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2017-09-25 15页 doc 34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doc】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doc】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2011年3月 第15卷第2期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gzhouUniversityf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O11 Vol_15No.2 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葛继勇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自古以来,舟山列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目睹 了日本来华使团的"虚往盈归",而且还见证了鉴真东渡这一伟大历史壮举.鉴真东渡入海...
【doc】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doc】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2011年3月 第15卷第2期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gzhouUniversityf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O11 Vol_15No.2 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 葛继勇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自古以来,舟山列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目睹 了日本来华使团的"虚往盈归",而且还见证了鉴真东渡这一伟大历史壮举.鉴真东渡入海,三次均自扬 州出发,经由舟山列岛.其中,第二次沿外洋航线,途经今花鸟山,大盘山,壁下山,嵊山岛;第五次沿 内海航道,途经今小洋山,晓峰山,柽岸山;第六次则搭乘遣唐使船经宁波,舟山列岛南部海域,冲绳岛, 成功至日.舟山渔民在鉴真一行遭难滞留海岛时以水米相济,为鉴真东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鉴真;舟山列岛;东渡航线 中图分类号:K242;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2—0095—06 鉴真东渡,史称六度,而真正扬帆起航,则 只有三次,即第二次,第五次和第六次,都是自 扬州出海后,途经舟山列岛,东南行进,渡海赴 日.此六度赴日之壮举,《唐大和上东征传》有 详细的记载,其中涉及到海中山岛主要有:大板 (坂)山,下屿山,乘名(桑石)山(以上第二 次),狼山(常州界),三塔(姑)山(越州 界),署(暑)风山,须(顶)岸山(以上第 五次)等. 然而,史籍所载山岛地名以及方位历史久 远,如何比对今日之山岛,成为鉴真研究的难题 之一.尤其是三次均途经的舟山诸岛,至今学界 仍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最近,舟山当地学者对 此甚为关注,以郭振民,邬永昌为代表的当地学 者深入海岛实地踏查,亲身测量,对上述诸山岛 的比对结论,深受学界瞩目.然因引用的资料有 限,缺乏对日本第一手资料的充分收集和日语音 韵方面的考证.