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的坏处

2018-03-17 15页 doc 36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的坏处 (2012-03-30 16:20:39) 转载?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有哪些坏处呢,孔子曾用“六言六弊”进行过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次问他的学生仲由说:“仲由,你听说过„六言六弊?的道理吗,”(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仲由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对曰:“未也。”)孔子说:“你坐下来,我告诉你~内心仁慈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愚痴;喜爱智慧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行为放荡;讲信用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性情直率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语言刻薄...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的坏处 (2012-03-30 16:20:39) 转载? 不学习的坏处 不学习有哪些坏处呢,孔子曾用“六言六弊”进行过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次问他的学生仲由说:“仲由,你听说过„六言六弊?的道理吗,”(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仲由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对曰:“未也。”)孔子说:“你坐下来,我告诉你~内心仁慈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愚痴;喜爱智慧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行为放荡;讲信用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性情直率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语言刻薄;勇敢而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给人添乱子;刚强而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狂妄。”(“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我们知道,学习就会获得智慧、明白事理;而不学习,心中则不会产生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呢,首先,对什么样的“因”会导致什么样的“果”或处于浑然无知的状态,或处于谬知的状态。例如,明明人有前世和来世,却浑然无知或误认为没有;明明内心的安乐或痛苦来源于内心看待事物的态度,却误认为是外境造成的;明明发火吵架不但解决不了问,反而会给自他带来更多的痛苦,却误认为通过发火吵架可以解决问题;明明吃多了对身体有害,反而误认为有益等等。其次,没有智慧对事物的真实义也会处于愚昧和谬知状态。例如,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寿命、家庭、事业等等,明明是无常的,终有坏灭的一天,内心却认为这些将会永恒不变、长久存在;明明是痛苦的事情,却执为快乐,明明是快乐的事情,却执为痛苦;明明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只是诸多成分的聚合,却误认为有自性;美女或俊男的身体明明只是由一层表皮包裹着种种不净物,但却误认为美好、清净。所以,人不学习,内心就会充满种种困惑和疑虑,充满种种愚痴和执著,于是诸多痛苦就会蜂涌而来。 仁慈、聪明、讲信用、率直、勇敢、刚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美德,但是这些美德如果没有用智慧来摄持,则不是真实的美德。因为缺少了智慧,这些美德未必能够让自己和他人离苦得乐。就像绢布和塑料做的假花,看起来也很美丽一样,但是却不能结出任何果实;同样,没有智慧摄持的这些美德,根本不会使自他离苦得乐。金矿通过火烧等方法冶炼就能炼出金子;同样,仁慈等美德,如果没有用智慧火来冶炼,也永远是没有任何用途的“矿石”而已。 下面来观察,为什么“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呢,我们知道,仁慈是一种利益他人的心,光有这种利益他人的秉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利他,或者虽然主观上的发心是想利他的,但是客观上的行为却损害了他人。有人经常抱怨自己“好心办不成好事”,其实这种情况是自己没有智慧造成的。譬如,仅仅有想到某处去的想法和愿望还是不够的,需要具备眼睛和脚,没有眼睛和脚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想到某处去”的动机就好比是“仁慈”,“眼睛和脚”就好比是“智慧”。 例如,当今时代,很多父母对子女可谓仁慈之至:含在嘴里怕融化了,抱在怀里怕压着了,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发现不良习气,也一味包庇纵容,不行管教,最后等到孩子长大了,发现自己养了一个“豺狼”,要不得、扔不得,万分痛苦。由于孩子自小养成了什么事情也不做的习惯,所有的事情,家长全部“慈悲地”代劳了,于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什 么事情也不会做。由于自小家长就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所以长大了,孩子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根本不知道关心和爱护别人。