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救世_救人到救国_孙中山博爱观初探_严昌洪

从救世_救人到救国_孙中山博爱观初探_严昌洪

2013-04-02 7页 pdf 1M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救世_救人到救国_孙中山博爱观初探_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 � � � 年 第 � 期 �� �一 � � � 从救世 、救人到救国 —孙中山博爱观初探 ‘严昌洪 关镇词 孙中山 � 博爱观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 , 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 口号 。 孙中山是这一 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 � 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 , 不愧为“法国 �� 世纪 末叶的伟大宜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峋 。 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笔力书写过许多条幅 , 其中同一 内容书写较多的就有 “博爱”二 宇 � 。 他将此二字书以增人 , 不...
从救世_救人到救国_孙中山博爱观初探_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 � � � 年 第 � 期 �� �一 � � � 从救世 、救人到救国 —孙中山博爱观初探 ‘严昌洪 关镇词 孙中山 � 博爱观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 , 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 口号 。 孙中山是这一 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 � 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 , 不愧为“法国 �� 世纪 末叶的伟大宜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峋 。 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笔力写过许多条幅 , 其中同一 内容书写较多的就有 “博爱”二 宇 � 。 他将此二字书以增人 , 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或表彭对革命的赞助 , 而且还有与人共勉的 意思 � 孙中山曾指出 , 博爱就是 “仁 ” , 而仁有三种 � 救世之仁 、救人之仁 、救国之仁气 这救世 、救 人 、救国 , 既是孙中山的博爱观对博爱划分的三个层次 , 又是他本人生活道路所走过的三个阶 梯 。 为救世 , 他曾有过当一名传教士之念 � 为救人 , 他曾在澳门 、广州等地悬壶行医 , 为救国 , 他 致力于革命凡四十年 � 可以说 , “博爱 ”的理想境界使孙中山为之奋斗了一生 。 南京中山陵石坊 上镌刻的“博爱 ”镶金大字 , 正象征着他所瞩望的这一境界 � 在孙中山研究的众多成果中 , 不乏对他的自由观 、平等观的论述 , 而对其博爱观的专门论 述却付阅如 。 撰写此文 , 是为了在对孙中山丰富思想的研究中增加一个视角 。 一 、孙中山博爱观的社会背景 博爱观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博爱思想几乎贯穿着他整个的人生道路 � 孙中山的 博爱观有他的国家 、社会 、时代和阶级所斌予的特殊内涵 。 孙中山的时代 , 正是中国社会危机迭起的时代 , 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这种社会 现状曾引起近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太息 , 为之不平 , 并竞相献出自己的救世良方 。 孙中山来自 社会下层 , 出身于贫困的农家 , 早知稼检之艰难 。 幼时境遇的刺激对他选择人生道路产生了无 形的影响 � 成年后 , 他看到中国人民遭受着四种巨大而长久的苦难 �饥荒 、水患 、疫病 、生命财产 的毫无保障 , 发出了“盗贼横行 , 饥谨交集 , 哀鸿遍野 , 民不聊生 � 鸣呼惨哉确的叹息 � 在《中国 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 ,他把这些都归因于官僚和官吏贪污。虽然这种感性认识较为肤浅 , 但却在摸索救世良方的道路上导引他产生了反清革命思想 。他认为“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 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 ” , “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 ”二 他立志把悲惨的同胞“从糙 粗的栓桔下解救出来 ” , 使 “国人相视 , 皆伯叔兄弟诸姑姐妹 , 一切平等 ” , “休戚与共 , 患难相 救” 。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 , 南北分立 , 军阀混战 , 扰攘数年未能统一 。 “政治之坏 , 过于满清 , 人 民 · 本文 � � � 年 � � 月 � � 日收到 一 � � 一 转徙流离 , 如在水深火热之中 , 待援孔重礴 � 正是这种悲惨的世界和痛苦的人群使他产生了对 广大民众的同情心 , 产生了超度这个世界 , 让自己的同胞享受自由平等博爱之幸福的信念 � 诚 如宋庆龄所说 �孙中山痛感人间不平而终生投入革命 , 为了解救中国人民的苦难 , 为了中国的 儿童应该有鞋穿 , 有米饭吃 , 孙中山献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 孙中山的时代 , 从世界范围来看 , 正是帝国主义时代 � 孙中山游历西方 , 亲睹“欧美强矣 , 其 民实困 ” , “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 , 并且富者极少 , 贫者极多”的真相 , “始知徒致国 家富强 , 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 , 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 乡也 。”�对欧美工人的处境表示了深 切的同情 � “我人处旁观之地位 , 当知世界一切之产物 , 莫不为工人血汗所构成 , 故工人者 , 不特 为发达资本之功臣 , 亦即人类世界之功臣也 。 以世界人类之功臣而受强有力者之蹂朋虐待 , 我 人 已为不平 , 况有功于资本家而反受资本家之栽贼乎� ”。他看见欧美 “慈善家目击心伤 , 而思 有以救济”的情况 , 又了解到那里“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 , 便想在中国革命后避免这种现象 , 希望 社会主义能拯救全世界劳动民众 , 为人类谋幸福 � 孙中山博爱观的形成 , 还得益于他奇特的革命经历 。 �� � � 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 , 孙中山 即踏上了四处漂泊、 出生入死的流亡革命者的征途 � 他多次被清政府通缉 , 国内无立足之地 , 海 外也木平安 , 先有伦敦被难 , 继有新加坡 、旧金山之拘押 , 后在安南 、南洋 、 日本 、香港 、台清等地 也不能自由居处 , 不是禁其入境 , 便是下逐客令 , 甚至还险遭暗杀 。 在这艰难的处境中 , 孙中山 所到之处 ,均得到各地华侨 、各国友好人士的帮助 ,有的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 、甘胃风险 , 有的 为资助革命而慷慨解囊 、毁家纤难 , 使他度过一道道难关 , 一次次化险为夷 。 可以说 , 孙中山的 事业和生命均得到进步人类的爱护 � 共同的敌人—专制制度或帝国主义 , 共同的 目标—铲除人间不平 , 使不同国籍 、不同信仰 、不同遭际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爱和互助的关系 。菲律宾革 命志士彭西在其所著的《孙逸仙传》中回忆道 � “我好多次听到孙逸仙对东亚的青年说 � ‘让我们 进一步地互相了解 , 我们彼此当必进一步地相爱 � ’崛博爱 , 在孙中山和世界革命者中间有了 新的意义 � 孙中山的博爱观就是在这样一个需要“博爱 ”的时代产生的 � 二 、孙中山博爱观的思想 虽然孙中山是资产阶级 “自由 、平等 、博爱 ”政治口号的热心提倡者 , 但他的博爱观的产生 却不仅仅来自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启迪 � 孙中山博爱观的思想材料的来源是多渠道 、多层次的 � �一 �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 基资教教义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宜扬人类博爱 。《圣经 》上说 � “爱人如己 ” , “爱你的邻 人 ” , “爱他的仇敌 ” 。它以博爱为至高无尚的道德原则 , 认为夭人相爱 、人人相爱 , 是高于一切而 尽包一切的 , 由此原则可以引发产生同情 、慈悲 、服务 、牺牲等高尚的社会品德 � 基督教的这种博爱思想 , 对于从小就在西方文化教育的熏陶中长大的孙中山有很深的影 响 。早年他在植香山教会学校读书时热心学习圣经和参加宗教活动 ,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潜移狱 化地浸润于其脑中 , 所以对受苦受难的中国人 民产生同情和怜悯的感情 , 树立起栖牲一己以救 民于水火的志向 。 他后来回忆说 � “当时所怀 , 一若必使我国人人 皆免苦难 , 皆享福乐而后快 者 � ,,� 他在植香山想受洗入教 , 遭其兄长阻止未果 。 但 �� � 年在香港还是接受了洗礼 , 加入基 督教 , 实现了少年时代的夙愿 。 此时他曾产生过当一名传教士以救世的念头犷传道之志 , 固甚 坚定硒 , 只是 由于没有条件实现其愿望而作罢 。 一 �� 一 孙中山在后来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了宗教博爱思想 �当包括佛教慈悲思想 �的局限 性 , 而且对这种局限性还作过一些批评 , 但在他的博爱观中仍流露着对宗教家谋他人幸福的 “救世之仁 ”的推崇与尊敬 。 他认为宗教家之仁 , 如佛教 、耶稣教都是以牺牲为主义 , 救济众生 。 耶稣教在中国传播之初虽遭反对 , 教堂被毁 , 教士被害 �在外国新教也迭遭反对 , 但其信徒置而 不顾 ,仍旧毅然为之 , 到处宜传 , 不稍退缩 。 “盖其心以为感化众人 , 乃其本职 , 因此而死 , 乃至光 荣 。 此所谓舍身以救世 , 宗教家之仁也 。