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至爱亲情

2018-08-03 17页 doc 36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至爱亲情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单元助读 孝敬父母的名言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
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单元助读 孝敬父母的名言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 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 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 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 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 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深长。 史铁生近来身体不好,也因此惜时如命;然而他如此耐心细致地回答着我的提问。通过E,mail,我们的交谈方式算不得直接,然而当我敲击键盘,看到熟悉的语言展现在白色的屏幕上,仍然感受到力透纸背的真诚,还有感动„„ 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重点谈谈自己的写作动机,是什么给予您如此大的写作动力,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当然,用目前流行的话说“这有点儿累”,所以这历程也并不像上面说的那么轻松。我曾在《病隙碎笔》中写过:“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说到这儿,我真是有些惭愧,因为我很少能照顾到读者。所以,“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这话我实在是不敢当。 您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伤感,正是这种伤感和厚重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和您的读书与思考有关吧, 我并没有特意地追求伤感与沉重,但由上述写作动机看,大约难免。我的意思是:随它去吧。说“这与我的读书和思考有关”,不如简单地说这与我的处境有关,读书和思考也是我的处境之一部分。我并不认为伤感与沉重一定就好,但既然确凿,也就有其表达的理由。 常常和朋友谈起您的作品,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身体,近来您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一天能写多长时间,您是怎么安排写作和读书时间的, 我的身体总是不大好。我得着两种“电视剧病”。怎么讲,您看现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特别容易坐进轮椅,近来又特别容易得尿毒症了。这可能有助于戏剧性,可一旦成为实际,却一点儿都不浪漫。这两种病弄得我精力大减,写作和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只有尽力而为吧。秋天,或者竟是冬天,也仍然是人之处境的一部分。再说,年至半百,改行怕是来不及了,只好仍在这行当中混着;“病隙碎笔”是我目前写作的实情。 您最近在读些什么书,您觉得哪些书对您影响最深,您比较喜欢哪些人的作品, 关于读书,我不想说得太具体,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与关注。我的体会是,一味地追求多而新,倒可能弄得自己颠三倒四不知所从。根本的问题,先哲们都想过了。其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不过布景和道具日新月异,读书和思考只为不被它弄得找不着北。这只是我的看法,并无典型意义。 您还常去地坛吗,平常您都还有什么爱好, 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惟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 现在您忙什么, 要说现在忙什么,大约就是“透析”,隔两天去一趟医院,就像上班,仿佛要弥补我从未有过正式工作的历史。我有时真觉得麻烦,可是想想,大夫和护士们是天天都得去呀,比我麻烦。我们一起“透析”,她(他)们透,我被透,分工不同,合作得很好。忙完了“透析”,总还是想写点儿什么,否则花那么多钱被透,什么都不干岂不可惜, 最近有什么写作, 没有计划。精力不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而已。我想对读者说的,就是我想对自己说的,都在我的作品里。不再额外对读者说什么了。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他去古园里去了,我们便随他“去古园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是他作品的魅力。但又不止这些。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史铁生在寻找什么,我想,所有关注他的读者应该和我一样,愿追随着他的笔端,一起去寻找。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呢 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永远的精神富矿 2010年过去了,许多媒体都站在年末的尾巴上盘点着这一年离去的逝者:钱伟长、华君武、梁从诫、蔡定剑、黄宗江、吴冠中„„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名单里又多了一个名字——史铁生。 著名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其实,再过四天,就是他六十岁的生日。“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人到中年患上尿毒症,靠着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这一生算得上命途多舛,可是他却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史铁生,他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富矿。 他的一生:“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命途多舛:“写作是要为活着找个充分的理由” 1951年,史铁生出生在北京。那一年,才17岁的他作为知青下放插队在陕北延安。一次山洪暴发,他遭遇到暴雨和冰雹的侵袭。没想到,就是这一次不经意地浸泡,他竟落下了个双腿瘫痪的病根。从此,与轮椅为伴。当命运将他束缚轮椅上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阅读和写作上。197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然而,上天似乎总是要和他过不去。1998年的一天晚上,史铁生正伏案写作,突然昏厥过去。他被家人送到医院,经查,被确诊患上了尿毒症。从此,他不得不靠每星期三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苦难的日子里,他曾经想过自杀,但是后来用写作解放了自己。他说:“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写作生涯里,史铁生带来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等诸多名篇,让许多人找到了精神的救赎。 写作历程:从写个人的命运到写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 陈凯歌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1985年发表的小说《命若琴弦》。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史铁生说,“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 他刚坐轮椅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那些史铁生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前言:毕淑敏说:“史铁生的写作直面人类恒久的生活与精神困境,他对存在的始终不渝的追问,构成了当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的平衡力量,他的作品使当下中国文学的意义得以丰富。” 