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消化系统辩证论治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消化系统辩证论治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012-10-13 23页 pdf 497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6948

暂无简介

举报
消化系统辩证论治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浅谈痢疾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选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 常章富 一.概 念 痢疾是以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 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其中,疫毒痢与西医的中毒性痢疾相似,休息痢与西 医的阿米巴原虫痢相似。西医的溃疡性结肠炎等,大体也和本病相当。 二.别 名 古代方药医书中关于痢疾的别名较多,概之有: 肠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献记载。如《素问·著至教论》云:“三阳...
消化系统辩证论治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浅谈痢疾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选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 常章富 一.概 念 痢疾是以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 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其中,疫毒痢与西医的中毒性痢疾相似,休息痢与西 医的阿米巴原虫痢相似。西医的溃疡性结肠炎等,大体也和本病相当。 二.别 名 古代方药医中关于痢疾的别名较多,概之有: 肠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献记载。如《素问·著至教论》云:“三阳者,至阳也。……并于阴则上 下无常,薄为肠澼。” 又如《灵枢·论疾诊尺》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 大肠泄,西汉以前,或云秦汉之际,即见于文献记载。如《难经·第五十七难·论五泄的名称和症 状》云:“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西汉以前,或云秦汉之际,即有文献记载。如《难经·第五十七难·论五泄的名称和症状》 云:“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西汉以前,或云秦汉之际,即有文献记载。如《难经·第五十七难·论五泄的名称和症状》 云:“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痢疾》将其列 入备考名称) 下利,东汉的文献即有记载。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 之。” 泄澼,东汉与南北朝梁代的文献均有记载。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卷三滑石条引《神农本草 经》云:“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卷七黄连条引陶弘景《名医别录》云:“黄连,微寒无毒,主五 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 赤白痢,隋代的文献即有记载。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云:“赤白痢候,……其痢而赤 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于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 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脂蜡。”亦有按伤气伤血分赤白者,如明代方 隅《医林绳墨·痢》云:“痢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别。白者湿热伤气,自大肠来;赤者湿热伤血, 自小肠来;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亦兼气血两治也。”并列水谷痢候、热痢候、脓血痢候、休息痢候、杂 痢候等,其中杂痢似与五色痢相似。 滞下,唐代的文献即有记载。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热痢》:“《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 凡下多滞下也。”并附有治赤白滞下方。明代,张景岳也有清楚的论述,其在《景岳全书·卷二十四》云: “痢疾一证,……因其澼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清代,吴谦论述的更清楚,其在《医宗金鉴·杂病心 法要诀》痢疾总括的歌诀后注云:“滞下者,积汁垢腻,与湿热滞于肠中,因而下也。……古痢之名也。” 重下,唐代的文献即有记载。如王焘《外台秘要·痢三十三门》专列重下方六首一项。 时疫痢,《丹溪心法·痢九》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 由此可知,本病在西汉及其以前被称为“肠澼”。东汉之后称为“下利”、“痢”。隋代《诸病源 候论》中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唐代又将其称为“滞下”、“重下”。 金元之后又有“时疫痢”之名。 三.认识历史 回首页▲ 第 1 页 共 23 页 本病的记载,首见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书已明确指出引发痢疾的原因,是火毒 或饮食不节所致。如: 《灵枢·论疾诊尺》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血。”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从东汉起,始谓该病为痢。如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云:“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专载治“天行诸痢”方、“下痢不能食”方等, 说明此时的医家已认识到该病为天行时病。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既论述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又列述了痢疾的主要症状。云: “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虚则泄,故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 是热乘于血,血渗于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 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脂蜡。”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热痢》首次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了痢疾的分型、主要症状及 治疗等。云:“《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又云:“余立身以来,二遭热痢, 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宜治。” 并指出:“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蛊则纯利瘀血。” 王 焘《外台秘要·痢三十三门》对痢的分型更多。 宋代,正式使用了痢疾之病名。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滞下叙论》云:“《经》中所载,血溢、 血便、注下,古方则有圊脓血及泄下,近世并为痢疾,其实一也。”