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指南]川国土资发[2007]53号

2017-09-17 50页 doc 168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指南]川国土资发[2007]53号[指南]川国土资发[2007]53号 关于印发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2007]53号 各市(州)国土资源局: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已经2007年第五次厅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请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 附件: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二??七年五月十一日 附件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1 总 则 1.1 目的 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科学决策水平,合理...
[指南]川国土资发[2007]53号
[指南]川国土资发[2007]53号 关于印发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建设标准(试行)的 川国土资发[2007]53号 各市(州)国土资源局: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已经2007年第五次厅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请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 附件: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二??七年五月十一日 附件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1 总 则 1.1 目的 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科学决策水平,合理确定项目的工程建设标准、项目投资水平,提高项目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1.2 适用范围 1.2.1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1.2.2 本标准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引用方法、要点、注意事项。为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局部地区或单项工程已达到本标准要求的,不宜新增相应的工程措施,应保持现状或局部优化改进,项目区其余地区或单项工程按本标准执行。 1.3 基本原则 1.3.1 因地制宜原则 以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划定工程类型区,考虑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根据各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向和限制性因素,结合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设目标,确定不同区域内的工程模式、体系和建设等级。 1.3.2 科学性原则 尊重科学,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技术先进、规划设计合理、安全适用。 1.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前提,节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3.4 集中成片、综合整治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 1.4 术语 1.4.1 工程类型区engineering type area 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在同一工程类型区,其建设条件基本一致,对应工程建设内容基本一致。 1.4.2 工程模式engineering pattern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 1.4.3 工程关键指标engineering key indices 表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参数。 1.4.4 冬水田、囤水田Paddy for water storage in winter 我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农田,由于缺少灌溉水源,每年大春收割前后进行蓄水保水,以备第二年大春作物用水。这种利用秋冬季节降水进行囤蓄大春灌溉水源而不种小春作物的农田,叫冬水田或囤水田。 部分秋冬季囤蓄灌溉水源较深、水量较多的农田,不仅能解决本田的栽插水源,还可以解决其他稻田的栽插水源,叫囤水田。 1.4.5 中低产田地Middle—and—Low—Yielding Fields 由于土壤、地下水等的限制而造成的单产低于一般农田的耕地,如丘陵区的石骨子地、死黄泥田地、平坝区低槽的下湿田和烂泥田等。 1.4.6 石骨子地rock chip 发源于紫色砂页岩母质的耕地,母质较易风化,多为幼龄土,表现为土层浅薄、质地粗,耕地中含有大量岩石碎屑的坡耕地,多分布于山丘地区的中、高台位。 1.4.7 坡改梯Changing Slope Fields into Terrace 通过对坡耕地实施修筑土(石)埂、增厚土层、平整土地、整治坡面水系等工程措施,变坡耕地为水平梯地或缓坡梯地,达到土壤保水、保肥、保土、高产稳产的目的。 1.4.8 田块cultivation plot 田坎(埂)所围成的田块,是田间作业的基本单元,包括田面、田坎(埂)、背沟。 1.4.9 植物护埂Borders Protected by Plants 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值,增加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将适宜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或灌木、矮乔木配置在梯田埂坎上形成的一种植物护埂生态田土坎。 1.4.10 挹灌use spoon small amount to irrigate 一种传统的雨水集蓄型灌溉模式,它是采用水肥混合,人工窝、行浇灌,灌关键水和救命水的一种局部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模式,在四川缺水地区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普遍采用。 1.4.11 山平塘 石河堰pond 山平塘:拦截和贮存地表径流,蓄水量不足10万立方米的蓄水设施;石河堰:拦截溪河,抬高溪河水位,修建在溪河岩石地基上的石坝(浆砌条石、砼重力坝或拱坝)。 2 建设目标 2.1 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具体建设目标 2.2.1 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田块规则成形、田面平整、耕作土壤深厚、埂坎稳固,耕作方便,经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要有提高,符合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标准要求。 2.2.2 水:农田灌溉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率达标,灌排设施及坡面水系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采用节水型输配水和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程设计经济、安全。 2.2.3 路:路网与项目区外主干公路衔接,路面平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满足机耕、农业生产运输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2.2.4 林:满足农田防护需要和环境景观协调要求,起到保持水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 2.2.5 村:实施农民新村建设,有条件地开展村庄整治,尽可能让居民住宅相对集中,节约住宅用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3 建设条件 3.1 项目合法性 3.1.1 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符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村镇建设、环保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相关部门规划相衔接。 3.1.2 不得在禁止土地开发整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天然草场、退 耕还林区实施项目,不得毁林毁草和占用行洪河道、围湖造地等。 3.2 现有基础设施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应基本具备下列基础设施,确保项目实施后达到建设目标: 3.2.1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源有保障,骨干输水设施基本完善。 3.2.2 河堤:为保护河流两岸的农田、村镇等,应具备达到相应标准的河堤。 3.2.3 滞洪区及其排水设施:项目区有防洪、排涝、排渍要求时,应具备滞洪区及其排水设施。 3.2.4 道路:具备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项目区路网基本形成,村道以上级别的道路基本建成。 3.2.5 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完成农网改造,有动力电源,具备项目施工用电及项目区农业生 产、农民生活用电条件。 3.2.6 防护林:具备为项目区提供生态保护的防护林网。 3.3 水土资源 项目区能做到水土资源平衡。土壤的土质和肥力满足农业耕作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3.4 其它 3.4.1 土地权属明晰,界限清楚,没有土地权属纠纷,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民主制定,合理可行,项目实施中涉及的工程建设占地能妥善解决。 3.4.2 当地各级政府、公众支持和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 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4.1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模式 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及灌排条件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结合气候和土壤母质类型,将四川省划分为5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5个二级工程类型区。 4.1.1 一级工程类型区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和耕作、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空间布局、农业区划等条件,采取归类和叠加的办法,全省划分为5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包括: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盆地丘陵工程类型区、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一级工程类型区的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特征以及区域特点等详见附录A。 4.1.2 二级工程类型区 在一级工程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灌排方式、土地利用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和工程内容,全省划分为5个二级工程类型区,包括:自流引水工程类型区、紫色土治理工程类型区、坡面蓄水保土工程类型区、山地蓄保水工程类型区、沟谷治理工程类型区,二级工程类型 区的区域范围、土壤类型、地貌特征以及主要工程模式组合等详见附录A、B。 4.1.3 工程模式 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共分5种工程模式,其组合特征见表4.1.2。工程模式对应的基础条件及工程特征详见附录C。 表4.1.2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 工程组合特征 工程模式 农田林网主田块形式 水源类型 输水方式 路面材质 要类型 自流引水工程明渠/低压砼/沥青砼/砂石/条田 塘坝/水库/河道 护路护渠林 模式 管 土质 紫色土治理工塘坝/河道/农用明渠/低压砼/沥青砼/泥结梯田护坎林/梯田/条田 程模式 井/蓄水池 管道 石/砂石/土质 护路护渠林 坡面蓄水保土水库/塘坝/河道/明渠/低压砼/沥青砼/泥结梯田护坎林/梯田/条田 工程模式 蓄水池 管道 石/砂石/土质 护路护渠林 山地蓄保水工水库/塘坝/水窖/砼/沥青砼/泥结梯田护坎林/梯田/条田 明渠/管道 程模式 蓄水池 石/砂石/土质 护路护渠林 沟谷治理工程河道/水库/塘坝/砼/沥青砼/泥结梯田/条田 明渠/管道 护岸护坎林 模式 蓄水池 石/砂石/土质 说明:以上各种工程模式取水方式均为自流/提水,排水均为自流。 4.2 项目总体布局 4.2.1 工程布局原则 1.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2.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进步的需求。 3.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4. 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4.2.2 工程布局内容和要点 项目布局应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突出重点,合理科学规划各单项工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农村居民点工程组成。 本省各工程类型区工程布局要点: 1. 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 以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要目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科学合理规划耕地、田间道路、灌排渠系、农村居民点、防护林网,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土地权属调整,实现土地节约集约经营。 2.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 以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因地制宜修筑梯田,治 理沟壑,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兴建坡面蓄排水工程,增加有效灌溉水源,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道路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3. 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 围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梯田修筑和沟壑治理,在确保能灌、能蓄、能排的基础上,布置灌溉蓄水、输配水和农田防护与水土保持工程,发展节水灌溉。 4. 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 围绕保水、保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在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规划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排灌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 4.3 单项工程布局 4.3.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布局 根据项目建设类型、地形条件及土壤状况等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和农业耕作习惯,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平整区域位置、平整田块布局、规格、土地平整形式和耕地质量建设要求。