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择偶复制_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2012

择偶复制_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2012

2013-04-08 7页 pdf 1M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9184

暂无简介

举报
择偶复制_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2012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0, 1672–167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1672 1672 择偶复制: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庄锦英 徐 璟 张 森 余 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摘 要 择偶复制是一种择偶策略。在阐明择偶复制概念及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以阐述择偶复制影响因素的 形式, 介绍了择偶复制的研究成果...
择偶复制_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2012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0, 1672–167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1672 1672 择偶复制: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庄锦英 徐 璟 张 森 余 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摘 要 择偶复制是一种择偶策略。在阐明择偶复制概念及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以阐述择偶复制影响因素的 形式, 介绍了择偶复制的研究成果、发展脉络。例如, 性别影响择偶复制:相对于男性, 女性被试更容易产生 择偶复制; 身体吸引力、性策略、年龄及性经验等影响择偶复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择偶复制的一般化 是导致择偶偏好群体内一致性和群体间差异性的原因之一。最后, 点明择偶复制的性质:基于社会学习的、 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关键词 择偶复制; 社会学习; 性选择策略 分类号 B849:C91 达尔文认为, 进化可以通过“性选择”发生。 “性选择”是指由同性竞争和两性间的配偶选择导 致的、基因在遗传上出现的差异 (Eva & Wood, 2006)。许多理论证明, 择偶复制对一些与性选择 有关的特质的进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Gibson, Bradbury, & Vehrencamp, 1991; Kirkpatrick & Dugatkin, 1994; Wade & Pruett-Jones, 1990)。迄今, 围绕择偶复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 成果对于理解人类择偶行为及择偶策略, 理解人 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都将具有极大的帮助。由此 , 对择偶复制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脉络进行整理并作 述评。 1 择偶复制的概念及研究范式 1.1 择偶复制的概念 科学家在对非人类动物进行研究时发现, 有 些雌性动物在择偶时会现出一种非常有趣的模 仿行为 , 即她们倾向于选择其他雌性动物之“所 爱 ”作为自己的配偶 (Dugatkin & Godin, 1992; Grant & Green, 1996; Munger, Cruz, & Applebaum, 2004; Witte & Ueding, 2003), 这种现象被称为择 收稿日期: 2012-01-1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AXLX027) 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 庄锦英, E-mail: jyzhuang@psy.ecnu.edu.cn 偶复制(Mate Copying 或 Mate Choice Copying)。 早期研究者首先在鱼类的择偶行为中发现择偶复 制现象 (Dugatkin & Godin, 1992)。Dugatkin 和 Godin (1992)在一个研究中 , 将一个长方形的水 箱用两片玻璃分隔成 3 个独立的空间, 把两条雄 性孔雀鱼分别放在两端的空间内, 一条雌性孔雀 鱼放在中间, 她可以随时观察两条雄性孔雀鱼所 占空间内发生的任何事情。这时, 将另一条雌性 孔雀鱼(榜样)随机放入一条雄性孔雀鱼的空间内。 一段时间之后 , 拆除中间的玻璃隔断 , 拿走“榜 样”鱼。结果发现, 之前的“观察者”在“榜样”鱼陪 伴过的雄性鱼身边逗留的时间, 显著长于在另一 条雄性孔雀鱼身边的时间。Dugatkin 等认为, 这 是作为“观察者”的雌性鱼复制“榜样”鱼择偶行为 的结果, 即择偶复制。鸟类也存在择偶复制。研 究者们(White & Galef, 1999)以日本鹌鹑为研究对 象, 首先将两只雄性鹌鹑放在一只雌性鹌鹑的旁 边 , 观察雌性鹌鹑的偏好; 然后 , 取走两只雄性 鹌鹑, 将受冷落的那只雄性鹌鹑与另一只雌性鹌 鹑(榜样)配对放在一起, 让第一只雌性鹌鹑观察 一段时间后, 重新将两只雄性鹌鹑放回来。结果 发现, 该雌性鹌鹑显著增加了对先前被自己冷落 的那只雄性鹌鹑的偏好。White和 Galef (1999)认 为, 这是雌性鹌鹑择偶复制的结果。