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2017-09-21 9页 doc 24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建立伊始,国家即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和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过50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亲如一家。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民族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和羡慕。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我国,民族问题同样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和长期...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建立伊始,国家即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和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过50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亲如一家。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民族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和羡慕。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我国,民族问题同样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重视和认真处理好民族问题仍然事关国家治乱、社会进退、民族兴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利益多元化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需要妥善处理。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破坏,世界一些地区民族极端主义思潮的抬升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也应引起高度警惕。 民族关系: 是指古代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历史概念,其主要是以战与和的形态呈现于历史中间,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组成、发展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握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要能从分分合合的历史表象中找出统一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形成。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两汉经营边疆,如反击匈奴、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周边各族与汉族交往的历史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4. 多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5. 统一多民族国家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由于唐朝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奠定了祖国在西北和东北的疆域。 6. 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 7.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在中央设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清朝加强边疆的经营,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了。 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生与演变,总是同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紧密相连的。从这一角度考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两种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凡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哪一个民族是统治民族,大都是由多民族建立的国家。这是我国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所决定的。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经历夏、商、周三代,华夏族与羌、夷、戎、狄、苗、蛮等族相互吸收,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其境内除华夏族外,还有东方诸夷,西方诸戎,北方诸狄,南方诸蛮。汉朝以后,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称为汉族。至东汉,统一王朝内部少数民族更多,乌桓、匈奴、羯、氐、羌等民族的一些部落加入了汉朝的版图。以后无论出现列国并立、南北对峙还是统一王朝时期,各政权国家几乎都是以一个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2(不同民族统治政权(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多民族政权或国家共存,不仅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等时期是几个多民族政权和国家并立,就是秦、汉、隋、唐以及明朝也不只是存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和国家。在秦汉时期,北有匈奴汗国与其对峙;隋唐时期,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高句丽、渤海等国与其并立;与明王朝对峙的北有北元政权,西有瓦剌和鞑靼等。 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这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1)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游牧或狩猎民族的一般历史特点。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大体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即把掠夺他民族的财富作为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这种掠夺战争往往是全民族性质的战争,其民族成员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对被侵略民族来说,他们往往是战争的受益者。(2)民族征服战争。如公元1125年金灭辽。又如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征服和攻灭了中国境内的许多政权。西夏、吐蕃、畏兀儿先后臣服和归附蒙古。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等。(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例如清初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等。(4)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例如自东汉末年起,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陆续内迁,但这些内迁各族人民遭受西晋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沦为流民。他们不断进行起义。(5)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例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康熙帝组织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各国的人民。因此各族人民都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国家间的 矛盾。一些封建统治者也曾想尽量避免战争。战与和往往成为朝廷议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因此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对立路线。 2.和平形态:用和平的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了解,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此和平方式的交往也就成为历史上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比较选择而经常地、大量地采用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1)和亲。历史上的和亲主要表现为中原王朝的皇帝对于游牧君主以尚公主或降宗女、赐嫁妆的形式来完成的。汉唐王朝和游牧君主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西汉白登之围后长期实行和亲政策;唐朝的唐蕃和亲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对多数和亲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进步意义,张正明先生把它概括为: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同化。(2)通贡。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来自异民族国家的使节或比较重要的商团,被中原王朝视为是 贡品”。中原王朝与之交换的物资,一般称为贡使,他们所带来的物品被列为“ “赏赐”。通贡的物品游牧民族主要是牛、马、骆驼及裘皮、玉石等,中原王朝有粮食、绸布、茶叶、瓷器等。(3)互市。这是民族间经贸的一种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如北宋与辽在澶渊之盟后,在边境的雄州、霸州设置榷场,用丝织品、稻谷、茶叶等,换取辽的马、羊、骆驼等牲畜。明朝与鞑靼和好后,在边境开设互市等。(4)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两个民族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战争双方都遭到很大损失,或迫于人民压力,或迫于国力不支,为了积蓄力量而暂时签订盟约,如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在边境设置榷场。 不同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所谓的民族政策指的是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总的说来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但也有些王朝,有些开明皇帝在位时期实行过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在封建社会民族不平等的前提下,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维护统一局面、改善民族关系的策略。如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民族矛盾,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民族政策,在统治民族中推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民族矛盾得到了缓和,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还有契丹辽朝采取北面官、南面官制;元世祖忽必烈对漠北蒙古采取旧制,对汉地采取汉制等不同的统治制度等。这种适应民族差异而实行的二元政治制度,也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此外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还实行过羁縻政策。一方面,边疆各族承认对中央王朝归附,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定期入贡;另一方面,中央王朝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民族的统治者担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大都采取这一政策。唐朝是最成功的一个朝代,例如唐朝打败东突厥后,任命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等,当时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很多。羁縻政策就其实质来讲,仍然是统治民族“怀柔”、“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一种权宜之计,仍具有民族压迫性质,但却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既承认民族差异,又有利于调解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种最好选择,因而也应视为一种有进步意义的民族政策。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最重要的表现是西晋王朝和元朝。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纳税、当兵,甚至被掠卖为奴婢。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但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民 族矛盾,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汉族地主也能担任官职,广占土地。而蒙古贫民也有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奴隶的。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仍然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民族融合和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2)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文成公主入藏,俺答汗同明朝和好。(4)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西晋末年北方的 )物质和文化的交流。(6)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中国古代民流民起义。(5 族融合的特点是:(1)团结友好是主流。(2)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3)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大统一,国家大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 )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4 中华民族这一统一体。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 (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抗辽扫清了女真社会发展的障碍,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金建立初年,创制女真文字。 (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实行领户分封制、护卫军制度,建立法制、创制文字。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建立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儿四大汗国。1227年,在蒙古大军灭西夏前夕病逝。 (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为反抗明朝的压迫,誓师攻打明朝。几年之间,明朝丧失了辽东70余城。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53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被明将袁崇焕击败,负伤而逃,不久死去 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1)秦:夺河套,在此筑城置县;在珠江流域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 (2)西汉: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地区。汉武帝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 (3)唐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800多个府、州、县,如在突厥地区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靺鞨地区设立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等。 (4)元朝: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中原和新疆地区的联系加强。在云南设行省,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中央政府对云南、琉球的管辖。 5)明清:?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漠北和漠西蒙古也臣服清朝。( ?1571年清朝平定噶尔丹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1757年,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被清军迅速平定。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 明初,朝廷在西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和班禅,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 (1)秦朝: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西域人民 学会了汉族的铸铁和凿井技术。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4)唐朝:?回鹘经常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回鹘在长安的商人达千人以上,与汉族通婚。长安、洛阳的汉人也喜欢穿回鹘服装。?渤海派人到唐都长安学习,带回许多汉文籍,并把土特产貂皮、海东青、人参、马、铜输入内地。?汉族工匠把手工技术传到南诏,那里的丝织业发展起来,建筑和艺术也有很高成就(如崇圣寺三塔)。?文成公主入藏后,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后,又有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5)北宋:澶渊之盟后,北宋在边境的雄州、霸州等地设榷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马、羊、骆驼等。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到辽境。 (6)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改革棉纺织生产工具。 (7)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8)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2)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 中华民族大家庭。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