基于此,笔者尝试从鉴真六次东 渡的史料着手,充分利用日文资料,对舟山列岛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一 ,大阪山,下屿山与桑石山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宁乐遗文》所收 观智院甲本,下同)载: 天宝二载十二月,举杭东下,到狼讲 (沟)浦,被恶风浪波击舟破.人总上岸, 潮来水至人腰.大和上在乌苣草上,余人并 在水中,冬寒风急,甚太辛苦.更修理舟, 下至大板山泊舟去不得,即至下屿山.住一 月,待好风发.欲到桑石山,风急浪高,舟 垂着石,无计可量.才离睑岸,还落石上. 舟破,人并上岸.水米俱尽,饥渴三日.风 停浪静,白水郎将水米来相救.又经五日, 有逻海官来,问消息.申牒明洲,洲大守处 分,安置郑(郧)县山阿育王寺. 文中提到了狼沟浦,大板山,下屿山,桑石山. 其中"狼沟浦",一作"根沟浦","粮沟浦". 日本学者藤田元春认为,狼沟浦恐在今南通县之 南,近狼山,位于扬子江北岸的港口;安藤更生 认为,此狼沟浦是在扬子江南岸,而不是北岸; ),男,河南汝南人,文学博士,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文化及中日文 化交流史研 ? 95? 5 1 一l O( 一勇 m继.加葛究 不在南通附近,而是在现今太仓浏河口附近的狼 港;对此两种观点,中国学者汪向荣则认同安藤 更生的意见.?也即,"狼沟浦"位于扬州至长 江人海口的沿岸或附近海中,隶属于常州或苏州 管辖. 但据鉴真再传弟子丰安撰《鉴真和上三异 事》载: 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举帆东下,到明州 界狼沟浦,遭恶风浪,船被打破,人物共飘 没;俄尔恶风被息,二十余人着岸免死,仍 即还唐朝. 文中指出,狼沟浦为明州界狼沟浦,非常州辖 内.目前学界认为,丰安撰《鉴真和上三异事》 的记载较为可信.那么狼沟浦具体位置在哪呢? 郭振民认为,狼沟浦非《嵊泗县志》所述 的今嵊泗县之浪岗(港)山.-2文中论据充分, 考证详实,令人信服.但认为狼沟浦为号称 "长江第一山"的狼山江岸,则与上述丰安撰 《鉴真和上三异事》相违.据《唐大和上东征 传》载"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 可知,狼山为常州界.同一文献中出现的两个不 同地名,当表示二者有差异.从上述《唐大和 上东征传》所载"举杭东下","被恶风浪波击 舟破"的表述来看,狼沟浦似乎不在内河. 笔者认为,狼沟浦恐在花鸟山附近."乌箧 草",芦苇之别种.《宝庆四明志》卷4载明州 的特产时,特别指出乌箧草的根汁可以解河豚之 毒.《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记载: "元吴莱云:昌国,古会稽海东洲也.东控三 韩,日本,北抵登,莱,海,泗,南抵庆元,四 面环海,中多大山,人居篁竹,芦苇之间,或散 在沙燠,习于舟航,风帆便利."其中,提到舟 山一带生长"篁竹,芦苇".笔者虽未到花鸟山 考察,然从泗礁岛(嵊泗本岛),洋山岛所见来 看,花草种类齐全的花鸟山,当时已有乌箧草生 长当不为奇.因此,初次谋求东渡至日的鉴真一 行航行至此,也并非不可能.花鸟山是目前中外 船舶进入上海,舟山,宁波等港口的重要门户, 清代建造的花鸟山灯塔是上海至韩国,日本以及 其他远洋国际航线绝不可少的重要灯塔. 文中的"大板山",也作"大坂山".从 "下至大板山泊舟去不得,即至下屿山"来看, 鉴真一行的航船虽至大板山,但由于"风急", ? 96. 不能靠岸停泊,就到了下屿山. 藤田元春认为,"大板山"为今浙江海面的 大戢山._3J2大戢山,又名大七山,今隶嵊泗县 洋山镇,介于上海芦潮港与嵊泗泗礁岛之间.El 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熙宁五年三月"条 载:"廿五日乙巳天晴.东北风吹,大悦,进 船.巳时以后,四方大翳,不辨东西.午时,天 晴,顺风如故.未时,始见苏州石帆山,大岩石 也,无人家,船人大悦.丑时,至苏州大七山 宿."可知,宋时,大七山(大戢山)隶属于苏 州.唐时,恐也当属于苏州. 安藤更生则以为,"大板山"为马鞍列岛的 大盘山o[4]136-137"盘(pan)"与"板(ban)" 的日语读音相同,均为"c允(ban)".