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2018-03-03 7页 doc 20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数字地球”系列研讨会综述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日前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数字地球系列学术研讨会”。这次系列学术研讨会由“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NSD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地球”和“数字地球的应用”三个学术研讨会组成,各开会两天。科技部副部长、地学部主任徐冠华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地学部副主任陈运泰院士作了会议主题报告。 “数字地球” 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由陈述彭院士和陈芳允...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数字地球”系列研讨会综述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日前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数字地球系列学术研讨会”。这次系列学术研讨会由“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NSD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地球”和“数字地球的应用”三个学术研讨会组成,各开会两天。科技部副部长、地学部主任徐冠华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地学部副主任陈运泰院士作了会议主题报告。 “数字地球” 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由陈述彭院士和陈芳允院士主持。来自18个部门36个单位的管理专家、两院院士、专家学者57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心发言人21人。 “数字地球” 学术系列研讨会之二“NSDI,NII与数字地球”由陈俊勇院士和李德仁院士主持。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为63人,分别来自37个单位。陈俊勇院士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李德仁院士作了会议小结,共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数字地球” 学术系列研讨会之三“数字地球的应用”由陈运泰院士和童庆禧院士主持。来自国内(包括港台地区)的7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对“数字地球”概念的共识 数字地球的定义和内涵为大家所关心。与会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视野不同,深度广度也不同。然而,通过这次会议对数字地球基本概念有如下共识。 1、地球是人类生活与生存的舞台、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数字地球就像是“数字银行”,是涉及生存、经济与安全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信息资源。 2、数字地球是一个以地球空间信息为基础(框架),嵌入(融合)各种地球的数字信息的一个系统平台,将数据的采集、存贮、处理、传输、通信等一体化,通过地球数据的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信息,处理和分析整体的地球科学问题,特别是为全球资源、环境以至教育提供先进的工具。 3、数字地球是在全球变化研究逐步深化;地球系统科学、IGBP(国际地球圈生物圈)计划突出人/球关系„„;适应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重新分配、经济区域重组、全球环境恶化和战争高度信息化的形势下出台的。 4、数字地球是一柄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时不可失,机不再来。 5、数字地球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既服务于全球战略、国家政府决策;又服务于千家万户,影响人们的生存、生活、生产与交往的方式。五角大楼用它来虚拟电子战争,在科索沃实践演习;戈尔又宣传它能为博物馆,为儿童作向导。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全球观念,将为海洋开发、陆地水资源管理带来崭新的局面;又为实现人本位、信息产业化、重新上岗提供蓬勃生机。 6、数字地球应该包括社会、经济、人文领域的应用,也只有包含了这些方面的应用,所树立的数字地球的概念才是全面的。有专家提出今后的数字地球讨论宜吸纳上述领域的专家和知识。 7、地学信息图谱是地球科学时空分异规律在时空维上的表达方式,这个科学概念很可能是将数字地球应用于地球科学的一个科学模式,知识挖掘的一个可行通道。 对“数字地球”建设的基础问题的共识 1、NSDI,NII,EOS 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基础。 SDI通常包含为确保实现信息访问所需的政策、机构、技术、标准、机制、财力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其内涵包括数据交互网络体系、基础数据集、法规与标准、机构体系等。 2、建设 NSDI 是在中国发展数字地球不可回避的基本步骤,应加大NSDI的建设力度。在SDI的基础上,可以加载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信息。此外,还应重视物理场等方面的因素。就空间数据本身而言,目前一方面数据多,一方面数据不够用。国家应大力发展多尺度、多类型的空间数据。 3、与会代表认为,数字地球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新的理论技术。中国在数字地球问题上应注意理论方法的创新,走自己的路,不要人云亦云。为此,需要研究建立数字地球的概念模型、框架模型。 对我国“数字地球” 建设的战略措施的共识 1、“数字地球”是一种政府行为。国家领导层的超前决策、立法、规范,对避免低级重复和资源浪费,至关重要。与会代表提出发展我国"数字地球"建设的16字方针“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阶段发展、共建共享”得到一致赞成,并主张向政府呼吁超前决策。大家一致呼吁,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加强领导。 2、就发展数字地球而言,其涉及到哲学、理论、技术、产业/政策问题,应充分重视其复杂性、长期性。 3、与会专家从不同侧面,不约而同地揭示了数字地球深刻的政治背景:在它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任务后面,还有全球战略的意图。因此,发展数字地球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富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必须要与国家目标结合起来。 4、数字地球应用,不是搞一个数字中国或数字流域就能够代表的,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这在科学研究上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在战略层次上也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5、要在国家的层面上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协同攻关,各施其责,地球科学需要抓那些与地学联系紧密而其它学科难于替代的问题,如数据结构、数据压缩、数据融合、可视化等。 6、要十分重视信息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国家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 7、数字地球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数字地球。 