曾经有几个家长向我痛苦地诉说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不懂事,并请教我佛教里面有什么“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好方法来让自己的孩子突然转变。我诚恳地告知他们:“即使佛陀亲自降临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方法~你们过去对孩子的溺爱是„因?,现在孩子不懂事是„果?,什么„因?对应什么样的„果?,„因果报应,真实不虚?,这就是真正的佛法~要想让孩子转变,从现在开始进行正确的教育,如果教育成功了,以此为„因?,孩子将来或许还能转变。从正确的„因?来求自己所需要的„果?,这就是真正的佛法了~”所以,仅有对子女的慈爱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智慧,看不到前因后果,害了自己和子女也是有可能的。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与主人相依为命的猴子。一天中午,主人在午睡,好心的猴子在一旁守护。有一只苍蝇飞来,落在了主人鼻子上,为了让主人能够睡好,猴子便用手驱赶苍蝇,可是那只苍蝇就是不知趣,飞起来之后,又落在了主人的鼻子上,这样反复多次。猴子终于忍耐不住心头的怒火,在边上操起一块石头,向着主人鼻子上的苍蝇砸过去,结果苍蝇没有砸到,主人的鼻子被砸得血流不止。猴子的发心不能不算慈悲,但是没有智慧的缘故,反而给主人带来了伤害。 还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两个读人,他们是邻居,共同在百里之外的学堂读书,因思念父母和妻子,便一同起早步行回家,赶到家的时候,已经天黑。其中有一个人的父母,看到儿子回来,非常高兴,赶紧准备好酒好菜,吃完后便让他和妻子同寝。另外一个人的父亲由于具有智慧,想到儿子一天走了一百多里的路,已经非常疲倦了,如果让他和妻子立即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男女之事,按照中医的说法,累极之后行房,轻则伤身,重则染上不治之症。于是,他故意严厉呵斥儿子不好好学习、贪图家室,一边责备一边佯装气愤,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并吩咐仆人,将其关在柴房里过夜。儿子先是感到很委屈,到了第二天传来同窗好友因贪图男女之事而暴毙的消息后,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故事来看,有智慧才能将慈悲落实到实处,没有智慧则慈悲根本没有落脚点。 《入菩萨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人不希望得到安乐呢,又有谁希望得到痛苦呢,可是如果没有智慧的话,离苦得乐永远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而已;在这个世界上,心肠好的,也不乏其人,可是没有智慧,心肠好也未必真的能够帮助别人。所以,学佛不仅首先要有一副好心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获得智慧。在大乘佛法菩提心的修法中,首先需要练习救度众生的“愿菩提心”,然后要修习“行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奉行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在这六度中,第六度智慧好比是眼睛,前五度好比是脚。没有智慧摄持的前五度,如同无眼之人,哪儿也去不了。 人心中的智慧从何而来呢,须知,智慧不会自动在一个人的心中无因而生,也不会主动从他人的心中或者从经书上跑到我们的心中来。智慧唯一是靠学习而得到~所谓学习,用佛教中的话来说,就是“闻思修”。“闻思”是“学”,“修”是“习”。由听闻可以得到闻慧;在得到闻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可以得到思慧;在得到思慧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实践,就可以得到修慧。“闻思修”是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每一个希望离苦得乐的人,每一个发了愿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学习获得智慧~ 为什么“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呢,这里的“知”是“智”的通假字,“好知”就是喜爱智慧。“好知不好学”的人虽然主观上也喜爱智慧,表面上也阅读一些经书论典,或者听闻智者的言论,但是由于“不好学”的缘故,对所学的智慧浅尝辄止,因而所得到的智慧往往只停留在“闻 慧”的层次上,更深层次的“思慧”和“修慧”根本没有在其自相续中生起来。有时候,由于没有好学的精神,学习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误解、邪解经论教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时候,由于自己尚无判断能力,甚至阅读不正确的书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些邪知邪论也不自知。 《俱舍论》中说,所谓“闻慧”只是词句层次的了知,而“思慧”是通过对词句中所蕴含义理的不断观察和思维,从而在内心对词句中所蕴含的义理在思维层次上获得更加深刻的定解,而“修慧”是指自心对所获得的定解通过禅定等方法不断串习和安住后,自心无需再借助词句和思维即能任运具备的智慧。例如,某人听说了“自私不好,慈悲利他好”的词句之后,自己也能重复此词句,但是未必真正观察过该词句中所蕴含的道理,此时此人只是获得了“闻慧”;如果进一步在“闻慧”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和思维为什么“自私不好,慈悲利他好”,就会渐渐对该词句所蕴含的义理生起定解,此时此人所获得的智慧就是“思慧”;有了“思慧”,未必能够真正做到慈悲不自私,如果此人在“思慧”的基础上,进一步不断串习慈悲、戒除自私,渐渐就会越来越慈悲,如果无需借助于词句和思维,慈悲能在此人相续中任运生起,此时此人就获得了“修慧”。