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

2013-04-14 5页 pdf 265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0735

暂无简介

举报
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 第 28卷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Vol. 28 2009年第 6期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16, 2009 文章编号 : 1006 - 2920 (2009) 06 - 0087 - 05 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 吕纪增   摘要 :从双语研究的词汇、句子、认知过程、二语学习的年龄和掌握二语的熟练程度的视角进行综述性研究 ,可 以发现 ,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 ,双语...
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
第 28卷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Vol. 28 2009年第 6期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16, 2009 文章编号 : 1006 - 2920 (2009) 06 - 0087 - 05 双语征研究视角综述 吕纪增   摘要 :从双语研究的词汇、句子、认知过程、二语学习的年龄和掌握二语的熟练程度的视角进行综述性研究 ,可 以发现 ,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 ,双语表征研究视角在不断地发展。发展的趋势是 :从词汇研究扩展到句子、 课文研究 ;从静态研究扩展到动态研究 ;从客观因素研究扩展到个体因素研究。 关键词 :双语表征 ;研究视角 ;词汇 ;句子 ;认知过程 ;年龄 ;熟练   作者简介 :吕纪增 ,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双语表征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两种 语言系统如何在双语者的大脑中进行储存和组织 , 二是双语者如何将信息从一种语言传递到另一种语 言。研究视角是双语表征研究的出发点 ,不同的双 语表征研究视角反映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 题。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 ,研究者们针对双 语表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研究 成果。随着研究视角的变换和深入 ,相继提出了词 汇连接模型、层级模型、概念调节模型、修正分级模 型、分布式概念特征模型、意义模型、动词句法 模型等。研究成果与研究的视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 研究视角不同所面临的问题领域大小各异 ,因此所 得到的研究成果也会不同。本文通过对双语表征研 究视角的分析和综合 ,试图探索双语表征研究领域 的发展趋势。 二、词汇视角 1. 词汇的层次性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词汇的层次性 有两类 ,一类是词形与概念的层次 ,另一类是具体词 汇与抽象词汇的层次。词形和概念分别是语言的物 质和观念的两个层次 ,词形是词汇的外在表现形式 , 通常表现为语音和字形 ;概念是词形所指代的事物 , 是语言的意义部分。双语表征研究的早期 ,研究者 通常把词形和概念分作两个层次进行研究。 Potter 等人以词形与概念的层次性为视角 ,提出了双语表 征的层级模型。[ 1 ]这一模型包括两个假设模型 :单 词联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单词联想模型假设两 种语言中的词形与概念的联系是不同的。L1中的 词形直接与概念联系 , L2中的单词只能通过 L1中 的词汇间接地与概念发生联系。在进行跨语言加工 时 ,两种语言中的词形可以通过词形通路直接进行 转换 ,而不必通过概念的中介。概念中介模型则假 设 L1和 L2中的词都与概念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 ,在 进行跨语言加工时 ,两种语言中的词形都要通过概 念进行转换。 21世纪初 ,有研究者把词汇分成概念、词形和 语音拼写三个层次来讨论双语表征的问题 ,并提出 双语表征的三级模型 ,认为人生不同时期学习双语 者双语表征存在着差异。Silverberg等人认为 ,早期 学习者和晚期学习者共同的表征之处在于共享特征 表征 ,而不同之处在于 ,早期熟练双语者同我们传统 认为的双语表征一致 ,即词形表征分离、概念表征共 享 ;而晚期熟练双语者则同我们传统认为的双语表 征不一致 ,即词形表征共享、概念表征分离。[ 2 ] 具体词汇与抽象词汇的层次是概念的抽象水平 的差异 , E. H. Rose把概念分为三个层次 ,上层概 念、基层概念和下层概念 ,上层概念包含着基层概 念 ,基层概念包含着下层概念。概念的三个层次反 映了抽象词汇和具体词汇的关系。Kolers等人发 现 ,在词汇联想或启动实验中 ,受试对具体词汇在同 L1语言和跨语言两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相同 ,而对抽 象词的反应时间则不同 (称为“词型效应 ”) ,结论是 双语具体词共享概念表征 ,而抽象词的概念独立 ·78· 储存。[ 3 ] 2. 词汇的意义性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有一定的意义 ,只有一 个意义的词汇称谓单义词 ,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汇 是多义词。双语词汇意义的非对称性给双语表征带 来新的特点。 Finkbeiner等人关注双语者掌握的两种语言词 汇意义量的差异所造成的词汇表征的差异 ,在系列 掩蔽翻译启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语记忆表征的 意义模型。[ 4 ]意义模型认为 ,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 汇有共享的概念表征 ,也有各自独立的概念表征 ;且 双语翻译对等词共享的语义是跨语言启动的根源。 