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

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

2017-11-17 32页 doc 56KB 2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7413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在“一体两翼”战略框架下加快东西部地区发展的研究——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版权所有: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常州市行政学院作者:市政府研究室:盛祖祥、高平、胡军生、吴颖、姜辉、陈云峰、潘益新、苑全驰正文一、研究背景常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商埠重地,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从经济的演进历史看,自隋朝废郡设州至民国的1300多年间,常州工商业的发展获得过两次大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使常州成为“自苏淞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
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
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在“一体两翼”战略框架下加快东西部地区发展的研究——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版权所有: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常州市行政学院作者:市政府研究室:盛祖祥、高平、胡军生、吴颖、姜辉、陈云峰、潘益新、苑全驰正文一、研究背景常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商埠重地,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从经济的演进历史看,自隋朝废郡设州至民国的1300多年间,常州工商业的发展获得过两次大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使常州成为“自苏淞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交通中心,被称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由于古近代的交通以水运为主,商铺、作坊、民居、集市依河而建,于是,常州的商贸业、手工业和城市形态沿大运河布局的东西走向带状格局开始逐步形成。一千多年来,大运河成为常州商品经济兴起和发展的摇篮,成为常州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轴。常州历史上发展的第二次机遇是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沪宁铁路的建成,使常州从运河经济时代开始跨入运河经济和铁路经济并重的新时代。由于铁路的开通,常州获得了水运和铁路交通兼备的优势,以刘国钧为代表的近现代工业先驱抓住机遇,创办了一批新兴工业,1936年吴淞机厂(现在的戚机厂)又迁至戚墅堰,常州的民族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沪宁铁路在常州境内与大运河基本平行,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常州城市东西走向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历史上形成的这种沿运河铁路两条交通大动脉、东西走向带状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格局,促使生产要素向东西向集聚,导致南部和北部的城市发育和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北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种沿河经济和沿路经济的局限性日趋显现,城市空间呈窄长带状的弊端也愈加突出。于是,“控制东西,向南北发展”的战略决策酝酿而成,作为濒江城市如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摆上了议事日程,常州开始了重大的战略性转移,揭开了历史性的发展新篇章。按照“控制东西,向南北发展”的思路,1981年版的我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以老城区为中心,以戚墅堰、新闸、湖塘、龙虎塘为辅的“一城四点”组群式布局的空间结构。1989年版的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为“控制东西、发展南北、重点向北、开发江边”,首次提出了开发江边的战略,同时在城市架构上将原来的“四点”扩展为“四翼”。1996年版的规划将“控制东西”修正为“完善东西”,在认识层面上有了新的提升。2004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常州市区空间发展方向定为“拓展南北,提升中心”,提出形成“一体两翼”、“一主二副”和“九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总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确立向南向北发展的战略思路,到1992年常州国家级高新区和1996年武进省级高新区的建立,直至现在形成南北两翼初具规模、竞相发展的格局,应该说是我们常州发展历史上的精彩之笔。作为“北翼”的新北区,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功能日益显现,2004年的GDP、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市区的15.7%、17.4%和40%。作为“南翼”的武进区,凭借“两城两湖一区”(古淹城、大学城、太湖、滆湖、武进高新区)的基础和优势,正在向现代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居住区的方向快速发展。这种“南北两翼、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正引领着常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深刻影响着常州的城市形态、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的调整和变革。南北两翼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常武地区资源的融合,拓展了常州的发展空间,拉开了常州特大城市的框架,提升了常州的区域竞争力。但是,事物总是有其另外的一面。在“向南向北发展”的思路指导下,要素配置、导向、人才流动、产业发展等都向南北两翼倾斜,使南北部地区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东西部地区的一些资源因受其吸引也向这两翼转移、集聚,从而造成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下降。按同口径比,1995年东西部地区的GDP占市区总量的20.7%,而到2004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6%;2004年东西部的户籍人口占市区的20.2%,但创造的财政收入却只占市区总量的14.1%。