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五苓散

2017-12-02 7页 doc 19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五苓散五苓散 《五苓散》 《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 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
五苓散
五苓散 《五苓散》 《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 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141]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 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组成 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五苓散》《伤寒论》一类方 主证: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 太阳表邪未解 ? 循经传腑 ? 膀胱气化不利 ? 蓄水证。 《五苓散》是一个名方。是《伤寒论》上一张代表方。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是它主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来在《伤寒论》提到的蓄水证的造成,它是有太阳表邪未解,伤寒的寒邪,风寒之邪侵犯人体体表,病邪就要由表入里,表证没有得到很好的彻底解除,它可以循经传腑,顺太阳经脉进入太阳之腑,太阳之腑就是膀胱。外邪入里过程当中,往往会化热,一定程度的化热,传到膀胱,膀胱水腑,本身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贮藏津液,那和外邪入里,循经传腑之热相结合,就成水热互结。这里的水热互结,这个水主要是气化不利造成。热程度不重,所以虽叫水热互结,但主要强调了气化不利。蓄水的标志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水蓄膀胱,不得出路。往往小腹、少腹有满胀的感觉。 临床表现:第一个是蓄水证,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微有表证,如全部入里,可以没有表证): 用《五苓散》外邪全部入里,或者表邪还在,有没有表邪都可以使用,关键在你灵活运用。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气化不利:渴欲饮水 水气上逆: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脐下动悸,吐涎末而头眩;短气而咳。 《五苓散》证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复杂,除了蓄水证以外,传统上这个方还擅长于治疗水逆证。什么叫水逆证呢,水蓄在下焦,气化不利,水不能正常布散,会造成某些地方缺乏津液濡润,产生水蓄下焦,反而上部口渴。口渴想喝水,但是水入即吐,因为下焦本身有蓄水,有蓄水下小便不利,不得出路。水气上逆,造成了水入即吐。所以它这个既有蓄水证,又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种叫水逆证。 这里要说明,《五苓散》证这个“蓄水证”三个字,是《五苓散》证的一个专有名词,水逆证指的也是《五苓散》证,这个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专有的。因为蓄水和蓄水证不同,蓄水可以在各种病证当中,水湿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它蓄水,但你提到“蓄水证”,那必然是指的《五苓散》证。必然指的是《五苓散》证。就像我们前面在理血剂,活血祛瘀证里边讲到的《桃核承气汤》证,《桃核承气汤》证我们把它叫“蓄血证”,外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到膀胱,热和血结造成蓄血症。而“蓄血”只要瘀血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蓄血,但是叫蓄血证,那就是专指《桃核承气汤》证。《五苓散》证所说的蓄水证也是这样。你提到“蓄水证”那就是专指《五苓散》证。提到“水逆证”,就是专指《五苓散》证里边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证候。 因为一般的水气上逆,水湿停留在,比如说以后我们讲到“《苓 桂术甘汤》”,停在中焦,它也可以引起水气上逆,这里水是停留在膀胱,在下焦,造成了水气上逆。而这种水气上逆的表现,除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以外,还可以反应在下面所讲的吐涎末而头眩、短气而咳,都是水蓄下焦,水逆向上。可以引起吐涎末,一阵阵水气上逆,头眩,水气上逆,脐下动悸。这水蓄下焦,水邪要泛滥,以水逆的形式出现。脐下,注意这个部位是下焦,脐下水气上逆造成动悸,悸动不止。吐涎末而头眩也是水气上逆所造成,水气上逆,上干清阳,头眩,水气上逆可以咳吐涎末,短气而咳,水迫上焦,水气上逆可以短气而咳,水邪泛滥也可以造成水肿、泄泻;水邪泛滥,泛于体表为水肿,水走肠间成泄泻。这都是一种水蓄下焦以后,水邪泛动以后的各种可能性表现。 所以对于《五苓散》的主治,看起来比较复杂,要把握它的病机,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膀胱气化不利,造成水蓄下焦,是个基本的病机。