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Part 4 - 恩典更新

2013-03-15 19页 doc 184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0947

暂无简介

举报
Part 4 - 恩典更新 恩典更新 恩典更新 提摩太·凯勒 阅读 在阅读的同时,请在对您有助益的地方加上“!”,在您有疑问的地方加上“?”。 简介 在17世纪早期,很多基督徒从欧洲移民到北美,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盼望信仰不再像在旧世界那样受到逼迫。他们建立了数以百计的新教会,里面都是敬虔的信徒。可是才过了两代人,他们后代身上已经看不到属灵的生命力。虽然很多人认同正统的教义,生活方式符合伦理道德,受洗领圣餐,但他们在生活中显示不出被圣灵重生以后的品格特征。他们虽然是受洗的教会会友,但他们却需要归正信仰,归入基督。 作为回应,很多新英格兰的牧师呼召教会...
Part 4 - 恩典更新
恩典更新 恩典更新 提摩太·凯勒 阅读 在阅读的同时,请在对您有助益的地方加上“!”,在您有疑问的地方加上“?”。 简介 在17世纪早期,很多基督徒从欧洲移民到北美,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盼望信仰不再像在旧世界那样受到逼迫。他们建立了数以百计的新教会,里面都是敬虔的信徒。可是才过了两代人,他们后代身上已经看不到属灵的生命力。虽然很多人认同正统的教义,生活方式符合伦理道德,受洗领圣餐,但他们在生活中显示不出被圣灵重生以后的品格特征。他们虽然是受洗的教会会友,但他们却需要归正信仰,归入基督。 作为回应,很多新英格兰的牧师呼召教会会友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更新。随后,在复兴时代和“灵魂丰收”时代中,很多城镇居民见证他们经历了属灵的觉醒:好像从熟睡中被唤醒来拥抱基督。在18世纪,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巡回牧师展开这一事工。这些领袖包括约翰·卫斯理和查尔斯·卫斯理和乔治·怀特菲尔德,以及在北美的约拿单·爱德华兹。 不是所有教会和牧师都强调归正信仰和更新。很多人说:如果某人是教会会友并参加圣礼,那么这个人当然是基督徒。今天批评家指出福音派的观念——成为教会会友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与神有个人的关系和归正信仰的经历——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人化的。它暗示教会的工作可有可无。还有一些人反对说这个观念给人一种暗示,好像只有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才重要,社会正义和文化更新就完全不重要。 但是,我们对此应该加以正确理解。福音派寻求个人的属灵更新,这支持建立基督化社会和支持正义。真实的信仰转变与圣洁生活可以改造个人生命,也应该照样改造基督徒公共生态。 虽然复兴主义的一些做法可能导致不健康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但它一些基本的观念——得救是关乎内心,感恩带来信仰的转变和更新——有足够的圣经依据。先知们呼吁人们在心里行割礼,而不是在形式上和在肉体上行割礼(参见耶利米书9:25-26及其后)。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说人心的本能就是更愿意相信通过人的努力或教条称义,而不愿意通过相信基督已经完成的工作来称义。为什么呢?他们告诉我们:福音的教义本身与人性是相反的,是惹动人反感的;所以我们的心想方设法拒绝福音,或者将福音改头换面(如自由派神学),或仅仅同意福音的教义却不真正信靠福音(如僵死的正统派)。 因此,宗教复兴是福音的归正。个人的宗教复兴就是个人恢复对罪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恢复领受上帝奇妙的恩典(你不断发现并摆脱自我称义和自以为是的本性)。教会的复兴则是教会作为更大的个体开始在神学认识和宗教实践上归正福音。 本章将帮助教会领袖点燃个人和教会的福音复兴之火,因为没有对福音的正确应用,仅仅是教导、讲道、洗礼、教理问答都是不够的。教会有一种倾向,就是逐渐丧失对福音的认识,日益堕落到与其他宗教无异的行为礼仪之中。而复兴(更新)是上帝在做工,通过圣灵更强有力的运行(认罪,感恩,进入与上帝的同在)使教会充满荣耀和能力。圣灵浇灌在会众之内和会众之上,上帝的临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本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都很实用,并且以福音为中心,强调通过上帝的恩典实现更新。如果你是一名教会领袖,并且你希望看到人们更新,那么你首先要把福音交通(Gospel Communication)付诸实施,在讲道时区分宗教和福音。第二,帮助人们走向福音转变人生(Gospel Transformation)——通过在内心应用福音来得到属灵的成长,而不仅是“努力再努力”。第三,灌输一种以福音为中心(Gospel Centrality)的思维方式,给人们一个远景,用这样的目标来整个人生,而不是停留在内心。第四,时常祷告,在祷告中思考如何应用福音(Gospel Implementation),思考如何才能将福音应用到整个教会,应用之后可能导致什么结果,还有你怎样才能更好地把福音应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中去。 福音交通——三条人生道路 运作原则 世界上宗教的基本运作原则是:“我顺服,所以上帝接纳我”。福音的基本运作原则是:“上帝通过基督接纳我,所以我顺服” 。人们基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原则来生活,而他们经常在同一个教会里。虽然这两种人都努力遵守神圣的规则、学习祷告、慷慨施舍、尊老爱幼,但他们行善的动机却截然不同、精神也截然不同、结果形成截然不同的个人品格。 路德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他认为相信通过宗教来称义是人原始的本性,这不仅适用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适用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人们通过自己努力达到某一套价值观的要求来赚取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接纳的感觉,让自己感觉重要。而且,“靠功德称义的宗教”在人心里根深蒂固,连在某种程度上相信福音的基督徒都时常故态复萌,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得救是靠自己的功德。劳雷斯(Richard F. Lovelace)就此曾说: 目前在认信的基督徒中,只有 少数人坚定地相信基督在他们生命中称义的工作。