虽然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但在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大大落后于与其接壤的无锡、江阴乡镇。例如,江阴的申港镇前些年经济远不如武进的焦溪,甚至连买菜都要到焦溪来,当地民间曾有“宁往南嫁一里,不往北嫁一米”的说法,可今非昔比,今天申港的经济总量已是焦溪的近三倍。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及早加以重视,已经显现的“南北强、东西弱”的迹象将会延续并扩大下去,从而有可能矫枉过正,重现历史的旧幕,造成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不协调、不和谐。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在“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框架下,从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提升常州整体竞争力出发,认真研究常州市区东西部板块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发挥其在常州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二、“常州市区东西部地区”的界定及其加快发展的必要性我们所说的“常州市区东西部地区”的范围超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所说的主城区的东西部,也不包含金坛、溧阳两市(它们是常州市域4375平方公里范围的西部板块),而是指市区1864平方公里范围内处于东、西部的武进区部分乡镇和主城区东西部的部分地区(见示意图)。与《规划》相对照,我们所指的常州市区东西部包括城东组团的戚墅堰区、横山桥片区(包括横山桥、郑陆、芙蓉、焦溪)和城西组团中的卜弋片区(包括卜弋、邹区),以及奔牛罗溪片区中的奔牛镇和洛阳横林片区中的横林镇。若用道路来大致划界区分的话,则市区东部板块大致是指青洋路以东至无锡界、312国道以北至江阴界范围内的地区,包括戚墅堰区和横山桥、横林、郑陆、芙蓉、焦溪5镇;市区西部板块大致是指新机场路以南、长虹西路以北、外环西路以西至丹阳界范围内的地区,大致包括钟楼经济开发区和新闸、卜弋、奔牛、邹区4镇。常州市区东西部约有44万户籍人口,面积约391平方公里。之所以把这些地区统称为“常州市区东西部地区”,主要是出于常武城乡一体化的考虑,把武进东西部毗邻主城区的乡镇以及处于主城区东、西方向最前沿的城东组团和城西组团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利于促进市区东西部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变革,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加快常州市区东西部板块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重构常州区位优势离不开东西部的崛起。自古以来,常州就是区域交通的枢纽,人称“三吴喉襟”、“东南要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常州逐步成为连接苏中、苏北、浙北和皖东南的交通要道,具有江河相连、通江达海的区位交通优势。但近几年来,我省范围内作为城市化要素之一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物流、客流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随着江阴大桥、新长铁路、润扬大桥的通车和苏通大桥的开工建设,常州的区位交通优势正面临弱化的倾向。同时,常州处于沪宁线的中点,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如果交通条件优越,可形成接受这两大都市辐射的叠加正效应,就有可能实现在沪宁线中部的崛起。但地理经济学中有一个“蜂巢理论”,就是说两个都市圈就象两个“蜂巢”,其对外影响的边界由运输成本来决定。也就是产品从两个市区运到某一个地方运费是一样的,则那个地方就是都市圈的边界。而从都市圈的中心到都市圈的边缘,大约是150公里左右,半天可以往返。常州恰恰处于到上海和南京运输成本大致相当的边界位置,这是其一。其二,现在上海与苏州、南通的一体化格局正在并即将形成,南京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不断强化与镇江的联系,无锡则利用过江通道的优势加紧向苏中、苏北扩展影响。在这样的格局下,常州受到的可能不是两大都市圈影响的叠加正效应,更多的是挤压负效应、边缘效应。而扭转这种趋势就需要发挥东西部地区特殊的区位功能。常州东西部地区处于连东接西的特殊地理位置,承担着东承上海辐射,西启金坛、溧阳发展的历史使命。东部地区地域广阔,发展余地大,并紧邻无锡,沪宁高速和常澄高速交汇于此,是常州接受上海经济辐射和连接苏州、无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桥头堡”,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纽带和节点;西部地区现有312国道、321省道(常金线)和常溧线贯穿,起着承接南京、带动金溧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俟西绕城高速和常泰过江通道建成,其连接苏北平原和浙皖山区的大交通枢纽作用将十分突出。如果我们不重视东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就可能会在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上出现“断层”;如果我们不发掘西部地区区位交通的巨大潜力,就可能会弱化常州在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总之,不充分发挥东西部地区连东接西的门户作用,保持并筑固原有的区位优势,就有可能逐步被边缘化,错失加快发展的良机,影响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对东西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市确立了建设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到1864平方公里,在苏锡常中常州市区面积最大。当前,我市已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在邹区、新闸、横山桥等紧邻主城区的乡镇,普通商品房价格都达到了2000元/m2以上。虽然,这些镇具有紧邻城区的优势,但由于没有纳入主城区的规划范围,得不到基础设施配套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层次也难以有质的提升。而且,随着主城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建设成本的提升,城市发展已呈现加速向周边地区扩张的势头。从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统筹谋划这些镇的建设与主城区的发展,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市的有序发展。因此,加快市区东西部的发展也是正确进行城市功能分工、有力助推城市现代化和特大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第三,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东西部与南北两翼协调并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常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并实施了“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离开了东西部的支撑和发展,单纯依靠“南北两翼”,就很难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东部戚墅堰区的制造业优势非常明显,轨道交通、汽车配件等产业已初步形成气候;横林、横山桥、芙蓉、焦溪、郑陆等镇的新型冶金、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已有一定基础。