史铁生不仅仅是属于文学的,也远远不只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在这个人们经常感到恐慌和无力的年代,内心强大的史铁生带给了我们许多精神的力量。所以,他才被称赞为“中国最具神性的作家”。在这里我们尝试着用史铁生的文字和访谈来展现一些他的精神宝藏,尽管肯定挂一漏万。 残疾:每个人都有残疾情结 马丁?路德?金说:“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我想他也是指的这类情结(残疾情结)。以往的压迫、歧视、屈辱,所造成的最大遗害就是怨恨的蔓延,就是这“残疾情结”的蓄积,蓄积到湮灭理性,看异己者全是敌人,以致左突右冲反使那罗网越收越紧。被压迫者,被歧视或被忽视的人,以及一切领域中弱势的一方,都不妨警惕一下这“残疾情结”的暗算,放弃自卑,同时放弃怨恨;其实这两点必然是同时放弃的,因为曾经,它们也是一齐出生的。 ——《病隙碎笔》 史铁生说:“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残疾情结),这个情结有时候会左右很多人,左右得一塌糊涂。中国人几十年来反复犯一些错误,就是太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我跟残联的接触很多,参加他们会议的时候,发现里面就有一种情绪:‘我们残疾人„„我们残疾人比你们健全人要困难,因此我们残疾人比你们健全人要优秀。’一下子就把两者划开了,但这其实完全不合逻辑。把残疾当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信仰:人是应该有个信仰的 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我二十一岁那年》 史铁生说:“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所以讲信仰是一条路。我不喜欢那种功利的信仰,比如信到一定程度我就能如何如何了。我认为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好处。信仰可以做成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也可以做成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我觉得‘神到底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在中国文化里面,不说是缺失,也是一个很弱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好像没有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一说神好像就是迷信。所以我觉得证明神不重要,咱们先要看看神是什么样的,神在哪儿。” 苦难:苦难不可避免,达观以对就好 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 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我与地坛》 史铁生说:“所谓宿命就是无奈,所以我说是在悲剧的背景中做喜剧的演出,你不承认这种悲剧的背景,你是个傻瓜;你不做这种喜剧的奋斗,你是个懦夫。”因此在面对悲剧的背景、必死的归宿时,他悟到了:“既然只能走在这条路上,为什么不在这条路上纵情歌舞一番呢,”于是一路上他不羁不绊,挥洒自如,把路上的高山和深渊都笑着玩了一回,玩得兴致盎然。 死亡: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在一篇叫做《说生说死》的散文里,史铁生说要捐献自己还能用的器官,如今他已经将自己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他又说,“史铁生仍不失为一份很好的肥料,可以让它去滋养林中的一棵树,或海里的一群鱼。”如今,他的家人表示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滋养自然的愿望想必也会实现。他这篇自嘲的文章里,透着乐天知命的态度。也许,正如他在这篇文章一开始所说:“要是史铁生死了,并不就是我死了。” 那个在地坛里玩耍和思索的孩子,一路走好 1992年我在嘉兴时,史铁生写信告诉我,他搬家了,从煤炉取暖的房子搬进集中供暖的房子,他信上说“我运气真好”。1996年我们在瑞典,有老朋友来看他,带来一碗红烧肉。他舍不得吃,等大家到齐了,每人分一小块(当时西餐吃腻了)。这就是铁生,得到一点点就会感恩,拥有一点点就要和朋友分享。 ——余华(微博) 那个在地坛里玩耍的孩子走了。铁生大哥,你早走了一天,否则新年里就有你的身影,你就是年满花甲了。对于死亡,你曾经说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急需去做的事,是无论怎样耽搁都无法错过的事,是一个人人都拥有的节日。今天是你的节日~一路走好~ ——麦家(微博) 史铁生走了,中国文坛失去了一名巨匠,那个在地坛里玩耍与思索的孩子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天堂一路走好„„ ——汪国真(微博) 悼念史铁生。他成名恰逢最宽容的年代,一批书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最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欢迎,他们没有肉麻高歌盛世,他们真诚展现生活本相,他们的作用就像充满健康基因的毛细血管,让整个社会在思考中迸发活力。 ——贺延光(微博) 结语: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对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 心怀感恩,回报真情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个家庭就是成长的圣殿和源泉。当我们穿行于岁月之中,总会发现一个个杰出人物的背后站着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朱德的母亲,高尔基笔下的母亲。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她宁可自杀,也不让儿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钱学森的母亲,教导他要成为终于祖国的人,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重金利诱,毅然回国。 老舍的母亲告诉儿子要把吃亏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丁玲的母亲则充分尊重女儿的选择„„ 这些母亲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伟大。但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母爱都是两个字的化身,那就是“无私”。母亲为我们付出了无尽的爱却不求回报。但爱是相互的,只是收获而不付出说明我们的人格还不健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物且如此,何况是人呢,前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古有文帝刘恒,三年侍母汤药,目不交睫; 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感动中国; 古有东汉黄香,九龄替母温席,名垂青史; 今有谢延信照顾亡妻三十三年,青丝熬白发,承诺不改。 „„ 贾平凹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开头其实有这样一段: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他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间最大的痛苦,我们不要留下遗憾~ “豪华落尽见真淳”,在这纷繁的人世间,还是让我们珍惜这最朴素也最美丽的亲情吧~让我们一起随着满文军的《懂你》,走进母亲的内心,去细数母亲的每一条皱纹、每一丝白发、每一声言语、每一个动作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爱~
/
本文档为【至爱亲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