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09-30 40页 doc 93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南溪二中学校10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 Word版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南溪二中学校10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 A(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B(技术、、文化渐次转型 C(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2(马克思说:“克利斯提尼的新制度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四个旧部落。代替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此后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材料表明“新制度” ) ( A.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权力 B.保证了所有雅典人参与国家决策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极大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 3(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评 价的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C.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D. 4(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朱熹 D(王守仁 5(“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6(据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境况侧面反映出( ) 洋货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A. B.国内商品市场过于狭小 C.民族经济生存与发展艰难 D.中国织布技术领先世界 7(光绪年间,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贩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注:商品减价销售)„„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 ) A.封建经济完全解体 B.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C.与世界的联系密切 D.茶叶加工技术先进 8(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湖南认为:“中国唐宋之时发生了从中世转换为近世的大变革。经济上,交换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下能支持其结论的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民间集市“草市”形成 D.政府特许广州一口通商 9(下列图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与“旱”“涝”斗争中形成的智慧成果的是( ) A.?? B.?? C.?? D.?? 10(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 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11(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安西节 北庭节 河东节 河西节 朔方节 龟兹 庭州 太原 凉州 灵州 度使 度使 度使 度使 度使 平卢节 范阳节 度使[来陇右节 剑南节 岭南五府 幽州 营州 鄯州 益州 广州 度使 源:学科度使 度使 经略使 网]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 A. 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 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1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 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13(《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 伏,被杀的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14(“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法令出一”的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D 1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 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从材料中得出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之一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6(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8(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9(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中,最独特的措施是( ) ?基本沿用三省六部制 ?改革中央机构,使各机构互相抗衡,不能彼此相压 ?废丞相,皇权、相权合二为一 ?中央承元制设中书省 A.???? B.?? C.? D.?? 20(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两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 21(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C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23(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 ) ?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实行分封制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 B.??? C.?? D.?? 24(“(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25(“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发明本心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7(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B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9(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30(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31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32(“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A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33(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4(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5(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 想 主 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36(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37(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西安事变时期 C.重庆谈判时期 D.北平和谈时期 38(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据此判断,该誓师场景是描述(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第II卷(非选择题)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三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4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6分) (4)根据材料三的观点,你会对近代前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至少列举两例)并任选一个重要事件进行评价。(8分) 40(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 ——(东汉) 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10分)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41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期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9分)其共同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1分)分别说明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11分)。 42(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7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6分);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8分) (3)在中国古政治发展史上,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创制了不同的管理制度,请列举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3分) 43(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王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 ——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中能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1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试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建议。(10分) 44(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4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1)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有何影响,(4分) (2)若要进一步探究戊戌变法的影响,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分别说明理由。(6分) 4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4年,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必须摒斥清国风》中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满脑子儒家思想,对西洋文明不感兴趣,他们即使看到了西洋的船舶器械等科技产品,也不为所动,觉得那只是夷狄的奇技淫巧,没什么大不了。„„西洋文明的流入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日本则与此相反。„„西洋文明可说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日本,„„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西洋文明通过他们流入后,便在日本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中国引进了西洋文明的肤浅外观,日本则引进了西洋文明的深层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化脚步如此迟缓,而日本的文明化脚步却那么快捷的原因。” (1)材料反映了当时清王朝在学习西方文明方面存在什么问题,(4分) (2)结合史实概括说明“日本引进了西洋文明的深层内涵”。(6分) 47((10分)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4分) 48((10分)17——18世纪,英国和美国建立起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政治制度建设的特点。(4分) 材料二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2)有学者认为,1787年的美国颠覆性地突破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6分) 4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调整,说明这一调整的进步性。(6分) (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4分) 50(阅读下列材料:(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或某一业而言,或指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 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分别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及后来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翰笙认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指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依据所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故选择B项。A、C、D三项均只反映了其中一个层次。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历程?特点 2(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该项改革“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特权,材料所述“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说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得到了缓和,A、B、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与主题不符。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 3(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B项符合题意。A项“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C项说法错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D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4(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王守仁的思想。从材料“心之体”“意之动”“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心学,王守仁属于心学,“致良知”是其观点,故D项正确;A项是墨家,B项是早期儒家代表,C项是程朱理学代表,故排除A、B、C三项。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的思想 5(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从材料中“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说明是顺其自然的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作,故A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故B项正确;《墨子》是墨家著作,体现不出材料的意思,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著作,主要介绍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 6(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得益于“各处相戒不用美货”,且这一状况“为往年所未有”。