝芳问他:“子与天下士日泮涣悲歌,意何为者,究竟于 性命何如&何时可了&”#汤显祖《秀才说》$ 他听了以后,也很 有感慨;“夜思此言,不能安枕”。但他觉得自己仍然不能忘 情,天性难易。一直到他晚年六十五岁时,总结一生戏曲创作 活动,他还自我解剖说:“岁之与我甲寅者再矣。吾犹在此为 情作使’劬于伎剧,为情转易,信于决)疟。时自悲悯,而力不 能去。”#汤显祖《续栖贤莲社求友文》$都相当形象地说明他 对“情”的重视,及以情格理的卓越见解。 汤显祖在《寄达观》的书简中,觉得达观“情有者理必无, 理有者情必无”的言论虽然耸人耳目,令人“神气顿王”。但这 种“一刀两断”过于绝对,否定了情也就否定了理。因此他又 说:“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迩来情 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说明要抹煞 “世界身器”种种客观存在,令人难以置信。并在结尾用委婉 的措词表示自己只能如白居易、苏东坡那样为情所使,不能 忘情于事的坚决态度。这里点明了汤显祖与达观在 “情”与 “理”关系上的根本区别。达观宣扬情与理截然对立,非此即 彼。汤显祖则看到了二者之间既排斥又联系的矛盾对立。正 如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所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 所必有耶”一样。理学家们说杜丽娘为情死而复生的事不符 合事理,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抒发真情实感的必然结果呢( 汤显祖将吃人的 “理”,作为批判的对象,而批判的武器便是 文学。 汤显祖“以情抗理”的理想,即杜丽娘所追求的“天然之 情”,追求人性与人的本能的被体认,在晚明的黑暗现实中是 无法实现的,这是现实。但是,汤显祖没有接受这一既成事 实。他在一片沉沉黑暗中探索着,认定“情”可以战胜灭绝人 性的“理”,个性解放的潮流一定要战胜程朱理学。他通过浪 漫主义的如椽大笔,给了“情”以神力,能起死回生。于是,一 切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却在虚幻的世界中寻得了寄 托。于是,在剧本中被侯外庐先生称之为“不神之神”的花神, ·!"·第 !期 叶树发:杜丽娘的爱情观 竟来保护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幽会,当他们“梦酣春透”时,又 拈花闪碎将他们惊醒。阎罗殿里的判官,会不厌其烦地为杜 丽娘在断肠簿上查出她是新科状元的妻子,通情达理地放她 出枉死城,随风游戏,跟寻此人。在那只允许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而匹配,不允许闺阁千金怀春慕色的封建礼教下,象杜 丽娘因梦中慕色,“玩花而亡”,只有遭到蔑视与憎恨,判官有 权将她打入十八层地狱。然而作者却赋予花神、判官满心的 情与爱,他们比满脑袋都是程朱理学的杜宝、陈最良要温情 十倍,本应阴森可怕的阴间却胜过阳间,杜丽娘在这里找到 了温暖和支持。这种结局,自然和理学家们禁锢人性不一样, 也和罗汝芳、达观的避世不一样。但从社会大众心理来讲,这 种离奇荒诞却合乎情理,虚幻又乐于为人接受,虽然假,却富 于真实感。在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之中否定现实。这样,杜 丽娘的形象就给理学重压之下的人们一线光明,一线希望, 就给人们以鼓舞的力量,这正是杜丽娘爱情动人心弦的根本 原因。 #参考文献 $ #" $张庚 % 郭汉城 % 中国戏曲通史 #& $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周贻白 %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 #&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国维戏曲集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 #+ $王季思 %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 #& $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陈来 % 宋明理学 #&$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汤显祖 % 牡丹亭 #&$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曹雪芹 % 红楼梦 #&$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蔡仲翔 % 中国古典剧论摘要 #&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成复旺 % 中国文学理论史 #& $ % 北京:北京出版社,"’’"% #"" $复旦大学中文系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责任校对 $ 秦 良 #责任校对 $ 秦 良 /上接第 "" 页 0当然,承认其具有历史真实性,并不意味 人物细节不可进行合理想象与艺术加工。客观事实或数据, 如军功状、封赏单、调迁令、惩处案等,可用史笔直录。但人物 心理活动,神态表情,举止变化,语言独白等等,则非要作者 运用文笔“设身处地”、“以揣以摩”来完成不可。正如清代史 学家章学诚所云:“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往。”“史之赖 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兹举一例,试为说明。 譬如项羽最终兵败垓下,拔剑自刎,乃人所周知之史实,此之 谓“实”,“谓“粗”;然史公运用文笔细腻描叙他夜饮帐中,慷 慨悲歌,洒泪别姬,渲染得一股末路英雄悲壮之气力透纸背, 读者阅之,如亲临其境,历历犹如目睹,乃为之感奋、憾惜,这 是何等滋味1此之谓“细”,谓“拟虚”,谓史公“遥体人情,悬想 事势”耳。故鲁迅先生评论司马迁文笔曰:“不拘于史法,不囿 于文字,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0 综上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细节描写是作者司马迁在 积累史实资料、掌握传闻信息基础上,运用文笔 “遥体人情, 悬想事势”模写而成;它使形象生动饱满,产生动人心魄的文 学效应;一般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符合社会生活逻辑;因而达 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 价值和史学认识价值。
/
本文档为【杜丽娘的爱情观_叶树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