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2013-03-22 2页 pdf 199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3078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科技信息 2009 年 第 1期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 根据系统同能语法,人际功能是语言的三大功能之一。 其关注的 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互动、商榷和取得一致 ,即说话人用 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试图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动(Haliday,1994))。 人际功能主要是由是由语气系统(mood)和情态系统(modality)实现的 , 它还可以通过称呼语、 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 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实现(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 李战...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科技信息 2009 年 第 1期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 根据系统同能语法,人际功能是语言的三大功能之一。 其关注的 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互动、商榷和取得一致 ,即说话人用 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试图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动(Haliday,1994))。 人际功能主要是由是由语气系统(mood)和情态系统(modality)实现的 , 它还可以通过称呼语、 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 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实现(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 李战子 (2002)分析讨论了自传中的反身表达,学术话语,现在时态的人际意义。 她(2006)认为话语的人际意义既有普遍性,更有因具体话语种类不同 而不同的特性。她还认为作为表达人际意义的一个成分功能语法对人 称的描写不足.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第一人称复数指称的模 糊性及其在不同语境和语类中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初步研究. 1.文献回顾 语义指称是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 。 根据指称理论 (referential theory),语言和现实思维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人们常常 用词语来指事物。 词语的指称对象有固定性和变化性之分 (John I. Saeed,1997)。 专有名词如太平洋指称对象是固定的,而人称代词的指 称对象(如你,我等)则不然,其指称对象需要通过语境才可以确定。 语 用学是对使用中的语言进行的研究(Mey,2000)。作为指示语的一部分, 许多学者从语用的角度对第一人称复数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何自 然等(2004)提出第一人称复数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是不确定的 ,其内 容取决于语境,具体有两种用法包括听话人(addressee inclusive)和不包 括听话人(addressee exclusive)。 田海龙(2001)认为第一人称复数的包 括用法比较明确,指说者和听者(I and you),而第一人称复数的排除用 法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排除听者,一种是排除说者。林泽铨(2001)进行 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具体有八种用法:多个说话人和多个局外人仅指说 话人,一个说话人和一个受话人 ,多个说话人和一个局外人 ,一个说话 人和多个受话人, 一个说话人和一个局外人, 多个说话人和多个受话 人,多个说话人和一个受话人。 黄国文(1999)把其一般的、惯常的或约 定的用法称作“无标记用法”;与之相对的“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 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等。 由此可见,第一人称复数在具 体语境中的意义非常复杂和模糊,没有具体的数的限制,也难以给出一 个十分明确的数量和界限。 2.具体分析 以下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讨论第一人称复数指称的模糊性在 不同语境和语类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及其交际目的进行讨论。 2.1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一人称复数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指一类人,发话人可以利用其这 一用法把某种行为说成是一种习惯活动。 在制止某种行为时,或者对 某提出批评时,可以避免使用命令语气或者指名受批评对象,从而使自 己的语气更加缓和,更加亲切。 使受话人觉得自己不是受人摆布,或听 从别人的命令,从而更容易接受批评或受到鼓励.。 比如开会时,我们常 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 :“我们 (=你 )是学生 ,我们 (=你 )的主要任务是学 习”在这里,老师利“我们”指代对象的模糊性,可以避免直接批评学生 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 下面是医生经常问候病时常常说的一句话。 “how are we(=you) today?”在这里的我们在语法形式上是复数,语义上可以病人一个人, 也可是医生和病人。 通过第一人称指示对象的模糊性,医生改变了自 己的视角,增强病人的信心,让病人觉得这一刻 ,和疾病作斗争的不仅 仅是他一个人。 众所周知,课堂语篇和医院语篇中存在不平等现象。 老师和医生 往往处于主动地位。 他们可以控制谈话的内容、进度,并通过打断对方 的话语,转移话题以及不断提问等来实施权势。 这种优势地位往往使 对方处于害怕、敬畏的劣势地位。 通过第一人称指示对象的模糊性,他 们改变了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拉近了和受话人的距离,从而在他们之间 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2.2 实现与读者互动 对话性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之一。语篇是作者和相应的 读者进行互动、商榷的结果。 