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2017-10-11 9页 doc 2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名师谈心理》(华夏出版社,2011)第八讲 各位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共同谈论心理学这个话题。最近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政府和老百姓都忧心忡忡。大家在国家的主要职能部门,服...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名师谈心理》(华夏出版社,2011)第八讲 各位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共同谈论心理学这个话题。最近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政府和老百姓都忧心忡忡。大家在国家的主要职能部门,服务于国家的各项管理工作。今天我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如何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 一、什么是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是一种社会不稳定现象。 突发事件有三个特点,突发性、紧急性和危害性。我们讲的突发事件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安全事件,它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可能会出现重大危险性后果。我国的现实情况往往是默默无闻避免突发事件得不到奖励,而轰轰烈烈解决突发事件却成为英雄。事实上,我们应该强调预警,避免事件的发生,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好方法。 二、什么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词的认识有些混乱,我们部分学者基本默认“群体性事件”、“群众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等,都是为了表述与西方学术界“集群行为”相类似概念的术语,即认为集群行为等同于群体性事件。我们对这个词作了,认为集群行为范畴大于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属于集群行为的一种,而集群行为又是集体行动的一种。 我们将集体行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性集体行动,一类是非制度性集体行动。制度性集体行动是正式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非制度性集体行动即为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可分为四个层次:初级集群行为、大众行为、群体性事件和社会运动。我们关注的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包括积极性群体事件和消极性群体事件。消极性群体事件分为治安性群体事件和政治性群体事件,这些消极性群体事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件可能会引起骚乱或者暴乱,比如恐怖主义。因此,我们要较好地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就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说,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不属于心理学解释的范围,该层次的理论主要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述宏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与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为什么会参与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去,研究一旦形成这个事件,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微观层次则从心理层面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机制,重点探讨个体或者群体心理如何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微观层次理论可以划分为非理性取向和理性取向。 非理性取向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产生的负面效果,把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看作是非理性的,或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看作是反社会、反文化的,因此就更难于处理、不好琢磨,产生的结果也是负面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次上得非理性取向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第一,挫折——侵犯理论。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基本的看法是,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受了挫折,他的心里就会积攒一种挫折感,需要找一个替罪羊,谋求向外发泄,这就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一种伤害。也称之为“替罪羊”理论。 第二,模仿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但一般而言,我们只对认为值得观察的人进行模仿,一般观察的对象多为头面人物、意见领袖以及社会公众人物。 第三,匿名理论。在一个大的临时性群体中,人们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会出现“去个性化”的情形,人们的表现可能会和在彼此熟知的、大家互相了解的场合下不太一样,可能会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第四,循环反应论。在一个群体活动中,情景的气氛不断地循环,互相影响,有些人本来没有意向参与活动,但被动员之后就有情绪和行为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又会影响动员者。如此循环往复就可能会造成一种失控的局面。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第五,紧急理论。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不同于平时的规范,迫使有些人不得不跟着去做,否则就会承担很大的群体压力,被群体抛弃。 第六,相对剥夺理论。群体剥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认为自己所处的群体和别的群体对照起来,处于一种相对被剥夺的状态;另外一种是个体的相对剥夺,发生在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的时候。 我们再来看看微观层次的理性取向的解释理论有哪些。与非理性取向的解释不同,理性取向的解释理论并不重视不满、怨恨等情绪以及从众、暗示等心理机制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是将群体看成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个体是否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取决于其对可用资源和组织的考察,对参与成本和收益的算计等。理性取向的理论解释有以下五种。 第一,选择性激励理论。如果一个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得不到他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在参与了群体性活动之后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他就可能会参与这个活动。 第二,压迫性反应理论。指的是一个群体在感到有外部的压力时,会表现出群体的行动,以反抗来自群体外部的压力。 第三,博弈和博弈链理论。如果一群人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他们就构成了一个博弈链,他们共同参与这个活动的概率就会提高。 第四,资源动员理论。我们利用资源参加活动是为了得到一种结果,如果结果高于付出,你就可能做这个事情;如果低于付出,那就可能不会去做这个事情。 第五,控制转让理论。本来每个人的行为是受自己控制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获取利益,愿意将自己行为的控制权转让给其他人,这就是控制转让。 