又如,某人读了几遍《金刚经》中的句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后,就能背诵该偈颂,但是对这句话的真实义理到底是什么未必理解,此时此人所获得的智慧就是“闻慧”;如果进一步对该偈颂进行不断的思维,用各种教证和理证来不断观察为什么像山河、大地、房屋、树木这样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境、幻化、水泡、影子、露水、闪电”一般,虽然显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无有任何自性,这样就会在心中对“万法皆空”的智慧生起定解,此时这个人就获得了“思慧”。获得“思慧”层次上的空性智慧,此时还没有真正证悟空性,如果在“思慧”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观察和安住轮番而修的方法,让自心不断安住在空性的觉受和体验之中,久久无需借助词句和思维,空性的觉受在自相续中能够任运生起时,此人就获得了空性的“修慧”。 由此观之,“好知不好学”之人,由于“好知”之故,可以获得一些“闻慧”和少许“思慧”,由于“不好学”之故,也即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思慧”就无法进一步深入和圆满,“修慧”也无法在其心中生起。在这些人心中,虽然知道一些词句上的道理,但是由于没有深入思考和实践的缘故,这些道理还处于真伪混杂、纸上谈兵的层次,是似是而非的“智慧”,离真实的智慧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这些人往往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实的智慧,于是行为上就会“放心大胆”按照其所理解的“道理”去做,但是由于其所理解的“道理”并非真实的道理,所以其取舍必然会招致最后的失败,因此说这些人在取舍上的“放心大胆”实际上已经成了“放荡不羁”。孔子在这里用“荡”这个字,活灵活现地将这类人的形相跃然纸上。人怎样是“荡”呢,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明明是错误的,却自认为正确;明明是下劣的,却自认为很高明;明明是恶,却自认为善;明明愚昧不堪,却自认为聪明不凡。所以,“荡”实际上是无知和傲慢相结合的产物。 《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对万事万物的道理进行认真观察和研究之后,智慧就会渐渐臻于圆满,智慧圆满之后意就诚——也即内心会诚心诚意地按照真理办事,人做到意诚之后所思所想就正确,所思所想正确行为语言就会正确,行为语言正确家庭就和谐幸福,家庭和谐幸福则国家(或单位)就会秩序井然,国家长治久安则天下就会太平。由此可见,智慧圆满才会意诚,意诚的表现就是小心翼翼,始终保持正知正念,唯恐自己的身口意违越真理——也即因果规律和诸法实相。而“荡”刚好和“意诚”相反,思想、行为、语言极其放肆,无所顾忌,不畏因果。所以,“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这句话实际上是从反面解释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地学习,就不会有圆满的智慧,智慧不圆满,意就不诚,意不诚的表现就是在身口意方面放荡不羁。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智慧不圆满而行为放荡不羁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不少人思考之后,认为人自私自利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在思想、行为和语言上往往会极其放肆地为个人谋取私利,呵护所谓的自我。有权的,便放肆地贪污受贿;有力气的,便会放肆地以力欺人;有点小聪明的,便会放肆地以小聪明骗人;能说会道的,便会放肆地以口欺人。事实上,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格物知至”而造成的放荡。如果我们愿意坐下来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自私自利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利。自私是我们整天闷闷不乐的根本原因,自私使我们整天忙忙碌碌无法停息,自私使我们的内心处于永无停息的追求之中,自私使我们时常怒火中烧不得安宁,自私使我们傲慢无礼、无视他人的所思所想,自私使我们嫉妒他人的安乐和成就,自私铸就了世间的一切悲剧和痛苦,自私会使我们堕入三恶趣受苦,自私使我们无法成就高尚的人格,自私使我们内心无法对可怜的众生生起慈悲。又如,有人认为杀生吃肉无有恶业、可以滋补身体,于是便放肆地杀生吃肉;有人认为只要无人知晓,贪污受贿或盗窃就不要紧,于是便乘“四下无人”之际放肆地贪污或盗窃;有人认为贪图女色并不是什么恶业,于是便放肆地邪淫;有人认为,说谎无有恶业,于是便放肆地说谎;有人认为恶口伤人可以解决问题,于是便肆无忌惮地讥毁别人;有人认为挑拨离间也不会有什么恶报,于是便随意地用言语破坏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说一些绮语也没有什么恶业,于是常常口说绮语;有人认为贪嗔痴是存在于心中的,只要没有付诸行动,可能也没有关系吧,于是便放纵内心的贪嗔痴。实际上,凡是放肆地行持十恶业者,都是没有好好观察和学习十恶业的危害所致。又如,有些人稍微听闻了一些佛法中关于空性的道理,就认为反正“万法皆空”,取舍因果也没有什么必要了,于是在行为上就开始放荡不羁起来了,吃肉、喝酒、邪淫、说谎样样皆沾染。古人说:“无知者无畏”,这句话一语道中了一个人放肆的原因是无知,而无知的原因则是不好学。 麦彭尊者在《二规教言》中也说:“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意思是,有一类智慧没有臻于究竟的人,他们会耍小聪明,内心狡猾、诡计多端,以为没有什么过失,这实际上是由于放逸而造成的危害。事实上,仔细观察就会知道,“小聪明”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有时虽然暂时得到了所期望的结果,却会导致更多的过患和痛苦。