所谓择偶复 制, 是指在择偶过程中, 个体偏好同性别他人择 偶偏好的行为(Dugatkin, 1992, 2000), 是一种非 第 10期 庄锦英等: 择偶复制: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1673 独立性择偶 (Non-independent Mate Choice)策略 (Westneat, Walters, McCarthy, Hatch, & Hein, 2000)。 1.2 研究范式 择偶复制的早期研究对象多为动物。后来的 研究发现, 人类也存在择偶复制。在以人类为被 试的研究中, 常用的研究范式是, 首先向被试呈 现靶目标人物(如异性照片)作为潜在配偶的评价 对象; 然后呈现该靶目标人物的婚恋信息(主要通 过“榜样”对该靶目标的选择意愿加以呈现); 最后 让被试再次评价靶目标人物。如果前后两次评价 因“婚恋信息”发生了变化, 就可以根据变化情况, 做出是否存在择偶复制的判断。例如, Eva和Wood (2006)在一个研究中, 首先向 38 位女性随机呈现 男性照片作为靶目标, 同时呈现靶目标的婚恋信 息:如, 单身或已婚, 然后请被试对这些照片进行 吸引力评价。结果发现, 被描述为“已婚”的照片, 其吸引力评价分数显著高于被描述为“单身”的照 片。Eva和 Wood (2006)认为, “已婚”传达出的信 息是已有其他女性选择了该男士, 女性被试对该 类男士吸引力评价分数的提高, 是择偶复制的表 现。Jones, DeBruine, Little, Burriss 和 Feinberg (2007)在一个研究中 , 首先让女性被试对靶目标 男性照片进行吸引力评价, 然后将这些男性照片 与另外一些女性照片配对呈现。在这些配对呈现 的照片中, 一半女性面带微笑, 另一半女性表情 自然。配对呈现完毕后, 请被试再次对靶目标的 吸引力进行评价。结果, 相较于初次评价, 与微笑 女性配对呈现的男性照片, 其吸引力评价分数的 提高显著大于与表情自然配对呈现的男性照片。 Jones 等(2007)指出, 女性微笑的表情传达出的信 息是对异性的赞许与肯定, 被试对其身边男性评 价分数的提高是择偶复制的表现。Hill 和 Buss (2008)以 478 名异性恋在校女大学生为被试, 按 照她们名字的首字母将其分为 3 组, 分别观看 3 类材料:(1)靶目标男性照片单独呈现; (2)靶目标 男性照片与 4 张女性照片一起呈现, 组成一个异 性群体组; (3)靶目标男性照片与 4 张男性照片一 起呈现, 组成一个同性群体组。每种条件下, 请被 试以 10点量表对靶目标从 5个方面进行评价。例 如, 靶目标男性的吸引力, 靶目标是否符合被试 理想伴侣的标准, 等等。结果, 异性群体组条件下, 被试对靶目标吸引力的评价分数(Madj = 4.72)显著 高于单独呈现组(Madj = 3.64)和同性群体组(Madj = 3.91)。Hill 和 Buss 认为, 异性群体组条件下, 因 为有其他女性环绕在靶目标周围, 被试对靶目标 吸引力评价分数的提高, 是择偶复制的结果。 2 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 在上述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 研究者们着手 探讨择偶复制的性质。其间, 关于择偶复制的影 响因素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 个方面。 2.1 性别影响择偶复制 择偶复制的早期研究主要以女性为被试。原 因是在对某些动物的观察中发现, 只有雌性存在 择偶复制现象, 而雄性动物却会刻意避免选择那 些与其它雄性动物交往过的雌性作为配偶(White & Galef, 2000)。Hill和 Buss (2008)的研究证明, 人 类择偶也存在上述现象。他们在前述 1.2 中提及 的同一个系列研究中, 选取 369 名在校异性恋男 生为被试 , 测试程序与上述对女性的研究相同 , 只是将照片性别进行对调:被评价的靶目标人物 为女性, 异性群体组由靶目标女性与 4 位男性组 成, 同性群体组由靶目标女性与 4 位女性构成。 结果发现, 男性被试对异性群体组中靶目标女性 的吸引力评价分数(Madj = 5.02)显著低于独立呈现 组(Madj = 5.44)和同性群体组(Madj = 5.45)。Hill和 Buss认为, 这是男性被试不存在择偶复制的证据, 并进一步指出, 正像雄性动物会刻意避免选择那 些与其它雄性动物交往过的雌性作为配偶(White & Galef, 2000)一样, 人类男性也避免选择与其他 男性交往过的女性为配偶。但是, 另有研究指出, 男性同样存在择偶复制 (Little, Burriss, Jones, DeBruine, & Caldwell, 2008)。他们借助 Morph技 术, 改变榜样人物的面孔吸引力。结果发现, 长期 择偶策略条件下, 当榜样人物具有较高吸引力时,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被试 , 均发生了择偶复制。 Place, Todd, Penke和 Asendorpf (2010)也发现, 男 性存在择偶复制, 但与女性相比采用不同的复制 策略。具体而言, 他们以德国洪堡大学某实验室 录制的真人速配活动为实验材料, 以 54 名(男 26, 女 28)美国在读大学生为被试, 首先他们从 与速配活动中的异性发生短、长期恋情的意愿方 面做出评价 ; 然后 , 请他们观看速配活动录像 , 录像材料真实反映了男女双方对彼此的感觉; 最 167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0卷 后, 请被试对异性照片再次做出评价。结果发现, 当速配活动中的榜样人物对靶目标表现兴趣时 ,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被试均提高了对该靶目标的评 价分数, 表明存在择偶复制。但是, 当榜样人物对 靶目标没有兴趣时, 女性被试对该靶目标产生了 更消极的评价; 而男性被试受榜样人物负性评价 的影响较小。 