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炎帝神龙

2017-11-28 26页 doc 53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炎帝神龙炎帝神龙 炎帝神农 “炎帝神农,以姜为姓,名魁隗”。(《炎帝神农姓氏次序图》)姜姓部族首领,“有火瑞,故以火纪事,以火命官。”(《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注》)“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位于南方,主夏,故之炎帝。作五弦琴,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日神农氏,是为农皇。”(《帝王世纪》“ 民元前5129年(前3218年),即癸未四月二十六日,”“妊姒生赤帝魁隗”,“于厉山之石室 ”,“长于江水”。故称厉山民,“又曰本烈山,或称烈山氏。”(《炎帝神农姓氏次序图》、《潜夫论》、《帝王世纪》)“厉山古赖国之地,春秋时为厉国,地在永阳县西北,今...
炎帝神龙
炎帝神龙 炎帝神农 “炎帝神农,以姜为姓,名魁隗”。(《炎帝神农姓氏次序图》)姜姓部族首领,“有火瑞,故以火纪事,以火命官。”(《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注》)“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位于南方,主夏,故之炎帝。作五弦琴,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日神农氏,是为农皇。”(《帝王世纪》“ 民元前5129年(前3218年),即癸未四月二十六日,”“妊姒生赤帝魁隗”,“于厉山之石室 ”,“长于江水”。故称厉山民,“又曰本烈山,或称烈山氏。”(《炎帝神农姓氏次序图》、《潜夫论》、《帝王世纪》)“厉山古赖国之地,春秋时为厉国,地在永阳县西北,今湖北省随县厉山镇”。(《补史记?三皇本纪》、《路史》、《国语?鲁语》、《水经注》、《荆州图记》)“赤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系南方之神。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也。”(《辞海》) 炎帝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易?系辞下》)。炎帝神农,继承并发展了太昊伏羲氏的事业,将我国上古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发展进步做了杰出的贡献。因此,炎黄二帝被华夏儿女,海外赤子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世世代代子孙顶礼膜拜,中华民族则被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神农的发明创造及其历史功绩。首先,在农业方面的贡献。炎帝神农在伏羲氏时代,农业已发生并有所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农业改革,使之得到更大的发展。 最初的农业生产,由于人们并不懂得制造工具,只是利用身边 的树枝、石斧、石铲一类的简单工具,进行极其简单的种植和收获工作。依靠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产量自然有限,炎帝神农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善于动脑筋,在生产过程中,逐渐琢磨出一些生产工具,即后世相传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制作了这些生产工具,并且根据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土壤以及气候的变化,指导人民进行农业生产。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的粮食增加了,产量也相对稳定,暂时解决了人们的饥饿问,从而使中国社会从原始自然状态进化为农业生产阶段。《逸周书》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来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这就是说在神农之时,田地里已到处是黍作物。《书断》、《墨薮》等说“上党羊头山生嘉禾八穗”,证明神农将野生粟种经多年改良,已得到一种新的品种,“其色至乌, 其形圆重”,穗大粒肥,一百粒长一尺。炎帝改良品种的措施很得力,如《论衡》中曾记载:“神农藏种之法,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还有兴修水利。凿井开渠,引水灌田,旱涝保收,提高产量。《论衡》中记载神农“耕土以为田,凿地以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饥。” 其次,炎帝神农在开创我国医药学方面的贡献。找到了稻、麦、黍、稷、豆,就是人们所说的五谷,使人们有了粮食。可是人们生了病却没有办法医治,许多人就这样死掉了,炎帝心里很难过,决心去为大家寻找医治疾病的药物。留下了炎帝在神农架密林山谷中,尝百草、和药济人的传说。后世传言神农是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能化解药毒。他还曾教人治病。《史记》中记载:炎帝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被人们崇奉为“医药之祖”。传说 他最早发现的解毒药就是后人经常用的茶叶。当他吃下山边的一种树叶,觉得树叶在五脏中搜查脏东西,十分舒服,因而认为这是解毒的药,并取名“查”,后人写成“茶”,这就是茶叶。炎帝一尝到有毒的药,就用茶来解毒,有一种紫色的小花,样子像蝴蝶,散发着清香,他一尝甜甜的,就取名甘草。炎帝爬山涉水,跌得膝盖肿得像牛腿,他吃下一种草根,居然肿消了,于是他就给它取名叫牛膝,牛膝成了治腰腿疼的良药,受到人们的欢迎。当时找到的无毒草药近千种,有毒草药数百种。《竹书纪年》、《世本》、《帝王世纪》等,都记载有炎帝神农“味尝草木作方书,和药济人”;“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著《本草》四卷。”《淮南子》赞炎帝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于七十毒。”《神农本草经》就是神农根据自己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求死扶伤所得经验总结出来的医药理论。但因当时文字不发达,还不能记载如此复杂深奥的理论,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至著于编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神农本草经》对三百六五十种中药,均详述其性味、功能、主治,用之疗效确实,已为千百年临床所验记,因此为历代本草书籍所转引,为历代医学、药学家所推崇。特别是将用药疗疾之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堪称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炎帝神龙的第三项贡献当推施行教化,开中华“教育”之先河,自古有三皇之书曰《三坟》者传世。