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2017-09-15 50页 doc 115KB 3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篇一 : 黄姓:黄姓-姓氏用字,黄姓-姓氏渊源 黄姓是现今中国第七大姓、台湾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黄姓便是第八大姓。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中国总黄姓人口的约19%,是广东和香港第三大姓。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在潢川保留有曾经强大一时的黄国故城,每年仍有许多海内外各地各界黄氏同胞前来祭拜。 黄姓 黄姓_黄姓 -姓氏用字 ,]黄姓是现今中国第7大姓、台湾第3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 篇一 : 黄姓:黄姓-姓氏用字,黄姓-姓氏渊源 黄姓是现今中国第七大姓、台湾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黄姓便是第八大姓。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中国总黄姓人口的约19%,是广东和香港第三大姓。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在潢川保留有曾经强大一时的黄国故城,每年仍有许多海内外各地各界黄氏同胞前来祭拜。 黄姓 黄姓_黄姓 -姓氏用字 ,]黄姓是现今中国第7大姓、台湾第3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黄姓便是第8大姓。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中国总黄姓人口的约19%,是广东和香港第3大姓。 黄姓 黄姓_黄姓 -姓氏渊源 少昊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 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1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的时候,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八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_黄姓 -黄姓源腾 黄氏族谱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 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1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 金墩黄虞稷编纂的《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 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1种雌性的鸟,叫做皇。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2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中原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官晋安郡守居于福州 黄巷,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知运子黄元方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的时候,福州候官晋安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7大姓氏、台湾岛第3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上指出,黄姓是全球华人10大姓之一。 黄姓_黄姓 -一、黄姓概况 二、黄姓源腾 三、黄国历史 四、黄氏精神 五、黄氏史料1、出自嬴姓。 2、出自金天氏之后。 黄姓 3、已国为姓、 4、出自他姓改姓。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黄姓_黄姓 -二、黄姓源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1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 少昊 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 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1种雌性的鸟,叫做皇。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2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 黄氏族谱 《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 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中原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官晋安郡守居于福州黄巷,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知运子黄元方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的时候,福州候官晋安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_黄姓 -三、黄国历史 黄国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这时楚国方兴,在 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国。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吞并黄国,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黄国开国国君大廉字太康约延续繁衍50代子民。黄国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 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米,基宽,.,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国所灭,黄国遗民们又从春秋战国迄今经过,,,,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黄国都城故址的1个小山岗上有1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从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袭相传1500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 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1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误导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才是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黄姓_黄姓 -四、黄氏精神 纵观黄氏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根据史学家的考证,黄族的发祥地在今辽河上源之一的黄水一带,后改称潢水,辗转延徙,历经河北、山东,最后定居中原,由1个崇拜 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发展成以金凤凰为标志,地位次于凤鸟氏族的农牧凤鸟氏族。在上古恶劣的艰难环境和不断与各族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1个既善治水,又精制玉器,崇拜黄色的黄族。在这种社会大变迁中,许多氏族被淘汰了,只有那富有积极开拓精神的氏族,才能适应新环境,生存发展起来,建立黄国,历夏、商、星期三代二千余年。 从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袭相传1500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的春秋末年,黄国被楚国吞并以后,遗族的留居故土,艰苦坚守着残破的家园,继续生存下来;有的流落四方,战胜重重困难,从头重创家业。历亡国之痛后,到了战国,在开拓进取中,以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黄族又兴起了,留下大批黄名的“黄陂、黄冈、黄安、黄梅、黄墩和黄浦江”等等,黄族聚居过的地方。 