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石材

石材

2013-03-16 13页 doc 50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3429

暂无简介

举报
石材初学者一般都用石章。乳石印章柔腻易刻,容易出效果。现在大多用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等。印章石最常见的石质为叶蜡石质,也有高岭石、地开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各种石质。当然并非其它玉料就不可治印。 青田石,色彩丰富,花纹奇特,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石质脆柔细腻且很少有杂质,易于奏刀。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的石种。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品种有白果冻、松花冻、封门青等,最好的为半透明状,故称“灯光冻石”。其外观品莹细润,如同美玉,色泽有淡青绿色,也有粉绿、醤紫、淡黄、绿灰等色。 寿山石...
石材
初学者一般都用石章。乳石印章柔腻易刻,容易出效果。现在大多用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等。印章石最常见的石质为叶蜡石质,也有高岭石、地开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各种石质。当然并非其它玉料就不可治印。 青田石,色彩丰富,花纹奇特,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石质脆柔细腻且很少有杂质,易于奏刀。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的石种。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品种有白果冻、松花冻、封门青等,最好的为半透明状,故称“灯光冻石”。其外观品莹细润,如同美玉,色泽有淡青绿色,也有粉绿、醤紫、淡黄、绿灰等色。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县芙蓉峰下。石质若含有其他成分的则呈五彩颜色,有黄、白、红、紫等色,一般的寿山石,不如青田石细糯,运刀有一种粗涩感,柔脆不如青田石。质地好的寿山石面一般呈现珍珠、凝脂和玻璃光泽,绝大多数都有滑腻的手感。寿山石可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共60多种,就品质而论,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寿山石品类繁多,常见的有白芙蓉冻、脑脂胭脂冻等。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靠深挖田土收集而来,其中以“田黄”为最佳。“石中之王”雅号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佼佼者,它是一种黄色半透明的冻石,其表层色黄,肌里透澈规则规矩。此中“黄金黄”、“桔皮黄”最为稀贵,“枇杷黄"、“桂花黄’,和“熟粟黄’,也为珍品,价格极为昂贵。水坑石产于坑头占山麓,因矿脉很陡,易生成晶冻类珍品。多呈透明状,光泽好,质细腻。山坑石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杂。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昌化镇深山中。昌化石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石色斑斓,多为五花色,常见的有白、灰、红、紫等色,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有一种似乎煮熟藕粉状的“藕粉冻"(昌化冻)较为上乘,一种在石中凝有像鸡血色状的喻为“鸡血石"。所谓鸡血,实际上是石质里含有朱砂成分。“鸡血石”最为美观,也极为名贵,石质比寿山石干燥。目前陕西省旬阳县也出产“鸡血石”。 巴林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大小化石山一带。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石质细腻,温润柔和,透明度较高,硬度比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软。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够稳定,比如巴林鸡血石较易氧化、褪色。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五大类。有朱红、橙、黄、紫、白、灰、黑色。 其他还有出产于内蒙古的叶腊石,宁波的大松琴石,山东掖县的莱石,福建莆田的莆田石,陕西的煤精石等都适宜刻石。只要石质适合篆刻,各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石材。金、银、铜、玉、玛瑙、象牙、牛角、竹根、黄杨木等也可用来刻印。但这些质地较硬涩,初学者不宜掌握,故还是先刻石印章。一方印石的无色度越高,其匀洁度亦高,石质越是洁净,它的纹理肯定越是精致,受刃进刀也就越宜。 买石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手电筒。卖家拿来石头时,往往会在石头上抹点橄榄油之类的润滑油,称是保养石头。其实这样的做法会掩盖了石头本身的缺陷,抹了油就看不出裂纹。而手电筒能将抹油的石头看个究竟。在众多的印石中,鸡血石属于比较容易仿造的一类,市场上的仿品数量非常之多,并且效果逼真,不是行家确实不易辨认。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用打火机火苗烧一下,如果发出特殊的气味,就肯定是假的,因为真正的石头是烧不出异味的。这种方法,对辨别合成材料制作出来的假石尤其有效。还有的情况是用鸡血石碎成小石,再掺以化学物合成物质,最后制作成颜色亮丽、体积硕大的“鸡血”。遇到这种情况,要分辨就必须靠眼力了,如果是普通的玩家,拿不准的时候就不要盲目作出决定。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 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上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再用干净的宣纸或手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地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均匀地描以下。