哑孙中山还称赞宗教家是 “重于利人者 ” , 常常在猫要 作出牺牲时“亦乐而为之 ” , 他们是些“聪明才力之人 ” , 专用 自己的才能以谋他人的幸福气 �二�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 ,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理想 , 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前的 时代里提出过的最高的伦理道德理想 。 西方一些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在实践人道主义伦理原则 方面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品格 。 他们是孙中山一度效法的楷模 。 西方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 和历史观 , 固然给了孙中山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影响 , 但在孙中山的博爱观中 , 比较多的 还是受到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的影响 。 孙中山没有止步于空泛的“救世之仁 ” , 中国人民的苦难现实使他产生了学习具体的 、可以 立见成效的救人之术的愿望 � 成年后 , 他“以医亦救人苦难术 ”。 , 先后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 南华医学校和香港雅丽 氏医院附设西医书院学医 。 在这期间 , 他受到西方人道主义的明显影 响 , 对 “西人好善之心 ”以及他的老师简大理创设的香港红十字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可以说 ,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明确形成之前 , 实行 “救人之仁 ”是他思想言行的主要倾向 。 他认真学 习医 学 , 立志以商明的医术来使同胞免除痛苦 , 享受福乐 , 并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悬壶行医的资 格 。这与他当时致书郑藻如 、郑观应 、李鸿章 , 提倡兴农桑 , 禁鸦片 , 为民兴利除害的思想是一致 的 。 �� �� 年下半年 , 他在澳门行医 ,对贫穷病人免费送诊 , 欲实现其 “利物济人之初志 ” 。 后来 在广州 、石歧等地开设药局 、医务所 , 并在报上刊登启事 , 宣传他“以济人利物为心 ” , 每天“在局 赠诊 , 不受分文 , 以惠贫乏 ” ,遇有危急病症 , “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致 , 设法施救哑 。 对于人道主义的 “慈善家之仁 ” , 孙中山十分推崇与尊敬 。 他认为“救人 ”的慈善家之仁 , 以 乐善好施为事 , 如寒者解衣衣之 , 饥者推食食之 , 抱定济众宗旨 , 舍财以救人 , 无所吝惜 , 为人称 道气 他只是在后来考虑到 “医术救人 , 所济有限 , 其他慈善亦然 ’,气才转而从事医国事业即实 现 “救国之仁 ”的 。 �三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 、博爱”口号是孙中山博爱观的主要思想来源 “ 自由 、平等 、博爱 ”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一个完整的 口号提出来的 。孙中山曾指出 � “自由、 平等是欧美近一百多年来最大的两个革命思想 , 在法国革命的时候 , 另外加了一个 口号 , 叫做 博爱 。 由于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思想 ,便发生法国革命 � 唯历史事实是 ,法国启象思想家卢梭等 人根据斗争的需要 , 特别强调 “博爱” , 并用“博爱 ”来丰富“ 自由” 、 “平等 ”的内容 � � � �。年罗伯 斯比尔第一次提 出了“自由 、平等 、博爱 ” � � � � � 年 � 月 �� 日罗兰在国民公会宣布法兰西为共 和国之后 , 鼓吹同时宜布“博爱 ” , 这时 , 博爱才与自由 、平等一道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 而作为一 个完整的政治口号 , 迟至 � � � � 年才第一次列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可见孙中山上述论断不错 。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 , “最爱读之书乃《法国革命史 》及达尔文之进化论 ” , 他的思 想受此二书之影响不少。 。 � � � � 年 � 月 , 孙中山亲游法京巴黎 , 公共建筑上大书特书的 “自由、 平等 、博爱 ”三字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 故在次年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时 , 即明确揭集 一 � � 一 “自由 、平等 、博爱 ”之大旗 , 在《军政府宣言》中宜称要建立 以“ 自由、平等 、博家 ”为 “一贯之精 神 ”的国家 �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在许多重要文章中宣传这一口号 , 在与 改良派的论战中 , 还就这一 口号进行了辩驳 。 �� � � 年 , 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在一篇文告中宜 称 � “ 自法兰西人权宜言书 出后 , 自由博爱平等之义 , 昭若日星峋 。 � � � � 年他认为法国军队有平 等 、 自由、博爱主义 , 所以能革命成功� 。 后来 , 他还常常指出他的三民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的自 由 、平等 、博爱的 口号相当 , 特别是民生主义与博爱相通 。 这表明 ,孙中山及其战友们从理论到 实践上都在努力效法法国大革命 。 �四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仁爱”的思想是孙中山博爱观的又一重要思想材料 博爱与自由 、平等一道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是西方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 �但形成博 爱概念的许多思想基因 , 如关怀人 、尊重人 、爱护人等主张 , 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已有所论述 , 如 孔子的 “泛爱众 ” 、孟子的 “恻隐之心” 、墨子的 “兼爱 ”、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近代的中 国人最初接触到 ��� ��� �� �� 一词时 , 很 自然地想到了中国古代圣贤的这些 , 有的把它译为 “兄弟” ,有的把它译为“亲爱” , “博爱 ”的译法则是来自韩愈《原道 》中的“博爱之谓仁 ” 。 古代圣贤的这些主张在孙中山思想中有深刻反映 , 他从植香山回国后 , 为弥补“中学 ”修养 的不足 , 一面学 医 , 一面进修国文 , 请人辅导中国经史 ,对 “三代两汉之文 ”尤感兴趣 。 他从中国 古代文化遗产中继承了“仁爱”思想 , 接受了古代的“性善论 ” , 不仅认为“恻隐之心 , 人皆有之” , 是“夭性使然 ” , 而且把尧舜禹汤文武的“仁 民爱物 ” 、墨子的“兼爱”等作为一种仁慈的好道德大 加赞扬气还说韩愈所谓的“博爱之谓仁 ”最为适当。 在孙中山看来 , “墨子所讲的 ‘兼爱 ’ , 与耶 稣所讲的 ‘博爱 , 是一样的 ” 。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孙中山博爱观的渊源关系 � 综上所述 , 孙中山博爱观的形成 , 既受到了基督教博爱教义 、西方人道主义和法国大革命 中“ 自由、平等 、博爱 ”口号的影响 , 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 ”思想的熏陶 � 而在下文我们将 会看到 ,他的博爱观在内容和实践上都有许多高出于前人的地方 。他从人类文化遗产中吸收多 种营养 ,但孕育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新思想 。 这就告诉我们 , 只有吸收和改造全人类思想和文化 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 才能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来 。 三 、孙中山博爱观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的博爱观不仅吸收了人类文化遗产营养 , 而且结合时代特点 、中国国情和本人体验 而有所发展 � 如果说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就象一些作者所指出的那样 , 在后期曾发生过混乱或 倒退的话 , 那么他的博爱观却从“救世 ” 、“救人 ”到“救国” , 从狭义到广义 , 不断地在深化 � 这种 发展和深化 , 我们可以从孙中山博爱观的下述主要内容中看到 。 �一 �孙中山把“博爱 ”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权利 根据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夭赋人权 ”学说 , 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均享有不可侵 犯的天赋人权—生存 、 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些权利实际上都离不开作为一个 “人 ,皱同类所爱的权利 � 它既是人的自然权利 , 也是人的社会权利 。 这种学说的矛头直指中世纪的封建 专制统治 , 因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 , 蔑视人 , 使人不成其为人网 。 在这种专 制制度之下 , 大多数人被爱的权利被剥夺了 , 成为受少数人凌辱和宰割的对象 。 法国的启蒙思 想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们之所以提出博爱的思想和口号 , 正是为了鼓动人们从封建专制制度 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 为自己争得做人被爱的权利 。 孙中山思想上也是承认人类同类意识的 , 主张扩大这种同类意识 , 增进人类一体的观念 , 一 � � 一 以便实现同类相爱 , 同类相助的博爱境界 。 这表明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 认为享受博爱 �即同类相爱 �的幸福是一种夭赋的人权 。 