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姚明的成长故事

2017-09-26 39页 doc 222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姚明的成长故事姚明的成长故事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当时著名的以篮球为职业的"亚洲第一夫妻"家里。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但如果说姚明的成功都得益于身高,得益于父母的职业遗传,那就错了。其实姚明小时候对篮球并不喜欢,更谈不上出色,是父母对姚明既顺其自然又积极引导,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尊重他的职业选择,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培养,才让这颗体坛明星冉冉升起。 敦厚谦让 乐于助人 姚明记忆中的朴素快乐的童年是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过的。上海住房紧张,他家住的是那种12...
姚明的成长故事
姚明的成长故事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当时著名的以篮球为职业的"亚洲第一夫妻"家里。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但如果说姚明的成功都得益于身高,得益于父母的职业遗传,那就错了。其实姚明小时候对篮球并不喜欢,更谈不上出色,是父母对姚明既顺其自然又积极引导,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尊重他的职业选择,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培养,才让这颗体坛明星冉冉升起。 敦厚谦让 乐于助人 姚明记忆中的朴素快乐的童年是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过的。上海住房紧张,他家住的是那种12平方米加6平方米的一室半型集体宿舍。公用地方小,势必多了那种小伙伴间的摩擦。姚明小时人高马大,但与同伴玩不但没占便宜反而吃亏。一次,邻家孩子向姚明母亲告状,说姚明欺侮他,母亲便批评儿子,姚明也不解释。后经过了解,母亲知道不是这么回事。这时有邻居说:"姚明这么单纯老实,长大要吃亏的。"母亲则说:"我相信姚明以诚待人,别人也会对他好的。"以后母亲碰到什么事就都先问清楚,并经常教导姚明为人要宽厚大度,还告诫说:"你被别人欺侮,总有讲理的地方。千万不要别人不对,你也跟着不对。" 父母的教育使姚明敦厚谦让。学校每次组织春游,他都让座给弱小的同学,自己总是站在车后。小学四年级时他长到了1.70米,先 是自己班里的高玻璃窗归他擦拭,到后来任何老师、同学都可以对他说:"姚明,你帮忙擦一下我们教室的高玻璃窗!"他总是乐意地答应,从不斤斤计较。最后他"承包"了整所学校所有的高窗户。这种敦厚善良在球场上也不时地显现出来。 姚明小时候就有很强的荣誉感,排在队伍后面的他在国歌声中一脸羡慕地望着前面的少年升旗手将国旗徐徐升起。这种荣誉感也是促进姚明拼搏的动力。 循序渐进 不骄不躁 姚明小时候成绩一般,小学一年级参加运动会才第一次投篮。在篮球架前,老师问:"同学们,投篮比赛让谁投好呀,"其实目光已经投向姚明。谁都知道姚明父母是篮球运动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举姚明。姚明两手捧着篮球,屏住呼吸,心怦怦跳,也许是紧张,他没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落在地上蹦到一边。他平生第一次投篮就在同学的期待中失败了。而另一个小朋友用俗称的"倒马桶"业余动作倒准确投进了。姚明尴尬得满面通红。姚明其实并不喜欢篮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样喜欢枪,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甚至还对考古发生兴趣。他还爱做航模,爱游戏机。总之,他爱好广泛。 为篮球事业拼搏一生的父母,身上带有伤病,一开始并不想儿子子承父业。父母还是想让他读个好学校,考重点中学。可以说,父母在姚明9岁那年送他去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无非是想沾打球的光考学校时加几分。 从此,每当休息天或课余时,父亲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边与孩子玩篮球。父亲做了个篮球网,投进了便买小玩意儿 奖励他。再看姚明,未满14岁身高近2米。就身高来说是打篮球的好料。因此,父亲也着意对儿子进行培养。渐渐地,篮球给姚明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就感。他也越来越发觉其中的魅力。 徐汇区少体校分尖子、重点、普通三种班。姚明一开始在普通班,每天只有5元钱补贴。人高马大的篮球队员对父母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他家境贫寒,父母两人的收入只有100元,只能节衣缩食省给儿子。姑姑带来的鸡,他一下子能吃1只,蛋一口气能吃6个。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父母到处托人弄牛奶票。 刚到少体校时的姚明,除了身高,没别的优势。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认真。凭着这点,他的天赋一点点得到开拓,很快从普通班跳到重点班再到尖子班。 指导切磋 走向世界 父母对姚明比较低调。姚明在少体校的训练中由于认真刻苦,不久便成为一颗少年新星进入了上海市少体校。这时媒体要采访姚明,母亲拒绝了。母亲认为媒体的宣传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她希望儿子脚踏实地而不是在媒体的夸耀中飘飘然。