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将零碎的、不规整的、坡度大的、土层薄的、未利用的地块,通过整理,达到地块规整,土层增厚,方便耕作,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土地平整工程由田块规划布置、田块修筑、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工程等内容组成,应与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布局相衔接、协调。 4.3.2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布局 根据水源及排水特点、地形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田块形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灌溉与排水措施,进行系统配置。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的内容主要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泵站及农村输配电工程组成。 4.3.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布局 开发整理区域内道路网络应根据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渠系布置,开展以田间道、生产路为主要内容的田间道路系统配置。 4.3.4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规划布局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包括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等;生物措施指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农田防护林工程。 4.3.5 农村居民点工程规划布局 根据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居民中心村、基层村,积极鼓励新建住房的农民向规划的中心村、基层村集中,引导农民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居住条件。 5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 5.1 一般规定 5.1.1 平整耕地类型 1. 按平整后的田块类型划分为条田和梯田。平原区宜修建条田,山丘区宜修建梯田。 2. 根据地形、地貌、地类等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平整工程的类型。 5.1.2 田块布置原则 耕地平整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 合理分配土方,就近平衡挖填土方量,尽量减少客土、弃土。 3. 田面平整、埂坎稳定,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田间灌排水。 4. 方便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田间耕作。 5. 做好耕作层保护工作,平整后耕地质量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保持平整前的农用地等级。 5.1.3 田面坡度 田面坡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的地面坡度。根据整理区田面坡度选择平整耕地类型,如表5.1.3。 表5.1.3 耕地平整类型 田面坡度 耕地平整分类 0?~5? 条田 5?~15? 水平梯田、坡式梯田 梯田 15?~25? 坡式梯田 5.1.4 土地平整单元划分 以相邻农渠控制的田块为土地平整单元。 5.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2.1 条田 条田是以水平方田为建设对象的耕作田块,适用于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原区、河滩地区。条田田块规模、长度和宽度的规定,应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农田灌溉与排水等条件,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方便管理。 1. 条田方向 条田方向指条田长边方向。为保证条田长边光照时间最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条田宜南北向布置。有风害的地区,条田方向应与主害风垂直或与主害风向的交角大于45?~60?。 2. 条田形状 条田形状力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的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避免三角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整的形状,以方便土地平整和田间耕作。 3. 条田规模 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耕作方式、农业种植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确定田块规模。水田应根据末级固定渠(沟)控制面积确定田块规模,井灌区以单井灌溉面积确定田块规模。格田规模以毛渠控制面积为主。 22 田块规模:平原区旱田田块规模10~20hm;山区丘陵区田块规模0.2~1.0hm。 22 格田规模:平原区格田规模为0.2~0.6hm;山区丘陵区格田规模为0.1~0.2hm。格田长度60~120m,宽度20~40m。 4.条田田块长度、宽度 条田田块长度一般为50~200m,,机耕区、平原区、旱作物区可以长些,非机耕区、山丘区、水稻田区可以短些。田块宽度根据田块面积、种植制度、机械作业要求、灌排水要求、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耕作田块宽度为5~20m。条田田块长度、宽度参照表5.2.1。 表5.2.1 条田技术指标 田块长度(m) 田块宽度(m) 工程类型区 水田 旱地 水田 旱地 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 100~300 50~200 20~100 10~80 盆地丘陵工程类型区 50~150 10~80 10~80 5~40 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 20~100 10~50 10~60 3~20 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 20~80 10~40 10~50 3~20 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 50~100 20~50 20~50 10~40 5. 田面高程 田面高程应满足灌溉、排水等要求,土地平整的挖填土方量应就近平衡。地下水位较高时,田面高程应高于地下水位0.6~0.8m以上。 6. 田面平整度 条田平整后一般种植水稻,实行淹灌,水稻格田内相对高差不应超过?3cm。旱作条田田面局部起伏高差应在10~15cm内,田面纵向比降应为1/300~1/500。 7. 田埂修筑 田块田埂高度30~50cm,埂顶宽度30~40cm。 格田田埂间距20~40m;田埂高20~40cm,埂顶宽15~30cm。 田埂应用土或石料建筑,田埂材料就近采集,尽量不采用砼材料砌筑,以避免危害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 5.2.2 梯田 梯田(地)是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田面平整、地边有埂的台阶式地块。梯田(地)可以改变台面坡度,拦蓄雨水,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 本省要求对25?以下的坡耕地应进行坡改梯,修筑成梯田。 1.梯田分类 按修筑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按田坎建筑材料分有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护坎梯田;按用途种植旱作物的叫梯地,种植水稻的叫梯田;按秋冬季是否蓄水分为水旱轮作田、冬水田、囤水田等。 2. 梯田布局 梯田布局结合山丘区地形,以沟渠、道路为骨架,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布置,形状呈长条形、环形或扇形。 梯田内部设边沟、背沟和排水口。梯田外的排水沟与蓄水池、沿山沟、排洪沟等设施相连,因地制宜地采取蓄、引、排措施,使坡面径流变害为利。 3. 田面长度 为方便耕作,梯田长度一般为100~200m。 4. 田面宽度 田面宽度根据地形、土质决定。地面坡度越大,则田面宽度越窄,埂坎高度越低,则田面宽度越窄。一般梯田田面宽5~10m。 5. 田面平整度 梯田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梯田田面上局部起伏高差应在10~15cm内,田面长方向保留1/300~1/500的比降,以利于排水。 6. 梯田田坎 梯田(地)建设要求埂坎安全稳定,占地少,用工省,埂坎材料就地取材。 田坎高度宜根据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埂稳定性、田面宽度的要求而定。 田坎材料主要有土坎、石坎,其次有生物护坎。梯田土坎高度以<1.5m为宜,石坎高度以<2.0m为宜。 田坎外侧边坡55?~80?;田坎内侧边坡可取50?~60?;田坎顶宽一般为0.30~0.40m。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有发展田坎经济习惯的,田坎顶宽可适当加宽。 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田埂一般宽0.15~0.30m,高0.20~0.40m。 水平梯田断面参数见表5.2.2;梯田断面设计要素见图5.2.2。 表5.2.2 水平梯田断面参数 地形坡度(?) 田面净宽(m) 田坎高(m) 田坎外侧边坡(?) 5 4.9~10.9 0.5~1.0 80~75 10 3.5~7.9 0.8~1.5 75~70 15 2.4~6.6 1.0~1.8 70~65 20 2.2~4.4 1.4~2.0 65~60 25 1.5~2.9 1.6~2.0 60~55 图5.2.2 梯田断面设计要素示意图 θ—原地面坡度;α—梯田田坎内侧边坡,(?);β—梯田田坎外侧边坡,(?);H—梯田田坎高度,m;Bx—原坡面斜宽,m;Bm—梯田田面毛宽,m;B—梯田田面净宽,m;a—梯田田坎占地宽,m;b—梯 田田坎埂高,m。 5.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为了确保耕地质量,要保持作物生长必需的土层和耕作层厚度及其它理化指标。当耕地土层较薄时,需通过就地深耕松土、下层松动爆破或客土,增厚土层;土地平整施工中,必须通过剥离、还原耕作层来保护耕作土,确保耕作层不破坏、不流失、不填埋。平整后的耕地要求达到以下标准: 5.3.1 土层 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土壤无污染。 5.3.2 耕作层 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5cm,基本无砾石,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0g/kg或保持耕地原有有机质含量,pH值在5.0~8.5之间或保持耕地原有pH值。 5.3.3 土壤质地 耕作层土壤质地较好,以砂壤至壤土为佳,表土疏松,土壤通气性好,心土紧实,保水保肥。 5.3.4 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 开展土地平整时,为保持原有土地肥力,必须通过剥离、还原耕作层,来保护原有耕作层表土。主要方法是: 1. 表土剥离。对需平整的土地,首先剥离耕作层土壤20~30cm,将耕作层表土堆积、贮藏在平整区域适当地方。 2. 田块基层处理。用机械推平、压实,使田块的形状、大小、犁底层高程达到规划设计要求,形成防渗、防漏,厚20cm左右的犁底层。水田犁底层呈水平面;旱地犁底层呈1~2%坡度的斜面。 3. 耕作层土壤回填。将堆积、贮藏的耕作层表土回填到犁底层上,耕作层厚度、平整度达到要求。 5.3.5 改良土壤 新开发整理出的耕地应实施改良土壤措施,如施用秸秆、农家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性能;耕作层浅薄的田块应逐年深翻,以改良土壤。 6 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 6.1 一般规定 6.1.1 工程建筑物等级划分 1.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灌溉和排水工程以灌区配套工程和小、微型工程为主,工程等别一般划分为?等级以下工程,其分等指标如表6.1.1-1。 2. 枢纽建筑物级别应按5级要求。次要和临时性建筑物级别参见表6.1.1-2。 3.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灌溉渠道、排水沟、灌排建筑物属于5级及以下工程,其分级指标如表6.1.1-3。 表6.1.1-1 灌溉工程分等指标 提水工程 工程 蓄水工程 引水工程 4333等别 (10m) (m/s) 单站装机流(m/s) 单站装机容量(万kw) ? 10~100 <2 <2 0.01~0.1 表6.1.1-2 水工建筑物级别 工程等别 主要建筑物 次要建筑物 临时性建筑物 ? 5 5 — 表6.1.1-3 灌溉渠道、排水沟、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 灌溉渠道 排水沟道 灌排建筑 工程级别 333灌溉流量(m/s) 排水流量(m/s) 过水流量(m/s) 5 <2 <10 <2 4.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则上不修建水库和V等以上水利工程。 6.1.2 灌溉标准 1. 灌溉设计保证率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表6.1.2-1。 2. 灌溉定额 参照四川省农业用水定额表(种植业部份)6.1.2-2执行。 表6.1.2-1 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水方法 分 区 作物种类 灌溉设计保证率(%) 以水稻为主 70~80 季节性干旱 较严重地区 以旱作为主 65~75 水资源较 以水稻为主 75~85 地面灌溉 丰富地区 以旱作为主 70~80 以水稻为主 80~95 水资源丰富地区 以旱作为主 75~85 季节性干旱 以水稻为主 80~90 较严重地区 以旱作为主 75~85 低压管道灌溉 以水稻为主 85~95 水资源较 丰富地区 以旱作为主 80~90 喷灌、微灌 各类地区 各类作物 85~95 雨水集蓄 季节性干旱 旱作 60~70 利用灌溉 较严重地区 注: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种植地区,宜选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种植地区,可选表中较小值。 3 表6.1.2-2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 单位:m/亩 行业名称 产品名称 定额值 备注 100~120 盆西平原区 90~120 盆地丘陵区 水稻泡田 80~100 盆周山地区 110~130 川西南山地区 280~340 盆西平原区 220~250 盆地丘陵区 水稻本田 190~240 盆周山地区 谷物及其他作物 360~450 川西南山地区 玉米 55~75 红苕 50~65 小麦 40~60 棉花 60~80 油菜 55~75 花生 55~70 烟草 85~105 蔬菜 蔬菜 150~200 茶叶 85~110 苹果 50~65 梨 55~70 柑橘 75~90 水果、茶 葡萄 60~75 西瓜 50~70 甘蔗 90~110 牧草 60~80 注:(1)灌溉定额按中等干旱年(P=75%)制足,定额值为净灌溉定额。水稻采用浅灌、中蓄、晒 田灌溉模式,达到蓄雨和节水的目的。旱作物采用常规浇灌。(2)水稻灌溉定额一般情况下当地 土质为粘土时取小值,为粘壤、中壤土时取中值,为轻壤、沙壤土时取大值。 3.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定额 在没有条件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缺水地区,可采用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旱地作物进行挹灌,其灌溉定额见表6.1.2-3。 3 表6.1.2-3 旱地作物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定额 单位:m/亩 玉米 红薯 小麦 油菜 马铃薯 柑桔 桃子 西瓜 烟叶 冬瓜 枇杷 大蒜 辣椒 四季豆 40 25 30 35 25 30 35 45 60 50 40 40 55 50 注:节水型窝、行浇灌(俗称挹灌)是四川一种传统的旱地节水灌溉模式,它是采用水肥混合,人工窝、 行浇灌,灌关键水和救命水的一种局部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模式,在四川缺水地区和雨水集蓄利用工 程中普遍采用。按此灌溉定额,作物部份生长期将出现亏水,在干旱年份(P>70%)可能出现减产。 4. 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应根据作物种类、灌区规模、作物用水量及灌区水量平衡等因素确定。 5. 渠系水利用系数 应采取节水工程措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新建和防渗处理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 6. 灌溉水利用系数 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0;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不低于0.85;滴灌不低于0.90。 