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2017-10-11 13页 doc 31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 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1990-200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出现1%以下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平均增长仅为1.6%,远远低于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期间平均4.6%、4.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1)。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比80年代明显下降,民间住宅和企业设备投资成为负增长,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增长加快,出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由于不同的增长情况,导致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但由于与8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明显降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增长,该项对总需 求的贡献率成为负值,造成GDP增长率下降;与民间需求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因此,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公共投资以及出口的带动,民间消费增速减缓和民间住宅、企业设备投资减少是导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因素1。 从波动趋势来看,1990,2000年期间,日本先后经历了了两次通货紧缩时期。第一次是1992,1995年,日本的物价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明显低于潜在的增长水平2,其中1992,1993年出现连续两年的零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也降低到19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具有明显的经济紧缩特征。第二次是1998,1999年,在经历了1995年下半年-1997年短暂的低通货膨胀时期之后,日本再次进入全面、持续的物价下降;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信用收缩趋势;日本经济在1997年再次出现零增长之后,1998年进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阶段。早在1998年4月,日本一些经济学家就曾经发出警告,认为"物价下降和经济衰退并存的通货紧缩已在日本出现"3。尽管日本政府当时对于这一现象的表述仅仅停留在"存在通货紧缩倾向"4的程度上,但实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1991-1995年期间的通货紧缩,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5。从原因来看,1991-1995年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1997,1999年通货紧缩与1991-1995年期间有着明显区别。主要是政策性紧缩因素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因素的影响。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复苏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在出口、居民住宅投资和公共资产形成增长的带动下,2000年日本经济出现回升迹象。年度GDP增长率达到2.9,,物价下降幅度明显缩小,通货紧缩压力有所缓和,长期低迷的证券市场业表现出上升趋势。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平稳发展阶段,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会。 2、90年代主要产业的增长趋势 在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不同产业的增长形势差异明显扩大。首先,从三次产业来看,1990-2000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虽然低于70年代和80年代,但是仍然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速度,是拉动GDP总体实现增长的积极因素。但是,同期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均为负增长,成为造成总体增长水平明显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1990-2000年期间的增长形势,日本的主要产业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增长快于80年代或90年代平均水平的产业,主要包括政府服务业和运输电信业;政府服务业1990-2000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虽然低于70年代,但高于80年代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一结果和日本90年代曾经通过扩大公共投资和政府消费带动投资与消费的扩张性政策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另一个是运输电信业,90年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虽然水平低于80年代水平,但是略高于70年代年均2.3%的增长水平。这与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IT产业带动下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趋势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二类是增长幅度明显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了高于经济总体增长水平的产业。包括电力水供应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其中多数属于第三产业。第三类是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的产业。主要是农业、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见表2和表3)。 3、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年,在日本按照大类分组的行业中,制造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商业、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合计占全部增加值的45.9%。2000年各主要产业的比重与1990年比较,可以说明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第一,在全部GDP中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政府服务、房地产、运输通讯等行业,全部属于第三产业,表明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三产业的地位明显上升。第二,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矿业等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建筑业的下降幅度达到3.7%,在所有行业中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制造业。说明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民间建筑投资、尤其是住宅建设投资一蹶不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制造业也因为国内消费需求收缩和出口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调整压力。第三,政府服务和居民非营利服务、电力煤气供应等公共服务类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说明在通货紧缩条件下,民间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增长缓慢,地位相对下降;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所加强。90年代与80年代比较,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日本的民间产业部门增长放缓,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面临挑战和竞争压力,服务业的地位明显上升,经济转型的趋势加快。 二、2000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1、2000年以来的日本经济形势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两次通货紧缩的冲击之后,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截止到2005年日本的GDP已经连续6年实现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其中2000年、2004-2005年的三年中实际增长速度都在2%以上。 这一时期拉动日本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出口、民间最终消费支出、企业设备投资等三大因素。2000-2005年期间,日本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9%,除2001年之外。其他各年拉动GDP增长都在0.7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最高达到1.7个百分点,即使减去进口因素,海外净需求仍然在5年中保持0.2-6.8个百分点的拉动效果6。同期日本的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在0.3-1.2之间;企业设备投资则除2002年之外,在5年中达到0.2-1.1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2000-2005年,市场需求成为带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与90年代主要依靠公共投资和消费带动增长的模式存在很大区别,说明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自发性增长阶段。 2、2000年以来各产业的增长形势 2000-2005年期间,日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继续下降,年均下降速度达1.7%;比1995-2000年略有缩小;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0.9%,低于1995-2000年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最快,年均1.8%,同比基本持平。总体看,三次产业增长格局与90年代后半期基本相同(见表4)。 分部门来看,民间产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了1.5%,比1995-2000年提高0.1个百分点(见表5),其中服务业、金融保险、电力水天然气、制造业、运输通信等行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增长延续了90年代以 来的相对较快增长趋势,但是制造业增长形势与90年代相比明显好转。这与同期日本出口增长带动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此外,房地产、批发零售商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矿业、农林水产业和建筑业继续保持了90年代以来的下降趋势,表明比较优势原理作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在持续。政府服务部门和民间非营利服务分别出现零增长和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说明这一时期民间需求带动下的经济增长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与日本加快以精简机构为目标的行政和民间非营利机构改革带来的结果。 