初学篆刻时,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写印稿。 2、反写法的具体方法是,先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上,然后把拷贝纸翻转过来,用印石压着,上面放一个镜子,依照反写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笔临摹一遍,力求写得与原稿接近,然后对着镜子比较印稿,对不足之处作适当的修改。 直线练习 学会了基本的章法和写印稿之后,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刻直线来练习。拿一块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垫上砂纸,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两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顶面,在砂纸上摩擦,因为从市场上买来的石料都含有蜡,需要将其磨掉,否则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时候,只能单向摩擦,不能来回磨),磨平后,拿起来看是否平整;如果还不能确认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进行比对,看是否平稳。然后,用毛笔在石料上画直线(直线比较简单,直接画在印面上即可),画的时候要沿着石料左侧边缘画一条,然后转一个方向,还是在左侧的边缘画线,这样画出第一个大的正方形,然后,再画出第二个,第三个,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许多个正方形,把印面充满,然后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紧。(切记:初学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伤着手。)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刻了,刻的方法有两种(握拳式切刀法和执笔式冲刀法。) 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握成拳状,把刀杆捏在掌心,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向下,向外,刀杆向外倾斜,由外点入刀。刻一点起来,再刻下,再起来。一点点向前推进。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章,这种方法通常用来刻巨型印章或质地坚硬石材。 执笔式冲刀的方法是:中指要顶住刻刀的侧面,离刀刃约1厘米处,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杆,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度,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冲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侧边缘向前冲。运刀的方式是由右侧向左侧。石材可以不停的转动方向。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用执笔式冲刀法进行直线的练习刻印时,无名指要顶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侧边缘向前冲,一直都要由右侧向左侧运刀,刻完一笔,就可以转动印章,刻下一笔。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较容易把把直线刻直,刻下来的石屑要用无名指轻轻抹掉,切记不能用嘴吹,以免影响健康。用这种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的直线都刻好。然后检查角落里是否刻干净了。如果没有再作以修整,最后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净。这样一方练习印就刻好了,接下来就要钤盖了,方法是:找一张宣纸,下面垫上一摞纸或一本书,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轻轻地多沾几下,争取每个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线印盖上去。盖的时候,用力要匀,要稳,用力向下压。 刻白文印 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红色,文字呈白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阴文印。拿一个刚才写好的印面,以单字“印”字为例,来给大家讲解如何刻白文印,我们用切刀法,刻单字印,首先刻直线,从“印”字最上边一笔横划入刀,切下一点,起刀,再向下切一点,由点连成线,把笔画内的印材刻掉,在拐弯的时候,由小点切入,并转动石头,刻完一刀后,换一个方向,第一刀是由内侧向外侧运刀,每个拐弯处和起笔处,都要用刀小心刻掉。用同样的方法,刻掉这条线的另一边。遇到拐弯处和细小的部分,要小心的刻掉。起笔处不要出现丁头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时候,刻刀刀口沿着印文的内侧向里刻,把印文的笔画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学刻白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留一点量,以免刻得太多无法弥补,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字刻完(需要的是:这种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头时用的较多,最常用的还是冲刀法)。刻完之后,用镜子比对以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浓墨,涂于印面上,没有授刀的地方是黑色的,刻过的地方是白色的。对于有不满意之处,可略做修改。