故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境况反映出国内民族企业的发展深受洋货的影响,侧面反映出国内民族经济生存发展的艰难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7(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反映出国际茶叶市场变化影响到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说明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密切,故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对外联系的加强 8(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故B项正确。地区性商人群体即所谓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民间集市“草市”在宋代时更加普遍,但其形成早在宋代之前,故C项错误。广州一口通商反映出政府的对外政策日益保守,这一情形也是发生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商业的发展 9(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水利建设。依据所学,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二牛一人的犁耕法、翻车、耧车和坎儿井等农业成就。?是农业耕作方式之一;?是农业灌溉工 具;?是农业播种工具;?主要适用于西北地区,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与蒸发。故符合题意只有?和?,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灌溉 10(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科举制。依据所学,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等级分明,与材料中“流转相通”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中心含义不符;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不仅不分贫富和贵贱,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间的“流转相通”,缓和了阶级对立,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科举制 11(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唐代的节度使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题中的“龟兹”“幽州”“益州”“广州”等地,都是唐朝的边疆地区,故A项正确。B项错在“西北”的表述上。C项是中央体制,与题意不相符合。D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代的节度使制度 12(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强调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加上当时是贵族政治,因而说明了分封制促进了有序的政治统治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A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的分化”,“中央集权式统治”在秦统一后才出现,排除B、D两项。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 14(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 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 15(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为了抗衡其势力,皇帝选择外戚来辅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体现了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特点。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 16(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图片中信息显示唐代科举制成员主要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其中世家大族的子弟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家世门第对科举制还有重大影响,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7(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18(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自秦汉至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消弱,故A正确;秦朝皇帝制度建立,行政权就已掌握在君主手中,故B错;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故C错;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即被打破,故D错。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9(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题干中的“最”字,削弱、分散相权的趋势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发展到明代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从而使皇权与相权合二为一,彻底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职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0(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材料中“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察举制,这一制度盛行于两汉,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实行军功爵制,C项实行九品中正制,D项实行科举制,均排除: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 21(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所学,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和郡县制 22(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九卿的设置用于分管国家与皇家的事务,材料体现出国与家相互交融的特点,故正确选项为D。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点 23(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左丞相印代表了秦朝左右丞相制度。廷尉封泥及丞相制度可以佐证秦朝中央官制,因此??正确。?与史实不符,?不能由材料得出。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官制 24(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题时抓住“‘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的表述,符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西周是一个分权的国家,西周形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诸侯可以世袭,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不得干涉,并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与秦统一后高度的中央集权是不一样的。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5(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中主要强调了真理与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只有自己在经历过外界事物的亲身体悟,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藏的意义,而常识则不会使人对真理有真正的体悟,也就是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才会达到对真理的真切认识,所以该主张应该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观点,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6(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万化根源总在心”表明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只有C符合题意。A项是政治学说;B项主张思想领域里以儒学统一思想;D项主张治学应该为社会所用。ABD三项均不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27(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所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本质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B符合题意,所以应 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28(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所学,“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29(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依据材料“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可知,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一统。所以C正确;ABD材料都没体现。故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30(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儒学的发展。依据所学,“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孟子提出来的,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B表述不准确,符合题意。春秋时期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A表述准确。西汉的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故C表述正确。宋代朱熹发展二程创立的理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D表述准确。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31(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一面认为君主代表天籁统治天下,人们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认为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分析可知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皇帝施行仁政,以此来制约君主的权利。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32(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33(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先秦思想。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 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思想 34(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诸子思想。依据所学可知:儒家提倡“仁爱”,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是“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是“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隐士派;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依法治国,是“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思想 35(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民本思想。其它是错误的。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36(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依据所学,孔子主张的“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特点 37(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所学,周恩来参与了西安事变,毛泽东没有,排除B。北平会谈时期蒋介石派代表参加谈判,没有约会毛泽东,故排除D。从谈判的内容分析,毛泽东主要是解决根据地的军队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时期。因此选择C。A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38(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国民革命。依据材料中的地点“广东”及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可知应是北伐战争,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 39( (1)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4分)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萌发的表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2分) (3)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分) (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4分) 如选新文化运动,则从“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是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方面进行评价。(回答其他事件,言之有理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如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及其主要内容分析回答即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及影响的分析与认识。解答关键理解“树墩”的含义,从材料一中可知,意为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其原因是由资产阶级的力量所决定的,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第二小问则列举相关与民主潮流的逆流史实。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主要应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方面分析: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理解材料三,并要从“近代前期”选出评价较高的事件,再列举“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摘要写出评价。评价时注意言简意赅、详略得当。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0( (1) 推行郡县制。秦的统一。(4分) (2) 郡国并行制。诸侯世袭。(4分) (3)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6分)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 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任答两点)(4分) 度、调动军队;定期朝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第一小问可通过解读材料,材料一中间省略号前后显然是因果关系,应抓住关键信息“郡县”;第二小问应联系秦的统一等史实回答。