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017-09-17 50页 doc 84KB 1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 一、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 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有如下三个特点。 (1)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学生为对象,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面提 高其心理素质为目的、为重点,而不在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专业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 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 一、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 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有如下三个特点。 (1)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学生为对象,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面提 高其心理素质为目的、为重点,而不在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专业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 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 的过程。尽管在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介绍和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 识,但重点不在于学科理论的系统讲授,就是说,不能把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作为一门学科 理论的知识体系来讲授。 (3)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尽管在健康心理 辅导的过程中,也要体现教育性的原则,但辅导者与辅导对象之间并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 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过程中,一般不提 批评,不搞泛泛地说教,不可以不负责任地出主意,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 强加于人,而只能通过平等的、民主的、讨论的方式帮助、鼓励、启发和引导小学生面对现 实,自己思考,自己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包办代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化,其中心和主旨是面向全体小学 生,旨在全面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高 心理素质,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辅导 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其主导活动由游戏变为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刚入学的 小学生来说是其生活经历中的一个全新的、根本性的变化,这在心理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到自己长大 了”,激发他们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义务感,帮助小学生尽快适应学校里有秩序的学 习和生活,以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小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乐于学习是小学生心 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本领,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受到 家长和教师的赞许,受到同学的好评,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欲,同时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体验到失败的痛苦,经受意志力的磨炼和考验。学 习上的成功能增强信心,多次失败也能丧失信心。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考试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进而明确 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 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旺盛的进取精神。 (三)智能辅导 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未来的先决条件,也是小学生身 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标志。人在出生以后,随着机体的发育、成长,包括感觉器官、 运动器官,特别是大脑发育的逐渐完善,人们的活动范围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对外界事物 的反映也越来越广泛、丰富和深刻。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规律的过程中,逐 步形成了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而以思维能力为核 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人们的智力。在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创造社会 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力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一切都无从谈起,因而必须从儿童抓 起。小学生智能辅导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辅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辅导。 (四)情感和意志辅导 人类没有了情绪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也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志,任何美好的理 想、宏伟的和伟大的战略决策都不可能变为物质的现实,任何智慧和潜力都难以得到充 分的发挥,因而既不可能有个人的美好未来,也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可见帮助 小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 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 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其 中情绪情感的辅导尤其要重视移情体验的辅导,注意引导小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 验他人的欢乐和痛苦,以培养小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激发自觉的意志行动。 (五)个性心理辅导 个性心理是一个独特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发展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 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 特点或弱点,不仅制约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 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 如思路开阔,灵活机敏,富有坚定的信念和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求真务实,坚 忍不拔,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敢冒风险,心胸开朗,达观,富有幽默感等。小 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 格和自我意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常识性的生活 技能辅导。社会交往是人类意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基本条件。运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符号 系统交流思想、情感,总结和传播知识经验,表达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是人类所特有 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思想,统一意志, 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实现群体目标,取得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小学生通过正 常交往,一方面可获得友谊与爱,得到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许,从中体验到存在的 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亦可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 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有利于身心健康。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 技能辅导是我国现代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课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飞速发展, 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休闲、消费和生活技能方面的 辅导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辅导的主要目 的在于帮助小学生正确选择休闲方式,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念,合理计划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广大独生子女采说, 尤其必要。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者和辅导者,必须明确,在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辅导 过程中,所依据的一切理论、观点,所选择的一切内容和形式,所遵循的一切原则和采取的 一切方法措施,归根结底,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形成是关键,是 前提,包括形成良好的智力因素、非智为因素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良好的 心理品质、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没有形成就无所谓发展。 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切形式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根本目的所在。小学生健康 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是参与性、活动性和心理发展的主体性。 (一)开设健康心理辅导课 一般来说,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 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离开了参与和活动就失去 了健康心理辅导课的本质特征。为此,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热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 之通过积极参与和亲身体会,理解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的目的、意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 智慧和潜力,积极训练,主动发展; (2)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其心理发 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超前辅导,从而预防和避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以维 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针对存在于小学生中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辅 导方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排除心理烦恼,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的情绪情感,矫正 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以保证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正常发展; (4)根据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酌教学目的,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原理,通俗易懂地介 绍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启发、引导小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自我 意识和社会认知,学会知人知己,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和完善自我,提高 其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适应现实和面向未来。 (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结构是多元的,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人格因素构 成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 不仅是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每一学科都要根据本学 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健康心理的辅导作用,即预防心理疾 病,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避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所谓学科渗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将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自觉地体现于学科教学之中;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 发展因素的促进作用。总之,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 要旨,服从、服务和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 (三)与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和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志的体现。道德品质教育和健康心理辅导依据的理 论基础不同,方法不同,工作的切入点也不同,但两者工作的对象和目的是一致的。德育是 道德教育工作者从现实社会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行为规 范灌输给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支配行为的准则;而健康心理辅导则是从社会个体的角度,促 使个体心理对社会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认同、接纳和内化, 使之形成信念,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点。德育 为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提供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而健康心理辅导则为德育内容和措施的贯 彻落实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广泛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 流,有助于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 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便千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与辅导,有利于维护小学生 的心理健康,强化班级管理。同时,随着班级管理的加强,也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 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小学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诸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 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等,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辅 导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组织者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良好心理品质和相关能力的培 养渗透其中,这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是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重 要途径之一。 为使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科学地设计辅导程 序,对辅导题目、主题分析、目的要求、课前准备、操作过程,及总结和建议等各个环节进 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 (一)辅导题目 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涵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 旨及基本内容。 (二)主题分析 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揭 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三)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 辅导活动的中心、主题主要是通过目的要求来体现的,可以说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 没有动力;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 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 (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四)课前准备 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设计的过程,要根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创造条件, 确定活动场所,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事例,设计问卷,制作挂图,准备录音带、录像带等,从 而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其中有些准备工作可要求学生自己做。 (五)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是指对辅导活动中的方法、步骤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包括导 入课题、活动与训练、活动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渗透法和课外指导法等。 操作过程是程序设计的物化过程,是达成活动目的、获得理想效果的中心环节和决定因素。 (六)总结和建议 总结是指教师对辅导活动中同学发言、集体讨论的意见及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得到富有指导性的结论,可概括为几点或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思想行 为提出相应的希望和建议,以调节心态和指导行动。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接受和掌握文 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 主要任务,是社会 赋予的义务,也是促进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 有关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理论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小学生学习心理 辅导则着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辅导,目的在于提 高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1、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 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概括地说,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 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2、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指向学习目的的功能,调节、强化学习行 为的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着学习动机 的复杂性,因而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依据学习动机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由 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及其 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等内在因素转化来的,具有更大的积极 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有着更大、更为持久的影响。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 诸如社会的要求、考试的压力、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赞许、伙伴的认可、评优秀学生、获得 荣誉称号和奖学金、报考理想的学校、求得理想的职业、追求令人向往和称羡的社会地位等 激发起来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和吸引力,因而外部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动机总体结构中的 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外部学习动机受外在诱因的影响,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着的, 因而与内部学习动机相比,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可变性,诱因发生了变化,外部学习 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则有可能表现为患得患失,影响学习 效果。 家庭和社会要求内化的结果,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家庭意义和个人意义相联系的, 是指向未来的,即学习以后较久远的结果,因而对学习活动具有强而持久的动力作用。近景 性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是由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引起的。比如学习内 容有趣,学习后感到舒心、振奋,得到了理想的考试成绩,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等。近景 性学习动机的动力作用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比如,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考试成绩好的 学科喜欢学,乐此不疲,甚至偏科,对自己不喜欢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科不愿学也不想 学,这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充分注意,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 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 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 果之间的必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而矛盾 性则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不好;学习动机 不好,学习效果好。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把别的同学都压下去,唯我独尊,这种 学习动机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也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取得好的成绩。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 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错误动机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 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不 仅要重视学习动机的辅导,也要重视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辅导。 5、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增强。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好好学习, 可能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得到同伴的尊重和认可。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 知识经验的积累,其学习动机的结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其社会性意义越来越强。好好学习 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赏,而且是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学好本领为社会作贡献。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而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以内 部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低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即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考 试的压力,及批评、表扬、期待和激励。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增多,自我意识和自 我调控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学习的需要、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在学习动机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越 来越大,并逐步占有支配地位,成为学习动机结构的主导方面。 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动力强度的持续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 着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化。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受直接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一门课 生动、有趣、好玩就喜欢学,反之就不喜欢学;考试成绩好、常受表扬的课就喜欢听,否则 就不喜欢听。