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

2017-09-24 9页 doc 38KB 1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 摘要 《西游记》这篇作品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唐僧的形象,孙悟空和猪八戒以及沙僧的形象似乎都有点脸谱化,但是唐僧的形象却显得极为复杂化,一方面是无情无义、自私可鄙的小人,另一方面却显得大家风范,谦谦君子。所以研究唐僧的形象应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能够简单的以脸谱化的形象来探析其人。本文通过分析唐僧的多元化的形象,并从人性善和恶的两面来立体分析唐僧的形象。然后再根据这些形象再分析唐僧形象的创作意图。从而为我们深刻解读唐僧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形象;形象本质 1 引言 西游记是我国四...
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
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 摘要 《西游记》这篇作品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唐僧的形象,孙悟空和猪八戒以及沙僧的形象似乎都有点脸谱化,但是唐僧的形象却显得极为复杂化,一方面是无情无义、自私可鄙的小人,另一方面却显得大家风范,谦谦君子。所以研究唐僧的形象应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能够简单的以脸谱化的形象来探析其人。本文通过分析唐僧的多元化的形象,并从人性善和恶的两面来立体分析唐僧的形象。然后再根据这些形象再分析唐僧形象的创作意图。从而为我们深刻解读唐僧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形象;形象本质 1 引言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最为出色的神魔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结构宏伟且用幻想的形式来反应社会矛盾的精品巨制。大闹天宫的整整用了七个回目,且从一开始就开始写孙悟空,进而在大闹天宫时,将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的非常完美。而从第八到十二回开始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以及唐僧出生的有关的故事,将取经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而从第十三回到一百回则是将取经的整个过程,虽然消灭的妖魔鬼怪层出不穷,但是却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唐僧形象:那就是一方面有着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人性恶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体现了强烈的忠君思想、才华横溢、甚至有点自负的人性善的一面。 西游记自从翻拍成电视剧之后,就成了电视台至今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至今为止都没有其他的电视剧能够打破这个记录,也正是如此很多人对西游记的故事非常熟悉,对于唐僧的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懦弱、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甚至还有点像女人一样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印象中,诚然这些都是唐僧的典型形象,但是如果我们精读西游记我们却能够发现唐僧也有其君子的一面,最起码在权势、美色甚至会牺牲生命的前提下也没有忘记最初的使命,相信这一点就算是孙悟空也不一定能够拥有这样的品质,唐僧之所以在那些神怪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连猪八戒都感叹道“老大不济事”,这更是说明了唐僧的懦弱无能,所以在西游记中,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唐僧,而这个唐僧不仅仅有着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形象,同时也有不辱使命、宠辱不惊,不贪念美色和权势的形象。 2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唐僧师徒显然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但是如果说整部戏出彩的部分,恐怕就是猪八戒和孙悟空了。