《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 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 金元至明,医家已认识到本病能相互传染,并将这种痢疾命名为“时疫痢”。如由元·朱丹溪著述、 明程充校订的《丹溪心法·痢九》曾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后世对此论述得更 明确。 明中期至清代,对痢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的论述更为详细。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杂 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还将其编为歌诀,以利临床医生及初学者记诵。歌诀云:“大瘕小肠大肠泻,肠 澼滞下古痢名,外因风暑湿蒸气,内因不谨饮食生。白痢伤气赤伤血,寒虚微痛热窘疼,实坠粪前虚坠 后,湿热寒虚初久称。” 四.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时邪和饮食内伤,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其外 邪有湿热、疫毒、寒湿之别,饮食所伤有寒化、热化之分,病机则有伤气、伤血之异。 1.外感时邪 外感时邪,首先是指感受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或疫毒弥漫,气血 阻滞,与暑湿、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为湿热痢或疫毒痢。 其次是指感受寒湿之邪,壅滞肠道,气机受阻,气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而生脓血,则成寒湿痢。 一般认为湿热伤于气分,则为白痢;伤于血分,则为赤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寒湿痢则多伤 于气分而白多赤少。 2.内伤饮食 内伤饮食的含义有二,一是指饮食不节,平时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过食生冷;二是 指食用不洁之物,特别是夏季,更宜如此,致使疫邪从口而入、积滞停于肠间而发病。 若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 若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有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受困,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如 再饮食不慎,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寒 湿痢。 另有脾胃素弱之人,感受寒湿之气,或热痢过服寒凉药物,克伐中阳,每成虚寒痢。 回首页▲ 第 2 页 共 23 页 总之,本病发生的原因,虽有外感时邪与饮食内伤之分,但两者常互相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致使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 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所以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病位虽然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若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则胃不纳食,而成为噤口痢; 又若痢疾迁延,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则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或 因体素虚弱,又过用苦寒之药,也可导致痢疾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 再若痢久不癒,或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脾肾亏虚,形成下痢不止。 最后,还应强调的是:临床所见痢疾病,大多是由于感受时邪疫毒引起。所谓时邪引起,是指痢疾 多发于夏秋之交,此时正值热郁湿蒸之际,湿热之邪侵入人体,蕴于肠腑导致发病。所谓疫毒引起,是 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流行,相互传染导致痢疾流行。 五.辨治概要 《景岳全书·痢疾》云:“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此说甚是。也就是说,辨治痢疾病的关键是辨其虚实寒热。 一般讲,腹胀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得减者为实证;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 坠胀反甚者为虚;下痢赤白,血色鲜红,大便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口渴或口臭,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者属热;下痢赤白,色泽暗紫,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细者属寒。 痢疾的治疗,应在辨证基础之上,结合临床症状,组方遣药。因痢疾是由邪蕴肠间,气机阻滞而引 起,因此其治疗原则主要有三点:一为清除肠间病邪,二为调畅气机,三为对症治疗。 临床上,具体应用常分为六型,投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1.湿热痢。 症状:腹痛,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湿热蕴结所致。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 腻为湿,黄为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 肉桂)加 银花。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方中芍药、甘草、当归,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 气以除后重;黄芩、黄连、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肉桂辛温,以通郁结;银花甘寒解毒,故加之。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宜选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人 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炙甘草、生姜);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 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以解表清里。 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以调气清热。本病多夹食滞, 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陈皮、 枳壳、黑丑、槟榔、黄连、黄柏、三棱、莪术、大黄、芒硝);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或论》:大黄、 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 如属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用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 以凉血行瘀。 2.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大便频频,乃致失禁,或壮 热口渴、呕吐,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回首页▲ 第 3 页 共 23 页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疫毒炽盛所致。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骤急,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 血,故下痢鲜紫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所以壮热口渴。