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13-01-18 11页 doc 46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51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生痴迷于网络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痴迷于网络的主要行为是聊天、游戏、查信息。其危害主要有三: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引发社会犯罪;忽视了现实人际交往;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伤害身体。根据网络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2、引导中学生重视现实交际,并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快乐。3、引导中学生培养多元化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痴迷网络、负面影响、对策 互联网自诞生...
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生痴迷于网络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痴迷于网络的主要行为是聊天、游戏、查信息。其危害主要有三: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引发社会犯罪;忽视了现实人际交往;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伤害身体。根据网络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2、引导中学生重视现实交际,并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快乐。3、引导中学生培养多元化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痴迷网络、负面影响、对策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得以广泛应用。人们在感受互联网的信息容量大、高效、快捷等优点的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几分尴尬,特别是在青少年上网问上。人们既希望青少年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愉悦身心,又担心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袭,担心自制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学生抵御不住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的诱惑,影响学习、有损身心健康。如何看待青少年上网?有多少青少年痴迷网络?其负面影响如何加以控制?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中学生上网现状、痴迷于网络的影响和原因、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论述这一热点问题。    一、中学生上网现状   网络对于中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了,大部分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了这门技术,近年来,一些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或是专业调查组织对学生上网作了系统调查,各家数据略不相同但相差不多。   (1)、上网次数    根据北京月坛区团委04年1月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学生中不上网的占6.9%,每天上网的占37.5%,每周上网的占42.1%,不经常上网的占12.4%。   (2)、上网时段     中学生上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其次才是平时的课余时间。有40.27%的中学生主要在周末白天上网,19.03%的中学生主要在周末晚上上网,有18.58%的中学生主要在节假日上网,还有14.16%的中学生主要在课余时间上网。 (3)、每次上网的时间    对于通常情况下每次上网的时间长短,有11.50%的学生认为上网随机性较大,时长无一定规律;此外,有21.68%的中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有59.03%的中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间在1-3个小时之间,仅有7.52%的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上网3个小时以上”。关于最长上网时间,受访学生中有人曾经在网上呆过24个小时,不过有一半的学生最长的上网时间仍在3个小时以下。调查结果显示,最长上网时间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在1~4小时之间,有六成以上的中学生最长的上网时间在这一区域,另外有近三成的学生最长的上网时间在6~10个小时之间,最长上网时间超过10个小时及在1个小时之内的比率都较小。   (4)上网的主要目的   关于上网主要目的这一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1、聊天:受访学生提及最多的是聊天,提及比例达受访上网中学生的近一半,2、查阅资料:有36.73%的上网中学生是到网上查阅资料,3: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有近三成的学生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阅读新闻和交友。还有10.64%的学生经常在网上阅读娱乐信息,仅有3.10%的学生认为他们上网主要是追求时尚。 从中学生的上网现状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合理控制上网时间,仅有14%左右的中学生痴迷于网络。当然这14%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哪怕是1%,我们也要100%的关注,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深入其原因、找到科学、有效的对策。 二、负面影响      “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心理疾病,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而后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紧张焦虑、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上的不良信息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引发社会犯罪。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及危害主要有这么两类: 第一类:西方腐朽思想,影响价值观、弱化民族意识。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第二类:色情暴力信息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引发犯罪。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这些信息作用于青少年那尚未成熟的心理,势必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引发社会犯罪。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据报道,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一时意气之争杀死了4位同学,案发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调查时发现该同学的电脑中下载了大量的暴力信息。另据报道,青岛市李沧区检察院对3名因迷恋网吧,不断挥霍,遂对网友多次实施盗窃、抢劫的中学生依法逮捕。江某、张某、乔某年仅15岁,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着家庭教育较为欠缺等因素。当3人在网吧里消磨时光时,在网上相互认识并结识了16岁的少女马某。4人见面后因一起吃喝、泡网吧而感到手头拮据,竟打起了网友的主意。去年5月10日,江某、张某、马某3人到一网友家玩,趁机偷走网友家10000元人民币和项链、戒指等物品。5月22日,4人又共谋对马某认识的网友闫某实施抢劫。当晚7时许,由马某约闫某在青岛市李沧区李村公园见面,骗闫某骑摩托车带她至青岛一学校门口后,张某、江某、乔某到现场打伤闫某并抢走闫某手机和摩托车。次日,江某被公安民警抓获,张某、乔某也很快被查获。经查,自去年5月6日到5月22日,4人共结伙作案5起,盗窃、抢劫款物价值1.5万余元。少女马某至今在逃。     2、迷恋于网络聊天,忽视了现实人际交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其优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其主要危害有二:一方面,影响中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做人准则。因为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许多中学生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网上聊天时撒谎不算是不道德的。 在网络世界中,一些中学生与网友交谈时毫无过忌地吹牛撒谎,以蒙骗网友为乐事;有的学生在网上频频使用粗言秽语,造成一些聊天室脏话充斥。而这些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将会逐渐地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削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 另一方面:影响现实交际能力,疏远家人、朋友。由于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的需要,通过这些途径与许多互不相识的朋友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因为因特网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加上中学生的性格和交际理念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势必会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许多中学生产生了精神孤僻、冷漠、情绪低落、缺乏责任感、与家人和朋友疏远、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等不健康心理现象。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3、沉溺于网络游戏,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伤害身体。 第一、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大多数游戏告诉青少年的却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和勾心斗角,这些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第二、由于目前的网络游戏大多是收费游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弊端——“金钱问题” 网络游戏的内容不外乎练级和买装备,然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上网费也在不断增高。而且,玩游戏所需的游戏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充值。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 当学生无法承受负担时,他们便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其中包括暴力抢劫、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单在我国,就有不少因为缺少玩游戏的资金而引发的违法事件。 第三、国外不良文化的入侵 从调查表中看到,目前倍受中学生青睐的游戏大多是外国游戏。