为了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发话人总是 采用一系列的修辞或其他手段使读者参与其中。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 子。 例一 :We shall assume, for the rest of this article, that this hyp othesis is true. 例二:我们先讨论一下通常研究者是如何理解话语分析中的声音 的。 声音是巴赫金交际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文体与评价—从语篇潜 势到阅读取位 李战子) 例三:通过讨论认知型情态在学术话语中的多种人际意义,我们可 以看出学术性话语所具有的人际意义特点,即作者追求“科学客观性”, 维护面子和挽救读者的面子,并表现出对话语外多种声音存在的意识 和尊重(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 李战子) 以上的例子均选自学术论文,例四选自引言部分,例五选自数据分 析部分,例六选自结论部分,文章的均由一人完成 ,然而作者却选用了 复数第一人称。 在这里,we(我们)的指代对象有多种可能,作者一人,作 者和读者,作者和其他研究者。 通过 we(我们)的指代的模糊性,作者引 导读者共同参与了假设的提出, 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整个过程, 实现了和读者的互动。 2.3 逃避责任 由于“我们”和“we”的指称范围存在着界限和数量的模糊性。当说 话者出错以后往往用其来推卸自己该负的责任,而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所属的一个团体或者一个领导班子。甚至各级领导在处理一些棘手的 问题时,也总是惯于用“我们”或“we”,而不用“我”或“I”,来减轻自己对 所说话语可能要承担的后果。 在其回复学生申请的时候,汤姆森(2000)发现自己用了两种不同 的人称,原文如下 例四 1.I will need to write to your reference for their opinions,and I will contact you again as soon as soon I have heard form them 2.Before we come to a final decision, however, it will be necessary for us to satisfy ourselves that your English level i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course 第一部分是给申请成功的学生的,而第二封是给申请失败的学生 的。我们粗略的看一下就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的 使用上,前者为第一人称复数而后者则使用了第一人称单数。 为什么 会这样呢?我们分析一下“We”的指称对象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了。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 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杨阿朋 赵雪爱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 【摘 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了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人际义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第一人称复 数指称对象,说话人可以拉近和受话人的距离,使其参与语篇的建立,并且曾强语篇的权威性,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指称论;人际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revealing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the change of referent of “we”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gen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rough the uses of “we” can a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Key words】We;Referential theory;Interpersonal meaning ○高校讲坛○ 121 科技信息 2009 年 第 1期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上接第 167 页)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我立在岸上,心里突 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我感到脱胎换骨…回到爱荷华我又开始写 作了,第一篇就是《芝加哥之死》。 ”[6]《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吴汉魂最 后投湖自尽,可以看作是白先勇告别苦闷的、迷失的、灰暗的过去,脱 胎换骨,获得新生。 吴汉魂的悲剧,看起来是他个人的悲剧。 实质可以说是白先勇对 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最为文化载体的中国留学生是如何对待母体文 化和异质文化,以及个体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白先勇 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那种 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的苦闷,自卑,自怜,软弱, 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的显示出来。主人公吴汉魂的死饱含了白先 勇由于中西文化冲突而感到的一种无法言喻的巨大悲伤。 《芝加哥之 死》的主人公吴汉魂身上,看不到一丝生的光明,有的只是迷惘和绝 望,没有任何归属。究其原因,当然有作者白先勇母亲的病逝带来的阵 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白先勇的无根感。在白先勇看来,个人的命运 是与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命运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母 体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呈现弱势时,隶属于这一文化的个人在优势文 化面前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难堪和艰辛是深重而又无处不在的,他 们几乎所有的精神痛苦和人生悲剧,都愿与文化的重负和压力,而又 缺乏强劲的母体文化作为精神的支柱, 从而产生了精神上的无根感。 吴汉魂的悲剧是必然的,也是白先勇作为留学生的无根感的写照。 