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格式]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2017-09-21 10页 doc 28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word格式]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民间文化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孟楠(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510000) 摘要:本文以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东北秧歌作为透视东北文 化的一种载体,探析其来源与服饰的特色,并从中原传统文化 心理的传承,满族舞蹈与服饰文化的融合,以及地域气候和自 然环境等三个N素分析了当今东北秧歌表演在服饰与道具上外 在形象的形成. 关键词:东北秧歌;来源;服饰 秧歌,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 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由于秧歌同迎...
[word格式]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word格式]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民间文化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 孟楠(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510000) 摘要:本文以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东北秧歌作为透视东北文 化的一种载体,探析其来源与服饰的特色,并从中原传统文化 心理的传承,满族舞蹈与服饰文化的融合,以及地域气候和自 然环境等三个N素了当今东北秧歌表演在服饰与道具上外 在形象的形成. 关键词:东北秧歌;来源;服饰 秧歌,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 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由于秧歌同迎神赛会相结合进行活动,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秧歌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 红灯”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跷,竹马,旱船,十不 闲,以及花灯,花鼓等;狭义的秧歌则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 歌,地秧歌是指有一定表演形式的民间舞蹈,高跷秧歌则指上 跷表演的舞蹈形式.…从秧歌的起源来看主要是源于插秧耕田 的劳动生活,同时与古代祭祀上天保佑风调雨顺时所唱歌舞有 关.清初持续发展至今的秧歌,因流传地域的不同,则派生出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 东北秧歌的产生与关内移民东北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少 数民族的聚居地,东北大地土质肥沃,水草丰美,东北的土着 民族在丰厚的资源面前为争夺浆果,牧场,土地,湖泊,山川 河流而混战不休,在索取与争夺的交杂中,尚武之风不经而 起,崇尚武力,勇武的风气弥留不息.由于东北土着居民多 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在各部族进行争夺混战,迁徙 流动的过程中,各族之间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制度 等方面不断互相渗透,甚至融合.l9世纪中叶以后,持续性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动,导致了中国近代大幅度的,区域间 的人口流动,这为东北三省的移民与开发带来了机缘,使东北 进入近代以后迅速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移民运动,无形中成 为一种文化的迁移.近代”闯关”东北的广大汉族移民,多为 饥饿,自然灾害,军阀混战等原因所驱,他们的贫穷与困境导 致了移民,与此同时,在这种几乎一无所有的贫乏中,他们给 东北带来了浓厚的中化气息.至清末民初时,汉族人民在 东北人H中已成为主体民族,”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 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 方面都大同小异.”面对移民文化的渗入,东北土着居民表 现了强烈的大度和宽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也必然有所体现. 当土着文化的合理性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的时候,两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契合,形成新型的关东 文化.关东文化积淀在东北人世代流传的血液里,塑造了东北 人独特的人格特征,他们勇敢进取与鲁莽敷衍共生,开放与保 守并持,粗犷豪爽且直率耿直,急躁易冲动且”虎”“实”, 乐天知命又热情火辣. 在土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契合当中,东北秧歌,即俗称的 东北大秧歌,被塑造成新型的关东文化艺术典范,淋漓尽致地 体现着东北人那种深入”骨髓”的人格和精神.中原的汉文化 自然包括民间艺术的文化,负载在移民人群身上随之被带入东 北大地.”秧歌舞,此种群体舞蹈艺术不是满族所固有的文化 种类.清康熙年问在北京城里曾一度出现过秧歌热,但不 为满旗人所接受和继承.?