很多人……在神学上承认这点,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通过自己成圣来称义:自己 信得诚恳、有信仰转变经历、目前的宗教表现好、不像其他人那样频繁故意悖逆上帝——他们从这一切当中获得被上帝接纳的安全感。很少有人完全彻底地站在路德的高度上:你已经被接纳了,在信心中向外界透视,将基督的外源性的义作为自己被上帝接纳的唯一基础,在这样的信心之上得到安息和放松,并因此不断成圣,因为信心在爱和感恩中积极地工作。 我们常常发现某些“信教的人(churchpeople)”有一些缺点,这些所谓的缺点实际上是他们不尊重基督称义的外在表现。那些不再相信上帝在基督里爱他们并接纳他们的基督徒,虽然也有一些属灵的成果,但他们在潜意识当中是根本缺乏安全感的……他们缺乏安全感表现为骄傲、强烈地为自己的义辩护、防御式地批评其他人。他们自然而然地仇恨其他文化风格和其他种族,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发泄他们压抑在内心的愤怒。 路德评论“福音的真理”(加拉太书2:5)时说道:”在所有基督教教义中,福音是最重要的教义……既然是最重要的,我们就应该很好地认识这一教义,教导其他人,并将它不断地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去。” 旧约中的三条人生道路 基督徒一般认为有两种回应上帝的方式:跟随他并遵行他的旨意;或拒绝他按自己的想法行。基本上这是正确的,但拒绝上帝也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也泾渭分明。你可以拒绝上帝的律法,随心所欲地生活;你也可以遵行上帝的律法并以此作为赚得救赎的资本——这也是拒绝上帝。问题在于后者——拒绝福音喜欢道德主义——看似力图遵行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却拒绝上帝的救恩。所以,实际上拒绝上帝的方式不是两种,而是三种:无宗教、宗教、以及福音。 无宗教就是完全无视上帝的存在,不承认上帝是救主。 “宗教”或道德主义也逃避上帝这位救主,它逃避的方式是让人以自己的道德伦理作为称义的途径,把自己的义摆到上帝面前,这样上帝就 “欠”你的,他不得不拯救你。而福音则不同。福音没有给我们任何自义的机会,我们生不出任何义给上帝,他不可能欠我们什么;在福音里,是上帝生出义来通过基督白白给我们——所以是我们欠上帝的。福音与宗教和无宗教都不同,福音与道德主义和相对主义都迥异。 这种区别在圣经里早就有了。该隐和亚伯都献祭(创世记4:3-16)——但亚伯的献祭被上帝接纳,因为亚伯献祭是出于信心(希伯来书11:4)。贯穿创世记始终,上帝选择年幼的儿子(亚伯,而非该隐;以撒,而非以实玛利;雅各,而非以扫)和不蒙眷恋和无生育能力的女子(撒拉,而非夏甲;利亚,而非拉结),让弥赛亚从他们而出。他总是选择那些世人眼中的弱者,显出上帝的拯救不是靠家族遗传或个人表现,而是靠恩典。 上帝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他先带领他们出来,然后才给他们律法遵守。遵守律法是被救的结果;而不是被救的原因(出埃及记 19:4–5)。 当上帝与他们立约时,他把割礼设立为以色列人进入圣约(创世记 17:1–11)和顺服律法(加拉太书 5:3)的记号。但是,上帝警告他们不能怀有未受割礼的心,哪怕他们遵守了全部的律法、节期、敬拜礼仪(利未记 26:41;申命记10:16;耶利米书 4:4)。肉体受割礼但“心中没有受割礼”(耶利米书 9:26)意味着顺从上帝的律法——服从上帝并努力讨上帝喜悦——但和神没有正确的关系。新约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受割礼。“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腓立比书 3:3)。内心受割礼的人不需要依靠自己守律法来得到在上帝面前的信心。他们只求“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腓立比书 3:9)。 我们从旧约明显看出有三种生活方式,保罗对此加以解释: 1) 完全没有受割礼(不遵守上帝律法的异教徒和非信徒)。 2) 仅在肉体上受割礼(遵守上帝的律法但依靠自己的行为得救) 3) 在内心受割礼(遵守上帝的律法,并且这样做是对上帝救赎恩典的回应) 新约中的三条人生道路 新约作为一个整体描写的三条人生道路比保罗在腓立比书 3章当中的简要更加细致。 关于三条人生道路的经典论述在罗马书 1–4章。从罗马书 1:18–32开始,保罗说明不道德的异教外邦人是失丧的、是与上帝隔绝的。在罗马书 2:1–3:20,保罗出人意料地声称道德的、相信圣经的犹太人同样是失丧的 、也与上帝隔绝的。“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马书 3:9–11)。这句话最后一部分特别令人震惊,因为保罗说那些顺服和相信圣经的善男信女们连寻求神都算不上。原因是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道德和宗教来改善你和上帝的关系,那么你就是利用上帝作为实现自我拯救的工具。保罗继续在罗马书当中解释福音是在基督里寻求上帝的拯救,是惟独基于恩典和惟独借着信心。 登山宝训看似在说有两条人生道路。马太福音 7:13–27,耶稣让听众选择:两个门、两条路、两颗树、两个基础。传统上,牧师说耶稣对比神圣的生活方式(按照登山宝训的原则来生活)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不顺服上帝)。这种解释正确吗?如果耶稣总结说“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有两种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认为宝训中讲的是两种生活方式——实际上确实是两种生活方式。重新读一读马太福音 5–7,我们确实看到有两条道路,但这两条道路不是悖逆和顺服的区别,而是耶稣的道路与法利赛人的道路之别。 耶稣在登山宝训一开头就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在第5章和第6章,耶稣 对比法利赛人遵行上帝命令的方式——最小限度的、外在的遵守——与耶稣自己的方式,就是发自信徒内心的、内心动机完全的改变。当法利赛人施舍给穷人时(马太福音 6:1–4),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名誉、赞扬和回报。当他们祷告时,“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马太福音 6:7)。他们感觉自己比别人强,相信他们可以操纵别人甚至可以操纵上帝,因为他们表现得属灵。在第7章,耶稣继续警告人不能论断和诅咒别人(马太福音 7:1–2)以及批评别人却不接受批评(马太福音 7:3–5)。 总之,登山宝训并不是对比圣民与拒绝顺服律法、拒绝施舍、拒绝祷告的人。在宝训中被对比的两类人都遵守律法、都施舍、都祷告。但他们的行为却出于根本不同的原因。“功德称义”这群人行善是出于表现自己,为了操纵别人和上帝。这种动机使人产生优越感、骄傲、无法接受批评、只有最低限度的外在的服从,却没有内在的神圣性情与品格的改变。所以耶稣在宝训中所作的对比是相信宗教与相信福音的区别。 