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外国建筑史纲要

2013-04-06 29页 doc 199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3315

暂无简介

举报
外国建筑史纲要第一章古埃及 背景 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时期: ①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子塔。公元前三千纪.这时候氏族公社的成员还是主要劳动力,庞大的金字塔就是他们建造的。反映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廓的。 ②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C~18C)——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皇帝的纪念物从借助自然景观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的陵墓想在内部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为主的庙宇转化—石窟墓。 ③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C~11C)——埃及最强大的时期,皇帝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相结合—太阳神庙。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
外国建筑史纲要
第一章古埃及 背景 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时期: ①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子塔。公元前三千纪.这时候氏族公社的成员还是主要劳动力,庞大的金字塔就是他们建造的。反映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廓的。 ②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C~18C)——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皇帝的纪念物从借助自然景观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的陵墓想在内部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为主的庙宇转化—石窟墓。 ③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C~11C)——埃及最强大的时期,皇帝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相结合—太阳神庙。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④ 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建筑有了许多希腊、罗马因素出现新的类型、形制和样式 1)金字塔的形制演化过程及艺术成就 l         演化:(台形……台阶形……方锥形    玛斯塔巴……昭塞尔金子塔……吉萨金字塔群) 1、  玛斯塔巴——金字塔的原形。陵墓的地上部分,用砖或石块砌成的长方形台状祭祀厅堂。 模仿住宅和宫殿的型制和形式。 2、因为原始的宗教不能满足皇帝专制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对皇帝本人的崇拜来。这就必须把他们的陵墓发展为纪念性的建筑物,而不仅仅是死后的住所。于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萨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厅堂之上造了九层砖砌的台基,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了。 3、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 形制:基底东西长126m,南北长106m,高约60m,是阶台形的,分为6层,把墓室放在地下27m深处 特点:①墓室仍然是留在地下,把祭祀厅堂从高台基上移至塔前,而多层的台基向上耸起,成为陵墓外观形象的主体,发展为形体单纯的纪念碑; ②塔身排除了仿木构的痕迹,在形式和风格上简练稳定,符合纪念性建筑物艺术要求,也更适合石材的特性和加工条件。 ③入口在围墙东南角,从这里进入一个狭长的、黑暗的甬道,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时呈现在眼前。这个建筑处理的用意在造成从现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 4、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主要由库富金字塔(Khufu)、哈弗拉金字塔(Khafra)、门卡乌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组成。形体均呈立方锥形。组成:下庙-神道-上庙-塔体 特点: ①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及其单纯。 ②它们脚下的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相对很小,使塔的形体不受障碍的充分表现出来。 ③所有厅堂和围墙等附属建筑物不再模仿木柱和芦苇的建筑形象,采用完全适合石材特点的简洁的几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简洁,同金字塔本身风格完全统一。纪念性建筑物的典型风格形成了,技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的矛盾也同时克服了。石建筑终于抛弃了对建筑的模仿而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l         成就: ① 祭祀厅在塔脚下,而入口在几百米外,从那里进入一个狭长的甬道,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时呈现在眼前。建筑处理的用意在造成从现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 ② 在广阔的沙漠上,只有这种高大、稳定、沉重、简洁的形象才站得住,才有纪念性。 ③ 反映着原始的拜物教,对高山、大漠、长河的崇拜。 ④ 起重运输和施工技术上的重大成就,劳动人民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的劳动与智慧结晶。   (补充:中王国时期,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峡谷窄狭,两侧悬崖峭壁。