水蓄下焦以后,它的主症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利的话,水邪有出路,就不会蓄于下焦,不会上逆了。由于停蓄下焦,水邪上逆泛滥,就出现这么多可能性的变化。这是《五苓散》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从这个分析来看,非常重要的是膀胱气化不利,同时有水气上逆。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利水渗湿就是说水蓄下焦,水邪程度较重,所以要较集中的利水渗湿的药物,治其标,解决它当务之急。温阳化气是考虑到之所以水邪停蓄下焦,由于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实际上这个方从内因来讲,这个体质往往还有脾失健运,还有阳气不足不 能温化这个内因,还有这个原因,这个基础。所以《五苓散》体现的功用,或者说治法,是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 方解: 君 泽泻 利水渗湿,排出蓄水,解决小便不利 臣 猪苓 协助泽泻渗湿利水 茯苓 协助泽泻渗湿利水,健脾 佐 白术 健脾燥湿 桂枝 温阳健脾 《五苓散》里哪个是君药,可以说历来的争论讨论很多。有的说泽泻是君药,这个说的比较多,包括《医宗金鉴》和我们好几版教材也有的以茯苓为君。也有些局部地区教材以白术为君。也有说到以桂枝为君的,因为它温阳化气。 在这里我们认为,《五苓散》里用量最大的药是泽泻,而且全方的功用突出在利水渗湿。泽泻偏寒,因为这个证候形成,既有阳不化气的一面,又有水热互结的标证,所以泽泻可以做为君药。治标,全方利水渗湿,治标为主。它用量最大。 猪苓茯苓都有良好的渗湿利水作用,和泽泻联用,也是后世经常模仿使用的,利水的一个基本结构。茯苓本身还有健脾作用,茯苓和白术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属于治本,缓治法。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像《四君子汤》这些里边,遇到很多这类的结构。白术,健脾燥湿,属于治本,考虑到水湿形成,都和脾不健运有一定关系。所以健脾燥湿。白术和桂枝相配,又是温阳健脾的一种基本结构,温阳气,化津 液,健脾运,燥脾湿,这一种基本结构。桂枝在方中虽然是佐药,它药起到两个作用。(1):有表邪的情况下,桂枝能够解表。这个方原来是外感寒邪,由表入里,循经传腑,所以前面提到有可能表证还未解。还有一定表证的时候,桂枝能够发散寒邪,能够解表。(2):桂枝能够温阳化气,温阳化气有助于温化水湿。(3):桂枝还可以平冲降逆。特别是桂枝和茯苓同用。擅长于治疗水气上逆。茯苓,下可以淡渗利水,同时它擅长于平水气的上逆。桂枝也擅长于平冲,但是它和茯苓相配以后,针对水气上逆这个作用就更好。这是一种常用的配伍组合。 这样五味药相配,以利水渗湿为主,兼顾了温阳化气治本,同时治疗水逆证,有较好的平冲降逆作用。 《五苓散》是很好的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疗水蓄下焦的一张常用方,基础方。它还是带有基础方的特点,它包含了很多常用的配伍组合,比如泽泻、猪苓的组合,猪苓、茯苓的组合,茯苓、白术的组合,桂枝、白术的组合,都是后世常常根据张仲景用方,启发以后,形成的一种常用配伍组合。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是第一位,舌苔白,脉浮或缓。苔白反映整个证偏寒,偏于阳气不足,脉浮可以有表证,如果脉缓,那反映出水不化气,阳气不足。所以有没有表证,《五苓散》都能用。如果有表 证,桂枝量可以增大。 【随证加减】: • 水肿兼表证,和《越婢汤》; 《越婢汤》本身是用麻黄、石膏相配,我们在前面的《麻杏石甘汤》后面,这个附方里有《越婢汤》,是治疗风水证的。外邪化热引起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泛滥成风水,配了《五苓散》,实际上宣肺行水方法,和利水渗湿方法相结合。宣肺行水同时还能解表。利水渗湿呢,消水肿力量较大,我们经常说“肺为水之上源”,通过宣肺来行水,是开源来导流,而《五苓散》本身利水力量又较强,和《越婢汤》相合以后,应该说开源导流相结合。宣肺行水、利水渗湿力量都较强。所以治疗水肿而且兼有一定表证的,用《五苓散》和《越婢汤》相结合。效果较好。 • 水湿壅盛,和《五皮散》: 如果水肿,水湿很壅盛,水邪很重,有时肿得皮肤发亮,要增加这种利水作用,还可以用《五苓散》和《五皮饮》相结合。《五皮饮》在后面,这一节的后面,最后一个方,《五皮散》。有较好的,利水结合行气,淡渗利水和行气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 • 泄泻偏于热者,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 如果用于泄泻,这方也常用于泄泻,本身白术就可以健脾,白术茯苓常用于健脾,通过健脾祛湿来达到止泻的目的。泄泻偏热者,因为纯用《五苓散》治泄泻,它是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泄泻偏热的,《五苓散》里桂枝辛温就不适合,《五 苓散》去掉桂枝叫《四苓散》,利水力量还是利水健脾,这个力量保持着,加车前子、木通,增加利水力量。通过“利小便实大便”,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适用于湿热泄泻,偏于热证。 《五苓散》既是常用方,单独使用临床也有。但是也可以和其他方合方,或者加减使用,作为复方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一种治法的一种基础。它有一种温阳健脾,和利水渗湿这种治法相结合,以利水渗湿为主来治疗水湿病变。在临床运用很宽,范围很宽,也是一个人们很喜欢用的常用方,祛除水湿力量也较大。当然还侧重是一种阳不化气,气化不利,阳气不足的这个原方比较适用。
/
本文档为【五苓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