6.1.3 排水标准 排水标准包括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两项。 1. 排涝标准 排涝标准应满足设计流量使农田积水不超过最大耐淹水深及耐淹时间。 1)四川大部分地区排水条件较好,土地开发整理排涝标准,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2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2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2~3d排至水稻耐淹深度。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可采用5~10a。 2)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临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分析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见表6.1.3-1。 表6.1.3-1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标准 水 稻 生育阶段 耐淹水深(cm) 耐淹历时(d) 返青 3~5 1~2 分蘖 6~10 2~3 水 稻 拔节 15~25 4~6 孕惠 20~25 4~6 成熟 30~35 4~6 棉花 开花、结铃 5~10 1~2 抽穗 8~12 1~1.5 玉米 灌浆 8~12 1.5~2 成熟 10~15 2~3 红薯 — 7~10 2~3 大豆 开花 7~10 2~3 小麦 拔节~成熟 5~10 1~2 2. 排渍标准 1)排渍标准应满足农田积水位控制在作物耐淹时间内的耐渍深度以下。 2)作物耐淹时间见表6.1.3-1。 3)旱田排渍深度可取0.3~0.5m,排渍时间2~3d;水稻田排渍深度可取0.4~0.6m,晒田期内2~4d将地下水位降到设计排渍深度。 6.1.4 防洪标准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引水、提水、蓄水枢纽工程及灌溉渠道、灌排建筑物、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重现期a)按表6.1.4执行。 表6.1.4 枢纽工程及建筑物洪水重现期标准,重现期a, 设计 10 引水、提水枢纽工程 枢纽建筑物 校核 20 (级别5级) 蓄水枢纽 平原 设计 10 工程 校核 20 设计 20 丘陵、山区 混凝土坝、浆砌石坝 100 校核 土石坝、堆石坝 200 灌溉渠道、灌排建筑物(5级及以下) 设计 10 排洪沟(5级及以下) 设计 5~10 堤防工程(5级及以下) 设计 10~20 6.1.5 供水标准 1.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人饮工程应按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定额表6.1.5-1执行。 2. 养殖业供水参照农业用水定额表(养殖业部份)6.1.5-2执行。 3.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人、畜供水定额参照表6.1.5-3执行。 表6.1.5-1 人饮工程供水定额 单位:L/人.d 工程类型区 盆西平原区 盆地丘陵区 盆周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人饮定额 80 75 70 75 60 表6.1.5-2 畜禽鱼用水定额 行业名称 产品名称 定额单位 定额值 牛 L/头.日 50~70 牲畜的饲养 羊 L/头.日 15~25 猪的饲养 猪 L/头.日 30~50 鸡 L/头.日 3~4 家禽的饲养 鸭 L/只.日 6~8 鹅 L/只.日 7~9 其他畜牧业 兔 L/只.日 2~3 3内陆渔业 淡水鱼 m/年.亩 450~550 表6.1.5-3 四川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人、畜供水定额 单位:L/人.d 工程类型区 盆西平原区 盆地丘陵区 盆周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人饮定额 60 50 45 55 45 其它供水定额 15 15 10 15 10 6.1.6 水质标准 1. 项目区灌溉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禁止用未经过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 2.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1.7 抗冻胀标准 在寒冷地区,项目区各建筑物应满足抗冻胀的要求,季节冻土标准冻深大于10地区的衬砌渠道和标准冻深大于50地区的其他渠系建筑物应满足抗冻胀的要求。 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分为F400、F300、F200、F150、F100、F50六级。各类结构和构件的混凝土抗冻等级应按表6.1.7选定,在不利因素较多时可选用提高一级的抗冻等级。 表6.1.7 结构和构件混凝土抗冻等级要求 严寒 寒冷 温和 受冻部位 ?100 <100 ?100 <100 — 受冻严重而且难于检修部位 F300 F300 F300 F200 F100 受冻严重但有检修条件的部位 F300 F200 F200 F150 F50 受冻较重部位 F200 F200 F150 F150 F50 受冻较轻部位 F200 F150 F100 F100 F50 水下土中大体积内部混凝土 F50 F50 — — — 6.1.8 地震烈度标准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确定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6.2 水源工程 6.2.1 塘堰工程 1. 塘堰类型及规模 1)塘堰类型包括山平塘(山湾塘、平塘)和石河堰。 3 2)塘堰的蓄水量一般在1000~100000m,坝高一般不超过10m。河床上坝顶溢流的石河堰坝高一般不超过3.0m。 2. 适用条件 1)山平塘布置在地形比较有利集蓄水源的冲沟上,以砌石或土坝拦蓄地面径流。 2)石河堰一般布置在溪河上蓄引溪河径流,挡水建筑一般为重力式或拱式砌石坝。 3. 工程布置 1)塘堰挡水建筑物必须安全、稳定,坝轴线要短而直,以减小工程量。 2)土坝的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应布置在岸边,岸边溢洪道的流线应是直线或近似直线,基础设置在坚固可靠的地基上。 3)坝顶溢流的浆砌石重力坝或拱坝,要确保放水建筑物不漏水,可选择开凿于两岸山体中的隧洞或涵洞控制放水。 4)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当地材料。 4. 技术标准 1)挡水建筑物 (1)坝顶宽度可选择2.0~5.0m。非溢流坝坝顶超高采用0.8~2.0m。 (2)土石坝边坡不宜小于1:3;重力坝上游坝坡1:0~1:0.3,下游坝坡不宜小于1:0.75。 (3)土坝、堆石坝在坝体的背水侧应设置排水。可根据坝体的填筑材料、结构型式以及塘坝的蓄水位,选择贴坡排水、堆石棱体排水或褥垫排水等型式。 (4)土坝临水侧宜采用厚20~30cm的块石或厚8~12cm预制混凝土板护坡;背水侧宜采用草皮、预制混凝土板或块石护坡,护坡的预制板或块石下设置20~30cm厚的砂砾石垫层;堆石坝上游护坡可在堆石料场选适当块径和级配的石料,在堆石坝填筑时逐层填筑在上游坡面。 (5)土坝身可采用粘土防渗斜墙或心墙,或防渗土工膜作防渗体。 (6)坝基上游防渗体可采取粘土截水槽、粘土铺盖、土工膜铺盖及混凝土截渗墙等。 (7)坝顶溢流的石河堰要研究下游是否需要设置消能工的问题。 2)塘坝的泄水建筑物 (1)挡水建筑物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处建造开敞式岸边溢洪道或在坝端设置溢流坝段溢流闸、涵泄水。泄水建筑物出口应设置消能工。 (2)溢流坝宜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实用堰型结构;溢流闸、涵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岸边溢洪道宜采用浆砌石结构。 3)塘坝的放水建筑物 (1)放水建筑物一般由卧管、放水涵洞、出口及消能工组成。卧管通过消力池(井)与放水涵洞连接;涵洞出口宜砌筑翼墙与灌渠连接,并在出口处设置消能工。 (2)取水卧管是沿岸坡建筑的分段取水建筑物,卧管的纵坡采用1:2~l:3,卧管上端应设高出蓄水塘坝的最高蓄水位的通气孔,管上每隔垂直距离0.3~0.6m设一取水孔。 (3)取水卧管采用方形砌石或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放水涵洞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断面型式采用圆形或拱形,其中钢筋混凝土涵可采用预制管。 6.2.2 引水工程 1. 使用条件:引水工程是要满足灌溉和供水的高程、水量、水质要求修建的工程。 2. 工程布置 引水工程取水口高程应满足控灌需要,枯水期能满足引水设计流量。引水口应通畅、稳定,各建筑物布置相互协调。 3. 技术标准 1)引水方式 (1)根据河流水位、水量,岸边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量的要求,选择采用引水形式。 (2)小型河流上可选择低坝取水和无坝取水建筑物,河岸狭窄处可选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渠首应布置在河流凹岸,引水角宜取30~60?无坝引水渠首引水流量与河流的流量比宜小于50%,多沙河流上宜小于30%。 (3)当河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岸地形较缓或岸坡不稳定,可采用引渠式布置。 (4)在多沙河流上,要采取防沙措施。引水建筑物进、出口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必要的消能措施。 2)有坝引水建筑物选型 挡水建筑物可选择重力式或拱式砌石坝、闸坝、底格拦栅坝。有坝引水方式挡水建筑物以不影响河道行洪为原则。 3)在多沙河流上,要采取防沙措施。引水建筑物进、出口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必要的消能措施。 6.2.3 机井工程 1. 使用条件: 四川地区机井工程主要是大江河畔平原、平坝地区的大口径(沉)井(D>1m)和丘陵、山区小口径管井。 2. 工程布置。 1)井型选择: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5.0m时,选择管井;当地下水埋深小于15.0m时,选择大口井。 2)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3)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由专业队伍确定井位、井距、井数。 3.技术标准 1)管井 (1)管井结构:管井结构包括井口、井壁管、过滤器和沉淀管。管井轴线应垂直,最大倾斜不超过2?。 (2)管材:根据井深、水质等,管井井壁管应选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等管材。各种管材的适宜深度应满足表6.2.3-1的规定。 表6.2.3-1 管井井壁管材适宜深度 管材类型 钢管、铸铁管 钢筋混凝土管 塑料管 混凝土管 无砂混凝土管 适宜深(m) 200~400 150~200 ?150 ?100 ?100 (3)管井过滤器 宜采用穿孔过滤器、缠丝过滤器、无砂混凝土过滤器。穿孔过滤器的滤水管,可采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而成;缠丝过滤器的滤水管,可采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而成,也可用钢筋骨架管;滤水管壁滤水孔宜为圆孔或条孔。无砂混凝土过滤器为无砂混凝土井管,连接后外部用4~8根竹片、镀锌铁丝捆扎以增加其整体性。管井过滤器外围应填滤料,形成填砾过滤器。滤料应选用磨圆度好的硅质砂、砾石,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应大于10cm,粉、细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应大于15cm。滤料上部应高出过滤器上端,底部宜低于过滤器下端2m以上。 (4)管井应考虑一定长度的沉淀管作沉沙之用,沉淀管长度:浅井沉淀管长为2.0~4.0m,深井沉淀管长为4.0~8.0m,, (5)管外部封闭要求:管井井管外部封闭应符合下列规定:滤料顶部至井口段,采用粘土球或粘土块封闭3.0~5.0m,剩余部分可用粘土填实;井口周围,浅井可用一般粘土夯实,厚度不小于20crn;中、深井可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厚度一般不小于30cm。 2)大口井 (1)单井出水量:可根据水文地质资料计算或实地抽水试验确定。 (2)井距:由水文地质资料确定地下水影响半径R,井距不得小于2R。江河畔大口井旱地井距一般为300~400m,水田一般为200~300m。 2(3)井位及单井控制面积:根据单井出水量,江河畔大口井旱地控制面积10~30hm, 2水田控制面积5~15 hm。 (4)单井规划:井径一般2.0~5.0m;井壁可用砖、石、预制混凝土地砌筑;井台高于地面0.5m。 (5)井用水泵及配套动力机械应根据地下水埋深和设计出水量确定。机井动水位小于6.0m时,可选择卧式离心泵,大于6.0m时,可选用深井潜水泵或长轴深井泵。 选配动力机功率时,电动机功率备用系数采用1.1~1.3,柴油机采用1.2~1.4。电动机配套的机井,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55%;柴油机配套的机井,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50%。 (6)井壁:采用大开槽法施工的大口井,井筒宜采用砖石干砌,井筒壁厚宜为50~80cm。若井径超过2.5m,上部井筒宜浆砌。砖砌井筒每隔1.0~2.0m应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 采用沉井法施工的大口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井筒壁厚满足下列要求:井径小于4m时,其壁厚上部为25cm,下部为35~45cm;井径大于4.0m时,上部为25~30cm,下部为40~50cm。 (7)大口井进水结构:宜采用井底进水、井壁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的结构型式。采用井底进水结构时,井底应设反滤层,反滤层一般设2~5层,每层厚20~30cm,总厚度为0.6~1.5m,靠刃脚处加厚20%~30%。 6.2.4 雨水集蓄工程 1. 使用条件: 四川丘陵、山地降雨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严重。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重视雨水集蓄工程建设。 2. 工程布置 1)雨水集蓄工程一般由集流工程、蓄水工程及节水灌溉工程三部分组成。 2)四川的集流工程一般不需要修建人工集雨面,只需在天然坡面或石山周边出口修建截流沟(渠),将雨水经沉沙池引到蓄水工程。 3)蓄水工程主要有蓄水池、水窖、山平塘等。 4)集流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工程容积相一致,不得布置集流量不足或没有水源的蓄水工程。有条件时,蓄水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利用其他水源作为补充水源。 5)蓄水池位置应修建在距污染源较远的地方,避开填方或易滑坡地段,并作好防渗处理。应设置梯步和护拦、泄水道,有条件池底宜设取水管和排污管,方便取水与安全。 3. 技术标准 1)雨水集蓄工程蓄水池、水窖应按5级建筑物设计。混凝土池壁结构抗拉强度安全系数取2.5,抗剪强度安全系数取1.55,浆砌砖、石池壁结构抗拉及抗剪强度安全系数取3.3。 2)雨水集蓄工程设计灌溉保证率按表6.1.2-1确定。灌溉制度拟定应采用非充分灌溉和限额灌溉方法,灌溉定额按表6.1.4确定。 3)对承担了人畜饮水任务的供水标准应按表6.1.5-3确定。 3 4)当集雨面来水量不足时,可考虑其它水源补充。蓄水池容积宜控制在50~1000m 3之间。水窖、水窑容积宜控制30~100m之间,深度不宜超过4.5m。 5)四川雨水集蓄工程常采用砖、石浆砌结构及混凝土结构,浆砌水泥砂浆一般采用M7.5~M10,混凝土采用C15~C20。 6)应采用水泥砂浆分层抹面防渗,抹面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10。 6.3 输水工程 6.3.1 灌溉渠道工程 1. 使用条件: 灌溉渠道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一般为斗、农渠。 2. 工程布置 1)渠道应选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干或支渠宜沿等高线布置,斗、农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渠线宜短而直。 2)渠道布置应有利于机耕,尽量避免深挖、高填、穿越村庄和布置在可能产生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渠道边坡要稳定,不滑塌破坏。 3)渠道布置时,尽量利用原有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 3. 技术标准 1)渠道设计流量和流速 渠道设计流量要能满足设计灌区灌溉高峰时段期的灌水要求。渠道流速应不冲不淤,渠 3道平均流速应介于渠道不冲不淤流速之间。农渠流量宜控制在0.05~0.10m/s;斗渠流量宜控 33制在0.20~0.60m/s。续灌渠道加大流量,在设计流量小于1.0m/s时,应按表6.3.1-1取值。最小流量不小于设计流量40%,相应最小水深不宜小于设计水深70%。 