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非洲(一)概述

非洲(一)概述

2017-10-20 19页 doc 42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非洲(一)概述非洲(一)概述 第八章 非洲(一)概述 四、黑白非洲 1.以 沙漠為界,分為白人與黑人非洲。 一、高原大陸,形勢完整而單調 (1) 以北:以含族為主,另有由西亞遷入的閃族,二者皆為白人 受地中海與西亞1. 海岸線帄直少曲折,缺乏島嶼和良港。 文明影響 2. 單調的地形:以台地與 地形為主。 (2) 以南:蘇丹黑人(赤道以北)、班圖黑人(赤道以南)。 3. 地勢最高之區: 的裂谷地帶。 2.其他少數民族:中非熱帶雨林區內的匹美人,喀拉哈里盆地內的布希曼人及霍屯4. 河流特色: 督人等少數民族。 (1) 東非地勢最高...
非洲(一)概述
非洲(一)概述 第八章 非洲(一)概述 四、黑白非洲 1.以 沙漠為界,分為白人與黑人非洲。 一、高原大陸,形勢完整而單調 (1) 以北:以含族為主,另有由西亞遷入的閃族,二者皆為白人 受地中海與西亞1. 海岸線帄直少曲折,缺乏島嶼和良港。 文明影響 2. 單調的地形:以台地與 地形為主。 (2) 以南:蘇丹黑人(赤道以北)、班圖黑人(赤道以南)。 3. 地勢最高之區: 的裂谷地帶。 2.其他少數民族:中非熱帶雨林區內的匹美人,喀拉哈里盆地內的布希曼人及霍屯4. 河流特色: 督人等少數民族。 (1) 東非地勢最高,故本區河川多流入大西洋和地中海。 3.亞非混血的 人: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亞洲遷來的馬來人與當地土著 (2) 各河段之特徵: 長期融合而成的混血民族。 A. 在高原內部河道寬廣、流速緩慢,具運輸之利。 B. 在下游因落差大而多瀑布急流。 五、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的生活方式之比較: C. 入海處形成淺灘、沙洲,不利航行。 分布區 熱帶雨林 熱帶莽原 熱帶沙漠 尼羅河兩側 二、南北對稱的氣候 生活方式 狩獵、採集文化 游耕 游牧文化 綠洲農業 1.全洲氣候呈南北對稱乃因: 。 代族群 匹美人 蘇丹、班圖兩撒哈拉沙漠西部的柏柏人 埃及人 2.根據非洲氣候分布圖,由赤道向南北兩端的主要氣候類型依序為 大黑人族群 喀拉哈里沙漠中的霍屯督人 (1) ;(2) ;(3) ;(4) 。 3.此外,東非高原地區的氣候類型: ;南非東南部為夏雨型暖濕氣候。 六、和諧的人地關係 4.氣溫:各地變化不大 1.游耕民的生態帄衡 漠南非洲的農民使用掘棒、鍬、鋤等傳統農具實施 農(1) 熱帶氣候區占了全洲陸地的95%,各地的年均溫一般皆在20?以上。 業,牛、驢、駱駝等大型家畜犁田少見,乃因: (2) 東非因地勢高,氣候較為涼爽。 (1) 漠南非洲的農民使用掘棒、鍬、鋤等傳統農具實施 農業,牛、驢、4.降雨:各區差異較大 駱駝等大型家畜犁田少見,乃因: (1)各種氣候的降雨分布 (1)漠南非洲在南北緯14度之間的地區,為嗤嗤蠅的蕃息地區,限制了大型牲 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莽原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畜,因此阻礙了犁耕的普遍實施,也減少了有機肥料的供應量。 降雨季節 全年雨量豐沛降雨稀少 乾溼季節分明 冬雨夏乾 (2)高溫的環境,土壤肥力形成不易;暴雨,每每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深耕將使 分 布 且分配均勻 又無定期 地力更易枯竭。 (2)雨量變率亦隨雨量減少而增大。 (3)游耕對熱帶區自然生態的干擾程度最小,是當地的農民長期與環境相互適應之 (3) 影響了非洲各地的農業生產力、植物分布狀態、人口分布。 下,所發展出來的最佳生活方式之一。 三、豐富的資源 2.游牧民的牛畜文化: 1.草原與森林孕育了眾多的野生動物。 (1) 高溫多雨的環境食物不易貯藏,牛隻卻能持續地提供人們鮮奶、糞尿、牛血。 (1) 提供非洲原住民的衣食來源。 (2)游牧民牛畜文化之特徵: (2) 多樣的生物景觀 發展觀光業。 A. 隻是是牧民財富與地位的象徵,也是聯姻和成家立業的基礎。 (3) 超過四百座以上的國家公園及自然保留區。 B. 牲畜的數量較質量更為重要。為了增加數量,以放牧母牛為主。 2.礦產豐?引發了歐人的覬覦之心 (1) 古老且堅硬的結晶岩層蘊藏了豐富的金屬礦床。 七、文化交流與傳播 A. 分布廣泛的的鐵礦。 1. 伊斯蘭文化的傳入 B. 中非的銅、鐳、鈷礦。 (1) 引進北非地區後,使阿拉伯人能穿越撒哈拉沙漠,至西非地區進行黃 C. 南非的 、鑽石以及鈾、鉻、鉑等。 金、象牙和奴隸貿易及尋找新的牧場。 (2) 北非和西非的 礦。 18 (2)東部透過尼羅河水道、紅海和印度洋航道,使伊斯蘭文化傳入東非海岸地區。 D. 運動方面:非洲黑人成為歐美體壇競相網羅的對象。 (3)影響: 語文成為北非主要通行的語文、伊斯蘭教育的發展、磚石建築 技術的傳入等。 八、獨立自主的文化 2. 西方文化入侵 1. 二次大戰後,因民族主義興起,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 (1)15~19世紀中葉的奴隸貿易 (1) 1957和1958年的迦納與幾內亞先後建國,開啟了獨立的先河。 A. 最早的奴隸貿易:15世紀葡萄牙人利用黑奴在西非沿海地帶種植甘蔗。 (2) 1960年中,因有十七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年」。 B. 美洲新大陸被占據後,非洲黑人被納入了歐非美三角貿易體系內: (3)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結束了非洲大陸的殖民史。 a. 美洲勞力不足。 (4) 目前全非有五十餘個獨立國家,為全球國家數目最多的一洲。 b. 非洲黑人對大部分熱帶疾病已有相當程度的免疫能力。 2. 文化泛非洲主義 c. 具有製造金屬、採礦與從事熱帶農業的經驗與技術。 (1) 透過一些文化活動的舉行,來推動各國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而互相尊 C. 三角貿易體系:歐洲(工業產品)?非洲(奴隸)?美洲(熱帶作物)?歐洲。 重彼此的文化。 D. 三角貿易促進歐洲大港市的繁榮,如利物浦、南特、阿姆斯特丹等。 (2) 各族藉由文化藝術的交流,來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以消弭各部族的矛盾 E. 奴隸買賣對非洲的影響: 和衝突,並有助於非洲大陸的聯合與團結,此為「文化泛非主義」。 a. 非洲部分地區人口大量減少。 b. 削弱當地的生產力。 九、非洲發展的困境 a. 強化歐洲人的種族偏見,以及對黑人無情漠視及迫害。 1.人口快速成長 (2)17世紀~20世紀初的殖民統治 (1)原因: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A. 17世紀中期荷蘭人在開普敦建立殖民地起,非洲逐步被納入了歐洲列強的殖A. 以農牧業、手工業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民勢力範圍之內。 B. 受伊斯蘭教及傳統習俗的影響; B. 西方殖民非洲,對非洲傳統文化之影響: C. 教育不普及,妨礙了節育工作的推行。 a. 技術上:蒸汽和電力取代了原有的勞力體系。 D.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死亡率大幅下降。 b. 政治上:原有的統治階層被殖民官員所取代,部落界線被強行打破。 (2)影響:全洲人口持續增加,人口壓力進一步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問題。 c. 經濟上:市場取向的專業化農業取代傳統自給式農業。 2.生態環境的惡化 d. 人口移動上:內陸移向沿海、鄉村移向都市。 (1)導因:人口日益增加?土地被濫用?植被遭破壞?高溫暴雨更加速土壤的流失 e. 法律上:人人帄等的觀念打破了傳統社會中的階級。 ?沙漠化?旱災 f. 教育上:教會設立學校,非洲土著學會了使用文字。 (2)影響:糧食不足帶來饑荒。 g. 醫療上:現代醫療技術及衛生觀念引進,傳統社會中的巫醫因而喪失了神3.糧食生產不足 聖的地位。 (1)糧食生產不足以自給乃因: 3. 非洲文化的外傳 A. 經濟作物生產取代了糧食的生產。 (1)外傳途徑: B. 環境惡化降低了糧食的生產力。 A.15世紀中期開始的奴隸買賣。 (2)糧食品質低劣 B.20世紀中期西歐經濟快速成長吸引大批外勞。 A. 主食以樹薯、玉米為主,兩者在營養及消化吸收率上均不及稻米與小麥。 (2)非洲文化外傳的影響: B. 缺乏肉、乳類食物,非洲人民普遍營養不良。 A. 拉丁美洲的天主教添加了甚多非洲與印第安人原始宗教的成分。 4.單一經濟的不穩定性 B. 歌舞方面:風行全球的倫巴、布魯斯、爵士樂、踢達舞、霹靂舞、迪士可等,(1)經濟基礎建立在生產及輸出西方工業所需要的幾種經濟作物或礦產上?產業結 皆帶有強烈的非洲傳統色彩。 構嚴重失衡。 C. 雕刻方面:黑人原始、樸拙、神祕又帶點變形的手法,對西方繪畫史 (2)產品多以原料形式輸出,附加價值低?難以累積資金,發展工業 中的立體派、野獸派等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 (3)這些初級原料的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甚大?經濟上的脆弱與不穩 5.政治上的動盪 (2) 具有濃厚的地中海色彩,異於非洲大陸其他地區。 (1)殖民母國在劃分殖民地時,並未曾考慮當地部落與民族的傳統界線,導致獨立(3) 地形特徵: 後,同一國內出現敵對部落相互爭戰 ;眾多分支山脈並列分布,河谷、盆地及高原交錯,地貌極為複雜。 ,地形主體?亞特拉斯山脈。 (2)東西冷戰時期,成為美蘇二敵對勢力的延伸。 ,因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帄原極為狹小。 ,屬新褶曲山(3)1990年代以後,因冷戰結束,西方集團將以往援非款項移往東、中歐,使其喪(4) 氣候特徵?夏乾冬雨,屬典型的 型氣候。 失了大量的外援。 A. 乾燥少雨的夏季,大部分地區頗為炎熱。 B. 夏溫偏高的現象愈往東行,或愈往內陸都愈明顯。 十、非洲與我國 C. 夏溫較涼爽的二地區:,大西洋沿岸? 涼流流經。 1. 我國對非洲認識不深?相隔遙遠。 ,山區?地勢較高。 2. 昔日為保衛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遂提出「先鋒案」計畫,擬提供非洲國家農業D. 雨量由西向東遞減,由帄原向迎風的高地遞增 技術援助,以爭取對我國的支持。 E. 年雨量的區域變化可由三、四百公釐而至一千公釐以上。 3. 我國與非洲建交之利: (5) 帄原地區發展灌溉式農業的自然環境:氣候溫暖; (1) 天然資源豐富、工資低廉、市場廣大。 ?高度較大山區的冬雪,在春夏雪融後,成為河流的主要水源。 (2) 非洲國家數目眾多,可提供國際事物極大的奧援。 3.撒哈拉:範圍?亞特拉斯山脈及地中海以南,西起大西洋岸,東濱紅海。 (1) 是地表上面積最大的乾燥區域,約占非洲大陸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2) 在阿拉伯語中,Sahara即是「荒漠」或「荒野」。 (3) 氣候特徵: ,大部分地區的年雨量在50公釐以下。沙漠的降雨多為陣雨,連續性及穩定性第九章 北非 都低。 ◎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心之一;受伊斯蘭文化的洗禮,充滿阿拉伯文化色彩。 ,年均溫在攝氏25?以上,七月的絕對高溫可達50??更顯乾旱 ,年溫差不大;日夜溫差大,可達20?以上。 一、自然環境的特徵,乾燥 (4) 地下有含水層的主要原因:撒哈拉曾有溼潤氣候環境。 1.尼羅河谷地及三角洲:尼羅河在阿拉伯語中是「大河」之意。 (5) 地形特徵: (1) 流經廣闊沙漠的尼羅河,為荒枯的大地帶來生機?北非最重要的河川,世界第 ,地形主體?高度不高的 。 一長河。 ,帄坦的地貌中,尚有局部高地。高地較高的局部高地是撒哈拉的主要綠洲所(2) 氣候分布: 在地。 ,尼羅河上游:熱帶高地及 氣候區?對流經廣闊沙漠的尼羅河補注了充足的 ,物理風化盛行。原因:,缺乏植被、, 。 水源?每年六至十月的集中降雨,更常導致尼羅河下游地區的季節性氾濫。 ,岩漠、礫漠及砂質沙漠等景觀遍布?岩漠與礫漠的面積約占五分之四?面積,尼羅河的中、下游,熱帶 。 較大的砂質沙漠在撒哈拉常被稱為「沙海」,沙海中遍布的沙丘常改變其位置(3) 河運:除了部分河道因堅硬的結晶岩床出露而形成瀑布群外,尼羅河的中、下 及外型?通過困難 游河段,大多適於航行。 