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2017-09-19 4页 doc 34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行距: 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 2倍 字体: 大 中 小 隐藏: 答疑编号 手写板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萘啶酸(1962);   第二代:吡哌酸(1974):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氟哌酸,1979)、依诺沙星(氟啶酸)、培氟沙星(甲氟啶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啶酸)等等;   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莫西...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行距: 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 2倍 字体: 大 中 小 隐藏: 答疑编号 手写板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萘啶酸(1962);   第二代:吡哌酸(1974):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氟哌酸,1979)、依诺沙星(氟啶酸)、培氟沙星(甲氟啶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啶酸)等等;   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抗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碍DNA的合成。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不含DNA回旋酶)。   【氟喹诺酮类共性】   1.抗菌作用:抗菌谱广,杀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环丙沙星最强。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左氧氟沙星对G+菌作用最强。新氟喹诺酮类抗菌作用增强,莫西沙星抗厌氧菌。   2.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体内分布广:肺、肝、肾、膀胱、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可进入骨、关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   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部分经由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泄: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   血浆t1/2相对较长(3~18h)。   3.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   (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等。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3)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4)所有氟喹诺酮类由于在未成年动物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引起关节痛及肿胀,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妇女。   4.临床应用适用于敏感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弯曲菌属和淋病奈氏菌等)所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骨骼系统感染首选,替代氯霉素首选用于伤寒。     二、各种常用喹诺酮类   吡哌酸:仅用于肠道、尿路感染。   诺氟沙星(氟哌酸):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抗菌作用在第三中最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无并发症的感染,如胃肠道、泌尿道感染。   依诺沙星(氟啶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较诺氟沙星稍强,但抗绿脓杆菌作用不如诺氟沙星,链球菌、厌氧菌对其耐药。仅用于治疗淋病、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等。可明显减少氨茶碱的消除。   培氟沙星(甲氟哌酸):可进入脑脊液, 抗菌谱与诺氟沙星相似,对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株有效。   氧氟沙星(氟嗪酸):痰中浓度高,胆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7倍左右,在腹水中浓度和培氟沙星一样接近血清水平。尿中排出量为本类药物最高。高效、广谱,特点:对结核杆菌有效(二线抗结核药)。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耳鼻喉和眼及软组织感染。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2倍(剂量仅为氧氟沙星的1/2)。可用于由敏感细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呼吸道、泌尿道、盐腔、腹腔、皮肤及软组织、耳鼻咽喉及口腔感染、外科手术感染的预防。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发生率比氧氟沙星更低。应用广,占市场份额大(一半以上)。   环丙沙星: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中最强者。对绿脓杆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株)、产青霉素酶淋球菌均有效。一些对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耐药的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对环丙沙星仍然敏感。   可进入脑脊液,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化脓性胸膜炎,对厌氧菌无效。环丙沙星和培氟沙星抑制茶碱代谢,并由于提高甲基黄嘌呤浓度而可发生毒性反应。   洛美沙星:体内抗菌活性较诺氟沙星及氧氟沙星强,但不及氟罗沙星。可用于泌尿生殖器官、皮肤和软组织、呼吸道、眼科感染的治疗,还适用于衣原体感染及结核病的治疗。具有光毒性或光敏性(常见)。   氟罗沙星(多氟沙星):作用维持时间长。每日给药一次即有显著临床疗效。体外抗菌活性略低于环丙沙星,但体内抗菌活性强于现有各喹诺酮类。   司帕沙星:长效(t1/2为17.6h),组织穿透力强。对革兰阳性细菌活性明显优于环丙沙星。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仍有效。对革兰阴性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菌)作用也较强,有光毒性反应,还可产生QT间期延长,宜慎用。   克林沙星:特点:对厌氧菌作用强,对HP有效。   加替沙星:对厌氧菌有效。     三、磺胺类   磺胺类为人工合成的防治全身性细菌感染的第一类有效的化疗药物。   分类: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口服易吸收类):   1)短效类(<10小时);   2)中效类(10~24小时),如SD,SMZ;   3)长效类(>24小时)。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口服难吸收类):如SASP(柳氮磺胺吡啶);   (3)外用磺胺药:如SD-Ag,SML。   【抗菌谱】抗菌谱广,抑菌。   1)革兰氏阳性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2)革兰氏阴性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   3)沙眼衣原体、放线菌、疟原虫。对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无效。   SMZ对伤寒杆菌、SML和SD-Ag对绿脓杆菌有效。   近年来耐药株(如大多数脑膜炎球菌、志贺菌、大肠杆菌)普遍。   【作用机制】磺胺药与PABA结构相似,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从而使细菌不能合成四氢叶酸及DNA,抑制细菌繁殖。   【应用】可治疗敏感菌引起的疾病: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SD(磺胺嘧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易进入脑脊液。   2) 泌尿道感染:SD、SIZ(磺胺异噁唑)、SMZ(磺胺甲噁唑,新诺明)、复方新诺明(SMZ+TMP)在尿中浓度高。SIZ乙酰化率低,不需同服碳酸氢钠;SD、SMZ需同服碳酸氢钠(增加溶解度)。   3)呼吸道感染:SMZ,SMZ+TMP。   4)SD-Ag和SML:烧伤创面感染。   5)柳氨磺吡啶:口服难吸收,治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   6)SA(磺胺醋酰):眼部感染,沙眼、结膜炎、角膜炎。   7)伤寒:SMA+TMP(复方新诺明)。   8)鼠疫:SD+ 链霉素。   【不良反应】磺胺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随个体差异而不同。   1.泌尿道损害:老磺胺药多见泌尿道反应如结晶尿等,SIZ等溶解性较好的磺胺较少见泌尿道损害。   防治:提高尿液pH(同服碳酸氢钠),多饮水,定时查尿。   2.急性溶血性贫血: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患者引起。   3.造血系统毒性:如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因骨髓抑制而出现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4.过敏反应:药热、红斑、荨麻疹、疱疹、紫癜、剥脱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亦可引起血清病样过敏。磺胺药之间交叉过敏。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引起黄疸,甚至出现脑核性黄疸。原因:磺胺类与血浆清蛋白竞争结合,置换出胆红素,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加,并沉积于基底神经节和下丘脑核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     四、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一)甲氧苄啶   甲氧苄啶(TMP)又称抗菌增效剂。   【抗菌作用及机制】抗菌谱与SMZ相似,但抗菌活力较SMZ强20~100倍。大多数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对TMP敏感,但单用易产生耐药性。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和肠球菌通常耐药。   TMP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因而阻止细菌核酸合成。TMP与磺胺类合用,可双重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也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如四环素、庆大霉素。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无并发症的下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常用复方:复方新诺明:TMP+SMZ(1:5);双嘧啶片:TMP+SD(1:10)。   【不良反应】TMP毒性较小。可引起恶心、过敏性皮疹等。   大剂量(每日超过0.5g)长期应用因干扰叶酸代谢可能出现可逆血象变化,如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必要时可注射四氢叶酸。   肝、肾功能不全者,骨髓造血功能不全者,妊娠后期、哺乳期妇女,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SMZ/TMP。   (二)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呋喃坦啶):抑菌剂,多数大肠杆菌、肠球菌对其敏感。血药浓度很低,不适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临床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常见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偶见药热、粒细胞减少等过敏反应及头痛、头晕、嗜睡、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症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尚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吸收少,肠内浓度高。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和旅游者腹泻。也可用于伤寒、霍乱等。除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外,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黄疸。
/
本文档为【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