大盘山 今隶属嵊泗县壁下乡,壁下山西北500米处,东 南濒大盘山水道.东北至西南长950米,陆域面 积0.4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25米. 今嵊泗泗礁岛东部田岙村有山名日"大悲 山",山麓建有"大悲山灵音寺"(即后晋天福 八年(943)所建资福院),寺前海岸边建有 "鉴真东渡泊舟处"纪念碑.当地学者认为, "板(ban)"与"悲(bei)"的古方言读音近 似,鉴真一行很可能是把"大悲山"误听为 "大板山";鉴真一行在大悲山泊舟后,启程赴 13,然因风急,不得才至下屿山. 文中的"下屿山",藤田元春根据对大板山 的推定,认为下屿山就是目前浙江海面舟山群岛 中的五屿.-3J2安藤更生则以为,大板山可能是 上下川岛,特别是下川岛.[41137大板山(无论是 大盘山或大悲山)与下川岛中间,有大黄龙岛 相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不可能直接能至. "下屿山"当为屿山(海岛)之一.因此,下屿 山只能是大板山(无论是大盘山或大悲山)附 近的岛屿. 笔者认为,"下屿山"为壁下山的可能性很 大.壁下山,又名"下八山",古时与花鸟山, 大盘山以及嵊山岛为明州与海州的分界处.《宝 庆四明志》载:"东北五潮至神前山,壁下,与 海州分界."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载: "倭船之来,必到八山之尽陈钱,壁下山取水, 候风流犯.先年兵船畏彼中风涛危险,止分守八 山之内港,每年黄鱼生发之时,各府渔舡俱聚八 山,相近内洋下网,遂致倭贼抄掠人船,引劫各 处."可知,八山为八山之一岛,淡水资源丰 富. 此外,上述《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至 下屿山,住一月,待好风发"来看,下屿山应 该具备生活所需要的淡水,这正是壁下山所具有 的. 邬永昌在2009年1月9—11日"舟山普陀 与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 的论文《鉴真东渡普陀驻泊地考》中认为"下 屿山可能就是桃花港畔虾峙山",依据是虾峙山 与下屿山的发音,书写形式相似.不过,古文 中"屿"字写作"螟",与"峙"字写法差异 很大.且文中认为桑石山是大双山,小双山,则 与《唐大和上东征传》的记载相违.鉴真一行 先到"下屿山"后,"欲到桑石山".如果下屿 山是虾峙山,桑石山是双山的话,那么鉴真东渡 航路又折回了.此外,邬永昌也没有考虑大板山 的具体方位. "桑石山",又作"桑名山".其中,"戒坛 院本"《唐大和上东征传》载为"乘名山".乘 名山即今嵊山岛.该岛古有乘山,神前山和陈钱 山,尽山等多种称谓.《筹海图编》卷2《倭国 事略》载:"故彼国开洋,必于五岛取水,将近 中国,过下八山,陈钱之类,必停舶换水."郭 振民指出,鉴真东渡路经嵊泗列岛,"欲到乘名 山"的目的是为继续东渡补充淡水等必需.笔 者认为,桑石山与下屿山(下八山,壁下山) 恐在当时已成远洋航行的标志"参照物".明章 潢撰《图书编》卷57载:"信国公不设险于下 八山等处,而设于舟山之沈家门,可见江夏侯之 所见,不迨信国远矣."可知,当时,桑石山与 下屿山的地理位置至明代更受注目,被认为阻止 倭寇的险要之一. 据《郑开阳杂着》卷1《万里海防图论》 (舟山守御论)载:"(倭人)自五岛开洋,冲冒 风涛,困眩精神者数日,至下八,陈钱而始少 憩.然孤悬外海,旷野萧条,必更历数潮泊普 陀,乌沙门之类."可知,自下八,陈钱山至普 陀,乌沙门存在一条可以通航的航道.笔者认 为,如果此次不是遭难,鉴真东渡航行的下一站 很可能是普陀山,韭山列岛乃至更南的海岛. 二,三塔山,署风山与须岸山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载: 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 急浪高,旋转三山.明日得风,至越州界三 塔山,停住一月.