“三皇虽无文,以有文字之后,仰录三皇时事,故云掌三皇之书者。”(《疏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序》)《三坟书》中,有一篇名《形坟》,云系炎帝流传下来的书,其通篇言教化,可作为我国“教 育”之肇始。 这篇“形坟”的中心意思,是用农皇的话告诫世人:自然界万物万事,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规矩。这就是“政令”。任何人、任何事,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政令规定办事,并举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加以说明。四时节令必须遵照行事,乱了,作物就不生长;人体之气要和顺,气乱了,就导致疾病;作官的要勉力办事,百姓要遵守纲纪;货品要讲究质量优良;法则要符合常理,刑法以公平正义为准,俸禄和享受以满足需要为准;礼制要按现实的品序,乐舞要协调,机构要精简,丧葬寄托哀思,用兵以平乱为度,集市贸易要公买公卖,君王要信用卿相,卿相辅佐要忠诚、官员办事要公道、勤恳,忠于职守,对百姓要仁爱,民众对国事要敬业;父亲仁义,儿子便孝敬;兄长友爱,弟弟便恭顺;丈夫不游荡胡为,妻子便不淫乱;师长不懈怠,教导不荒废。所谓刑,就是形象,就是塑造或改变你的形象;所谓道,就是指导,引导你立志,有远大理想;所谓礼,就是控制,控制你的七情六欲,不要越规;所谓乐,就是声音和谐动作协调;所谓政,就是正,正确,端正,适合。要求一切事物都要有正确的适当的规定,就是统一的政令。假如这篇《形坟》上所规定的事情都实行了,那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高度文明的社会。 炎帝神农的第四项贡献当推首创商业贸易。由于长时间生产实践,逐步改进了生产工具和设备,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工匠。生产工具改进和设备增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逐步产生了专业分工和商品生产,为了解决剩余产品进行相互交换,这就要发展商业贸易。《易?系辞下》曰:“庖牺氏殁,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 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炎帝神农首创商业贸易的生动写照。、 除了上述四项之外, 炎帝神农之贡献还有多项。如实行“腊祭”。《郊特牲》曰:“伊耆氏始为腊”。“四方年不顺成,八腊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腊乃通,以移民也。”还有发明五弦琴,“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明堂位》) 炎帝族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组成部分。炎帝神农“二十岁继伏羲氏为中国天子……炎帝裔胄,以此肇始。”(《炎帝神农姓氏次序图)炎帝族由南方北上中原,子孙蕃衍遍于东西南北,即今山东、安徽、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建立姜姓国75个(《路史》)。姜之齐国成为东方部族的核心;祝融族之楚国是南方部族的核心;共工氏的伊耆氏及八个姜戎部族成为中原部族的核心;共工氏西迁后,西北姜戎部族特别强大,女儿姜嫄成为周族的始祖母。炎帝裔孙由中原向四周辐射,为汉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炎帝神农纳赤水(长江上游支流)之子听訞,生临魁、柱、炎居。(《山海经?海内经》、《路史》、《帝王世纪》)“传十七世有天下。”(《吕览?慎势》)“合计五百三十年”、“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子临魁践位。”《帝王世纪》)享寿一百四十岁。“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谓茶陵,所谓天子墓者,有唐尝奉祠焉。”(《路史》、《后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补史记?三皇本纪》)炎帝始祖传承160代至今5229年。(《炎帝神农姓氏次序图》、《姜姓始祖炎帝神农氏传承157代世系》) 共 工 氏 共工氏,炎帝神农六世孙(《山海经?海内经》),姜姓部族首领。生于云梦大泽(今湖北江汉平原),葬于不周之山(今湖北神农架大山西北)。传说中的天神。“共工为诸侯伯主,有水瑞,以水纪事命官。”(《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注》) 共工氏初为强族,“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天下”。(《管子?揆度篇》)共工利用自然的形势来威服天下,其威名不可谓不大。“共工氏之霸九洲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礼记?祭法篇》)“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补三皇本纪》)祝融、共工、后土世处江水,为了造福于民众,而筑堤蓄水,改水造田,祖孙三代,代代相传,造土不止,终于从水中造出陆地,人们就可以居住了,“云梦土作乂”,(《尚书?禹贡》)整个江汉平原的土地可以耕种了。 自颛顼以至于禹,皆与共工氏剧争。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父子不能自作主张,他便与共公氏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淮南子?天文顺》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史记?律书》)“颛顼氏衰,共工与高辛氏争为帝,遂潜于渊”。(《淮南子?原道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淮南子?本经训》)舜“流共工于幽州,……竄三苗于三危。”(《尚书?尧典》)以及“禹攻共工国山,杀共工之臣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可见争 斗之激烈。咒骂共工氏最凶,歪曲事实最厉害的,是 《国语?周语下》中保存的一篇谈话,“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氏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怪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勿助,祸乱兴,共工用灭。” 王子晋等上层贵族,想不到老百姓的生存困难就是最大的事。他们不了解长江水患有其客观原因,而责怪共工氏的改水造田,认为他引起了水患。他们只会高唱这不那也不的不作为主义,抬高夏禹治水的功绩,来贬低共工氏改水治土,减少水患,对人民不朽贡献。共工氏世处江水,以农耕为重,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共工治水后,不是像夏禹那样只恢复自然地貌原状,而是改变自然地貌原状,使新的地貌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利用。