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这样,一方白文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 朱文印是是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红色,也叫阳文印。以“修庵”为例,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讲过的章法和如何写印稿的方法,比照着原稿将“修庵”两字,直接写在印面上。首先要把边框描出来,描的时候,要用毛笔的右侧边缘贴住印章的左侧。把四边描好。然后用铅笔把印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向左写。由于“庵”字比较密,并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疏密关系,写修的时候要注意和“庵”字的相互协调关系。“修”字最上面一横和最下面一横,一定要和“庵”字同样位置的横划在一条水平线上。字与字之间的比例要恰当,得体,写好后,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内部的空白处入刀,刀慢慢的由右向左推进,如遇到推进困难,可微微晃动刀杆,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外的多余部分,依照写印稿时的笔画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由右至左的原则,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笔快要结束时,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笔画连接处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积空白的时候,注意要刻的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时候,钤盖出多余的点。按照同样的方法,把“修”字也刻好,由于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后,要做残破处理,首先要用刀,在笔画的密集处,把笔画刻断一点,随后,就是用刀杆敲击印面。首先从四个角敲起,然后,再敲击印中笔画和边框,平行或者重复的部分。这样人为的造成印章图案及边角等处类似自然磕碰的痕迹。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后,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净。 刻肖形印 肖形因印一般以画像石的风格为主,所以从画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随意灵活为主。不要求每一点都很精致,但印面上的图画,一定要显得和谐、生动。以“倒骑毛驴”为例。先准备一幅图样,根据上面讲过的写印稿的方法,把它写在磨好的石面上。在这里,选择根据图样,直接画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画出边框,接着用铅笔构出图象的轮廓,先在印面的空白处,画几点,当作地面。然后再依着图样,勾勒出“倒骑毛驴”的轮廓,然后用毛笔把轮廓描黑。写完印稿后,我们用刻朱文印的方法,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开始刻起,把白色部分刻掉。然后,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入刀,因为头部是椭圆形的,所以用刀依着椭圆的轮廓慢慢向前推进,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到弧线处,要微微转动章料。然后小心的刻出弧线刻动物的腿部和刻直线的方法是一样的。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动物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胆的刻掉,不要留下多余的残点。刻完之后,也要做残破处理,方能显出古朴的风格,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 刻边款 一方印科好之后,有时需要刻上边款。边款是指刻在印石的侧面或印石顶部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项重要内容,刻边款所用刀法和刻印一样。边款文字都是正着写的汉字,字体一般用行楷小字。写印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笔直接写在印石上,注意:不论在印章的哪一侧面写,都要从右面开始,结束与左面。以“丙戌冬末,士乾刻于云水斋”为例,用执笔式冲刀法刻,但是刀刃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笔画的具体刻法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刻 “点”的时候,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 “横”的时候,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横画收笔的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略微弯曲一按即可。刻笔画“竖”的时候,先将右刀角锲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笔画“撇”的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刻竖勾的时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划,在最末处,刀尖想下按下。压出上勾的效果。刻横折弯勾的时候,要分解成几部分完成。先刻横,再刻竖,再刻一横化,共同完成横折弯勾。行楷中很少有“捺”这个笔画,边款中的笔画“捺”多用长点代替。刻边款的时候,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按照这样的方法,依次把这些字都刻好,用牙刷刷掉石屑。 印章的养护 刻好的印章如果长时间不用,我们就要用毛笔沾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几个面都刷以下,然后放到特制的盒子里保存,这样会防止印章产生裂纹。 篆刻 --------------------------------------------------------------------------------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 篆刻出来的艺术品叫印章。