毒邪上攻清 窍则头痛,毒邪内扰心营则烦躁。热毒蒙蔽清窍则神昏,热盛动风,则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 数等,皆为疫毒内淫炽盛之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必要时应紧急抢救。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方中白头翁凉血解毒为主,配合黄连、黄柏、秦皮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并可加黄芩、银花、赤芍、丹皮、地榆、贯众等,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病势危急,上方加 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温热经纬》:犀角、石菖蒲、黄芩、生地黄、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豆 豉、玄参、天花粉、紫草)或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 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朱砂、麝香、黄金、硝石),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 3.寒湿痢。 症状: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小,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痞闷,头身 重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寒湿内蕴所致。寒湿留着肠中,则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故见下痢腹痛,里急 后重。寒湿伤于气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寒湿中阻,运化失常,故饮食乏味,胃脘痞闷。脾 主肌肉而健运四旁,寒湿困脾,则健运失司,故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之征。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活血。 方药: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 猪苓)加 味。方中苍术、白术、厚朴,燥湿运脾;桂枝、茯苓,温化寒湿;陈皮理气燥湿散满。因痢疾最忌利小 便,故泽泻、猪苓可以减去。并可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槟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调气。 4.虚寒痢。 症状: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痠怕冷,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久痢脾虚中寒湿滞所致。痢久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 寒盛正虚,肠中失却温养,故腹部隐痛。胃气虚弱,脾阳不振,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脾胃虚寒,则 化源不足肠中久痢,则精微外流,因而导致肾阳亦虚,关门不固,所以腰痠怕冷,滑脱不禁。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皆为虚寒征象。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粳米),或真人养脏汤(《证治准绳》:诃子、罂粟壳、肉豆蔻、 白术、人参、木香、官桂、炙甘草、生姜、大枣)。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桃花汤中赤石脂收涩之力强, 重用干姜、粳米温中补脾。真人养脏汤中的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既可收涩,又能补脾, 且有肉桂温肾,归、芍调血,木香行气,更为合度。有时二方亦可合用。 若服上方疗效不显,宜酌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 炙甘草)。 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 升麻、柴胡)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5.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红绛,少苔,或 舌光红乏津,脉细数。 症候分析:本病证因素体阴虚感邪或久痢伤阴所致。邪滞肠间,阴血不足,则下痢赤白脓血或鲜血 黏稠。阴亏热灼,故脐腹灼痛。营阴不足,则虚坐努责。胃阴亏虚,故食少,口干。阴虚火旺扰心,故 心烦。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乏津,脉细数,均为阴血亏耗之征。 治法:养阴清肠止痢。 回首页▲ 第 4 页 共 23 页 方药: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加减。方中黄连苦寒,以清肠止痢;阿胶、 当归养阴和血;少佐炮姜以制黄连苦寒,以防苦寒太过。并可酌加白芍、甘草,以甘酸化阴、和营止痛; 加瓜蒌,以滑利气机。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酌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若见痢下 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酌 加黄柏、秦皮,以清解湿热。 6.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癒,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 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久痢正虚邪恋所致。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 难癒,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 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黏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 正气虚弱之征。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 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千金》温 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休息痢发作时湿热征象明显者,可按湿热痢辨证论治,下痢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合香连丸健脾益气,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本证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 3 次,每次 15 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 7~10 天,可 单方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 此外,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其证有虚有实。 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证见下痢、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石菖蒲、丹参、石莲 子、茯苓、陈皮、冬瓜子、陈米、荷叶蒂)加减。方中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陈仓米、 荷叶蒂等具有升清降浊、清热化湿、降逆和中之功,宜煎成少量药汁,多次徐徐咽下。