得好风发,至暑(署) 风山,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晨朝,和上 云:昨夜梦见三官人,一着绯,二着绿,于 岸上拜别.知是国神相别也,疑是度必得渡 海也.少时风起,指顶(须)岸山发,东 南见山.至日中其山灭,知是蜃气也. 文中提到了狼山,三塔山,暑风山,顶(须) 岸山.其中,狼山隶属"常州界",为长江上之 狼山即今之南通的狼山港,此点毋庸置疑. 此后出现了"风急浪高,旋转三山"的 "三山".有人认为,当时沙流冲积,这一带江 面有三座江山.但"风急浪高,旋转三山"的 表述,乃为波急浪大的比喻,恐非具体所指,有 可能指代东海三座神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 即《史记》所载的"三神山".晋王嘉《拾遗 记》记载"三山"指的是:方壶(方丈),蓬壶 (蓬莱)和瀛壶(瀛洲).唐李益《登天坛夜见 海》有:"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释皎然《送刘司法之越州》:"三山期望海,八 月欲观涛." 至于"三塔山",汪向荣,郭振民认为是定 海海中的小洋山.《宝庆四明志》卷20载:"洋 山庙,东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黄洽记云:海 贾有见羽卫森列空中者,自称隋炀帝神游此山, 俾立祠宇.建炎四年,车驾幸海道,以炀帝不可 加封,特封其二妃为惠妃,顺妃,夫人为明德夫 人,勒藏于庙,近方刻石.知衢州袁甫记."可 知,唐大中四年(850),洋山已建有隋炀帝庙. 笔者在小洋山考察未见此庙,不过在观音禅寺 (忠武侯王殿)抄录洋山庙《洋山大帝史略》. 其中记载,南朝祯明二年(588),运粮漕官李 讳曾至小洋山锚泊避风,赈救灾民;贞观元年 (626),唐太宗敕封李讳忠武侯王,命尉迟敬德 督造洋山李讳庙.然不知是否可信,暂且存疑. 小洋山即今之小洋山港,宋元时亦称三姑山, 今大洋山与小洋山之间有三姑礁(前姑礁,中姑 礁,圣姑礁).《宝庆四明志》日:"三姑山(即三姑 礁)系北洋冲要之地,凡海舟自山东放洋而南欲 趋浙之东西,必自此分道."日僧成寻《参天台五 台山记》"熙宁五年三月"条载:"(廿六日丙午) 申时,着明州别岛徐翁山,无人家,海水颇黄.西 ? 97? 南见杨山,有人家.三姑山相连,有人家.将着徐 翁山间,北风大吹,骚动无极.殆可寄岩石,适依 佛力,得着别岛宿."其中的"杨山"指洋山,即大 洋山,"杨"与"洋"日语读音也相同."三塔山" 的"塔"恐为"姑"之讹. 另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O2月27 Et第七版刊登的徐作生《小洋山鉴真手迹》一文, 小洋山尚存有鉴真和尚手迹"注焉不满"四字. 据该报道,此摩崖大字琢刻于小洋山双北村董氏 宅基之下的傍海山崖上,自东而西排列,每字逾尺 见方,笔力遒劲.在最早发现该石刻的郭振民先 生的指引下,笔者前至该处追寻旧迹.山间虽有 羊群,然难觅人影,村民建筑断壁残垣.经询问得 知,因建设洋山深水港,2005年5月村民迁出后, 双北村被铲为平地,该石刻被炸毁不存,令人扼 腕. "署风山",又作"暑风山".郭振民认为,该 山就是曙峰山即今舟山本岛.l2据《宝庆昌国县 志》(仓场务)载:"正监盐场,县东南一百八十步, 唐日富都,十监之一也,以丧乱废,皇朝端拱二年 八月十五Et复建.又有子场日晓峰,在县西十二 里,晓字本避英宗皇帝(赵曙)庙讳更名.屯田郎 官柳永普卿尝为监场,有长短句题壁,兵火失 之."可知,正监盐场的子场晓峰原名"曙峰". 《浙江通志》卷l4载:"晓峰山,《定海县志》:在县 西南六里,可望Et出."《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 江四"记载:"《志》云:昌国城东七里有青雷头山, 高二里,与城西五里晓峰山对峙."目前,马耀岗 与竹山之间有座晓峰山,该山自唐以来即位于翁 山至明州之间浙东海上大通道上.-2笔者认为, 此山当为鉴真一行途经的署风山,非指舟山本岛 全部. 其次出现的是"顶岸山",当为"须岸山".高 山寺写本,唐招提寺写本就作"须岸山",高贵寺 写本作"项岸山".