8、我国数字地球工程组织应打破条块分割,体现国家行为。国家应加强对此的领导,实行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进行软课题立项,研究有关政策。目前应首先确定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制定长中短期,应有具体的实施步骤。 对我国“数字地球” 建设具体措施的共识 1、气象卫星提供数据,进入每天预报,实现了与世界气象组织(WMO)网络交换卫星,业主明确,系列观测卫星计划落实。资源卫星和通讯卫星(民用)也应有国家目标。 2、信息平台,优势互补;多源数据,兼收并容。全球数据的获取,重在参与,充分利用国际卫星数据及库存,借花献佛,为我国海洋渔业,航运、贸易服务。本国卫星,重在宏观调控,着眼本国及地区内需;亚洲市场早已占满。航空遥感侧重于城市建设,精细农业,防灾救灾,找矿考古,估产保险,提供高分辨率数据。并服务于科学创新实验。地面观测站的关键则是上网。 3、大小卫星,各就各位。形成系列,相辅相成。形成气象卫星为先导,专业小卫星群为策应。大型雷达卫星或综合型卫星为后盾的大格局,国家对小卫星发展要统筹规划,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性。 4、目前我国海洋与陆地基准面不统一的问题亟待解决,建议国家尽快组织建立海陆统一连续的基准面。DEM、(数字高层楼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线划图的等地球空间框架数据的生产技术已较为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三维空间数据生产技术和研究解决真三维GIS的关键技术。此外,还应发展空间数据更新技术及其政策措施。 5、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将是数字地球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应重视对DEM、数字影像、数字地图数据的集成管理以及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问题的研究。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应用都离不开软件,涉及到大型软件系统问题,信息科学在其中大有用武之地。应发展软件构件技术,生产相应的基础构件、领域构件、专业构件,解决系统演化、将老系统提炼为新系统的问题。 6、与之相关的技术前沿还有分布式技术建模与仿真、空间智能体、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时空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 7、加快我国NSDI,NII的技术标准与网络建设。应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空间数据的定义,制定相应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应有三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一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二是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三是公司、企业。 8、建立我国的空间数据交换与分发网络体系,发展相应的高速通讯网络与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工作证技术、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技术、网上审批与计费等。 9、目前需要加速中国NSDI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国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实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更新工程;制定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测绘标准;制定地理信息共享政策和法规;建立国家空间数据协调机构;参与相关的国际活动。应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国家数据中心群。 10、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强调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数字地球战略框架实现高层次高起点的结合。 11、在已有基础上的集成,将大量的地球科学数据规一、整编、数字化、信息化,特别是调动国家各部门的力量,不仅是国内数据,包括国外、全球的数据,形成数字地球的大框架。 12、要重视虚拟技术在数字地球计划中的发展和应用,要建立虚拟地球实验室。 13、在重视空向信息获取,或者有人说中国的数字地球要建立自主、稳定可靠的空间数据源,特别是航天数据源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国地面数据的优势,因为这是我们掌握自主性的地方。 14、当我们重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建立信息应用基础设施(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FRASTRUTURE)——主要包括模型和标准,特别是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系统,这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15、要特别强调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法规政策方面的研究,尽快出台一些保障措施,以此带动各部门已有数据的整编。 16、数字长江,主要是针对长江产业带的自然、社会和经济信息规一化、标准化,作为平台解决这个产业带上的PRED时空问题,促进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17、数字城市,最具应用活力和前景的问题,有人说是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这个神经网络上的神经元来看待,这是对数字城市重要性的一种概括。 18、中国的土地资源是中国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如何使16亿人活得更好,总是悬挂在我国政治家,科学家头上的一把德摩克利斯剑。高动态,高精度而且宏观地不间断监测土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十分迫切而现实的切入点。 19、灾害是中国影响面最广,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灾害监测、评估,进而预测,预警列入切入点的是理所当然的。 20、数字地球从战略上讲广至全球,也可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甚至地块。精确农业将地学、农学、生物学的信息数字化到了田块,是农业信息革命的体现,是中国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的走向。作为数字地球的切入点,我们应积极迎上去,让数字地球这种战略概念进入生产者的日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主要不同意见 1、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地球概念。有专家认为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地球概念,不能对国外概念的跟踪和套用。 2、要分清中国数字地球和数字化中国的概念。 3、“数字地球”是庞然大物。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出发,切入 点选在那里好呢,有的主张整编现有数据库;有的主张抓城市试点,有的主张抓流域、水资源、 黄河;有的主张抓海洋,有的主张抓小卫星。
/
本文档为【为我国“数字地球”建设出谋划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