共工、后土是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远古英雄。共工氏父子改水治土,解决了人们居住、吃饭的困难,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人们崇奉共工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崇奉为社神(即土地之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 “苍天后土在上”,就是说的共工父子二人。 共工氏在江汉地区崛起后,逐步离开江汉地区,北上中原,并在中原日益状大,成为当时的强势部族。共工氏的伊耆氏及八个姜戎部族,后来发展成为中原部族的核心。共工氏被迫西迁后,西北姜戎族特别强大,女儿姜嫄成为周族的始祖母。共工有二子,“长子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山海经?海内经》)“次子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礼祀?癸法篇》)后土继部族首领位。传至从孙(堂兄弟后裔)伯益(部族首领)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为吕国开国君主。 始祖姜尚 始祖姜尚,又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东海上人(今山东郯城县,一曰日照市),(《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国开国君主,“炎帝神农第五十四世孙。”(《姜姓始祖炎帝神农氏传承157代世系》)中外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始祖早年怀才不遇,出身贵族家族,祖先伯益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北),所以又名吕尚、吕望。他自幼聪慧,志向远大,学识渊博,通晓军事,明于治国之道。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当时商王朝的皇帝纣是一个残暴的人,政治上非常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他出身贵族,富于政治才干,在仕途上非常不顺利,不得不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还曾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开过酒铺。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又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市)隐居了四十年,直到暮年,壮心不已,仍想找到施展才会的机会,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史记》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七十多岁后,获悉西伯(姬昌,谥号文王)为了治国安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来到陕西终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用直钩下钓。可是三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附近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天,西伯外出狩猎,在磻溪遇到姜尚,两人一见如故,他向西伯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对天下形势的看法,西伯大为叹服。而西伯当时正为了打败商朝建立周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因 此称他为“太公望”,二人一起乘车返回了周都,任为国师。从此,开始为西伯灭商兴周大业献计献策,成为周王朝兴起的重要策划者和军事统帅。 ”即“太师”,是西周始祖是建立周朝的策划者。西伯所命他之“师 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他辅佐西伯推行带有军事目的的新政,很快就使周的国势逐渐强盛起来,附近地区的诸侯纷纷归服于周。有纷争时也愿意请西伯裁决。西伯为了报商王朝杀父(方伯)之仇,于是聚集人力、物力准备反商,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惧,纣王马上把西伯抓来(周与商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关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七年。太公想出了一条妙计,用财物买通商朝大臣费通,让大臣敬宜生、闳夭二人寻找美女、宝马以及许多珍奇之物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并得任西方诸侯之长。西伯出来后,事事与太公商量,一系列改革维新的方针大计,都赖他制定与执行。他为西伯献出伐商的政治、军事策略,用各种计谋动摇商朝的统治基础。不仅加强本国的治理,还与周围各小国联盟。同时又出兵西伐,吞灭了犬戎(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和密须(今甘肃灵台西),消除了周国的后患。紧接着又东渡黄河,灭了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攻占了邢(今河南沁阳西北)。从邢又回师,灭掉了商朝西部的重要盟国崇(今河南嵩县北)。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很快就使周的国势强盛起来,经济上也有很大发展,并在沣水河(今陕西西安西南)西岸修建了丰京。从此后,天下三分,周占其二,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大大超过了商王朝,从而奠定了灭商建周的基础。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还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 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西伯时期地位之重。西伯称王六年伐崇,后七年而崩,西伯去世后,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执政,拜太公为国师,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他是武王的岳丈大人,灭商建周,完全依赖他的辅佐。“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次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遂至盟津。”(《史记?齐太公世家》)。