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李生论善学者[宝典]

2017-10-25 7页 doc 21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李生论善学者[宝典]李生论善学者[宝典]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
李生论善学者[宝典]
李生论善学者[宝典]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 (1)善:善于,擅长 (2)还:(xuán)通“旋”,转身。 (3)故:特意,故意。 (4)厌:满足。 (5)信:真的。 (6)说:(yuâ)通"悦",高兴。 (7)罔:通"惘",困惑。 (8)志:通"记",记住。 (9)说:(shuì)劝说。 (10)愠:恼火,恼怒,生气。 (11)迨:(dài)等到。 (12)不敏:不聪明,古代人用来称呼自己,表示谦虚的词。 (13)而:表示承接 (14)其:他的。 (15)或:有人 (16)谓 :说。 (17)悉:都。 (18)谢:道歉。 (19)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昭:表明,显示。 (20)烔戒:明显的警戒。 (21)逾:超过。 (22)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 (23)盍:何不 (24)益:更加 (25)虽:即使 (26)耻:以...为耻 (27)贵:以...为贵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启示】 孔夫子那句:“不耻下问”,谁都会张嘴读,但是做起来真真是难。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所以,凡不明白的要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而最忌讳的,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现在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贾岛推敲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董遇“三余”读书 【原文】 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 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邴(bǐng)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一分钱。”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食凫雁以秕 【原文】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必以秕,无得以粟? 。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节选自贾谊《书》) 【注释】 ?凫雁:指鸭鹅。?粟:旧时泛称谷米。?秕:没有成熟的谷子。?汝:你。?暴:日晒。?大会:长远计划。?苟:假如。?择:两样。 【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惰懒,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 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鹦鹉救火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 ,皆为兄 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 ,即为灭火。 (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 【注释】?集:栖息。?辄:总是。?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濡羽:沾湿羽毛。?侨居:寄居,寄住。?善行:行为善良。?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 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班超传(节选)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一点不感到难为情。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去见一个看相先生,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想问个究竟。这算命的指着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 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于是 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而被免官。
/
本文档为【李生论善学者[宝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