西晋末年,史称“五胡乱华”的时代,北方几个游牧民族侵扰北方各地,中原好多氏族纷纷向东南迁徙,“八姓衣冠入闽,黄姓为首。”我族福州晋安黄氏的富有的开拓精神,鼓舞着一批一批的黄姓成员向东南未开发的地区进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黄姓在开发闽粤的过程中,自身不断壮大,成为当地的大姓。明清的时候,黄氏的子孙又大批东渡台湾,打退荷兰殖民者,建设宝岛,成为台湾的第3大姓。 唐朝到后唐时期,以晋代福建入始祖黄元方为代表的江夏晋安莆阳黄氏,相继在中华黄姓科举史上夺魁的武状元、节度巡官黄仁泽和文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福建莆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武魁星交映相辉的江夏黄氏东南望族。而后唐末期的福建邵武峭山公送子奔腾的壮举,更是黄氏开拓精神最典型和最完善的体现。他的21个儿子, 除留3个祖妈的长子侍奉外,其余18个分赴各地开基创业。他郑重告诫:“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又说:“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激励着黄氏子孙拓荒开垦,不断的在各处开枝散叶。 激励黄氏子孙的开拓精神,归结起来是:远大的眼光,既不安于现状,又处变不惊,能居安而思危,识否极则泰来;志在四方,不恋故土,积极向外发展的开拓精神;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并创造新环境;强烈的自信心和战胜自然的精神,勇于积极创业。福建莆阳黄氏祖训:“骏马登程出莆阳,任从黄巷立纲常。旅居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黄岸公,晨昏当荐江夏香。但愿苍天多保佑,庇吾子孙永炽昌”。 黄姓_黄姓 -五、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叫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已国为姓、 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 ?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字,因苗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 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黄姓_黄姓 -六、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他的十 三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的时候,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 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配邱;子三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唐末谏议大夫黄峻,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之浦阳。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做官,后来升为金陵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客家黄氏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 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4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 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福州金墩黄府廿五世孙省长黄小晶。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 们进入东浦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10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嫁给渤泥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 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7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都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七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黄姓_黄姓 -七、黄氏名人 1、黄歇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卒年寿八十有三。 2、黄霸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福州侯官仓山下林人,黄璞五 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黄仁泽,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据史记载:黄璞第五儿子,唐朝乾宁乙卯武状元,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事迹载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华居仓山,慕风徙翁潭前黄。王鸿鹏等主编《中国历代武状元》有载。 7、黄中庸《红楼梦》4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府西巷黄太常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 8、黄庭坚人。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卒于上海。 11、黄绍竑字季宽,广西容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桂系三巨头 之一。曾任民国政府三省主席。 12、黄现璠,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民族学的第1个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13、黄浩明 现任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定代表人。 14、黄家驹 广东台山人,中国原创音乐的奠基人、香港乐坛的摇滚先驱者。中国杰出的音乐创作家、作曲家、作词家、爱国主义者、团队领导者。 15、黄华 同名同姓人物: 一,中国外交家。河北磁县人。燕京大学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北平学联党团书记,陕北苏区红军总部翻译。 二: ,政和县人,元初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 16、黄圣依,出生于上海,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4年在周星驰编、导、演的影片《功夫》中出演女主角而一炮走红。 17、黄昆,国际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18、黄进,湖北利川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获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国际私法专业博士。19、黄苗子广东省中山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著名书法家、作家。 20.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21.黄富荣,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五邑地区网络红人,湾岸达人。第一届PC版GPX全国大赛亚军。逮属99golden创作伙伴,因制作出“向江门出发”视频一炮而红。当时成为城中话题,南方日报,江门日报,广州日报,江门电视台都有相关的报道。在网 络和制作中常用名嘉贺,江门地区视频鼻祖之一。嘉贺,陈乃星,Sammy人称99golden三巨头或江门播客三杰 。22.黄菊,男,汉族,1938年9月生,浙江嘉善人,196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5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23..