在这里,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完全不适合了。皇帝们仿效当地贵族的传统,大多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于是,就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山岩崇拜来神化皇帝。这是金字塔向太阳神庙过度的形式。代表建筑是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2)古埃及太阳神庙的形制与特色 l         形制: ①在一条纵轴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一串密室 ②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顶棚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两面的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此逐层缩小。 ③门前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标志的方尖碑。 l         特色: ①外部:牌楼门(Pylon)及其前面广场-群众性宗教仪式场所,力求富丽堂皇,与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门的样式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圆雕也着彩色。这大门的景象是喧闹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恩主”。) ②内部:皇帝在这里按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大殿里塞满了柱子,中间两排特别高,形成侧窗。阳光近来被撕碎,散落在地上,渐渐移动,充满神秘气氛。 3)岩窟墓格局特点 1.祭祀厅堂为主体,在悬崖前按纵向序列布局,山体被巧妙地组合到陵墓外部形象中,取代了金字塔。 2.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并重。 3.充分利用环境条件把皇帝的威力利用自然力来表现。 4.建筑群艺术构思具有浑朴、粗犷的气魄。 5.利用严整轴线、对称构图手法,使人在行进中反复渲染陵墓气氛。 4)古埃及建筑的主要成就与风格 ① 以石材为建筑材料,采用梁柱结构 ②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③ 建筑与装饰融合在一起,建筑构件表面总是布满雕刻 ④ 成功的纪念性建筑: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做纵深序列,对称布置,大规模、大尺度,稳定的几何形体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1)庙宇形制的演进: 最初的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形制脱胎于爱琴文化时期氏族贵族府邸里的正室,只展示他们的正面———初期的庙宇,继续正式中已形成的宗教仪式,以狭端为正面,起初,另一端是半圆形。使用陶瓦以后,屋顶两破起脊,平面以取正气的长方形为宜,并且两端构成了三角形的山墙,这些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墙面,常沿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柱廊。后来作为公共纪念物,占据建筑群的高处,向四面八方展现,这就引起以后的各种变化。 前端墙双柱式-——前后端墙双柱式-——前廊列柱式-——前后廊列柱式-——围柱式(横向偶数n个柱,纵向2n+1个) 2)围柱廊的艺术作用: ①它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在建筑群中的位置要求 ②它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沉闷之惑 ③它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它的形象适合于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适合圣地上的时速的节庆活动。 l         小型庙宇只在前段或前后两端设柱廊,最小只有两根柱子,夹在正室侧墙突出的前端之间;更华丽、开朗的有“两进围廊式”(内外两圈柱子)和“假两进围廊式”(虽只有一圈柱子,但廊子深度相当于两圈) l         古希腊最大的神庙——萨摩斯的第三个天后赫拉庙(两进围廊式)   3)柱式(Ordo):是建筑的各个构成部分——檐部、柱子、基座之间,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形成定型做法,这种特定的柱梁结构的艺术形式叫做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柱子比例 柱子比例粗壮(柱高是柱径的4~6倍); 柱子比例修长(柱高为柱径的9~10倍); 开间 开间较小(约为1.2-1.5柱底径); 开间较宽(2个柱底径) 柱头 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 柱头有轻巧柔和的涡卷 柱身   柱身有20个尖齿凹槽,成锋利的棱角 柱身收分、卷杀明显 柱身有24个平齿凹槽 柱身收分、卷杀不明显 柱础 无柱础; 有柱础,看上去富有弹性 檐部 檐部有三拢板,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 檐部连续 台基 台基是三层朴素台阶,中央高四角低,略有隆起 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无隆起 装饰雕刻 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 薄浮雕,强调线条 线脚 极少有线脚,偶有之也是方线脚 多种复杂的曲面线脚,线脚上串着雕饰   具有男性气质特点,棱角分明,线条刚毅 具有女性气质特点   (科林斯柱式,它的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其余部分与爱奥尼式相同。) 4)雅典卫城: l         雅典卫城建筑群(费地)的艺术特点 ①突破了小城邦国家和地域局限,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两种柱式的建筑物共处,丰富了建筑群。所有的建筑物都用白大理石砌筑,有利于统一。 ②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庙帕提农在山顶,人工垫高了它的地坪。山势陡峭,只有西端一个孔道可以上下。 ③在每一段路程中都能看到优美的建筑景观,它们相继出现,前后呼应,构图作大幅度的变化。建筑物和雕刻交替成为画面的中心。建筑物有形制、形式和大小的变化,两种柱式交替。雕刻的材料、体裁、构图和位置都不一样。画面不对称,但主次分明,条理井然,很完整。为了构成这些画面,建筑物的朝向不死板,而向游行队伍显示最好的角度。 ④同时,建筑群因为帕提农的统率作用而成整体。它位置最高、体积最大、形制最庄严、雕刻最丰富、色彩最华丽、风格最雄伟。