一些研究者认为, 导致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 主要原因可能是两性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 具体来说, 对男性而言, 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 影响其成功繁殖的主要因素是获得富有繁殖能力 的女性; 而女性繁殖能力的标志是年轻、富有吸 引力(Gallup & Frederick, 2010), 这通过直接观察 即可做出判断。因此, 男性在择偶过程中较少面 临因潜在配偶信息有限而产生的困境, 也就较少 发生择偶复制。另一方面, 择偶复制对男性而言 风险巨大。因为约会已婚或正在恋爱的女性(女性 身边已有其他男性陪伴), 不仅意味着需要付出更 多的约会成本, 面临着残酷的同性竞争, 甚至还 有可能付出为他人抚养后代的沉重代价。而对女 性而言, 成功繁殖受到两类资源的限制:一是能 够直接惠及自己和后代的潜在配偶在诸如社会地 位、亲代投资能力等方面的资源, 二是增进后代 “适合度”的潜在配偶的优良基因。虽然基因的优 劣可从外貌等身体特征那里获取直接信息(Gallup & Frederick, 2010); 但亲代投资能力等却难以“以 貌取人”, 需要依赖社会线索进行判断。事实上, 这是一个信息有限的抉择过程 (Burley, 1988; Qvarnstrom, 1997; Waynforth, 1999)。此种情况下, 其他女性的选择至少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至少在 别的女性看来 , 该男性具有一些宜人的配偶特 质。如此, 依照他人的选择做选择(择偶复制), 既 可以节省精力, 又可以降低风险。因此, 择偶复制 是在解决配偶选择过程中由于评价潜在配偶信息 有限而带来的困难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当然, 对 女性而言, 择偶复制也同样存在风险。如果一个 女性喜欢上一个“万人迷”, 那么她的代价就是与 该男性配对成功的概率被大大降低。但是, 由择 偶复制这种迅速简捷的配偶评价方法所带来的收 益, 将远大于由配对成功概率被降低所付出的代 价(Pruett-Jones, 1992)。一方面, 女性择偶的主要 生殖收益是男性的资源投资, 如果一个已婚男性 拥有足够多的资源, 使其确保对一个女性及其子 女的资源投入高于其他未婚竞争者的话, 那么对 该女性而言 , 最好的选择就是这个已婚男性 (Borgerhoff, 1988; Orians, 1969)。在人类社会中, 约有 80%的人群践行过或正在践行一夫多妻制的 事实, 至少表明女性选择已婚男性或者跟随他人 做选择(择偶复制)并没有受到惩罚(Ford & Beach, 1951; Murdock, 1967; Symons, 1979)。另一方面, 择偶复制可以增加女性生出 “性感儿子 ” (sexy sons, Fisher, 1958)的概率。如果一个女性能够和一 个“万人迷”结为夫妻, 那么, 他们的儿子在下一 代中成为“万人迷”的概率将被大大增加(如果下 一代的女孩遗传了母亲的择偶偏好的话)。 2.2 吸引力影响择偶复制 身体吸引力, 尤其面孔吸引力是择偶的重要 指标, 同样影响择偶复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2.2.1 榜样人物的吸引力影响择偶复制 榜样人物吸引力越高 , 越容易引发择偶复 制。Yorzinski和 Platt (2010)在一个研究中, 首先 让女性被试对 36 张女性照片的吸引力、与 36 张 照片中的男性约会的意愿做出评价(10 点量表), 然后将上述男女照片配对呈现, 并同时告知被试, “照片中的男性与女性之前是男女朋友 , 但现在 已经分手了”, 要求他们用 10 点量表评价此时的 自己与照片中男子约会的意愿。结果显示, 被试 与靶目标男性约会的意愿随榜样女性吸引力的提 高而提高。在前述 Little 等人(2008)的研究中, 借 助 Morph技术改变榜样人物的面孔吸引力。结果, 长期择偶策略条件下, 当榜样人物具有较高吸引 力时 ,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被试均产生了择偶复 制。在另一个研究中, Waynforth (2007)以 112名女 性为被试, 请她们对 46张男性照片在单独呈现和 与另外女性(榜样)配对呈现的条件下进行吸引力 评分(10 点量表)。结果, 榜样人物的吸引力与被 试的择偶复制呈显著正相关。早期 Sigall和 Landy (1973)的研究, 虽然不是对择偶复制现象的探讨, 却为榜样人物吸引力影响择偶复制提供了佐证和 解释。他们发现, 在现实生活中, 当男性与富有吸 引力的女性一起出现时, 女性被试会赋予该男性 更多积极特征, 就像富有吸引力的女性将自己的 魅力“辐射”到了该男性身上一样(radiate beauty)。 Sigall和 Landy认为, 高吸引力女性之所以能够对 其身边的男性产生“魅力辐射”, 是因为当女性被 第 10期 庄锦英等: 择偶复制: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1675 试对男性进行评价时, 是以其约会到的女性的质 量为参照的。约会到的女性越具有魅力, 越能够 证明该男性具有魅力。 2.2.2 靶目标的吸引力影响择偶复制 不仅榜样人物的吸引力影响择偶复制, 靶目 标人物的吸引力也影响择偶复制。Johansson 和 Uller (2002)招募 97名在校女大学生为被试, 让她 们在实验过程中与两名男士进行真实互动。该两 名男士是主试招募的志愿者, 他们分别扮演某一 特定社会角色, 并且一名手上佩戴戒指, 表明已 “订婚”; 另一名不戴戒指, 表明“单身” (该条件在 被试间平衡)。在与女性被试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两位男士的手都放在明显的位置, 已使被试能够 清楚知觉到他们手上是否戴了戒指。交流结束后, 被试被带到另外一个房间, 并就一些问题作出回 答。如, “你对××男士印象如何?” 结果发现, 是 否戴了戒指与男性本身的吸引力共同影响被试的 评价。具体而言, 如果靶目标男性的吸引力较高, 并且佩戴戒指, 则会弱化择偶复制; 如果靶目标 男性的吸引力较低, 并且佩戴戒指, 则会增强择 偶复制。Johansson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结果, 需要做具体分析。身体吸引力高的男性, 已被他 人选择(佩戴戒指), 不足为怪。