关于三条人生道路,也许最生动的描写出现在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的比喻。 两个儿子都与父亲隔绝,无份于拯救之宴席。父亲必须亲自去邀请他们进来。两个儿子都试图控制父亲的财富——小儿子公开悖逆和无德;大儿子绝对顺从。这就和我们试图做自己的救主一样。一条路是完全不顺从上帝的律法;另一条路是通过遵守律法来赚取自己通往天堂的道路和控制上帝的手段。这个比喻的结尾令人震惊:小儿子被“拯救”——因为他悔改得以进入父亲的宴席——而大儿子却仍旧失丧,与父亲心存芥蒂。“好儿子”成了外人,不是尽管他好,而是因为他好(大儿子虽然好,却成了外人;并且他的好正是他被隔绝的原因)。在29节,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向父亲发怒:“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他的自义使他看到父亲向弟弟施恩时感到极其愤怒,使他看不到自己也需要父亲的恩典。这个比喻结束时,大儿子仍旧是失丧和愤怒的,正如耶稣当时的听众——那些法利赛人一样(路加福音15:1–2)。也许耶稣让大儿子保持失丧的状态就是为了向法利赛人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你们的属灵状况也是如此。浪子们知道他们得罪了上帝;而那些顺服的、道德上无可挑剔的好儿子却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上帝。 对宗教的这一颠覆性描述不是耶稣事工中唯一的例证。在所有福音书中,这三条道路——宗教、无宗教、和福音——一再被耶稣讲述。法利赛人与税吏(路加福音18),法利赛人与堕落的女人(路加福音7),或值得尊敬的人群与被魔鬼附体的人(马可福音 5),在每个例子中,那些比较不道德的、比较不敬虔的人反而与耶稣关系更好。甚至在约翰福音3章和4章中也有类似的对比:法利赛人与外邦女子相比,女子欢喜接受福音,而尼哥底母却回家自己思考。这里我们看到新约圣经与旧约圣经多么一致:上帝拣选愚昧的去羞辱聪明的;拣选软弱的去羞辱强壮的;上帝要这样显出拯救是出于他的恩典(歌林多前书 1:26–31)。 给希伯来人的使徒书信解释了宗教和恩典福音的关键区别。让我们想象一下早期基督徒与罗马帝国的邻居们如何对话,以此来总结希伯来书的信息。 邻居说:“啊,我听说你信教!很好!有宗教信仰是好事。你们的寺庙和圣地在哪里?” 基督徒说:“我们没有寺庙。” “没有寺庙?那你们的祭司在哪里工作举行礼仪呢?” “我们没有祭司作为上帝的中保。耶稣是我们的祭司。” “没有祭司?那你们怎么献祭,怎么使你们的上帝垂青你呢?” “我们不需要献祭”基督徒说,“基督就是我们的祭。” “这算什么宗教?”异教邻居忍不住蔑视起来。 回答是:基督徒的信仰与任何宗教都截然不同,它确实不应该算作宗教。 宗教与福音的对比 宗教 福音 “我顺服,所以上帝接纳我。” “上帝通过基督接纳我,所以我顺服。” 动机是恐惧和不安全感。 动机是感恩和喜乐。 我顺服上帝,好从他那得到什么好处。 我顺服上帝好得到上帝—以他为乐,像他一样 当我生活的环境出现问题时,我对上帝和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和约伯的朋友一样,认为好人理所应当得到上帝的青睐,过上好生活。 当我生活的环境出现问题时,我痛苦,但我知道一切的罪罚都落到耶稣身上,他允许这一切发生是为了炼净我,他且要在这试炼中对我施以父爱。 别人批评我时,我感到愤怒,天都塌下来了。因为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就是当好人。任何东西,只要威胁到这个自我形象,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摧毁。 别人批评我时,我觉得不舒服,但我是否把自己看作 “好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我的身份并不是基于我自己的表现,而是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爱我。我成为基督徒是通过明白真理;所以我在基督里可以接受批评。 我的祷告主要是祈求,当我在困境中时,祷告比较多。我祷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环境。 我是祷告主要是赞美和敬拜。我祷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他同在。 我对自己的认识是两极化的。当我达到自己的时,我感觉有信心;然后就骄傲、不同情跌倒的人。当我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时,我感觉自卑没有信心——我感觉自己是失败者。 我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在道德上的成功者。在基督里,我既是有罪的,同时又是失丧的;而在基督里上帝接纳了我。我是这么坏,以至于他不得不为我去死;而他是如此爱我,他为我去死乃是甘心乐意。这给了我更深的谦卑和更大的信心,我既不会自怜自艾也不会退缩摇摆。 我的身份和自我价值主要基于我努力工作、我是一个好人;所以我必须鄙视那些懒惰和不道德的人。我看不起其他人,感觉自己比他们优越。 我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来自那位为敌人去死的上帝,那一位为了我而被从城市中驱逐排斥的主。我被拯救完全是出于他的恩典,所以我不能看不起那些信仰和行为与我不同的人。我成为今天的样子,完全是因为上帝的恩典。我内心没有赢得辩论的必要。 我指望靠自己的表现来得到精神上的拯救和接纳,我的心制造出各种偶像。也许是我的才能、我的道德记录、我个人纪律、我的社会地位等等。我绝对离不开这些东西,这样我才能有希望、意义、快乐、安全感、重要感。虽然我声称自己信上帝。 我生命中有很多好东西——家庭、工作、属灵的约束等等——但这些好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一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没有这些东西,我不会过于焦虑或痛苦,我也不依赖它们。 传讲三条处理人与上帝关系的道路,而不仅是两条 让后现代的人们接受福音和唤醒挂名基督徒和沉睡基督徒的办法就是传讲福音是处理人与上帝关系的第三条道路,它与无宗教和有宗教都截然不同。我们讲过,宗教是“我顺服,所以上帝接纳我”。无宗教是“我谁也不用顺服,我只服从自己的意志”。福音是“上帝通过基督接纳我,所以我顺服”。相信宗教的律法主义者说“好人在里面,坏人在外面。”世俗的相对主义者说“宽容的人在里面,宗教狂热分子在外面。”福音说“谦卑的在里面,骄傲的在外面”。那些认识到自己不好的人至少是走在正确的路上。用这样的方式讲道可以帮助听众分辨三种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呢?首先,很多认信的基督徒实际上不是信徒——他们根本就是“大儿子”(路加福音15:11–32),这样的区别可以帮助他们归信基督。第二,很多真正的基督徒还有大儿子的性情——愤怒、机械、有优越感、缺乏安全感——区别三条道路可以帮助他们更新。 