这些意义不仅仅是指语言各自特有的和共享的意 义 ,还包括因语言的惯用法等形成的不同的概念特 征集。例如 ,英语中的“black”在不同的用法中有黑 色、郁闷、晦气、庄重等 21个意思 ;而汉语翻译对等 词“黑 ”除了有与“black”共享的“黑色、庄重 ”的意 思外 ,还包括悲伤、隐蔽、腐败等意思。此外 ,一般情 况下 ,双语者的 L1通常是优势语言 , L2通常是弱势 语言 ,因此 ,对于翻译对等词来说 ,被试对 L1词汇的 意义量掌握得相对较多 ,而对相应的 L2词汇的意义 量掌握得相对较少 ,表现出概念表征的非对称性。 意义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先前研究关于掩蔽启动实 验任务中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 ,认为跨语言的启动 效应与目标词概念特征集被激活的比例有关 ,即 L1 词汇和 L2词汇概念表征的非对称性。 三、句子视角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 , 能独立表达一定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视角研究双 语表征的问题应该是句子的理解和句子的产生 ,但 目前主要集中在句子产生的研究上。 句子产生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过 程。解释单语产生表征的模型主要有 Lounsberry提 出的“自左向右 ”模型、“自上而下 ”模型、Valian等 人提出的“直接吸收模型 ”[ 5 ]、Loebell提出的句法启 动的结构启动模型和 Hartsuiker等人提出的句法启 动的动词句法表征模型 [ 6 ] ,对双语表征研究产生较 大影响的是后两种模型。 Loebell等人首先将单语句法启动现象扩展到 双语中 ,通过跨语言句法启动的研究 ,发现双语间具 有相同功能结构的句子 ,如果层级结构和词序都相 同时 ,则双语表征共享。[ 7 ] Shin等人采用句子回忆 法对韩语 (L1) —英语 (L2)双语者进行了研究 ,发现 词序不同的双语的句子间 ,也存在双语共享现 象。[ 8 ]贾月芳、陈宝国二人认为 :“由于词序在跨语 言句法启动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词序相同是 否是跨语言的必要条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9 ] 李荣宝发现 ,跨语言句法启动 (双语共享 )只存在于 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它主要表现为 L1对 L2的启 动。第二语言表征是通过和母语表征的匹配建立起 来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这种以匹配为主的第二 语言加工逐渐被独立、自动化的加工所取代 ,从而摆 脱母语句法的影响 ,使句法启动现象消失。[ 10 ] 目前影响较大的是 Hartsuiker等人提出的双语 动词句法表征模型 [ 11 ]。该模型把词汇信息的表征 分为三个层次 :概念层 (编码词汇的语义信息 )、词 条层 (编码语法信息 )和词形层 (编码词汇的词形和 音韵信息 ) ,每一层都有相应的节点。其中 ,词条层 又包括 :词条节点 (对应词汇的基本形式 )、句法特 征节点 (包括编码词类信息的类别信息节点和编码 词汇的各种变化属性如数、人称、格、时态等的特征 信息节点 )和组合信息节点 ,这些组合信息节点表 征了动词的句法结构信息。该模型还认为 :在概念 层次上两种语言的概念是共享表征的 ,但是第一语 言动词的词条节点与概念节点的联系较强 ,而第二 语言联系较弱 ;双语间具有相同用法的动词的句法 特征节点和组合节点是共享的 ,因此双语句法表征 是共享的。 四、认知过程视角 双语理解和产生是对两种语言材料进行感知、 推理、整合、提取意义的复杂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人 们发现在认知操作过程中双语表征会出现新的形 式 ,以词汇、句子、课文为视角研究双语表征的问题 , 不仅要强调双语表征的静态形式 ,更要关注认知过 程对双语表征的影响。 1. 认知的任务 Durgunogluay和 Roedigerhli发现双语表征受认 知任务的影响 [ 12 ]。他们认为双语加工过程可以区 分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驱动加工的认知任务 ,在研 究中进行了自由回忆实验和词干补全实验。结果表 明 ,自由回忆 (概念驱动加工任务 )对语义和概念加 工比较敏感 ,对语言的依赖性较小 ;词干补全 (数据 驱动加工任务 )对知觉加工比较敏感 ,对语言的依 赖性较大。因此 ,运用像自由回忆的概念驱动任务 , 能够支持两种语言共享一个表征系统的假设 ;而运 用像词干补全的数据驱动任务 ,则会支持两种语言 独立表征的假设。因此 ,概念驱动任务和数据驱动 任务之间的区别表明 ,双语记忆任务可能会测量两 种不同的加工过程 ,概念驱动任务会测量到双语者 的概念意义的表征 ,而数据驱动任务则会测量到双 ·88· 语者的知觉特征的表征。 2. 记忆过程 双语记忆表征是双语表征研究的主要问题 ,也 是双语表征研究的主要视角 ,在过去的双语研究中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提出了经典的模型。但这些 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记忆表征的静态形式 ,因此 ,有 人提出双语表征研究也要关注记忆加工的过程。目 前通过记忆过程研究双语表征的文献表现在内隐记 忆方面。 Zeelenberg等人认为先前的研究所运用的命 名、翻译等实验任务都属于对外显记忆的范畴的实 验研究 [ 13 ]。在实验过程中 ,被试可能翻译实验材 料 ,加快实验任务的完成速度 ,从而并没有将他们的 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在目标语言的范围内。在这种情 况下 ,跨语言效应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缘于翻译 的过程 ,而不是实验者所假设的理解或者产生的认 知加工过程。采用基于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Zeelenberg等人通过实验发现 ,在内 隐记忆的过程 ,双语表征在概念层次共享 ,在词形层 次则分享。