其他的建筑物,装饰性强于纪念性,起着陪衬烘托的作用。建筑群的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⑤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 5)卫城山门特点: ①既能围绕入口、大门的需要进行设计,又能表现大门的艺术特色 ②两种柱式协调应用:山门是多立克式的,前后各6根,中央开间较大,门的西半,内部沿中央道路两侧,有3对爱奥尼柱子,这在多立克式建筑物里用爱奥尼柱子,是雅典卫城的首创。 6)胜利神庙特点:①由于山门两侧不对称,由胜利神庙取得平衡②与山门略呈偏斜的相互位置,削弱自己独立性而加强对山门的依附性。③爱奥尼柱式 7)帕提农神庙——卫城的主体建筑物,为长方形列柱围廊式  特点(如何突出它作为建筑群主体建筑的地位):  ①位置:把它放在卫城最高处,距山门 80m左右,一进山门,有很好的观赏距离 ②体量:它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 ③型制:它是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型制最隆重 ④装饰效果:它是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物,全用白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装饰是金的,陇板间、山花和圣堂墙垣的外檐上满是雕刻 ⑤内部处理:内部分为两半,朝东的一半是圣堂,圣堂内部南、北、西三面都是列柱,是多立克式,为了使它们细些,尺度小些,以反衬神像高大和内部宽阔,这些列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如用通高的柱子,柱径很粗,内部将拥挤不堪,且尺度过大,神像也受压制,朝西的一半是存放国家财物和档案的方厅,里面有4根柱子用爱奥尼式的。 ⑥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帕提农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它的比例匀称,风格刚劲雄健而全然没有丝毫的重拙之感。它可能存在着一个重复使用的比数:4:9。 檐部比较薄,柱间净空比较宽,柱子比较修长,不象它以前的多立克柱式那么沉重,都易于同爱奥尼柱式协调。柱头外廓近于45°斜线,坚挺有力。 ⑦视觉调整手法 为了使建筑物显得更庄重,除了加粗角柱,缩小角开间外,所有柱子都略向后倾大约7cm,同时它们又向各个立面的中央微有倾侧,愈靠外的倾侧愈多,角柱向对角线方向后倾大约10cm。(据推算,所有的柱子的延长线大约在二英里的上空汇交) 柱子有卷杀而不很显著,柱高2/5处,外廓凸出于上下直径两端所连直线最多,也不过1.7cm左右,柱子因此既有弹性而又硬朗。 整个台基是一个极细微的弧面。额枋和台基上沿都呈中央隆起的曲线,在短边隆起7cm,在长边1lcm。 墙垣都有收分,内壁垂直而外壁微向后倾。 这些精致细微的处理使庙宇更加稳定,更加丰满有生气。 ⑤ 雕刻 帕提农的雕刻也是最辉煌的杰作。东西山花上刻着雅典娜的故事,它们不再象前期的那样,刻板对称,而是使内容的安排巧妙地符合于三角形。陇间板雕刻着一幅幅雅典娜与雅典人征服各种敌人的神话故事。它们唤起雅典人的自豪之感。这些雕刻都是圆雕或高浮雕,因为它们的位置很高,只有圆雕才能有足够强烈的光影,使远处的人能看清,而且与多立克风格协调。 8)山门和帕提农内部空间的柱式处理:   山门与帕提农西侧的方厅的处理办法:内部使用细长、柔和雅致的爱奥尼式   帕提农东侧的圣堂的处理办法:将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但不属于叠柱式,因为帕提农神庙东侧的圣堂的处理上下皆是多立克式的,而叠柱式的定义是下层用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纤细华丽的爱奥尼柱式) 9)伊瑞克提翁庙——古典盛期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伊瑞克提翁庙与帕提农神庙对比:  ①爱奥尼柱是与帕提农的独立克柱式在风格上的对比 ②不对称、复合的形体同帕提农的对称的、单纯的长方形对比 ③活泼轻巧对比帕提农的凝重端庄 ④装饰岁繁富但色彩淡雅,与帕提农的金碧辉煌形成对比 ⑤朝南的白大理石墙与朝北的帕提农的柱廊形成对比  10)雅典奖杯亭的建筑特色 l\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     集中式建筑物是新的形制,它们的代表是雅典的奖杯亭。它是纪念富翁的荣誉的。 奖杯亭在雅典卫城东面不远,是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作。圆形的亭子高3.86m,立在4.77m高的方形基座上。圆锥形顶子之上是卷草组成的架子,放置音乐赛会的奖杯。亭子是实心的,6棵科林斯式的倚柱。 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是纪念性建筑物的很有效果的构图。它容易造成一种卓然逸群的气概,冲天干霄,引起人的景仰崇敬。世界各地的纪念性建筑物都常用这种构图。这种构图并不是先验地产生的,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概括。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山岳有某种崇拜,或者把它当作登天的台阶,或者把它当作神的住所,或者把它当作崇高的象征,所谓“高山仰止”。这是因为,它比一切寻常的东西高大,比一切寻常的东西深邃,难于攀登又不容人轻易征服。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它又具有完整的形象,不象旷野那样,虽然雄伟,却漫无边际。因此,人们渐渐形成了对高山的审美认识,并且把它的形象特征提炼概括,赋予纪念性建筑物,这就产生了集中式的高耸构图。在专制的埃及和西亚,这种构图很早从直接模仿山岳开始,在希腊,它很晚才被采用,这时君主专制已经取代了民主制。由此可见,人们对构图的审美认识还有一定的社会性,不仅仅是是对客观形象的反映。当然,它一旦形成,就有继承性,无需每个人再从头去瞻望高山或者崇拜君主。 2\构图手法 第一,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基和檐部,构图独立,然后再谋求二者的协调统一。这是多层的建筑组合普遍遵守的法则; 第二,圆亭和方基座相切,这是圆形和方形体积间常用的交接法; 第三,下部简洁厚重,越往上越轻快华丽,分划越细。下部用深色粗石灰石,表面处理比较粗糙,砌缝清晰;上部用白大理石,表面光滑,不露砌缝。这种处理,使它显得稳重而有树木般的向上生长的态势。 11)主要建筑特点和成就: l\特点: ①古希腊建筑风格特征为和谐、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活力。“表现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②建筑类型:除神庙外还创造了各种公共建筑类型 ③建筑群体布局善于利用地形,布局形式自由 ④以希腊半岛上盛产的大理石为建筑材料,高度发展了石梁柱结构 ⑤建筑单体平面简单,风格成熟,里面大量采用视差校正法 ⑥建筑装饰精美,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⑦成熟的古希腊柱式 2\ 成就: ①发展了建筑和建筑群设计的艺术原则 ②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 ③形成了稳定的柱式 ④确立了一些建筑物的形制 3\缺憾 古希腊建筑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代。