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汉代在地方上所实行的行政制度,同时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汉初的“创新”是“郡国并行制”,其和郡县制相比,突出的特征是权力世袭,与中央集权冲突,据此回答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元代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有关行省制度的内容及材料“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第一问根据材料三逐一概括;第二问答出具体节制行省的措施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地方行政制度 41( (1)措施:汉朝:创立“中朝”制度,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3分); 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3分); 宋朝:二府三司制,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3分)。 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削弱,皇权加强(2分)。 (2)主要原因: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没有(1分)。内阁制度的特点:辅政机构(1分);无决策权(1分);不是中央法定机构(1分);不能统帅六部百司(1分);职权范围不明确(1分);受司礼监太监牵制(1分)。 军机处的特点:无决策权(1分);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简)(2分)。保密性强(密)(1分);行政效率高(速)(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汉到宋君主专制加强措施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主要联系所学的这三个朝代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即可:汉朝:创立“中朝”制度,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3分);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3分);宋朝:二府三司制,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3分)。由以上可知:权受到限制和削弱,皇权加强。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及材料“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可知,“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与史实不符且没有实质意义。联系所学的内阁及军机处的相关知识回答其各自的特点:内阁制度的特点:辅政机构;无决策权;不是中央法定机构等。军机处的特点:简、密、速。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2( (1)选官制度:先秦:世官制(2分);西汉:察举制(2分);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之弊(2分);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分);一定程度上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2分);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2分) (2)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渊源:承袭秦制(2分) (3)三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第一小问主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回答第二小问,一方面注意联系所学,另一方面注意结 制”进行归纳总结。 合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所学及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所学,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一方面注意结合材料“刘邦„„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另一方面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代的郡县制;元代的行省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 43( (1)认识:秦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实行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学术思想的统一是学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不是政治对学术的强制干预就能实现的;各家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综合百家才是通达的学术方法。(9分) 对待: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分) (2)状况: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学之外的学说没有被禁止,仍在传播和运用;儒学融汇法、道、阴阳诸家,发展自身学说。(9分) (3)建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杜绝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要坚持“双百”方针,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要。(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秦代所实行的文化政策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认识:秦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实行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学术思想的统一是学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不是政治对学术的强制干预就能实现的;各家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综合百家才是通达的学术方法。对待古代文化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文化政策的分析与认识。解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武帝以后,学者 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分析归纳其状况。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联系前两问的内容,再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杜绝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要坚持“双百”方针,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 44(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4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2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4分)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 (3)关键:薄敛节俭。(2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特点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的叙述和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材料二的主张是“天人感应”学说,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从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朱熹思想的分析与认识。材料三阐述了“厚敛”的危害“而使民饥以死”,而要求统治者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由此概括其认识:薄敛节俭;联系所学可知,理学自南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以上三问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上述材料都关注了民生;认识应从儒学变化的内外因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与认识 45( (1)使保守派更加昏庸,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使一批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4分) (2)?补充中国救亡图存的材料。理由:戊戌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补充中国思想解放的材料。理由: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西学,兴民权,对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6分) ?补充对于教育影响的材料。理由: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 (6分,答出其中一点2分。其他内容,符合史实,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学生依据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进行分析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第一问所回答的问题,再联系所学的戊戌变法的影响有哪些,来补充相应的材料。主要从思想解放和对近代教育等两个方面分析解答。同时注意要条理清晰。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内容、影响及认识 46( (1)问题:顽固派蔑视西方文明,不屑学习;洋务派学习肤浅,拒绝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4分) (2)说明:推行殖产兴业,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学生依据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检查学生对近代史上地主阶级挽救危亡的认识与努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中国的知识分子满脑子儒家思想,对西洋文明不感兴趣,„„西洋文明的流入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中国引进了西洋文明的肤浅外观„„”,同时对地主阶级要分别对待。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 容及材料“日本„„西洋文明可说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日本,„„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西洋文明通过他们流入后,便在日本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进行分析归纳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日的改革•内容及认识 47( (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6分,每点2分,其中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学生依据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一方面要联系所学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另一方面注意结合材料“„„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结合材料归纳出两则材料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观点,再结合材料“„„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归纳其不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及认识 48( (1)特点:尊重传统、崇尚中庸;通过“光荣革命”方式,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4分) (2)说明:在一个大国建立了民主制度,突破了古代雅典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防止了权力的滥用。(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学生依据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材料“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 越传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明确观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再结合美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特点,从国家的规模、民主的形式、权力的制约与均衡等方面分析认识美国是如何突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内容及认识 49( (1)调整:出现郡县制。进步性: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命(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对地方的管辖。(6分) (2)答案一: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它没有揭示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虽然,相权曾起到了分割皇权的作用,谏议制度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但皇帝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君主绝对专制。(4分) 答案二: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如:丞相起到了分割皇权的作用(或:谏议制度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2分) 答案三: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君主绝对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学生依据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进行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分析时注意观点要合情合理,论据充足,论证充分,注意用全面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同时正确分析认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内容及认识 50( (1)产量激增的原因:一战的影响,与军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暴涨。(2分) 矿业失败的原因:一战结束,列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传统采矿技术逐步落后;经营者应对无方,改革措施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前提: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状况,实现民族主权的独立。(2分) 评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没有民族的独立,就没有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即使有民族经济 的一时发展,也如昙花一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第(1试题)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与认识。 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一的关键内容,如“南方之金属矿, 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的分析与认识。首先明确第一小问的内容,由材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可知其前提是“实现民族主权的独立”。结合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评价。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认识
/
本文档为【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