倘汤剂不受,可 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 虚证多由脾胃素虚或久痢以致胃虚气逆,证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治 宜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加石菖蒲、姜汁 以醒脾开胃。如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势危重,急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或参附 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以益气回阳救逆。若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脉细数乃胃之气 阴耗伤较甚所致,宜重用人参,并加麦冬、石斛、沙参以扶养气阴。 最后,关于痢疾的预后,一般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便中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呃逆、 唇如涂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或下痢纯血,或如屋漏水,均属重 危之候。然亦当全面观察,脉证合参,不可执一而论。 六.诊断依据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 6 月 28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本病的诊断依据有: 1. 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常有脓血黏冻。 2. 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 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 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回首页▲ 第 5 页 共 23 页 5.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增长。 6.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7. 必要时作 X 线钡餐造影及直肠、结肠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七.病症鉴别 本病应与泄泻相鉴别。二者都多由外感时邪或饮食所伤而发病,病变部位都在于肠胃,都以大便溏 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均多发于夏秋季节。 然而痢疾主要为下痢赤白脓血,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且泻后痛不减;泄泻则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 或完谷不化,但便中却无脓血,且腹痛伴有肠鸣脘胀,泻后则痛减。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 病在下焦。” 亦有泄泻与痢疾先后或同时并见者,故又常将二者合称为“泻痢”。此外,痢疾早期可表现为泄泻, 泄泻失治、误治也可能转化为痢疾。 八。中成药举例 (一)治湿热痢类成方 1.千紫红类 千紫红颗粒(冲剂) 【药物组成】 大红袍 紫地榆 千里光 杨梅根 钻地风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赤白痢疾,暑湿伤及胃肠而发生的泄泻以及小儿脾弱肝 旺之消化不良性腹泻。 【方义简释】本品清热凉血,收涩止痢。方中大红袍(紫金牛科铁仔属,又名铁仔等),味苦、微甘, 性凉,功能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祛风止痛,善治痢疾便血;杨梅根(杨梅科杨梅属)味涩性平或凉, 功能涩肠止泻、止血止痛,善治泻痢;千里光(菊科)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泻痢 ;紫地榆(牻 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又名赤地榆,始见于《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凉,既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又 能消食解毒,善治湿热泻痢;钻地风(蔷薇科悬钩子属,又名硬枝黑琐梅根等)苦、涩,性凉,功能清 热利湿、凉血止血、调经止带,善治湿热泻痢。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效。 【制剂与规格】 冲剂,每袋装 10g。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0g,一日 3 次,小儿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症见腹痛,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烦热口渴,苔腻微黄, 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赤短,或伴烦热口渴,苔腻 微黄,脉滑数。 此外,也可用于肠热之便血。 原方在功能与主治项虽云能治小儿脾弱肝旺之消化不良性腹泻,但根据所用药物看似乎不宜用于治 该病证。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邪毒蕴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回首页▲ 第 6 页 共 23 页 千紫红胶囊 【药物组成】大红袍 紫地榆 千里光 杨梅根 钻地风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肠炎、菌痢、小儿腹泻等。 【方义简释】 本品清热凉血,收涩止痢。方中大红袍(紫金牛科铁仔属,又名铁仔等),味苦、微 甘,性凉,功能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祛风止痛,善治痢疾便血;杨梅根(杨梅科杨梅属)味涩性平或 凉,功能涩肠止泻、止血止痛,善治泻痢;千里光(菊科)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泻痢 ;紫地 榆(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又名赤地榆,始见于《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凉,既能清热利湿、凉血止 血,又能消食解毒,善治湿热泻痢;钻地风(蔷薇科悬钩子属,又名硬枝黑琐梅根等)苦、涩,性凉,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善治湿热泻痢。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效。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症见腹痛,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烦热口渴,苔腻微黄, 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赤短,或伴烦热口渴,苔腻 微黄,脉滑数。 此外,也可用于肠热之便血。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邪毒蕴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2.香连丸类 香连片(浓缩丸、水丸) 【药物组成】 黄连(吴茱萸制) 木香 【处方来源】 片剂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 年版,一部),浓缩丸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部药品标准》,水丸剂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 年版,一部)。均由由宋·太医局《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改剂型而成。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泄泻腹痛;菌痢,肠炎。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方以大量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伍以少量木香以 行气止痛而除腹痛、里急后重。