黄立行1975年9月21日,,华裔美国人,台湾歌手,音乐创作人,以《黑的意念》获得2005年第16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曾是L.A.Boyz团体的一员。 24.黄福荣 生于1964年7月6日,。于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为表彰黄福荣为地震灾区的救援义举以及所做的慈善工作,香港特区政府追授黄福荣金英勇勋章,本可成为安息在景仰园的第1个人,但家人婉拒,指他做善事并非为求荣誉,将与其父一同安葬柴湾坟场,与父相依,入土为安。 25.黄光裕创业22年,铺就零售网络。2008年11月19日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2009年4月有消息称,因经济问题接受调查的国美电器前主席、中国前首富黄光裕因不堪压力,在北京的看守所内自杀,幸被警员及时发现,后康复。2010年5月18日,黄光裕案一审判决,法院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 编辑本段山谷堂: 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 外郎。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在今江西宜春袁州大部分,黄姓属于山谷堂: 编辑本段九、黄姓祠联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黄香孝行故事 江夏世家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教化第一; 孝友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武帝时未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时为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方治民吏,皆霸为首。为政对外宽和,对内严明,后世将他和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 飘飘意气; 汪汪澄波。 ——佚名撰黄姓宗 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被当时名士荀淑誉为颜回。年十四,与友人语移日不能去。大臣陈蕃、周举尝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荫,复存于心。”郭泰少游汝南,称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曾举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氏郡望为江夏郡。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因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泽; 淮阳名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 江夏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下联典指东汉?黄香。 颍川德政; 江夏贤声。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颍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事典。 南邦相业; 东观书馨。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君黄歇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汪洋叔度; 孝友庭坚。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黄宪,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江夏源北国; 万石肇南雄。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从福建莆田迁入南雄始祖黄岸公子黄典居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黄峭山 赤日远衔葵影; 薰风浓带荷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宋代奎章学士; 中华开国元勋。 ——佚名民国时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名流惊世诗书士; 技艺超人纺织娘。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 人,又号涪翁。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人。咏诗句春归何处; 题菊花秋艳几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曹州冤句人。率百万众,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长安被围后撤季,后不屈自杀。他曾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江夏金墩黄氏祖祠联 金墩入阁两相国; 黄府进士三尚书。 安平潘湖金墩源, 沙堤钟山清江流。 凤翔叔琳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法司宗伯,宰辅安邦。 金墩大方公介父子同登龙榜 ; 玉塘双牌焘勋兄弟齐身凤池 。金章观钺文武登贤书齐鼎元 ; 墩里尚宾长白跃龙榜共蝉联。 金墩积善堂枢介云吉德维方胜; 武林扬雪台机阁飞智绍绳尚朴 。 ——台湾清末4大翰林之一进士章京黄彦鸿撰 台湾军城黄氏祖祠联 三山榴花祖筑万卷楼倡闽道学, 四德兼全裔建千顷堂昭国史书。 闽祠屹铜海巩溪仪彩凤; 台堂立东山军城起文龙。 兴化诗书礼乐宋洋泽; 军城金堂玉马定朴声。 江夏流芳千秋冠裳承雨露; 巩溪分派万代俎豆肃春秋。 山牌时宜三士教授潭州守 ; 杜塘大器五经博士孝子家 。 军城中庸能诵古芬渊源江夏 ; 金墩黄府勉承先绩衣被颍川 。 一门枢相祖舜昭北斗耀景陟; 两状大魁定朴晖南宋映巩溪。 军城四代联登继祖德千秋世泽 ; 中庸五子科第承宗功万载伟业 。 祖编修孙学士一堂翰苑 ; 唐忠臣宋孝子万古纲常 。 ——台湾清末4大翰林之一进士章京黄彦鸿撰 欢承渌渌咸康俗; 忙 咏田园鲁直诗。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黄庭坚事典。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斫蛇龙。 ——黄庭坚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庭坚诗句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与郑板桥友谊甚深。字学怀素,善草书。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万象函归方丈室; 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冯骥才著《阴阳八卦》第八回《黄家后门联》语。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作黄姓《七律?认宗》诗之颈联。诗的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绵绵世泽留孙子; 赫赫家声继汉唐。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即“内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高阳即颛顼。