表6.3.1-1 续灌渠道加大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3设计流(m/s) <1 1~5 加大百分数(%) 35~30 30~25 2)渠道纵断面比降 渠道纵断面比降应根据渠道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设计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确定,其比降在山丘区一般为1/500~1/1000,平原区一般为1/1000~1/2000。 3)渠道横断面 渠道横断面应根据灌溉面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边坡稳定需要等因素确定。条石渠道应采用矩形断面;浆砌块、卵石渠道宜采用梯形断面;混凝土渠道宜采用U形或梯形断面。 4)渠道边坡比 挖方渠道边坡比除直墙外,按表6.3.1-2执行,填方渠道边坡比应按表6.3.1-3执行。 表6.3.1-2 挖方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 土 质 渠道水深<1(m) 稍胶结的卵石 1.00 夹沙的卵石或砾石 1.25 粘土、重壤土 1.00 中壤土 1.25 轻壤土、沙壤土 1.50 沙土 1.75 表6.3.1-3 填方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 渠道水深<1(m) 土质 内坡 外坡 粘土、重壤土 1.00 1.00 中壤土 1.25 1.00 轻壤土、沙壤土 1.50 1.25 沙土 1.75 1.50 注:边坡随渠道水深而加大,粘土边坡比取小值,中壤土边坡比取中值,沙土边坡比取大值。 6)渠道堤顶宽度 堤顶宽度为0.5m左右;末级渠道渠顶宽度不小于0.3m;渠道岸顶兼作交通道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 7)渠道防渗处理 (1)防渗结构厚度 项目区原有渠道渗漏量大、渠系水利用系数<0.75时,应进行防渗处理。项目区灌溉渠道工程宜推广混凝土、浆砌石防渗渠道。渠道防渗结构的适宜厚度可按表6.3.1-4取值。表6.3.1-4 浆砌石及混凝土防渗结构的适宜厚度 结构类型 断面形式 渠道规格(cm) 适宜厚度(cm) 浆砌块石 矩形/梯形 — 20~30 浆砌石 浆砌料石 矩形/梯形 — 15~30 B?100 5~6 100200 10~12 U型 D40~D60 5~6 D60~D90 6~8 D90~D120 8~10 B?100 4~5 100200 9~10 D40~D60 4~5 U形 D60~D90 5~7 D90~D120 7~9 注:B为渠道的口宽,D为U型渠道底部圆弧直径。 (2)防渗渠道最小边坡系数混凝土、砌石等刚性材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应满足表6.1.3-5的要求。 表6.1.3-5 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 渠道设计水深(m) 边坡系数 ?0.50 0.50 0.50~0.75 0.50~0.75 >0.75 0.75~1.00 注:渠道防渗边坡也可为垂直边坡。 (3)防渗体横向伸缩缝 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每隔4.0~6.0m应设置横向伸缩缝。缝宽2cm左右,缝内嵌填柔性止水材料。预制混凝土防渗渠道和浆砌石防渗渠道的砌筑缝宜用水泥砂浆勾缝。 6.3.2 管道输水工程 1. 使用条件 山地、丘陵区地形变化大,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可适当推广建设低压管道输水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是工作压力小于0.2Mpa的管道输水工程。部分地区的管道输水工程受地形条件限制,其设计的工作压力大于0.2~0.6Mpa时,按中压管道输水工程确定。 2. 工程布置 1)力求管线长度短直,平顺,拐弯和起伏少,投资省,控制面积大,管理方便。地形复杂地区采用变坡布置时,管道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1.5。 2)管道应布置在坚实的地基上。低山丘陵区干管要沿高地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最末一级固定管道的走向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移动软管宜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 3)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配水口和控制设施。 3. 技术标准 1)管道压力:所选管材的工作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灌溉管道系统分区或分段的设计工作压力。管网压力分部差异较大时,可结合地形条件进行压力分区,采用不同压力等级的管材。 2)管道级数:当系统流量小于10L/S时,可采用一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在10-20L/S时,可采用干管输水、支管配水两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大于20L/S,可采用两级或多级固定管道。 3)管径:低压管道各级管径一般根据田间灌水的入沟、人畦流量和管道适宜流速等因素确定。一般管内流速应按经济流速进行确定,亦可按塑料管1.0~1.5m/s,混凝土管0.5~1.0m/s,移动管0.5~1.2m/s进行选取。 4)管材:固定管道管材优先选用PVC管、钢丝网水泥管、钢筋混凝土管;设计的工作压力大于0.2Mpa时,选用钢管或铸铁管,应对钢管、铸铁管进行防腐蚀处理。 5)管道结构设置:固定管道宜埋在地下,易损管材必须埋在地下,埋深不宜小于60cm。 大口径混凝土输水管,应布置在坚实的地基上,避开填方区和滑坡或受山洪威胁地带;直径大于10cm的固定管道,在拐弯处设置镇墩。两个镇墩之间应设置伸缩节或柔性接头。管道悬空段大于4m时,设置支墩。 6)附属设备:低压管道输水系统中,根据运行的实际需要,应配置分水、给水、泄水、安全保护、量水等设备。 6.4 喷、微灌工程 6.4.1 喷灌工程 1. 使用条件 1)喷灌主要用于果树、蔬菜、草坪、花卉、经济作物灌溉。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可作为示范性建设。 2)四川适用的喷灌系统有中、低压固定、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自压式喷灌系统,移动手推(抬)式和小型拖拉机悬挂式喷灌机组。喷洒设备除喷头外,还有喷灌带。 2. 工程布置 喷灌系统管道布置应使总长度最短,有利于组织轮灌和迅速分散流量。在平坝区选择灌溉地块时,宜使水源和泵站位于地块中心;山区丘陵区喷灌布置时,应使干管沿主坡方向布置,支管沿等高线布置。管网的布置宜呈树枝状形式。 3. 技术标准 1)灌水管理:灌水定额、灌水周期和灌水次数根据当地试验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确定。 2)喷灌均匀系数:在设计风速下,喷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75%,但对行喷灌式喷灌系统,不应低于85%。 3)喷灌强度:对于定喷式喷灌系统,不同质地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可按表6.4.1-1确定。当地面坡度大于5%时,允许喷灌强度应按表6.4.1-2折减。 4)雾化指标 应根据喷头工作压力水头和主喷嘴直径的比值确定雾化指标,对于主喷嘴为圆形且不 带碎水装置的喷头,设计雾化指标应符合6.4.1-3的指标。 表6.4.1-1 各类土壤允许的喷灌强度 土壤类别 允许喷灌强度(mm/h) 土壤类别 允许喷灌强度(mm/h) 砂土 20 壤粘土 10 砂壤土 15 粘土 8 壤土 12 注:有良好覆盖层时,表中数值可提高20%。 表6.4.1-2 坡地允许喷灌强度降低值 地面坡(%) 允许喷灌强度降低(%) 地面坡度(%) 允许喷灌强度降低(%) 5~8 20 13~20 60 9~12 40 >20 75 表6.4.1-3 雾化指标 种类 hp/d值 蔬菜及花卉 4000~5000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树 3000~4000 牧草、饲料作物、草坪及绿化林木 2000~3000 注:hp为喷头工作压力水头,d为喷头主喷嘴直径。 6.4.2 微灌工程 1. 使用条件 1)微灌主要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果园、苗圃、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温室和大棚灌溉。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可作为示范性建设。 2)微灌工程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微喷灌、滴灌、涌泉灌(小管出流)等灌水方式,微灌用水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处理,滴灌系统只适用于清洁的井、泉水源。 2. 工程布置 微灌系统首部与水源相接,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滴灌宜一行作物布置一条毛管,微喷灌一条毛管可控制若干行作物。 3. 技术标准 1)灌水管理:灌水定额、灌水周期和灌水次数应根据当地试验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确定。 2)管材:固定微喷灌管材选择PVC或镀锌钢管,地面移动管道选择带快速接头的PE管 或涂塑软管。滴灌管材以PE管为主。 3)管道配置:支管以上各级管道的首端宜设控制阀,地埋管道的阀门处应设阀门井。在管道起伏的高处、顺坡管道上端阀门的下游,逆止阀的上游均应设进排气阀。在干、支管的末端应设冲洗排水阀。 6.5 排水工程 6.5.1 排水沟工程 1. 使用条件 排水沟为了排涝、排渍,规划在平原、河坝、山冲、山脚处。平原、河坝的排水沟走向要垂直于溪河等承泄区;山冲排水沟走向为顺坡向下;山脚排水沟走向顺山脚导向下级排水沟。 2. 工程布置 1)排水系统分级:排水沟工程一般为明沟自流排水。明沟排水系统布置应与灌溉渠道系统相对应,可依干、支、斗、农沟顺序设置固定沟道,项目区可根据排水面积大小及负担任务,适当减少沟道级数。 2)沟道选线:排水沟应布置在低洼地带,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排水干、支沟,应避免填方,排水路线宜短而直,排水出路尽量采用自排方式。 3)排水沟与灌溉渠关系:排水沟应结合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进行布置,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渠分离;在丘陵、山地区,排水沟可采用灌排兼用和灌排分离两种形式。高排水沟与低灌溉渠应有机结合,将非行洪期排水沟的余水引入灌溉。 3. 技术标准 1)排水标准 本省农田排水标准包括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见6.1.3款和表6.1.3-1。沟道设计水面应比两岸常年地下水位低0.2~0.3m。 2)设计排涝流量 一般根据排水面积、设计净雨量、排水时间计算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无资料时,设计排涝模数可按表6.5.1-1执行。 3 表6.5.1-1 排涝模数 单位:m/s/万亩 类 型 盆西平原区 盆地丘陵区 川西南山地区 水渍田、水田区 1.1~1.2 1.1~1.2 1.0~1.1 旱地区 1.3~1.5 1.2~1.4 1.1~1.3 3)排水沟纵断面 排水沟纵断面应保证下级沟道的沟底顺畅,排水沟的流速应介于不冲不淤流速之间,设计流速一般取0.3-1.0m/s。在通过设计流量时,上下沟道衔接落差一般可取0.1~0.2m。排水农沟沟纵比降可选择1/1000~1/500。 4)排水沟横断面 排水沟断面要满足设计排涝流量的需要。土质排水沟一般为梯形或复式断面,石质排水沟一般为矩形断面。灌排兼用时,应取用灌溉或排水二者较大流量为设计流量。土质排水沟道边坡系数,应根据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位隋况确定。最小边坡系数可按表 6.5.1-2的规定确定。 表6.5.1-2 土质排水沟最小边坡系数 排水沟开挖深度(m) 土质 <1.5 1.5~3.0 粘土、重壤土 1.0 1.25~1.5 中壤土 1.5 2.0~2.5 轻壤土、沙壤土 2.0 2.5~3.0 沙土 2.5 3.0~4.0 5)排水沟堤顶宽度 干、支排水沟堤顶宽度不应小于2.0m,堤顶兼作交通道路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运行的要求。 6)排水沟衬砌 对于土壤砂粒含量过大的排水斗农沟,宜选用浆砌石衬砌、生物护坡等措施,其浆砌石衬砌厚度为0.2~0.3m。对于有防渍要求的农沟,必须满足透水要求,以降低地下水位。 7)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 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应根据当地机械作业要求,农作物种植条件及经济状况确定,一般情况排水沟深度0.8~1.3m、间距50~l00m。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表6.5.1-3确定。 表6.5.1-3 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 排水沟间距(m) 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m) 粘土、重壤土 中壤土 轻壤土、沙壤土 0.8~1.3 10~30 30~50 50~70 1.3~1.5 30~50 50~70 70~100 6.5.2 暗管(沟)排水工程 1. 使用条件 丘陵、山地易垮塌地带,排水工程宜采用暗沟排水;在平原、丘陵下湿田集中的地区,可采用暗管排水。 2. 工程布置 1)暗管(沟)组成:田间暗管(沟)排水工程一般由吸水管、集水管(沟)附属建筑物和排水出路组成。 2)布置形式:地形平坦区吸水管布设在集水管(沟)两侧呈正交或斜交的形式;在缓坡地区利用灌排相邻的排水沟为集水沟时,宜采用吸水管布设在集水沟一侧呈正交或斜交的形式。 3)走向和间距:平原区的吸水管宜采用等间距15~25m布设,并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斜交。冲垅田内的吸水管宜沿地形等高线、等间距10~20m布设,集水沟应视地形条件可在农田中部或环田布设。 2.技术标准 1)排水标准 暗管(沟)工程设计排水标准应按6.1.3中相关规定执行。排涝模数见表6.5.1-1。 2)排水暗管埋深与间距 (1)吸水管埋深应满足控制地下水位埋深的要求。 (2)吸水管间距宜符合表6.5.2-1的规定。 表6.5.2-1 适宜排水暗管埋深和间距 单位:m 吸水管间距 吸水管埋深 粘土、重壤土 中壤土 轻壤土、沙壤土 0.8~1.3 10~20 20~30 30~50 1.3~1.5 20~30 30~50 50~70 1.5~1.8 30~50 50~70 70~100 1.8~2.3 50~70 70~100 100~150 3)管径 吸水管内径不小于50mm,集水管内径不小于80mm。在集水管的汇流面积较大时可分段采用不同的内径的管道。 4)管材一般采用混凝土管。 6.6 渠系建筑物 6.6.1 一般规定 1. 根据我省特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渠系建筑物包括水闸、渡槽、倒虹吸、农桥、涵洞、跌水与陡坡、斗门及农门(制口)、量水设施以及小型隧洞等。 2. 根据工程规模、作用、运行特点和灌区总体布置要求,建筑物位置选在地形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应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和适应交通、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3. 结构型式应根据工程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尽量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结构。 6.6.2 水闸 1. 使用条件 在灌溉渠道轮灌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进口应设 分水闸;在有排泄任务的地段应设泄水闸;在干、支渠末端应设退水闸;低洼地区排水沟 出口段应设排水闸。 2. 工程布置 1)水闸总体的地下轮廓布置应满足闸室稳定和闸基防渗要求。 2)分水闸的分水角宜取60?~90?,闸室结构可采用开敞式或封闭式,闸前设计水位宜按分水比例,采用比上级渠道设计水位低0.1~0.2m。 3)节制闸闸室结构宜采用开敞式,闸底槛槛顶宜与渠底齐平或稍高于渠底,闸孔设计过水断面宜与渠道过水断面积相适应,闸孔数宜选用奇数孔。 4)退水闸、排水闸中心线宜与渠道(排水沟)中心线重合,闸底槛顶宜与渠底(排水沟)齐平或稍低,闸孔过水断面宜与渠道(排水沟)过水断面相适应。 3. 技术标准 1)上、下游翼墙 上游、下游连接段要能引导平顺水流,保护渠道不受冲刷破坏。翼墙断面一般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挡土墙。护坡、护底可采用浆砌石结构,厚度宜为30~50cm。 2)闸室段 (1)闸室段长度要能满足上部结构的合理布局。底板和闸墙、闸墩材料可选择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2)闸室段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布置闸墩、闸门和启闭机、胸墙、工作桥和交通桥。 (3)闸门材料可选择采用钢、铸铁、钢丝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启闭机可选择采用固定式手动或手电两动螺杆启闭机。 3)消能措施 水闸下游连接段要采取消能措施。水闸一般采用底流式消能。护坦可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厚度应满足抗冲和抗浮要求。海漫可采用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结构,厚度宜为30~50cm。 