但是唐僧作为取经的领导者,其重要性显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近年来有关西游记的研究著作中看到的有关唐僧的论述相对较少,就算是有,也基本上拿唐僧的懦弱无能、听信谗言、胆小如鼠或者优柔寡断等方面的研究,当然唐僧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西游记》中又随处可见,但是唐僧作为西天取经道路上的实际领导者竟然是如此的不堪,那显然也是毫无道理的,以观音菩萨的睿智,又怎么会选择一无是处的唐僧作为西天四人组的实际领导者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所以按照关系原则,无论这个人是否大奸大恶,都可以作为西天取经的领导者,甚至认为这样的安排本来就是作者的一种对世俗关系的嘲弄。但是从整个取经的过程来看,唐僧无疑是最为坚定的那一位,而孙悟空则是从不坚定到鉴定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猪八戒则是随时叛变的那一位,而沙僧则是随大流没有主见的那一位。所以说唐僧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显得丰富多彩,可以说将大善和大恶集于一身。 2.1唐僧的恶性形象分析 2.1.1胆小如鼠无智无能的形象 在《西游记》的取经章回内容里,每当师徒四人行走到穷山恶水之际,那长老一定会“大惊失色”进而“流下泪来”。在十五回唐僧的坐骑被鹰愁涧白龙吃掉之后就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个万水千山怎生得走,一边说着话,一边泪如雨落。当唐僧看到了青面獠牙的妖怪之后就说道“我命休矣”。当被妖怪捉住之后就立刻大喊“大王饶命”,完全没有男子汉气概,猪八戒还甚至向孙悟空报怨到“老大不济事,散伙吧”这样的感叹。甚至在第五十六回,孙悟空嫌自己的师傅走得慢,干脆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白龙马吃痛,立刻狂奔而去,让唐僧吓得心惊胆跳,而非常不巧,走到前面的唐僧竟然看到了强盗,吓得从马上掉了下来,因担心被大王打死,立刻向大王报说“大王饶命,大王饶命!”,并撒谎后面的几位徒弟有白银几百两,等他们赶上来将白银给予你们,这竟然已经成为为了保存自己的姓名出卖自己的徒弟的境地了。这不仅仅是胆小如鼠,甚至是无智无能了。 2.1.2无情无义自私可耻的形象 同样在五十六回在出卖了自己的徒弟后,果然这些强盗希望能够获得大财,于是等到了孙悟空赶了上来,但是孙悟空可不管是人还是妖怪,对于那种无恶不作的强盗显然是深恶痛绝的,于是就开始耍起了性子,将这些强盗都给打死了。唐僧在祷告中,几乎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孙悟空,而且还认为自己将这些强盗埋起来还有功,在祷告中也自吹自擂的一把。最后说道“我姓陈、他姓孙,各具一姓。冤有头债有主,到了阴曹地府切莫告我取经人”。这番祷告说完孙悟空当着师傅的面还埋怨道:“师傅您老人家也忒没情意”。这种将责任撇的一干二净还仅仅是无情无义的开始。而后面的自私可耻的形象估计都能够让人愤怒了。在第十八回唐僧在观音院中久等悟空不来就怀疑到,不知是悟空请菩萨没有来,还是自己犯了错就逃跑,如果这时候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密切的话,那么到了第二十回,唐僧埋怨孙悟空猪八戒相貌丑陋,引得自己都遭罪时,显然就体现了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 2.1.3是非不分听信谗言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唐僧人妖不分,对此显然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毕竟作为肉眼凡胎的唐僧人妖不分显然是理所当然的,要不然也就没有人和神魔之间的区别了。不过当唐僧看到了白骨精已经露出原型之后,却因为猪八戒的谗言,说孙悟空搞了一个障眼法,导致了打死了老人迅速成了一堆白骨,对此大凡有点见识的师傅也不会被这种拙劣的谗言所击溃,当孙悟空一再辩解之时,唐僧甚至都不给任何辩解的理由,就将孙悟空休了出去。不仅如此唐僧在同一个事情上竟然犯了两次,另一次就在第五十六回因为怪罪孙悟空打死了很多强盗,认为是伤了天地和气,并认为孙悟空凶恶太甚而将孙悟空赶走,后来引来了假悟空,最后还是真悟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杀了假猴王。如果不是观音菩萨狠狠的训诫了一下唐僧,估计唐僧还不愿意继续收留孙悟空。由此可见唐僧的糊涂。另外盘丝洞遇险,黄花观中毒,小雷音寺自投罗网无一不是否定了正确的意见,非得要化斋和扫塔拜寺。最后落个身陷囹圄。 在听信谗言上唐僧表现的尤为突出,甚至有时候显得都非常弱智。在三打白骨精时,猪八戒没少向唐僧进谗言,实际上孙悟空最后的离开和猪八戒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猪八戒去请孙悟空也算是吃了不少苦头,不过这时候唐僧也似乎看出了大徒弟和二徒弟之间的不对付,要不然第二次去找孙悟空要行李的就不是沙僧了。就是因为猪八戒进谗言次数非常多,已经让唐僧都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让沙僧却找孙悟空要行李。其中又一次孙悟空利用猪八戒贪财的性格,让猪八戒到水井中找宝贝,最后找了一个乌鸡国国王的尸体,最后还被孙悟空连哄带骗的将这个尸体背了回来。