西部钟楼经济开发区具有快速崛起的态势,奔牛、邹区、卜弋等镇的线缆、机电和旅游用品等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还有奔牛的空港优势和凌家塘地区的物流基础。因此,研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掘东西部的优势和潜力,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对加快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三、东西部概况及优劣势分析(一)基本情况东部“一区五镇”面积总计2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7万,分别占市区的12.2%、12.5%,人口密度为1200人/平方公里。2004年完成GDP87.6亿元,约占市区的10.5%;完成财政收入10.9亿元,约占市区的7.5%。西部“一区(开发区)四镇”面积总计1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7万人,分别占市区的8.7%、7.8%,人口密度为1010人/平方公里。2004年完成GDP50.5亿元,约占市区的6.1%;完成财政收入5.7亿元,约占市区的3.9%(主要指标见表1)。表1:东西部各区镇2004年主要数据表序区、镇GDP(亿元)GDP增幅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收入增幅面积(km2)户籍人口(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东部戚墅堰区15.7044%3.5040%357.967386郑陆镇14.6925.2%1.209%47.533.847193芙蓉镇5.8618.1%0.5619%20.92.57280焦溪镇11.1213.2%1.2510.7%41.24.56700横山桥镇19.6823%2.1478%37.033.58086横林镇20.5629.3%2.2651%46.6857800小计87.6126.4%10.9138.1%228.3427.3/西部钟楼开发区10.1239%2239%11.651.93/新闸镇7.28169%0.6261.5%14.82.67288奔牛镇10.225.4%1.0327%55.675.076800卜弋镇8.7519.9%0.5845%39.663.286702邹区镇14.218.1%1.588%40.563.587200小计50.5352.6%5.7392%162.3416.46/(二)东西部发展指标与整个市区的比较分析从经济指标看,东部和西部人均GDP(按户籍人口统计)分别为32100元、30700元,只有市区平均水平的83.2%和79.5%;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4000元、3480元,只有市区平均水平的59.6%和51.9%;每平方公里GDP和工业总产值,东部分别为3842.5万元、1.04亿元,只有市区平均水平的86.3%和88.1%,西部分别为3119.1万元、0.87亿元,只有市区平均水平的70.0%和73.7%。相比较而言,东部的主要指标明显好于西部。从发展速度看,东部GDP增幅为26.4%,西部为52.6%,分别高出市区总体增幅3.7个百分点和29.9个百分点。东部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低于市区3.3个百分点,西部为36%,高于市区7.7个百分点,西部明显快于东部和整个市区。西部的新闸镇发展较快,在全市68个乡镇中的经济排位,由去年的第23位飚升到第15位左右,财政收入、工业销售收入、工业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居全市前茅。从利用外资看,东西部协议注册外资分别约为16000、35000万美元,占市区总额的32.1%;实际到帐外资分别为4800、9600万美元,占市区总额的30.9%。钟楼开发区协议外资和实际外资均超过东部总和。钟楼开发区经过前两年“三高”优势打造阶段,去年明显发挥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效应,进驻企业项目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实际外资在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名列第一,仅次于常州高新区。戚墅堰经济开发区在全市九个开发区中排名第五,优势发挥尚不明显。表2:东西部2004年利用外资数据表序区、镇协议注册外资(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万美元)自营出口(万美元)东部戚墅堰区1000033174300郑陆镇15404003000芙蓉镇1564181150焦溪镇5231161050横山桥镇2205040000横林镇20007109800小计15847477458300西部钟楼开发区2990080331970新闸镇1600800800奔牛镇3691902500卜弋镇6003556000邹区镇22002202000小计34669959813270从产业结构看,东部三产比例为4.7?63.0?32.3,西部为10?56?34,东部工业化程度高,一产、三产比例较西部低,西部一产所占的份额明显偏高,并高出全市5.3个百分点。东部、西部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39亿元、142亿元,分别占市区的10.8%、6.4%。东部、西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44亿元、84亿元,户均产值分别为4200万元、3800万元,低于市区平均水平的4515万元。需要说明的是,钟楼开发区因近两年大多数进驻企业需完成基建,尚未进入产出期,故平均产值水平暂时较低。表3:东西部2004年工业经济主要数据表(单位:亿元)序区、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幅销售收入工业利税工业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总产值超亿元企业东部戚墅堰区52.820%51.73.489536.310郑陆镇28.621%25.822.182.65615.674芙蓉镇14.532%111.21.5244.38焦溪镇2613%232.122.657816.53横山桥镇54.625%5356.36845.97横林镇6238%585.35.27324.83小计238.525%222.519.226.339414427西部钟楼开发区33.7535%33.822.6523.5411.93新闸镇38.557%36.81.16.56529.16奔牛镇2441%23.81.051.82419.96卜弋镇1528%13.50.81.627123邹区镇30.218%282.23.16220.56小计141.536%135.97.836.521983.421表4:东西部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表(单位:亿元)序区、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占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占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占比东部戚墅堰区15.70.352.2%12.2578%3.119.8%横林镇20.560.663.2%13.867.1%6.1029.7%横山桥镇19.680.080.9%12.664%6.935.1%芙蓉镇5.860.569.6%351.2%2.339.2%焦溪镇11.120.121.2%6.356.7%4.6041.4%郑陆镇14.692.2215%7.2249%5.2536%小计87.614.094.7%55.1763%28.2532.3%西部钟楼开发区10.10.252.5%8.7586.5%1.111%新闸镇7.280.283.9%4.562%2.534.1%奔牛镇10.21.1211%4.5945%4.4944%卜弋镇8.751.9522%3.338%3.540%邹区镇14.21.510.6%7.250.7%5.538.7%小计50.55.110%28.356%17.134%(三)优劣势分析东西部的发展各有优劣势,且存在着一些共性。