再取吴茱萸制黄连,既制黄连之苦寒,又能调和肝胃,以增治泻痢腹痛、 里急后重之效。 【制剂与规格】 片剂:分为大片和小片。浓缩丸:每 6 丸相当于原生药 3g。 【用法与用量】片剂:口服,成人用大片,一次 5 片,一日 3 次;小儿服用小片,一次 2~3 片,一 日 3 次。浓缩丸:口服,一次 6~12 丸,一日 2~3 次,小儿酌减。水丸:口服,一次 3~6g,一日 2~3 次, 小儿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菌痢、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中而见上述诸症者即可酌选。 回首页▲ 第 7 页 共 23 页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湿热蕴结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香连素片 【药物组成】 木香 黄连素(盐酸小檗碱)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型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方义简释】 本方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为主。本方源于古方“香连丸”,方中黄连素清热解毒、 燥湿治痢;木香行气化滞止痛。两药合用,具清热除湿、行气化滞止痛之功。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 0.35g(含盐酸小檗碱 75m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4 片,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菌痢、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中而见上述诸症者即可酌选。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湿热蕴结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使用注意】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虚寒及寒湿下痢忌用。 复方黄连素片 【药物组成】 盐酸黄连素 木香 吴茱萸 白芍 【处方来源】 研制方。《福建省药品标准》(1998 年)。 【功能与主治】 清热止痢、行气止痛。用于腹痛泄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 【方义简释】 本方以清化湿热、止痢为主,配以行气止痛。黄连性味苦寒,清化肠中湿热,其有效 成分黄连素(小檗碱)为疗效确切的抗菌止泻药物。湿热之邪壅滞肠中,致气机不畅,配以辛温之木香 调理气机、消胀止痛,又以辛热之吴茱萸为反佐,以制黄连苦寒之性,并能利气,配白芍缓急止痛,诸 药合用,有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化滞止痢之功。 【制剂与规格】 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 2~3 片,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菌痢、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中而见上述诸症者即可酌选。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湿热蕴结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现代研究】 回首页▲ 第 8 页 共 23 页 (1)药理毒理 ①抗菌作用,本品及其单味黄连素、木香、吴茱萸、白芍等均有抗菌作用。 ②解痉,本方中白芍、木香、吴茱萸均有解痉作用。 ③止痛,白芍有显著镇痛作用。 ④止泻,本方黄连专能对抗蓖麻油或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 (2)临床报道 以本品治疗 58 例细菌性痢疾,总有效率达 83%。 【参考文献】 [1] 陈奇主编.中成药名方药理与研究,第 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4 五味香连丸 【药物组成】 木香 黄连 吴茱萸(甘草炙) 白芍 延胡索(醋炙)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 加味而成。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红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 后重。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方中黄连苦寒,功善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故重用为 君。木香善行胃肠气滞而止痛,延胡索善行气活血而止痛,故用以为臣。白芍既能和血柔肝、缓急止痛, 又防黄连、木香苦燥太过;吴茱萸既能疏肝下气燥湿止痛,又协同木香以制黄连之苦寒,故用为佐使。 诸药相合,可使湿热火毒清除,腹痛里急后重消失,故善治湿热泻痢。 【制剂与规格】 水丸剂,每 100 粒重 3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2~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而不爽,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壅滞胃肠,主要见症为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或泄泻急迫或大便不爽, 色黄褐奇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 忌食生冷油腻。 止痢宁片 【药物组成】 穿心莲 苦参 木香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祛湿,行气止痛。用于肠炎、痢疾,表现为腹痛泻泄,下痢脓血,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者。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祛湿,行气止痛。方中重用穿心莲,并辅以苦参以清热燥湿止痢,以木 香行气止痛。三药共用则可有效地治疗湿热痢。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 0.35g,相当于总药材 1.6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4~5 片,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回首页▲ 第 9 页 共 23 页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壅结胃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泻泄,肛门灼热,小 便黄赤等。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3.木香槟榔丸类 木香槟榔丸 【药物组成】 木香 槟榔 枳壳 陈皮 青皮(醋炒) 三棱 莪术(醋制) 黄连 黄柏 大黄 牵牛子(炒) 芒硝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 年版,一部)。原方见清·汪昂《医方集解·攻里之剂》。 【功能与主治】 行气导滞,泻热通便。用于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胃肠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行气导滞,泻热通便。方以木香、槟榔行气化滞,既消脘腹胀痛,又除里急 后重。以牵牛子、大黄、芒硝攻积导滞、泻热通便。以青皮、陈皮、枳壳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之力。 以香附、莪术、三棱疏肝理气,消积止痛。黄连、黄柏清热澡湿、解毒止痢。诸药相合则积滞消,腑气 通,湿热除,泄痢即愈。 【制剂与规格】 水丸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6g,一日 2~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赤白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胃肠积滞。