《日本书纪》卷26,齐明天皇 五年(659)七月戊寅条注释文中载: 《伊吉连博德书》日:同天皇之世,小锦 下坂合部石布连,大山下津守吉祥连等二船 奉使吴唐之路.以己未年七月三日,发自难 波三津之浦.八月十一日,发自筑紫六津之 浦.九月十三日,行到百济南畔之岛.岛名 毋分明.以十四日寅时,二船相从放出大海. …… 十六日夜半之时,吉祥连船行到越州会 ? 98. 稽县须岸山.东北风,风太急.廿二日行到 余姚县,所乘大船及诸调度之物留着彼处. 润十月一日,行到越州之底.十月十五日,乘 骅入京.廿九日,驰到东京. 据此可知,齐明天皇五年(唐高宗显庆四年, 659)七月日本遣唐使二船"奉使吴唐之路",自难 波港启航,经筑紫至百济南畔之岛出海赴唐.其 中津守吉祥连之船至越州会稽县须岸山,后至余 姚县,自"越州之底"起程赴洛阳.《伊吉连博德 书》为遣唐使伊吉连博德撰写的类似园仁《人唐 求法巡礼行记》之类的游记,内容甚为可信. 文中出现了"越州会稽县须岸山".《日本书 纪》编纂成书于720年,其中记载史事发生在659 年.当时,明州一带以及舟山均隶属越州会稽郡. 据《旧唐书》卷40,《地理志》"江南道"载: 会稽,汉郡名,宋置东扬州理于此,齐梁 不改,隋平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炀帝改为越 州,寻改会稽郡,皆立于此县.……余姚,汉 县属会稽郡,隋废.武德四年复置,仍置姚 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 于越州郧县置明州,天宝元年改为余姚郡,乾 元元年复为明州. 可知,上述"越州会稽县须岸山",准确来说应该 是"越州会稽郡须岸山". 至于"须岸山",据《Et本书纪》卷26"齐明天 皇七年(661)五月丁巳条"载: 《伊吉连博德书》云:辛酉年正月廿五日 还到越州,四月一日从越州上路东归,七日行 到柽岸山.明以八日鸡鸣之时顺西南风,放 船大海.海中迷途,漂荡辛苦.九日八夜仅 到耽罗之岛,便即招慰岛人王子阿波岐等九 人同载客船,拟献帝朝. 可知,遣唐使归国时沿来时路线转至越州,自柽岸 山乘西南风出海归国."须岸",镰仓时代卜部兼 方的《释日本纪》注音为"L加(Syuka— mu)"[6.而"柽岸",《释日本纪》注音为"世, 力,(Seikamu)",并指出"柽岸山,汉音读 也"[】.可知,"柽岸"读"世,加"乃为汉 音,但7世纪之前日本盛行吴音,那么"柽岸"的 吴音如何读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目前 "柽"可以读为"世,"来看,其吴音的读法当与 "亨"接近,"须"的吴音即为"亨(Su)",汉音读为 "L(Shu)".从读音来看,"须岸山"与"柽岸 山"为同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难以否定的. 从时间上来看,"须岸山"在鉴真一行东渡 时,已成为明州辖地.那么,"顶(须)岸山"具体 的位置在哪里呢?安藤更生认为应是普陀山南的 朱家尖岛.?卯对此,郭振民指出:"从后来鉴真 东渡之舟漂行到南海的海南岛的事实来看,我以 为,船离开嵊泗小洋山后,驶过舟山岛,到普陀山, 或是朱家尖岛,都是完全可能的."_2但是,由于 署风山(晓峰山)位于昌国县城西,故经洋山岛, 舟山本岛西部署风山(晓峰山)航行即的话,由于 距离因素,不太可能看到普陀山或朱家尖岛,因此 距离最近的桃花岛或象山可能性较大.从"指须 岸山发"的表述来看,须岸山必定是这一航道最 具标志性的山岛. 藤田元春主张,"须岸山"在舟山列岛南,为 象山的珠岩山.据《宝庆四明志》卷21《象山 县志》载:"珠岩山,(象山)县东北三十里.世传: 蕃舶自海中望见此山,常有宝气,因航海至山中, 寻之不获而去."《明一统志》卷46"珠岩山"条 载:"在象山县东北三十里,世传自海中见此山有 宝气,故名绝顶."可知,珠岩山隶属于象山.象 山之地,汉属鄞,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唐初分属 宁海及郧县.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 姥村,属台州,广德二年(764),改隶明州.