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 4\影响: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千多年的建筑史。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   思考:     1。试论述古埃及及金字塔造型艺术,并绘出胡富金字塔的剖面及其发展过程。     2。绘图并试述古希腊雅典卫城群体布局特色     3。雅典伊瑞克先神庙平面图,设计特点及创作成就     4。雅典帕提农神庙平立面创作特点及其如何突出地位的?     5。视觉校正问 6。古希腊建筑特点及典型实例 第五章 古罗马的建筑                           ——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和成就 1、  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的发展 2、  十字拱     公元一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拱券形式,即相交的筒形拱。它覆盖在方形的间上,只需要四角有柱子,而不必要连续的承重墙,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而且便于开侧窗,大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采光。它是拱券技术的极有意义的重大进步。 3、  拱顶体系    各种拱的结合使用,形成拱顶体系以实现拱顶平衡。摆脱了承重墙,架在4个支柱之上,十字拱需要新的方法来平衡它的侧推力。2-3世纪时,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这样就形成了拱顶组合成体系,这是古罗马又一个极有意义的创造。正是在这一套复杂的拱顶体系下,3世纪的罗马浴场获得了宽敞开阔、贯通的内部空间。,初步形成了有轴线的内部空间序列。(实例: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Basilica of Maxentius)的结构体系) 4、  肋架拱    古罗马4世纪后,奴隶制已经临末期了,奴隶减少,普通工匠大量代替了奴隶劳动。转而希望用更高明的技术减轻机构,节约石材和模架。肋架拱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这种结构方法也能节约模架。这一项新创造有很大的意义,但当时罗马已经很没落,建设规模很小,这类新技术来不及推广和改进。后来,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大大发扬了这种肋架拱。 5、  罗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罗马爱奥尼;罗马克林斯;混合柱式 6、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柱式,并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解决了柱式同罗马建筑间的矛盾。 1)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 古罗马时期为了解决柱式和拱券结构的矛盾,产生了被称为券柱式的组合。这就是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于墙面大约3/4个柱径。 这种券柱式的构图很成功。方的墙墩同圆柱对比着,方的开间同圆券对比着,富有变化。但它们构图契合:圆券同梁柱相切,有龙门石和券脚线脚加强联系,加以一致的装饰细节,所以很统一。但柱式成了单纯的装饰品,有损于结构逻辑的明确性。柱子倚在墙墩上,轮廓的重要性降低了,导致它们失去了希腊柱子那种精微的敏感性。 2)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托斯干柱式或新的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 3)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叠柱式的构图局限于水平划分,变化少,不易突出重点。因此,就发展了巨柱式。巨柱式: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立面重点突出,但尺度夸大 4)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罗马建筑远比希腊的高大,但是柱式确不能简单地等比例放大。所以就必须使柱式更富有细节,用一组线脚来代替一个线脚,用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线脚,并用雕饰来装饰它们。因此,科林斯式受到重用,还流行一种新的复合柱式,就式在科林斯式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使得涡卷。 罗马奴隶主的漫无节制地追求豪华地审美趣味,使柱式的趣向华丽、细密。柱式往往装饰过份,甚至把额枋都布满浮雕。罗马柱式一般失去了希腊柱式地典雅和端庄。希腊多立克柱式由于完全不适合罗马奴隶柱地口味也被淘汰了。 柱式到了罗马时代,柱式已经不是结构构件,也不是建筑风格的赋予者,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比希腊柱式退步了。 7、  维特鲁威Vitruvius《建筑十》(公元前1C,罗马人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   ) ●成就:①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② 系统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例如,关于建筑物的选址,他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它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关于经济,他探讨了建筑物平面的组合与布局,结构方式,材料的选择、制备和运输、直到业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力。 力求依靠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实践经验做出了理论解释。他提出,只有兼备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人才能成为称职的建筑师。他详细阐明了几何学、物理学、声学、气象学、等基础科学以及哲学、历史等对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书中基本上没有玄学或神学的信息。 ③ 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他指出,“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当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并把这个主张贯彻到全书的各个方面。 ④按照古希腊的系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 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强调建筑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它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度量单位。他说:最和谐的比例存在于人体,人体是美的,因此建筑应该仿照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他对建筑美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等,注意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地死守规则。 ●局限性:除了科学本身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性外,主要是: ① 为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合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贬低它们的质量。 ② 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作了过于苛求的量的规定 ③ 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来有人钻空子随意加以解释 8、  凯旋门的典型形制 凯旋门是为了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在许多城市里建造起来的。方方的立面,高高的基座和女儿墙,3开间的券柱式,中间一间采用通常比例,券洞高大宽阔,两侧开间较小,券洞矮,上面设浮雕,女儿墙上刻铭文,女儿墙头,有象征胜利和光荣的青铜铸的马车,门洞立面侧墙上刻着主题性浮雕。实例:替度斯凯旋门——1开间;塞维鲁斯凯旋门——3开间;君士坦丁凯旋门——3开间。 9、  纪功柱 为了纪念皇帝的功绩和战争的胜利而修建的石柱。柱子是罗马多立克式的,多由大理石建成,里面是空的,可以上到柱顶,一般有20-30米高。柱身上是叙述功绩和胜利的浮雕,柱顶上是被纪念的人的塑像。代表性的作品是:图拉真广场的图拉真纪功柱。 10、古罗马万神庙(Pantheon) 特点:1)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2)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3)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形制:平面为圆形,穹顶直径43.3m,顶端高度43.3m,穹顶中央开一个直径8.9m的圆洞,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穹顶的做法: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分段浇筑混凝土,这样可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并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的凹格,每圈28个,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外墙面划分为三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摸灰。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故穹顶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这是为了: ① 减少穹顶侧推力的影响 ② 把墙加高,体形较匀称 ③ 当时还无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无此审美习惯 ●内部的艺术处理 因为用连续的承重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但它十分完整,几何形状淡出明确而和谐,像宇宙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穹顶上的凹格划分了半球面,使它的尺度和墙面统一。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顶中央大空洞射进来的光线作用下,鲜明的呈现出饱满的半球形状。凹格和墙面的划分形成水平的环,很安定。四周的构图连续,不分前后主次,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感,浑成统一。内部的墙面贴15cm厚的大理石板,穹顶摸灰,每个凹格中央点缀一朵镀金铜花。墙面的分划、装饰的壁柱和壁龛,尺度正常,色调沉稳,所以建筑虽大,却不使人感到压抑。地面铺彩色大理石板,中央略凸,边缘逐渐下低,形成一个弧面,像肌体一样饱满有生命感,略略夸大了地面的面积,也夸大了庙宇空间体积。从穹顶中央洞口漫射经进来的天光,很柔和照亮内部,恰好渲染出一种人神间的距离感。   11、古希腊剧场与古罗马剧场之对比:   古希腊 古罗马   规模 大(另作开公民大会用) 小 形制 依山势建造  受自然条件制约 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观众席一层层架起来;券拱技术与建筑和城市布局争得主动权,剧场多造在城市中央; 城市选址布局少了一些限制。 化装室 小屋,外墙作舞台背景 化妆室扩大为多层建筑物,并且两端向前伸出同半圆形多层观众席连接成整体,外墙作舞台背景,装饰华丽;舞台夹在化妆室伸出的两翼间。 舞台 多半圆形 半圆形 观众席 观众席作半圆形,逐排升高,以放射形纵过道为主,顺圆弧的横过道为辅,出入不方便,不很妨碍观众视线。每个席位室平等的,没有特权的位子。 观众席下面空间有两三层,布置楼梯和环廊,供观众聚散之用。支撑观众席的拱作放射形排列,一头大一头小,一头高一头低,施工复杂。拱在立面上开口,形成连续的券洞,有两层或三层。底层的券洞是出入口,上层是环廊的窗口,处理成券主式的叠加。重复构图,不作重点处理。券洞有编号,便于寻找席位。剧场有相当细致的声学处理。 实例 麦迦洛波里斯剧场 马采鲁斯剧场       12、古罗马大角斗场 结构、功能、形式三者和谐统一,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形制很完善,在体育建筑中沿用到现在。 平面形势:长圆形 座位分区: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为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 结构:结构是真正的杰作。