症见脘腹胀痛,大便不通;或见口中酸腐之气,脘腹胀满,泄泻不爽,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有二:一是要辨湿热与积滞蕴结大肠,主要见症为泻痢初起,赤白痢下,里急后重等; 二是要辨食积停滞,症见脘腹胀痛,泄泻灼肛,或大便不通。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加味香连丸 【药物组成】 木香 黄连(姜炙) 黄芩 黄柏(酒炙) 白芍 当归 厚朴(姜炙) 枳壳(去 瓤麸炒) 槟榔 延胡索(醋炙) 吴茱萸(甘草炙) 甘草(蜜炙)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 合张从正《儒门事亲·卷十二》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炒 香附、牵牛子),再加减而成。 【功能与主治】祛湿清热,化滞止痢。用于湿热凝结引起的红白痢疾,腹痛下坠。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祛湿清热,化滞止痢。方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治痢;以吴茱 萸疏肝下气、燥湿止痛,并用甘草炙,以制其苦寒之性;以木香、厚朴、枳壳、槟榔燥湿邪、行气滞、 消胀痛;以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 治湿热,和血止痛。 【制剂与规格】 水丸,每 100 粒重 6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回首页▲ 第 10 页 共 23 页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中疼痛坠胀,大便不爽,黄褐恶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 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气滞,主要见症为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泻痢消胶囊 【药物组成】 黄连 苍术 白芍 木香 吴茱萸 厚朴 槟榔 枳壳 陈皮 泽泻 茯苓 甘草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合 张从正《类证治裁·卷五》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白术、陈皮、枳实、香附),再加减而成。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止痢。用于湿热泻痢,泄泻急迫,泻而不爽,大便黄褐 色或便脓血,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如急性肠炎、结肠炎、痢疾等见上述症状者。 【方义简释】 本方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止痢。方中黄连、吴茱,清热燥湿、解毒止痢;苍术 芳香化浊,燥湿健脾;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厚朴下气燥湿、消积;木香、槟榔、陈皮、枳壳,行气 燥湿、消积导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消积、解毒止痢 之功。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装 0.35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下痢腹痛,里急后重,便有脓血,肛门灼热,或伴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 赤黄,舌红苔黄,脉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急迫,泻而不爽,大便黄褐色,肛门灼热,或伴身热,心烦口渴,小 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壅,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泄泻,泄下急 迫而不爽,肛门灼热,大便黄褐色,并伴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止痢冲剂 【药物组成】 葛根 黄连 黄芩 木香 槟榔 地锦草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加味而 成。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理气止痛。用于急性痢疾。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解毒、理气止痢,兼能燥湿消积。方中地锦草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 血止痢,故为君药。黄连、黄芩苦寒,功善清热澡湿、解毒止痢;葛根微寒,既善退热,又能升发脾胃 清阳而止痢,故以此三药为臣药。木香、槟榔性温,既行气燥湿消积,以除里急后重,又防君药寒凉太 过,故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可清热解毒、行气止痢,治急性菌痢证属湿热积滞内蕴者效著。 【制剂与规格】 冲剂,每袋装 17g。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7g,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回首页▲ 第 11 页 共 23 页 (1)应用范围 湿热毒痢。症见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积滞、内蕴肠胃,主要见症为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尤宜泻痢初起兼有表证者。 【使用注意】 忌食生冷油腻,脾胃虚寒者慎用。 4.香连化滞丸类 香连化滞丸 【药物组成】 黄连 木香 黄芩 枳实(麸炒) 陈皮 青皮(醋炙) 厚朴(姜炙) 槟榔(炒) 滑石 白芍(炒) 当归 甘草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香连化滞丸加减 而成。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湿,行血化滞。用于湿热凝滞引起的里急后重,腹痛下痢。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利湿,行血化滞。方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治痢;木香、枳实、 陈皮、青皮、厚朴、槟榔,行气导滞;滑石清热利尿,导湿热邪毒从小便出;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止 痛;甘草生用,既清热解毒,又合白芍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治湿热积滞内壅所致的痢 疾或泻泄有功。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 6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 丸,一日 2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胀满,大便不爽,黄褐恶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红腻,脉濡数, ③食滞泄泻。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肠鸣,大便泄而不爽,口渴尿黄,舌红苔红腻,脉濡 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或积滞内停。主要见症为腹胀而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泻而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濡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菌痢平片 【药物组成】 鲜马齿苋 黄连 吴茱萸(甘草炙) 木香 六神曲(麸炒)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化滞止痢。用于肠胃食滞,寒热凝结引起的赤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 后重,腹痛下坠,不思饮食,恶心呕吐。 【方义简释】 本品功主清热解毒,化滞止痛。