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理想和信念在其学习动机结构 因素中逐渐占有重要位置,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逐渐成为支配性的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 力。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转化 (一)学习态度的概念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 态。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比如学习认真、扎实,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上课精力 集中、认真听讲,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力求正确无误,在各 门课程的学习上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力求全面发展等,就是学习态度端正的表现。相反, 不求进取,及格就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作业不认真,在学习 上怕苦怕累,贪玩,不愿学习,借故请假、旷课甚至逃学等,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 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习态度的结构 学习态度一般由对待学习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 和学习结果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基于对学习的正确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往往是 积极上进的;相反,基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多半是消极的、错误的、不 求进取的。 学习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伴随着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是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凡是有利于满足学习 者主观需要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都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 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能够引起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不仅 取决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理解 程度。 学习态度中的意向因素是指指向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反应倾向,表现为学习的欲求 和指向。一般来说,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是其情感和意因素向因素产生的前提,没有认知 就没有情感,也无所谓意向。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 感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 素。而意向因素则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向因素,就没有行动,也就体 现不出学习态度的效能。通常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之间互为条件, 相互制约,协调一致,构成统一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发生影响。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着 差异性或矛盾性。比如对学习的重要性是理解的,但存在着厌倦心理,懒于学习,表现为消 极的学习态度。这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态度辅导要从多方面人手,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对 学习的认知,又要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方面地丰富小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强化其学习意 向,指导其学习行为,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一种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具 有选择性。就是说,学习者愿学什么,不愿学什么,喜欢何种学习方法,不喜欢何种学习方 法,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习得的。就是说, 学习态度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的经由学习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而形成的。 学习中的体验可以是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是失败的痛苦,可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 度,也可以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然而无论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是消极的学习态 度,既可以形成,也可以改变,因而培养和辅导才是有意义的。 1、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 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 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 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 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 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3、由不稳定到稳定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 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 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 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 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系统 性、适应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学习方法总是为一定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学习 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因而,没有目的的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学习 者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每一学科的知识结构都是有系统的。因而,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 法是万能的。每位优秀的学习者总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 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其灵活的适应性,所谓“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即为此义。 学习的内容、性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比如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 习的方法、阅读或运算的方法等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性。同时由于每个学习者的智力及其人格 特点不同,学习同一学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只要与自身的 特点相适应,只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就都是好的学习 方法,都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辅导既要重视共性的、通用的学习方法,又要注 意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可强求一律。 (一)学习计划的辅导 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几门课程,每周、每日学习的内容都不同,各主 要学科都要布置课外练习,如果没有学习计划,就会手忙脚乱,杂乱无章,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要让小学生明白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明确学习计划的内容,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的方 法。 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宜,从总体上对各学科 的学习作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计划以一周为宜,对本周内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保障 措施和作息时间作出详细具体的安排。 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 和适应性。在执行中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根据实际适当调整,目的在于使学习计划更加切合 实际,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二)预习方法的辅导 预习也叫超前学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的 过程。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 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哪些懂了会了,哪些 不懂不会,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 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听课方法的辅导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 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 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在课堂教学中, 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 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 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 (2)注意看 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 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 (3)多动脑 要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 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4)主动练 在课堂上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 果。 (5)做 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 (6)善归纳 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 (四)复习方法的辅导 复习是指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过程。复习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 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系统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周、月、学期或学 年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目的在于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体系。系统 复习本质上是对前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对集中的再加工的过程。 课后复习的方法包括: (1)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目的在于弄清哪些完全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 使进一步的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复习课本,目的在于深化; (3)整理笔记,对课堂记得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补充和修正,使之更加系统、完 整,便于复习; (4)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 明白的,问教师或与同学研究解决。 系统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循环复习法,是指学过一个单元之后即及时复习, 然后再学下一单元,学完第二单元之后,再把这两个单元综合起来系统复习,以此类推,循 环至终。分配复习法,指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之后在时间上每隔一定时期回过头来再复习, 只是在时间间隔上逐渐拉长。比如上一单元讲过的内容及时复习,一周后再复习,两周后再 回头简略地复习,一个月或一季度后再复习。事实表明,分配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当 然集中复习也有其优势,比如在期末总复习时,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 难点问题,重点突破,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写作业方法的辅导 写作业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有目的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得的知识运 用于实际的智力活动过程。