【参考文献】 [1]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33 页. [2]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33 页,334页. [3]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32 页. [4]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31 页,332页. [5] 白先勇,《社会意识与小说———五四以来中国小说的几个问题》,《白先勇文 集》第四卷,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54、255页. [6]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32 页. 作者简介:王宁娜(1980.5—),女,现工作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学历: 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 [责任编辑:田瑞鑫] ● 科 (上接第 137 页)点,应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优化和弥补。 随着网 络技术的发展,应大力推广和改进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多方位、 立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毛洪艳(197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研究与 人事管理、多媒体应用。 [责任编辑:翟成梁] ● 科 ● 科 在这里“We”的指称对象有三种可能:“作者和系里的领导”,“作者和 全系的人”和“作者本人”。在申请人看来,整个决定使是整个集体做出 的决定,而非回复他的教授。 这样他就推脱掉了自己的责任 然而在给申请成功的学生回复时, 他却直接用了第一人称单数 “I”。这是因为在这种语境下,“I”的指称对象是明确的,即教授一个人。 这样在学生看完后,会认为是教授一个人认可了自己的表现,而录取 了自己。 虽是是否录取某个学生是教授一个人决定的,但是通过人称 代词的转换, 教授成功地避免了因拒绝某个学生而受到抱怨的可能, 最大程度上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4 增强话语的权势 如上所述,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十分复杂而且模糊,发话人可以通 过其这一特点与不同的人,组织或机构联系到一起。 当说话者觉得自 己以“我”或“I”的口吻说话分量不够,权威性不强,恐怕难以让他人确 信时,便会使用“我们”或“we”,借助他人的力量 ,来增强其话语的权威 性和可信度,以使听者觉得这不是个人所言,而是一个团体或一个领导 集团的意见或主张,代表着集体的智慧和决策。 例五:从目前情况看,功能句法的研究已走上轨道,而对功能语音、 音系学方面的研究却还有待于我国功能学者的努力。 据我们的观察, 尽管有些文章也涉及到语音、音系方面的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 20 年回顾 黄国文) 上例选自一边学术论文。 文章作者只有一人,然而作者却选了第 一人称复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有多种 可能性。其可以是作者一人,也可以是作者和读者,还可以是作者和其 他同行。指称对象的模糊性会让读者(包括其他研究者)觉得这一结论 是所有功能学者集体取得的,而不是作者一人的成果。 这样就曾强了 话语的权威性,从而使其更容易被读者(包括其他研究者)的认可。 3.结论 本文分析了第一人称复数在不同语境中的指称模糊性及其所体 现的人际意义和交际目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存在 着模糊性,说话人可以利用其拉近和受话人的距离,使其参与语篇的建 立,并且曾强语篇的权威性,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功能语 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 1998),本文的分析证实的这一观 点。 在很多情况下,第一指称复数活用为第一人称单数第二人称或者 某一类人,然而作者却没有使用我,你(们)等,而是用了第一人称复数,这 是因为,第一人称复数可以实现其交际目的,如果用其他形式代替其中 的人际意义就表达不出来了。 如上所述,第一人称复数在不同语境的 意义特别复杂 ,本文的研究采取了概然的方法 ,只是就其的指称范围 模糊在不同的语类和语境中进行了简单分析 , 而并未就某一语类或 语境下的不同用法进行系统研究。后续研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使用 语料库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或在各个语类之间开展对比或进行中 西对比。 【参考文献】 [1]John I Saseed.Seman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31.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68. [3]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3. [4]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 [5]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巴赫金.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0(3): 176-181. [6]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外语与外语教学[J].1998(9):4-7. [7]何自然等.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6. [8]林泽铨.浅析著名演讲语篇中的人称代词.选自黄国文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 言教学.(C)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157-19. [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7-277. [10]李战子.第二人称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外语研究[J].2006.(6):51-56. [11]田海龙.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 2001.(3):17-20. [1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3. 作者简介:杨阿朋(1980 年—),男,陕西铜川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赵雪爱(1961年—),女,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 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负责人。 现任外语 教育系主任,主持大学英语、公外硕、博英语教学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为形式语 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责任编辑:田瑞鑫] ● ● ○高校讲坛○ 122
/
本文档为【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