他多次强调 , 凡属人类一律平等 , 民众 有享受幸福的权利 , 这是一种人心之所同向 , 无可压抑 、无可阻遏的趋势 , “人类顺此原则则昌 , 不顺此原则则亡 ” � 他认为“大抵革命之举 , 不外种族 、政治两种 , 而其 目的 , 均不外求自由 、平 等 、博爱三者而已礴 。 中国革命也应把 “使我同胞共享 自由、平等 、博爱之幸福”作为宗旨。 。 民国初年他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 如在禁止买卖 人 口 , 严禁贩卖“猪仔 ”的命令中宣称 � “ 自法兰西人权宣言书出后 , 自由博爱平等之义 , 昭若日 星 � 各国法律 , 凡属人类一律平等 , 无有阶级 。 其有他国逃奴入国者 ,待以平民 , 不间其属于何 国 � ”根据这一“世界公理 ” , 在中国也应当“凡属国人咸属平等 ” , 他命令“嗣后不得再有买卖人 口情事 , 违者罚如令 。 其从前所结买卖契约 , 悉与解除 , 视为雇主雇人之关系 , 并不得再有主奴 名分硒 , 严行禁止“猪仔”出口 , 并妥筹杜绝贩卖及保护侨民办法 , “务使博爱平等之义 , 实力推 行峪 。 孙中山还下令解放置户 、惰民 、丐户等所谓 “贱民” , 使这些过去被剥夺了堂堂正正做人 权利的人们 , 一体享有公权 、私权 , 获得被社会所爱的权利气 孙中山下令要求把禁止对犯人刑 讯 、体罚作为“提倡人道 , 注重 民生”的具体 , 这是因为犯人除了具有罪犯的身分应受惩治 外 , 还具有人的身分 , 应享有做人的权利 , 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 , 就是“人权神圣 , 岂容弃绪 ,,� � 这些法令表明 ,孙中山认为 , 不论何人 , 都有被他人当作人来爱怜的权利 。 �二 �孙中山认为博爱又是一种好的道德观念 人不仅有被同类所爱的权利 , 而且还有去爱同类的义务 , 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责任 。 这既是 古今中外博爱主义者实施博爱行为的精神动力 , 也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舍身救国的力 盘源泉 � 辛亥革命前 , 孙中山已主张在革命中 , 一国的人都应具有自由、平等 、博爱之精神 , 这样 , 人 人“皆负革命之责任 ” � 辛亥革命后 , 他更明确指出 �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 。 ”他特别赞赏尧舜 禹汤文武“仁民爱物 ” 、“视民如伤 ” 、 “爱民若子 ”的好道德 。他号召每个革命者树立为民族 、为人 民 、 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 发扬 “公共心 ” , 即 “化国为家 , 同心互助 , 以谋共济 ’, � , 甚至用“杀身 成仁 ”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这种救国之仁的新道德 � 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 孙中山认为没有天生 的平等 , 人的聪明才力是生而不平等的 , 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发扬服务道德心 , 即仁爱互助的精 神 ,尽一 己之能力为社会造福 , 就能实现人格的真平等 。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 , 他认为应以公共 之利益为物质文明‘的标的 , 即只有广大民众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 才是物质文明的目标 , 为了更 快地实现这一 目标 , 最好的办法是互助 , 而不是竞争 。这种认识被日本学者称为“人类博爱主义 的伦理观‘ 。 孙中山把博爱不仅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权利 ,而且还看作是一种人生的义务 , 这样就不仅使 博爱成为一种奋斗的目标 , 远大的理想 , 而且使博爱成为了一种手段 , 一种切实的精神 ,使它在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和中国人 民的革命事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三�孙中山认为博爱是 “公爱”而非“私爱” , “仁 ”有“救世之仁 ”、 “救人之仁 ”和 “救国之仁 ” 之分 “爱 ”是一种很宽泛的观念 � 既可以指亲子之爱 , 又可以指友情之爱 , 也可以指人类之爱 。孙 中山把爱区分为 “私爱 ”和 “公爱” , 认为妇人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只是一种私爱 , 只有博爱才是一 种公爱 , “非妇人之仁可比 ” 。 他对爱的区分并未到此为止 , 结合他所处的时代 ,进而把 “博爱之 谓仁 ”的“仁”区分为 “救世之仁 ” 、 “救人之仁 ” 、“救国之仁 ”三种 , 认为救世是宗教家之仁 , 救人 一 � � 一 是慈善家之仁 , 救国是革命志士之仁 。从现实需要和实际效果来看 , 救国在当时是第一位的 。在 实践中孙中山懂得了连生存权也没有的中国民众所受苦难不是宗教可以解脱 , 医术可以疗救 的 , 因为“宗教之力有所穷 , 慈善之事有不济 ” � 只有“实行革命 , 推翻专制 , 主张民权 ” , 才能从根 本上解决间题 。 