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业余外交

业余外交

2012-11-17 3页 doc 32KB 1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5068

暂无简介

举报
业余外交案例: 赫德的“业余外交” 一、案例文本 (一)“厨子太多坏了汤”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籍人赫德认为,尽快地结束战争是符合英国的利益的。同时,他注意到,美国公使杨约翰正按美国路线试图操纵此事,德国正通过中国海关的德籍雇员德璀琳影响中法的战事,俄国也以极大的兴趣关注事态的发展,而英国似乎没有什么动静,这使他感到沮丧,也深感此状况对于英国的在华利益和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不利。另外,他还认为清政府的战与和“完全控制在一班愚昧骄矜的文人手中,而这群人是没法控制的。”他感到自己办事受到的牵制太多...
业余外交
案例: 赫德的“业余外交” 一、案例文本 (一)“厨子太多坏了汤”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籍人赫德认为,尽快地结束战争是符合英国的利益的。同时,他注意到,美国公使杨约翰正按美国路线试图操纵此事,德国正通过中国海关的德籍雇员德璀琳影响中法的战事,俄国也以极大的兴趣关注事态的发展,而英国似乎没有什么动静,这使他感到沮丧,也深感此状况对于英国的在华利益和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不利。另外,他还认为清政府的战与和“完全控制在一班愚昧骄矜的文人手中,而这群人是没法控制的。”他感到自己办事受到的牵制太多,来自清政府与各列强的阻力,使他在中国内政外交中往往难以下手。用他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叫做“厨子太多坏了汤”。他认为,中法战争的爆发是他加强自己在中国外交事务中地位的大好机会。因此,一开始,他就认定了这样一条结束战争的路子,排除来自清政府和列强的所有干扰,寻求机会,把事情全部抓在自己手中。而当时的清政府也担心战争打下去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它一面作出要与法国决战的样子,一面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各个渠道向法国乞和。法国则始终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在军事侵略的同时,又积极进行政治诱降,希望战场上不能取得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得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赫德利用他总税务司的地位,得到了李鸿章的信任,取得了清政府的授权,秘密地与法国展开了和谈。 (二)秘密的“业余外交” 1985年1月,赫德派遣总税务司驻巴黎的秘、英国人金登干代表清政府赴巴黎与茹费理密谈和约条款。赫德在他给金登干的信中说称这次活动为“业余外交”,并要金登干告诉法国总理茹费理,他这样做,“虽不是奉命的,但也不是私自进行的”。于是,中法战争正白热化进行时,一场由赫德导演的秘密谈判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在谈判中,虽然是金登干在法国与茹费理直接接触,但赫德却是谈判中茹费理的真正对手。赫德一方面遥控金登干与茹费理的谈判,另一方面则加紧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使清政府在谈判条件上一次又一次地让步。而这一切都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坦露:“我现在正在拼命地抓住裂缝的两端,以使它们能重新接合。我把事情全抓在我自己手里,并尽量保守秘密,连李鸿章都不知道实情,而且没法碰到它……”在赫德的劝诱和威吓下,清朝廷的掌权大员已完全放手让赫德进行他的秘密外交,从谈判条件到谈判都听命于赫德。经过一番秘密谈判,3月下旬谈判已进入尾声,赫德担心夜长梦多,几度电催金登干设法迅速签字。就在这时清军在镇南关取得重大胜利,赫德非常害怕中国军事上的胜利使政府中的主战派重新控制局面。他于3月31日10点钟电令金登干立即在中法停战协定上签字。但是他又不忘嘱其不要在4月1日签,因为这一天是西方的愚人节,被认为是不吉祥的。然而,法国茹费理内阁由于国内的反战热潮而被迫辞职,原拟与金登干共同签字的法国外交部长毕乐的代表权力也因而丧失。赫德非常焦急,他在给金登干的电报中说:“一个星期的耽延,也许会使我们三个月以来不断的努力和耐心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搁浅,你可斟酌以上所说的相机行事。”经过金登干的紧张活动,最终通过法国总统授权毕乐继续行使代表权。1885年4月4日下午4时中法停战协定最终在法国签订。 (三)“进和议者二赤” 中法巴黎停战协定签字后,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又经过谈判于6月9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0款。中国除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外,还允诺在中越边境开放两处通商口岸,法国在云南和广西边界贩运货物一律减税,同时还给法国在云南和广西建造铁路的优先权。而李鸿章和巴德诺的谈判也是以赫德为居间人。条约草案是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副司长戈可当在巴黎先行拟定,再由赫德递交清总理衙门,清政府和李鸿章对条约的修改意见也是由赫德向金登干转达。对条约每一条款的斟字酌句,甚至细小的文字改动也由赫德电告金登干照办。在就草约第二款中国与越南关系进行讨价还价时,赫德还坚持要写上顾全清朝廷“威望体面”的字样。这正是赫德的得意之作:把虚名留给重虚名的清政府,把实利让给谋实利的法国人。