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下把固体放进水里

三下把固体放进水里

2012-12-08 8页 doc 60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7745

暂无简介

举报
三下把固体放进水里把固体放进水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2~34页。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材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①通过把常见的固体把放进水里,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里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或悬浮;②通过把常见的固体放进水里,让学生认识到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并且能够描述溶解现象和非溶解现象,分辨出溶解现象;③了解固体与水混合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固体与水混合能变成有用的物体,了解把固体从水中分离的三种方法;④通过结晶分离食盐制作彩色树杈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等知识。本课的教材是以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的现...
三下把固体放进水里
把固体放进水里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2~34页。 教材: 本课的教材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①通过把常见的固体把放进水里,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里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或悬浮;②通过把常见的固体放进水里,让学生认识到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并且能够描述溶解现象和非溶解现象,分辨出溶解现象;③了解固体与水混合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固体与水混合能变成有用的物体,了解把固体从水中分离的三种方法;④通过结晶分离食盐制作彩色树杈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等知识。本课的教材是以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的现象、再把固体从水中分离”这条思路展开,循序渐进的安排了“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活动、研究固体与水的混合和分离活动、结晶分离实验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感受到固体与水混合在生活中的用处,了解把固体与水分离的几种方法,体验到应用所学知识开展科学小实验的乐趣,以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及课程上提出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目的。 理念: 从学生们熟知的故事出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是我准备教学第一部分“研究固体在水中沉浮”时的教学思路,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但不唯经验,要让事实说话,从而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的观念;在教学固体在水中出现的溶解现象时,采用“实验----观察----描述----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中,通过对溶解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初步理解溶解现象;在教学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时,采用“提出问题----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根据固体在水中不同溶解状况,设计不同的分离;在教学结晶分离的实验时,按照“讲解实验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过程----安排学生课后实验”的程序进行。在最后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前故事中的悬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 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 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3、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和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铁钉、海绵、玻璃球、木块、树叶、泡沫、硬币、土豆、苹果、蜡烛、雪碧铝罐、盐、大米、泥沙、烧杯、水槽、搅拌棒、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故事。 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叔叔围困在山上,不让山下的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于是潘冬子就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爷爷却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你知道吗? 指生回答。 师:他说的对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和探索把固体放进水里的奇妙现象。(板书课题:把固体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从故事出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2、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1、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指生回答。 提问:(出示多媒体)看,把图中的铁钉放到水里,它会上浮,还是下沉呢? 学生预测,师将预测结果示范填入预测表格中。 提问:其它的固体放入水中会怎样呢? 小组讨论,并将预测的结果填入表格。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出示多媒体)实验时的温馨提示。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学生还会发现有的固体放入水中后是悬浮在水中。 教师小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板书:现象:上浮 下沉 悬浮)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固体放到水里会上浮,哪些会下沉? 指生回答。 3、 提问:刚才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把一个苹果放进水里,苹果浮在水面上,那么把一片苹果放到水里,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猜测。 师:仅仅凭借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怎样才知道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做实验。 教师演示。 教师小结:固体的沉浮和大小无关。 提问:那么把长蜡烛截下一小段,放进水里,它会下沉吗? 生:不会。 4、 提问:(出示多媒体)在刚刚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小铁钉沉到了水底,而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演示雪碧铝罐的沉浮实验。 指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谈话:这几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我们来听听智慧博士的解释。(播放音频) 你明白了吗?如果还有疑问,课后可以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固体放进水中有沉有浮,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至于为什么会沉会浮,不是本科要研究的内容。本课的设计力求把握好学生研究的“度”,因此从提供的材料,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预测与实验,都没有过多要求,直奔主题。至于固体放进水中后出现的第三种情况,教师也不多做解释。这个环节的教学还是建立在充分应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3、 研究固体的溶解 谈话:固体放到水中,除了会上浮和下沉,还会出现哪些奇妙的现象,我们继续探索。 师演示把盐放到水中,搅拌,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教师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 继续观察:把大米倒入水里,搅拌后会溶解吗?泥沙呢? 指生回答。 教师小结: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则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哪些固体不能溶解? 