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学习怎么会有智慧呢,不实践怎么会有真知灼见呢,没有智慧,怎么会按真理办事呢,不按真理办事,怎么会让自他离苦得乐呢,所以,要想离苦得乐,必须从“好学”开始~ 为什么“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呢,这里“贼”是“伤害、残害、祸害”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讲信用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是害人害己。要理解孔子所说的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信”。实际上,“信”就是信守诺言。按照所承诺的对象来划分,诺言可以分为对他人所承诺的诺言和对自己所承诺的诺言。例如,我们答应帮助某人完成一件事,自己按照承诺去兑现,在没有完成诺言之前一直不放弃努力,这是对他人信守诺言;又如,发现自己有背 后说他人坏话的缺点,观察这个缺点的危害之后,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背后言人是非,如果发誓之后自己能一直不违犯这个誓言,这是对自己信守诺言。 信守诺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品德。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不能不守信用,如果和人相处没有信用,世间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完成,就像大车、小车没有“輗軏”这些部件带动,就根本无法行走一样。由此看来,人生在世,缺乏恪守诺言的素质,就会寸步难行。《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如果什么人对自己的承诺无有变更地去兑现,这个人不仅自己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还会使他人信受其言。 既然恪守诺言是如此重要的品德,为什么孔子说:“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呢,原来,世间的一切事情从其后果来分,可以分为善事和恶事两种,凡是那些可以在现在和未来带给自他以幸福和安乐的事情称为善事,凡是那些会在现在和未来带给自他以痛苦和灾难的事情称为恶事。所以,在对一件事情进行承诺之前,必须先用智慧详细观察这件事的后果。如果是利益自他的善事,这样的承诺就会给自他带来利益;如果是损害自他的恶事,就不应当承诺,如果不加观察地加以承诺,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弟子规》中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意思是说,如果是给自他带来痛苦和灾难的事情,就不应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会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兑现,就会损害自他;不兑现,就会使自己背上了失信的恶名和思想负担。 此外,即便所承诺的事情是善事,也要观察自己有没有能力兑现承诺。如果所承诺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承诺也会毁坏自己,最终使他人对自己心生怨恨。孔子说过:“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意思是说,承诺之后却不能兑现,则招来的怨恨大于当初的不承诺。《礼记》中说:“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意思是说,只是口头上承诺别人而实际上办不到,怨恨和灾难就会降临在这个人的身上。古人也说:“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意思是说,轻易就给予你承诺的人往往很难兑现其诺言,喜欢当面称赞你的人必定也是喜欢背后说你坏话的人。 不好学的人内心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表现就是对一件事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处于懵然无知或者一厢情愿的想当然之中。所以,愚昧的人如果具有恪守信用的优点,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和危害。因为这些人在承诺之前,根本不去观察所承诺事情的利害,或者对所承诺之事的利害心中认知颠倒,明明有害认为有利,明明有利认为有害。“好信不好学”的人就像一个无知的小孩掌握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利刃一样,随时都会伤害自他。本来,世间有很多事情,没有利刃的帮助,根本无法完成;但是,如果将利刃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就会给自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同样,具有恪守诺言的品德,可以承办很多自利利他的事情,没有这个品德,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但是,当这个品德被用于干坏事时,却会加速坏事的完成,扩大坏事对人们的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好学”而没有智慧,由于没有智慧而轻易承诺,结果给自他带来危害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不少人本来根本不会打麻将赌博,对打麻将赌博也没有什么兴趣,但被一些“好友”盛情邀请某某时候、在某某地点打麻将消遣。这些被邀请者由于平时“不好学”的缘故,对打麻将赌博的危害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加以观察过,于是就轻易地就答应了。由于“好信”之故,虽然有家人的反对,临时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但是为了兑现承诺,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一局下来,兴趣倍增,渐渐地内心开始迷恋上了打麻将赌博,乃至不能自拔;再以后,由于“好信”之故,就每场必到了;再以后,越赌越大,越赌越凶,整日整夜不归家,自己的事业也荒废了,家庭矛盾也日益突出;再以后,就赌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了。