理性理论和非理性理论都可以解释人为什么会参加群体性突发事件,至于哪一个案件可用非理性的理论来解释,哪一个案件可用理性的理论来解释,并不一定,可能掺杂到一起。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是想干坏事的人多,还是干了坏事的人多,当然是想干坏事的人多。根据这种逻辑,我一直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做社会不允许的事情,另一个是为什么很多人想做又没有做,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精神分析理论谈到人的本质问题,我还是赞同他们的看法的。人的本性是一种生物性,人生下来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一个动物。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希望寻找快乐,尽可能得到满足。所以人想干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有可能会导致对其他人的伤害。 但在现实当中,由于不具备条件,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很多人想做又没有做,这是在控制自己。过去讲五九现象,现在讲三九现象,都是那些干部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或是向着反正也提不上去了,有些过去没做的事情赶紧做了,不愿意控制了。 还有很多人有想做的动机却没做的原因是缺乏外部条件。外化一个行为,除了有动机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条件,包括: 第一,现有的外部条件,自然的,或者社会的。中国有句老话: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要想让别人不做这个事情,就要有措施预防,让他想做却做不了,打消这个念头。 第二,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在许多犯罪案件中,警察往往都会做人口学因素的推测。 第三,已形成的心理条件,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个性特点等。 一般而言,要想做一件事情,这几个条件得都具备才可以,如果缺少一个,可能就做不成了。 上面我们讲的是个体行为的原因,那么群体行为跟个体行为有没有区别,大体上跟前面差不多。 参加群体活动的行为也受到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此外还加上一个因素,就是群体的心理气氛。群体的心理气氛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发生发展可以参考前面提到过的几个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解释理论。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三、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 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措施有三种。 第一种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时的应对,包括对话宣泄、教育疏导、分化瓦解、重点转移、利益问题解决、强行驱散、依法处置等,现在还是这么做的。我比较关注的是对话宣泄和利益问题解决。教育疏导还是一种不对等的角色关系,他有气,你要让他有发泄的地方,不要堵人家的嘴。如果有利益诉求,要通过有关利益的手段解决问题,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第二种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测。有的学者对此专门作了课题研究,提出建立社会稳定度的指标。他们发放了大量问卷,通过问卷寻找一些维度,通过维度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表示这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度处于什么状态。 第三种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包括提高社会公平度、设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建设法治社会、实现人性关爱、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提高国民心理承受力、协调人际关系、掌握国民心态、公共信息透明。建立社会安全法机制,就是社会应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范围内提供一定的条件,让社会成员表达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诉求,这就是一个安全阀。 四、网络集群行为 在现实中有集群行为,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还有网络集群行为,就是大家在网上集体干事。网络群体行为有可能演变为现实性的行为,网民们都下线了,然后大家见面共同干事。所以现在国家在管理上很重视网络,像新疆的网络最近才全面恢复正常,说明网络对社会治安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纯粹是在虚拟世界的网络当中,则和现实性的网络不同。那么网络行为的特点以及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第一是网络议题的产生与发展。开始有人提出一个议题,伴随着网络讨论的不断深入,议题从最初事实层面上的探讨上升到了价值层面,表现出强烈的泛民族主义或泛政治化的倾向。 第二是信息在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下迅速传播。这些年来网络发展的速度很快,中国的网民数目大增。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人使用网络的数量超过很多国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对任何事件的阐述与评论都存在情绪性,网络甚至成为部分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网友情绪发泄的平台,从而使事实本身变得面目全非。比如每次出现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只要我们打开电脑,就会看到网民在网上骂得乱七八糟,这都是网民的一种发泄。但我们也不要认为,网络传播纯粹是非理性的,里面还是有一些理性的声音。 第三是信息持续的立体式传播。就是网络群体不是单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而是将传统与新兴的各种媒体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立体式传播,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如使用互联网、手机、电话等等作为传播手段。QQ群、MSN和BBS论坛社区等网络空间的回帖、转帖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时将各种信息再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一步传播,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的讨论中去。在暗示与感染机制的作用之下,群体成员相互模仿,网络群体犹如处在现实状态下集合的群体,每一个个体都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快形成群体意见。议题不断被强化,最后演变为一个实体行为。这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集群行为通常有三种结果: 一是自生自灭,随着群体情绪的激发释放,集群随之解散; 二是集群未能解决现实困境,进而转化为有组织、有明确目的、有一定结构的社会运动; 三是集群者与其抗争对象协商,通过改变现状或达成共识获得相互妥协。 最后说一句话,2008年的时候温总理讲到“多难兴邦”的问题,语重心长。现在中国进入一个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给管理部门带来很多的挑战,我们面临很多的难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这又是一个机遇,为大家大展身手、为民造福,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记住“多难兴邦”这几个字,为国家、为民族多做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
本文档为【乐国安:如何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