西晋伦常南粤士;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 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 编辑本段十、黄姓世系 第1世 :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 第2世 炎 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 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12姓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 第3世 昌 意——黄帝次子;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 第4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二十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 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 称 公——高阳十六子;子一 第6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子二 第7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 第8世 陆 终——吴回之子;配鬼方氏;子六 第9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 第10世 女 修——季连之子;子一 第11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 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称“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叫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子一 第12世 伯 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赢姓,成为赢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 第13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2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编辑本段十一、黄姓政权 战国时黄国: 以下是战国时黄国君主列表 开国君主:惠连 称号 姓名 黄熙候 嬴石 黄惠候 嬴宜 黄文候 嬴孟 黄穆候 嬴企生 黄姓_黄姓 -各支始祖 黄 香:字次强,汉建初中拜郎中,累任尚书,妻魏郡太守李氏,一子,葬江夏这陆源口,今安府云梦县城北十里大路西首,墓田二十一亩。是为五桂堂黄氏始祖。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庆历五年乙酉六月十二日卯时生,宋治平丁未进士,元佑茂辰翰林院任吏部员外郞,实录院检讨官国史 馆纂修龙图阁学士。建中靖国五年乙酉九月十三日卯时卒于宜州寓,寿六十一岁,大观己丑十一月归葬分宁县双井万子坪首北趾南墓志华表碑铭,德佑乙亥覆议予谥文节公。元配:孙氏,庆历二年壬午九月初三日卯时生,封南溪县君,赠封夫人。嘉佑六年辛丑三月初四日未时年20岁夫妇合冢同向。子一:相。次配:谢氏,庆历元年辛巳正月初二日丑时生。封介休县太君,治平三年丙午丙午九月十二日卯时卒,年二十六岁,祔葬姑冢。湖南湘阴江夏堂黄氏始祖。 黄 积:自江夏始迁新安歙南,字符集,生西晋泰始庚寅建兴,初入仕任主簿督邮,次任考功员外郎寻禣祭酒,大兴三年升新安太守七年任,卒蔡郡南姚家墩,陶公瞻为撰墓碑文,娶贵溪渭南村张氏,处厥后以始名池为黄墩。子一:寻。后其子孙散居新安各邑。是为黄墩派居安黄氏始祖。 黄世雄:字朝与,配骆氏。子一应科。是为南海学正黄氏始祖。 黄继春:明时自黄浦江东高桥里迁嘉定合浦门外练祁塘。是为练西黄氏始祖。黄南陵:讳定始,封于黄食邑于黄,遂以黄为姓。兄弟三人公居二。妣李氏。生子三:黄嘉,黄台,黄袁。是为江西兴国江夏黄氏始祖。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2月15日。原籍江夏安陆。唐玄宗天宝丙戌年,黄 孟偻以七十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僯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氏,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黄 高:字中衍,高太戊微为车,正伊嘉其贤,以孙女妻子。元配:伊氏,生子,黄旺。是为江夏堂黄氏始祖。黄伯益、黄茂五、黄茂四:伯益公系出羸姓,历事唐虞夏三朝,至二派大廉公受封,存有黄之地后途以黄为姓,此受氏之始也。自益祖以下传至茂五二公只系嫡派盖推其祖之所自出云。伯益一名柏翳,又名太费。事尧舜二帝,相禹启功动繁盛难以悉载史传昭然。生子大廉一,荷四子,篁墩。生子一:慈溪。二,唐长子,曲阳。生子一:遂昌。三,仪长子,尚文,字焕章,取闵氏,生子三:添爵;添明;添物。茂五二公原籍吴西南昌府丰城县,世居允江迨前.明洪武二年乃迁湖南长沙府湘潭县卜黄龙巷居焉立业花桥石湖等处,即今上五都是也.越后子孙繁衍合建祠宇于潭之奎头市置祭田修谱牒以明水源木本之义。其各房有分迁长善宁邑以及远徙者,谱之标题皆称为中湘黄氏云。 一,迁南始祖:黄茂四,字尊伍,号花桥。元至元二年丙子八月十八日辰时生,明永乐十二年甲午九月初三日申时没,葬上五都小五甲 石湖狮形山午子山午向,有碑墓图记传畧。清光绪三年丁丑被杨份冐占狮形山内七派祖政廉李氏为伊祖案卷附刊五修谱未。子一,女一。元配:熊之女。元至正九年已丑四月十八日寅时生,明建文三年辛己九月初三日申时没,葬上五都小五甲石湖狮形山午向,有碑墓图传。案同。生添鹤;女归颜。继配:孙,之女。元至正十五年乙未七月二十一日申时生,明洪熙元年乙己十一月十五日戌时没,葬上五都九甲青山琥形山?一八冢第二棺巽山干向兼辰戌有碑墓图记其禁址载。清咸丰八年续买崔戴二姓地契。 二,迁南始祖:黄茂五,元至正甲午科贡士,字并三号石湖,元至元四年茂寅十月初四日未时生,明永乐十年壬辰十一月十六日申时没。葬上五都小五甲古湖狮形山子山午向与兄共冢,有碑墓图传。清光绪三年丁丑被杨份冐占狮形山内七派祖政廉李氏为伊祖案卷附刊五修谱未。元配:殷之女,元至正元年辛己十二月二十五日酉时生,明洪武十七年甲子七月初二日辰时没。葬上五都小五甲石湖狮形山子山午向有碑墓图传案同。生子二:添佑;添圆。继配:戴之女,元至正十年庚寅五月二十八日戌时生,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七月二十五日子时没。葬上五者小五甲石湖狮形山与殷氏共冢,居右同向有碑墓图记。是为湖南中湘教睦堂黄氏始祖。黄保义、黄应麟、黄应龙:翰公次子黄保义,名省和,唐贞元十二年丙子生为崇德县令,大中二年茂辰因乱徙婺州金华。子一:荣。元配:唐氏,世谱作王氏没与夫合葬金华山石室之东。至中长子:黄应麒,字廷瑞岁进士,明永乐十二年 甲午正月二十八巳时生,立业宁乡四都泉塘坪,寿六十一,成化十一年乙未七月十八申时没,葬宁乡四都八区小冲口龟形山第二层左起第一甲山庚向。元配:冯氏,明永乐十年壬辰十月十九未时生,宣德六年辛亥九月 九辰时没,葬宁乡四都八区泉塘湾祖屋后恩能山左旁甲山庚向。子一:福。女二。继配:周氏,明永乐十二年甲午十月十一酉时生,寿六十,成化八年壬辰三月十四卯时没,葬宁乡都八区祖屋后恩能山左旁甲山庚向。生祒;淮。女一适罗元善。至中次子:应麟,字祥开,邑庠生,立业益阳。至中三子:应龙,字潜善,邑庠生,立业龙阳。是为湖南宁乡泉塘黄氏始祖。黄鼎初:系吴西临江府新喻县平交乡双井土地生长宣德五年庚戌偕弟鼎诚始迁楚南之星汝滨阳之武潭乡上石门转迁下湘思,生于永乐二年甲申十一月初二辰时,殁壬午二月二十一午时,葬下湘思大屋场后双龙八首已崇山峻岭亥向兼壬丙三分。元配:李氏,系长桥冲生长生永乐八年庚寅五月初三戌时,殁于成化十四年茂戌八月初九寅时,葬下湘思蛇形卯山酉向乙辛三分。生子:宽宇;宽道;宽通;宽刚。是为湖南资阳黄氏始祖。黄万二:讳万河,字时通,号鹤山,由竹墩始迁竹桥,配慈溪林氏伯七福,妣子八,旧谱冢墓志万一府君墓一在泉水一在竹桥西北原又案总系始福墓在大白宁之北原近子泉水又得?州公墓以泉水,墓以泉水?监州公当是定论,今姑两说并存浙江余姚。是为浙江余姚竹桥黄氏始祖。 黄文宇:世居福建省福州府候官系黄半街考湖南,黄氏世谱系出任公房裔,明光禄大夫万厯元年癸酉三月十七午时,生享寿60岁崇帧 四年辛未二月十三未,时没葬福州府候官县黄半街,有图。其妻陈氏,福建永春州人氏,明诰封恭人尤厯二年,甲戌二月十二未时生享寿60岁,崇贞五年壬申十月十二子时没葬福州府侯官县黄牛街,有图。生子一:黄豹。是为福建福州黄氏始祖。 黄辛五:字文聪,明国学生,因你均业世居江右业城允江钓鱼台,明初鼎定起,仕明厯官湖南从解组归,辛五公遂籍湖南居善化暮云司与马洲,等处开族焉,公葬善邑八都暮云铺上朱塘山干山异山有碑契约。其妻刘氏,生没失纪,葬夫填侧干山异有碑,有子一:仕凤。黄宗超:讳字行次,阙世长乐人居沙堤村子基初公元初始祖迁闽县遂为闽县人。黄膺唐末自州固始兄敦隋懿王入居闽清都。迁居闽候东街这清泰坊灵,配林氏,生一子:君华。生卒甲子阙元初,海边蕃庶番舶互市,常岁往来,用海商致饶富,豁达无吝,积而能散,后溺死于海,葬木主衣冠于闽候孝义里凤山之阳,林氏合葬焉,子山午向。是为福建黄氏始祖。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五子:羽衣、黄裘、黄表、黄裹、黄衰、黄兄弟五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景升:配武氏,葬城东文昌阁下,四子相传,自益都县行村迁居即墨东关。是为山东即墨黄氏始祖。 黄 隐:陆终公之后,配裔女,生男高。黄开国、黄中书:迁义与国山西溪为宜中邑,黄氏第一世祖,邦重公长子达鲸,字时化,自幼竒傽,倜才兼文武,唐元宗开元二十六年敕授邑阳镇守,宽严并济,单民德之,后知禄山将乱,遂叶官卜居义与郡,奉京乡离墨,山西郎,今之上干里广德二年,乱民胡荣,施大章等聚众万馀,扰掠建康等处,官兵莫能乐,遂与义兵战于天长,三战于润州,破灭之,以功封远将军,旋封英勇将军,宜与郡开国男,兼知计与事,是年冬十一月卒葬于国山新居,墓在小龙山,配钱氏合墓,子一:武。刘宋第一世黄中书,讳辅,字公轼,相传为春申君二十五世孙,世居福建莆田县定心乡安乐里,慷慨仗义,以诗文名世,永初三年应,安抚山东,大抒夙抱军民,两受其利又,优礼儒士,昌明道学,元嘉元年捐俸建立乐育亭,于宣圣祠侧为讲学之所,政声大振,厯官司空,陕州剌史,录尚书事,泰始五年以中者,今致仕,永明七年卒于山东之迎辉楼,寿九十七,墓在汉山,配候官陈氏,宣教郎洪州司录陈灜女,子六:桢、杲、札、枞。是为山西黄氏始祖。