莫雷、李利等人分别以熟练和非熟练 中 —英双语者为被试 ,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 , 在概念内隐记忆任务实验中验证了 Zeelenberg等人 的观点。 3. 思维过程 隐喻研究是通过双语者的思维过程研究双语表 征的。Lakoff提出“概念隐喻理论 ”,认为隐喻是从 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 射 ,隐喻是思维问题 ,是认知手段。“隐喻是我们用 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隐喻 让我们用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事物来理解 相对抽象的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 14 ] Genter & Wolftichu提出先校正模型 [ 15 ] ,认为隐 喻理解过程开始于喻体与本体的表征间的校正 ,即 先要找到喻体与本体间的共同点 ,但这种匹配时相 关结构的匹配 ,而不是单个特征的匹配 ,且不同的成 分之间通过其在表征结构中的共同作用建立起联 系。双语的理解机制是否相同 ,我国学者姜星假定 如果隐喻的语义信息在双语者的大脑中是共同表征 的 ,那么中文隐喻和英文隐喻的理解机制应该是相 同的 ,反之则应该是不同的。姜星采用跨语言的启 动效应的实验方法 ,发现隐喻的语义信息在双语者 的大脑中是共同表征的。[ 16 ] 五、年龄与熟练视角 1. 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 L2的获得是否存在着关键期 ,在学术界没有取 得一致的意见 , [ 17 ]获得第二语言的年龄是否会影响 双语的表征也存在着两个流派的论争。 一派认为早晚期双语者的双语表征不存在差 异。Chee等人使用 MR I技术对早晚期双语者的语 言表征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 ,被试在完成补词任务 中两种语言都激活了相同的脑区 ,包括缘中区和额 下回、辅助运动区和双侧枕骨区。对此 ,他们认为 , 早期双语者 (6岁前习得二语 )和晚期双语者 (12岁 后习得二语 )两种语言在大脑皮层的宏观表征区是 相同的 ,而且 ,双语者同单语者一样存在着大脑语言 功能的不对称性。[ 18 ] 另外一派认为早晚期双语者的双语表征存在着 差异。W artenburger等人运用 MR I技术考察了第二 语言获得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者进行语法和语义 判断的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 ,二语获得 年龄主要影响了其语法加工的大脑皮层活动 ,早期 双语者 (6岁之前获得二语 )在加工一语和二语语法 时的大脑活动没有显著差异 ,而晚期双语者 ( 12岁 之后获得二语 )在加工二语语法时比加工一语语法 时激活了更多的脑区。[ 19 ] 2. 二语的熟练水平 双语能力是后天练习形成的 ,通过练习形成不 同的熟练水平也会影响双语表征。Potter等人比较 了 L2非常熟练和不熟练的中英双语大学生用 L2翻 译单词和命名图片的反应。结果发现 , L2熟练程度 不同的两组被试单词翻译和图片命名的反应时没有 显著差异 ,表明从 L1到 L2的单词翻译是概念中介 的。这一结果支持概念中介模型。 Kroll和 Stewart提出的修正的层级模型认为 , 双语者的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共享的语义表征 ,从 L2 到 L1的词汇联系强于从 L1到 L2的词汇联系 ,语义 与 L1之间的联系强于语义与 L2之间的联系。该模 型中各种联系强度变化的重要依据是双语者本身的 语言水平 ,熟练的双语者能有效地通达词汇和语义 系统 ,而不熟练者则主要依靠从 L2到 L1的词汇联 系。此模型描述了在共同表征条件下两种语言的连 结从词汇联想到概念中介的动态变化 ,这是以往的 模型所未能达到的 ,它使模型更具灵活性。Kroll和 Stewart通过词汇翻译发现了翻译速度的非对称性 (从 L2到 L1的“反向翻译 ”要快于从 L1到 L2的 “正向翻译 ”)和翻译路径的非对称性 (“正向翻译 ” 通过语义的调节 ,而“反向翻译 ”不涉及语义 ,仅仅 在词名层上进行转换 ) ,这一结果支持修正的层级 模型。[ 20 ]许多使用跨语言启动任务的研究也证明了 该模型的弱式 : L1与语义的连接要强于 L2与语义 ·98· 的连接。 但是 Kroll和 Curley发现成人初学者用 L1翻译 单词比用 L2命名图片更快 ,表明他们在进行翻译时 是通过词汇联系进行的。[ 21 ]而熟练双语者的反应结 果支持概念中介模型。这意味着 ,随着 L2熟练程度 的提高 ,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有一个从单词联想模型 发展到概念中介模型的过程。Kroll等的修正的层 级模型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20 ] Kroll和 Stew2 art的修正的层级模型假设在双语者的记忆中词汇 和概念联系都是活跃的 ,但是这些联系的强度随着 L2的熟练程度和 L1对 L2的相对优势而变化。当 个体的 L2变得更加熟练 ,直接的概念联系也被获 得。然而 ,在概念联系获得后 ,词汇联系并没有消 失 ,它们仍然保留作为可行的联系。这一模型综合 了单词联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的内容 ,强调两种 语言间词汇联系的不对称性以及两种语言中词汇与 概念联系强度的不对称性 ,因此又被称为非对称 模型。 六、小结 双语表征研究的数量十分可观 ,但通过双语研 究视角的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双语表征研究视角逐 步扩大 ,研究领域逐渐扩展且愈见深入的趋势。 首先 ,从词汇研究扩展到句子、课文研究。早期 双语研究集中在词汇记忆研究方面 ,词汇联结模型、 概念调节模型、修正分级模型以及分布式概念特征 模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词汇记忆展开的研究。21 世纪以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句子的双语表征研究。 由于句子双语表征的复杂程度大于词汇的双语表 征 ,因此研究成果仅局限于双语句子的产生上。