底层7圈灰华石墩子,每圈80个。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第四和第五,第六和第七圈墩子之间是环廊,分别用环形筒形拱覆盖;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圈墩子之间砌石墙,墙上架筒形拱,呈放射状。第二层靠外墙有2道环廊,第三道有一道,整个庞大的观众席家在环形拱和放射形拱上。底层平面上,结构面积只占1/6,在当时是很大的成就。 材料:材料使用经济合理。基础:混凝土+火山石;拱顶:混凝土+浮石;墙:凝灰岩+灰华石 立面处理:分四层;下3层各80间券柱式,第四层是实墙,立面上不分主次,由于券柱式的虚实、明暗、方圆对比很丰富,又兼本身是长圆形,光影富有变化,但又充分展现它几何形体的单纯性,浑然而无始终,更显完整宏伟,叠柱式水平划分更加强了效果和整体感。二、三层的每个券洞口都有一尊白大理石的立像,在券洞的衬托下,轮廓分明,生动。 13、广场的演变: 罗马的城市里,一般都有中心广场。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先后造了许多广场,它们的演变鲜明地表现出建筑形制同政治形势的密切关系,表现从共和制向帝制向神化皇帝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轴线对称的多层次布局,同时,也掌握了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 ①罗马共和时期——罗曼努姆广场(Forum Romanum):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周围自发性的零散的陆续建造公建庙宇等,形成开放式的广场,它是公共活动的场所。 ②罗马共和末期——恺撒广场(Forum of Caesar):封闭式的广场,广场两侧没有了作坊和小店,只保留了钱庄和演讲的敞廊。家神庙——维纳斯庙居中。广场中间立着凯撒骑马铜像。恺撒头一个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形制。借鉴了希腊晚期的庙宇。 ③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广场(Forum of Augustus):奥古斯都建立了个人独裁,建造广场纯为歌功颂德,广场周围没有了其它公共建筑,只在两侧各造了一个半圆的讲堂给雄辩学家用。正中尽端建围廊式战神庙,广场周边建花岗岩围墙,除入口外,与外界完全隔绝。墙里石大理石建筑,布满了金光闪闪的雕刻,社会的对立反映的十分尖锐。               ——图拉真广场(Forum of Trajan):对皇帝崇拜几至神化,广场为罗马广场之最大。形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的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m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室外的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阖、明暗交替;建筑和雕刻交替。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像古希腊圣地那样。广场入口建成凯旋门。广场两侧敞廊,外各做一半圆厅,形成横轴线。横纵轴线的交点为图拉真骑马铜像。广场尽端时罗马最大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后进为小庭院,树立图拉真纪功柱,小院两侧为图书馆,小院后接围廊式大院,近段正中建立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 图拉真记功柱构思特色:①院子小,柱子高,尺度和体积的对比都异常强烈。巨大的柱子从小小的院子升起,使人悠然而升对皇帝的崇拜;②为了进一步夸大柱子的高度,浮雕带渐上渐窄;③院子左右室图书馆在屋顶上可以观看上部的浮雕。 14、罗马的公共浴场 综合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浴场等多用途的建筑群。 实例:卡拉卡拉浴场,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成就: ①出色的结构:    核心——温水浴大厅,横向三间十字拱。十字拱的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低于侧推力,横墙之间跨上筒拱,既增强了整体性,又扩大了大厅。温水浴大厅后是热水浴大厅,圆形,用穹顶。复杂多样的拱券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②功能完善    由于结构体系先进,全部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各种用途大厅联系紧凑,所有大厅都有直接的天然采光 ③ 空间组织和艺术处理水平很高,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串联在中央轴线上,而以热水浴大厅的集中式空间结束。两侧的更衣室等组成和横轴线和次要纵轴线,主要纵轴线相交处是最开敞的空间——温泉大厅。轴线上,空间的大小、纵横、高矮、开阖交替变化。不同的拱顶和穹顶又造成空间形状的变化。各种拱顶之间的平衡体系,摆脱了承重墙的束缚。 15、巴西利卡 古罗马一种世俗的公共建筑物(议事厅)。通常是一座大型长方形建筑,里面有一开放式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用木屋架,屋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这种建筑物容量大,结构简单,便于群众聚会。巴西利卡的形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有影响。 16、古罗马主要建筑特点与成就 ①广场采用当地火山灰所制之天然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 ②结构山国发展了拱券与穹顶:券(Arch),筒形拱(Barrel Vault),交叉拱(Intersecting Vault),十字拱(Cross Vault) ③创造丰富了建筑类型:军事建筑,纪念性建筑,公共建筑和神庙 ④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⑤将古希腊柱式发展成为五种,成为古罗马五柱式,还创造了券柱式和连续券。 ⑥建筑理论: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第六章拜占庭建筑 背景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建都君士坦丁堡,后来称拜占庭帝国。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是东正教的。按照国家的发展可以氛围三个时期:前期。也是兴盛时期主要是按照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教堂越建越大,越建越华丽,6世纪出现了大穹隆为中心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中期。