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宋明道学通论

2012-11-19 3页 pdf 189KB 1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2773

暂无简介

举报
宋明道学通论 宋 明 道 学 通 论 ’ 冯 友 兰 道学 , 西方称之为新儒家 。 新儒学可以 说是关于“ 人 ”的学问 。 它所讨论的大概都是 关于“ 人 ”的问题 , 例如 , 人在宇宙间的地位 和任务 , 人和 自然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 人性和人的幸福 。 它的 目的是要在人生 的各种对立面中得到统一 , 简单地说就是对 立面的统一 。 一般地说 , 有两套基本的对立面 , 有两 种基本的矛盾 。 它们是基本的 , 因为它们存 在于宇宙间的任何个体之中 , 包括人在 内 , 不管是多么小或多么大 。 每一个...
宋明道学通论
宋 明 道 学 通 论 ’ 冯 友 兰 道学 , 西方称之为新儒家 。 新儒学可以 说是关于“ 人 ”的学问 。 它所讨论的大概都是 关于“ 人 ”的问 , 例如 , 人在宇宙间的地位 和任务 , 人和 自然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 人性和人的幸福 。 它的 目的是要在人生 的各种对立面中得到统一 , 简单地说就是对 立面的统一 。 一般地说 , 有两套基本的对立面 , 有两 种基本的矛盾 。 它们是基本的 , 因为它们存 在于宇宙间的任何个体之中 , 包括人在 内 , 不管是多么小或多么大 。 每一个个体 , 都必定是某一种的个体 , 它必定有些什么性质 。 不可能有一个没有任 何性质的个体 。 个体是一个殊相 它的性质 就是寓于其中的共相 。 所以 , 在每一个体中 都有殊相和共相的矛盾 , 这是一种矛盾 。 每一个体既然 是一个个体 , 必定认为它 自己是主体 , 别的东西都是客体 。 这是又一 种矛盾 ,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这两种矛盾是同一事实的后果 。 这就是 一个个体是一个个体 。 对于每一物都是如此 。 人的特点是他 自觉有这个事实 。 所以说 “ 人 为万物之灵 ” , 灵就灵在这里 。 就这 一 方 面 说 , 人类的突出的代是哲学家 关于人的 学问就是哲学家的哲学 。 在哲学中 , 对于上面所说的那个事实 , 有三个对待的路子 本体论的路子 , 认识论 的路子和伦理学的路子 。 在西方 , 柏拉图是本体论路子的代表 。 这是 年 了 月在美国夏威夷国 际 朱 熹 讨论会上的发言 —作者 。 地 、 过分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 、 脱离了 自然 、 神化了的绝对 , 也就是把 “ 整个认识螺旋线中 某个碎片 、 小段 ” , 夸大为“ 独立的完整的直线 , 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 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话 引到泥坑里去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看一看马赫在相对论发展史中的前 后表现 , 列宁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 简直就是对马赫的写照 对于哲学唯心主义 , 列宁还作 了一个形象的评价 “ 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 、 结果实的 、 真 实的 、 强大的 、 全能的 、 客观的 、 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 同上 试把它和爱因斯坦对马赫的评价 “ 它不可能创造出什么有生命的东西 , 而只能扑灭有 害的虫劣 ”相比较 , 两者是多么一致 爱因斯坦和列宁 , 一个是从 自身科学活动中的感受 , 一 个是从更广阔的哲学史的观点 , 都对唯心主义哲学的作用得出了相 同的评价 。 这给我们一个 启发 在研究马赫以及整个近代经验主义流派的哲学时 , 从整体上应看到它 是 没 有 生 命 力 的 、 错误的 但在具体细节上 , 他们的批判精神和其他合理成分以及他们在 自然科学上的贡 献 , 则应仔细加以分析 。