优势之一:区位条件独特。312国道、沪宁铁路、沪宁高速、京杭运河等横穿东西部。东部距江阴港近,境内有沪宁高速和常澄公路,具有为制造业提供配送、仓储和中转等现代物流业的优势,同时又是接受上海辐射的前沿阵地,部分乡镇还受到常州中心城区和武进的双重辐射。西部紧邻金坛、丹阳两市,历来是贯通苏北、皖东的交通要道,是常(州)金(坛)线、奔卜线、新常溧(阳)线交汇地,西将有西绕城高速,西北现有常州民航机场,随着常泰过江通道的建设,西部的区位优势将明显提升。优势之二:发展资源丰富。东西部地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东部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加上近几年公路网络的逐步形成,为城市产业布局和人口集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空间载体。西部具备优越的空港资源和水港资源,奔牛镇建有省内最大的内河港,距离常州长江万吨级码头仅15公里。卜弋、奔牛、邹区三镇的特色种植养殖、花卉苗木等都形成规模,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优势之三:产业基础较好。东部产业门类较多,产品丰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市轨道交通、新材料、新型涂料等国家级产业基地的主要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做大做强东部组团的重要载体。另外,横林是全国三大地板生产基地之一,强化木地板销量占全国的45,,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同样,近几年西部的新兴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钟楼开发区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三大产业为主导,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吸引了一些大项目,可望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将起到很强的辐射作用(东西部主要产业门类见附表5)。表5:东西部主要产业一览表序区域主要工业东部戚墅堰区轨道交通及配件、服装、汽配、电线电缆、电机电器、印刷包装横林镇地板、家具、轻工、电子、灯具横山桥镇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食品、轻工芙蓉镇机械配件、调味品、化工、涂料、电子电器、珍珠工艺、轻工业焦溪镇一次性医疗器材、干燥设备、塑料机械、机械制造、化工、印刷包装、电子电机、食品加工、装潢建材郑陆镇建材装饰、空调、鞋业、自行车、化工、冶金、农机与配件西部钟楼开发区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闸镇冶金工业、纺织机械、电子信息奔牛镇电线电缆、粮油加工、服装纺织、电子电机、精细化工、制鞋、精密机械邹区镇电子元器件、纺配、建材等传统产业,反光膜、稀土、镁合金等新材料卜弋镇旅游用品劣势之一: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东西部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业特色不鲜明,显得比较散而乱、多而杂,并且存在产品关联度低、技术含量少、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结构性弊端,对高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发展的后劲不足。例如:邹区的灯具生产几乎无科技含量,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量的增长,且大多以装配为主,分散在一家一户,发展产业集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最基本的规模效应,难以与广东等地的灯具行业抗衡。劣势之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东西部一些乡镇虽然整体实力较强,但其外向化程度已明显落后于南北两翼。2004年,东西部协议注册外资分别只占市区的10.1%、22.0%,实际到帐外资分别只占市区的10.3%、20.6%。西部的奔牛、卜弋、邹区三镇协议外资分别只有369万美元、600万美元和2200万美元,实际外资也仅仅为190万美元、355万美元和220万美元,与南部的湖塘镇(2004年协议外资5000多万美元、实际外资1000多万美元)相去甚远。东部地区的横山桥镇整体经济实力毋庸置疑,去年完成54.6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但协议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仅为220万美元和50万美元,在东西部诸镇中排名最末,与经济强镇的地位极不相称。劣势之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在道路建设、自来水引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比较突出。例如,郑陆镇离武进中心区较远,而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更为现实,但从郑陆到新北、天宁和戚区还没有较为便捷的通道。同样,西部也存在着类似问题。东西部各镇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水平普遍不高,投入总量不足,产出率较低。劣势之四:城镇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城镇化已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东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崛起阶段,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但这段时期内城镇化的步伐没有跟上,出现了城镇容量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很多乡镇城镇功能不完善,缺乏为当地企业服务和配套的设施,这些都制约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2)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大多数乡镇的规划建设起点不高,缺乏个性和现代气息,存在功能雷同、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现象。四、加快东西部地区发展的路径选择(一)东西部地区的功能定位东西部地区作为常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两极,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要以这些优势为依托,把东西部地区建成我市特色产业的集聚区、重要的现代物流园区和都市农业的示范区。