相反, 如果靶目标 男性的吸引力较低, 但手上却佩戴着戒指, 被试 则会认为该男性肯定存在某些“不为人知”, 不容 易被轻易观察到的优点 , 由此对他“另眼相看”, 择偶复制效应增强。 2.3 性策略影响择偶复制 两性在寻求建立性关系时主要存在两种策 略: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长期策略是指以建立 长期的、持久的婚姻关系为基础的性选择策略 , 而短期策略则是不以建立婚姻关系为基础的性策 略, 通常表现为“一夜情”等。研究发现, 不同策略 条件下 , 择偶复制存在差异。上述 Waynforth (2007)在研究中还发现 , 实验中倾向于采用短期 策略处理两性关系的女性被试, 较少存在择偶复 制。Waynforth (2007)指出, 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 两种策略条件下择偶标准的改变导致的。一般而 言, 长期策略条件下, 女性重视潜在配偶的资源, 尤其是亲代投资能力 (Bereczkei, Voros, Gal, & Bernath, 1997; Li, 2007)。如前所述, 男性的亲代 投资能力等难以以貌取人, 因此, 长期策略条件 下, 女性更容易产生择偶复制。相反, 短期策略条 件下, 女性不再以建立婚姻关系、共同养育子女 为基础选择伴侣, 也就不再关心伴侣的亲代投资 能力等资源, 转而关心身体吸引力。而身体吸引 力是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即能获得的指标, 女性有 能力做出独立判断, 由此, 弱化择偶复制。 2.4 年龄和性经验影响择偶复制 在上述Waynforth (2007)的研究中, 同时对女 性被试的恋爱伴侣或性伴侣的数量进行调查, 回 归分析的结果发现, 性伴侣数量与择偶复制之间 存在显著负相关(b = −0.24, p < 0.004), 表明, 拥 有较多性经验的女性较少产生择偶复制。 Dugatkin 和 Godin (1993)在对孔雀鱼的研究中也 发现, 年轻的孔雀鱼会更多复制年长孔雀鱼的选 择, 而年长孔雀鱼则较少受年轻孔雀鱼的影响。 如果说年龄与性经验存在正相关的话, 那么, 性 经验也同样影响动物的择偶复制。Yorzinski 和 Platt (2010)认为, 缺乏性经验的个体模仿经验丰 富的个体的择偶偏好, 可以减少自己的择偶成本, 提高配对成功率。Waynforth 指出, “性经验”增加 了女性在评价男性吸引力时的信心, 从而导致择 偶复制减少。具体而言, 如前所述, 择偶复制是择 偶过程中由于潜在配偶信息不足导致决策困难的 产物。虽然较多的性伴侣或性经验在是否有助于 增进了解潜在配偶相关信息方面尚不清楚, 但却 可以通过增加判断者的信心减少其对信息不足的 依赖, 从而减少择偶复制。 3 择偶复制的一般化 迄今, 择偶复制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个体在榜 样人物影响下对特定靶目标的知觉偏好问题。这 种研究结论将导致明显的社会缺陷:个体将偏好 那些“已婚”或“正在恋爱”的靶目标, 这对习惯于 将“男女关系”维持终生的人类而言, 是非常不经 济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将习得的、榜 样人物喜欢的靶目标人物的特质, 一般化到拥有 该特质的其他个体身上。这一推论已经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证实。Little, Jones, DeBruine和 Caldwell (2011)在实验中操纵靶目标人物的个别特征—— 内眼角距离 (宽—窄 ), 保持其他面部特征不变 , 将两类榜样人物(吸引力高—吸引力低)分别与之 配对呈现。结果发现, 当富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 与拥有宽眼距的靶目标配对呈现后 , 被试便对 “宽眼距”产生偏好; 当富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与 1676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0卷 拥有窄眼距的靶目标配对呈现后 , 被试便对“窄 眼距”产生偏好。该研究结果表明, 被试个体可以 将靶目标人物的特征(内眼角距离)一般化到对某 一群体的判定标准当中。关于这一结论, 在社会 文化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佐证。Yu和 Shepard (1998) 研究发现, 在南美洲的 Matsigenka 镇上, 经常接 触媒体的男性, 其择偶标准与美国或者欧洲的男 性相似; 而较少接触媒体的人, 其择偶标准则与 美国或欧洲的男性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经常接 触媒体的南美洲男性复制欧美男性的择偶偏好并 概化到本土的结果。 择偶复制的一般化不仅可以避免众人共同竞 争靶目标的局面, 还可以对择偶偏好的群体内一 致性和群体间的差异性做出解释。社会生活中 , 择偶偏好的群体内一致性和群体间的差异性普遍 存在。例如, 中国古代男性对妇女裹小脚的偏好, 其他文化群体对唇饰的偏好, 对肤色、体毛、身 体肥瘦的偏好, 等等。具体而言, 一个社会, 在某 一文化时期, “榜样”的择偶标准通过择偶复制的 一般化过程, 可以对整个社会大众的择偶偏好产 生影响。而榜样通常是社会中那些在其他方面(名 人、权贵)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们的择偶偏好会受 到极偶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 有时这种偏好是“毫 无道理” (如中国古代对妇女裹小脚的偏好), 或者 说与增进个体适合度是毫无关系的。此种情况下, 择偶复制的结果将是择偶偏好的集体偏离和鲜明 的群体内印记。 4 择偶复制的本质—— 基于社会学习 的、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在探讨择偶复制影响因素及择偶复制一般化 的过程中 , 择偶复制的本质不断拷问着研究者 , 相信也会时时浮上阅读者的脑海。择偶复制的本 质是什么?择偶复制与社会学习、模仿是一种怎 样的关系?