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低碳消费_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

2013-05-06 4页 pdf 297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7797

暂无简介

举报
低碳消费_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 61 工业文明进程中能耗与碳排放的源头主要有两个: 即基于物质生产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和基于消费过程的 能耗与碳排放。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 标,也必然存在两种技术路径:一是基于生产端的节能 减排方案,即低碳生产模式。二是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 排方案,即低碳消费模式。我国重型化的工业结构,致 使政府每年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的80%以上都用在产业 节能方面。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碳锁定” 效应,低碳生产模式的构建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 推行低碳消费模式,发动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 命,理应成为当前推动我...
低碳消费_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
61 工业文明进程中能耗与碳排放的源头主要有两个: 即基于物质生产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和基于消费过程的 能耗与碳排放。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 标,也必然存在两种技术路径:一是基于生产端的节能 减排,即低碳生产模式。二是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 排方案,即低碳消费模式。我国重型化的工业结构,致 使政府每年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的80%以上都用在产业 节能方面。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碳锁定” 效应,低碳生产模式的构建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 推行低碳消费模式,发动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 命,理应成为当前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 排目标的最优技术路径。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 “碳锁定”效应 目前,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 经营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对初始路径及运行规则的依赖 2011年4月 第2期 总第155期 February 2011 No.2Total No.155 开放导报 CHINA OPENING JOURNAL 【低碳经济】 低碳消费: 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 彭 伟,李 刚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传统发展方式语境下,基于生产端的节能减排方案一直被视为我国节能减排的最优技术路径。然而,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惯性作用所现的“碳锁定”效应,决定仅仅依靠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变革来实现节能减排目 标效果有限。发挥低碳消费的优势,发动一场社会倡导、政府主导、企业引导、公民参与的基于消费端的节能 减排革命,理应成为当前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低碳消费 节能减排  碳锁定  技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2-0061-04 [作者简介]彭伟(1968-),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李刚(1967—),湖北 武汉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和对生产中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延续,形成“碳锁定”效应。 1.产业结构中的“碳锁定”效应 目前,我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近75%来自 重制造业,造成了煤炭、石油、电力、冶金等矿产资源 和能源的高消耗和CO2的高排放。2005年我国采掘、钢 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了工 业能源消费量的64.4%。同时,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又 承接了国外大量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2004年,中国生 产出口货物产生的CO2大约占中国当年CO2排放总量的 23%。2007年我国CO2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达59.6亿 吨,超过美国的58.2亿吨。未来30年,我国仍将处于 以重化工业为中心、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工业化迅速 推进阶段,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也难以摆脱以制造业为 主要竞争优势的位处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发达 国家大量碳密集性产品和高能耗产业,通过国际投资与 贸易渠道向我国的转移还将持续,受经济增长压力、就 业压力和税收压力的影响,各级政府对支撑地方经济发 展的某些高碳企业的地方保护也在所难免,这一切均会 62 继续导致生产中能耗和排放的刚性增长,强化我国产业 结构中的“碳锁定”效应。 2.能源结构中的“碳锁定”效应 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碳基能源(煤炭、石 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碳基能源占我国能源总 量的92%。“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又决定 了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比例偏高,占到了69%。在 我国的电力能源中,火力发电占比达77%以上,水电占 比仅20%,而火电中又以燃煤发电为主,燃油和燃气发 电占比极小。据测算,每一吨煤炭产生的CO2气体比等 量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未来20年,随着中国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电能需求量的激增,能源部 门在电力方面的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估计到2030年, 将新增发电能力126万兆千瓦。尽管当前我国风力、太 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已趋于成熟,但现有技术条件 下,风能发电成本每度为0.6元左右,太阳能发电成本 高达2元以上,而煤的发电成本只有每度0.2~0.3元, 新能源发电的高成本决定了燃煤发电仍将是未来我国电 力能源的主流,在其基本技术内核未发生根本性突破的 条件下,持续的高碳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是难以避免 的。总之,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高依赖性、能源结构的高 碳性、产品能源单耗水平降低的艰巨性,以及化石能源 替代技术研发和普及的长期性均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中 “碳锁定”的持续性,解锁尚需时日。 3.技术转型中的“碳锁定”效应 实现高碳生产向低碳生产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创 新。然而,传统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存在着明显的技 术瓶颈,而且新技术的研发、转化以及大规模的推行也是 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节能减排技术 体系中40多种核心技术我国还未掌握,需要国际合作或 者由发达国家技术转让。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 但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CO2排放权的买卖,有限的技术转 让中,先进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所设置的“高门槛”,又 不得不使我国在技术引进中付出较高的代价。