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 广西大学哲学系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他从数学的提示得到启发 , 提出了理念论 。 几何学为具体的圆的东西下 了 一 个 圆 的 定 义 , 可是那些具体的圆的东西 , 没有一个是 完全合乎这个定义 , 都不是完全地圆 。 圆的 定义并不仅只琴几何学家的一句话 , 亦不仅 只是数学家思想中的一 个 观 念 。 定 义 所 说 的 , 是客观的圆的 , 这个标准 , 是批评 的标准也是行动的标准 。 有了这个标准 , 人 们才可以说某一个具体的圆的东西 , 不是完 全地圆 , 人们才可以采取行动纠正那些不完 全的地方 。 柏拉图认为那个标准就是理念 , 是圆的原本 具体的圆的东西只是摹本 。 摹 本永远不能和原本完全一样 。 柏拉图把共相和殊相的 矛 盾 说 得 很 清 楚 。 他的说法 , 只是证明了这个矛盾比一般 人所知道的 、 所了解的更尖锐 。 他的说法的后果 , 是相当严重的 。 在人 的生活中 , 人的感性欲望是源于人的身体 , 那是人的殊相的一个主要部分 。 由于轻视 、 鄙视殊相 , 柏拉图认为那些感性的欲望 , 从 根本上 、 在本质上就是下贱的 、 恶劣的 理 性从根本上 、 在本质上 就 是 高 贵 的 、 高 尚 的 。 高贵的 、 高尚的应该统 治 和 压 迫 下 贱 的 、 恶劣的 , 就好象在奴隶社会中 , 奴隶主 应该统治和压迫奴隶 。 这是 自然的规律 。 康德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开始 , 照他所 说的 , 主体必须通过它 自己的形式和范畴 , 才能认识客体 。 主体所认识的只是加上它 自 己的形式和范畴的东西 , 那就不是事物的本 身 , 只是现相 , 不是本相 。 即使人 自己的精 神世界 , 他所能认识的也是现相 , 因为他所 认识的也是要通过他的主观形式和范畴 。 康 德把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讲清楚了 , 可是照他 的讲法 , 这个矛盾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尖锐 。 照康德的说法 ,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 、 现 相和本相之间也有一道似乎是闪光的光亮 。 凭这个光亮人也可窥见本相的一斑 。 这个光 亮就是人的道德行为 。 照康德的说法 , 人的 道德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 , 因为它代表一种 具有普遍性的法律 。 这种法律是人为他 自己 制定的 , 它有超过主观界限的效力 。 所以在 道德行为中人可以体会到上帝存在 , 灵魂不 灭和意志 自由。 这些都是属于本相的 。 照逻 辑的推论 , 应该说 , 在道德行为的积累中 , 人可能对于本相有完全的认识或经验 。 可是 康德没有做这样的推论 。 他还是认为本相是 个彼岸世界 , 人生是此岸世界 , 彼岸世界是 此岸世界所可望而不可即的 。 道学家从伦理的路子开始 。 道学家也不 是完全不要本体论的路子 。 没有本体论的分 析 , 共相和殊相的矛盾是不能搞清楚的 。 事 实上朱熹就是中国哲学史 中的一个最大的本 体论者 。 不过他们并不停止在本体论的路子 上 , 并不停留在对于共相与殊相的分析上 。 他们所要做的是要得到一个这些对立面的统 一 , 并且找着一个得到这个统一的方法 , 这 个方法就是道德行为的 积 累 。 就 这 个 意 义 说 , 康德和道学家走的是一条路 。 但康德还 没有说出道学家已经说出的话 。 照道学家们所说的 , 共相与殊相之间 , 一般与特殊之间 , 殊相并不是共相的摹本 , 而是共相的实现 。 实现也许是不完全的 , 但 是如果没有殊相 , 共相就简直不存在 。 在这 一点上 , 道学的各派并不一致 。 朱熹 自己的 思想也不一致 。 不过我认为这应该是道学的 正确的结论 。 照道学家的说法 , 人性是善的 。 他们所 谓人性 , 指的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 并不 等于人的本能 。 人性是一个逻辑的概念 , 不 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 。 人性 包 括 有 人 的 本 能 , 但并不就是人的本能 。 照这个意义说 , 只能说人性是善的 , 不能有别的说法 。 就是人的感性的欲望 , 也不能说本质上 就是恶的 , 象柏拉图所 说 的 那 样 。 