6.6.3 渡槽 1. 使用条件 渠道跨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采用其它类型建筑物不适宜时,可选用渡槽。 2. 工程布置 1)渡槽选址的地形、地质条件 渡槽可选择地形平缓、地质条件坚固、渡槽轴线短而直,高度较低的挖方地基处修建。 2)分类及选型 槽址地形平坦、槽身不高时,采用梁式渡槽;窄深河谷、两岸地质坚固时,可选拱式渡槽;地基承载力低时,可选轻型U形渡槽或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 3)与河流、道桥结合要求 (1)渡槽与河道、道桥结合时,槽身布置应协调、满足道路、桥梁和渡槽的要求。 (2)渡槽跨越河流、道路时,槽下净空应满足行洪、通航、道路交通要求。 4)进、出口布置 渡槽进、出口要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渡槽进、出口应设渐变段,进口渐变段长度取渠道水深的3倍、出口渐变段长度取渠道水深的4倍。 3.技术标准 1)槽身横断面水面深、宽 梁式渡槽满槽时槽内水深与水面宽的比值:矩形断面可取0.6~0.8;U形断面可取0.7~0.9,拱式渡槽可适当减小。 2)槽身纵断面:槽身纵坡选择1/500~1/2000,槽内流速选择1/3~2m/s。 3)槽身超高:矩形断面槽身顶部可取槽内水深的1/12加5cm;U形断面渡槽可取槽身直径的l/10。 4)槽身分节、分缝 (1)现浇钢筋混凝土渡槽槽身应根据其纵向支承型式分节。槽身与上、下游渠道连接处,梁式渡槽各节之间和拱式渡槽各跨槽墩(台)顶部,应设伸缩缝。 (2)梁式渡槽槽身伸缩缝的间距宜取8~20m,拱式渡槽槽身伸缩缝应根据跨度大小设在拱顶、三分点(或1/4拱跨)处,伸缩缝内应设防渗止水。 5)渡槽基础 渡槽基础必须保证地基足够的承载力,地质条件稳固时,选择刚性基础;地质松散、承载力较小时,选用柔性基础、桩基础。 6.6.4 倒虹吸 1. 使用条件 渠道穿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采用其它类型建筑物不适宜时,可选用倒虹吸。 2. 工程布置 . 1)选线:倒虹吸轴线宜为直线,与河流、渠沟、道路中心线宜正交,要工程省,投资小。 2)选型:倒虹吸选型要适应地形、地质的需要。 3)倒虹吸进、出口渐变段长度要能平顺水流。 3. 技术标准 1)倒虹吸选型 当流量不大、压力水头3~5m时,采用竖井式;地形坡度不大时,采用斜卧式;线路长、地形坡度变化大时,采用曲线式。 选用地埋式或桥式。地埋式倒虹吸应埋入地面以下0.5~0.8m;穿越河流时,应埋入设 计洪水冲刷线0.5m以下;穿越渠沟、道路时,应埋入渠沟底面或道路路面以下1m。桥式 倒虹吸的桥下净空和桥面应满足河流行洪、道路交通的要求。 2)进、出口渐变段:倒虹吸进、出口渐变段长度,可分别取上、下游渠道设计水深的3~5倍和4~6倍。 3)管身横断面:倒虹吸横断面宜采用圆形,流量大、水头低时,也可采用矩形。倒虹吸管材可选用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钢套筒混凝土管或钢管。低水头、小流量情况多选用混凝土管。 4)设计流量:倒虹吸断面设计流速应根据上、下游允许水头损失、水流含沙量及其颗粒组成,以及防止管内产生淤积等因素确定,一般控制在1.5~2.5m/s。 5)管身段分节:现浇钢筋混凝土倒虹吸应根据地基、施工、温度等条件分节。各节之间以及首、末节与进、出口连接处应设伸缩沉降缝,土基上缝距宜取15~20m,岩基上缝距可取10~15m,缝内应设防渗止水。 6)管座:倒虹吸管座可采用分层夯实的碎石、三合土或素土管床。 4. 配套设施 虹吸进口段应设闸门和拦污、拦沙设施,闸门后应设通气孔(管)。倒虹吸转折处和最低处,应分别设排气阀和排污孔。每隔200~300m应设检修孔,在转折处应设镇墩。 6.6.5 农桥 1. 使用条件 田间道、生产路跨越渠道或溪沟处应布置农桥,农桥一般分为田间道桥和人行桥。 2. 工程布置 1)当两岸是岩基、地质条件好时,选用砖、石、混凝土砌无铰拱桥,当两岸基础条件差时,选择梁式钢筋混凝土桥或双曲拱桥。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修建农桥跨度一般控制在6.0m以下。 3)在交通容许有限中断时,可修建漫水桥和过水路面。 3. 技术标准 1)设计洪水频率和桥下净空 田间道桥设计洪水频率按25年一遇。田间道梁式桥的梁底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拱式桥支撑垫石顶面和拱脚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25m,无铰拱的拱脚可被设计洪水淹没,但不宜超过拱圈高度的2/3。 2)设计荷载组合 2 田间道桥设计荷载组合为汽——10级,人行桥人群荷载按3.43kN/m。 3)桥长、宽 田间道桥长为两岸桥台的距离,与田间道路面同宽。生产路桥设计一般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架设,预制板宽度与路同宽,长度视沟渠宽度加搭接长度而定。 4)新建农桥应尽可能地采用标准跨径 5)田间道桥桥墩、桥台 桥梁基础的类型,应根据水文、地质、地形、上部结构、荷载、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选用,其设计应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6.6.6 涵洞 1. 使用条件 填方渠道跨越沟溪、洼地、道路、渠道或穿越填方道路时,可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 2. 工程布置 1)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沟溪、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 2)涵洞洞身尽可能布置在地质条件坚固的地段,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陷。 3)当两岸是基础地质条件好时,选用砖、石、混凝土砌无铰拱涵;当两岸是基础条件差时,选择梁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或箱形涵洞。孔径不大时,可选择预制混凝土圆形管涵。 4)涵洞进、出口应以圆锥形护坡、扭曲面护坡、八字墙、曲线形翼墙与上、下游渠道连接。出口流速过大时,应有消能防冲设施。 5)交通涵洞的跨径和净空高度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且应与道路等级相适应。 3. 技术标准 1)涵洞内离最高流水面的净高:无压式涵洞内顶点至最高流水面的净高应符合表6.6.6。 表6.6.6 无压力式涵洞内顶点至最高流水面的净高 涵洞进口净高(或内径)h(m) 圆管涵 拱涵 箱涵 H?3 H?h/4 H?h/4 H?h/6 h>3 H?0.75m H?0.75m H?0.5m 2)洞顶填土厚:涵洞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0.5~1.0m。小型圆管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0.4m。 3)圆管涵尽量采用标准跨径,以便使用定型设计和预制构件。 4)管涵管座:土基上的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其包角可取90?~135?。 6.6.7 跌水与陡坡 1. 使用条件 渠道或排水沟经过陡峻的地段时,可设置跌水或陡坡。 2. 工程布置 跌水或陡坡的型式应根据跌差和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跌差小于或等于5m时,可采用单级跌水或单级陡坡;跌差大于5m,可采用多级跌水或多级陡坡。多级跌水可按水面落差相等或台阶跌差相等的原则分级,每级高度不宜大于5.0m。跌水与陡坡下游必须设置消能设施。 2. 技术标准 1)建筑材料:跌水与陡坡一般用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砌筑。 2)跌口与上游渠沟道连接 跌口前应设与上游渠道(排水沟)连接的收缩段或扩散段,其长度Le应根据上游渠道(排水沟)底宽B和水深h的比值确定。B/h小于2时,Le可取2.5h;B/h等于2~2.5时,Le可取3h;B/h大于2.5时,Le可取3.5h。收缩段或扩散段底部边线与渠道(排水沟)中心线的夹角不宜大于45?。 3)跌口:跌口可采用矩形、梯形或台堰形。渠道流量变化很小或必须设闸门控制时,可采用矩形跌口。跌水墙宜采用重力式。跌水消力池横断面可采用矩形、梯形。 4)陡坡底宽:陡坡宜一般采用等底宽式。 5)陡坡槽底坡降:陡槽槽底部坡降可取1/2.5~1/5,但陡坡倾角必须小于或等于地基土壤的内摩擦角。 6)陡坡横断面:陡槽一般采用矩形,陡槽边墙较高时可采用梯形。梯形横断面边坡坡度应陡于1:l。陡坡消力池可采用等底宽式或逐渐扩散的变底宽式,横断面采用矩形或梯形。 7)消力池:跌水与陡坡的消力池可采用矩形或梯形,底板衬砌厚度可取0.3~0.5m。 6.6.8 斗门及农门(制口) 1. 斗门、农门是调节、控制引入斗渠、农渠流量的进水建筑物。 2. 斗门设在干或支渠渠岸的侧旁。农门设在斗(支)渠渠岸的侧旁。斗门、农门进水高程要满足田块灌水要求,一般应高出平整后田面接水端10cm以上。斗门及农门一般以90?的引水角引水。 3. 斗门可采用开敞式或涵管式,农门一般选用涵管式,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 4. 斗门、农门的建筑材料有钢板、钢筋混凝土板、PVC板等。 6.6.9 量水设施 1. 使用条件:量水设施布置在灌溉渠道的引水、分水进出口处。量水设施应与灌排建筑物结合布置。有条件时可采用自记量水设备。 2. 工程布置:量水设施布置在稳定、规则的缓坡渠段。 3. 设备选择:可根据流量、比降、水流含沙量等不同情况,选用三角形量水堰、梯形量水堰、量水喷嘴、巴歇尔量水槽、水跃量水槽或无喉道量水槽、水表量水设施等。 6.6.10 隧洞 1. 适用条件:渠道傍山岭布置长度超过直穿山岭5倍,且山岭地质条件较好时,可选用隧洞。 2. 工程布置 1)地质要求 隧洞宜选在沿线构造简单、岩体坚硬完整、上覆岩土层厚度大、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地区。进、出口洞脸应避免设在可能产生山崩、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 2)洞身选线 隧洞轴线宜短而直。必须布置转弯段时,转弯段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倍洞径(或洞宽),转角不宜大于60?。转弯段两端应设置长度不小于5倍洞径(或洞宽)的直线段。 3. 技术标准 1)隧洞比降:灌溉隧洞纵剖面宜采用低流速的无压隧洞布置型式,其比降一般为l/1000~1/1500。 2)隧洞进、出口:灌溉隧洞进、出口宜设渐变段,并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出口渐变段可结合设置消力池。 3)隧洞横断面形状及尺寸设计 (1)?、?类围岩的灌溉隧洞横断面形状宜采用圆拱直墙式,圆拱中心角为90?~180?;?、?类围岩可采用圆形或马蹄形;洞顶岩层很不稳定时,宜采用高拱形。各种形状横断面的高宽比宜为1~1.5。对洞身较长、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的隧洞,可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横断面形状。 (2)灌溉隧洞横断面尺寸应根据进、出口高程和设计(加大)流量确定。 (3)衬砌隧洞洞内水面线以上的空间不宜小于隧洞横断面面积的15%,净空高度不宜小于40cm;非恒定流条件下,上述数值可适当减小;不衬砌隧洞,上述数值宜适当加大。 4)隧洞衬砌 隧洞围岩不完整、抗风化能力差的洞身要衬砌。 5)衬砌材料 衬砌材料选择浆砌条石、混凝土、条石或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6)洞身分缝 衬砌隧洞,应根据围岩地质条件以及洞身情况分段,在各段之间应设伸缩缝,缝内应设防渗止水。对围岩地质条件较均一的洞身段,可只设置施工缝。 7)洞身排水孔 衬砌隧洞设排水孔,孔距一般为2.0m。 6.7 泵站与农村输配电工程 6.7.1 泵站 1. 使用条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地势较高、不能自流灌溉的农田,需由泵站提水灌溉。我省泵站工程以在水库、河流、溪流、渠道取水灌溉的小型灌溉型提灌站为主。 2. 工程布置 1)水源距灌溉渠首较远、水源地附近地势平缓的泵站,宜采用引水式布置;水源紧邻灌溉渠首的泵站,可采用岸边式布置或泵船。 2)使用动力有电动机和柴油机两种,应优先选用电力泵站。从经济角度考虑,不主张修建高扬程(>60m)泵站和二次提水灌溉泵站。 3. 技术标准 1)设计流量、设计扬程 灌溉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灌水率、灌溉面积、渠系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确定。 泵站设计扬程按泵站净扬程(进、出水池设计水位差),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 2)水泵 (1)提灌区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应在选取水泵的型号铭牌标示流量和扬程范围之内。 (2)水泵能保证运行期内不发生汽蚀和动力超载现象,基本能在高效率区内运行。为了减少造价,尽量选择卧式水泵。 (3)为了能满足提灌区不同时段提水量变化的需要,主机组宜选2~4台套;当流量 3在0.5m/s以下时,灌溉泵站可以采用单机组;较重要的灌溉泵站可设一台备用泵。 (4)泵站动力机应满足水泵配套的要求,应优先采用电动机。输电线路较长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泵站,可采用柴油机。 3)泵房 (1)泵房应布置在离水源、灌区近、电源近、地质条件好的地方。 (2)泵站分固定式泵房或移动式泵房。固定式泵房适用于站址处水源水位变幅较小、地质条件较好的泵站;移动式泵房适用于站址处水源水位变幅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泵站。 (3)当泵房位于江河、水库边、有洪水威胁时,泵房的墙壁迎水面一侧应按防洪墙结构设计。 (4)泵房内布置时综合考虑主机组、管路、配电柜、检修场地、通道位置,机组宜采用一列式布置;配电设备宜集中布置于泵房的一侧或一端;留有机组安装和检修的空间;门窗的布置应满足设备进出、通风散热和采光的要求。 2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小,泵房建筑面积一般采用10~18m。多采用砖混结构。 4)泵站进出水配套 (1)泵站前池应设置拦污栅。 (2)进水口管道管口应有足够的淹没深度,进水管直径不得小于水泵的进水接管或水泵进水直径。 (3)出水管可选择钢管、铸铁管、预制混凝土管及其配套设备。 (4)泵站出水管出口设出水池。出水管道的出口上缘应淹没在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以下0.1~0.2m,末端应安装拍门或快速闸门。出水口的出水流速宜取1.0~1.5m/s。 6.7.2 输电线路 1. 输电额定电压:泵站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项目区内电气主接线的电源侧宜采用单母线不分段,输电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 排灌电气输电线路电压,一般高压为10kv,供电半径15km以内;低压为0.38kv,供电半径0.5km以内。线路额定电压、输电容量及距离见表6.7.2-1。 表6.7.2-1 线路额定电压及输送容量 额定电压(kv) 输送功率(kW) 输送距离(km) 0.38 20~100 ?0.5 10 200~2000 ?15 35 2000~10000 ?40 2. 低压配电线路 1)导体截面 低压主干线路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导体截面,一般选铝导线(铝绞线、钢芯绞线) 2时,导线截面16~25cm。小型泵站线路导线截面的选择可参考表6.7.2-2。 表6.7.2-2 小型泵站变压器进线导线截面的选择参考 2 2 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mm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mm单站 (铝绞线) (钢芯绞线) 电动机容量 居民区 非居民区 居民区 非居民区 300~100KW 70 70 100~300KW 35 25 25 16 100KW以下 35 25 25 16 2)电杆及档距 在农村一般选用不低于10m的混凝土杆,集镇选用不低于12m的混凝土杆。 输电线电杆的档距宜采用50100m。杆塔定位应考虑杆塔和基础的稳定性,并应便于施工和运行维护。 3)接户线 高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40m。档距超过40m时,应按高压配电线路设计。低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25m。档距超过25m时,宜设接户杆。低压接户杆的档距不宜大于40m。 6.7.3 变压器选择 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四川农村小型泵站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可参考表6.7.3-3。 表6.7.3-3 四川农村小型泵站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参考 单站电动机容量与照明功率(kW) 变压器容量(kVA) 原、副变电压(V) 200~300 500 10kV/380、220V 120~140 180 10kV/380、220V 90~100 125 10kV/380、220V 70~80 100 10kV/380、220V 55~60 75 10kV/380、220V 40~50 60 10kV/380、220V 30~40 50 10kV/380、220V 18.5~22 30 10kV/380、220V 10~14 20 10kV/380、220V <7 10 10kV/380、220V 6.7.4 配电装置 1. 配电装置的构成:低电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和高压开关箱。 