后现代的人们(美国)是在教会里或教会附近成长起来的,这些教会非常“宗教”——要么是保守的、道德主义的方式;要么是自由的、“行善”的方式。当后现代的人拒绝宗教和宗教相关事物时,他们认为自己拒绝的就是基督教。除非你可以让他们看到你的道理超越宗教,他们是不会有耐心听你讲什么的。 而且,如果“宗教”是人心的原始状态,那么非信徒听到你呼吁他们跟随基督时,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你在呼吁他们走“大儿子”的道德主义道路。不管你是否使用圣经上的语言,例如“凡接待他的,就作神的儿女”(参见约翰福音 1:12–13),都是一样的效果。他们仍旧会认为你是邀请他们更加努力地按照基督的榜样去生活。除非你把宗教和福音划清界限,他们永远都认定你是呼吁他们“信教”。 现代和后现代的人已经观察到自义的宗教信徒是什么状况。不理解福音的信教者必须感觉自己比其他人好,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有价值。这导致他们疏远和谴责别人。在大城市中,多数现代和后现代敌视基督教的人不知道除了他们既有概念中的教会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类型的教会。你必须让他们看出你和这些宗教的区别——他们拒绝的宗教其实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他们才能开始思考和聆听并再次加以审视。 有些人反对我们在讲道时不断地讲“恩典、恩典、恩典”。他们认为反复讲恩典没什么益处。他们的理由是:“当前我们文化中的问题显然不是法利赛主义和道德主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任意妄为和反律法主义。人们不分辨善恶是非,颠倒黑白。向后现代的人反复讲恩典是根本是多余的”。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除非你指出恩典的“好消息”,人们根本承受不了上帝审判的“坏消息”。第二,除非你批评道德主义,很多无宗教的人不能分辨道德主义和福音的区别。更深刻地理解福音才是医治任意妄为和反律法主义的解药。 福音转变人生 – 满怀恩慈的美德 通过道德压力改变行为 人们通常用这种方法来向他人灌输诚实:“如果你撒谎,上帝和其他人会找你的麻烦”或者“如果你撒谎,你就和那些坏人一样,而你本来是比他们好的” 。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这两种说法。要求人们改变其行为的动机是害怕遭到惩罚(“他们要找你麻烦”)和骄傲(“你和坏人一样,你应该比他们好”)。害怕遭到惩罚和骄傲都是自我中心。诚实的动机是诚实对你有好处——这就是道德主义式的行为改变。它在意志力上施加压力,迫使一个人出于自私来遏止行恶的倾向。 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通过利用人的自我中心来驱使人做正确的事不能对付人根深蒂固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沉溺,而这些是人心的主要问题。道德主义的行为改变只是在操纵自私。它也许可以限制人的自我中心;但它不能改变人的自我中心。 道德主义通过恐惧和骄傲来扭转一个人进入某种行为模式,而不是用喜乐、爱、感恩替代致命的自我陶醉和自我中心,完全熔化旧人和塑造成一个新人。如果你不加热试图用蛮力改变金属的形状,金属一定是弹回原来的形状。同样的道理,人们用道德主义来改变行为模式常常发现自己落入比从前还不如的境地,犯从前自以为不会犯的罪。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竟然会贪污、撒谎、奸淫、盲目仇恨。他们对真实的自己感到震撼不已,不禁说“我从前不是这样的!”但他们从前就是这样的,道德主义行为模式滋长了他们潜藏的“无情的、无休止的、冷若冰霜的自我中心”,这正是马可福音所描述的地狱。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贪污、撒谎、谋杀、背誓。这就是为什么教会感染闲话和政治斗争的瘟疫。道德主义表面的无私底下掩盖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 我们继续把比喻说完。未经加热的金属如果用力过大会折断。很多人在经历了多年的道德主义煎熬以后,最后完全放弃信仰。他们抱怨说自己太累了,实在是“达不到标准”。通过在意志力上施加压力可以改变某些行为,但内心的自我中心和缺乏安全感没有得到解决。而这些内心的根本问题只有福音才能对付。 普通的伦理道德和真正的美德 约拿单•爱德华兹在他的著作《美德的本质》(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和《宗教热情》(The Religious Affections)里深入探讨了真实的内心改变与道德主义的顺从之间的区别。道德行为有两种:“普通伦理”和“真实美德”。 约拿单•爱德华兹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道德不是出于爱上帝,而是出于爱自己。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无非是害怕被惩罚、或赢得自尊和拯救;这些人的道德只不过是为他们自己服务。在某个水平上,他们可以对别人很好、帮助穷人;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如此行是为了确保上帝祝福他们自己(宗教版本)或他们可以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道德形象(世俗版本)。他们“行善”不是为了上帝,也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他们行善是为了自己。 约拿单•爱德华兹继续推论:如果我们最爱的是我们的亲人,那么我们最终会为了自己亲人的好处忽略别人亲人的好处。如果我们最爱的是我们的民族,那么我们会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无视其他民族的利益。如果我们最爱的是我们自己个人享受和快乐,那么我们就会为了自己的享受忽略和践踏别人的需要。只有当我们最爱的是上帝本人,我们才可能无私地爱别人、服侍别的家庭、为了其他阶级和种族牺牲自己。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上帝成为自己最爱的对象呢?通过道德主义的宗教,这不可能成为现实。如果你讲真话是因为你相信讲真话可以使上帝祝福你回应你的祷告,那么你就不是真爱上帝。你只不过是爱自己,利用上帝来达到你的目的。正确的道路是什么呢? 约拿单•爱德华兹总结说,真正的美德是信实但信实不是因为它对你有好处或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信实出自你对他由衷的爱,因为他为你而死,他为了保守他对你的承诺,甘愿承受深不可测的痛苦,所以你爱他。真正的美德是为上帝的缘故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为自己的缘故。真正的美德是出于一种欲望,想认识、模仿、取悦、和热爱那位拯救你的上帝。