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孟津,武王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两年后,又会合各路诸侯,与周武王一起率大军,与纣兵于牧野(距商都70里,今河南淇县西南)决战,牧野之战,周军全胜,纣王投火自焚,商纣灭亡,周朝建立。师尚父因功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齐都镇),为齐的开国之君,称姜太公。 始祖创建东方文明大国。他来到齐地立足未稳时,东方莱夷(今山东半岛东)部落前来争夺营丘地方,他击败了莱夷,并从齐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因其俗,简其礼”、“尊贤智,赏有功”、“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宜桑麻”等政治、经济政策,从而使齐地政局迅速稳定下来。农业、纺织、渔盐、商业等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周武王去世,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初立的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引起皇族内部矛盾,武王之弟管叔、蔡叔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夷部落(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叛乱,师尚父与周公旦率师平叛,后平定徐夷(今江苏泗洪一带)、残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等部落,巩固了新生的周朝统治。因此,成王授予他“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今山东穆陵关一带),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伯),实得征之”的权力,齐遂成为东方文明大国。 始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高寿的人,史书记载“生于商庚丁帝八年(前1151年),卒于周康王六年(前1015年),享年136岁。他死后,因功勋卓著,“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礼记,檀弓上》)文王、武王的陵墓旁。(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内)。五世之后才葬于齐地,这也是对姜尚的特殊礼遇。传说姜尚娶员外马洪之女马氏为妻,生子吕伋,伋生得……姜尚逝世后,子丁公吕伋继位,相传二十世,六百六十年。始祖姜尚传承107世,至今3163年。 始祖思想影响深远。姜尚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精辟,博大精深,玄妙莫测。不仅在当时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辉,即使在今天,它仍具有重要的参故价值和借鉴意义。如军事上的人文主义和谋略思想,以及其中一些一般军事规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更有重要的价值。又如他的“道在行仁”,“仁在爱民”是创立天下、治理国家,巩固江山的重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重要影响。再如“举贤用贤”、“赏罚分明”、“克已奉公”、“忠实诚信”,以及富国富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对于后世仍有诸多教益和启迪。 始祖不仅仅以奠定周期统治基础、创建齐鲁文明等巨大功勋为世人所景仰,满腹韬略和非凡政治、军事才干而受到历代统治者崇尚。在唐宋以前,他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他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他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他又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朝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后,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姜尚格言录 始祖既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也是古代第一名相。《六韬》中有许多作为人生格言的警句、妙论,我们阅读时,可以举一反三,窥一斑知全豹,咀嚼体验,自能神会灵通。现分类摘录百条,供广大宗亲采摘。 一、仁在爱民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文韬?文师》 【译文】天下并不是君主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武韬?发启》 【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 太上因之,其次化之。《武韬?文启》 【译文】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来治理人民,其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人民。 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武韬?文启》 【译文】自然界有一定的运行法则,百姓有自己的生活规律。能与天下百姓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平静稳定。 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文韬?大礼》 【译文】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是固执已见,对人则谦虚 而无私,处事公正而不偏。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文韬?国务》 【译文】要给予人民利益,不去损害他们;帮助人民成就事业,不使他们遭受挫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不任意杀戮。 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武韬?发起》 【译文】君主要先修德, 礼贤下士,施惠于民,以观天道的吉凶。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文韬?守土》 【译文】所谓仁义,就是尊重民意,团结宗亲。尊重民意就能得到拥护,团结宗亲就能赢得爱戴。 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去众则败。《文韬?守土》 【译文】不施仁政,就无法团结宗亲。疏远宗亲就会受害;失去了人心就会失败。 二、道法自然 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武韬?