这让猪八戒非常的气恼,于是当师傅想要救活这个乌鸡国国王时,猪八戒就出个主意让唐僧念念紧箍咒,就能够将这个乌鸡国国王救活,没想到这个唐僧还真的就去念,不仅仅乌鸡国国王没有救活,关键还让这个孙悟空头痛的厉害,最后孙悟空没办法他去想办法救活这个乌鸡国国王。从这里已经不能够表明唐僧听信谗言,甚至已经有了一点弱智的倾向。 2.2唐僧善性的形象分析 2.2.1有着强烈的忠君思想 唐僧之所以选择不怕万险去到西方取经,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佛学水平,更不是为了普度众生。实际上是为了唐王朝的“江山永固”。其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受到君王的恩宠,所以在第十三回,唐僧的取经就并定义成了为“圣主皇图永固”。后来在历次被妖怪捉去之后,首先想到的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若过今天丧了性命,那不是让君王望眼欲穿,辜负那臣子了。还对樵夫说道“事君事亲,皆同一理。你为亲恩,我为君恩。”这种思想在西游记很多回目中都有所体现,忠君爱国的儒生情怀显露无疑。甚至某些时候唐僧给读者带来了懦弱无能的形象,从本质上一方面是由于唐僧对前途未卜以及崇山峻岭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未来的担忧,因为对于其自身来说死亡事体已经是很小的,但是却关系到君主交给的任务,这对于他来说是压在心头的最大的重担。所以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取经也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内涵,那就是唐僧为代表的忠君思想。正如唐僧在第八十五回对樵夫的那番话,而且是痛哭流涕的情形下说出来的,足以可见唐僧的真实内心:“樵夫啊,你死只是一身,无甚挂碍,我却死得不甚干净。”樵子问何故,他回答道:“我本是东土往西天取经去的,奉唐朝太宗皇帝御旨拜活佛,取真经,要超度那幽冥无主的孤魂。今若丧了性命,可不盼杀那君王,孤负那臣子?那枉死城中,无限的冤魂,却不大失所望,永世不得超生;一场功果,尽化作风尘,这却怎么得干净也?”这实际上就道出了唐僧在取经的道路上已经上升到一种对国家君王的责任,也说明了这个责任也让唐僧压得喘不过气来。 2.2.2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形象 取经之路上从一开始就已经定义成困难重重,九死一生,不仅仅有穷山恶水的阻挠,也有妖魔鬼怪的千奇百怪的陷阱,为了吃唐僧肉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唐僧在最初接受取经的使命时,就已经十分清楚“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但是出于对国家以及君主的效忠思想,还是义无返顾的选择了单枪匹马的进入到前途未卜的命运中,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死亡。所以在路上凡是有点风吹草动都会惊得一身冷汗,在这个环境下,自然常被恐惧和忧愁压得喘不过气来,常常以泪洗面,不过却从来没有打退堂鼓,还是坚持往西方行走。 当然行走在西方的路上,也不见得全部都是妖魔鬼怪,同样也有美丽的仙女愿意嫁给唐僧,甚至女儿国的国王还愿意下嫁给唐僧,将整个国家都交给唐僧。而在第二十三回,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为了考验唐僧师徒四人。特意变成母女四人,家财万贯,而且女儿各个貌若天仙,唐僧从一开始看见也觉得“好便似惊雷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作为一个肉眼凡胎的唐僧来说,竟然能够不忘本,而且被吴承恩认为是圣僧有德还无俗。而这显然也是孙悟空所佩服的地方,而在电视剧中的有关女儿国的剧情中,将这种女儿国和唐僧之间的爱情渲染的荡气回肠,但是从文本中,虽然我们也能够看到唐僧那种少许的心动,但是还是假意答应准备等女儿国国王签了通关文牒之后,再和徒弟们一道西去取经。后来在取经的路上还有很多女性妖怪要嫁给唐僧,但是无一例外都被一一回绝,从这点来看,都足以看出唐僧的君子形象。 吴承恩显然也是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虽然《西游记》一书中对于道家给予了激烈的批评,对于佛家却给予了一定的认可,不过对于儒家的思想却融入到唐僧的一言一行之中。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自强不息以及对人生气节的推崇,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从天地阴阳两面对君子的人格做了明确的规范。一个就是要求君子得有强健的个性,能够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另一要求君子有很深的道德修养,能够为了真理公义能够牺牲自己的物质财务,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是我国历代儒生所推崇的重要君子人格,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格特征。唐僧为了效忠国家以及君主顶住了自己对未知的恐惧,怀着九死一生的心态去求取真经。