珠岩 山,又名珠山,位于象山贤庠,涂茨二镇交界处,海 拨541米. 邬永昌在上引论文中指出,桃花岛上的对峙 山(海拔544米)比朱家尖岛的大青山高出160 多米:是经过乌沙水道时的重要参照系;断定"须 岸山即为今桃花岛对峙山".不过,对峙山与须 岸山的读音,写法相差很大.实际上,对峙山有一 处山峰为圣岩山,现改山峰的山洞圣岩洞旁边,建 有圣岩堂(光绪年间改称圣岩寺)."圣"与"柽" 的日语读音均为"世(sei)",而"岩"与"岸"的 日语发音均为"尢(gan)".因此,须岸山(柽岸 山)为圣岩山的可能性较大. 据《宝庆四明志》卷20《昌国县志》和《昌国 州图志》卷4,《延佑四明志》卷7记载,柽岸山在 宋代隶属于昌国县.《浙江通志》卷l4指出"《嘉 靖宁波府志》'昌国南海中"'.也就是说,《嘉靖 宁波府志》载柽岸山在"昌国南海中".珠岩山也 好,桃花岛也好,都位于今舟山群岛的南部,与上 述《嘉靖宁波府志》的记载相符合.因此,"须岸 山"与"柽岸山"为同一座岛屿的观点是较为可信 的. 最近,有人认为"须岸山"就是舟山群岛北部 的"须皓山".据《宝庆四明志》卷2O,《昌国县 志》和《昌国州图志》卷4,《延佑四明志》卷7记 载,须皓山隶属于昌国县.另《浙江通志》卷l4 指出"《嘉靖宁波府志》'昌国东北海中"'.也就 是说,须皓山在"昌国东北海中".结合上述"柽 岸山"的记载文献以及位置来看,在同一处文献 中出现且位置不同的"须皓山"与"柽岸山"并不 能等同.另外,"须皓山"的"皓"音读为"-) (gou)",与"岸"的读音"加"和""均不相 似. 据上述《伊吉连博德书》所载可知,鉴真此次 航行的路线与《伊吉连博德书》所载遣唐使津守 吉祥连归国的路线是一致的,即经由乌沙航道,至 舟山群岛南部的海岛普陀山,韭山列岛扬帆,"放 船大海".与第二次的航线相比,第五次采取的近 海航线,以避免第二次东渡在外海嵊山岛附近遭 遇风浪. 三,鉴真东渡航线 以上,我们梳理了鉴真东渡经过的山岛.由 此可见,嵊泗列岛是鉴真东渡的必经之地,鉴真东 渡航线途径嵊泗列岛后南下,至舟山群岛南部的 普陀山,韭山列岛一带,待顺风扬帆赴日. 《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载:"《海防 说》云:海道之备,在昌国卫.卫坐冲大海,倭夷 出没必由之处.设备之所不一,而韭山正对日本. 山以外俱辽阔大洋,番船往来,必望此为准,此又 昌国之咽喉也.……自(象山)县东四十里双泉 山来,历小睦,大睦,西殊,东殊以至韭山,皆列峙 海中.又东南百里有大杂山,卓然孤立,凭据大 洋,直望日本,夷船往来,往往视此为准."据此可 认为,鉴真东渡途径舟山群岛的目的地当是普陀 山,韭山列岛一带的海域,尤其是被认为"正对日 本"的韭山列岛. 据明王樵撰《方麓集》载:"倭船人寇必至下 八山分踪.若东北风勐则向马跋西南行过韭山, 以犯闽广.若东南风勐则向殿前羊山过淡水门, 以犯苏松.若正东风勐则向大衢西行过乌沙门, 以犯浙江."可知,至下八山"分踪"的倭船乘东北 风可以途径韭山列岛(舟山群岛南端)后,到达福 . 99? 建和广东一带. 另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载,鉴真第四次东渡 时,"遣法进及二近事,将轻货往福州,买船具辨 粮用".同时,大和上率诸门徒祥彦,荣睿,普照, 思托等30余人经台州,"欲向温州"的途中,在台 州黄岩县禅林寺被捕捉押回.此次买船备粮的地 点为福州,鉴真等人与法进等汇合出航的地点无 疑为福州.?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福州距离扬州,明州非常 遥远,从扬州,明州出发赴福州要花费很长的时 间.那么,鉴真等人为何要选择福州呢?有学者 指出:"当时福州也是一个港口,人海方便,因此 鉴真选定就从7IIUL出发东渡."但是,仅"人海 方便"就被鉴真等选为出发地吗?笔者认为,自 福州一带起航赴日的船只,与途径普陀山一带启 航赴日的船只,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交叉地域,而该 交叉地域应是舟山列岛南部的普陀山,韭山列岛 一 带的海域.