仔细观察这些人败落的过程,他们自己讲究信用、恪守诺言的素质对其败落确实 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由此可见,“好信不好学”确实会毁坏自他。又如,有些生意人通过自己辛辛苦苦的劳作,好不容易才积累了一点财富。在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某某人,交淡之中听说投资某项目能够赚钱,自己也不去认真观察和调查,就轻易相信,而且承诺一起去投资这项生意。由于已经承诺之故,虽然后来发现了一些漏洞,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兑现诺言,结果最后不但不能赚到钱而且还亏损了很多,对自他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在佛门中也有因“好信不好学”而造成毁坏自他的现象。例如,很多道友常接到通知:某处某时有一个大灌顶,灌顶者是如何道行高深莫测,于是也不去观察,就轻易答应,后来虽然想到灌顶是件严肃的事情,不能随随便便,但由于已经向别人承诺要去的缘故,还是去接受灌顶了。灌顶之后,结识了灌顶上师,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交往之中发现灌顶上师并非像所介绍的那样道行高深,相反却存在一些过失,于是就开始诽谤。这就是佛门中“好信不好学”的典型范例~由于不好学的缘故,根本不知道灌顶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灌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实际上,灌顶是密宗成就的上师通过特定的仪轨为弟子驱除证悟心性的障碍、种植成佛种子的一种方法。通过灌顶仪轨,同时也给受灌弟子授予了密乘戒律,以及修学密法的权利。如理如法的灌顶具足无量功德,但不如法的灌顶却会给自他带来极大的过患。鉴于此,凡参加灌顶的人应该对灌顶上师有充分的了解,确信其是一个戒律清净并且具足灌顶资格的人,而且还要观察自己能否受持密宗的戒律。须知,密宗的十四根本戒要比通常的居士五戒严格很多,而且破密乘戒的罪业不知要比破居士五戒的罪业严重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在受居士五戒的时候会犹豫不决,相反在受密宗灌顶的时候却“勇往直前”,这显然说明这些人对灌顶意味着什么尚处于无知的状态。 《论语》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所给出的承诺要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承诺才能够被兑现。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承诺,永远也无法兑现。如果一个人不好学,就没有观察因果的习惯,没有观察因果的习惯就会对所承诺事情的善恶一无所知,对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兑现诺言也会“想当然”。 由此观之,在“信”与“智慧”这两种美德中,智慧是根本、是前提~缺少了智慧,“信”未必能带给我们以安乐;而有了智慧之后,“信”就会成为离苦得乐的强力助缘,难怪《周易》中说:“人之所助者,信也。 什么是“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呢,“直”是“性情率直”的意思,“绞”在古文中是“急切、急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性情率直,但是不好学、内心没有智慧,其弊病就是急躁盲动、不稳重。 什么是性情率直呢,性情率直的人具有一个特征,就是心里一旦想到什么,立即就会将心里所想到的在言语、脸色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直”的法相就是“无有改变”。例如,一条路如果是直的,则行走在其上的人就无需改变行走的方向;同样,一个人被称为“直”,则这个人内在的心相和外在的行为、语言就是一致的,心里想什么,行为和语言就会表现什么,不会出现内在心相和外在行为、语言不一致的情况。“直”的反面“曲”,“曲”的法相就是“变动、不一致”。一条路如果弯弯曲曲,则开始的方向和最后的方向可能完全相反;一个人如果“弯曲”,则心里所想的与嘴上说的、行动上做的可能就会相去甚远。例如,有些人心里明明喜欢一件物品,嘴上却说不喜欢,行为上也故意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这就是“曲”;又如, 心里明明对某人怀恨,但行为和言语上却对此人毕恭毕敬,这就是“曲”。由此可见,“直”实际上是诚实,是表里如一,而“曲”实际上是虚伪和表里不一。 性情率直、表里如一的性格好不好呢,孔子在这里说,如果此人好学、有智慧、取舍正确,则这个性格就是好的,会给自他带来很多利益;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好学,内心就愚痴没有智慧,从而取舍就会多有谬误,在这种情况下,性情率直、表里如一就反而成了一个缺点——急躁盲动。只要是急躁盲动,其后果往往就是后悔懊恼。急躁盲动者的特征就是急于将内心的一个想法付诸于外在的行为和语言,以实现心中的目标,但是由于不好学的缘故,也不去观察内心的这个想法或决定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周到、是否还有更好的改进方案、如果付诸实施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付诸实施后往往会发现结果并不是自己事先所想像的那样,于是内心后悔不已。 什么样的因对应什么样的果,或者说“如是因如是果”,是宇宙间的法尔,是真理,是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因具有生果的作用,当产生某果的因已经具备的时候,不生果是不可能的;因不具备,想生果也不可能;要想得到某个果,我们必须观察与这个果相对应的因,从因求果。