通过写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 习习惯,因而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写作业的正确方法。 (1)先复习后写作业,即在认真复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2)仔细审题,即了解题意,明确习题的目的要求,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及解决问 题的关键所在,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表述,即思路清晰,表述确切,书写规范,答案准确,干净利落。 (4)细心检查,即根据习题的目的要求,逐字逐句地检查、验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同时,对教师的批改、批语要认真思考,从而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 此外,尚有课外阅读方法的辅导及各学科学习方法的辅导,均须认真研究,具体指导。 一、智能的概念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智力和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即它们都是成功地解决某 种问题或完成某种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智能发展的条件 智能发展是极其复杂的现象,与许多条件相关联。具备一定条件,智能发展才能实现。 然而各种条件的性质是不同的,在智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与教育和实践活动等。 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智能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与教育在智能发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是智能发展的源泉。 三、智能发展的动力 环境与教育对学生智能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绝不能机械地决定其发展;学生的智能 发展有着自己的内部矛盾,表现为发展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智能发展的动力, 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促进智能的发展。 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 盾,这是智能活动的内因。其中,需要在智能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智能发展的 动机系统;原有的智能结构在智能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比较稳定的一面,它是过去反映活动的 结果。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成 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动力。 智能发展的内因是根据,是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环境与教育等外因是条件,是第 二位的原因。学生心理的任何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 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其内因的那 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因此,对学生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适当,过低的要求和过高的要求都 是不适宜的。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人们细 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想象、正确思维的重要条件。注意是学习好的前提。有人把注意比 作通向知识的“门户”,只有打开它,知识的阳光才能透进心灵,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 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这与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有 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同时, 由于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教师的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 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因此,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 水平的提高,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 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 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 绪色彩。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听得入神,就会表现出庄重的样子;如果听得高兴,就 会露出欣喜的笑脸,甚至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三)小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步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 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 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 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实验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在组织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45分钟。 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小学生注意广度韵发展进 行了研究。以50%为估计正确率作为估计点子数目的注意广度,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 度不足四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 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千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随着学习活 动和其他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发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 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 差,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 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四)小学生注意力辅导措施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在学习活动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学习活动 的目的和任务。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对于活动的目的、任务及意义的认识 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教学经验证 明,教师在教学中越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则越能唤起学生 的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头扼要地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等,让学生学有目标,促使他们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 兴趣和注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对于有兴趣的事 物,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人记忆敏锐,思维活跃,对 所学内容能清晰地反映;相反,没有兴趣,就会对事情漠然置之,很难集中注意力。 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时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但活动 的目的与结果使人感兴趣,为了完成活动任务,活动本身则成为有意注意的对象。为了引发 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教师在一门课开始时应阐明本课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 识到本学科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对该门 课学习的积极性,来唤起他们注意的维持。 3、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内外干扰 注意涣散与内外干扰有关。外部干扰,主要指与当前活动无关的声音、视觉刺激物, 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内部干扰,主要是指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 服内部干扰,主要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操,此外作息要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保证充足的 睡眠,防止过度的身心疲劳;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完善。克服外部干扰, 主要是避免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如书桌要整齐,把吃的、玩的东西拿走,关掉电视机、录 音机等,更主要的是加强意志的锻炼,要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4、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学生的注意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这与先天的神经类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注意的品质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1)注意稳定性的训练 意志锻炼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比较差,那么就可以规 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开始时,规定的时间可以较短,并可以选择他 们感兴趣的事情做,以后逐渐过渡到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他们没有多大兴趣的活动(包括学 习)。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口头或物质奖励。 干扰训练法。小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 因此,要训练他们在外界有干扰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干扰刺激可以是电台广播、电视节 目、外界的嘈杂声等。要求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阅读课文,进行定量作业练习。 干扰学习刺激的音量、持续时间、训练次数的安排以及学习内容应遵循从小到大、从 短到长、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原则。 (2)注意转移的训练 改善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品质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来实现。 3.注意广度的训练 训练小学生注意广度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知觉能力。 4.注意分配的训练 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分配能力,关键在于训练他们掌握与学习有关的技能,并使各 种技能协调化。例如,在训练他们熟练写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他们边听边记的能力,为 记课堂笔记打下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 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中包 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 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居里夫 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 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 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 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 观察力即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 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它是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第、 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感知的精确性,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重视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 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认 为儿童观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的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属于(2)、(3)、(4)阶段。 