秧歌?一词,是明际汉族的词汇, 16口 是从散乐,百戏,舞队,社火,花会,庙会等多种表演形式 演变过来的一种群体型舞蹈.加上满族习惯效仿汉族的先进文 化,于是也参加了表演活动.”秧歌这种民问舞蹈艺术,很 大程度是经过关内移民东北,发生地域迁移形成的民间文化. 随中原文化移至东北地域的秧歌,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满族舞 蹈发生融合,这对于东北秧歌的最终形成具有及其关键的作 用.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回避其发展中的稳固性与变异性, 在其流变过程中,东北秧歌随着时间的延续,历史的发展,朝 代的更迭,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碰撞 而发展成今天的极具东北地域性的民间舞蹈.东北地区曾经是 多民族聚居之地,如肃慎,契丹,高丽,蒙古,满族等等;东 北秧歌,是伴随着东北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劳动特 点等发展而成的,这其中,满族与汉族之间的舞蹈融合对其发 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从清代初期比较简单的,初具形态的 秧歌舞蹈,发展至清末民初的东北秧歌,艺术风格上具备汉族 宫廷舞蹈的文雅端庄,同时吸纳了满族原始山林民族舞蹈的粗 犷剽悍;从单一的,清一色的人物扮相演变为多种人物性格塑 造,成为多种舞蹈,小戏,杂技并存的综合性表演实体;由简 单,不严密的演出形式,发展成具有丰富表现能力的民间歌舞 形式. 服饰习俗是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民 族或居民的聚落点,有什么样的风俗习尚,就会产牛什么样式 的服饰,出现什么样的着装形象.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载体, 服饰呈览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与风情,也能够让人观 察到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 作为年节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东北民间秧歌,其中的表演服 饰与道具不仅具有浓烈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同时为这种民间艺 术的表演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艺术氛围和情景氛围.”作为年节 庆典中的游艺表演服饰,比起惯用服饰来,显然其艺术的成份 要多一些.载歌载舞,环佩叮当,其摆动的服饰,其撞击的乐 音,都会使人更加领略到节目的欢快气氛.而且游艺服饰本身 又形成节日胜景中的一个重要动态画面.” 东北秧歌表演中的服饰,从整体上看,色彩浓艳,明亮. 除了领头带队的人戴文生巾,披斗篷,持折扇出场,其余表演 者服饰整齐,上(女)下(男)装统一搭配.上装,也就是女 装,上身着镶边夹袄,.下裳基本为多褶长裙,一般及至足踝; 较为突出的是头上的装饰,多以珠链或绢花编成凤冠戴于头 顶,有的冠状上用珠链串成”孔雀”“风”的展翅形状,异常 华贵.在女装的肩部均配以珠链或绣花绢布制成的披肩,搭于 肩膀,头饰及披肩的颜色相对浓艳耀眼,含珠光宝气之色,醒 目华丽.下装,也就是男装,多为颜色统一的镶边夹袄和镶边 长裤,有的夹袄外披深色对襟坎肩,裤口有时系腿带以缩紧裤 脚,易于表演;头上饰品多为艳色的毡帽.地秧歌与高跷秧歌 中的男女装基本如上所述,高跷秧歌中女装下裳要求裙子摆度 略长,以便将腿上的木制长跷掩饰起来,增加修长美感.无论 上(女)装还是下(男)装,服饰上多缀有镶在边缘的花样滚 边,丝织花纹,吉祥图案.男女演员在表演中,均以浓妆出 场,主要体现两颊涂抹艳红色,增添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和 表演气氛. 从其他表演道具来看,东北秧歌中最突出其特色的三种道 民间文化 具是:腰间的彩绸,手中的扇子,多边形手绢.彩绸多为大红 色或艳绿色,系于男女表演者的腰问,偏缀于腰际一侧,作为 装饰所用,表演至手舞足蹈,兴趣昂然的时候,用来突出舞姿 的飘逸与灵巧.有的表演者将彩绸攥于手中作为直接道具,彩 绸随舞姿动作的摆动而有韵律地荡漾.扇子与多边形手绢一般 是作为男女表演者手上必备的道具,右手执扇,左手携绢,是 较为传统的表演方式.扇子与手绢都是艳色的(红,黄,绿为 主要颜色),以黄色和橙黄居多. 从东北秧歌表演的具体服饰和道具来看,中原传统文化心 理的传承,满族舞蹈,服饰文化的融合,以及地域气候和自然 环境,这三种因素基本促成了当今东北秧歌表演在服饰与道具 上外在形象的形成. 从中原传统文化心理传承来看东北秧歌的服饰和道具.表 演者头饰上的凤冠装饰,服饰上点缀的丝织花纹,吉祥图案, 比如花草植物,龙凤呈祥的图纹,这些沿用的图案形式,其含 义传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审美心理.中国人很早就在衣服面料 上织,绣,染具有吉祥含义的花纹,”楚人先民的图腾是凤, 战国时期的楚艺术中,风始终占有尊贵的地位,如湖北江陵 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织物上的凤鸟纹,凤鸟花奔纹,凤衔龙尾 纹,凤斗龙虎纹,三头凤纹等,都是将凤放在一尊保护神的位 置上,将所有美好的线条,色彩,姿态都给予了风.”东北 秧歌中女装头饰上的花冠多为”孔雀”或”凤”的形状,从某 种程度上说,中原地区的传统审美经验被延传下来.服饰上丝 织花纹的吉祥含义,在史游《急就篇》中有所描述:”锦绣缦 纯离云爵,乘风县钟华洞乐,豹首落莫兔双鹤,春草鸡翘凫翁 濯.”此处描绘,充满吉祥寓意,洋溢着自然气息.这种生动 的服饰图纹,在东北秧歌服饰的丝织花纹中,是随处可见的. 类似的图纹与样式,无论是置于头顶的凤冠装饰,亦或是服饰 上的丝织图案,都延续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 趣. 东北秧歌的表演服饰与道具,其形式的塑造与满族服饰存 在一定的渊源.满族服饰的特点主要是,”男女着长袍,外 罩长及膘际,袖仅掩肘的马褂,或再罩对襟,一字襟,琵琶 襟坎肩,头上冬有暖帽,夏有凉帽,脚下着靴.