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

2017-12-12 10页 doc 27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总结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
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
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用呼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 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称呼为“Green” 或 “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Jim”或 “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其称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 “在中国,非亲属之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如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觉得不顺耳。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其实中国学生常说Uncle Wang的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再则,汉语的亲 属关系比较具体。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cle”来表示;汉语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称呼, 英语也都只用 “Aunt”一词代表;再如,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语中“Cousin”一词也包含了全部的称呼。这三个词究竟指谁,要弄清楚当时的情景才能知道。 此外,在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 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 “郭校长”、“杨经 理”、 “刘老师”等称呼。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 “Teacher Liu”等称呼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如 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和Major,等等。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 限。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认为这样的称呼很虚伪。 二(介绍方式 在中国的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实际上英语国家人在日常交际中却鲜有使用,他 们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 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对方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在打电话时,英语国家人一般会先自我介绍,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问对方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三.打招呼用语的差异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中国有浓厚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因此,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回答“吃了” 或 “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 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 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 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 涉他们的私事。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 么,就说什么。”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跑 步,可能会这样打招呼:“在跑步啊,”中国人听到这样 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running,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跑步,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 直是在说废话。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 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 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 四(告别用语的差异 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 分手或匆匆离去。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 己要离开。“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 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 半会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 “你明天还 得早起,我该走了。”(“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等方式向主人告 别。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 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 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或者说:“I’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ll go to work.”; “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就如Alan Marley 所 说:“In typical western context the guests would usually find reasons to leave related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ir hosts.” 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我们今天晚上过得 很愉快。多谢了。”)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等略表示感谢的 告别语。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但是,在中国则 一般不使用这样的告别语。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 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 “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之类的 客套话。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如果用“Stay here.” “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因为他们根本 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 送你很远。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 的习惯。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为什么我要慢走,”)。外国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 式。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 “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此外,当中国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问题解决后,中 国学生离开前可能会这么向老师告别:“对不起,浪费您 这么多的时间,我该走了。”这本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 只 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但若这名老师是西方人,他/她就会 觉得尴尬。他/她会认为,在你心里,他/她的帮忙只是在 做一些无用的事而已。他/她会觉得很不高兴,以后也不会 再帮助你了。其实在这时,中国学生只需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 think I should go now. Goodbye!” 就可以了。 五.致谢和答词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这样 听起来会觉得相互关系比较生疏,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英语国家对别人的赞美,最普 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常常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如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 会谦虚一番说:“哪里,哪里。”(“where? where”) 或“过奖了”(“You are over praising me”),甚至贬低自己(just so so).而此时西方人常常会感到你在质疑 他的判断力而感到十分尴尬。又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常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It is my duty. I ought to do that”),英语国家人听了会认为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心,只是鉴于你的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 应该说“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 六(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 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 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 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 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 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 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 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 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 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 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 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 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 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 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 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 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 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 (这 肉鲜嫩可口。) 主人: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it. (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 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 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吗,一点也不麻烦的。”) 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 了。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 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 地跟主人说:”Oh, this is 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 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七(话题的选择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及对方年龄、婚姻、收入、宗 教信仰等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对此却比较反感,认为 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所以在与英语国家人日常交往时对 于这些问题应主动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 特别是对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千万不要问他们多大年纪 了,否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在称呼他们时,要避免 使用old、elder等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特别作出一些说明。还有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有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之嫌而不受欢迎。天气是很好开始的话题,无论怎么谈都不涉及对方的隐私。除天气外,英美人常说的话题还有运动、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假期安排、国际局势、电影/电视节目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流时,可以选择以上话题,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八(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据Birdwhisted 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而且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 过不满情绪。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 九(其他方面的不同 中西文化的不同还涉及数字、颜色、观念等方面。例如:在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人们偏爱“,”或“,”,认为其代表了“顺利“和“发达”;同时,人们往往不喜欢“,”,因它与“死”谐音,不吉利。 相反,在西方许多人不喜欢“,,,”,认为它是魔鬼撒旦的代表;讨厌“,,”,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大在“最后的晚餐”中排列第,,位。 中国人比较喜欢红色,认为吉利;但西方人却不喜欢,因为它代表血腥与残忍。中国人忌讳白色和黑色,一般丧事都用白色或黑色;相反,在西方人眼里,白色代表着纯洁,黑色象征着高贵。 另外,一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 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 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
本文档为【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