如果择偶复制等同于社会学习, 为什 么还要对其进行特别研究? 择偶复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学习 (Little, Jones, DeBruine, & Caldwell, 2011), 是个体观察、 习得并使用他人标准评价潜在配偶的过程。但是, 我们认为, 这种社会学习的发生是有条件、有方 向、高度情境依赖的, 是一种适应性的社会学习。 或者说是一种领域特异性的社会学习—— 是一 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前述有关择偶复制影响 因素的论述, 充分展示了择偶复制的上述特性。 例如, 男性较少发生择偶复制, 性经验丰富的个 体较少发生择偶复制, 采用短期性策略的个体较 少发生择偶复制; 富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更容易 引发择偶复制, 女性在采用长期策略条件下更容 易产生择偶复制; 等等。上述择偶复制影响因素 的多样性, 恰恰体现了择偶复制的领域特异性、 适应性的特点。 5 未来研究展望 心理学对择偶复制的研究是在进化心理学框 架内对人类择偶行为中出现的某种特定现象的探 讨。已有研究表明, 择偶复制与许多因素存在关 系。未来研究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在下述 方面做进一步探讨。(1)继续沿着择偶复制影响因 素的研究路径探讨择偶复制的内涵与外延, 在目 前研究范式内, 探讨个体情绪状态、个性特点、 受教育程度、社经状况等因素对择偶复制的影响。 (2)需要考虑现有研究范式的外部效度问题。例如, 以对静止的照片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为择偶偏好的 指标的效度问题; 在实验室中更真实体现现实互 动关系问题, 如 Skyler 等人利用真实速配活动作 为研究材料就代表了这种研究取向的一种尝试。 (3)继续探讨择偶复制与社会学习的关系问题, 可 借助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如 fMRI), 寻找择偶复 制的特定脑功能区域。等等。 参考文献 Bereczkei, T., Voros, S., Gal, A., & Bernath, L. (1997). Resources, attractiveness, family commitment: Reproductive decisions in human mate choice. Ethology, 103, 681–699. Borgerhoff Mulder, M. (1988). Is the polygyny threshold model relevant to humans? Kipsigis evidence. In C. G. N. Mascie-Taylor & A. J. Boyce (Eds.), Mating pattern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9–230. Burley, N. (1988). The differential-allocation hypothesis: An experimental test. American Naturalist, 132, 611–628. Dugatkin, L. A. (1992). Sexual selection and imitation: Females copy the mate choice of others. American Naturalist, 139, 1384–1389. Dugatkin, L. A. (2000). The imitation factor: Evolution beyond the gene. New York: Free Press. Dugatkin, L. A., & Godin, J. G. J. (1992). Reversal of female mate choice by copying in the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 第 10期 庄锦英等: 择偶复制: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1677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49, 179–184. Dugatkin, L. A., & Godin, J. G. J. (1993). Female mate copying in the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 Age-dependent effects. Behavioral Ecology, 4(4), 289–292. Eva, K. W., & Wood, T. J. (2006). Are all the taken men good? An indirect examination of mate-choice copying in human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5(12), 1573–1574. Fisher, R. A. (1958). The genetical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2nd ed.). New York: Dover. Ford, C. S., & Beach, F. A. (1951). Patterns of sexual behavior. New York: Harper & Row. Gallup, G. G., Jr., & Frederick, D. A. (2010). The science of sex appeal: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3), 240–250. Gibson, R. M., Bradbury, J. W., & Vehrencamp, S. L. (1991). Mate choice in lekking sage grouse revisited: The roles of