东部:依托戚墅堰经济开发区和沪宁高速、沿江高速穿越而过的有利条件,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和带动,形成以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型冶金、地板、干燥机械、医疗器械、装饰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群,建设横山桥、横林两大重点小城镇,发展以芳茂山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使其成为工业基础扎实、产业集聚明显、现代物流和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板块。西部:依托钟楼经济开发区和常州机场、沪宁高速及规划中的常泰过江通道等交通优势,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灯具灯饰、交通建筑、电线电缆、反光膜产业等为重点的制造业高地,建设奔牛、卜弋两大重点小城镇,发展奔牛、凌家塘市场物流业,使其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物流基地,沟通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都市农业的展示区。(二)东西部地区发展的路径路径之一:承东启西东西部地区具有向东承接上海连接苏州无锡、向西联系金坛、溧阳的区位优势。应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区位条件,确立东西部地区门户地位。就东部地区而言,要依托紧邻无锡,物流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等特点,主动接受上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辐射,加强与上海、无锡等地的经济联系,吸引更多的上海、无锡企业到东部地区投资,使东部地区成为吸收、接纳上海经济辐射的前沿,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水平。就西部地区而言,要依托紧邻常州机场、物流比较发达、发展腹地较大等特点,加强与金坛、溧阳等地的经济联系,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市对金坛、溧阳实施经济辐射的桥梁和纽带。同时,积极探索东西部地区与邻近地区之间开展跨区域合作的途径,建立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大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路径之二: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作为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能够更方便企业接近市场,加速企业产品创新步伐,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对于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西部地区应以实施《常州市制造业升级三年行动纲要》为契机,以钟楼经济开发区、戚墅堰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镇级工业集中区为配套,在东部地区主要发展轨道交通及车辆配件、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在西部地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灯具灯饰等产业集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鼓励企业提升产品的关联度,增强产业的集聚度,使现有东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向研发和产业链的下游延伸,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造就一批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产业集群。要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产业集聚中的带动作用,如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应发挥戚机厂、戚研所和今创集团等龙头作用,带动一批轨道交通企业快速成长,迅速做大做强我市的轨道交通产业。要把品牌战略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催化剂,一方面引导优势企业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名优产品,另一方面学习借鉴浙江宁波“雅戈尔”服装品牌的做法,对同一类产品进行整合,对外销售时使用同一知名品牌,实现相关企业的共荣共赢,促进常州产业集聚和升级。路径之三: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我市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战略应按照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的梯度层次,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形成功能较强、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横山桥镇具有较多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开发一批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焦溪、郑陆、芙蓉等镇自然条件丰富,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型或加工主导型产业;横林工业基础好,应做强做大灯具、地板等特色产业;新闸镇作为钟楼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应加强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引进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发展科技主导型产业;邹区、奔牛、卜弋等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方,应在商品集聚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上下功夫,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兴办专业市场,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按照系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应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如横山桥镇、横林镇、奔牛镇、卜弋镇,增强其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使之成为联系城乡的结合点、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极。