方中鲜马齿苋性寒,既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又能滑 肠而导湿热邪毒从大便出,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且用量极大,故为君。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以增君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力,故为臣。木香、六神曲、吴茱萸,既能行气导滞,又能燥湿止痛, 并可防君臣药寒凉太过,故为佐使。诸药配伍,热清、湿除、积消,胃肠之气升降复常,则湿热痢疾可 愈。 【制剂与规格】 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4~6 片,一日 3~4 次。 回首页▲ 第 12 页 共 23 页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湿热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纳呆口黏,恶心呕吐。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肠胃湿热内蕴与食积内停,主要见症为腹痛,便痢脓血,里急后重,口黏纳呆, 恶心呕吐等。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痢炎宁片 【药物组成】 马齿苋 铁苋菜 苦参 陈皮 肉桂 白头翁 山楂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解毒,燥湿止痛。方中马齿苋、白头翁、铁苋菜(大戟科铁苋菜属),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苦参苦辛寒,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陈皮、山楂,理气燥湿、消食化滞、化 瘀止痢;肉桂性温,既能化湿理血,又能反制上述诸药寒凉之性,以防寒凉太过。诸药合用,治湿热积 滞之泄痢有功。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 0.3g,相当于总药材 0.8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8 片,一日 3~4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下痢赤白,脘腹胀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胀满,泄泻不爽,或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主要见症为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胀满;或腹痛泄泻,大便不爽, 肛灼。 【使用注意】 久痢虚寒者忌用。 【按】本方有仿香连化滞丸之义。 消炎止痢丸 【药物组成】 翻白草 山楂(焦) 白头翁 地榆(炭) 委陵菜 火炭母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止痢。用于痢疾、肠炎腹泻,消化不良。 【方义简释】 本品功主清热解毒止痢。方中翻白草、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委陵菜、火炭 母(蓼科蓼属植物),清热解毒、祛湿止痢;地榆炭,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焦山楂,消食化积、化瘀止 痢。诸药相合,可除湿热火毒及积滞,故治湿热积滞之泻痢有效。 【制剂与规格】 水丸剂,每 20 粒重 1g。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6g,一日 2~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腹泻。症见腹痛,泄泻,大便恶臭,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积滞蕴结于胃肠,主要见症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泄泻恶臭,肛 回首页▲ 第 13 页 共 23 页 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 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按】本方有仿香连化滞丸之义。 5.经验方类 腹安冲剂 【药物组成】 仙鹤草 火炭母 铁苋菜 鬼针草 土荆芥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用于痢疾,急性胃肠炎,腹泻腹痛。 【方义简释】 本方功主清热解毒,燥湿止痢。方中鬼针草、土荆芥(马鞭草科马鞭草),功能清热 解毒、利湿活血、凉血止痢;火炭母(蓼科蓼属植物)、铁苋菜(大戟科铁苋菜属),功能清热利湿、凉 血解毒;仙鹤草性平,功能收敛止血、解毒止痢。诸药合用,功善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而止痢,故治湿 热泻痢有功。 【制剂与规格】 冲剂,每袋装 20g。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20g,一日 3~4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后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壅肠胃,主要见症为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泻痢宁片 【药物组成】 黄芩 地锦草 秦皮 地榆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泻止痢。用于大肠湿热,血热毒盛,泻泄腹痛,下痢后重, 肠炎菌痢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 本方以清热燥湿,泻血解毒,止泻止痢为主。方中地锦草性寒,既能清热解毒止痢, 又能止血活血利湿,为热痢大便脓血之要药;秦皮、黄芩,均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止泻;地榆性寒,功 能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止泻、凉血解毒止血之功。 【制剂与规格】 糖衣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 片,一日 3 次。儿童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伴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大便不爽,肛门灼热,或伴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大肠湿热、血热毒盛,主要见证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泄泻,肛门灼 热,伴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回首页▲ 第 14 页 共 23 页 复方地锦糖浆 【药物组成】 地锦草 辣蓼 车前草 【处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 【方义简释】 本方功能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止痢。方中以地锦草性寒,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止血化 瘀,善治湿热泻痢;辣蓼性温,功能解毒除湿、消肿止痛,善治泻痢腹痛;车前草性寒,功能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之功。 【制剂与规格】 糖浆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5~10ml,一日 3 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发热,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腹泻,泻下稀溏水便,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大肠湿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泻下稀溏水便,或黏滞不爽, 并见肛门灼热,小便黄赤,舌苔黄,
/
本文档为【消化系统辩证论治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