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1.骨碎补

1.骨碎补

2017-11-13 8页 doc 41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1.骨碎补1.骨碎补 骨碎补 词条已锁定 毛姜,别名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拉丁文名ZingiberkawagoiiHayata.直立草本,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的根茎。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中文学名毛姜 拉丁学名 Zingiber kawagoii Hayat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百合纲 目姜目 科姜科 族姜族 属姜属 分布区域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目 录 1简介 ...
1.骨碎补
1.骨碎补 骨碎补 词条已锁定 毛姜,别名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拉丁文名ZingiberkawagoiiHayata.直立草本,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的根茎。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中文学名毛姜 拉丁学名 Zingiber kawagoii Hayat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百合纲 目姜目 科姜科 族姜族 属姜属 分布区域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目 录 1简介 2形态特征 3生长习性 4地理分布 5分类学 6药用价值 性味 功能主治 药材鉴定 化学成分 临床应用 7栽培技术 简介 植物名称:毛姜,别名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拉丁文名Zingiber kawagoii Hayata.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百合纲;姜目;姜科;姜族;姜属;毛姜种。直立草本,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 Drynariafortunei(Kze.) 的根茎。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介绍 【又名】骨碎补 【别名】 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 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 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孢子期夏季。 【生境】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采制】 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状 根茎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竭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淡,微涩。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高40—70厘米,直径8—12毫米。叶密集于茎的顶部,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2—47厘米,宽4—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叶面无毛,叶背密被银白色的长柔毛;叶柄长2—5厘米,基部膨大成关节,被大量的银白色长柔毛;叶舌明显2裂,长0.6—1(—2)厘米,裂片圆形,密被银白色长柔毛;叶鞘淡绿色,密被银白色长柔毛。穗状花序卵形或狭卵形,长4.5—5厘米,淡白色或先端微红色,从根茎基部抽出1—3枚;花序梗纤细,长3—13厘米,隐藏于土中,具微白色、疏被柔毛的鳞片;苞片先端具红色短尖头,外苞片宽卵形,长4—4.2厘米,宽2.6—2.8厘米,内苞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3.8—4厘米,宽1.4—2.3厘米;花纯白色;小苞片长2.4—2.6厘米,直径4—6毫米,被银白色的长柔毛,侧裂达基部,先端全缘;花萼管状,长1.3—1.5厘米,直径4—5毫米,先端具不等的3齿,被银白色的短柔毛;花冠管长4.5—5厘米,直径约3毫米,无毛,裂片不等长,无毛,背裂片披针形,长2.8—3.1厘米,宽8—10毫米,侧裂片狭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5—6毫米;唇瓣扇形,无毛,中裂片宽倒卵形,长2.5—3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明显下凹,侧裂片(侧生退化雄蕊)倒卵形,长2—2.4厘米,宽1—1.2厘米;雄蕊长约2.5厘米,无毛,花丝长约2毫米,无毛,花药长约1.3厘米,黄色,药隔附属体长约9毫米,黄色;子房白色,被银白色的长柔毛,花柱线形,无毛,柱头具睫毛;上位腺体线形,长约3毫米。蒴果幼时三棱状卵形,长约3厘米,宽2厘米,微白色,具银白色长柔毛,先端冠以宿存而被长柔毛的花萼;种子倒卵形,长约3毫米,微白色(未成熟的种子),包以白色假种皮。花期8月。 生物特征 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膜质、棕色鳞片。叶近生,纸质,无毛;叶柄及叶轴棕色;叶片三角形,长宽各约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状分裂,顶部渐尖并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中部以上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连同小羽轴有狭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长的尖齿。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稍下的弯弓处,或生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盅形。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茎长而横走,密生阔披针形的鳞片,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叶远生,叶柄硬直,长约10厘米;叶片三角状五边形,长宽几相等,约8,14匝米,4回羽状细裂,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宽各约5,7厦米;末回裂片长圆形,宽1.5,2毫米,钝尖,顶部二裂为不等长的粗钝齿,叶脉单一或交叉,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状,向边缘开口,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霉出外侧的长钝齿。