所以孙中山毅然放弃当传教士或名医的理想 , 而甘做一名四处漂泊的革命家 , 为他施洗的牧师喜菇理和他的医学老师康德黎都曾为他的这种选择感到过惋惜 。 然而 ,从救 世 、救人到救国 , 正是他思想的升华 , 行动的进步 , 充分体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热爱祖国 , 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 � 实行革命 , 推翻专制 , 必然要把专制统治者置于敌人的地位 , 而不能施以 博爱 � 可见孙中山的博爱观既不是爱一人一家的“私爱” , 也不是一种超阶级的“人类之爱 ” � �四 �孙中山区分 “狭义博爱 ”与 “广义博爱” , 认为民生主义是 “广义博爱 ” , 社会主义是 “真 博爱 ”的境域 作为孙中山博爱观的思想材料的西方各种博爱主义和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 , 都算不得真 正的博爱 。荃份教虽然也宜扬“人类之爱 ” , 但连教导信徒去爱众人的上帝自己也不能无条件地 去爱一切人 , 不信上帝或不按其旨意办事的人 , 必遭天遗或击杀 � 提出了自由、平等 、博爱月号 的西方资产阶级 ,在取得政权以后 , 又何曾去爱了那些一无所有的穷工人呢 � 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 , 常常成了资产阶级暴力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甜蜜补充 。 孙中山把这种并非真正的博爱称之为“狭义之博爱 ” � “我国古代若尧 、舜之博施济众 , 孔丘 尚仁 , 里翟兼爱 , 有近似博爱也者 , 然皆狭义之博爱 , 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 。 ”他称为 “广义之博 爱 ”的又是什么呢� 他认为 “社会主义之博爱 , 广义之博爱也 � 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 , 普遭普 及 , 地尽五洲 , 时历万世 , 燕燕芸芸 , 莫不被其泽惠 � 此社会主义之博爱 , 所以得博爱之精神也 � ” 这博爱之精神则体现在 �社会主义消灭贫富之阶级 ,并通过社会的发展 ,使人人都能得到幸福 � “社会主义之国家 , 一真自由 、平等 、博爱之境域也 。峪在他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中 , 民生主义就 是社会主义 , 因此他对实现民生主义理想抱有强烈的愿望 。虽然他没有明确指出西方资产阶级 博爱观也是一种 “狭义之博爱” , 但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评和预防 ,对社会主义的肯定和 赞赏 , 特别是称社会主义之博爱是真博爱 ,说明他已超越了西方资产阶级博爱观 , 并给自由、平 等、博爱的旧口号注入了社会主义的新内容 ‘他之所以十分重视民生主义 ,是因为认识到 , 仅仅 实现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 顶多只能建成欧美式国家 , 而那里仍存在贫困 ,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 本家 。他终于对 自己所追求的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进行了修正 , 而把社会主义的俄国视 为新的理想社会模式 。他指出 ,理想的世界是 “大同世界 , 即所谓 ‘天下为公 ’ 。要使老者有所养 , 壮者有所营 , 幼者有所教 。 ,’� 四 、孙中山博爱观平议 孙中山的博爱观所讲的“爱 ”既是很抽象的 , 又是很具体的 。 他认为“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 福 , 普遍普及 , 地尽五洲 , 时历万世 , 蒸蒸芸芸 , 莫不被其泽惠 � ”这种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所解释的社会主义 �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某些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家一样 , 以为 社会主义“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 , 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 , 即一般人的利益 ,这种人不属于任何 阶级 , 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 , 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 。礴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 种可以让 “一般人 ”获得自由、平等 、博爱的大同境域 。 这样的社会主义境域和这样的“一般人 ” 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 因此我们说孙中山所讲的爱是很抽象的 � 但是 , 孙中山的博爱观又是 他那个时代的产物 , 它的起脚点是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怜爱与同情 , 随着由“救世之仁 ”到 “救 一 � � 一 人之仁 ”再到 “救国之仁 ”的思想升华 , 孙中山成为近代史上一位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杰出的 爱国主义者 � 正是这种具体的“爱 ”促使他为拯救祖国 ,解民倒悬奋斗了四十个春秋 , 其思想品 质和道德情操是值得赞扬的 � 孙中山的博爱观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关于博爱的道德观念 , 但给它注入了新的 社会内容 。 