制造业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等三个日本最具比较优势的行业,在2000-200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制造业平均水平;非金属、食品、造纸、金属、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石油煤炭制品和纺织等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纺织和食品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在进口增长背景下的国内产出下降是正常的。化工、精密机械等同期接近零增长,都比90年代后半期平均水平有所降低(见表5)。 3、2000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不同增长能力的影响下,2005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部GDP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9.7%,提升幅度超过了1995-2000年期间;二是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下降幅度有所缩小,在全部GDP中的到份额已经降低到1.5%;三是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有所加快,2005年降低到了28.8%。 按照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制造业、服务业、批发零售商业、房地产业属于日本经济中的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都在10%以上,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达到22.6%和22.2%。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服务业增长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差距正在缩小;2005年,服务业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但制造业仅提高了0.4个百分点。运输通讯、金融保险和建筑业也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为7%左右,其中运输通讯、金融保险属于成长型行业,2005年的比重同比都有所提高;建筑业则已经是连续两个时期的下降。电力、农业、矿业在全部产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连续下降。此外,政府服务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大约占GDP的9.2%,仅次于四大支柱产 业,但2005年的比重并没有发生变化;相反,占全部GDP仅1%左右的非营利居民服务业的比重出现连续下降(见表4)。 在全部制造业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食品、普通机械等行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上,属于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的比重分别达到26.2%、12.5%。化工、金属及其金属制品等材料工业也是日本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比重达到8%左右。其他如造纸、非金属材料、石油制品、精密仪器、纺织等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如果将增长快于平均水平,比重有所上升的行业看作成长型行业,最具成长性的制造业行业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和普通机械,三个行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分别上升了8.2、1.7和0.2个百分点。食品、金属制品和石油煤炭制品业则属于比重下降,成长性表现较差的行业(见表5)。 综合来看,2000-2005年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作为重要服务产业,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并带动整个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占GDP近7成的水平;二是受益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但成长潜力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今后有可能失去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三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作为制造业中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也是这一时期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对制造业保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目前仍然以巨大产业规模为背景高居支柱产业地位的批发零售商业、食品等传统行业,由于比较优势的变化,正在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产业成长性表现不佳。总之,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增长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以机械设备类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振兴是2000-2005年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 三、日本产业政策的启示 1(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的市场导向作用 利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行为、扶持重点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日本战后复兴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一条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政策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地位也在逐渐下降。90年代以后是日本集中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放松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和市场的作用。许多人因此认为,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的产业政策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产业政策仍然是日本政府政策引导的一种手段,仅仅是政策运用的模式和内容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有所改变。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原通产省)每年公布的产业政策--《通商白皮书》中,都可以看到有关当年产业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的构想和具体措施,甚至会列举各项产业扶持政策的减税等财政支出的金额。其中包括对IT、信息、农业、医药生化等特定产业的倾斜政策。2006年7月6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新经济增长战略大纲》,表面上看,这份政策文件仅仅是从战略层面讨论未来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实际上其中包括了许多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大纲》中列出了汽车电池、清洁型飞机制造、农林水产、旅游观光、医药及其器械、IT、服务业等重点支持产业的增长目标值,同时详细介绍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纵观这些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新阶段的产业政策与传统产业政策的相同之处一是有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二是仍然强调国家在技术进步和成长型产业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产官学"一体化、协同配合的作用。差别在于改变了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窗口指导"和频繁使用减免税收、提前折旧、补助救济、优惠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的传统模式,注重运用有限的财政政策手段激活市场的调节作用,更多通过发布"展望报告"提供导向、强化政府服务和改善企业经济活动便利化环境等方面。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稳定增长和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就业增长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产业政策模式的积极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改革尚未全面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通过科学运用产业政策,保持对市场规范、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仍然是必要的。但是,在产业政策的确定和执行方面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产业政策解决的主要是市场失灵问题,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经济活动。应当通过确立战略性目标、趋势展望和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导向性意见,运用税收、利率等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并在维护市场秩序和规范企业 竞争行为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政策手段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国际规范。随着我国加入WTO,产业政策手段要遵循WTO的基本规则,并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以前那种封闭的、行政手段为主、缺乏法律依据的政策工具,要代之以开放的、符合国际规则的、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为主的政策工具,同时要注意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和相互协调。 2(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降低能耗的作用 日本是一个能源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 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基本上依靠进口。20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曾经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留下了十分惨痛的教训。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始终把节能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在鼓励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和低耗能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70-80年代,主要通过"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强化,起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开始发现大量的节能投入实际上为自己带来了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由"被动"向积极环保对策转变的"观念变革"。90年代以后,通过签署和落实"京都议定书",如征收环境税、建立排放权交易制度(CDM)等;从加强全球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完善法律制度,促进节能产业发展和提高能源嗯效率。近年来提倡发展循环经济,颁布《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加快实施鼓励资源再利用的法规和政策,已经建立起关于汽车产品再利用等一系列再利用法体系,对于从整体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将产生重大影响。