女子亦着宽 身长袍,身穿坎肩,衣袖,下摆,开衩处讲究镶滚宽大繁缛 的花边.”…对襟的坎肩,头上的帽子,服饰上镶滚宽大繁缛 的花边,这些在东北秧歌的服饰中被沿用至今;在满族的朝服 中,”由披肩领,上衣,衣袖,石青色熨褶接袖(满语称?赫 特赫?)箭袖,腰帷,襞积,里襟,裳等部分组成”,其中 的披肩领是朝服中搭披于肩膀上端的重要配置,仔细推敲,东 北秧歌女装中,由珠链或绣花绢布制成的披肩,在形状外观上 是与朝服中的披肩领极其相似的,其美观,保暖的作用也基本 相似.满族妇女”最具特点的发式是两把头,也称作?架子 头??一字头?,在两把头的发髻之上,往往还要戴一顶形似 „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直径纱做成,正面戴 大红花,侧面两角挂流苏”,如前所述,东北秧歌女装中的 头饰多以珠链或大朵绢花配置成风冠戴于头顶,有的冠上用珠 链串成”孔雀”或”凤”开屏展翅的形状,也如扇状.从东北 秧歌表演的服饰特点来看,依然可以追寻到满族服饰的文化对 于东北民间艺术表演的影响. 东北地域的气候与自然环境,也与东北秧歌服饰有相关的 联系.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山水相依,贯通无阻,浑然一 体.整个东北地区三面山水环绕,中间贯穿着东北大平原,三 省西部特别是自吉林以下,至辽宁省,又与内蒙古辽阔的草原 相连,地势更为开阔.这样就造成了聚居于山林,草原的渔猎 或游牧民族,向中间地带的平原,农耕区聚拢之势.就全区 内部地势而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无山川1阻断,特别是 东北大平原,更是一无遮拦,虽有行政区划之别,却是形同一 体,就是说,地理上不是封闭型的,而是开放型,这就为各民 族自由出入,开展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但由于 地理位置偏于北部,常年气温偏低,气候寒冷,特别是冬季天 寒地冻,风雪交加,在这种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对于适逢 年节喜庆之日表演的东北秧歌,其服饰特点也必然与当地的自 然环境和气候特点息息相关.例如,女装表演服饰中的披肩, 男装表演服饰中的毡帽,对襟坎肩,这些是在主要服饰之外添 加的挂件服饰,都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御寒,保暖作用.民间 艺术中的表演服饰与道具,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相关的地域性. 注释: …李瑞林,战肃容着.《东北秧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1年版,第2页 【2】释瀚主编.《文娱手册》北京:海洋出版社,1981年版, 第239页 [3】(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t=4编辑委员会编.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版,第664页 【4】孙邦编.《吉林满族》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第186页 [5】华梅着.《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第633,196,324页 【6】华梅着.《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第633,196,324页 【7】华梅着.《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第633,196,324页 [8】王云英着.《再添秀色——满族官民服饰》沈阳:辽海出 版社,1997年版,第69,131页 【9】王云英着.《再添秀色——满族官民服饰》沈阳:辽海出 版社,1997年版,第69,131页 [10】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第4页 (上接99页) 死的这样惨!”则是撕心裂肺的,肝胆俱碎的极致悲哀,声音 伴有强烈的震颤.”宝贝啊”这句可用哭腔去演唱以表达悲痛 欲绝心欲碎的心态.”我和你无仇又无怨,偏让我偷生在人 间!”是呼天抢地的哭喊,用重音唱出”偏”和”偷”字以 加强语气,突出一个强烈的怨和恨,同时也透出了深深的无 奈,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第三段表达了以死来洗清自己的 决心,速度不要慢,要紧凑.”狂风啊,你不要叫喊”一路渐 强,情绪越来越激动,如同仰天高呼,悲叹命运,恨不得要把 满腔的悲愤一口气说完.”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怀中”转而趋向 冷静,音区有所提高,声音不再虚弱无力,表明主人翁已抱定 必死的信念,怨恨替代了悲哀,这虽然是无力的抗争,但却表 现了这位善良柔弱的女性柔中带刚的贞烈个性,令人肃然为之 动容.强音结尾.”死的这样惨”要渐慢,”你要替我把这笔 血债清算”速度要快,最后一句要渐慢,注意八分休止符要空 的准确,”血债清算”把全曲推向最高潮,注意情绪激动但 气要稳住,不要冲,高音位置要到位.”你要替我把血债清 还!”是全曲的高潮,这是主人公决绝人世前用全部力量呼唤 出的生命最强音,表现出对敌人的无比强烈的憎恨.整首歌曲 在激烈的情感冲突下跌宕起伏令听者惊心动魄. 在演唱本歌曲时,我们应该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妇女,记住 那种悲愤的感受,用妇女的语言去演唱,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 歌曲的情感,让听众享受到伟大的艺术魅力.在了解作品的同 时;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对日本帝国注意残暴肆虐的 行为下,坚强不屈,投入抗日救亡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161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