路径之四:外向带动加快经济外向带动进程,既可以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又可以推进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提高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东西部地区应以钟楼开发区和戚墅堰经济开发区这两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各工业集中区相配套,共同组成外向带动的平台,以此促进东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改变目前利用外资上的“短腿”现象。要紧紧依托东西部现有的产业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加快优势产业与外资的合资合作进程,以迅速提升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小天地,放眼大市场,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其招商主体作用,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从而加速民营经济国际化,实现“二次创业”。路径之五:区域联动区域联动,就是把东西部地区发展自觉纳入常州发展全局进行战略思考、战略定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寻找东西部地区与中心城区和武进区之间共赢发展的举措。要增强中心城区对东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对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明显偏弱,必须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经济为着力点,以“一体两翼”为框架,以常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圈层,加快建设东、西部的经济组团,推动常州向东拓展,向西延伸,逐步形成产业布局的几大组团,进一步拓展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进东西部地区与南北两翼共同协调发展。要研究中心城区与武进区东西部乡镇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在资源上共享、产业上融合、发展上相互借鉴的有效举措。要适应我市特大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大对东西部乡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居民向主城区、小城镇集中,农业向基本农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壮大东西部地区乡镇的实力,达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五、当前推动东西部发展的几点建议(一)编制东西部地区发展规划规划既是政府指导、调控地区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又是保证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规划也决定一个地区的功能、性质、发展方向和速度,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因此,针对当前东西部地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着手编制东西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发展定位等各方面予以明确,使这两块地区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盘棋”。其中,在农业发展上,鉴于东西部地区仍然是市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且西部比东部农业比重高,东部特色农业发达,我们建议在《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充分考虑未来工商业发展用地的前提下,编制东部、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规划,使东西部的都市农业各扬所长。在服务业发展上,目前东西部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建议结合东西部的经济、文化、人文等特点,把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放在突出位置。一是立足东西部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并进。二是开发东部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我市东部横山-舜山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建成具有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的森林公园;依托凤凰山、麒麟山等公墓群,开发“扫墓经济”;依托焦溪这个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开发江南古镇旅游等。西部的邹区、卜弋要与夏溪共同建设以花卉苗木为特色的观赏旅游基地。(二)加快戚区城乡一体化试点进程戚区目前正在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将有效地改善戚墅堰作为我市东大门的形象,提高东部城市副中心的竞争力,同时也是为全市城乡一体化探索路子、提供经验。这项试点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建议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由于戚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投入预计在36亿元之上,而戚区2004年财政收入仅3.5亿元,光靠戚区自身财力显然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制定各种引资政策,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投资建设,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定位、发挥政策效应、搭建运作平台。二是按照“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通过建设集中居住小区,将现有村民的宅基地置换出来。同时,依托省级开发区优势建设好一批环境优良、技术先进的工业园区。三是全面推进“撤村转居”工作,解决好农民身份转换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四是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明确村民的拥有权、分红权和民主管理权。五是落实失地劳动力就业政策,加大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常泰过江通道建设。常州地区是连接浙北、皖南和苏中、苏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目前常州是江苏沿江八个省辖市中唯一没有过江通道的城市。据专家预测,如果常泰过江通道建成,从扬州等苏北城市向苏锡常都市圈、上海都市圈以及杭州湾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通行距离都将缩短上百公里,而且常泰通道的建设将重塑常州作为连接苏南与苏中、苏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增强我市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此,我们要把建设常泰过江通道作为常州“十一五”期间的首要重点项目,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来推动该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加快重要道路建设。