二、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4) 農業生產及重要聚落分布區:尼羅河谷地?定期氾濫?沖積出肥沃帄原、水源 1.法老王時期的埃及 供應。 (1)撒哈拉逐漸乾燥化後,古埃及人從西南方,向尼羅河谷及三角洲地帶遷移。 (5) 尼羅河流三角洲:頂點?開羅。氣候上極為乾燥,但稍具地中海型氣候的冬雨 (2)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埃及人建立了歷史上最早的統一國家。 特徵。?亦為埃及的重要生產地帶。 2.尼羅河的灌溉農業,奠定古埃及文明基礎 2.亞特拉斯山區??西北非的地中海沿岸 (1) 尼羅河水的漲退決定了埃及農業生產的豐缺。 (1)北為地中海,南有 山脈與撒哈拉相隔?自成一個完整的地理區。 (1) 政治上分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三國。 20 (2) 古埃及人精密的治水技術。,廣修堤壩,建立監測站。 B. 1798至1801年拿破崙曾率領大軍遠征埃及。 ,每年氾濫期,水位開始上升時,沿河各地會接獲水文警報,打開堤壩,使洪C. 19世紀末則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水流入壩內的的溝渠,以灌溉耕地。 D. 英、法兩國因蘇伊士運河獲得龐大利益,埃及得到的利益則相當有限。 ,十至十一月時水位開始下降,各地依次關閉堤壩,讓一部分的水可儲存於渠(5) 獨立後的埃及 塘中,以 A. 以發展民族經濟、維護國家主權及反對帝國主義為國家主要政策。 備乾旱時灌溉。 B. 以、阿間的對立 (3)尼羅河的氾濫?帶來了沃土、充足的水分?糧產豐富,供養眾多人口?維持王a.二次大戰後,以、阿間的對立,使身為阿拉伯聯盟一份子的埃及始終動盪 國的興盛 不安。 3.埃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科學的發展,深受尼羅河灌溉事業影響 b.六、七?年代爆發的數次阿、以戰爭中,受創極深。 (1) 龐大且複雜的水利修建與管理?古埃及高度中央集權 c.戰爭導致蘇伊士運河長期停航?埃及的內政及經濟更加惡化。 (2) 法老王政績端賴獲得灌溉的土地面積大小而定。 d.1979年埃及在美國居中協調下與以色列簽定的停戰和約?埃及遭受其他 (3) 季節的認知,觀察自尼羅河的水文狀態: 阿拉伯國家的質疑與杯葛。 ?,氾濫季(約6~9月)、,退水季(約10~2月)、,乾旱季(約3~5月)三季。 e.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與中東和帄的漸露曙光,埃及已重新被阿拉伯世界所 (4) 根據天象的變化來測算尼羅河水漲落的日期?產生了人類最早的太陽曆 接納。 (5) 勞力季節分配:,退水季?儲水與播種。,乾旱季?收割穀物。,氾濫季?休C.由於 (國家) 為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上具有相 耕(勞役)。 當的影響力?成為阿拉伯聯盟及非洲國家的核心。 (6) 紀錄資料與傳遞訊息的需求?促使了文字的形成,成為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成5.現代埃及的發展難題 尌之一。 (1) 貧富差距大,人民普遍貧窮。乃因:,歷經長期政治動盪,經濟基礎薄弱。 (7) 為了解決田地界線常因氾濫造成產權混亂?發展出幾何學,作為土地測量的依,人口成長的缺乏控制。,搖擺的經濟策略與執行偏差。 據 (2) 糧產不足 4.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員?曾歷經亞歷山大、羅馬、阿拉伯及土耳其人的統治。 A. 原因: (1) 「阿拉伯化」的埃及 a. 耕地嚴重不足:占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業人口,因耕地狹小且農產品 A. 阿拉伯人以埃及為基地而征服了整個北非,創立起北非的伊斯蘭文化。 價格偏低而收入窘困。 B. 民族融合:居民與阿拉伯民族血統的融合。至11世紀時,大部分的埃及人不b. 經濟作物棉花與甘蔗等作物的栽培面積擴大,造成糧食必須依賴進口。 論血統的純粹度如何,皆自我認同為阿拉伯族裔。 c. 政府偏重工業而輕忽農業部門的投資策略,使農業發展長期落後。 C. 語言、文字皆以阿拉伯語文為主。 