黄 偕:本姬姓,文五之后,举公支子,食采于潘,其后子孙以邑为氏,故为潘氏始祖。 黄 二:讳失传,妣闫氏,原籍直棣长州也,与胞兄大公同迁于黄,居无何大公怀土旋归,遂于黄谋千年,创基业永建,乃家积德修行,寿臻耄耋。今虽歴世久远,而族人之支泒繁盛,馀庆绵延,皆其埀祫之深佑启之厚,云葬枣儿市西奎,茔地东长16步五寸,西长16步五寸,北可8步二寸五分,南可8步二寸五分,墓前立石碑书王氏始祖, 墓石桌一,石香炉一,望柱二,四隅立石为界。黄大昌:字明显,生于洪武庚戌年二月初六日,顺天府固安禄园舍村人也,明永乐二年甲申岁赐常德卫左部厅,从戎阵亡,增封武将军,殁葬失考。配金氏,生于洪武壬子十月十一日,殁于正统丙寅十月十八日,葬花家巷今名金婆山有碑,生二子,长德忠住严定河花家巷,次德信住青泥湖回面岗后世两房各存谱内。是为江苏南京黄氏始祖。 黄 岸:字宗极,唐进士,官秘书监玄宗官桂州剌史陈十要于明皇亲没,庐墓三年终年八十二进秩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谥忠义其先光州固始人,天宝未自侯宫入莆居延寿里黄巷为莆始迁之祖,娶赵氏,封开国夫人,继娶邱氏,封吉国夫人,合葬延福院后,西灵原山北,即今国欢弄西,坐卯向,面朝九华山案外生峰,穴下有田四,水归堂形如玉带,穴形太极图,与黄岗祖祖祠对面,生子:谣。按史桂州即今黄广西省会桂林府也。是为莆阳拱溪黄氏始祖。黄 应:字世铭,由河南光州固始仳兄敦公避乱随忠懿王入闽。是为福建黄氏一世祖。 黄 鼎:字器之,行六,唐誎议大夫,河南光州固始宗,上元间避乱,徙江西之信州,未几转徙入闽,居浦之溪东,终七月十六日,夫人庄氏合葬画锦潭头郎,今之承康里溪东桥头,土名暇蟆坞山。生子一:锡。考旧谱历年图,始祖生唐渊元二年甲寅,公寿七十三岁,按图推之,应卒于贞元二年丙寅,兹行傅祖书终于七月十六日者后旧谱也。是为西溪黄氏一世祖。 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是为金华黄氏始祖。 黄姓_黄姓 -家族民居 黄氏家族民居位于中尧南路东三里88号,始建于清康熙十年,现存建筑规模为清代中期黄氏家族第五、六代所建。整个建筑群临江而建,座北向南,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由正厅、厨房、居室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33栋组合而成,分5列8排布置,总占地面积3436平方米。该民居是我市目前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又具有南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大门上、屋檐下的壁画及部分雕塑栩栩如生,室内还保存一些旧式家具、木制磋炮机、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具。该民居是研究南宁市民族、民俗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2001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姓_黄姓 -中华黄氏在海内外分布: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4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朝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氏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氏之人台者,便渊源不断,到了清朝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氏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据清光绪年间的《临海黄氏家谱》记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氏,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黄祜子遇公派下1世状元尚书黄由字子由又字居正号盘野居士、晚号荃翁--2世源深--3世国泰--4世文饶--5世祥凤--6世休岩--7世达吉--8世元甫--9世汝定--10世受祖--11世秀兴--12世太伦--13世绍宗--14世斌--15世廷玑--16世镐--17世士俊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及详其居址,则棋罗于涵头街者,迁其的派也。 ?.移居海外的黄氏: 东南部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黄氏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氏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氏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氏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氏。越南人中的黄氏,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氏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氏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氏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公元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三千余众、战船五十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氏已繁衍成为越南10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二百余个姓氏中,黄氏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氏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氏现有三十余万人,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 泰国黄氏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氏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嫁给渤泥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二十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朝开始,迁徙南洋的黄氏大增。公元十九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氏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公元1893,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十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氏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7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氏人口已发展到了五万余人。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氏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氏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氏华侨都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 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氏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氏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公元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氏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的宁阳会馆中,黄氏人数在二十六姓中排名第一;在公元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氏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氏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黄姓_黄姓 -郡望堂号 江夏黄氏1.