这种行善的动机只有在被恩典深深触摸过的人心中才可能生长出来。 我们想一想普通伦理道德的动机是什么——骄傲和恐惧。福音摧毁骄傲,因为福音告诉我,我是失丧的,失丧到他不得不为我去死的地步,我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同时福音也摧毁恐惧,因为福音告诉我不论我表现如何,他对我的爱永远不变。每当我沉浸在这些真理当中,我的心不仅受到约束,更被彻底改变。心的基本价值取向都被改变了。 圣经如何改变我们 学习了上面的,让我们深入到圣经里面,看看圣经如何呼召我们改变。 在歌林多后书 8 章和9章,保罗希望信徒捐钱给穷困的弟兄,但他没有命令他们。他不希望他们简单地遵守命令。他没有生硬地向他们的意志施加压力,说“我是使徒,你有责任”;也没有煽情地讲故事说穷人多么苦,多么需要帮助,与他们相比歌林多教会多么富足。保罗怎么说的呢?他的话既生动又难忘:“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歌林多后书 8:9)。他说“你们知道恩典”,保罗提醒他们主的恩典,这是一个有力的画面,让耶稣的拯救进入富人和穷人的生活。他促使他们用心思索和体会福音,用这样的方式推动他们。保罗实际上是说:“思考主耶稣昂贵的恩典,让这福音改变你——从内心——成为慷慨乐捐的人。” 在以弗所书5章,保罗对夫妻讲话,尤其是对丈夫讲道。很多人可能已经把他们异教的糟糕态度带入婚姻。在异教中,婚姻不是委身的关系,更像做买卖。保罗不仅想鼓励丈夫在性方面忠实于妻子,也希望他们珍爱和尊重妻子。在以弗所书5章(正如歌林多后书8章和9章),保罗不是用道德榜样来督促他们,而是向那些缺乏爱心的丈夫表明耶稣如何拯救我们,耶稣在福音中是我们的丈夫,向我们(他的新娘)显明完全的牺牲之爱。他不是因为我们可爱才爱我们;他爱我们是为了使我们变得可爱。 在提多书2章,保罗呼召听众对世俗情欲说“不”,过自制、正直、圣洁的生活(提多书2:12)。你想想你会如何对世俗行为说“不”?你可能说 · “不——因为别人会看不起我!” · “不——因为我会被排斥出社交圈。” · “不——因为上帝会不剥夺我的财富健康和快乐。” · “不——因为上帝会送我下地狱。” · “不——因为我会讨厌我自己,失去自尊。” 上面所有的动机都使用自我中心的冲动来强迫人遵守外在的规则,却不会真正地改变内心。这些动机背后不是爱上帝。人使用上帝来得到好处:自尊、财富、社会地位。 保罗呼吁基督徒自我克制,但他的方法与上面截然不同。“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提多书2:11–12)。在提多书3:5,他解释了什么叫恩典:“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保罗说,如果你真想改变,你必须让福音教导你——培训、约束、训练你,并且持续一段时间。你必须让福音与你辩论。你必须让福音深入到你内心,让福音改变你的观念和你的动机。一旦人真正相信福音,福音就会根除人对外界的需求感——需要持续的尊重、欣赏、喜欢;需要生活事事如意;需要攫取权力主宰别人。这些强烈而深刻的需要会使人崩溃的,除非荣耀的上帝在你心里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心不会真正相信荣耀的上帝,我们的心仍旧在原始的宗教状态中运作。 很多人以为强调恩典会减少基督徒过圣洁生活的动机。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对诅咒的恐惧就失去了圣洁的全部动机的话,那么你原本的圣洁动机也只有恐惧而已(罗马书 8:1)。宗教者说:“我必须服从上帝,否则他会拒绝我。”基督徒说:“我想顺服上帝,虽然我曾拒绝他!” 圣经对吝啬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人心的导向,重新回到福音和基督的无私,他把自己的富足倾倒给你,自己成为贫穷。你不用再为钱财焦虑,因为十字架已经证明上帝爱你,上帝会给你安全保障。你不用在嫉妒任何人,因为耶稣的爱和拯救带给你一个高贵无比的地位,这地位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你的。圣经如何解决糟糕的婚姻关系?改变人心的导向,根本转变自私,回归到福音中显明的基督与教会的夫妻之爱。他在十字架上是完全对你信实,明白了他这样作为丈夫的爱,“你不可奸淫”(出埃及记 20:14)就有了实际意义。只有当你明白了基督作为丈夫的牺牲之爱,你才会真正坚定地抵制邪情私欲。他的爱是完全的,实在的,使人满足的,它保守你远离诱惑,不在性放纵中去寻找只有耶稣才能给你的真满足。 现在你明白了吗?变成忠实的配偶、大方的人、好父母好子女,不是靠自己努力去跟随基督的榜样。我们靠自己是不行的。是福音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基督的救赎,改变内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人生道路。这内心就是你理智、意志力、情感的归宿。相信福音可以改变我们的动机,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的世界观。福音改变我们的心。 如果内心不改变,仅仅是行为上的遵守规则是肤浅易变的。所以,讲道的目标就是让人明白相信福音有什么实际意义。 偶像崇拜与福音 马丁·路德在他讲解十诫的《论善功》(A Treatise on Good Works)一书中说“在我面前不可有别神”(出埃及记 20:3)的呼召和单单相信基督称义(罗马书 3–4)的呼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不可有别的神和你不可离开基督依靠自己称义是同一件事。 此为第一诫,命道:“你不可有别神”,意为:“既惟我独尊为上帝,你必单信我,不可就其它。” 路德的教导就是:如果你在基督以外的任何东西里寻求接纳、喜乐、意义、身份、希望、安全感,那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上帝。这个东西就是你全身心崇拜和服侍的对象。如果你想通过挣表现来实现自我(正如我经常在自己的工作和服侍中犯的错),你就把自己的表现当做了自己的救主,它就替代了耶稣基督的位置。这正是偶像。偶像崇拜的表现永远是过度的焦虑、过度的愤怒、过度的沮丧。一般而言,偶像都是一些好东西(家庭、个人成就、工作职业、爱情、才能等等),但当我们把它们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它们里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意义和快乐时,它们就不再是好东西,成了偶像。然后它们就会使我们一败涂地,因为我们离了它们就不活不下去。如果我们失去一个好东西,我们会感到难过;而如果我们失去了偶像,我们就感到生不如死。 路德在他的研究当中总结道:人打破任何其他诫命的同时必定打破第一条诫命。 偶像崇拜是我们一切罪和问题的根源。路德说,除非你把别的什么东西当作比上帝还重要(这东西比上帝更能给你希望、喜乐和自我认同),你不会撒谎、奸淫、或偷盗。比如,你撒谎是因为此时此刻你在乎自己的名誉(或金钱或其他东西)超过了你在乎基督的爱。我们犯罪是因为我们相信基督以外的什么东西是我们真正有用的救主。