文师》 【译文】泉水源深,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木根深,枝叶茂盛,就能结出果实,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意相投,就会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会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武韬?文师》 【译文】凡是垂钓都是为得鱼,钓鱼的道理也很深奥,从中可以悟出治国的大道理来。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拨; 以国取天,天下可毕。《文韬?文师》 【译文】用香饵钓鱼,鱼可供烹食;以爵禄用人,人可竭尽其力;以家为基础而取国,国可归你所有;以国为基础夺取天下,天下就会被你征服。 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文韬?文师》 【译文】(商王朝)幅员广大,传袭数代,然而有聚必有散;(周国)不声不响,暗中准备,它的光辉必定会普照久远。 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文韬?大礼》 【译文】不要妄信他人之言,而轻易接受意见,也不要因为不顺耳而轻易拒绝,接受意见就会丧失自己的主见;轻易拒绝意见,就会闭塞言路。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韬?明传》 【译文】柔静以待已,恭敬以待人,强弱相济以接物,能忍能刚以待机,这四种操守,是先圣治国之道得以推行的原因。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文韬?守土》 【译文】细小的流水不堵塞,将会汇聚成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大火;刚萌发的两片嫩叶不撷除,将来必须用斧头去砍。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文韬?守国》 【译文】天有四时运行,地有万物孳生,天下有人民,圣王来治理。 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文韬?守国》 【译文】既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圣人正是参照这个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准则。 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文韬?兵道》 【译文】大凡用兵的原则,没有比统一意志更为重要的了,军队能统一意志,就能所向无敌。 夫王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文韬?上贤》 【译文】君主就像神龙之首,能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地观察问题,审慎地听取意见,仪表庄严肃穆,衷情隐不露。使人觉得像天高不可穷极,像深渊不可测度。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有将动,必有愚色。《武韬?发启》 【译文】猛禽将要袭击目标,必光敛翅低飞;猛兽将要捕捉猎物,必先贴耳伏地;圣人要采取行动,必然先示人以愚钝。 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武韬?发启》 【译文】日月当空就能普照万物,伟大而正义的行为对万民有利,大军出动就能使天下降服。 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武韬?文启》 【译文】圣人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万物被他潜移默化,就像四季更替,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武韬?文启》 【译文】天地不需要宣告自己存在,所以就能永久生存;圣人无需炫耀自己的功绩,而自会显示出其辉煌的成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武韬?文启》 【译文】天下的人像流水一样,阻塞它就就停止,疏导它就会畅通,不搅动它就清澈平静。 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武韬?三疑》 【译文】过于强横必遭挫折,过于骄傲必致失败。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龙韬?军势》 【译文】迅雷不及掩耳,疾电不及闭目。进击之时,若脱兔惊奔,一旦开战,如狂风骤雨。敢于阻挡 敌人打败他,敢于靠近的敌人消灭他,有谁能够抵御这样的军队呢~ 三、因势利导 因之,慎谋,用财。《武韬?三疑》 【译文】因势利导,谨慎用计,花费钱财。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文韬?大礼》 【译文】如果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那么天下的万事万物就会无所不见;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那么天下的万事万物就会无所不闻;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那么天下的万事万物就会无所不知。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方。《文韬?守土》 【译文】不可疏远宗亲,不可怠慢民众,安抚近邻,控制四方。 太上因之,其次化之。《武韬?文启》 【译文】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来治理人民,其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人民。 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武韬?文伐》 【译文】拉扰敌军所宠信的人,这样就削弱了敌国的力量。敌军近臣怀有二心,忠诚度就会降低。 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武韬?三疑》 【译文】进攻强敌,必先助长他的强暴;要离间敌人的亲信,必先收买敌人亲信;要瓦解敌人军队,必先收揽敌国民心。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武韬?三疑》 【译文】凡是要进攻强国,首要原则是蒙蔽敌军的耳目,然后才可以进攻他强大的军队,摧毁他庞大的国家,以达到为民除害的目的。 心以启智,智以取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武韬?三疑》 【译文】用心思考可以产生智慧,智慧可以创造财富,财富可以养育民众,民众中可以涌现出贤才,大批贤才涌现出来,就可以辅佐君主统治天下。 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龙韬?奇兵》 【译文】古代善于用兵的次,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下,其成功与失败,都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得此势 的就胜利,不得此势的就失败。 