2、小学生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 • 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 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在观察活动中往往受刺激物的声音、形态、颜色等特点和个人兴趣、 爱好的影响。中高年级小学生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 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水平很低,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 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不能表述细节。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 显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略优于中年级小学生。 • 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中高年级小学生 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 先想一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 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 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中年级 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 显著发展,表现为观察力中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提高的,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通过 一定的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辅导,逐渐地加以提高。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 只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才能使儿童的注意力转向应该注意的方面,使其知觉指 向应该知觉的东西。 培养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提出比较明确的 观察目的和任务,便于其进行观察。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小学生自 己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其观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师在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同时,应尽量注意培养其观察的兴趣,激发他 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观察更积极主动。 2、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有无有关知识的准备,对于观察极为重要。知识经验能使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没有 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对陌生的事物, 它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因此,无论是课堂上 还是课外观察,在观察前都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 3、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 • 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观察中难以分清主次,常会受次要东西的影响,而忽 视主要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言语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要引导他 们开动脑筋来分析事物的主次。同时,要教给小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掌握适当的观察顺序。 对于一个观察对象,观察时应先了解整体轮廓,有个大致印象,再仔细观察各个部分,分析 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整体,对整体有更为精确细致的认识,也就是 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 也可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顺序等。这样,学生 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 教会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员各种感 官全面获取信息。例如,教师在教一年级小学生学拼音时,既要让他们听教师的发音,又要 让他们看教师的口形,还要让他们用手画出字母的形状,听觉、视觉、运动觉共同参与学习 过程。 • 在观察时要多思考 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事实,能透过个别现象发现事物 的本质以及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 思维。实际上许多科学发现都同观察时的积极思考有关。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割破手指,对丝 茅草进行观察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发明了锯;瓦特看到水蒸气将壶盖冲开的现象进行思考,发 明了蒸汽机;等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 解答问题。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对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 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激发观察的积极性,同时也 有利于巩固观察的结果。一般对直观教具演示的观察结果,应为弄懂服务;对于专门组 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 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还可以检查观察的目的和 任务是否完成,从而提高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小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 新问题,为进一步的观察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二)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三)小学生记忆力辅导措施 1、加强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 首先,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低年级小学生不了解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他们还不善于辨别教材的主次,分不清该记的和不该记的部分,因而他们的识记多半是被动 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向他们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要帮助他们明确记什么 和记多久,哪些课文的段落要背诵,哪些公式、定律要记熟,以及哪些内容要终身记住等。 教师应经常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小学生知道记住某些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学会向 自己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因而识记也就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有意的了。 其次,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还不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 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学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这样学生会给 自己提出长远的识记任务,从而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他们的有意识记也就会逐渐地 发展起来。 2、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 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小学生对识记的教材理解得越透,识记的效果 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揭示新旧 知识的联系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帮助小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直 观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图表、语言的形象描述等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使小学生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也是鉴别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指标。要使小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 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以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 4、要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一要及时,二要恰当,三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性和 灵活性。 5、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 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教会小学生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来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常用 的记忆方法主要有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 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方法的训练和应用,可以渗透 于各科的教学之中。 (一)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例如,在读课 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 进行构思等。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 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 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 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 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3、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 容也趋于现实。 1、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 小学生想象的水平主要是由他们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 动中要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其质量,充实其数 量,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学生表象储备的方法很多,学校的各科教学对扩大学生的表 象储备、发展想象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阅读、欣赏文艺 作品,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自然常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生活中的物理、 化学现象,认识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性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 的教材,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看电视或电影,以及参加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来拓宽小 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小学生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地、全面地、准确地观 察、比较、分析、综合,教师也可用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使他们积 累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努力学好各科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鼓励小学生广泛涉猎 多学科、多领域里的知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进行课外阅读、 科技制作、绘画、写作、科学实验及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等,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小 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想象, 而无丰富生动的言语,就会使自己的想象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 思维水平上来。 