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我们 的方式犯罪呢?为什么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无法原谅、失去控制、撒谎、发泄愤怒?如果一个人在报税单上隐瞒,你可以说他欺骗是因为他是个罪人。是的,但很多其他罪人并不瞒税,那么这个人的罪为什么表现为这个特定形式?路德回答说,金钱和财产——或更多的金钱带来的社会地位或舒适生活——对这个人来说更加重要,他从中得到的人生意义和安全保障超过他在基督里得到的,所以他的罪表现为这个形式 简而言之,我们犯罪是因为我们在特定的场合和时刻不相信福音。解决的办法不是生硬地强迫我们或恐吓我们去做正确的事,而是用福音来对付我们心中的偶像。这些偶像就是离弃耶稣企图自我救赎的表现。 福音远不仅是一个基础原则,好像我们抓住这个原则就可以得救,然后就可以继续发现新的圣经原则并按照它们生活。人类所有的罪都植根于人类崇拜偶像的本性和态度,且所有偶像永远都是伪救主——我们在它们里面寻求人生意义和安全感超过在基督里的寻求——所以不相信基督福音永远都是实际罪行的主要根源。福音是“我被拯救不是出于我自己的公义和善行,而是因为我在基督里就是义的” 于是,我们实际行义的所有失败也来自于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在律法上已经称义的地位——在基督里。我们成圣的所有失败(活出基督,圣洁生活)也来自我们的动机不以靠基督的恩典因信称义为导向。除非我们理解我们的心为什么如此抵挡福音、为什么持续地通过各种偶像依靠自我救赎,我们永远不会真正改变。 这不是说基督徒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关键时刻和场合克制自己。如果你感觉里面有冲动想打人,一定要克制你自己!告诉你自己:“我会坐监狱!我会使家人蒙羞”说什么都行。在短时间内,基督徒没有理由不使用这样的道德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长期来看,内心的改变只能通过上帝的恩典,只有他的恩典深触人心,人才会彻底改变。改变人生的道路最终还是通过福音改变人心。 这也说明改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偶像,崇拜偶像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我们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对我们影响的产物。让福音深入内心需要祷告,但光是个人祷告是不够的。圣经辅导、社区互动、亲密友谊、互相监督——这些都是改变生命的好办法。而且,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好的改变,并且能够持久,你需要几个朋友鞭策你、甚至揭露过去的经历对你造成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例如童年的缺乏安全感);不仅如此,你必须把福音放到你心里,取代你摆在那里的各种偶像。 分辨和除掉偶像 在布道和进行心理辅导讲恩典更新时,你应该常常讲内心的各种偶像,这些偶像显明了我们的心就是不愿意相信福音。讲道始终以福音和基督的工作为焦点。这帮助人们避免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来解决问题和改变自我。道德行为将导致缺乏安全感、被压抑的愤怒和犯罪感、以及灵性的死亡。 设法帮助人们分辨他们内心的偶像。其中一个方法是使用“问题情绪”。如果一个人愤怒苦毒过分,让这个人问自己“对我来说是不是有什么东西重要得过分了?有没有什么东西我告诉自己必须拥有?我愤怒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我得不到这个东西?我以为它是必须的,但其实它不是?”如果一个人过度焦虑,让这个人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对我来说重要得过分了?有没有什么东西我告诉自己必须拥有?我恐惧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我害怕失去这个东西?我以为它是必须的,但其实它不是?”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问题来帮助人们思考他们为什么不相信福音,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偶像: · 我最害怕的是什么? 我最焦虑的是什么? · 什么(如果我失去它)会导致我感觉失去生活的欲望?我继续生活动机是什么? · 当环境出现问题时,我依靠什么来安慰自己? · 我经常想些什么?当我感觉自由的时候我头脑里最容易想到什么?什么占据着我的心思意念? · 什么祷告不蒙垂听会使我有转离上帝的想法? · 什么使我感觉自己有价值?我为什么感到骄傲? · 我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真正让我感到快乐? 另外,帮助人们学习在基督为他们成就的工作中找到安息和喜乐,通过这样做帮助他们削弱和除掉偶像。光是在理智上找到偶像还不够。不能光是说“我不能让这个东西太重要”。你的心还恋慕这些偶像。你不能只是说“耶稣给我的平安是偶像不能给我的。”你必须真正地接受耶稣给你的平安,这平安只有在你敬拜时才会来到。赞美并以耶稣为喜乐,福音带来的真喜乐必须由圣灵刻在你心上。圣灵必须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成为属灵的现实(以弗所书 1:18–23;3:15–21)。通过圣灵,你要祷告求它们进入你内心。这需要一个过程。 以福音为中心——从内心到整个人生 举止行为与福音相合 新约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加拉太书2章保罗和彼得发生冲突。在使徒行传10–11章我们看到使徒彼得是犹太人。他从小教养外邦人是“不洁”的,所以他不和他们一起吃饭。古代文化里,同桌吃饭有深刻意义,它代表接纳和尊重。法利赛人认为:与那些不洁净的人和事物隔离可以让上帝更接纳自己。正因为如此,他们看到耶稣与“罪人”同席吃喝就感到出离愤怒。 彼得学习福音以后——这福音就是惟独耶稣可以使我们洁净、可被上帝接纳——他开始和外邦人同席吃饭。但是在加拉太书2章,彼得以前的种族优越感又冒了出来。他又拒绝和外邦人一起吃饭,尽管这些外邦人里面有基督徒弟兄姐妹。 当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11-16节指出彼得的错时,他没有简单地说“种族主义是违背上帝的旨意的”。当然这是对的,但保罗对彼得说他“所行的与福音的真理不合”(14节)。“所行与……相合”这个短语来自希腊文orthopodousin,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正行”。保罗的意思就是彼得行得不正,不符合福音的真理。保罗认为,福音的真理不仅是一套“你靠着得救”的教义,也是每时每刻在生活的各方面规范基督徒如何走人生道路的指南。 这里我们看到保罗怎样应用福音对付种族主义问题。他让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内心深处不能相信福音,我们就不能认识福音通过恩典拯救的意义。