若以2006 年的GDP计算,年需要资金25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投入, 对一个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负担过于沉重。 二、低碳消费是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 最优技术路径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碳锁定”效应决定了依靠 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变革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将是一个相 当漫长的过程,而率先实现消费端的低碳目标既具有理 论上的可行性又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1.低碳消费方式更具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说明,消费端的能耗才 是造成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能耗占全 球能耗总量的50%,其中消费领域能耗就占其总能耗的 60%至65%,而制造业能耗不足40%。在美国纽约碳排放 中,建筑物排放约占城市总排量的80%。魏一鸣等 (2007)用CLA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1999~2002年中国 消费者生活方式与能源消费及CO2排放的关系,得出约 26%的能源消费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居民生活方式 有关的结论。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因为电器关机不拔 插头而导致每年全国待机电量浪费高达180亿度,相当 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2008年我国一次性纸杯 的消费量高达170亿只,一年的碳排放量就是34万多 吨;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 相当于1.2万吨标煤,可以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用节 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 75%。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随着人均收入的增 长,消费端的排放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此 情况下,想实现40%~50%的减排目标,不依赖消费领 域的低碳化是很难达到的。 2.低碳消费方式具有技术推广上的可超越性 低碳生产的推进必须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技术 和资本锁定效应的双重压力,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最 终实现由高碳向低碳发展方式的飞跃,这对于技术相对 落后的中国而言,非短时期能解决的。而基于消费观念 更新、消费结构调整、消费数量节约基础上的低碳消费 方式,对低碳技术虽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对广大公民而 言它更多的是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低碳理念和习 惯一旦养成,传统消费方式的简单变革,如公交出行、 节约用电、适度消费等,便能使低碳生活方式超越技术 条件的限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点滴 做起,积少成多,减缓个人的“碳足迹”,引领低碳时 代消费价值取向的“新潮流”。 3.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具有催生作用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70%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推 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生产的原动力,对生产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种新的消费需求的出 现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而大众的消费模式又 往往成为一种经济模式选择和发展的根基。社会大众的 lenovo 高亮 lenovo 高亮 63 消费心态、消费偏好、消费选择和终端消费内容主导着 市场的价值取向,引导着企业的生产方向,并催生与之 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时代,消费者“贪婪无 止境”的欲望以及“挥霍性”和“炫耀性”的“高碳” 消费行为,促使了生产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 生产出花样不断翻新的非必需品满足人们的欲望,使人 类长期生活在高碳社会当中。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大 众的低碳消费理念必然会通过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企业 中去,成为企业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 子,有助于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 加速企业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从而使经济活 动步入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良性循环之中。 三、低碳消费模式构建要旨 理论界认为,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包括五个层次: 一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的“恒温消费”;二是能耗最 低的“经济消费”;三是对消费主体及其生存环境危害 最小的“安全消费”;四是不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可持 续消费”;五是基于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新领域消 费”。发展低碳经济要“两条腿”走路,低碳生产和低 碳消费缺一不可。由于低碳产业体系与低碳消费模式之 间具有相互依存和互为推动作用,因此,如何倡导和推 行低碳消费,成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 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目前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1.社会倡导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是人类深刻反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作 出的崇尚自然、复归自然的理性选择,符合环境正义的 价值取向及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求。然而,在我国低 碳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还不为普通民众所熟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 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 就必须借助当今时代具有引导主流价值理念和舆论渗透 作用的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络、电影、广播、报刊等 进行大张旗鼓、深入持久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不良 消费习惯危害生态环境的严重性及进行低碳消费的必要 性和迫切性,营造低碳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使 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引导人们戒除“一次性消费”、 “炫耀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陋习,并注意从我做 起,从“低碳细节”做起,如一水多用、电器关闭不待 机、少用洗衣机甩干衣服、拒绝一次性用品、适度使用 空调、尽可能少驾车出行等等,控制个人生活中的碳排 量。当低碳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时尚并形成群体压力时, 它才能最终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2.政府引导低碳消费 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必 然会造成“搭便车”现象,最终导致“公地悲剧”。低 碳消费属“公益型”消费,其健康、环保效用并不单独 作用于消费者个人,而是作为一种正外部效应作用于他 人、社会和环境。低碳商品的稀缺性及较高的制造成本 决定了当前同等效用的消费品中低碳产品的价格偏高, 而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 非低碳产品。因此,政府必须通过价格、税收、收费、 奖惩等手段使低碳消费的“外溢”收益或高碳消费的环 境成本内部化,从而激励消费者自觉选择低碳消费。一 是对低碳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进行适当的价格补贴 或贷款优惠,鼓励人们生产和购买小排量汽车、太阳能 设备、节能灯、节能型建筑等低碳产品。