向高处发展,中央的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并重于修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后期。由于战乱建筑不多也没有新的创造。  1、帆拱(Pendentive) 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与古罗马的穹顶的比较:古罗马的穹顶技术虽有光辉的成就,但始终没摆脱承重墙,因而只能有圆形的平面,只能有封闭的平面,只能有封闭的空间,像万神庙那样。使用十字拱,虽能摆脱承重墙,使在内部和外部都得不到完整的集中式构图;而拜占庭的劳动者创造了在4个独立支柱上,覆盖穹顶的最合理,从而可能创造穹顶统帅之下的灵活多变的集中式形制,对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Santa Sophia) 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它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典的场所。它离海很近,四方来的船只远远就能望见,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平面长方形,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 成就: ①结构体系:集中式的,中央穹顶的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和南北向18.3m深的两片墙垛抵住侧推力。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② 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的,而同东西两侧半穹顶下的空间则完全连续的,空间增大了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集中统一。南北两侧的空间透过柱廊同中央部分相通,他们内部又有柱廊作划分。引起空间漫无边界的幻觉。穹顶底脚,每两肋之间都有窗子(40个),是内部唯一光源,在普遍的幽暗朦胧之中,这圈窗子使宛如不惜依托漂浮在空中。   ③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拱顶和穹顶全用玻璃马赛克,墩子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组成图案。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金箔。穹顶中央用马赛克画的耶稣基督的像。巨大的铜烛架由穹顶直垂下,增添了幽远的宗教气息。 3、希腊十字式(9世纪起,拜占庭教堂最普遍的一种平面形制):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的教堂,它使教堂内部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扩大。(不等臂者为拉丁十字) 4、拜占庭建筑的主要建筑特点与成就:    ①在综合了东西方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建筑。常见的建筑下面是一立方体,上面是穹隆。    ②在结构上创造了通过帆拱或抹角拱作为过渡,将穹隆顶建造在方形平面上的结构方法。    ③在建造技术上采用小料厚缝的砌筑方法,使拱、券、穹隆的形式灵活多样    ④教堂设计从平面上分为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平面圆形或多边形)和十字式(平面是十式,中央有穹隆,有时四翼上也有)    ⑤建筑装饰多采用彩色云石或琉璃砖镶嵌画和彩色面砖饰面。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⑥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5、穹隆的发展历程 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是穹顶。拜占庭的穹顶技术和集中式形制是在波斯和西亚的经验上发展的。 1)  彻底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使集中形制的建筑大大发展。 做法是:在4各柱敦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各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为直径的穹顶。重量完全由4个券下面的柱敦承担。 2)  更进一步完善集中式形制的外部形象。在方形平面4边的4个券的顶点的高程上作水平切口,在这切口上再砌半圆穹顶,也即出现了帆拱、鼓座、穹顶这一套结构方式。 3)  解决穹顶的侧推力。四面对着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筒形拱抵挡穹顶的推力。筒形拱支撑在下面两侧的发券上,靠里面一端的券脚就落在承架中央穹顶的柱敦上。外墙不在承受侧推力。内部也只由4个柱敦。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建筑 1、巴西利卡(Basilica):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厅性公建 ①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形制: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央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结构简单,用木屋架、楼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这种建筑内部疏朗,便于群众聚会,所以被中式群众性仪式的天主教会选中 ②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形制:在古罗马式巴西利卡的基础上规定,在举行仪式时,信徒要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所以圣堂必须在东端。大门因而朝西。随着信徒增多,在巴西利卡前造了一所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是洗礼池,柱廊特别宽,给半信半疑的望道者使用。圣坛市半圆形的,用半个穹顶半个伞形屋顶覆盖。圣坛之前是祭坛,祭坛之前又是唱诗班的席位,叫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人数增多,后来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是形成了十字形平面,纵横两个中厅高出。从上面俯视,像一平放的十字架。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因此叫拉丁十字。为了收藏圣物或圣骸,在圣坛外侧,按放射形建造几个凸出的小礼拜室,又为了避免大量外来的香客妨碍教堂内修道士的日常宗教活动,用一道半圆形的环廊把这些小礼拜室同圣坛隔开,教堂东端因此复杂多了,也有教派把它们造在横厅东侧,与圣坛平行。