保罗没有简单地说“不要当种族主义者”,虽然他的目标是让人们不要那样。他直面彼得的方式就是提醒彼得:犹太人和外邦人得救之法完全一样,都是惟独通过恩典(加拉太书 2:14–16)。保罗好像在说:“把福音用到你心里去!”彼得当然认识福音,但他那时行得却与福音不合,在内心深处未被福音完全控制。 行得正合福音,这意味着人可能偏离福音,或左或右。这个画面告诉我们在每件事上都有一条完全符合福音的正路,这条路是唯一的,是由福音所指引的,是由福音确定的。在生活的每个层面,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中的榜样督促我们不仅问自己“在这事上如何行是符合人伦的?”更激励我们问自己“如何行是符合福音的?”一个更新的教会就是在这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都符合福音。 福音无所不及 在《耶稣基督的福音(歌林多前书15:1–19)》中,唐纳德·卡森从歌林多前书15章得出两个宏大的结论。第一个是福音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公开宣告来传播。新约里讲到福音很多都谈到通过话语传播福音。然而保罗作为传播福音的仆人,他的责任不仅是向非信徒传播福音。保罗也“发现通过福音外在工作来改变歌林多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卡森从歌林多前书15章得出第二个结论。 本书信一再强调福音以正确的方式大量改造人的态度、伦理、关系和文化互动……。称义是单独借着信,但真正的信从来不是单独的;福音的焦点是上帝做了什么和上帝正在做什么;并且福音肯定是可以被认识的真理,是人可以认识、相信和顺服的;但福音不会永远仅保留在认知的层面。 歌林多书信的其他部分也一再阐述这个道理。歌林多前书中,保罗谴责歌林多教会的分裂和结党精神(1:10–17)。他指出他们的态度是骄傲和自夸,是背叛上帝主权恩典的福音(1:26–31)。保罗在5-6章谈到性犯罪和约束时,他给歌林多人一些规范行为的具体指示;而保罗的根据是福音已经使歌林多人称义(6:11)且他们是用基督的死所赎买回来的(6:19–20)。在第7章,单身、离婚、再婚的问题也是在福音优先的这样一个背景下解决的,保罗描绘了一个末世的异象,让人对末日的期待中改变他们的行为。 歌林多后书 8章和9章,保罗展示了他的雄辩。他呼吁人们慷慨捐助,而他的依据仍然是福音。他把彻底而谦卑的慷慨解囊与“承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歌林多后书 9:13)联系起来。所以,唯物主义就是否认基督牺牲的福音,他们无法真正接受基督怎么可能为了别人去死。在这一点上,唯物主义彻底显出他们的失败来。 不言而喻,福音也必须改变基督徒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和观念;让年轻人知道轻重缓急,他们深陷于自我迷恋之中难以自拔;改变单身者孤独的痛苦,他们在罪恶里追求享受却得不到快乐;改变那些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身体疲倦,灵魂绝望;改变这些人,那些人,改变所有人。要实现这一切,不能靠提取福音当中抽象的社会原则,也不能仅仅靠没完没了地舍本逐末拼命显得自己先知先觉(其实那不过是出于个人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在教会中传讲、教导、活出我们救主的荣耀福音。 什么叫以福音为中心、或福音至高无上?意思是向全世界宣告传播福音。同时也意味着福音在教会内外构成基督徒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基础和泉源。福音事工不仅是向外邦人宣告让他们相信福音;也是教导信徒让福音改造他们全部生命,让他们“活出福音”。 于是,福音就是基督更新和改造人心、关系、教会、和社会。福音是所有教义的关键,也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关键。所以,我们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缺乏福音观念。而我们有了正确的福音观念,福音就能改造我们的内心、思维方式、以及我们对待周遭一切的方式。 福音应用– 教会中的恩典更新 恩典更新的途径 更新和复兴的最终源头是圣灵,但圣灵一般使用三个工具来实现复兴。 1.恢复福音。很多人认为不同的教会或左或右地处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极端是“自由”和相对主义的;另一个极端是“保守”和道德主义的。但是,相对主义和道德主义其实并不是两个相反的东西。我的意思不是说相对注意和道德主义都一样坏一样错——我的意思是它们从根本上说是同一个东西。它们都只不过提供“自我救赎”的策略,这些策略无不建立在人为的基础之上。 有的教会对悖逆上帝和罪睁只眼闭只眼,教义不严谨;有的教会在纪律和教义上十分严格。这两种教会都缺乏可以改变人生的属灵能力、权威、和喜乐。教会事工改变人生的唯一道路——不通过集权主义就带来喜乐能力和震撼——是传讲基督的福音,只有福音才能同时解构人的任意妄为和律法主义。所以,复兴的关键是恢复福音。劳雷斯(Lovelace)对此有高超的看法。他说虽然基督徒从教义和理性上知道称义是成圣的基础,但很多基督徒却“依赖成圣作为称义的基础……他们信心的来源是自己诚恳地接受上帝、自己过去归正信仰的经历、自己最近的虔诚表现或相对不太频繁的故意悖逆上帝。” 换句话说,他们在神学上相信“耶稣接纳我,所以我好好生活”,但他们内心的运作原则仍旧是“我好好生活,所以耶稣接纳我。”背后的危险是:连基督徒平时的生都显得好像福音是假的。我们在内心深处并不是真信福音。 教会中恢复福音有三个途径。首先是通过讲道来恢复福音。因为讲道是信息汇总的地方,牧师通过这里教导会众。是不是某部分圣经比其他部分更适合讲福音呢?不是,绝对不是。你需要向人们表明圣经文本的意思是基督和基督的救赎,而不是生硬地把圣经上的生活原则摆出来。这就是走向更新的讲道。但是,用这种方式讲道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连致力于此的讲道者常常也是讲耶稣多,应用少。 教会也要通过培训领袖来恢复福音。关键是他们需要一段时间仔细学习福音更新。这包括内容和生活接触。我说的“内容”是一起学习一些培训,比如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真实的基础》(The True Foundation)取自《属灵的萧条:病因和医治》(Spiritual Depression: Its Causes and Cures);或我的书《慷慨的上帝》以及相关学习指南。比较高级的阅读材料包括劳雷斯和约拿单•爱德华兹 的作品,列在本章结尾处。我提到的“生命接触”的意思是设法安排个人会见和辅导,帮助领袖互相悔改、承认偶像、自义。一旦福音聚流成溪,会产生涟漪效应,你会有很多牧养工作。相关的资源包括救赎主教会(Redeemer)用于小型团队的加拉太书材料(Galatians material)以及世界收获使命( World Harvest Mission)不同的培训、周末讲座和材料,特别是儿子的名分 (Sonship)课程。 