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制度的关系

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制度的关系

2012-10-17 5页 doc 43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7461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制度的关系06032 吴新胜 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制度的关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日第一次战争前后,日本对于加入朝贡制度的认知变化,得出结论,即中日第一次战争,不仅没有影响到中日朝贡的发展,反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进一步认为,只有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才能使得朝贡制度稳固运行。 关键词:朝贡制度 大化改新 白江口海战 遣唐使 一 公元618年,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由于初期唐朝经济与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对外方针,并没有对...
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制度的关系
06032 吴新胜 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的关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日第一次战争前后,日本对于加入朝贡制度的认知变化,得出结论,即中日第一次战争,不仅没有影响到中日朝贡的发展,反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进一步认为,只有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才能使得朝贡制度稳固运行。 关键词:朝贡制度 大化改新 白江口海战 遣唐使 一 公元618年,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由于初期唐朝经济与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对外方针,并没有对外进行扩张,而是采取安抚境内各族,结交远近诸国的办法来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当唐朝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后,试图恢复以中国为主导的朝贡制度,开始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唐对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如突厥等,实行军事保边,制止入侵或掳掠政策。其次,对东北方的高丽等国,进行扩张战争。与此同时,对建有外交关系的新罗派出援军,支持其反对外国入侵的战争。第三,对距离较远的国家如天竺、大食等国,实行一般的文化、经济交流政策。 随着国力的发展,在唐朝凭借着空前发达的国力,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罕有的强大国家。极盛时北界包有贝加尔湖及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远达里海,东北直抵日本海。 伴随着国力的增长,唐朝的对外贸易也迅猛发展,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商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贸易。当时的广州、扬州、泉州作为大的商业中心,都能看到大批的外国商人的身影。 由于中国国内政权出现了交替,唐取代隋成为了新的统治王朝,日本一度终止向中国派出官方使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在唐朝建立后,日本国内政局不稳定,公元622年圣德太子卒,公元626年苏我马子卒,公元628年推古天皇卒,所以日本短时间内脱离了朝贡体系,但是日本试图在局势稳定后,重新加入朝贡制度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八月,日本派出了第一次代表国家出使中国的遣唐使,并于舒明天皇4年(公元632年)八月返回。 这次遣唐使沿着中日海上交通的传统路线——北线,从朝鲜半岛西岸北上,沿辽东半岛东岸横渡渤海湾口,在山东的一角登陆。 一直到中日第一次战争前,日本一共派遣了四次遣唐使,按照历史学家的看法,这四次遣唐使可以被认为是遣唐使第一期,日本为了和代隋兴起的唐国通好,移植其优秀的文化,才派遣使节,可以说是遣隋使的延长。 随着从唐朝学成的人员一批批回国,给日本带来了唐朝先进的文化,也促使日本统治者想要积极进行改革。推古天皇31年(公元623年),留学中国后回国的惠日等人就奏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从这些人的奏折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制度对于日本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舒明天皇12年(公元640年),留学中国30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回到日本。当时日本国内的改革派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便立即请教南渊请安,“俱手把黄卷,自学周礼之教于南渊先生所”,“并肩潜图,无不相协”。 随着日本改革派深刻地认识到了唐朝在各方面的优势,以及许多留唐归国人员的推动,日本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 公元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改新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第一,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确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命、罢免权属于中央,从而打破了氏姓贵族世袭要职的特权。第二,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即所谓罢“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部曲之民,处处田庄”。将土地、部民全部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第三,施行班田收授法。第四,统一租税,实行租庸调制。 这次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改革,从许多方面都能看出日本对唐朝制度的模仿。日本的统治者力图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式的中国儒家思想,在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王朝。通过对土地私有制的废除,以及按照唐朝模式改革官员制度,将全国的权力都集中于天皇一人,使得天皇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而在日本大部分时期,天皇只是作为精神上的统治者而存在。日本通过积极加入朝贡制度,使得自身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向唐朝积极学习,日本输入了大量的先进文化,为后来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的辉煌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中日第一次战争的爆发。 二 公元660年,得到日本奴隶主支持的百济数次进攻新罗,与唐朝关系最为密切的新罗向唐朝求援。