势因于敌军之劫,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龙韬?军势》 【译文】作战的形势是随着敌人的动向而变化的,随机应变产生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奇正变化的运用来源于将帅的智慧与思虑。 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犬韬?武锋》 【译文】通过险阻隘路时可以打,行列散乱时可以打;军心惊怖时可以打。 四、攻心为上 人食其禄,乃服于君。以禄取人,人可竭。《文韬?文师》 【译文】人要食君奉禄,就会服从君主使用。以爵禄用人,人可竭尽其力。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文韬?文师》 【译文】凡是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如果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就是王道。王道所在之处,就是万众归心之处。 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文韬?国务》 【译文】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人民要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武韬?发启》 【译文】想取得天下的人,就像猎取野兽一样,天下人皆有分享猎物的心。 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武韬?文伐》 【译文】要想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必须馈赠他大量的礼物。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龙韬?励军》 【译文】由于将帅能同士卒共寒暑、共劳苦、共饥饱,所以三军将士听到击鼓进军就欢喜,听到鸣金收兵就愤怒。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武韬?三疑》 【译文】凡是运用策略谋取敌国,最为关键的是周密。故意设置许多圈套,再用各种利益引诱他们,引起他们之间的争夺。 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虎韬?必出》 【译文】明确地告诉全军将士,勇猛拼杀就有望生还,怯懦的只有死路一条。 五、赏罚分明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文韬?赏罚》 【译文】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如果君主能对于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赏罚诚信而又得当,那么,那些君主所未见未闻的事,也都自然会潜移默化了。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文韬?盈虚》 【译文】对自己厌恶的人,有功照样奖赏;对自己喜爱的人,有罪一样惩罚。 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龙韬?将威》 【译文】主将敢于诛杀违反军纪的权臣贵人才能树立权威,能够奖赏地位卑贱的人才算明察;赏罚严明就能做到有禁必止,有令 必行。 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龙韬?将威》 【译文】刑罚敢于上达,赏赐能够下行,主将的权威就全面树立起来了。 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犬韬?分合》 【译文】先期到达的赏,后期到达的杀。 六、收揽人才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则得举贤之道也。《文韬?举贤》 【译文】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这些条件考核他们,甄别其才智,考察其能力,使官位与其才能相符合,这就把握住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王人者,上贤,下不肖。《文韬?上贤》 【译文】作为君主,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德无才的小人。 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韬?举贤》 【译文】选拔贤才却不予任用,这是徒有举贤之虚名,而无用贤之实效。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龙韬?论将》 【译文】所谓五种才德是勇敢、智慧、明智、仁慈、诚信和踏实。勇敢就不可侵犯,明智就不可扰乱,仁慈就得众心,诚信就不欺骗别人,忠实就能一心为国。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龙韬?论将》 【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将帅的手里。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为历代君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帅要仔细观察,慎重选择。 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龙韬?奇兵》 【译文】将帅是军队命运的主宰,军队的治乱胜败,都与将帅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君主如能得到精明能干的将帅,军队就会强大,国运就会昌盛;得不到精明能干的将帅,就会军旅虚弱,国家败亡。 七、自立自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武韬?顺启》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那些得道的人,才能治理好天下。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武韬?发启》 【译文】有大智的人不夸耀他的智慧,有深谋的人不暴露他的谋略,有大勇的人不只凭血气之勇,图大利的人不只顾自己的利益。 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文韬?大礼》 【译文】作为君主,最重要的是能洞察下情;作为臣民,最重要的是能谦恭驯服。要想洞察下情,就不能对臣民疏远;臣民要谦恭驯服,就不能隐瞒意见。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文 韬?大礼》 【译文】君主要安祥稳健而气质宁静,首先抱定柔和谦下的态度。常常是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固执已见,对人则谦虚而无私,处事公正而不偏。 勿妄而许,勿逆面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文韬?