在经历诸多磨难之后丝毫不为所动,当猪八戒一个劲的要回高老庄时,唐僧可谓是身不死,心不死,只要活着就一定往西方求取真经,而且不受到权势、财富、美色的任何干扰,而这恰恰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形象。 2.2.3不乏儒雅才情 虽然在西游记里,取经路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唐僧的长吁短叹,暗自垂泪,甚至是泪流满面向大王求饶,丝毫没有一点男人汉骨气,但是只要离开这些险恶之地,只要有机会就会自然而然的流淌出儒雅才情来,比如在三十六回,唐僧半夜解手发现明月当空就将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离愁释放出来,还写了一首古风长篇,对此还将自己的三个徒弟从熟睡中叫起来一起共赏明月。在九十一回元宵节落脚在天竺国金平府慈云寺,当寺里的僧人邀请唐僧去赏灯时,立刻得到了唐僧的呼应,并将天竺国的人间繁华和男女情爱之事尽收眼底,作为一个得道高僧,本应将这些红尘繁华彻底断去,但是唐僧从骨子里还是没有彻底实现,因为骨子里同样有深入骨髓的浪漫情怀和儒雅风流。 唐僧不仅仅在佛经上的造诣很深,同时也有很高的才情。在取经之路上常常看到唐僧望月感怀,迎风流泪,对于大自然节气的变化要比普通人更加敏感,而这恰恰是诗人所特有的敏锐和多愁善感,及时在身处险境之时,只要有机会能够展现自己的才情,就不会随意的丢失,比如在六十四被树精抓到木仙庵之后,看到庵中的琉璃世界,竟然忘掉了自身所处的险境,竟然和树精们吟诗作对,附庸风雅起来。在第九十四会,在天竺国的御花园里看到有佳作,就立刻放下了戒备之心,于是就一门心思的去欣赏这篇佳作,国王还因此邀请唐僧和诗。唐僧对此概然应允,在一炷香的功夫就完成了和韵四首,无不彰显着自己的才情。也正是这一点,猪八戒不时的吹捧唐僧几句,往往会让唐僧大为受用,这也是唐僧喜欢猪八戒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有道高僧面对吹捧唐僧不仅仅不会不好意思,反而还有点沾沾自喜。到第九十九回,师徒取经东回看到陈家庄的塑像,当沙僧说师傅的塑像太过俊了点,对此唐僧却心安理得的却好却好。这显然是典型的名士风流。 佛门五条基本戒律之一就是不饮酒,但是唐僧在这个饮酒方面却显得相对灵活。而爱酒同样也是名士风流的重要因素,文人爱酒所有有了酒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体现着,唐僧在戒酒方面似乎没有体现出来,从一开始皇帝的敬酒就已经让唐僧破了戒,此后在去往西天的取经道路上,却多次饮酒,同时他也也对西梁女国国王说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在帮助凤仙郡求雨成功之后,唐僧也对饮酒好不避讳,在恭喜三个徒弟收徒的宴会中,唐僧同样不避讳饮酒,虽然文中都将酒当成了素酒,但是酒就是酒,哪有素酒荤酒之分呢。所以说唐僧的饮酒也凸显了儒家文化的内涵。 3 唐僧多元化的复杂形象的产生原因 西游记从本质上还是以唐僧为首的四人团队的西方之旅,因此领头人唐僧显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分工合作的角度来看,唐僧更多的体现了推动情节向下发展的灵魂人物,对此唐僧的人物性格就必须要多元化,这不仅仅是创作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需要。当然唐僧的性格之所以存在着这么多的争议,也和当时的创作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创作环境和创作需要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唐僧多元化形象产生的原因。 3.1创作环境引发的多元化性格特征 《西游记》和《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一样,都是经过说书人的不断丰富,最后经过作家的重新创作和润色而形成的伟大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苏轼就曾经写过有关西游记的故事,后来经过元代剧作家以及说书人的发展,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开始逐渐丰满起来。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吴承恩根据之前遗留下来的西游记的相关资料,开始了重新创作。由于吴承恩所处的年代当时社会相对腐败,皇帝昏庸,嘉靖和万历皇帝宠信宦官,特别是万历朝,竟然出现了二十年不上朝的皇上,所以宦官专权,东西两厂特务横行霸道,人民的生活极为困苦。而且这时候的皇帝特别迷恋道教,希望实现长生不老。比如嘉靖初年道士邵元节就因为求雨成功而获得皇帝的信任,后来官职竟然升到了一品大员礼部尚书,而才华横溢的吴承恩却由于家庭出身寒门,生活不得已,一生科考遭遇严重困境,在目睹了明代中期的黑暗社会之后让他对当时的社会的怪现象极为不满,甚至吴承恩还发出了“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感叹。真是如此在西游记中,出现了很多对道家鄙视的情节,很多妖怪作恶往往都是变成道士,比如乌鸡国中的假国王,银角大王也是变成道士来欺骗孙行者,使用移山大法将孙行者压倒山下。还有比丘国王甚至包括昏庸的玉帝。 