交通的便捷与否直接决定了区位条件的优劣。今后一段时期,东部地区要加快建设与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和新312国道等快速道路相连的一批骨干道路,打通与无锡、江阴沟通的交通瓶颈。西部地区要加快西绕城高速、沿江高速等道路的建设步伐,建成若干条与沪宁高速、常州机场、奔牛港、凌家塘市场等相接的道路。同时,规划建设一批连接市区与东西部地区的道路,加强市区与东西部地区的联系,如市区勤业西路延伸到奔牛镇的道路。再如,天宁区的福成村到郑陆、焦溪的区域间通道如能早日建成,将大大缩短郑陆、焦溪到新北区、沪宁高速、城市中心区域的距离,这对于城市东部乡镇更好地接受新北区辐射,参与沿江开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加快戚墅堰区的大明路、漕上路等道路的建设,使其成为沟通东部南北、东西向的重要通道。总之,对那些打通一条路就能带动一片区域发展的关键性道路要尽早安排建设。(四)加强常武地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常州、武进过去在自来水引水、污水处理、电视转播等社会公用事业建设上都是采取各自投资的办法,事实上,这些公用事业都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分散建设只会增加成本。因此,我们建议,一要进一步确立“常武一体”和合则双赢、分则两伤的思想,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为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协调发展。二要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模式,以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摒弃不必要的行政命令和干预。三要统一安排城市取水口、排污口、垃圾处理场、天燃气门站和管网、电网、城市之间综合交通网、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对区域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五)加快各类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按照“三集中”原则,结合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今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各类园区和专业市场,我们建议要着重在建设特色园区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东西部地区现有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模普遍偏小,较低,集聚效应不明显。为此,首先要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资源整合,归并“小而散”的工业集中区,改变目前“一镇一园”甚至“一镇数园”的状况。其次,要从自身资源基础、产业特色和区位条件出发,找准各自的发展定位,塑造自己的个性特色。如东部地区的戚墅堰区应以培育轨道交通、汽配等产业为特色,横林应以地板制造业为特色;西部地区的钟楼开发区要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为特色,做大做强申达新材料、莫本通讯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产品,邹区则以反光膜、灯具制造等产业为特色。——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市东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地理优势,具备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我们建议,在积极争取早日建设常泰过江通道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城市西部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更为便捷地连接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新312国道和京杭运河,重点发展奔牛物流中心和凌家塘物流园区,特别是要把奔牛镇打造成为苏南地区运输方式最全、货运量最大、辐射功能最强的现代物流特色镇,成为我市沟通苏中苏北、联接浙北皖南的重要枢纽。其次,依托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都在横山桥设有出入口的便利条件,着力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倾力打造横山桥物流板块,逐步成为服务常武地区乃至辐射江阴、无锡的重要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专业市场。专业大市场对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富裕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有东部崔桥的地板市场、横林的钢材市场和西部凌家塘市场、邹区灯具市场等。建议在发展壮大现有专业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加快与市场服务相关的上下游项目建设,比如商场、银行、旅店、资讯服务等,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若干个年交易额超20亿元、5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大市场,进而促进第三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六、结束语:并非题外话本课题的研究似乎到此要告一段落了,但总觉得言犹未尽,不吐不快。加快常州东西部发展乃至全市整体的发展,除了理念思路、发展战略正确外,还取决于行政层面的因素,也就是行政层面所支付的机会成本。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强烈,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几乎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被行政区划的制约所困扰过,并为此支付出轻重不等的发展成本。常州由于原先“市县同城”等原因而为此付出的成本或许更多。翻开常州、武进的历史,行政区划多次被调整、分合。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成为常州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改延陵为毗陵。公元234年,吴国孙权下诏改丹徒为武进,归毗陵典农校尉管辖,从此武进的名称开始见于文字。西晋太康二年建郡统县,从此常州一直是郡、州、路、府所在地。公元581年,隋文帝废郡建州,设置常州,从此有了常州之名。明朝永乐七年改为常州府,武进划分出阳湖,常州府成为“八邑名都”。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又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为武进。1949年解放后分设常州市和武进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武进重归常州管辖,2002年武进撤市设区,成为常州大市区中的一员。