从 词汇、句子到课文的理解与表达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 入 ,双语表征研究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尽管如此 , 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 ,句子和课文的双语表征研究 会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 其次 ,从静态研究扩展到动态研究。双语表征 早期和中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从认知加 工的过程来看 ,表征模型只是对双语表征的静态描 述。事实上 ,实验任务、内容的不同 ,其所考察的加 工过程也不同。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任务、记忆过程 的内隐和外显、思维的隐喻过程 ,都会影响双语表 征。因此 ,现代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关注 研究对象的静态表现 ,还要研究认知过程对双语表 征的影响。未来双语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尝试运用高 级范式比如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的同时 ,更要关注研 究所反映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更为谨慎地选择实验 任务。[ 22 ] 第三 ,从客观因素研究扩展到个体因素研究。 语言作为客观因素对双语表征研究的影响 ,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语本身的特性 ,如由词汇的 层次性而产生的单词联想模型、概念中介模型、词形 效应等 ;二是双语之间的相似性 ,如词汇的意义的相 似性和句子句法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意义模型、双语 动词句法表征模型、先校正模型等。仔细观察以往 的研究会发现 :双语之间的相似性愈大 ,双语共享表 征的可能性就愈大 ,从词汇的形态、词汇的意义的相 似性到语言程序的相似性都存在着双语的共享表 征。由于双语之间的相似性是双语共享表征的基 础 ,因此可以预见 ,双语之间的词汇形态、词汇意义 和语言程序等语言元素的相似性存在着叠加效应 , 即双语之间随着相似的语言元素增加共享表征的可 能性也会随之增加 ,在未来的双语研究视角中 ,通过 双语之间的相似性解决是双语共享表征问题的主要 思路。但是还应该看到 ,双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 统 ,双语之间的相似性是次要的而差异性则是主要 的 ,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解释高水平的双语表征共 享的问题。对双语之间差异性的共享表征是外语学 习的最高境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李荣宝认为解 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 ,理论方面从语义的性质入手 , 即存在着超语言的抽象语义 ,双语的语义是共同表 征的 ,抽象的语义是双语形式的中介物 ;生理机制方 面从大脑中的“回路网络 ”入手。[ 23 ]这样就把双语 的差异性转化为抽象语义层面的相似性 ,解释了双 语语义共享表征的问题。更多的学者则主张通过 L2学习的年龄、L2的熟练水平等个体因素来解决 这个问题 ,甚至认为 ,双语者只要经过一系列的外在 努力最终能够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参考文献 : [ 1 ] PotterM C, So K F, EckardtB, Feldman L B. Lexica l and Concep2 tua l R epresentation in B eginning and M ore Proficien t B ilinguals [ J ]. Journal of Verb Learning and Verb Behavior, 1984, 23. [ 2 ] Silverberg S. A rthur G S. The Effectofage of Second Language Ac2 quisition on R epresentation and P rocessing of Second Language W ords[ J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4, 51. [ 3 ] Kolers PA. In terlingual Associa tions[ J ].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 Behavior, 1963 (2) . [ 4 ] Finkbeiner, Forster K. N icol, et al. The Roble of Polysem in M asked Sem antic and Transla tion Prim ing [ J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4, 51. [ 5 ] 转引自彭聃龄等. 语言心理学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 1991. [ 6 ] 转引自杨洁 ,张亚旭. 句子产生的句法启动 [ J ]. 心理科学进 展 , 2007, 15 (2) . ·09· [ 7 ] Loebell H, Bock J K. S tructura l Prim ing across Languages[ J ]. L in2 guistics, 2003, 41. [ 8 ] Shin J A, Christianson K. Cross - linguistic Syntactic Prim ing in Korean - English B ilingual P roduction [ J ]. B 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7 (2) . [ 9 ] 贾月芳 ,陈宝国. 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 [ J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 (1) . [ 10 ] 李荣宝. 跨语言句法启动及其机制 [ J ]. 