大礼》 【译文】不要妄信他人之言,而轻易接受意见,也不要因为不顺耳而轻易拒绝。轻易接受意见,就会丧失自己的主见;轻易拒绝意见,就会闭塞言路。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文韬?大礼》 《译文》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神贵在明智。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胜敬则灭。《文韬?明传》 【译文】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衰亡;勤勉胜过懈怠,国家就吉祥;懈怠胜过勤勉,国家就会灭亡。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文韬?守土》 【译文】君主必须讲究富国之道,国不富就无法谈仁政。不施仁政,就无法团结宗亲。疏远了宗亲就会受害,失去了人心就会失败。 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文韬?守国》 【译文】到形势恢复正常的时候,既不进而争功,也不退而让位。 八、全胜战略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武韬?发启》 【译文】不侵害人民利益的,可以取得人民的拥护;不侵害别国利益的,可以得到别国的拥护;不分割天下利益的,可以取得天下的拥护。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武韬?发启》 【译文】战争取得全胜而不必经过战斗,使全军没有伤亡,真可谓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实在是微妙啊。 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武韬?文启》 【译文】百姓得到教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大自然能在无所作为中成就大的事业,没有人给予,老百姓却能生活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政。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龙韬?军势》 【译文】善于用兵的将领,决胜于行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解决问题于萌芽之中;善于打胜仗的,能取胜于战争发生之前;最成功的战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龙韬?军势》 【译文】只会在阵前拼杀的,不是好将领;失利之后才想到设防的,不逄精明老练。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野无横敌,对无立国。《龙韬?军势》 【译文】将帅用兵打仗,能够不声不响而胸有成竹,可称为神 秘;情况尚未明朗而能看出端倪的,称之明达。于是,精通神明的统帅,战场上便无人敢和他抗衡,面前也没有敢于对抗的敌国了。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半而功倍焉。《龙韬?军势》 【译文】凡是未战而已先操胜券的,都是先给敌人造成了虚弱的假象,然后才发动进攻,所以能够事半而功倍。 九、当机立断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文韬?守土》 【译文】太阳到了正午,要抓紧时间曝晒;拿起刀子,就要动手宰割;持有利斧,就要抓紧时机砍伐。到了中午不曝晒,就会丧失时机;拿刀不宰割,就会丧失良机;拿起武器不杀敌,敌人就会侵犯。 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文韬?守国》 【译文】民心不安,便是动乱的因素,动机一旦发生,天下就有权力之争了。所以圣人总是秘密地聚集力量,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 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韬?上贤》 【译文】君主对该斥责不加斥责,奸臣就会兴风作浪;该杀而不杀,奸雄就会乘机叛乱;军事处于有利态势时而不行动,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不出十日,不有亡国,必有 破军杀将。《龙韬?论将》 【译文】战争的双方不可能都取得胜利,也不可能都失败。只要军队一越出国境,不出十日,不是一方亡国,就是另一方兵败将亡。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龙韬?立将》 【译文】行军作战的事,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一切都由统帅安排。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龙韬?立将》 【译文】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阻碍,前无敌人敢挡,后无君主的制约。 至事不语,用兵不言。《龙韬?军势》 【译文】军机机密不能泄露,作战意图不可外传。重要的军机大事,在谈论时不能让别人听到,用兵的策略,亦不能被敌人轻易看穿。 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龙韬?军势》 【译文】敌人听到新情报就会商量对策,见到行动就会设法破坏,被敌人发现意图就会行动困难,被敌人掌握了我军规律就十分危险。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龙韬?军势》 【译文】进攻作战,最重要的是克敌制胜;使用计谋,最重要的是保守机密;最神秘的行动是出其不意;最高明的谋略是无法识破。 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龙韬?军势》 【译文】善于打仗的将领,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看到取胜的 时机就出击,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按兵不动。 十、机动灵活 倏而往,倏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龙韬?军势》 【译文】忽往忽来,,独断专行不受制于人,这是用兵的原则。 所谓乌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豹韬?乌云泽兵》 【译文】所谓乌云,就是部队的分合,像飞鸟散开云朵合聚那样,是变化无穷的。 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文韬?兵道》 【译文】命令部队忽离忽合,士卒忽聚忽散,仿佛号令不整,军纪不严。隐匿计谋,隐蔽企图,高筑工事,埋伏精锐,保持寂静无声,使敌人不知道我军的配备和意图,以便声东击西。 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犬韬?战车》 【译文】步兵作战贵在熟悉情况变化,车兵作战贵在熟悉地形状况,骑兵作战贵在熟悉别道捷径。 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活乱,不可以语变。《龙韬?