指生回答。 谈话:孩子们,我们发现固体与水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固体放进水里进行混合,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例如:把药片或药粉放进水里,婴儿就能比较方便的服药;把盐和味精放进菜肴中,能让食物变得美味。 【设计意图:认真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的特征是这个环节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以实验在水中的溶解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现象,然后通过对盐溶解过程的细致观察,和对大米的对比实验观察,找到溶解的本质特性: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经验预测常见固体在水中是否溶解。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这样才能为正确把握溶解的特征搭建桥梁。同时这样的安排,也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契机。】 4、 研究固体与水分离 谈话:有时固体与水混在一起,又需要把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将大米从水中分离出来呢?泥沙?盐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板书: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谈话:(出示多媒体)在生活中,把固体与水分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人们用过滤的方法淘米;自来水厂的工人们利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污水;而我们食用的盐就是通过蒸发海水的方法得到的。 【设计意图:把固体放进水里,是我们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对此既要有感性认识,又要有理性认识,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把水中的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要根据水中固体的特点和与水的不同性质,分别设计方法。这里的三种情况是很典型的,引导学生分别设计,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活动 谈话: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固体在水中溶解和分离的知识制作晶莹的彩色树枝。(出示做好的彩色树枝)同学们想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制作方法吧。 (出示多媒体)介绍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做科学小实验,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引导得法,学生不仅能够真正来做实验,而且还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对发展学生的科学志趣是很有帮助的。这个环节教师采取“学生欣赏----介绍制作材料----演示制作过程----分析实验原理----学生课后制作”的程序,能较好的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制作困难的效果。】 6、 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用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又了解了固体的许多性质,你们又有了哪些对固体的新认识? 小组交流,汇报想法。 回顾:还记得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的潘冬子的故事吗?现在你知道潘冬子是用什么方法把盐从水里分离出来的呢? 指生回答。 播放《闪闪的红星》视频。 教学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第二课,本课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本节课与前一课《认识固体》共同来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本节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因而这两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同,教学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也可以颠倒。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本节课,我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并执教本课,通过设计和执教这一课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灵活运用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课课时1课时,教学的内容有研究沉浮、溶解以及分离方法,对于1课时来说内容是十分多的,而且每一块内容都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接受如此多的内容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纵观整套教材,对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内容在后续的教学中还有专门研究,因此我们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有选择性的突出,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溶解现象。难点:通过实验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固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对于沉浮与密度、形状的关系,重点在于通过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疑问,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起探究兴趣,要视学生接受程度而定,不必强求其弄懂搞清楚。 对于其他内容如溶解现象只要求其认识溶解现象,不必过多深究。分离方法定位本课的拓展内容,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即可。通过这样对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可以使整堂课详略的当,重难点突出,学生更容易从课堂中得到印象较深的收获,不会厚此薄彼。 二、实验材料的选择重中之重,要做“有效准备” 实验材料是科学实验课学生研究的对象,学生通过对其研究,可以发现其隐含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课前实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科学选择,做“有效准备”。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学生对其了解并不全面统一,其中还存在这许多认知上的错误。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不但要选择一些容易判断的物体之外,还应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容易判断错误的物体。正因为把握不准,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应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典型材料。例如:在本节课中我选择的材料苹果、土豆、塑料片为学生容易判断的物体,而大蜡烛、小蜡烛、大苹果、小苹果块的选择是为了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引起冲突,一般学生,甚至包括我们成人都会认为大蜡烛、大苹果会沉下去,而小蜡烛、一片苹果片会上浮。这样的材料选进实验中,就是为了猜测时了解其前概念,让其实验时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打破其原有认知,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也突出了本课重、难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材料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是从课前材料的准备起步的,本节课的材料是值得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每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而且使我这位执教老师也有了不小的教学经验上的收获。“做中学”给我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教学理念。“做中学”能让孩子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对孩子们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有益的经历。   板书设计:把固体放进水里 上浮 下沉 悬浮 溶解 不溶解 我的实验报告 名称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上浮 下沉 上浮 下沉 铁钉 泡沫 小木块 塑料盖 玻璃球 海绵 硬币 树叶 土豆 蜡烛 苹果 小科学家签名
/
本文档为【三下把固体放进水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