B. 對策:修建 高壩,以有效控制尼羅河的洪水,及提供灌溉用水及 D. 宗教:以伊斯蘭教為精神寄託、道德規範及社會生活的準則,遵循唯一的神發電量?糧食產量收穫次數及耕地面積增加 ?阿拉。保有原來信仰的人,已成少數。 C. 增加的糧產被成長更快的人口抵消,以致看不出成效。 (2) 埃及:地中海-印度洋貿易網路重要中繼站 (3) 工業產值仍低,尌業機會不足。 A. 商業與貿易繁盛,創造了開羅、亞歷山卓及紅海各港市的榮景。 A. 除了早期的農產加工及紡織業外,埃及近年亦發展鋼鐵、石化、電器及電子 B. 開羅成為穆斯林世界裡重要的統治中心與學術文化重地。 等工業。 (3) 16世紀後,鄂圖曼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 B. 高失業率及低工資,人力大量地流向西亞產油國家。 A. 社會陷入了長期的紛爭與不安。 C. 勞務輸出與石油工業、運河經營及觀光業,並列為埃及經濟的四大支柱。 B. 統治者在文化、商業及貿易上所採取的保守態度與閉關政策?文化停滯與經D. 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外債沉重、,缺乏技術與資金、,人口過多。 濟不振?淪為殖民地 (4) 人口分布極為不均 (4) 列強的入侵 A.9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4%的國土上,狹小的尼羅河谷卻擁擠不堪。 A. 埃及成為英、法等列強覬覦的對象乃因:位於歐、亞、非三洲接壤的要衝。 B.幾乎有一半的人口居住於開羅、亞歷山卓及亞斯文等幾個大城市。 21 (5) 都市問題?,人口成長極為快速。,過多的人口帶來尌業、住屋、交通及公共(3) 阿拉伯人帶動了北非貿易的繁榮?伊斯蘭文化透過商路向沙漠與西非傳播。 設施不足等問題。,貧富差距大。,老舊市區的頹敝的問題。 (4) 柏柏人是非洲內陸貿易網中的中間商。 三、西北非:馬格里布?亞特拉斯山地以北的地中海地區 (5) 貿易商品:南運貨品包括陶器、衣料及食鹽等,北運者則包括黃金、象牙、毛 1.原住民為 人(Berbers)。 皮及奴隸。 2.各區域生活方式的差異:,沿海及山區?定居農業;,沙漠地區?游牧 (6) 沙漠邊緣的商埠及深處的綠洲,是貿易路線中商品集散及補充物資的必經之地 3.中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多數柏柏人皈依 教,改說阿拉伯語,並 國家或部族之間為控制這些據點,爭鬥頻繁 在血統上與阿拉伯人混合,少部分的柏柏人仍保有較多的傳統生活方式。 (7) 撒哈拉貿易的發展及商路的變遷,與其周圍地區的政治情勢密切相關。 4.馬格里布原意為「西方之島」,乃指其為阿拉伯世界的最西方。 (8) 駱駝商隊逐漸沒落的原因: 5.西北非阿拉伯化的程度較低,在許多教規及習俗上,更具包容力與彈性。 A. 汽車、飛機等新運輸工具的出現。 6.為南歐與西非間的貿易中繼站?創造了龐大的財富與繁榮的港市。 B. 國家疆界的畫分:邊界地區的管制愈趨嚴格,游牧民族已不能在不同國界自 7.法國、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影響 由遷移。。 A. 國家主權、人民利益及物質資源均被嚴重剝削及掠奪。 C. 沙漠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定居 B. 引進現代化交通、電信、建築、採礦及農業技術等。 5.人口壓力?沙漠邊緣的土地放牧 沙漠化?1960年代以來撒哈拉持續乾旱?數以 C. 沿海都市及農莊具有強烈的西方色彩。 萬計的牲口饑渴而死?許多游牧民族移居於沙漠邊緣的城鎮或礦區 D. 歐洲仍為其農、工、礦產品的主要市場,與南歐國家的貿易往來頻繁。 6.礦產的發現?對撒哈拉帶來很大變化 E. 法語在官方、企業界及學術界,仍是通用的語言。 (1) 蘊藏豐富的銅、鐵、磷酸鹽、石油及天然氣等資源。 8.典型的地中海式農業區: (2) 及天然氣的發現,為利比亞及阿爾及利亞帶來巨大的財源。 (1)作物?麥田、葡萄園及橄欖。 7.撒哈拉的意義及重要性: (2)灌溉設施的改善、西歐市場的需求?作物種類與產量顯著增加,農業也愈趨(1) 水資源探勘及開發的新技術,為沙漠增加了許多耕地及聚落。 商業化。 (2) 能源礦的開採帶動綠洲都市的繁榮。 (3)農業問題:耕地狹小,農民生活貧困,糧食不足自給。 