现代外语 , 2006 (3) . [ 11 ] Hartsuiker R J, PickeringM J, Veltkamp E. Is Syntax Separate or Shared B etween Languages? Cross - L inguistic Syntactic P rim ing in Spanish - English B ilinguals [ J ].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 (5) . [ 12 ] Durgunogluay, Roedigerhli. Test D ifferences in Accessing B ilingual M em ory [ J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7 (26) . [ 13 ] Zeelenberg R, Pecher D. Evidence for Long - term Cross - lan2 guage Repetition Prim ing in Conceptual Im plicitM em ory Tasks[ J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9) . [ 14 ] Lakoff George. The Contem porary Theory of M etaphor[M ]. Cam2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15 ] Genter, Wolftichu. A lignm ent in the P rocessing of M etaphor[ J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 (37) . [ 16 ] 姜星. 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初探 [ J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8 (11) . [ 17 ] 龚少英 ,彭聆龄. 第二语言获得关键期研究进展 [ J ]. 心理科 学 , 2004 (3) . [ 18 ] Chee, EW L TAN T. TH IEL. M andarin and English S ingleW ord Processing S tudied w ith Functional M agnetic Resonance Im aging [ J ]. The Journal of Neuron Science, 1999, 19. [ 19 ] W artenburger I, Heekrenhr, Abutalebi J, et al. Early Setting of Gramm atica l P rocessing in the B ilingual B rain [ J ]. Neuron, 2003 (37) . [ 20 ] Kroll J F, Stewart E. Category In terference in Transla tion and Pic2 ture N am ing: Evidence for Asymm 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 ilin2 gual M em ory R epresentations [ J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2 guage, 1994 (33) 1 [ 21 ] Kroll J F, Curley J. Lexica lM em ory in N ovice B ilinguals: The R ole of Concepts in R etrieving Second LanguageW ords[M ] / /Gruneberg M, et al. Practical A spects of Memory: 2. London: John W iley & Sons Inc, 1988. [ 22 ] 李利 ,莫雷. 双语记忆表征研究的新视角 [ J ].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 , 2008 (1) . [ 23 ] 李荣宝 ,彭聃龄. 双语表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 [ J ]. 当代语言学 , 2002 (4) . (责任编辑  毕凌霄 ) Summary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 Bilingual Perspective LΒ J izeng (D epartm en t of Educa tion, Henan Instiu te of Educa tion, Zhengzhou 450046, Ch ina) Abstract: The summary study of bilingual vocabulary, sentences, cognitive p rocesses, the ag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p roficiency to do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are reviewed. From the last century of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to today, bilingual rep resentation is studied by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from study on the vocabularies to expansion of sentences and text study, from study on the the static to expansion of dynam ic research, from study on the objective factor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factors. Key words: rep resentation of bilingual; research perspective; glossary; sentence; cognitive p rocesses; age; skilled ·19·
/
本文档为【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