vocal display, female site fidelity and copying. Behavioral Ecology, 2, 165–180. Grant, J., & Green, L. (1996). Mate copying versus preference for actively courting males by female. Japanese Medaka. Behavioral Ecology, 7, 165–167. Hill, S. E., & Buss, D. M. (2008). The Mere Presence of Opposite-Sex Others on Judgments of Sexual and Romantic Desirability: Opposite Effects for Men and Wom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5), 635–647. Jones, B. C., DeBruine, L. M., Little, A. C., Burriss, R. P. & Feinberg, D. R. (2007). Social transmission of face preferences among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74, 899–903. Kirkpatrick, M., & Dugatkin, L. A. (1994).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ary effects of copying mate choice.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34, 443–449. Li, N. P. (2007). Mate preference necessities in long- and short-term mating: People prioritize in themselves what their mates prioritize in them. 心理学报, 39(3), 528–535. Little, A. C., Burriss, R. P., Jones, B. C., DeBruine, L. M. & Caldwell, C. A. (2008). Social influence in human face preference: Men and women are influenced more for long-term than short-term attractiveness decision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9, 140–146. Little, A. C., Jones, B. C., DeBruine, L. M., & Caldwell, C. A. (2011). Social learning and human mate preference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and maintaining between-population diversity in attrac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6(1563), 366–375. Munger, L., Cruz, A., & Applebaum, S. (2004). Mate choice copying in female humpback limia (limia nigrofasciata, family poeciliidae). Ethology, 110, 563–573. Murdock, G. P. (1967). Ethnographic atlas.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Orians, G. H. (1969). On the evolution of mating systems in birds and mammal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03, 589–603. Place, S. S., Todd, P. M., Penke, L., & Asendorpf, J. B. (2010). Humans show mate copying after observing real mate choice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1(5), 320–325. Pruett-Jones, S. (1992). Independent versus nonindependent mate choice: Do females copy each other?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40, 1000–1009. Qvarnstrom, A. (1997). Experimentally increased badge size increases male competition and reduces male parental care in the collared flycatche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64, 1225–1231. ? Sigall, H., & Landy, D. (1973). Radiating beauty: Effects of having a physically attractive partner on person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 218–224. Symons, D. (1979).