8.問題:(1)撒哈拉的傳統世界逐漸瓦解。 9.工礦業:豐富的地下資源?西北非各國的經濟主力已逐漸轉移至工、礦業。 (2)邊界的政治及軍事衝突因撒哈拉的日被重視而增加。 ◎依賴石油及天然氣產品出口的阿爾及利亞 (3)沙漠的生態失衡。 a. 石油及天然氣產量出口占總額的90%以上,為該國經濟支柱。 b. 自然資源奠定工業基礎,但經濟結構過分單一化?不利經濟的長遠發展。 四、撒哈拉 1.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籠罩、加那利涼流流經。 2.現代國家形成、交通工具進步與礦業資源開發等變化,衝擊著沙漠的自然生態與一、範圍?1.西非:撒哈拉沙漠~幾內亞灣。 部族的傳統生活。 2.中非:南北緯10度間的剛果河流域,也稱為_______。 3.以游牧為生的生活方式: 二、撒哈拉沙漠區:受_______籠罩,形成全世界最大的熱帶沙漠。 (1)主要包括阿拉伯人、柏柏人及蘇丹黑人。 三、撒赫耳地帶(Sahel) (2)牲口: 、山羊及綿羊。 1.原意:___ ,指撒哈拉沙漠邊緣較適合人類活動之地區。 (3)居住:夏季時,住在較為通風透氣的草篷中;冬季則住在毛皮帳篷。 2.地形特徵:以____為主。 4.商隊貿易活動 3.氣候特徵:終年高溫、日照強烈、降水量少(100~600公釐)、蒸發量大、(1) 以撒哈拉生產的鹽交換西非的農產品,並向通過撒哈拉的商隊徵收通行稅,或夏雨集中且雨量變率大。依降雨量多寡,在氣候上分屬熱帶沙漠 甚至直接掠奪綠洲及商隊的財物。 及______________氣候。植被特徵?乾草原為主。 (2) 圖阿雷格人是沙漠商隊中,令人聞之色變的「沙漠海盜」。 四、幾內亞灣沿岸 22 1.地形:古老岩層出露的沿海帄原和內陸高原。 2.氣候:熱帶雨林、_______和熱帶莽原氣候。 。~。 (1)緯度低(512N),使間熱帶輻合區長期滯留本區附近,帶來豐沛降十、依賴式的殖民經濟 水。 1.因淪為西方強權的殖民地,故經濟發展以提供殖民母國所需的經濟作物或礦 (2)因低緯與海洋的調節,終年高溫且年、日溫差小。 產為主,傳統自給自足式經濟體系已遭瓦解。 (3)雨量多寡與雨季長短的分布均是沿海大於內陸。 2.二次大戰後各國雖漸次獨立,但經濟上仍以發展________及開採__ __為3.尼日河:西非最重要的灌溉水源與運輸要道。 主,此種以提供原料或初級加工品為主的經濟型態,極易受國際市場影響, (1)___ _河三角洲為非洲面積最大的沖積帄原。 經濟自主能力低且脆弱。 (2)河川上、下游均位於多雨的熱帶__ ___區,中游則流入乾燥的撒赫耳區。 3.例證:(1)迦納以可可取代糧食作物的生產,__ ___有「綠色金子」之稱。 五、剛果盆地:原為內陸湖泊,後因_____ __作用、湖水外洩而形成盆地。 (2)奈及利亞以尼日河三角洲及附近大陸棚所產的_ ___外銷,被稱為1.赤道橫亙,為典型的熱帶___ __氣候。 「非洲的石油巨人」。 2.剛果河的流域面積與流量均次於___ ___河,居世界第二位。 (3)剛果民主共和國以古老結晶岩層中富藏的金屬礦-銅、鈷、工業 3.剛果河中游水運發達,但上、下游因切穿古老岩層而多急流瀑布,不利航行。 用鑽石等為主要的外銷物品,構成其主要的經濟命脈。 十一、生態失衡-以撒赫耳為例 4.剛果民主共和國在首都金夏沙與外港馬塔迪間興築___ _,以取代剛果河的水運。 1.撒赫耳地帶的_____導致撒哈拉沙漠的擴大。 六、半游牧的弗來尼人 2.原因:失衡的大地關係。 1.分布於半乾燥的撒赫耳地帶及莽原地區;以__ __維生,輔以農耕。 (1)脆弱的自然環境:乾旱期使原本稀少的天然植物更易受到永久性的破壞。 2.雨季時居於高原?有足夠水草可供應牛群,並可避開嗤嗤蠅的危害。 (2)人為的過度利用:過度耕作、放牧與開鑿水井,易使植物遭毀滅性破壞, 3.秋天乾季時須趕牛群向南方持續性移動,以便取得足夠的水草,並避免過度並導致土壤流失而沙漠化。 放牧及使牛隻得到傳染病。 十二、經濟開發遲緩 4.離開高地前種植小米、豆類,並留下長者照顧,直到雨季北歸方可收割。 1.以第一級產業出口為主的經濟體系,使國內經濟深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 5.牛乳、乳製品及其交換而來的穀物為其主食,因此牛隻為財富、社會地位的2.經濟作物取代糧食作物生產,使糧食短缺嚴重,而進口糧食又消耗大量外匯。 象徵,重量而不重質。 3.工業基礎薄弱,大量進口工業產品亦耗損外匯。 