郡望: 江陵郡: 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江夏郡: 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 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会稽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移治到山阴县。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零陵郡: 零陵、永州是2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 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3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12个公社和9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巴东郡: 三国时期蜀汉国置郡,为黄权之后所建。唐朝初年废黜。 西 郡: 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期废黜。 晋安郡: 亦称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隋朝初年即被废黜,一说是在宋朝初年被废黜。 洛阳郡: 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洛阳市、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1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 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 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1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 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7个城市区。 文安黄氏江夏堂濮阳郡: 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的时候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的时候,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东阳郡: 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 以郡在瀫水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乌伤、永康、吴宁、丰安、太末、新安、定阳、平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松阳郡: 亦称缙云郡。汉朝时期属回浦县地,东汉朝建安四年己卯拆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又拆松阳县地置括苍县,以其地有括苍山而得名,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东南部遂昌县一带。 2.堂号: 宽和堂: 汉朝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 后汉黄香,小时死了妈妈,他对爸爸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爸爸 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爸爸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炽昌堂: 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黄姓_黄姓 -家谱文献 黄氏家谱黄氏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着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王朝时期,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商、周时期,黄国已是1个独立的小邦,作为1个国家,已有专门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氏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氏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氏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和《新唐书》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朝,随着黄氏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氏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期, 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氏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二十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八十幅。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八十一人之多。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三十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四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四是《渠阳黄氏世谱》十八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黄姓_黄姓 -字辈排行 春申君黄歇黄歇:,名歇;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黄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 说服秦昭王退兵。楚顷襄王病重,黄歇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黄歇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当时楚考烈王无子,黄歇以此为忧。后来,黄歇娶赵人李园之妹,待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黄歇。楚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了黄歇及其全家。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著名二十四孝之13,汉朝大臣。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他酷夏时为爸爸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爸爸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所著《贼》、《笺》、《奏》、《书》、《令》凡五篇,今有《九宫赋》、《天子冠颂》遗世。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逝世史。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终年四十八岁,天下号曰“征君”。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终年七十九岁,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黄琬:,字子琰。著名东汉末期大臣。 黄盖:,字公覆,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零陵郡泉陵人。著名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郡守、偏将军。 黄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三国时期著名蜀汉将领、五虎上将之一。 黄忠早年先在荆州牧刘表部下任中郎将,与刘表侄儿刘磐共守长沙的攸县。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 汉建安十八年黄忠由葭萌受命回军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常冲锋陷阵,身先士逝世,其勇毅名列全军之首,为刘备攻占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益州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讨虏将军。 