《西游记》虽然写的是魔幻小说,但是却将魔幻和现实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幻中有趣再到幻中有实。神魔故事讲述的是人间现实,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从小说的故事出发再联系到当时的文化思潮,再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西游记》进行全面的解读。西游记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谐趣之中蕴含哲理,所以作家从创作的意图上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唐僧的形象来宣扬复杂的人性。作者从维护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从客观上显露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展现的自我价值以及对生活的追求,毕竟作者不可能脱离封建时代真的要去造反,虽然作者对孙悟空有着明显的喜爱,但是依然使用唐僧和如来佛这样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依然将孙悟空调教的服服帖帖,就足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的认可。不过作者的思想已经脱离了程朱理学的君君臣臣的藩篱,但是从骨子里还是透露出儒家的思想。 特别是当时宦官当道,很多知识分子对宦官的谄媚可以用恶心来形容,对此吴承恩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所以既然是知识分子的有效代表,从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这种小人的形象,所以一方面唐僧有了儒家风范,才华翩翩,但是另一方面遇到危险立刻就瘫软下来,到处求饶,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徒弟,这和当时的知识分子又存在着多么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唐僧的多元化的性格特征有的是佛学所赋予的唐僧的形象,当然作者所处环境同样对唐僧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宗教和外界的综合因素共同影响造成,所以他的性格中存在着二元性。所以形成了唐僧的复杂人物形象,世俗的影响和佛家的教育在唐僧的身上得以集中的体现。 3.2创作的需要多元化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的创作时间已经进入到我国古典小说相当发达的时代,被后世誉为《红楼梦》第二的《金瓶梅》同样诞生在那个时代。所以此时的小说家们更加注重对人物的多元化性格的描写,而不再仅仅是类似《三国演义》中的脸谱化的描写方式,人物的性格没有响应的波动。所以这个阶段的作家创作的小说自然就能够为创作出多元化的形象提供了创作技巧上的支持,同时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显现。 在历史上玄奘取经仅仅是其个人的行为,但是到了《西游记》这部书中就扩展到师徒四人,在这个背景下,原来有玄奘一人做的事情就需要转化成四个人来做,这就势必要将性格进行切分,而在切分之后,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人就必须要对不同的徒弟进行有效的串联起来,从总线索来看,唐僧一开始就要负责被逮住,然后徒弟救他的角色,如果将唐僧塑造成一个勇谋兼备的男子汉,显然几个徒弟的重要性就要被削弱,而且也不符合人和神魔之间天然的差距。但是唐僧作为吴承恩表达对封建社会的认可,对知识分子身上某些闪光品质的推崇,自然在写他懦弱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个人一些难能可贵的品德,而这些品德从本质上还是遵循了忠君的思想,也就是大多数封建知识分子的核心思想,而且对自己的才华往往也自负的紧。这也是为什么唐僧受到别人的赞美之词时往往很受用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创作的需求来看,从一开始吴承恩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思,再加上玄奘历史上的重要功绩以及其绝世的佛学水平再经过作者的润色修饰,因此将唐僧的形象渐渐丰满,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唐僧这个形象是一个渐渐丰满的过程,而且完全和历史上的玄奘有着明显的割裂,实际上唐僧在吴承恩的笔下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形象,这个形象有着自身的喜怒哀乐,虽然有着性格的阴暗面,同样也有着吴承恩所遵循的封建知识分子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忠君。