2. 配电装置型号选择:500V以下低压动力系统中,多采用BDL-1、PGL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多采用xL(F)—14、XL(F)-15型;高压开关箱多采用固定型GG-1A(F)型。 室内配电装置布置的尺寸,与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操作元件的型式以及载流部分两侧是否有走廊等因数有关。不相同带电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建筑物其它部分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具体距离见表6.7.4-1。 表6.7.4-1 配电装置布置时各部分间距 单位:mm 额定电压(kv) 序号 项 目 1-3 6 10 35 1 不相同导体间、带电体至接地部分 7.5 10 12,5 29 2 带电部分至无孔遮拦 10.5 13 15.5 32 3 带电部分至网状遮拦 17.5 20 22.5 39 4 带电部分栅栏 50 50 50 80 5 无遮拦裸导体至地板高度 250 250 250 275 6 需要不同时停电检修无遮拦裸导体之间 200 200 200 220 7 架空出线至地面 450 450 450 475 8 架空出线至屋顶 275 275 275 275 3. 配电装置前面走廊宽度 设备一面布置时,不小于1.0m,设备两面布置时,不小于1.2m。对有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装置走廊宽度,设备一面布置时,不小于1.5m,设备两面布置时,不小于2.0m。 4. 高低压母线空墙安装高度 截流母线的布置距地面应有2.5m以上的高度。 5. 电缆与导线敷设 要求采用的电缆和绝缘导线应进行穿管敷设,当管内穿一根电缆时,电缆的管内径为管外径的1.5倍;当管内穿多根绝缘电缆时,导体总截面大于管子截面40%。 7 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标准 7.1 一般规定 7.1.1 田间道路分级与功能 本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田问道路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 田间道是农村居民点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可通行汽车,并兼有乡村交通运输功能。 生产路是联系田块之间用于田间生产作业的道路,主要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 服务。 7.1.2 田间道路建设类型 田间道路建设分为整治田间道路和新建田间道路两种类型。 整治田间道路主要是在现有田间道路的基础上,进行路基平整、垫高,路面铺筑,开挖路边排水沟,提高道路标准和通行能力。 新建田间道路是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农业生产需要,新修田间道和生产路。 7.1.3 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 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含等级标准、路面宽度、路面材料、道路通达度和路网密度等。 田间道不属于等级公路,等级标准一般低于四级公路。但盆西平原区的田间道和兼有乡村交通运输功能,等级标准应为单车道四级公路。 各工程类型区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详见表7.1.3。 表7.1.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田间道路规划指标 工程 道路 沟渠结合 路面宽度 高出地面 道路 路网 工程等级 行车情况 类型区 类型 级别 (m) 高度(m) 通达度 密度 盆西平原 田间道 ?(单车道)斗、农沟渠 汽车、拖拉机 3.5~4.0 0.3~0.5 工程 ?0.9 ?5% 生产路 等外 农沟渠 不行机动车 1.0~2.0 0.2 类型区 ??(单车盆地丘陵 田间道 斗、农沟渠汽车、拖拉机 3.0~4.0 0.3~0.5 工程 道) ?0.8 ?3% 类型区 生产路 等外 农沟渠 不行机动车 0.6~2.0 0.2 ??(单车盆周山地 田间道 斗、农沟渠汽车、拖拉机 3.0~4.0 0.3~0.5 道) 工程 ?0.70 ?3% 类型区 生产路 等外 农沟渠 不行机动车 0.6~1.5 0.2 川西南山??(单车田间道 斗、农沟渠汽车、拖拉机 3.0~4.0 0.3~0.5 道) 地工程 ?0.70 ?3% 类型区 生产路 等外 农沟渠 不行机动车 0.6~1.5 0.2 川西北高??(单车田间道 斗、农沟渠汽车、拖拉机 3.0~4.0 0.3~0.5 山高原工道) ?0.70 ?2% 程类型区 生产路 等外 农沟渠 不行机动车 0.6~1.5 0.2 7.2 田间道 7.2.1 田间道工程布置 田间道工程应结合地形地貌及生产方式,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布置,并做到少占耕地、少拆农房、不损坏环境和重要建筑及文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田间道可分为主要田间道和次要田间道。 ——主要田间道应尽可能结合干支道布置,尽量接通主要的村庄和院落,并考虑使其能为大多数田块服务;同其他田间道相交时,应采用正交,以方便车辆转弯。 ——次要田间道一般应沿田块的短边布设,在旱作地区,次要田间道也可布设在作业区的中间,沿田块的长边布设,使耕作机械两边均可进入工作小区以减少空行;有渠系的地区,要结合渠系布置。 在梯田区布置田间道应按照具体地形,采取通梁联峁,沿沟走边的方法布设。田间道多设置在沟边、沟底或山脊线上,如山底坡缓,田间道呈斜线形;如山高坡陡,田间道可呈“S”形或螺旋形迂回上山。 7.2.2 主要技术要求 1. 平曲线 1)平曲线半径 田间道的平曲线半径,平原区应不小于20m,山丘区不小于15m。 2)弯道超高和加宽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规定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置超高,并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不少于10m的超高缓和段,超高横坡度最大值不超过8%,积雪冰冻地区不超过6%。当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150m时,应在曲线内侧加宽,并设加宽缓和段。设置加宽值应符合表7.2.2-1的要求。 表7.2.2-1 田间道平曲线弯道超高和加宽值 平曲线半径(m) 150~105 105~70 70~55 55~40 40~30 30~20 20~15 15~10 超高值(%) 2 3 4 5 6 7 8 8 加宽值(m) 0.4 0.5 0.6 0.7 0.9 1.1 1.25 1.5 3)平面视距 田间道在平曲线和纵面上,应有一定的停车和会车视距。停车、会车视距应符合表7.2.2-2的要求。 表7.2.2-2 田间道平面视距 设计速度(km/h) 停车视距(m) 会车视距(m) 20 ?15 ?30 2. 路基 1)路基高度 路基的高度应高出沿河及易淹区1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0.5m以上;地面排水良好时, 应高出原地面0.3~0.5m;挖渠土填筑路段应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有灌溉渠道时,护 坡道应高出水渠设计水位0.5m。 2)路基宽度 设置路肩挡土墙时,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和路肩宽度之和;不设置路肩挡土墙时,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和边坡宽度之和。设置路肩挡土墙的路基宽度应符合表7.2.2-3的规定。 表7.2.2-3 田间道路基宽度标准 工程类型 工程等级 路面宽度 路肩宽度 路基宽度 边坡比 ?(单车道) 3.5m~4.0m 0.5m 4.5m~5.0m 1:2~1:1.5 田间道 300 >1000 规模等级 中型 100~300 300~1000 小型 <100 <300 表9.1.2-1 工程类型区农村居民点规模级别标准 工程类型区 农村居民点层次 规模级别 常住人口数(人) 中心村 大型 中型 >1000 300-1000 盆西平原区 基层村 大型 >300 中心村 大型 中型 >1000 300-1000 盆地丘陵区 基层村 中型 小型 100-300 <100 中心村 中型 小型 300-1000 <300 盆周山地区 基层村 中型 小型 100-300 <100 中心村 小型 <300 川西南山地区 基层村 中型 小型 100-300 <100 川西北高山高原中心村 小型 <300 区 基层村 小型 <100 9.2 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规划 9.2.1 规划的原则 1. 符合县(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 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一定的配套产业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3. 统一规划安排与农民自愿申请相结合; 4. 规划应结合地形环境,突出地方风貌特色,传承乡土文化; 5. 节约和集约用地,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 9.2.2 规划的内容 本省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包括:确定农村居民点规模分级,预测人口规模;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用地规模;确定农村居民点内的居住、生产、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和总平面规划;确定交通、供水、排水、 供电、邮电、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规划;确定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 9.2.3 功能分区与布置 中心村规划应采用相对集中紧凑式布局,中部为公建中心,之外为村民住宅,外围为农村工副业用地。居住建筑布局一般采用住宅组群——住宅庭院二级结构。 9.3 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和搬迁标准 9.3.1 人口规模预测 农村居民点总人口应为中心村或基层村所在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其发展规模应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自愿搬迁的人口数加上符合搬迁标准,经动员后愿意搬迁的人口数作为基数并 结合村镇体系规划进行预测。 9.3.2 人口搬迁标准 1. 搬迁原则 农村居民点人口搬迁应遵循自愿原则,即拟搬迁拆除的农村居民点及其占地应征得该居民点住户的同意后,才能确定。确定时可采取对散居的住户进行动员的形式,并可运用一定的标准来重点引导。 2. 农村居民点搬迁标准 1)土坯房和成新度在0.4以下的危旧房宜进行搬迁; 2)水源条件较差的居住地宜进行搬迁; 3)无道路交通或道路交通条件较差的居住地宜进行搬迁; 4)居住环境恶劣,且易发生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居住地应进行搬迁; 2 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大(超过120m)的宅基地宜进行搬迁; 6)平原地区新建居民点的耕作半径在2km以内;丘陵地区耕作半径在0.5km以内的农户可动员搬迁。 9.4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9.4.1 用地内容 各工程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包括的内容应符合表9.4.3的规定。 9.4.2 用地规模预测 新建各农村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的用地规模按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口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预测。 9.4.3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我省各工程类型区规划迁建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9.4.3的规定。 2 表9.4.3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单位:m/人 农村居民人均建设工程类型区 建筑用地内容 点层次 用地指标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仓储)用地、中心村 70~80 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盆西平原区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基层村 70~90 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仓储)用地、中心村 65~80 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盆地丘陵区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基层村 70~85 施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仓储)用地、中心村 70~80 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盆周山地区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基层村 70~90 施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仓储)用地、中心村 70~80 川西南山 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地区 基层村 70~90 施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仓储)用地、中心村 70~80 川西北高山 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高原区 基层村 80~100 施用地 9.4.4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我省各工程类型区规划迁建中心村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9.4.4的规定。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中心村,其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6%。 表9.4.4 中心村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用地类别 占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建筑用地 55~70 公共建筑用地 6~12 道路广场用地 9~16 公共绿地 2~4 四类用地之和 72~92 9.5 居住工程 中心村、基层村居民住宅一般由住宅、附属房和庭院三部分组成,可采用前庭后院、 围合、联排、独立等多种组合型式。 中心村、基层村居住建筑工程用地选址、规划和布置均应符合《村镇规划标准》的规定。 中心村、基层村居民住宅宜采用砖混结构;建筑层数?3层;建筑套型、式样设计可体现当地民居特色,也可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但应与地域环境相协调。 9.6 公共设施工程 新建各农村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应根据规定和需要配置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和商业金融等各类公共设施。 中心村各类公共设施建筑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表9.6的规定。 2 表9.6 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 单位:m/人 各类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 规划规模 村镇层次 分级 行政管理 教育机构 文体科技 医疗保健 商业金融 大型 0.1~0.4 1.5~5.0 0.3~1.6 0.1~0.3 0.2~0.6 中心村 中型 0.12~0.5 2.6~6.0 0.3~2.0 0.1~0.3 0.2~0.6 9.7 农业生产、仓储设施工程 新建各农村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可根据需要和《村镇规划标准》的相关规定,统一规划,集中设置工业园区,集中安排企业和配置农机站(场)、加工厂、打谷场、集中性养殖场、仓库及堆场等生产、仓储设施,以便统一供应能源和供水,统一进行污染防治。 9.8 道路工程及竖向规划 9.8.1 道路工程 1. 道路工程应根据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联系和农村居民点各项用地的功能、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2. 中心村道路应按三级或四级道路标准设置;基层村中,大型应按三级或四级道路标准设置,中型应按四级道路标准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可按三级标准设置,小型应按四级道路标准设置。 