汉建安二十三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陷阵勇毅,老当益壮,奋力迎战魏将夏侯渊等。夏侯渊的部众很精锐,黄忠每次都是冲锋在前,鼓励并率领着士兵们,全军金鼓震天,欢呼呐喊声撼动山谷,终于在翌年夺得了战略要地定军山。由于战功卓著声名大振而晋升为征西将军。 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第二年黄忠去世,追谥刚侯。 黄公度:,字师宪;绍兴人。著名南宋初学者。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著名汉朝谋臣。 黄 泓:,字始长;魏郡斥丘人。著名晋朝大臣。 黄 回:,竟陵郡人。著名宋朝大臣。 黄法抃:,字仲昭;巴山新建人。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黄公绍:,字直翁;昭武人。著名宋元间音韵训诂学家。宋咸淳进士,入元不仕。约元至元二十九年前撰成《古今韵会》,为字书 训诂之集大成著作。其书以《说文》为本,并广泛参考了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同时人熊忠以其徴引浩繁,使用不便,另编有《古今韵会举要》传世。 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著名二十四孝之24,宋朝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是宋朝4大书法家之一。他虽身居高位,侍奉妈妈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妈妈洗涤溺器,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 黄道婆:,松江府乌泥泾人。元朝棉纺织革新家,又叫黄婆。 元元贞年间,她在崖州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当地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回归故里后,将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与发明,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提高了纺纱效率。 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被后人成为“纺织之祖”。 元至元三年为她立祠院。1957年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黄 皓:,蜀汉后主刘禅所宠幸的宦官,董允逝世后任中常侍、奉车都尉,弄权乱政。蜀国灭亡时以重金厚赂邓艾左右,得以免死。 黄 苾:,东晋人,黄香第十代孙。 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明洪武年间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建议削夺诸藩王权。明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举兵政变,师名“靖难”, 指责黄子澄、齐泰为奸臣。建文四年朱棣率军渡江攻破京师,黄子澄被执,抗辩不屈,被凌迟处死,诛灭九族。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一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清的时候杰出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朝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3大思想家之一。 黄本骥:,字仲良,号虎痴;宁乡县人。著名清朝经史学家。 黄 慎:,著名清朝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鼎凤壮族民族英雄。 黄 兴黄 兴:,原名轸,教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又号杞园,别署庆午、竟武、近午、廑午。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曾化名李有庆、李寿芝、张守正、张愚诚、张愚臣、李经田,“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时又化名冈本义一、今村长藏;湖南善化人。著名辛亥革命领袖之一。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黄 侃:,字季刚,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著名现代音韵训诂学家、文学家。黄侃曾从师于章炳麟,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部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所著有《音略》、《声韵通例》、《集韵声类表》、《尔雅略说》、《尔雅郝疏订补》、《文心雕龙札记》等。 黄飞鸿:,南海西樵禄舟村人。 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 黄飞鸿经不起此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七十七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绍竑字季宽,广西容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桂系三巨头之一。曾任民国政府三省主席。 黄现璠,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壮族历史之父。 黄春辉:,女;河北人。著名无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黄克诚:,湖南永兴县下青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 将,军事家。 黄永胜:,湖北咸宁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黄火星:,江西乐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黄志勇:,江西崇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黄新廷:,湖北洪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黄百韬:,原名新,字焕然;原籍广东,生于天津。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任第七兵团司令官,1948年11月22日在碾庄与人民解放军对阵中阵亡,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陆军上将军衔。 黄 维:,号悟我,后经蒋中正改名为培我;贵溪盛源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黄 巢:,曹州冤句人。著名唐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881,884年为期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黄宾虹,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 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黄胄:著名中国画画家、收藏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篇二 : 黄姓的起源:黄姓的来历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 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叫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字,因苗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 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 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 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配邱;子三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 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之浦阳。