当然除了这个忠君思想之外,吴承恩对于不为权势所诱惑或者威胁,不为美色所迷惑的君子品格也非常的推崇,在取经路上,唐僧遭受的磨难虽然很惨烈,但是相对于诱惑来说也着实让人心动,甚至连孙悟空都劝说做女儿国国王,做天竺国驸马,但是唐僧虽然也有过心神摇晃,但是最终都抵御了这样的诱惑,这不得不说是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再现。 4 总而言之,唐僧即是佛的化身,有着终于封建制度,封建皇权的本质,同时也是拥有人类很多阴暗面的一种角色,自私自利,懦弱无能。所以从唐僧的多面性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了解到明代中后期的知识分子的很多性格特征,一方面推崇高大全的君子品格,忠君爱国思想,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们,谋取自身的利益。唐僧在《西游记》这个作品中俨然是将神怪和人类紧密结合的关键性人物,充分分析挖掘唐僧的精神世界,以及其个人形象,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游记》以及精读细读《西游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通过分析唐僧优良品质的一面以及人性恶的一面显然让我们知道了唐僧的形象并不仅仅局限在懦弱无能,胆小怕事以及自私自利等人性恶的一面,而是一个将善恶融为一身的复杂性格,只有从这方面加以解读唐僧,才能够有效提升我们对唐僧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国玉.  唐僧人物形象再分析[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5(S2) [2]张东年.  《西游记》典型人物分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12) [3]张国风.  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系列之——《西游记》:惩恶扬善乃真经(下)[J]. 中华儿女(青联版). 2009(06) [4]潘知常.  从“玄奘”到“唐僧”:对文化圣徒的美学颠覆[J].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1) [5]余冠军.  从孙悟空的角色扮演解析《西游记》之悲剧色彩[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谢丹.  《西游记》中的海属地方特色浅探[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7]李洪甫.  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与连云港花果山[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8]王明莉,杨敬民.  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西游记》的情节处理[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9]徐大军著.元杂剧与小说关系研究[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10](明)吴承恩著.西游记[M].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11]萨孟武著.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2]陈光卫.  论《西游记》的八十一难[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13]王卓.  文化的西游[D]. 苏州大学 2011 [14]夏丽娜.  简论猪八戒的喜剧性格[D]. 河北大学 2009 [15]张彦红.  《西游记》韵文叙事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16]李志梅.  《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J]. 运城学院学报. 2003(02) [17]张蕊青.  明代中叶“心学”思潮与《西游记》[J].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1) [18]兰拉成.  《西游记》取经故事文体与叙事结构分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19]王瑞平.  《西游记》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与思维创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20]孟斌斌.  《西游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以精怪形象为中心[J]. 文艺评论. 2013(12) [21]陈晓曦.  试论《西游记》中理想家园的风险与疏离[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7)
/
本文档为【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