9.8.2 竖向规划 1.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保留原有山体、林地和水面; 2)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以利于地面水排除; 3)符合道路、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4)减少土方工程量; 5)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2.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 2)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9.9 公用工程 农村居民点的公用工程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邮电工程、防洪工程和环卫工程,它们的规划建设标准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中防洪工程还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9.1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标准 9.10.1 容积率标准 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容积率标准如表9.10.1。 表9.10.1 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容积率标准 村镇层次 工程类型区 规划容积率 盆西平原区 0.6~1.2 盆地丘陵区 0.6~1.2 中心村 盆周山地区 0.5~1.0 川西南山地区 0.5~1.0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0.4~0.8 盆西平原区 0.5~1.0 盆地丘陵区 0.5~1.0 基层村 盆周山地区 0.4~0.8 川西南山地区 0.4~0.8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0.4~0.8 9.10.2 建筑密度 中心村、基层村的建筑密度宜为35%~40%。 9.10.3 绿地率 中心村的绿地率宜为25%~35%;基层村的绿地率宜为20%~35%。 9.10.4 停车场 盆西平原地区在迁建的中心村内可设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位,停车位数量不超过中心村总户数的40%。 10 附录 附录A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 四川省分为5个一级工程类型区,5个二级工程类型区。 一级工程类型区 1. 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 该区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区的西部平原地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等6市的38个县(市、区),地貌以平原为主,占47%,次为山地,占31.2%,丘陵占21.3%。耕地分布则平原比例最大,达70.2%,丘陵21.2%,山地仅占8.6%。本区岩性以第四纪松散冲积物为主,占48.5%,次为沙泥岩类风化物,占34.5%,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稻田占耕地面积3/4以上,其中灌溉水田占99%,是传统的水田农业区。 2. 盆地丘陵工程类型区 该区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底部的典型丘陵区,包括成都、资阳、遂宁、南充、自贡、德阳、绵阳、眉山、乐山、广安、泸州、宜宾、达州、巴中、广元等15市的共62个县(市、区)。本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占50.3%,平原(含沟谷平坝)与低山各占26.7%和26.3%,但耕地分布则丘陵占51.1%,平原占34.7%,低山只占14.2%。本区岩性分布以沙泥岩类风化物占绝对优势,达95.9%,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和碳酸盐岩类风化物各占2.0%和1.6%。土壤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水文条件差,水源不足,干旱频繁,水田中望天田超过1/3。本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冬水田、望天田、旱坡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土比例高,土地生产力低,农业后备资源缺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3. 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 该区位于盆地周边山地,包括绵阳、广元、达州、巴中、泸州、宜宾、雅安、乐山和眉山等市的26个县(市、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占地区面积的91.6%,平原及丘陵分别占4.0%和4.4%。岩性分布较为复杂,但沙泥岩风化物占首位,达48.3%,次为碳酸盐类,占25.1%,第三位为变质岩类,占16.3%,其余占10%。土壤以黄壤为主,次为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山地上部多为黄棕壤。本区自然条件差,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有林地占42.3%,居全省首位。耕地中旱地占55%,水田中望天田比重高达51.9%。 4. 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 该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包括乐山、攀枝花、凉山、雅安市(州)的24个县(市、区)。境内山地与河谷南北纵向排列,形成峡谷地貌,山地占91.2%,平原占2.5%,高原占1.3%,其土壤母质的岩性分类中,沙泥岩类风化物占首位,占25.1%,次为碳酸岩类风化物,占24.5%,花岗岩风化物占12.6%。区内气候较为特殊,属偏干型亚热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其海拔1300m以下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区被称为“天然大温室”,但本区干旱期长达7个月,灌溉条件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5. 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 该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包括阿坝、甘孜、凉山州3个州的32个县,全境属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峡谷及高原区,按地貌类型分:高原占13.8%,山地(以高山为主)占86.2%。岩性组成十分复杂,变质岩占优势,达68.1%,次为碳酸岩类,占17.1%,第三是花岗岩,占9.7%,其余占6.4%。气候为长冬无夏的高寒气候,土壤分布以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占优势,峡谷区为褐土及暗棕壤等森林土。 二级工程类型区 1. 自流引水工程类型区 本区主要是进行农田整理和农房整理,以及少量河滩地及荒草地开发。通过对旱地坡改梯、薄改厚,小改大,瘦改肥,田(土)面平整,改善土壤条件;对水田进行田块归并,切小并大,改造冬水田和下湿田;对农房整理实行表土剥离,有效土层厚度达到40cm以上,对河滩地和荒草地开发要求耕地土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村道和田间道路面以硬化为主,生产路路面以泥结碎石为主,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原有排灌设施,合理配套农毛渠、排水沟等设施,项目区基本上能达到自流灌溉,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 2. 紫色土治理工程类型区 保护耕地、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本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中心。由于人口密度大,城市(镇)和工矿用地面积大而分散,应充分利用本区水热、交通、劳动力资源及基础工业优势,大力开展以水利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严格保护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内的灌溉水田,对浅丘平坝区的旱地和丘陵区的一、二级台地也要切实加以保护。通过对丘体中上部旱地坡改梯、薄改厚,小改大,瘦改肥,降低原有地块坡度,平整土面,减少石骨土、沙质土、砾石土的面积;对丘体中下部和冲沟内的水田,进行冬水田、深脚烂泥田和下湿田改造;对河滩地和荒草地开发要求耕地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表土耕作层厚30cm以上,表层土壤质地为中壤或重壤,障碍层距地表的深度在60cm以下。村道和田间道路面主要为泥结碎石,生产路路面主要为泥结碎石或石板。改造原有排灌设施,达到农田排水通畅,耕作便利,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合理配套农毛渠、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囤水田等设施,部分水库的上游应设计提水设施,并考虑管道合理提水扬程,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 坡面蓄水保土工程类型区 本区是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较大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是荒草地开发,以及少量农田整理和河滩地开发。荒草地开发主要是以坡改梯为主,其利用方式主要为旱地;减少望天田和冬水田、瘦薄土面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坡改梯的土坎和田坎按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原则,可以选择土坎、石坎。大力搞好山区道路建设,田间道和生产路路面主要为泥结碎石。部分深丘丘体上部、坡度较大的中低山宜于布置小面积农田防护林。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改造原有排灌设施,合理配套沿山沟(拦山堰)、斗渠、农毛渠、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囤水田等设施,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兴修环山堰,加大提水设施的设计密度,并考虑各提水管道的合理提水扬程,使项目区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灌溉保证率得以提高。 4. 山地蓄保水工程类型区 本区灌溉方式为集中或提水灌溉,以管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暗渠、管道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方式。田间道和生产路路面主要为泥结碎石。坡度较大的中低山宜于布置小面积农田防护林。进一步改善项目排灌渠系和蓄引提水设施(如水窑),改造原有排灌设施,合理配套斗渠、农渠、排洪沟、蓄水池、沉沙池等设施,兴修环山堰,加大梯级提水设施的设计密度,合理管道和阀门的大小和数量,并考虑各提水管道的合理提水扬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新增耕地在作物需水期的灌溉条件得到保证。 5. 沟谷治理工程类型区 本区属于高寒山地区,由于热量条件和海拔高度限制,本区不适宜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发,只有少量低海拔地区且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宜零星土地开发,新补充的耕地以水浇地为主。对荒草地开发要求耕地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表土耕作层厚20cm以上,以坡改梯为主,台面坡度<5?,表层土壤质地为中壤或重壤,土壤剖面构型为中壤(或重壤)—重壤(或粘土)。搞好高寒山地道路建设,田间道和生产路路面主要为泥结碎石。改善引水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斗渠、农渠、排洪沟、蓄水池等设施,兴修环山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使新增耕地在作物需水期的灌溉条件得到保证。 附录B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组合表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组合 自流引水紫色土治理坡面蓄水保山地蓄保水沟谷治理工程模式 工程模式 工程模式 土工程模式 工程模式 工程模式 土地归并 ? ? 条田修筑 ? ? 土地平 整工程 梯田修筑 ? ? ? ? 耕作层地力保持 ? ? ? ? 塘堰整治 ? ? 新修塘堰 ? ? 新修蓄水池 ? ? ? ? 渠道防渗 ? ? ? ? 新建U型渠 ? ? ? ? ? 新建石渠 ? ? ? 新建低压管道 ? ? ? ? 灌溉与 排水 新建小型泵站 ? ? ? ? 工 程 新修机井 ? ? ? 新建排水沟 ? ? ? ? 新建喷、微灌系统 ? ? ? ? 新建低压输配电路 ? ? ? 改造低压输配电路 ? ? 新增变电设备 ? ? ? ? 改造变电设备 ? ? 新增林地 ? ? 农田防 新增草场 ? 护与生 态环境 新建排洪沟 ? ? ? ? 工程 新建拦沙坝 ? ? ? 新修支路 ? ? 改造支路 ? ? 田间道 路 新修田间道 ? ? ? 工程 改造田间道 ? ? 新修生产路 ? ? ? ? ? 宅基地整理 ? ? ? 农村居散分居民户整理 ? ? ? 民点 适度集中居民点整理 ? ? ? 附录C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 工程组合特征汇总表 附录C.1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 ?自流引水工程类型区 成都市高新区、锦江区、蒲江县、青白江区、邛崃市、新都区、双 流县、武侯区、崇州市、金牛区、成华区、大邑县、都江堰市、彭 州市、郫县、青羊区、温江区、新津县、龙泉驿区;德阳市什邡县、地理位置 旌阳区、罗江县、广汉市、绵竹市、乐山市高中区、沙湾区、五通 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彭山县、青神 县;绵阳市涪城区、江油市、安县、游仙区;雅安市名山县 地貌以平原为主,占47%,次为山地,占31.2%,丘陵占21.3%。耕地形地貌 地分布则平原比例更大,达70.2%,丘陵21.2%,山地仅占8.6% 自然气象水文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和社土壤 平原为水稻土,丘陵为紫色土和黄壤,山地为各种森林土垂直分布。 会经农业基础设施好,集约化程度高,农业发达。稻田占耕地面积3/4以济等基础设施 上,其灌溉水田占99%,是传统的水田农业区。 条件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好,区位优势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水平 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 22耕地90.42万hm,占33.9%,园地14.71万hm,占5.5%,林地83.68 22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万hm,占31.4%,牧草地2.48万hm,占0.9%,建设用地34.03 22万hm,占12.8%,未利用地10.31万hm,占3.9%。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 土地利用限制性 主要因素:灌溉保证率;次要因素:排水条件和土壤剖面构型。 条件 耕地整理与废弃地复垦同时推进。进一步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和交通设 施,实现排水通畅,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对村土地开发整理的 道和田间路进行硬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和目标 和金土地工程项目的实施,搞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努力提高补充耕 地的质量等级。 (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形式以条田、梯田为主,采用工程和生物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生态护埂。 土地开发整理 (2)引水方式以明渠分级自流输水为主。 (3)排水方式为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 工程主要内容 (4)路面以水泥(或沥清)路面为主,生产路主要为碎石路面,有 条件的市县可以作硬。 (5)居民点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工程。 (6)景观绿化工程。 1.