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见采光塔。   实例:圣约翰教堂,圣保罗教堂 2、罗曼(Romanesque)建筑:即罗马风建筑(10-12世纪) 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或简化的柱式和装饰,墙体巨大而厚实,窗口窄小、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又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有神秘气氛。平面为拉丁十字式,西面有一、二个钟楼。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以及创造了束柱形式。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实例:比萨主教堂群 l         结构上的不足: ①拱顶的平衡没有明确可靠的方案,拱顶很厚重,不仅浪费石材,且连带着墙垣也很厚重,窗子小,内部昏暗而外观封闭。 ②内部空间较狭隘。 ③堡垒般粗苯的外形,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把教堂作独立斗争的纪念碑来装饰和赞美城市的愿望。 ④中厅两侧的支柱大小相同,开间大小套叠,形式不够单纯。 ⑤用了骨架券后,每个间的十字拱顶因对角直径较大的券高于四边直径较小的券而中央隆起,空间不够简洁。 ⑥东端圣坛和它后面的环廊、礼拜室等,由于形状复杂,不易用筒形拱或十字拱覆盖。 3、哥特式( 12-15世纪) 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以法国为中心。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 l         特点:1)使用了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作成了框架式。  2)使用独立的飞券(又称为是飞扶壁)在主堂大厅外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面十字拱四角的侧角处抵住它的推力。  3)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采用坡度较大的两坡面,特别是在教堂中设置了高耸入云的钟楼,另外束柱,花窗棂也是构成其形式特征的因素。 l         发展: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4、束柱   哥特式教堂中,有些柱子不再是圆形,而是四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5、玫瑰窗   哥特式建筑中装饰富丽的圆窗,内呈放射状,有从窗中央向外辐射开来的窗棂和窗饰,中间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成为哥特式教堂的明显特征。主要用在中堂的西端和耳堂的两端,在中世纪哥德式风格时期的法国,它的发展到达了颠峰,世界上最漂亮的玫瑰窗就是这个时期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6、飞扶壁:(飞券)  是哥特建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它实际起撑子作用,解决水平分力问题。 7、尖拱(尖券)   尖拱由相交两圆构成,两圆共有一条半径,被哥特式教堂广泛采用。尖拱之所以被采用是基于其在力学上的优点,它比圆拱更坚固牢靠,因此就不需要的像圆拱所需那么厚的墙壁来支撑,而且十字拱的对角线骨架券不必高于四边的,十字拱不必逐间隆起,十字拱的间也不必在是正方的。此外,尖拱直指天庭带有使灵魂更靠近上帝的涵义。 8、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以结构方式为标志 l         结构特点: 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料省了,拱顶大为减轻,侧推力小多了。柱敦子变细。骨架券使各种形状复杂的屋顶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 ②使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侧推力。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的侧推力,可以大大的降低高度,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侧廊外墙也因卸去了荷载而窗子大开,因而结构进一步减轻,材料进一步节省。 ③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十字券),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 形制:拉丁十字式。在法国,东端的小礼拜室多,,布局复杂,外轮廓是半圆形的。西端有一对大塔。横厅尽端开门,有小塔做装饰。 l         教堂内部特点: ①中厅不宽,但是很长。两侧的支柱间距不大,空间比例尺度处理上突出高耸和深远感,引发向前(圣坛)、向上(圣堂)的动势。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厅的高度不断增高。 ②柱头逐渐消失,支柱和骨架券间的界限很弱,仿佛是骨架券向下的延伸,划分突出了垂直趋势,墙墩雕成束柱形态,更加强了垂直感。 ③裸露着近视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面积,而支柱又全由垂直线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内部几乎没有雕刻和壁画附丽,冷峻清冷。结构体系条理井然,各个构件分明表现着严谨的荷载传递关系。 ④由于结构轻巧开窗巨大,采用彩色玻璃窗和马赛克装饰,产生明朗与灿烂效果。 l         外部特点: ①     因施工期长,一座教堂往往形成风格并不统一,外貌不及内部完整。 ②     西里面典型构图:水平、垂直三段划分。一对钟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杆、门洞上的雕像带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 ③     市民把教堂看作城市繁荣和独立的纪念碑,因此把教堂的钟塔造的一个比一个高。垂直高耸的形体和水平横向的形体间的主次难分,外部形象不够统一。造成有些教堂要在横翼的两端要造双塔。 ④     但哥特教堂艺术毕竟以统一占着主导地位。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⑤     为消弱外观的重量感,建筑布满装饰雕刻,轻灵空透。建筑是多彩的,雕像上涂着鲜艳的颜色。 ⑥     从整体到细部,都贯彻着稳定,一贯鲜明的性格。位于城市中心,它高高矗立在城市低矮房屋的上空,成为
/
本文档为【外国建筑史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