奇兵》 【译文】不懂得攻战的策略,就谈不上对敌作战;不会机动使用兵力,就谈不上出奇制胜;不精通军队治乱,就谈不上应变。 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袭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虎韬?临境》 【译文】我军反复地袭扰他们,一会儿袭击敌军内部,一会儿袭击敌军外部,全军迅猛作战,敌人必定失败。 十一、知己知彼 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武韬?发启》 【译文】既要看到他已犯下的罪行,又要看到他暗中的阴谋,才能猜度他的真实用心;既要看到表面现象(暴政),又要看到内在本质(腐朽),才能摸清他的意图;既要知道他疏远什么人,又要知道他亲近什么人,才能把握住他真实的情状。 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武韬?发启》 【译文】必须等既看到天灾,又出现人祸的时候,才可以策划征伐之事。 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不备。《虎韬?临境》 【译文】派遣精锐部队,偷袭敌军后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利,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虎韬?垒虚》 【译文】作为主将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远望,以观察敌军的变动。 望其垒,则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来去。《虎韬?垒虚》 【译文】眺望敌军营垒,就可以知道他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军士兵的动态,就知道他们调动的情况。 十二、有备无患 用兵之具,尽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龙韬?农器》 【译文】战争的准备,完全可以寓于农事生活之中。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为战争作准备。 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精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虎略?军略》 【译文】凡是统帅军队打仗,如果不事先制定好,提前准备好所需器械,平时训练不全面,士兵从未有过战前演习,这样的军队绝对成不了霸业。 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虎韬?金鼓》 【译文】大凡军队打仗,只有戒备森严才能牢不可摧,只要松懈怠慢必遭失败。 十三、忠实诚信 士不诚信,非吾士也。《文韬?上贤》 【译文】士人不忠实诚信,就不配做君主的士人。 取诚信,去诈伪。《文韬?上贤》 【译文】任用忠诚信实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 信盖天下,然后能制约天下。《武韬?顺启》 【译文】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制约住天下。 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何况于人乎。《文韬?赏罚》 【译文】诚信,可以畅行于天地,上可达于神灵,何况对人呢~ 二、尚姓系出炎帝神农 炎帝神农是南方农耕族首领。农耕族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男子耕种,妇女牧羊。牧羊女称为羊女,从女羊声,亦即得姓为姜。在上古时期最古老的姓中,姜姓是一个大姓,炎帝神农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姜的人,是后世姜姓和从姜姓分衍出来的众多姓氏最原始的祖先。据史载,炎帝神农母任姒,感神而生炎帝。炎帝神农在成年之后,纳赤水之女听訞为妻,生子临魁、柱、炎居,他们的后裔散居各地,后又发展到75年属地(方国、侯国),并派出生133个姓氏。其中三十世孙伯益、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封为吕侯,姓姜氏,于吕地建立吕国,为吕国开国君主。据史载,大业(皋陶)娶少典之子女华为妻,生有六子,长子大费(伯益)。伯益之妻姚姓之玉女,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二曰若木。夏以后其子孙逐渐分化没落,或在中原,或在夷狄。有为秦氏,有为赵氏。传至十五四世孙姜尚(伯益远支子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周初封于齐地,建立齐国,齐遂成为东方文明大国。传说姜尚娶员外马洪之女马氏为妻,生子吕伋、伋生得。他们的后裔散居各地,有封于鲁国檀城,有封于韩国,有封于卫国高,有封于涿郡易,有封于平原陆。并派生出102个姓氏,包括尚、吕、齐、丁……等。这些姓氏的后人,皆尊奉姜尚为始祖。因而炎帝自然就成了尚姓最原始的祖先。 炎帝神农传承160代世系(前3200——2012) 朝代 世系 朝代 世系 朝代 世系 朝代 世系 朝代 世系 ——战炎帝神龙 52.中潏 74.尚 109.尚 138、尚 国 前西386—2.临魁 53.蜚廉 75.尚靳 110.尚 139、尚 周 前1046 3.庆甲 54. 恶来 76-77 111.尚献甫 140、尚达 唐前——1644 221 朝618——907 4.甲氏 季胜 78.尚 112.尚 141、尚衡 5.祝融 54.姜尚 秦 79.尚 113、尚衡 142、尚迪 约 6.共工 55.伋 80.尚 114-115 143、尚志 三 十7.后土 56.得 81-82 116-117 144、尚 二汉8.榆罔 57.慈母 83-84 118、尚让 145.尚大伦 世朝 前206——220 纪9.赤狄 58.不辰 85.尚方禁 146.国、其 119、尚 五代 —— 十国 10.皋落 59.寿 86.尚平 120、尚 147.伯、文 西 约11.露氏 60.无忌 87-90 121、尚 148.士、居 周 清二前12.殳氏 61.赤 91-93 122-123 149.宗、金 朝十1046——1644——1911 宋一13.灵忍 62.脱 94.尚 124.尚长道 150.朝、泰 辽 世金960——1279 14.氐人 63.购 95.尚 125、尚 151.大、来 纪三国 15.伯常 64.禄甫 96.尚广 126、尚祚 152.正、传 战 16.先龙 65.小白 97.尚 127-128 153.嘉、自 国 17.玄氐 66.昭 西晋 98-100 129-130 154.志、立 前 386 18-28 67.无野 101.尚 131、尚 155.士、守 29.皋陶 68.环 102.尚 132、尚文 156.之、成 元 南30.伯益 69.光 103.尚之 133、尚野 157.忠、应 北民 朝 朝夏420—589 国 31.大廉 70.阳生 104-105 134.尚仲贤 158.贞、培 朝 前2070—— 32-34 71.壬 106.尚 135、尚 159.世、基 明新 朝136835.孟戏 72.积 107.尚 136、尚铭 中 160.济、珠 国 36-51 73.贷 隋 108.尚 137、尚褫 家、显
/
本文档为【炎帝神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