印章的文字刻成凸状的称为“阳文”;刻成凹状的称为“阴文”。在印面左侧面上刻制作者姓名、治印年月等,叫做刻“边款”,边款多用阴文。 印章,最初仅是一种“信物”和“权力”的象征,还不属于专门的艺术,到了唐代才由实用品转变成为一种艺术。篆刻艺术形成于宋元年间,兴盛于明末清初。这期间,出现了许多篆刻家和篆刻流派。著名的篆刻艺术家有“篆刻之祖”文彭及何震、丁敬、邓石如、齐白石等。 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最受篆刻家喜爱的石料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等。 篆刻是书法、绘画、雕刻相结合的一种古老的艺术。篆刻艺术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篆刻工具 篆刻在现在是一种雕瑑印材的艺术,其工具约有下列几种 刻刀:平口斜口均可,顺手为要,初学者以中刀平口为佳。刻石用平口刀,刻铜用斜口刀,刻木竹则 用刃刀。 印床:木制楔式为佳,其用以稳定印石。刻石普通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转刀动,进退自如 。但 若印面太小,则须靠印床辅助,才能得心应手。 印石:初学以巴林石习刻较佳。 印泥:用以将印章印文印出, 西泠印色为上品。 毛笔:上墨用。 砂纸:磨整石章用,以水砂纸 为主。 毛刷:清石。 青棒:打光。 毛皮:打光。 细油:养石。 方镜:修葺印面文。 拓款用品拓包或拓墨等及其他助於篆刻或保存印文之其他用具。 -------------------------------------------------------------------------------- [刻刀]   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 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 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 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 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 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 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 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 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 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 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 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 篆刻在古代足一种攻玉治铜的技术,现在是一种 雕琢印材的艺术,所以石、牙、角、木、玉、铜等材 料,必须使用合适的工具来攻治,刻制之後又必须钤 印出来,其中相关的工具,刻者必须了解他们的性质 ,以便於选用。 一、刻刀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口是平的、两面开刃,开刃 的斜度为二十至三十度角,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为太钝,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适宜刻爽利一类的印 ,刃身厚的适宜刻苍浑一路的印,刻铜时用斜口刀, 刻玉时用钻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书边款, 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吴让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於刀的长度,则以手持不重,且超过食指一倍为度 ,大约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杆上都需要缠棉绳或籐 条,以便於把持。 二、砂 磨石章必须用水砂纸,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纸,磨时垫 於小块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准备三百二十号、八百 号与一千五百号三种砂纸,粗磨用三百二十号纸,磨 细则用八百号,如果印身磨光,则用一千五百号纸。 三、印床 篆刻家治石,以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转刀动、进 退自如,多不用印床。若印面过大,或刻玉制铜,因 为把恃不便与过於坚实,所以必须备有印床才适手。 印床的材质有木制及金属制两种,木质较轻便;金属 较稳重;印床的形式有楔子式和螺丝口式两种,用螺 丝调整松紧较楔式牢固方便。 四、印刷 牙刷式的印刷,可以刷印面,以保恃印面明净; 另有棕刷(俗称棕老虎),乃以棕丝困绑而成则可以用 来拓边款。 五、印泥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 ,则印章不能生色。中国产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丽 华斋、北平的荣宝斋、杭州的西冷印社三处最有名。 好的印泥,色泽鲜明,永不晦变,且沈厚不走油,拓 用之後,印泥上结一层光泽,用手拂之亦不脱落"如 自制印泥,则应备朱砂、印油、艾绒三种,油以菜油 、茶油为最好,炼油可以用定温箱烘烤,到 用箸沾起油时可以成丝,即可使用。殊砂可以先用酒 精去掉砂中的铁质,然後用滚筒机加油磨细,只需半 小时便完成,但制出的印泥,--定要经过--段时闲才 可使用。 六、印筋 印泥需要时常翻搅,翻搅时应顺一定方向,使艾绒之 丝不乱。就不会沾印文,翻搅印泥,需用印筋,牙质 骨质均可,以前方较宽,後面呈柄形为宜,印筋大小 视印泥多少而定。 七、砥石 刻印用刀,久则刃必不利,所以需妥时常磨利,准备 粗细纸石各一,粗的用来初磨,细的用来精磨呎刃口。 市面上有油石也非常合用,磨时先将石浸水中,使石 含饱水分,然後磨之,先粗後细,至锋口犀利为止, 但锋口一定要平,不可倾斜,否则刻精细的印章时, 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八、印规或印矩 印刻好後,必须有可以使印章钤印方正的工具,这种 工具,方的叫印矩、圆的叫印规,它们都有一个直角 做为方正的准则。 