也就是说,自福州或更南一带启航 赴日的航线,也应该自舟山群岛南部普陀山,韭山 列岛一带扬帆,"放洋"赴日.此海域不仅仅与上 述《伊吉连博德书》所载遣唐使津守吉祥连归国 的路线是一致的,而且,鉴真第六次赴日的日本遣 唐使乃至此后途径南岛路归国的遣唐使也都是自 此海域扬帆"放洋"的.因篇幅有限,鉴真东渡为 何此条航线的缘由待今后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鉴真第二次东渡遭难于桑石 山(即今嵊山岛)时,"舟破,人并上岸.水米俱 尽,饥渴三日.风停浪静,白水郎将水米来相 救".其中的白水郎当为当地渔民.也就是说, 鉴真东渡过程中得到了舟山渔民的水米相济,渔 民为鉴真东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探讨鉴真 东渡与舟山列岛的关系,进一步加强舟山海洋文 化研究和挖掘,有利于提升舟山海岛旅游文化产 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汪向荣.唐大和上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0. [2]郭振民.鉴真东渡与嵊泗[M]//嵊泗列岛海洋文化专 辑(一).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10—139. [3]藤田元春.上代日支交通史的研究[M].东京:刀江书 院,1943. [4]安藤更生.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M].东京:平凡社, 1980. [5]刘恒武.15—16世纪环杭州湾地区的港口与航线[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2008(2):117—123. [6]黑板胜美.释Et本纪(新订增补国史大系)[M].东京: 吉川弘文馆,1965. [7]葛继勇.法进被派往福州之谜——鉴真一行的赴日航 线探析[M]//王勇.东亚视域与遣隋唐使.北京:光明 Et报出版社,2010:215-231. [8]许凤仪.鉴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39. Jianzhen'SVoyagetoJapanandZhoushanArchipelago GEJi—yong (ForeignLanguagesSchool,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He'nan,China) 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s,ZhoushanArchipelago,withitsuniquegeographicalpositi on,hasplayed animportantroleinSino— JapaneseeulturMexchange.ZhoushanArchipelagonotonlysawthe"fruitfuljour— ney"oftheJapanesediplomaticcorpstoChinabutalsowitnessedthegreathistoricfeatofJianz hen'Svoyages toJapan.Forthreetimes,JianzhenwentouttotheseaviaZhoushanArchipelago.Thefisherme nontheAr? chipelagosuppliedJianzhenandhisdiscipleswithfleshwaterandriceandmadeindeliblecont ributionsto Jianzhen'svoyages. Keywords:Jianzhen;ZhoushanArchipelago;courseofJianzhen'Svoyages (责任编辑子清) ? l00?
/
本文档为【【doc】鉴真东渡与舟山列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