可见,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他们的想象才可能从形象的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 富有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 这不仅可以唤起小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 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结合各科教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语文课上,要求小学 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鼓励他们通过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以增强小学生的感受;音乐 课上,教师可根据歌词和乐曲,引导小学生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课上,教师 可引导小学生去想象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 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 物的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小学 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发展小学 生的智力,主要应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 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 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3 (1)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在言语发展过程中 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掌握词汇、概念,训练小学生言 语表达的规范性,给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表达与练习的机会,从而训练小 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思维的全部材料来自于感性经验。因此, 要发展小学生的思维,首先要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帮助小学生掌握丰富的、生动的感性 知识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 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去全面观察、深刻分 析,积累思维的材料。同时,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抽象的思维,使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 积极思考的愿望。教师要善于把小学生置于有趣的和能激发好奇心的情境中,引发他们进行 积极的思考。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能的差异。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 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 1、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 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2、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 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 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 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 现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小 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 面。 (1)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 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 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 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 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 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2)思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小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小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有人根据对创造性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发展有如下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85%的小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受到成人的帮助,但每篇小论文都凝聚着他们独立思维的智慧。(2)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还十分肤浅,但思维深刻性在创造活动中也时有体现。(3)思维的流 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小学生联想自然、想象活泼,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但在创造活动中, 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方法的单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常有思路中断或进展缓慢的 滞涩现象。(4)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发散思维与单一思维在小学儿童的活动中往 往此起彼伏,有时思路较广,有时钻人死胡同,很难自拔。(5)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都能使思维始终指向于明确的创造对象和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他们还不 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造活动,不随意思维、被动思维的惰性仍占有较大的成 分。 (3)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 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 而是波浪式地前进。其进程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小学四年级不再上升或 略有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出现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 的态势。 3(1)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做到有所创造。创造心理学研究 表明,除少数智力发展较差者外,大多数中等智力水平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教师要使学生认 识到自己是具备创造性的,并且童年期的创造力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教 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开展争论, 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 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只有 这样,学生才能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创造 力。 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发展水平、 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为了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学习,托兰斯等提出了 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诸种方式:(1)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2)让学生自编故事,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3)让儿童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要鼓励儿童的互问互答,激发儿童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并且给其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以达到彼此激发的 目的。 (2)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创造人格 创造性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也是其创造性的一种表现。亨特(Hunt)的有 关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有三大个性特征。(1)活跃。他们活泼乐观,热情坦率,富于探索精神,自信心强,有时甚至过于自信。(2)独立性强。他们善于独立行事,敢于弃旧图新, 且对独立有强烈的需要;有时这种独立性也表现为对教师的统一要求缺乏热情,行为不大合 群等。(3)情感丰富。他们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创造充满热情,争强好胜,但有 时又因精力过剩而表现出顽皮、淘气等行为特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 尊重和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要培养他们的坚持性、自信心、大胆、灵活、自主、富有责任 感,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富于想象、勤于思考、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 敢于冒险、愿意尝试、不怕困难等创造个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成分中,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成分,其流 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于创造活动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更多地应结合教学 来进行,如语文中词的联想、数学中的不同演算方法、自然课中物品的新用途等。有意识地 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与直觉思维 有关的主要因素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1)引导小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2)鼓励小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猜想、应急性回答,并提出各种怪问题或不合常规的设想等;(3)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使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观念、新设想、新闪念;(4)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已有定 论的知识经验,也应对某些尚未定论的难题提出假设,敢于猜想,为学生作出运用直觉思维 的示范。 (4)教给小学生基本的创造技法 • 检查提问法 检查提问法在诸多的创造技法中堪称“创造发明之母”,它又称检查表法或检查单法。 检查提问法就是要求个体遇到问题时,能对相关事物的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组合,以实现设 定的目标。 •类比模拟法 类比模拟法就是用创造的客体与某一类事物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有益启发的方法。从 丝茅草到锯子,从水开到蒸汽机,从袋鼠到母子雨披,都属此类。 • 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指通过发现现有事物的缺陷,把各种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提出改革或 革新的一种技法。 • 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指从人们的愿望出发提出许多构想,产生出实用的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 的技法。例如,学生使用的铅笔最初是木制的,这种铅笔需要用小刀削,这对于小学低年级 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和家长希望有更方便的铅笔,于是就出现了自动铅笔,同时 出现了转笔刀等,满足了小学生和家长的愿望。 创造发明的技法还有很多,如逆向发明法、组合发明法、智力激励法、信息交合法、 设问创造法、多路思维法、立体思维法、移植发明法等。最基本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鼓励 他们面对问题要敢想、大胆地想,去设法解决问题。 • 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儿童的实践活动对其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非常重要。实践活动的内容很丰富,有学习 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工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等。形式也是 多种多样的,如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教师应为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的 潜能,发展创造力。 此外,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兴趣与爱好,联系课堂教学,成立丰富多 样的课外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小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对儿童 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
本文档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