九、印垫、印笺 (印谱纸) 拓印上纸时,纸下必有垫物,一般是薄本子来垫纸, 最好找松一点的纸质来钤印,也可以用橡皮垫,效果 都很好。如果在玻璃上成桌面上直接拓印,则显得不 平或过硬,印面效果不易表现。 印笺或印谱纸以薄连史纸为宜。台湾地区可用细 薄的雁皮纸,拓边款或拓印都很适用。印笺或印谱上 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设计,或请书家书写後制版印刷, 但不可过於艳俗,须沈厚雅致,才显得人方。 十、拓包或拓墨 拓包可以拓边款,它的作法足将小团新棉花裹上,如 一层细的丝绸或缎面,再用线扎紧即可。拓包可分大 中小三种,视印石大小与边款文宇之人小而采用之。 用墨拓边款是一种湿拓法,又称墨拓法,与拓碑帖一 样。後来有人发明用蜡与碳粉混煮。制成蜡墨,可以 不用水、直按将边款用蜡墨拓出来,这幢拓法称为乾 拓。蜡墨足用硬质蜡与碳粉(碳精粉或乙炔黑皆可) 式制成,为了拓後黑色不脱落,则蜡中加一些松香, 更为坚硬好用,将蜡墨作成圆形,则便於拓款时旋转 压拓,才可拓得清楚。 目前也有用滚筒来拓边款,速度快,但之後需擦拭印时,较为麻烦。 十一、青棒、白土、牛皮 皆为印石磨光之用,白土较适合铜印,金属之磨光,青棒则适合一般刻石。 十一、置石袋 防止印敲击磨损,如需多量,可置专卖店买大包装,较为便宜。 ---------------------------------------------------------- 执刀方法   篆刻刀法,首先要掌握执刀方法,执刀如同执笔,执笔不得法难以成书,执刀不得法,则不能正确用“气”,直接影响运刀和刻印。执刀方法有以下两种:   1、握拳式执刀方法:也称握刀法。拇指与四指成握拳状,把刻刀放于掌心,屈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把之,竖起拇指顶住刀杆尾部,将刀紧握手中,作握拳状。运刀时由外向里,刀杆略向外偏右倾斜,一刀角着石,运刀主要靠腕力和肘部、肩部的力量,有时要用全身之气力。此法适用于大刀刻巨印或石质较坚硬的印章,刻中小印时则要粗中有细。   2、五指执刀法:方法如同执笔,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定捏紧刀杆,无名指、小指辅助持于后,使指实掌虚,刀杆略向外偏右倾斜,运刀时拇指压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抵上,靠上述各指的关节活动收送,运刀由外向里,用力由臂而肘而腕而指,徐徐输送所用之力,直达刀锋。此法刻中小印或工细印章为佳。   两种执刀法在刻印中可以交替进行,两肘或两小臂要放靠在桌面、桌边当支撑点作为依托,以求稳健。印石要夹在印床上,以防跑刀和伤手。  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喜好而做。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   2、笔、墨、砚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若有梢好的欲砚、端砚当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3、砂 纸(砂布更好)   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大城市书画社有卖。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   7、拓 包   为拓边款时用。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8、印 规   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国。木或全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铃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铃盖。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铃下即成。一般铃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   9、印 筋   用以调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会沉渍渗出,使油泥分离,故用一段时间后,或无冷时易冻,应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冬天搅拌之前,可在太阳下晒半小时左右,使之变坎,再搅拌。印筋在一般书画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买不着时可自制,材料选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为好。   10、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 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编辑本段]【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编辑本段]【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编辑本段]【怎样刻白文印】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编辑本段]【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画、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画、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画,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画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编辑本段]【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编辑本段]【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编辑本段]【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
本文档为【石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