这 些 欲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望 , 来源于人的身体 身体是人的存在的物 质基础 。 道学家们认为 , 这些欲望的本身并 不是恶的 其是恶者是随着这个欲望而来的 自私 。 对于行为判断的标准是 , 看一个人的 行为是为己还是为他 , 如果是为己 , 它就是 不道德的 , 或非道德的 , 如果是为他 , 它就是 道德的 。 道学所说的“ 公私之分 , 义利之辨 ” , 就是指此而言 。 道德的行为 , 意味着 自私的 减少 , 道德行为的积累 , 意 味 着 自私 的 减 少 。 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 量变成为质变 , 自 私完全被战胜了 。 在质变中共相和殊相的统 一就实现了 。 朱熹所说的 “ 而一旦豁然贯通 焉 ” 禅宗所说的“ 顿悟 ” , 大概就是这里所说 的质变 。 感性欲望并不是完全被废除 , 所废 除的是跟着它们而来的 自私 。 随着殊相与共 相的统一 , 主观与客观统一也跟着来了 , 这 种统一道学家称之为“ 同天人 ” 、 “ 合内外 ” 。 道学家们认为仁是四德之首 , 并且包括 其余三德 。 有仁德 的 人 , 称 为 仁 人 , 为仁 者 。 在仁者的精神的境界中 , 天地万物同为 一体 , 全人类都是兄弟 。 在中国文字中 , “ 人 ”和“ 仁 ”这两个字的 声音是一样的 , 在儒家的经典中 , 有的地方 说“ 人者仁也 ” , 有的地方说“ 仁者人也 ” 。 这 两个字可以互为定义 。 “ 人 ”的学问也可以说 是 “ 仁 ” 的学问 。 谭嗣同称他的著作为 《仁 学 》。 这是很有道理的 。 照道学说 , 得到了这种统一的人亦得到 一种最高的幸福 。 这种 幸 福 道 学 称 为 “ 至 乐 ” 。 这种乐和身体感官的快乐 , 有 本 质 的 不同 。 它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 人一生都在殊 相的有限范围之内生活 , 一旦从这个范围解 放出来 , 它就感到解放和 自由的乐 。 这种解 放 自由 , 不是政治的 , 而是从 “ 有限 ”中解放 出来而体验到“ 无限 ” 从时间中解放出来而 体验到永恒 。 那是真正的幸福 , 也就是道学 所说的“ 至乐 ” 。 柏拉图有个比喻 , 说是一个人一生被监 禁在一个洞穴之中 , 有一夭他逃出了洞穴 , 才开始看见太阳的光辉和世界的宽阔 , 他的 眼界和心胸于是就经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 乐 。 柏拉图用这个比喻以说明一个人初次认 识理念世界的精神状态 。 道学家所说的最高 的幸福大概也是这一类的 。 这种最高幸福可以称为理智的幸福 , 因 为它是人的理智活动的结果 。 它和 由感官满 足所得到的快乐有本质的不同 。 要想得到这种理智的幸福 , 人并不需要 做特别的事 , 他不需要成为和 尚或尼姑 , 不 需要离开社会和家庭 , 也不 需 要 信 仰 和 祈 祷 , 他只需在 日常的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 , 时常消除 自私 , 这就够了 。 就 是 这 样 , “ 此 岸 ”就成为“ 彼岸 ” “ 彼岸 ”就在“ 此岸 ”之中。 这就是道学对于人类理智发展和幸福提 高的贡献 。 一个道德的行为也是一个殊相 , 它不可 避免地和一个人在当时所处的环境有联系 , 那个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和社会规范 。 道学家们生在封建主义社会 , 他们所说的道 德行为 , 不可避免地和封建的社会制度 、 社 会规范纠缠在一起 。 在道德行为中 , 这也是 共相和殊相对立的问题 。 大公无私是道德行 为的共相 , 它所纠缠的某种社会制度和规范 是殊相 。 共相存在于殊相之中 , 所以这种纠 缠是免不掉的 。 在这种纠缠之中 , 道德在过 去为封建统治所利用 , 现在受反封建的革命 所批判 , 这都是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后果 。 但道学家们能指出道德行为的共相 , 说明了 公私之分 , 义利之辨就是它的内容 。 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 , 公私之分 、 义利之辨仍然是判 断人的行为的最高标准 , 不管用什么名词把 它说 出来 。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宋明道学通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