他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就是博爱 � 对西方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处境的同情、对使中 国人民在未来避免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 , 又是出于对人类都过着幸福生活的大同世界的恤像 。 从这一点上看 , 孙中山的博爱观超越了西方资产阶级“ 自由、平等 、博爱” 口号的狭隘阶级利益 , 他不仅仅是“标榜 ”自己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 而要用解决人民的经济生活问题的办法来 为全国人民谋利益 , 为全人类谋幸福 , 表现了东方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 孙中山的博爱观受到中国儒家仁爱观念的影响 , 但却表现 出比传统文化更高的道德水平 。 孙中山的博爱观作为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念 , 主张维护人的平等权利和人的尊严 , 主张通过经 济主义手段来解决人民的疾苦 ,是对儒家“爱有等差”的“仁爱 ”观念和禁欲主义的否定 , 具有鲜 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他把中国传统的博爱观的内容升华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高度 。 基于博爱的精神 , 孙中山对人常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 他曾对 日本友人说 � “耶稣说 , 不是敌 人就是朋友 , 何况 同情我们的人 � 我们革命主义者的军事组织中 , 必须具有宗教上宽容的 德 。 ’,。这种“宽容的德 ”固然使他团结了一大批革命者和同情革命的人 , 同时也导致了养痈遗 患的恶果 ,对政敌的宽容 , 咸与维新 , 不打落水狗 , 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孙中 山的博爱观在吸收前人精神财富的同时 ,也受到许多消极影响 , 特别是受宗教博爱观 、西方人 道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 , 认为 “合群互助 , �是 �生存之本礴 , 互助是 “人类进化之主动 力” , 从而否定阶级斗争 , 否定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避免性 , 幻想用“互助合作 ”、 “平均地权 ”等温和的方式避免无产阶级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 , 从而还是未能超越资产阶级博 爱观的范畴 , 不得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案臼 ,终究实现不了自己所瞩望的博爱的理想境界 。 总之 , 孙中山的博爱观瑕瑜互见 , 瑕不掩瑜 , 其中精华是今天仍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 � 《列宁全集》第 �� 卷 ,第 ��� 页 。 � 孙中山曾书“博爱 ”条幅蹭彭泽民 、曹亚伯、奚楚明 、张粗轩 、韩永清 、村田省藏 、邓铿和国民党三落市 总支部等 , 还为宫崎民藏题词 “博爱行仁” , 为谢逸桥题联“博爱从吾好 , 宜春有此家” 。 � �� � � � 《孙中山全集》第 � 卷 ,第 ��一�� 、 � � 、��� 、 ��一 �� 、 �� 、 �� 页 , �� 《孙中山全集》第 �卷 , 第 �� 、 �� 页 。 � � 尚明轩等编 � 《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第 �卷 , 第 �� � 、��� 页 � � � ! � � � � 《孙中山全集》第 � 卷 ,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 。 � � � � � 陈锡棋主编 � 《孙中山年谱长编》第 ��� 、�� 、�� 、 ���� 、 ���� 页 � � � � 《孙中山全集》第 � 卷 ,第 ��� 页 , 第 � 卷 ,第 ��� 页 �第 � 卷 ,第 ��� 页 。 � 《孙中山选集》第 � �� 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 , 第 ��� 页 。 � 【日〕中村哲夫 � 《试论孙文的经济思想》, 《国外辛亥革命史研究动态》第 � 辑第 �� 页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 , 第 ��� 页 � � 《宫崎滔天全集》第 �卷 ,第 � �� 页 � 贵任编辑 沈继成 一 �� 一
/
本文档为【从救世_救人到救国_孙中山博爱观初探_严昌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