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ller, T., & Johansson, L. C. (2002). Human mate choice and the wedding ring effect: Are Married Men More Attractive? Human Nature, 14, 267–276. Wade, M. J., & Pruett-Jones, S. G. (1990). Female copying increases the variance in male mating succ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87, 5749–5753. Waynforth, D. (1999). Differences in time use for mating and nepotistic effort as a function of male attractiveness in Rural Belize.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 19–28. Waynforth, D. (2007). Mate choice copying in humans. Human Nature, 18, 264–271. Westneat, D. F., Walters, A., McCarthy, T. M., Hatch, M. I., & Hein, W. K. (2000). Alternative mechanisms of nonindependent mate choice. Animal Behaviour, 59(3), 467–476. White, D. J., & Galef, B. G., Jr. (1999). Mate choice copying and conspecific cueing in Japanese quail, 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 Animal Behaviour, 57, 465–473. White, D. J., & Galef, B. G., Jr. (2000).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in direction and duration of response to seeing a potential sex partner mate with another. Animal Behavior, 59, 1235–1240. Witte, K., & Ueding, K. (2003). Sailfin molly females (Poecilia latipinna) copy the rejection of a male. Behavioral Ecology, 14, 389–395. Yorzinski, J. L., & Platt, M. L. (2010). Same-Sex Gaze 1678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0卷 Attraction Influences Mate-Choice Copying in Human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 5(2). Yu, D., & Shepard, G. (1998). Is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Nature, 396, 321–322. Mate Copying: An Adaptive Sexual Selection Strategy ZHUANG Jin-Ying; XU Jing; ZHANG Sen; YU Fei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Mate Copying (or Mate Choice Copying) describes a strategy of mate choice. In this review, we demonstrat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paradigms of mate copying and show how the related factors work in this process. Such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ing trend in this field are summarized as the gender effect (compared with men,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use mate copying in mate choice),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 on mate copying, lik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ge, sexual strategy and sexual experience, etc. Further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that the process of generalization of mate copying is one of the reasons causing the in-group congruent and inter-group incongruent effects on mate preferences. Finally, we conclude that mate copying is an adaptive social-learning-based strategy on sexual selection. Key words: mate copying; social learning; sexual selection strategy
/
本文档为【择偶复制_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20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