第三个恢复福音的方法是让领袖开始带领团队。在团队里,他们将给出见证:福音如何改变了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将带领其他人一起阅读、学习圣经、以及学习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材料,帮助他们成长。 2.主要的祷告。点燃复兴之火,圣灵也使用祷告——合一的、杰出的、以国度为中心的祷告——跨越城市乡村和传教网络。米勒(Jack Miller)在《注重内部建设的教会的外部扩展》(Outgrowing the Ingrown Church)一书中,把“维护保养”祷告会和“前线作战”祷告会从概念上清楚地加以区分。维护保养祷告会简短、机械、总体上关注教会内部的物质需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前线作战祷告会: · 祈求恩典、忏悔罪、谦卑自己 · 充满同情和热忱,为了教会的兴旺并向失丧者传播福音 · 渴望认识上帝、渴望见他的面、渴望看见他的荣耀 这些话可不是老生常谈。听一场祷告会可以清楚地看出有没有这些特征。在使徒行传4章、出埃及记33章和尼希米书1章都记载了复兴的祷告,在这些祷告里可以轻易辨别前线作战祷告的三要素。例如,使徒行传4章你可以看到使徒被宗教领袖威胁之后,他们没有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祈求保护,而是求主让他们继续勇敢布道!复兴开始的时候,常常只是一个很小的团体甚至是一个人祷告求上帝的荣耀在那里彰显。复兴总是伴随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祷告,远远超越普通服侍和祷告模式。 3.创新。每一次复兴都有所创新。圣灵总是用新的方式把福音传递出去,最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文化。第一次大觉醒(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出现了巡回福音讲道。而十九世纪中的复兴运动最显眼的是由平信徒带领的祷告会。以适合文化处境的方式来宣告福音实际上就是“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意思——适应新的文化处境但不牺牲福音的内容。正如鲁益师(C.S.Lewis)在《拉尼亚传奇》中说的:你不能用同样的方式重回拉尼亚,所以最好把眼睛睁大点。 福音使我们既谦卑又坚强。这不仅适用于个人更新,也适用于平衡的、处境化的团体更新、领袖栽培和履行使命。太想得到文化的赞同是对福音缺乏信心的表现;太急于表现我们自己的基督徒文化也显得不够谦卑。我们不能骄傲地以为从前的基督徒没有从各自不同的文化中接受恩典,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文化都一钱不值。我们也不能骄傲地贬低当前的新文化潮流,认为它们缺乏恩典;或固执地认为以前的所有文化都比当代文化在精神上更加纯洁。福音让我们谦卑,使我们既不仇恨传统、也不为传统所制。如此,我们就能适应环境并且有所创新。 个人更新的记号 复兴有时可待。当一群人以为他们已经认识福音却发现他们实际上不“认识”福音时,当他们真正拥抱福音并活出信仰时——一旦这种情形广泛发生,就会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那时教会不再将成圣作为称义的基础。非教会会友将由衷地向往基督教会,因为他们看到基督徒社区发生了改变,成为天国降临在地上的标志,他们将看到基督徒社会比任何没有基督的人类社会美好得多。 1. “挂名”的教会会友归正信仰。“挂名”基督徒认识到他们从来就不认识福音是什么,他们体验自己得到新生,他们开始通过恩典与基督产生活生生的关系。他们归正信仰,当他们向会众讲述自己长久以来第一次真正归正信仰时、当他们用华美的词汇描述基督时、当他们用崭新的方式幡然悔改时,整个会众都会为之震撼。这些较早接受福音更新的人会震动其他教会会友更新自己。 2.“沉睡”的未更新的基督徒重新相信和珍惜恩典。“沉睡”或停滞不前的基督徒被唤醒,思考他们为什么在焦虑、嫉妒、愤怒、和无聊中度日。他们在心里感到上帝真的存在,也更加深刻更加直接地感到上帝爱他们。他们更新对罪的认识,更深刻地悔改——不仅在乎“行为”上的大罪也关心内心的态度——他们更相信上帝的临在和爱。于是,他们变得既比从前谦卑柔和又比从前勇敢坚定。一个人越感受到自己的罪债是多么巨大,越能深刻体会基督偿还罪债是多么奇妙。 3.非基督徒受到吸引。教会得到更新以后,有了更好的敬拜、通过服侍社区在社会发挥影响力、放弃与世隔绝的小群体态度,显然会吸引教会外面的非基督徒。教会常常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许多“挂名”基督徒将真正归信基督,“沉睡”基督徒要在敬拜中焕发出激情和自由、感到上帝的临在。更新的基督徒会创造一个更有生命力的群体,彼此分享、关怀、敬拜,成为那位君王美丽的身体,教会外的众人就会觉得这个群体令人仰慕。 不仅如此,那些体验到上帝的美好、能力和爱的基督徒会把他们与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摆在生活的首位。他们将变成绚丽夺目的见证;他们更愿意自信满满地向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仰;而当他们分享时,他们少论断却多赢得人心;他们对自己的教会更加有信心,从而更愿意邀请别人来自己的教会看看。这样的转变是健康而持久的,有时候甚至是戏剧性的,它会导致教会显著增长,甚至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很多教会增加确实很快,但在美国快速的教会增长几乎总是通过转会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真正的更新。而在恩典复兴当中,新归信的信徒却是主体。从1857到1859年,美国的信仰复兴带领超过50万非信徒进入教会。在此期间纽约市几乎所有教会的会员都增加50%。同时,在北爱尔兰有十万新基督徒信主加入教会,占整个国家人口几乎三分之一。同时,估计威尔士和苏格兰全部人口的10%归信基督。 社区更新的标志和方式 劳雷斯描述了在大觉醒和复兴前后教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总体来看,不同的宗派教会传统倾向强调一两种事工、但不太重视其他事工。例如:长老会历史上强于教导和教义、五旬节和安立甘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长于敬拜、浸信会强调传福音、重洗派强调社会建设和关心穷人等等。但是,在福音更新时代,这些不同的事工在教会里被结合起来,而不是单方面的。福音更新过程中,教会集体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特点,劳雷斯对这些“次要元素” (secondary elements)进行了描述。 1.有力的敬拜。福音“回家”时——上帝的圣洁和爱变得真实、伟大、深入人心时——敬拜自然而然地
/
本文档为【Part 4 - 恩典更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