目前网络游戏业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而日本人在制作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的世界观融入其中,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日本的民族文化中的不好的一面也被带入了游戏之中,这无论对游戏界还是整个世界的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学生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从武士道精神到神风敢死队,从赴日劳工到南京大屠杀,从泡沫经济中的超高工作压力到世界顶尖水平的SM。现在,游戏中也隐隐约约的体现了出来。这真的无法不让人担忧。 现在的游戏中,对关于人体改造等内容似乎非常的热衷,其中以日本人为最,而且其中不乏大作。《生化危机》系列、《最终幻想7》、《寄生前夜》系列等都是其中的名作。不出名的游戏、漫画和动画作品又何其多呀。《生化危机》中的生化武器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可怕的石井部队,不得不想到那些被用来作实验的中国人是如何受到生化武器的毒害。这是不是对人性、人格和人权的不尊重呢?很多青年人在玩游戏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有这个问题。随着网络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想到还没有完全定性的中学生很容易跟着自己的潜意识走,如果长期沉迷于这种游戏就很可能会被另一种价值观和对人性认识同化,后果真的很难想象。 第四、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会遏制儿童左前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日本科学家对成百上千名玩“任天堂”游戏与其他只做简单、重复性算术题的学生脑部活动水平的检测分析发现,计算机游戏只刺激了与视觉和运动有关的那部分脑的活动,而算术则刺激了负责学习、记忆和情感的大脑额叶左半球和右半球的活动。我国医务工作者对部分7至18岁学生进行的脑像图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长期的坐于电脑前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对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危害 由于爆破、枪杀等恐怖镜头频繁,许多中学生玩家常常情绪不稳定,失眠,有时发生知觉错乱现象,对极其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极度敏感,即便轻微的声音也会激动得心跳、冒汗。长期如此,还有可能导致神经衰弱症! 得心跳、冒汗。长期如此,还有可能导致神经衰弱症! 第五、对学习的影响。 据调查,在大多数中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在这80%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是因为玩网络游戏而成绩下降。这些同学之所以成绩下降是因为太过于沉迷于游戏中,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   三、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        1、网络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网络之所以有让这么多人上瘾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的。具体说来:首先是网络为中学生拓宽了一条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在信息社会里,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为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青少年就会求助于网络,而他们较弱的自制力则往往使他们迷恋乃至依赖上网络。其次,是网络扩大了中学生的社交范围和沟通对象,满足了人与生俱来的渴望参与、合群的原始动力。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重顾虑的青少年可以在此尽情地发泄情感,放心地畅所欲言,并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归宿”。再次是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花样繁多、引人入胜的娱乐活动。网上最新的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刺激、变化无穷的网络互动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一旦被这些娱乐所吸引,为获得更多乐趣,他们就会不惜大量时间上网,结果是欲罢不能。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好奇心强、是非判断能力差,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生理处于不断的发育和强壮中,心理方面自我意识、性格、是非判断能力、价值观等也大多是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对新事物敏感而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但是非判断能力又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许多中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时,不辨是非,不分好歹得接受了。 (2)、渴望友谊和交流。 中学生由于目前激烈的学业竞争环境,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真实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并非易事等,因而对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就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而网络以她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 (3)、自制力相对较弱。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期,其自制能力相对于成年期要弱一些。当某一事物使他获得快乐或是满足了他的某方面需要,他便极为渴望再次获得。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及网络上的黄色暴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感官和心理上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获得或持续这种满足,他们便忽视了学习、模糊了是非,一头扎进了这个所谓的“快乐王国”。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上瘾了。 此外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也易于使个体迷恋网络并发生不良网络行为。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并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人;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的人;家庭不和的孩子;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此类问题。这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而网络具有的匿名、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易获成功。这种网上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不断遭遇挫折,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四、防 范 措 施        1、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有效“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2、引导中学生重视现实交际,并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快乐。 学校与家庭应积极为中学生创造现实人际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交往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发展同学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关心的良好同学关系。家庭也应该为子女提供正常健康交际的平台,并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和关心。不能因自己的望子成龙之心切而将子女完全禁锢于学习之中。 老师和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及时地与之交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既要注重智力教育又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科学教育理念。在与学生交流是要以平等的姿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不要一味的向他们灌输一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只说自己想说的,而不想孩子们所想的。 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同和理解,感受到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现实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他们对于虚拟的网络时界便不会再有那么强的依赖心理。 3、引导中学生培养多元化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课余时间少,发展自己兴趣的动力和可能性较差。许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什么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高压控制,他们就逐渐成为读书机器,所以当他们偶然发现网络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惊喜后,便久久不愿离去。为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引导学生培养多元化兴趣。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兴趣小组,并动员学生加入其中。而家长也应该对学生发展健康兴趣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结束语: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希望,中学生的成长状况决定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希望中学生能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网络,使之成为自己腾飞的翅膀。也希望社会、学校、家庭能正确看待中学生上网,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却不可因噎废食。更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并为学校、家庭的教育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华等.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61—63. [2]朱美燕,朱凌云.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J].新华文摘.2003,(1):177—179. [3]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1,(5):27—29. [4]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7):26—27. [5]、《扶持和规范网络游戏产业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3月04日08:58 法制日报 [6]、《网络游戏商业模式》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4日 11:16 新浪科技 [7]、蒋有慧、《中学生上网需要引导》 《中国教育报》02年11月10日第二版 - 11 -
/
本文档为【中学生痴迷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