二是对浪费性 消费和高碳型消费征惩罚性税费,而对低碳生产和消费 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环境的形成。 三是为专门的消费者环境责任与权益立法,如《低碳经 济法》等。德国、日本等国都将国民作为环境责任主体, 专门立法规定消费者的环境责任。我国的《清洁生产促 进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均属生产 行为的立法,尚无有关消费者环境责任和环境权益的相 关立法,公民消费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无法通过法律 加以惩治,其环境权利也无法依据法律得以维护,更无 法形成对企业高排放行为的有效监督。 3.企业主导低碳消费 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也是联系低碳生产 和低碳消费的“桥梁”。低碳消费能否成为主流消费方 式,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能否提供种类齐全 和数量充足的低碳产品或其替代品;二是企业提供的低 碳产品或替代品的价格能否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因此, 企业作为低碳产品提供者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然而, 目前我国低碳目标的实现是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 手段,通过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敦促地方政府和企 业实施的,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要发挥企业 对低碳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强化其低碳投入的内在动 力和外在压力。企业低碳生产的内在动力源于政府政策 的支持,即通过贷款、税收的优惠及低碳技术研发的补 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激发其生产的积极 性。企业低碳生产的外部压力来自于政府政策、法规力 64 量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硬性约束、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优 势以及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消费偏好。发挥好政府规制 的有形力量和市场机制的无形力量,明确低碳经济目标 责任制,建立绿色GDP机制,企业就一定能够自觉 地担负起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转变生产方式,加强技 术创新,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融入低碳理念,生产价 廉物美的低碳产品,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4.公民参与低碳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 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而最终引起这场变革 的是大众低碳消费观念的形成。公民参与低碳消费的关 键是要走出几个消费误区:一是“高消费是个人地位和 能力的标签”的误区。后工业化时代,消费被极度异化, “炫耀性消费”成为消费主流,人们消费的已不是商品 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由此必然会造成资 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不堪重负。低碳消费作为与低碳经济 相适应的消费模式,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环境正义的价值取 向。二是认为“低碳消费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 质量的高低并不仅仅指对物质资料占有的多寡,而取决 于物质占有的合理和适度、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愉悦以及 生存环境的安定和舒适。事实上,强调消费结构和数量 合理化、消费欲望适度化以及对生态破坏最小化的低碳 消费,集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于一体,是一 种更文明、科学、健康的高品质消费。三是“低碳消费 纯属个人消费偏好”的误区。消费既是一种个人行为, 同时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即消费行为具 有外部性。个人消费行为在一定时空域内的放纵和挥 霍,最终会造成对人类资源的负荷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威 胁。因此,低碳消费方式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消费偏好, 它更多地体现着个人消费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惟有健康 而适度的消费才有益于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才能 够兼顾当代人与未来人间的代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 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庆.运用绿色税费制度建立低碳消费社会[J].北京观察 2010(4):8. [2]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 1版:136,135,138,40,137. [3]李丽萍.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 护,2008(3):62-64. [4]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4):9. [5]张孝德.低碳消费减排潜力更大[N].消费日报,2010年2月3 日第A01版. [6]邢继俊等.低碳经济报告[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第 1版:174,198. [7]Yi-MingWei,Lan-CuiLiu,YingFan,GangWu. The Impact of Lifestyle on Energy Use and CO2 Emiss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Residents [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47-257. [8]陈晓春,谭娟等.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年4月21 日第010版. [9]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2: 26. [10]李安定.反思轿车热中的能源问题[N].京华时报, 2003年3 月5日:B34. Low Carbon Consumption: A Revolution at Consumer-end in Emission Peng Wei , Li Ga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730070) Abstract: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contex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lan based on production i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optimal technical path.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inertia effect showed what "carbon lock" effect decided solely rely on production field changes in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effect extremely limited. Play t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 consumption, launch a social advocacy, led by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guide,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ased on consumption, should become the revolution to promote the country's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best choice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Keywords:Low carbon consump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arbon locked effect; Technology path    (收稿日期: 2011-03-23 责任编辑: 垠 喜)
/
本文档为【低碳消费_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