怪不得法国新任外交部长佛莱新纳在《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签字后再三感谢赫德与金登干:“我很高兴,由于英国人的尽力,我们终于成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法国的成功,当然意味着被侵略的中国的失败,而这种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赫德所操纵的秘密谈判的。 这一结局使中国国内舆论哗然。当清政府停战撤兵的上谕传到前线时,爱国官兵无不拔剑砍地,恨恨连声。冯子材请张之洞上奏,要求“诛议和之人”。朝廷一些上层官员也纷纷责骂李鸿章。张之洞和湘军将领彭玉麟联名致电李鸿章,指出朝廷在战争之初曾有“嗣后如有以和议进者,定即军法从事”的命令,同时追问“此次进和议者为谁?”李鸿章复电称:“查进和议者二赤,我不过随同画诺而已。”二赤指赫德。李鸿章此言固然有推卸责任之意,但也说明了赫德在中法和谈中的作用。 资料来源: 1、卢汉超:《赫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 3、郑彭年:《甲申甲午风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二、思考讨论题 1、赫德操纵中法秘密外交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利益或出于“良心”和“公理”吗? 2、赫德为什么能够操纵中法外交谈判? 3、如何认识中法战争的结局及其原因? 三、案例解析 此案例反映了中法战争中赫德为着英国在华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地位而操纵中法秘密外交,并最终影响中法战争结局的历史真相。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一案例:第一,赫德在与金登干的函电中一再标榜是为了中国的利益,是出于“良心”、“公理”,法国有关人士也赞赏赫德为中法两国的利益表现出“大公友好”的精神。固然,赫德对清政府的腐败非常了解,也反对法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但他认为清政府的腐败正是他可以利用的机会,而法国的侵略“战争所能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必将不免于遭受惊险”。同时他看到其他列强在积极地影响这一战争,这将对英国在华的利益以及列强的共同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他更主要是为了英国在华的战略利益以及自身在中国的地位考虑而积极参与这一秘密外交。在中法谈判过程中,赫德似乎也为清政府争取了一些利益,但这些利益更多的是清政府的“威望体面”,这正是他的惯用伎俩:把虚名留给重虚名的清政府,把实利让给谋实利的法国人。第二,赫德能够操纵中法战争中的秘密外交,究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清政府的弱国外交。清政府既不想战争持久进行下去而引发“民变”、“兵变”,也无力进行战争条件下的外交,因此不得不把外交谈判的主动权让给掌管中国海关的外籍人员,尽管当权者中也有人看到赫德的真实用意,但他们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甚至权倾一时的李鸿章也不得不无奈的表示,他只能是“随同画诺而已”,这典型地表现了清政府半殖民地外交的本质。第三,经过洋务运动,到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的军事力量有增强,在战场上,清朝爱国官兵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从而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最终中国却得到了不败而败的结局。赫德的秘密外交是造成这一结局的直接原因,然而赫德之所以能够操纵这一秘密外交的原因,不难看出,中国不败而改的根本原因还是政治的腐败。虽然李鸿章无奈地说“进和议者二赤”,但清政府的当权者包括李鸿章本人对于战争的这一结局是难辞其责的。 四、教学建议 本案例在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运用。案例对于本章多节都有启示意义。在本章第一节第二目“政治控制”中讲到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时,教材提到了赫德利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身分干涉中国外交的事例,其中也简单讲到“中法战争中,他指使其亲信英籍海关税务司金登干充当中国特使,到巴黎与法国签订和约(应该是停战协定)”。本案例在此起到了充实教材内容的作用。在本章第三节第一目“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中提到了“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本案例正生动鲜明地说明中法战争这一结局的真实原因,从而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清政府政治的腐败是历次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强化各自的在华利益既勾结又争夺关系的认识。 使用本案例时,建议按照赫德插手中法秘密外交的过程不断启发学生分析案例深化思考,既要分析中法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和列强在华的利益争夺,又要分析赫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微妙心理;既要认清赫德代表英国利益的真实目的,又要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本文档为【业余外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