当我们的内心掌握了一个因与果之间的对应,内心就得到了一个智慧,依靠这个智慧,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因会产生什么样的果,要得到这个果须从什么因去求。 内心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有业果愚。“业”实际上就是身口意三门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因为这三者一旦产生,就具有生果的作用,所以叫作“业”或“业力”。“业果愚”的征象就是对自己现前的身口意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心中一片茫然,或者处于一厢情愿的误解、错解之中。例如,有些人为了得到别人的尊敬,于是在语言和行为上就故意傲慢,以为傲慢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其实自己越傲慢就会越让别人反感和瞧不起,所以想通过傲慢之因得别人的恭敬之果,这就是业果愚。又如,有些人为了解决问题,就用非常严厉和凶狠的语言指责别人,以为这样别人就会惧怕自己,乖乖地“束手就擒”,谁知这样付诸行动之后,对方不但没有惧怕自己,反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这也是业果愚。又如,有些人以为有钱就有快乐,于是就拼命地去挣钱,在一阵打拼之后终于挣到了一些钱,结果发现除了自己购买东西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犹豫了之外,内心的痛苦和彷徨依然如故,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想想打拼时所经历的痛苦以及与家人的分离,再看看因没有时间教育子女而使得子女不成才的现状,才知道当初对金钱的看法有误,这也是业果愚——误以为外在的金钱是内心安乐的因,不知道内心的安乐与痛苦决定于内心看待外境的态度。 所以,为了避免言行的失误,我们必须养成好学的习惯——平时多多观察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以获得智慧,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时时刻刻仔细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及其会导致的结果。唯其如此,我们才能避免犯错误。思想在没有付诸行为和语言之前,只会影响自己的心灵,还不会影响到外境;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影响外境,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以致再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古人说“一言出口,驷马难追”,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言语说起来容易,但是一旦说出去之后,其产生的影响用四匹马也无法拉回来了。所以,在将自己的决定付诸实施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关于行为和语言要谨慎的教言,古人说了很多。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淮南子》中说:“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意思是说,言行不能苟且马虎,一定要仔细观察之后,选择最佳的方案付诸实施。宋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说:“临行而思,临言而择。”意思是说,行动之前一定要思考,看看这个行动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说话之前一定要观察,以选择最好的言语。荀子的《劝学》中说:“言有招祸,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乎。”意思是说,有些言行会招致灾祸和耻辱,所以君子之人对其身口意应当如何安立特别谨慎。宋代大文豪苏轼说过:“慎重则必成, 轻发则多败。”意思是说,言行谨慎则一定会成功,随随便便则往往会失败。《格言联璧》中说:“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pián)集。”意思是说,不观察思考并且性情急躁,就会一事无成;喜欢观察与思考并且心平气和,则各种祥和的事情就会降临。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中也说:“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据说,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对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要多听~将有疑问的事先放在一边,不要随便评论、判断,可以先说那些没有疑问的事情,这样言语上就不会出现忧悔;要多观察~将预感到后果不妙的事情先放在一边,不要随意付诸实施,可以先谨慎地做其它事情,这样行为上也不会出现忧悔。言语和行为都很少忧悔,政事就会处理得很圆满。”事实上,学佛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学佛人能够做到谨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佛也在其中矣~福德也在其中矣~但是,现前有些“不好学”的佛友并不这样认为。在这些人心中,学佛和求福报全部依赖于烧香、拜佛、跑庙、化缘、举行影像佛事这些事情之上,其实这些都只是学佛和求福的前行,虽能获得一点福报,但根本无法与谨言慎行所带来的利益相比。事实上,不学习就能离苦得乐的法,佛陀从来就没有宣说过~通过学习,获得智慧,遣除心中的业果愚,这是佛陀向我们所开示的离苦得乐的唯一无偏正道~ 重要啊~学习这件事情~在此世间,因一言而招祸、因一行而毁掉生命的事例简直多得无法枚举,这都是不学习、不观察、不思考而导致的悲惨结果。人人都知道要离苦得乐,甚至连动物也概莫能外,可是不通过学习遣除心中的业果愚,离苦得乐这件事只能是美好的梦想而已~
/
本文档为【 不学习的坏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