从以上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虽然常州、武进的行政区划设置分分合合、聚聚离离,但有一点无论是“常州人”还是“武进人”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常州和武进历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相随,脉根相同,自古是一个紧密相依、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特别是行政区划虽经多次分割,但漫漫历史长河所积淀形成渊源的、共同的常武文化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裂的,因为她是常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是任何人也不能泯灭和扼杀的常武人民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园~除了历史、文化上的血肉联系,在经济上常州和武进也一直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远的不说,就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当初,武进的乡镇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依托常州等城市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和产品的扩散,搞配套加工、横向协作,逐步发展成为“半壁江山”,与苏州、无锡的乡镇共同创造了“苏南模式”,武进一度被称为“苏南五虎”之一,曾名列全国“十大财神县”。与此同时,常州的制造业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也因此而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说,正是这种经济上的珠联璧合、相互融合,才使常州立足于“苏南第一方阵”和“沿海第一集团军”。在这样一个文化相通、地缘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背景下,常州和武进的一体化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多年来“鸡犬之声相闻”,城市建设上的重复投资、经济发展上的空间制约、社会事业上的各自为阵,造成了许多浪费,令人扼腕痛心~2002年武进的撤市设区,使常武地区获得了新的空间平台和资源全面耦合的新优势,使常州和武进获得了携手共建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也给武进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种双赢共荣的天赐良机,理应倍加珍惜、好好把握,但遗憾的是,这种有一脉相承的地缘、血缘关系的叠加效应有可能被缓慢而艰难的磨合所缩小、抵消。武进在成为常州大市区中一员后,各自的心理调适和角色重新定位的过程仍略显过于艰难和漫长,行政藩篱对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的影响和阻隔仍一时难以顺利消除。因此,南京大学有位专家曾说:常州可能是长三角诸中心城市中因受行政区划制约而付出代价最大、影响最深的城市。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经济的时代。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要推进城市化就不能不涉及到行政区划的更迭、调整,但现在这个话题似乎显得比较敏感。我们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时,明显地感到现在中心城区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比如,钟楼开发区现有土地基本上布满了项目,但毗邻的邹区镇却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戚墅堰区与毗邻的遥观镇也存在类似情况。除了采用跨区划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办法外,如何借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来整合、配置资源,似乎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没有就此加以展开论述,就是出于这个谨慎的考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但平心而论,面对未来,为了常州和武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为了巩固常州在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地位,为了增强常武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我们必须从“”的角度,淡化行政区域概念,强化经济区域联系,采取市场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常武地区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几年前,市委市政府破除行政藩蓠,把常州大学城建到了武进湖塘,从而使一直低迷的土地价格和人气得到了迅速提升,事实已经证明,这是充满睿智、具有大家风范的战略举措。因为,没有“金南翼”武进实力的壮大,就没有常州的做优做强,事实上仅仅依靠现有常州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难以带动整个“”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常州作为坚实的物质依托和支撑,武进也难以实现新的腾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不赞成行政管理体制的频繁调整,因为它不利于一个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设置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同时要看到,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努力使行政管理不断适应城市拓展的新要求,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适应资源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的新需要,这也许是无法回避的。总之,只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常武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才能双赢共荣,才能有力推进“”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我们这一代“常州人”和“武进人”(其实都是同一城市的子民)都应该摈弃略有偏激和狭隘的过于自尊的“常州情结”和“武进情结”(其实这两种情结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顺应历史潮流,着眼未来发展,以全局的、发展的眼光,以理性的、平和的心态,以换位的、互利的视角,把握住难得的机遇,整合好常武地区各类资源,共同推进常武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协调、更默契、更和谐~
/
本文档为【关于常州和武进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