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做官,后来升为金陵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客家黄氏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 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 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嫁给渤泥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 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篇三 : 安姓的一、姓氏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3、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二、郡望堂号 凉 州:治所在陇县。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治所在义陵。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 三、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 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陕西长安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明代嘉定州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权的慈禧太后。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请诛李鸿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人安维峻。 俗语道:“乱世出英雄”。但窃以为“乱世见英雄”这句话放在安维峻身上,方见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时,安父因三次乡试不第,遂绝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课。安维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同治十二年,他十九岁时,应试考取第一名,得拔贡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8月,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监试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 乡试,应试者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绪六年朝考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编修。光绪十九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此时的中国,当政者昏馈无能,软弱又自负。为臣者欺上瞒下,唯求一己之富贵和荣华阿谀奉承,买官鬻爵,偷机钻营,谁愿负国家之重轭?谁又愿承民众之艰?况且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是心向主战的光绪皇帝,还是主和的慈禧李鸿章之流,成为区分朝臣有无道义之心的风向标。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一六品官职,是安维峻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请诛李鸿章疏》:“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最后,义正严辞地提出要将“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的李鸿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权而平众怒”。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都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方得幸免一死。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但由此愤书一呼,安维峻“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太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 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签订卖国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情难禁,连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 国贼讨未成,遗恨长终石。 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 后来也有一身铁骨热血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中国的脊梁”。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于家乡办学修道。光绪三十四年,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宣统三年,复归故里,在此期间,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诗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 民国十四年,安维峻终老于家乡柏堂山庄,享年七十二岁。《清史稿》载:“维峻祟朴实,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堂,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个刚正耿直一生的人,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于国难的人,一个热血的人,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会安然阖目? 安公卒难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铁骨鸣响下已、热血难以冷却的结果,这不免让人想起宋代陆放翁的警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 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 9 3 8 年赴港。1 9 4 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1 9 4 9 年在香港定居。1 9 5 0 年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1 9 6 9 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1 9 7 0 年至1 9 7 4 年任港英立法局议员。1 9 7 4 年后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任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副主席、贸易发展局主席、训练局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及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1 9 7 6 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 9 8 6 年后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港事顾问。1 9 9 3 年3 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四、 〖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安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五、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 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
本文档为【[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黄姓:黄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