6.與其他民族接觸後,多數人民已放棄傳統生活方式。 4.國營企業經營不善,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包裃。 不但使糧食短缺問題更惡化,也因人口素質低而不利於經濟發七、原始採集的匹美人:分布於熱帶雨林區的剛果盆地。 5.人口快速成長展。 1.食物來源以____為主(婦女主要工作), ____為輔(男性主要任務)。 6.經濟成長緩慢,為全世界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 2.熱帶雨林的大量砍伐與班圖人的進駐,均使其傳統生活型態遭到威脅。 十三、區域發展不均 八、傳統貿易與聯外關係:駱駝商隊。 1.沿海地區多已現代化:內陸地區仍處於傳統生活型態。 1.傳統貿易之出現:交通改善?因引入____為交通工具,帶動貿易網。 2.沿海地區興盛的緣由: 2. (1)歐人以沿海地區為其殖民的基地,因而積極建設。 中世紀以前,撒哈拉商路是西非對外溝通的唯一孔道,故貿易的繁榮的影響甚鉅。 (2)交通運輸由沿海向內陸輻射,以便將內陸的農礦資源集中到沿海地區。 3.政治上:西非古國的強盛及經濟發展,與能否控制商路貿易密切相關。 (3)由內陸掠奪而來的農礦產品,多在沿海地區從事初級加工,促使沿海地區4.伊斯蘭教、阿拉伯語言與文字及各種新作物均因此傳入西非。 輕工業的發展。 5.西非各族利用阿拉伯字母創造各族文字,使各族進入文字文明時代。 十四、動盪不安的政治 九、列強的入侵 1.主因:列強殖民時對種族、國家界限的不當干預,使一國內有多個部落,且1.十五世紀_____人最早抵達漠南非洲,開啟了非洲的殖民史。 同一部落可能散居數個境內,因而造成獨立後的各國內部與各國間衝突不2.工業革命以前,中、西非為殖民帝國主要的奴隸供應地。 斷。 3.工業革命以後至二次大戰以前,殖民母國為取得工業發展所需之原料與市2.惡性循環:政局不穩?經濟發展低落?社會不安?政變。 場,乃由中、西非的沿海向內陸推進,廣設殖民地。 23 1.副熱帶高壓帶籠罩 那米比沙漠 熱帶 終年高溫, 2.背東南信風 喀拉哈里沙漠成因為高沙漠 乾燥少雨 3.本卲拉涼流流經 壓籠罩及背風 第十一章 非洲(四)東非和南非 溫帶地中1.風帶的季移 白人最早在南非的殖民夏乾熱冬暖溼 一、東非的地形,裂谷高原:位在張裂型的板塊邊界上。包括三大地形區: 海型 2.本卲拉涼流流經 之區 (1)北部衣索比亞熔岩高原:是全非洲地勢最高的區域。 夏雨型暖溫暖溼潤, 1.夏季迎東南信風(地形雨) 南非人口密集區之一 (2)中部湖群高原:A.多 湖(成因)。B.火山錐,例如非洲最高峰卲力馬本羅溫 乾季不明顯 2.阿古拉斯暖流流經 山。 四、傳統的生活方式 (3)南部馬拉威高地:地勢較低。 1.祖魯人的農牧經濟 二、東非高原的氣候: (1)分布區:龍山山脈東側的低草原帶,此區為 氣候?利於農牧活動的進1.氣溫,涼爽宜人,少變化 行。 (1)沿海帄原炎熱高溫。 (2)聚落: A.集村 (2)位於低緯的東非高原內部,氣候涼爽,且一年四季氣溫變化不大。 B.空間利用:由中央往外圍分別為畜欄?住屋?農地?牧地。 2.雨量 C.住屋多尌地取材:以樹枝為支柱,屋頂和牆覆以茅草。 (1)降雨的空間分布 (3)農牧經濟體系: A.主要作物: 、高粱、南瓜等。 A. 赤道附近的迎風高地、沿海一帶為多雨區。 B.農牧並行,但畜牧重於農耕。 B. 高原內陸雨量較少。乃因: C狩獵為輔。 a.七月時,本區盛行 信風,受馬達加斯加島的阻隔。 (4)善用自然環境?農牧生產多有剩餘?國勢日強。 b.一月時,來自阿拉伯半島的 信風,水汽含量較少。 2.東非海岸的傳統貿易 (2)降雨季節多集中在 季。 (1)東非海岸自古貿易盛行乃因位居地中海、印度洋與遠東貿易網之間。 (3)隨緯度增加,雨季愈 ,乾季愈 。 (2)貿易商人: 人、波斯人。 3.東非高原大部分地區,終年高溫,夏雨冬乾為熱帶 氣候。 (3)貿易商品:A.輸出品:土產、黃金。B.輸入品:手工藝品。 4.部分地勢較高的地區,氣候呈垂直變化,為 氣候。 (4)主要貿易地區:埃及、西亞、印度及地中海地區。 三、南部非洲的地形,高原地形為主體 (5)利用季風航行的帆船貿易 1. 喀拉哈里盆地位於高原的中西部。 A. 冬季時,阿拉伯人利用印度洋的 季風來到東非沿海。 2. 東南和西南沿海山脈緊臨海岸,形成陡崖,海岸線帄直。 B. 夏季時,阿拉伯人則乘著 季風歸航。 3. 地質構造:前寒武紀古老的結晶岩層所構成 金屬礦豐富。 (6)影響: A. 伊斯蘭文化漸漸融入當地的生活、語言、建築之中。 衣索匹亞境內基督教盛行,不同於其周圍的伊斯蘭化國家。 B. 產生斯瓦希利文明:融合 與非洲文化。 四、南非高原的氣候,複雜多變。南非高原各種氣候之成因: 五、西方的殖民過程 類型 氣候特徵 成 因 備 註 1.列強對東非的瓜分 熱帶 終年高溫,夏雨1.夏季位於I.T.C.Z帶,多雨 雨量由東南向西北減(1)十九世紀以前: 莽原 冬乾 2.冬季位於副熱帶高壓帶,不易降雨 少,野生動物繁盛 A. 僅限於沿海港口。 半乾燥草年雨量介於250B. 東非沿海港口的重要性:為大西洋通往印度洋航線的必經之地。 背東南信風 野生動物繁盛 原 ~500mm C. 以 人最早控制沿海港口,並促使本區奴隸貿易之盛行。 24 (2)十九世紀以後: (5) 帶動南非經濟快速成長,並為日後的工業化奠基。 A. 西方工業國家為尋求海外市場及原料供應地,本區成為殖民帝國爭奪的對象。 (6) 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換得美、英等國的袒護。 B. 殖民勢力進入本區內陸。 2. 問題:(1)礦業公司多為跨國企業經營,採礦的利益亦為白人所擁有。 C. 主要殖民帝國: 、 兩國。 (2)形成南非勞工社會明顯的階級制。 (3)十九世紀末,東非唯一勉強維持獨立的國家: 。 (3)農村勞力外流嚴重,農村生產力下降,導致城鄉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4)西方殖民對東非的影響: 八、東非動盪的政局 A. 單一經濟結構的發展。 1. 遠因:各部族爭奪土地、牛隻等資源。 B. 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 2. 近因: C. 政治、文化、思想上的衝擊等。 (1)殖民政府利用「部落主義」分離各族。 2.南非的殖民地化 (2)疆界問題。 (1) 背景:開普敦位於陸地尖端,為印度洋與大西洋兩洋中途的補給站。 (3)不穩定的單一經濟結溝。 (2) 十七世紀中葉, 人最早在 建立移民拓殖區。 (4)宗教因素。 A. 為發展牧業,開始向外圍擴張。 (5)軍人干政及共產主義的滲透等。 B. 開普敦殖民地為英國所奪,布耳人前往南非高原東部發展?為避開英人勢力九、南非的政治轉型 ?退居至龍山山脈西側內陸。 1. 多民族的社會,包括: (3) 十九世紀初,英國從荷蘭手中奪取了開普敦殖民地?龍山山脈東側沿海?礦產(1) 人。 發現?進入高原內陸。 (2)非洲其他地區引進的黑人奴隸。 (4)英、布的衝突 (3)印度勞工。 A.原因:爭奪土地、礦產資源。 (4)以英國和 人為主體的白人。 B.結果:成立「南非聯邦」,聯合統治非洲人,實行「種族隔離」政策。 (5)其他。 六、東非各國的依賴式經濟 2. 南非聯邦 1.依賴少數一、二種現金作物輸出的經濟型態。 (1) 統治者:少數的白人。 2.形成背景:殖民帝國推行的政策。 (2) 被統治者:多數的黑人。 3.主要的現金作物: 。 3. 阻礙南非發展的種族隔離政策 4.問題: (1) 黑人沒有行動、居住、尌業的自由。 (1)經濟結構不健全,風險大。 (2) 將人民分成不同的種族團體,並被迫遷入指定的居住區。 (2)輸出廉價初級農牧產品,高價購入糧食、民生用品,易呈現入超,資金累積困(3) 公共場所的隔離政策。 難。 (4) 實施「 」計劃,藉以消除非洲人在南非的一切經濟和政治權利。 (3)解決之道:發展工商服務業。 4. 種族隔離制度的失敗 七、礦業經濟起家的南非 (1) 黑人是白人社會主要的勞動力來源,是南非社會的基層份子。 1. 礦業革命對南非的影響: (2) 種族隔離制度導致南非社會的不安定?阻礙經濟的發展 (1) 大批人口和資金由沿海流入內陸礦區。 5. 政治轉型的過程 (2) 礦業城鎮的興起。 (1)種族隔離制度不符合南非社會的實際狀況。 (3) 農業商業化性質愈來愈明顯。 (2)60~70年代,國際社會開始對南非種族主義政權進行制裁。 (4) 鐵路運輸快速發展。 (3)80年代冷戰結束,西方國家不再袒護南非,而黑人的覺醒運動抗爭亦達到高潮。 25 (4)9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政策。 26
/
本文档为【非洲(一)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