附生于石山。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生长习性 分布及生境:产勐海、澜沧;生于海拔1 200—1 400米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勐海。 地理分布 主产湖北、浙江。 分类学 中文名称:毛姜,别名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拉丁文名Zingiber kawagoii Hayata.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百合纲;姜目;姜科;姜族;姜属;毛姜种。 药用价值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附注】 同属植物中华槲蕨 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茎同作骨碎补入药。 药材鉴定 性状鉴定 1.根茎为不规则背腹扁平的条状、块状或片状,多弯曲,两侧常有缢缩和分枝,长3-20cm,宽0.7-1.5cm。表面密被棕色或红棕色细小鳞片,紧贴者呈膜质盾状;直伸者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流苏状(睫毛),并于中柄基部和根茎嫩端较密集。鳞片脱落处显棕色,可见细小纵向纹理和沟脊。上面有叶柄痕,下面有纵脊纹及细根痕。质坚硬,断面红棕色,有白色分体中柱,排成长扁圆形。气香,味微甜、涩。 2.根茎为背腹面略扁平的不远则圆柱状长条形,长3-8cm,宽0.6-1cm;鳞片条状披针形,鳞片脱湿处显灰褐色,具细小纵向纹理。断面棕黄色、灰白色,点状分体中柱排成椭圆形。气香,味涩。 3.根茎扁圆形,直径0.5-1.2cm。鳞片红棕色,革质,三角形,覆瓦状排列,近基部盾状着生,紧贴根茎表面。质脆,断面分体中柱排成椭圆形。气质,味咸涩。4.根茎圆柱形,表面密被条状披针形而松软的鳞片,鳞片脱落处显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纵向沟脊及细小纹理。断面褐色,点状分体中柱排成类圆形。气极微、味涩。均以条粗大、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定 根茎横切面(1)槲蕨呈长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鳞片基位于表皮凹陷处,细胞3-4列;壁厚,内含红棕色色素。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节向延长。分体中柱18-28 个,排成扁圆形环;木质部管胞多角形,直径6-40μm,中部较大,向两端渐次变小,发肩几达两端将韧皮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壁增厚,并充满黄棕色分泌物。 (2)呈椭圆形。表皮细胞排列不整齐;鳞片基着生于表皮凸起处,细胞2列,壁薄,内含棕黄色色素。表皮和其下2-3列细胞以及内皮层外1列细胞内壁增厚。分体中柱18-25个,排成类圆形;管胞直径10-26μm。 骨碎补(3)表皮外具厚的蜡被,鳞片基2-3列细胞;表皮及其下3-5列细胞,壁稍增厚,内皮层外侧1列细胞呈马蹄形增厚,孔沟和层纹明显,细胞内含黄桂棕色色素。分体中柱圆形,排成环状;管胞直径10-48cmμm。 (4)表皮外具厚的蜡被,鳞片基2-3列细胞。内皮层外侧1列细胞厚。分体中柱排成不规则2-3圈,中央一圈28-35个,圆形或长圆形。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粉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柚皮甙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开,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临床应用 1、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 取骨碎补干片5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视需要可长期服用。对已知有链霉素毒性 反应者,用链霉素同时使用本药,可防其毒性反应;既往有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除从小剂量开始外,并加服本药脱敏。对使用链霉素过程中已出现毒性或过敏反应者,则用本剂治疗;临床观察21例(过敏反应2例,毒性反应19例),服药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于第二天反应症状减轻,大部分于第3,4天反应症状消失。停服骨碎补后链霉素反应再次出现.再用骨碎补煎剂仍有效果。据观察,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2、治疗鸡眼 取骨碎补3钱,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备用。用时先将足部鸡眼或疣子用温水洗泡柔软,再用小刀削去外层厚皮;然后涂擦骨碎补酒精浸剂,每2小时1次,连续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后略有痛感,几分钟可消失。治疗鸡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脱落而愈。 3.老年肾虚,腰痛脚弱骨碎补15克,补骨脂10克,牛膝10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补肾健骨之功。4.肾虚耳鸣耳聋,或肾虚久泻骨碎补适量,研为细末,每次6克,人猪肾内煨熟,食之。 5.跌打损伤:骨碎补15,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骨碎补120克,白酒500克,一同浸泡,分10次服,每日2次;另用本品同生姜同捣,外敷伤处。对胸肋挫伤或筋伤骨折的疗效甚佳,为促进骨折愈合之良剂。 6.牙痛:骨碎补30克(去毛)。打碎煎服,或泡开水含噙漱口,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常用分株繁殖,以5,6月为好。将母株轻轻剥开,分开匍匐枝,每盆栽2,3丛,放半阴处,当根茎上萌发出新叶时,便已成活。也可用孢子繁殖,将成熟孢子撒入腐叶土表面,喷雾保湿。一般2个月后长出孢子体。夏季高温,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肾蕨作吊盆栽培 时,容易干燥,应多喷水,注意通风。但浇水不宜太多,更不能把植株浸泡在水中。生长期每旬施肥1次。易遭受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喷洒防治。出现生理性叶枯病时,注意盆土不宜太湿。 养护管理 在培养土中加少量骨粉、蛋壳粉等钙质养分,更有利于肾蕨生长。肾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较低的光照.土壤使用排水良好的腐叶土,微酸性为好。冬季放于窗台阳光直射处,其他季节放于室内散射光处。
/
本文档为【1.骨碎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