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

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

2017-10-18 7页 doc 20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材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
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
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材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二、学情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小石子在水中沉,而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区别。 五、教学准备 学生:硬币、干木块、泡沫、石块、盐、沙、两个盛有同样多水的烧杯、干抹布、盛水的水槽、记录表。一个苹果,半个苹果。 教师:、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瘪乒乓球,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请看大屏幕,他叫潘冬子,在解放前,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急中生智,把验倒在棉袄上,偷偷地运上了山,红军得到了盐,夸她是个好孩子,听到这里,你萌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学习了把固体沉到水里,我盟就能解开其中的谜团了。(板书题目) [首先,通过讲故事,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研究固体的沉与浮。(分组实验) A、预测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认识材料 把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奥秘呢,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小盆,小盆里都装有很多固体,都有什么,谁来介绍,它们都属于什么固体, 2、学生汇报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板书:沉、浮) 4、谁来继续猜测,你们是怎么想的, 5、下面同学们把小盆里的材料按浮的、沉的、既浮也沉的分成三类,排整齐。小组内完成实验记录表。 6、学生汇报本组猜想。 B、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那我们动手做一做,用实验来验证吧。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3、出示温馨提示: (1)、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小组内的同学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2)、按中的顺序把固体轻轻地放到水里,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完成后把固体放到盘子里。 (3)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子上,实验结束后把材料收起来小盆里,。放到抽屉里。 4、学生小组内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个组有意外的发现,请你们组到实验台来演示一下。 研究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由提问)老是有个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一块小石子会沉在水底,而一艘轮船却浮在水面上?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轻重决定的,与其形状有关) [设计意图: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先预测,把它们放到水里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实验验证,形成初步的沉浮认识。] <四>、深度研究固体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分组实验) 1、请看,今天老师还带来这样两种固体,猜猜是什么,播放《驴子过河》的动画片。 2、思考:看完了动画片,聪明的你们能告诉小马,它的盐袋为什么变轻了, 3、学生猜测 4、谈话:真相像你们说的那样吗,想不想自己验证一下,老师手里有两种固体,盐和沙,如果把这两种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5、你们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 6、学生汇报 7、出示实验提示: (1)、把盐、沙分别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水的烧杯中。 (2)、观察放入时的现象。 (3)、用搅拌棒搅拌10次,观察此时的现象(搅拌棒按一个方向搅拌,不要碰坏烧杯) (4)、搅拌停止,静止一会观察此时的现象。 (5)、小组合作,保持桌面干净。 8、到老师这领实验袋,动手实验。 9、学生交流汇报。 10、总结:象盐这样均匀地分散在水里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溶解。象沙在水中能够看见,我们称它为不溶解。(板书:溶解、不溶解) 11、说说哪些固体能溶解,哪些不能溶解。 [设计意图:把课本中的面粉换为沙子,因为面粉有微溶的现象,换成沙子,实验效果更明显。又为后面的沉淀做铺垫。] <五>、知道固体从水中分离的方法。 1、谈话:让我们帮帮小驴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2、学生讨论。 3、教师做蒸发实验,总结归纳归纳,板书:蒸发。 4、盐场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制盐的,播放《海水造盐》。 5、现在盐有办法从水中分离出来,那沙子呢, 6、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沉淀。 7、师:除了这两种分离方法以外,还有一种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方法。教师演示洗米,学生观察板书:过滤。 8小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把水中的固体取出来的方法有过滤、沉淀和蒸发。沉淀和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分离出来,那些溶于 水的固体可以用蒸发来分离, <六>、实物展示,激发兴趣。 1、 谈话:同学们研究得很认真,所以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 一件礼物(出示做好的彩色树枝)喜欢吗,想知道是怎 么做的吗, 2、 打开课本34页,让学生看制作过程。, <六>、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同学们研究得很认真,既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又了解了溶解现象。关于固体,还有很多奥秘。小小的石头沉在水底,但用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奥秘。 3、板书设计: 浮 沉 把固体放到水里 溶解 分离方法 蒸发 不溶解 沉淀 过滤 <三>探究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演示实验) A、探究固体的沉浮与固体大小、轻重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那同一种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我手里有一个洋芋和半个洋芋。(板书:大小轻重),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面,你认为谁会沉下去,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 5、小结:同一种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无关。(板书:与大小、轻重无关)。 B、探究固体的沉浮与材料、形状的关系。 1、探究固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1)、谈话:固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你们看(老师拿起土豆和蜡烛),蜡烛在水中会浮,而土豆会沉,它们到底有哪里不同呢, (2)、学生汇报(材料不同)。 (3)、总结:固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不同的材料,沉浮也不同。 [设计意图:教材中利用卡通图画提出问题“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谁沉谁浮,”也是先让学生预测,后验证。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发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什么,”将两个水中都是浮的苹果和蜡烛, 换成水中沉的土豆,仍是先预测后验证,这时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然意识到和物体的材料有关。] 2、探究固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1)、谈话:固体的沉浮还会与什么有关呢,老师这里有两个乒乓球,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 (2)、学生猜测。 (3)、乒乓球放到水里,学生观察。 (4)、学生汇报(橡皮泥浮起来了) (5)、思考:两块乒乓球,一个沉到水里,另一个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6)、学生汇报:它们形状不一样。 (7)、小结:固体的沉浮不仅与材料有关,也与形状有关。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般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把问题改为一个小实验:将两个乒乓球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物体的材料并没改变,物体的沉浮还可能跟什么有关,不少学生立刻回答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
本文档为【把固体放到水里原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