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市场原理和节能环保政策的相互协调是能够实现的。对于企业来说,能源市场波动、节能法规和政策实施等形成了巨大外部压力和动力,促使企业和更多选择低耗能或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领域寻求发展,并积极推进3R(减少资源投入、再生利用、循环利用)的行动,最终使日本在生产用能源消费并未增长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稳定的经济增长。 日本节能目标的实现首先得益于节能技术的发展。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的重要性已经明显上升。这为目前正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的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等重要矿产资源匮乏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此已经从"十五"时期开始,明确提出了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的宏观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将降低单位能耗20%的目标提升到了约束性指标的高度。但从目前执行情况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 标。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重化工业比重的不断上升,导致整体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抵消了许多产品生产能耗降低的效果。因此,中国今后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3(将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日本战后的所谓终身雇用神话在20世纪90年代被彻底打破,曾经长期保持在很低水平的失业率由于经济的持续低迷而节节攀升。1990年的失业率仅为2.1,,2000年上升到4.7,,最高时达到5.4,(2002年)。目前随着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形势的好转有所降低,下降到4.4,,大约相当于恢复到1998年时的水平。 就业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就业政策的根本变化。1990年以来,日本的就业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终身雇佣体系下利用企业内部相对封闭的劳动力市场实现稳定就业的政策,转向加强外部劳动力市场,并使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对接的就业促进政策。严格意义上讲,从90年代开始,日本才真正实现了劳动力要素的完全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压力空前上升。 就业的长期稳定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因此日本政府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政策中都将解决失业问题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但是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后遗症的因影响,经济增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多次出现通货紧缩,就业稳定目标的实现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结构改革、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对就业造成的压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日本政府采取的 "就业调整补助金"、"雇佣特定求职者补助金"等就业援助政策并未取得明显效果。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就业总人数仍然表现为负增长。因素分析表明,就业总人数减少主要是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单位增加值的就业需求弹性下降因素的影响;GDP总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增加就业]的效果都是正面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成为缓解就业需求下降矛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种就业创造效果和日本政府长期以来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面临妥善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必然导致单位产出的劳动力需 求出现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弥补就业需求下降的有效途径,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促进服务业发展对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巨大。这也是日本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成功经验。 4(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需增长 日本是在1986 的"前川报告"正式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国内消费需求一蹶不振。刺激消费增长成为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为此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一是实施减税政策,刺激个人消费。日本政府为了达到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促进个人消费增长的目的,90年代先后多次实行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减税和降低税率措施,增加住房贷款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基数扣除和家庭子女抚养扣除;并调低了地方居民税率,降低与转让不动产有关的注册登记与执照税等。二是降低利率,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日本从1991年开始下调官方贴现率,逐步降低到零,这种零利率政策一直持续到2006年方结束,目前的利率水平仍然很低。三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个人消费。90年代以来,日本的银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原有的消费信贷业务。重点发展住房贷款和非银行金融公司消费信贷。其中住房信贷的目的是鼓励住房消费,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金融公司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个人一般商品消费信贷服务,具有灵活、便捷和短期性特点,尤其有利于刺激年轻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五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日本的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除负责公共救助、公共卫生医疗等职责外,对于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提供资金援助。20世纪90年代,政府资金占社会保险制度给付总额的20%-30%,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这一比例更高。但是在90年代的较长时间内,这些消费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偏低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公共投资增长的拉动,居民消费价格长期出现下降或停留在较低增长水平上。其原因一是在于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积重难返,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二是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全球化竞争形势的需要,企业收益下降导致员工实际收入减少;三是在汽车、家电、住房等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已经很高的条件下,消费结构升级缓慢,难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加快了结构调整和改革进程,首先将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带动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例如采取增加节假日,刺激旅游和其他相关服务消费的措施。2001年日本政府修改"节假日法",合理增加法定假日,方便外出旅游或各种休闲活动,向居民提供更为宽松的各类假日服务消费机会,以刺激酒店、餐饮、交通、通讯等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除此之外,在政府重点支持IT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夏普、东芝、NEC等电子厂商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扩大数码关联部件生产,带动了可录放DVD机、超薄电视、数码相机、可视移动通讯工具等新产品技术开发和生产,刺激了内容服务和通讯服务消费,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为新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增长提供了动力。数码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产业所创造的市场消费需求在推动日本经济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人们将2003-2004年期间日本经济新一轮经济复苏称之为 "数码景气"。总之,日本居民消费结构逐步走向信息化和服务化,对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 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失衡和依靠高储蓄、高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环境和市场的制约,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扩大消费,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近年来,汽车、房地产家庭消费的快速增长,对带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及消费增长发挥了作用,今后将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但是,这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扩大同样会受到环境、土地、能源等资源条件的制约。因此,未来的消费结构升级,必须集中在清洁型、资源节约型消费领域。根据日本的经验,服务消费就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2000年以来,按照支出法GDP计算,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三大因素中,最终消费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说明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水平低于GDP增长速度。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高于GDP,造成最终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应当是服务消费增长缓慢所致。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实行鼓励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的政策,通过提高第三产业服务消费的增长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
本文档为【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