当时唐朝根据朝鲜半岛的局势,制定的策略为“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4月,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在击败了百济后,“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 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仁师、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进,刘仁轨乃别帅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会陆军,同趋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会战爆发。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史书中记载如下:“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 白江口一役,以唐新联军大败日本而结束。日本由于害怕联军会进攻日本本土,因而在边界开始加强防御。首先,在对马、壹岐和筑紫国设置烽火和派出驻守要地的防戍部队。其次,在筑紫修建大水堤,中储以水,名曰水城,利于小船行驶,防止大船靠岸。其三,在对马、北九州、长门、赞吉的屋岛、河内的高安修建城堡,形成三道防线。 但是唐新联军并没有进军日本本土,战争没有继续扩大,这些防御工事也没有起到作用。战后的初期,由于双方关系的紧张,两国的交往一度出现了中断。虽然唐朝曾几次派出在百济的守将出访日本,但这些出访更多的是为了军事上的原因,想要进行情报的刺探,而这与两国间的正常往来所不同。日本在这一期间也派出了两次遣唐使,分别于天智天皇4年(公元665年)12月以及天智天皇6年(公元667年)11月。 这两次遣唐使也不同于日本以往的遣唐使,因为这两次派遣,主要是为了处理在百济问上的政治问题,前一次的派遣主要是为了送访日的中国使节,而后一次的遣唐使没有到达中国。 三 没有经过很长的时间,中日关系便得到了恢复。战争的失败,让日本清醒地认识到了当时唐朝的强大,也意识到了唐朝在东亚朝贡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日本希望重新加入朝贡制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向唐朝学习。这是因为“自白村江之役,唐高宗大败日本后,患畏唐病之日人,愈崇拜景仰我国之文化,故遣唐使留学生之派遣,极达最盛时代。” 文武天皇朝(公元697-707年)至孝廉天皇朝(749-758年)期间,日本共派出了四次遣唐使,而这一时期正值唐朝中宗、睿宗、玄宗的治世,唐朝文化达到极盛时期,日本方面已不再满足于以前简单的对唐朝的模仿,而是想要从更深层次学习唐朝。这四次遣唐使的规模不仅是遣唐使在各个时期规模最大的,而且组织也是最为明确的。“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的繁荣,确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期的学问僧和留学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遣唐使的赴唐路线发生了改变。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北路,而是采取了更为冒险的南路,即从筑紫出发,经由南岛,横渡东中国海,以到达扬子江口附近。日本之所以放弃采取更加安全的传统北路,是因为当时新罗已经统一了朝鲜半岛,而作为日本前往中国必经之地的新罗,则对日本的遣唐使进行了层层阻挠。由于新罗阻碍了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方面曾考虑派遣问罪使甚至考虑过讨伐新罗的计划,但最终没有实行。由于继续派遣遣唐使对于日本来说十分重要,于是日本只能改变传统的路线,而选择了更加冒险的南路,使得遣唐使的派遣能继续下去。 到了唐朝后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朝廷外的节度使掌权一方,国家外部又受到回纥、吐蕃、南诏的入侵,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走向了衰落。而日本方面派出的遣唐使虽然还保持着一定的组织和规模,但是遣唐使对于日本的意义已大不如前。考虑到派遣遣唐使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并且航行中会遇到很大的风险,使得遣唐使的召集具有一定的客观困难。但对于日本来说,更为主要的原因则是唐朝的衰落。由于唐朝的衰落,使得曾经努力学习的榜样对于日本的吸引力已大大下降。日本已经不能从唐朝输入先进的文化,因此对于朝贡制度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对遣唐使的废止。 四 “日本生活在中华文明的边缘,时进时出入华夏朝贡体系,表现出了日本所特有的‘叛逆性’。” 这种叛逆性,可以认为是日本具有的功利性思想所造成的。日本对于朝贡制度,一直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只有当日本能够从朝贡制度中获利时,才会对其采取积极态度,甚至做出某些牺牲来加入这一制度。两国间的第一次战争,不仅没有改变日本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反而使其走的更远。由于认识到了唐朝的强大,日本需要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学习,因此战争后日本派出了更大规模、更具组织的遣唐使。而这些遣唐使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即进一步从唐朝输入先进文化,从而为日本自身的文化萌芽打下基础。 到了唐朝后期,中国走向了衰落,日本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于朝贡制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日本认为已经无法从中日朝贡中获利,因此遣唐使对于日本的重要程度也逐渐下降,直至最终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因此对于在东亚朝贡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中国来说,只有在保持明显优势的基础上,才能维护这一体系的稳固。由于这一体系所具有的不平等性,需要中心国家的强大实力的支撑,因此当中心国家实力受到影响时,体系必然会趋于不稳定,甚至导致最终的崩溃。 参考文献: 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汪向荣:《古代中日关系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木宫泰彦:《日中文化加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武心波:《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6期 � 倭国约在公元8世纪初改成日本,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统一使用“日本”这一称谓。 � 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 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 木宫泰彦:《日中文化加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3页表。 � 同上,第73页表。 � 同上,第73页表。 � 《日本书记》推古天皇31年条。转引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 《日本书记》皇极天皇3年条。转引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80页。 � 武心波:《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6期,第62页。 � 《旧唐书·刘仁轨传》 � 同上。 � 《旧唐书·东夷传》 � 《旧唐书·刘仁轨传》 � 《日本书记》天智3年、天智4年条。转引自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 � 木宫泰彦:《日中文化加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5页表。 � 王缉五:《中国日本交通史》,上海书店,1984年,第59页。转引自马钰:《朝鲜白江口之战》,《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37页。 � 木宫泰彦:《日中文化加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4页。 � 武心波:《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6期,第64页。
/
本文档为【从中日第一次战争看日本与朝贡制度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