田块:化,标准化条田,梯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 耕。水田比例?80%,望天田比例?5%。 2.灌溉保证率大于85%,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 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 关键指标 排水采用自排方式。 22,其中田间道约7.0km/km,生产路约3.道路密度约12km/km25.0km/km。支路、田间道为水泥路面、生产路以碎石路面为主。支 路为双车道四级公路,路面宽度5.0-8.0m;田间道为单车道四级公路, 路面宽度3.5-4.0m;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1.0-2.0m。 附录C.2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 ?紫色土治理工程类型区 巴中市巴州区、平昌县;成都市金堂县;达州市开江县、渠县、通川 区、达县、大竹县、宣汉县;德阳市中江县、广安市武胜县、邻水县、 华蓥市、岳池县、广安区、剑阁县、苍溪县、乐山市井研县、犍为县; 泸州市合江县、泸县、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眉山市仁寿县; 绵阳市梓潼县、三台县、盐亭县;内江市威远县、资中县、内市中区、地理位置 隆昌县、东兴区、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仪陇县、阆中市、高坪区、 营山县、顺庆区、蓬安县、南部县;遂宁市安居区、船山区、蓬溪县、 射洪县、大英县;宜宾市江安县、翠屏区、南溪县、长宁县、宜宾县; 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乐至县、安岳县;自贡市贡井区、荣县、大 安区、富顺县、沿滩区 自然本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占50.3%,平原(含沟谷平坝)与低山各占26.7%地形地貌 和社和26.3%,但耕地分布则丘陵占51.1%,平原占34.7%,低山只占14.2%。 会经 济等气象水文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条件 土壤 紫色土为主,沟谷平坝为水稻土,低山为黄壤。 自然区内交通方便,水运之利独占,水利灌溉条件、道路交通条件相对较和社基础设施 好。 会经本区是四川省主要农区,也是四川省人口主要聚集区,保护耕地、保济等经济水平 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本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中心。本区社会经济条件相条件 对较好。 22耕地322.19万hm,占41.7%,园地27.00万hm,占3.5%,林地170.63 22万hm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占22.1%,牧草地9.14万hm,占0.1%,建设用地80.83万 2hm,占10.5%,未利用地45.47万hm2,占5.9%。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耕地整理、零星荒草地开发、庭院整理。 土地利用限制性 主要因素:有效土层厚度;次要因素: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道路 条件 交通。 耕地整理与废弃地复垦同时推进。以坡改梯为主要治理手段,加强水土地开发整理的 利建设,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条件,大力开重点和目标 展以水利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发利用非 耕地为园地、林地,建立生态农业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1)土地平整工程,以坡改梯为主要治理手段,田块形式以条田、 梯田为主。 (2)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灌溉 方式为集中、分散、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 布置。 土地开发整理 (3)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 工程主要内容 (4)道路主要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设置,路面以泥结石路面、弹 石路面、水泥(或沥清)路面为主,生产路为碎石路面、石板路、间 隔石板路(生态路)、废弃预制板路为主。 (5)农田防护工程主要由河堤防护工程、绿化林、护路(沟、渠) 林组成。 (6)渠系及交叉建筑物等。 1.田块:规范化,台面清晰,有效土层厚度?40cm,大弯随弯,小弯 取直,以规则梯田为主,望天田比例?10%,下湿田?5%。 2.灌溉保证率大于75%,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非充分灌溉区有效蓄水 3/亩,抗旱天数20~30天。 ?12m 2223.道路密度约9km/km,其中田间道约4km/km,生产路约5km/km。关键指标 田间道为单车道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0-4.0m;生产路为等外级路, 路面宽度0.6-2.0m。 4.少量居民点搬迁和庭院整理。 5.农田生态防护工程。 附录C.3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 ?坡面蓄水保土工程类型区 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达州市万源市;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广元 市中区、元坝区、旺苍县;乐山市马边县、沐川县;凉山州雷波县;泸地理位置 州市叙永县、古蔺县;眉山市洪雅县;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雅安市 荥经县、雨城区、宝兴县、芦山县、天全县;宜宾市兴文县、珙县、筠 连县、高县、屏山县 地形地貌 地貌以山地为主,占地区面积的91.6%,平原及丘陵分别占4.0%和4.4%。 气象水文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自然土壤 黄壤为主,次为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山地上部为黄棕壤。 和社本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土地开发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山区会经基础设施 地面坡度大,交通困难,中低产田土分布面积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济等重不足,冬水田、望天田、旱坡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土比例高。 条件 本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土地开发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山区 经济水平 地面坡度大,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经济欠发达,中低产田土分布 面积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 22耕地122.37万hm,占15.8%,园地21.21万hm,占2.7%,林地466.93土地资源分布222万hm,占60.1%,牧草地31.26万hm,占4.0%,建设用地25.60万hm,状况 2占3.3%,未利用地53.60万hm,占6.9%。 土地开发整理耕地整理、零星荒草地开发、庭院整理 潜力 土地利用限制主要因素:地面坡度和道路交通;次要因素:有效土层厚度。 性条件 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为主,以坡改梯、拦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注意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开展坡改梯、加土地开发整理厚土层、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努力开发宜农荒地,的重点和目标 增加耕地面积,大力兴修山区公路和田间路,改善本区交通条件,适当 加大水源涵养林面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以坡改梯、拦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田块以直角梯形、圆弧形形式 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灌溉方土地开发整理式为分散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工程主工程主要内容 要为沿山沟、排洪沟、排水沟和排湿沟等控制建设物组成,采用自排方 式;田间道为泥结石路面,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作硬化,生产路以碎石路 面、石板路、废弃预制板路为主。 1.田块:规范化,台面清晰,有效土层厚度?30cm,大弯随弯,小弯取 直,以规则梯田为主。望天田比例?10%,下湿田?2.5%。 2.灌溉保证率大于75%,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非充分灌溉区有效蓄水?关键指标 310m/亩,抗旱天数25~30天。 2223.道路密度约7km/km,其中田间道约3km/km,生产路约4km/km。田 间道的等级标准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0-4.0m,条件较好的项目区等 级标准可为单车道四级公路;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0.6-1.5m。 附录C.4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 ?山地蓄保水工程类型区 乐山市峨边县、金口河区;凉山州宁南县、甘洛县、美姑县、喜德 县、越西县、冕宁县、普格县、布拖县、德昌县、会东县、西昌市、地理位置 昭觉县、盐源县、会理县、金阳县;攀枝花市米易县、东区、盐边 县、仁和区、西区;雅安市汉源县、石棉县。 区内山地占91.2%,平原占2.5%,高原占1.3%,境内山地与河谷地形地貌 南北纵向排列,形成峡谷地貌。 自然 气象水文 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和社 会经土壤 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红壤,山地为紫色土和黄棕壤。 济等基础设施 水利灌溉条件,道路交通条件较差。 条件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其中水是主要的限制因素,经济水平 光热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22耕地48.77万hm,占8.2%,园地6.51万hm,占1.1%,林地345.6922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万hm,占57.9%,牧草地110.06万hm,占18.4%,建设用地10.4622万hm,占1.8%,未利用地52.47万hm,占8.8%。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耕地整理、零星荒草地开发。 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 主要因素:灌溉保证率和道路交通;次要因素:地面坡度。 耕地整理为主,以保、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进一步改善项目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排灌渠系和蓄引提水设施(如水窑),新修田问路,搞好项目区道 路建设,控制水土流失,达到农田排灌较为完善,耕作较为便利,和目标 灌溉保证率达到70%以上,尽快搞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 以保、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田块以条形、圆弧形形式为主, 采用新叶合欢、山毛豆护埂,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水 窖、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或提水灌溉,以管灌为土地开发整理 主,渠道特征为明、暗渠、管道布置,排水采用截流沟、蓄水沟、工程主要内容 排洪沟自排方式;田间道设置排水沟,为泥结石路面、生产路以碎 石路面、石板路、废弃预制板路为主。农田防护工程主要由坡面防 护工程、护路(沟、渠)林、绿化林等组成。 1.田块:陡坡放缓,薄改厚,有效土层厚度?40cm,等高梯田,望 天田比例?5%。 2.灌溉保证率大于70%,采用节水、蓄水、提水灌溉方式,发展现 代农业区采用喷灌、滴灌、微灌,抗旱天数25~30天。 关键指标 223.道路密度约8km/km,其中田间道约5km/km,生产路约23km/km。田间道的等级标准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0-4.0m, 条件较好的项目区等级标准可为单车道四级公路;生产路为等外级 路,路面宽度0.6-1.5m。 附录C.5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 V沟谷治理工程类型区 阿坝州阿坝县、九寨沟县、马尔康县、茂县、汶川县、小金县、理县、 金川县、黑水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松潘县;甘孜州新龙县、地理位置 雅江县、色达县、白玉县、得荣县、甘孜县、泸定县、炉霍县、康定县、 理塘县、巴塘县、丹巴县、德格县、九龙县、石渠县、乡城县、道孚县、 稻城县;凉山州木里县。 全境属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峡谷及高原区,按地貌类型分:高原占地形地貌 13.8%,山地(以高山为主)占86.2%。 自然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寒温带半干旱气候、亚寒带半湿润气候三种气候类气象水文 和社型随海拔高度变化“立体气候”十分显著。 会经峡谷区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褐土,山地以暗棕壤为主;高原区以高山济等土壤 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 条件 基础设施 水利灌溉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差。 经济水平 以种植青稞、药材等作物为主,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差。 22耕地18.79万hm,占0.75%,园地19.79万hm,占0.08%,林地891.65土地资源分布22万hm,占35.6%,牧草地/228.49万hm,占49.1%,建设用地37.72万状况 22hm,占0.15%,未利用地277.71万hm,占11.1%。 土地开发整理耕地整理 潜力 土地利用限制主要因素:海拔高度和道路交通;次要因素:地面坡度。 性条件 虽然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和荒草地面积大,但由于热量条件差,本区不适土地开发整理宜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发,只有少量低海拔地区且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适的重点和目标 宜零星土地开发。搞好新增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好青稞、养麦生产 基地,基本上达到引水灌溉,逐步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 (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以条形、圆弧形形式为主; (2)灌溉工程主要引用河流过境水,灌溉方式为引水灌溉,渠道特征为 明渠布置,蓄水方式以塘堰、蓄水池为主; (3)排水工程主要有由排水沟、沿山沟及其放水闸等控制建设物组成, 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 土地开发整理 (4)道路主要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设置,部分地区只设田问道一级,工程主要内容 田间道设排水沟,硬路肩,路面以碎石路面为主,生产路也以碎石路面 为主。 (5)农田防护工程主要由坡面防护工程、沟谷防护工程、沟头防护工程、 谷坊工程、拦沙坝工程、淤地坝工程、护路(沟、渠)林、绿化林等组 成。 1.田块:陡坡放缓,薄改厚,有效土层厚度?40cm,等高梯田,望天田 比例?10%。 关键指标 2.灌溉保证率大于75%,采用节水灌溉方式。 2223.道路密度约6km/km,其中田间道约2.0km/km,生产路约3.0km/km。 田间道的等级标准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0-4.0m,条件较好的项目 区等级标准可为单车道四级公路;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 0.6-1.5m。
/
本文档为【[指南]川国土资发[2007]53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