也应该说姚明正碰上好时候:体改风起云涌,全国篮球赛专业联赛从12座城市开始,CBA诞生。1996年姚明16岁,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正式成立,有了高水平外援,对帮助姚明提高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师。看球赛时,一家三口围着讨论技艺。一次,看了一场北京队的比赛,打单涛和巴特尔的"双塔"战术。姚明记得单涛有一个动作,是用肘直接架着别人上去的。母亲说,你要学 学这种动作,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后来姚明回忆说:"母亲的话提醒了我,至少我会用肘了。这样我的进攻性比较强了。" 父母经常指点姚明。东方男篮主场比赛,父母每场都去,在球场可以与儿子聊一会儿,探讨球艺。打客场,父母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儿子的球艺。对儿子防守、进攻、打球态度一一细评。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前几场姚明发挥得不好,父母便在电话里安慰他、鼓励他。 姚明于1997年八运会开始了他的篮球生涯。从CBA联赛到亚锦赛、奥运会,南征北战四处奔波。每年就几天在家里,他不要父母休假陪他,而是一个人在家睡觉。母亲知道儿子最需要的是睡眠,也就由他去了。春节也就是在家吃顿年夜饭,年初一就得赶回去。可以说,姚明的每一步成长,都有父母的心血。 父母、老师、教练对姚明的培养是量体裁衣式的,从单独为他训练到不忙于让他过早进入NBA,他们不急于求成而又严格要求的科学方法,都表明了顺其自然而又积极引导的策略。正是这些铸就了他一连串扎实成长的足迹:16岁进上海男篮,17岁出战八运会,19岁进国家队,21岁被NBA选为状元秀,成为休斯顿火箭队主力。 在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成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有多少人在呼唤:“姚明,姚明,中国人,了不起~”这时的他是多么自豪~ 作为中国篮坛最为大牌的球星,姚明的一举一动为每一名球迷所关注和熟悉。 但是“巨人”童年的生活,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近日,姚明昔日的恩师、上海男篮主教练李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姚明的祝福,同时“一不小心”曝出了姚明童年的种种趣闻,搞笑至极,让人捧腹。 小时候像个女孩 打牌脸上贴的纸条最多 姚明的童年在上海康平路95号度过。 当时与姚明一起玩耍的孩子有5个。姚明在5个孩子中年龄排第二,却温顺得像个女孩子。大家一起玩牌,姚明脸上贴的纸条最多,因为其他人联合起来整他。每到这个时候,姚明一点也不急,反而憨笑。 有一次,他挨了一个小朋友的打,不还手也不争辩,而是直接去找了那个孩子的爸爸:“叔叔,他又打我了。”“他打你一下,你还他两下。”“不行啊,我妈妈说,不能打人的。” 个子高带来困扰 “少出去,以免影响交通” 姚明刚出生时重达11斤,婴儿时块头也比一般孩子大,父母抱在手里,常有人说:“那么大的孩子还抱着,太娇惯了~” “特殊的身材,给姚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李秋平说,“人家戴红领巾的时候,最多一米六、一米七,而姚明当年戴红领巾时,身高已达到一米九六。近两米的一个大高个,还戴着红领巾,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姚明每到一处都会引发一场不小的‘骚乱’,”李秋平回忆道,“我甚至无奈地和姚明说,你这样的高个,还是少出去一点吧,以免影响交通。” 李秋平回忆说:“由于身高占优,姚明进办公室从不用手敲门,只要透过门框上方的窗户往里看有没有人就行了。” 饭量大了养不起 当年进体校只为喝牛奶 姚明出生后,父母工资的大部分都用在伙食上,一对亚洲身高第一的夫妻,再加上一个猛长的儿子,那点儿工资就有点不够用了。 姚明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很大,一只红烧蹄膀,被他一顿吃光。进入少体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天有一瓶牛奶。 姚明9岁的时候,去少体校练篮球。姚志源有时兴之所至,就在宿舍前跟姚明玩玩篮球———姚明显然缺乏“敬业”精神,因为每当自己投进几个球后,姚志源就得给他买点小玩 意儿进行奖励,后来姚明调侃道:“刚开始时我是靠接受‘贿赂’打篮球的。” 有潜力享受优待 当时只有姚明能睡懒觉 作为特殊人才,姚明很早就被选入了上海男篮二队。李秋平说,姚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苗子,当时针对姚明的培训可谓“另起炉灶”,目的在于保证他能充分健康发育。 “由于长得太快,光靠饮食滋补也跟不上,要给姚明配中成药补充营养;此外,还要保障姚明充足的睡眠,在所有的队员中,他是惟一一个被允许不出早操的队员,让他有充足的睡眠,以免影响发育。此外,因为骨骼还未成形,肌肉发育不全,其他队员一天两次力量训练,姚明被允许一天只练一次。” 1997~1998年赛季,姚明首次出现在CBA赛场,刚开始参加比赛时,他的跑动速度特别慢,“但我从姚明一进队开始,就相信他能为中国男篮带来希望,”李秋平说,“现在,就算是在NBA,姚明也是所有中锋中得分能力最强的。” 由于姚明的饭量差不多是普通中国孩子的两倍,定量配给这个家庭的牛奶、肉、大米似乎永远是不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中国差不多每样东西都是严格按定量配给的——食物、布匹、肥皂、煤,要让一户都是大个子的家庭吃饱,那些定量券可就太少了。大方和大姚差不多把他们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食物上,有时候他们只能饿着肚子坐在桌子边上,看着儿子狼吞虎咽。当大方年迈的父亲在妻子去世后搬来和他们同住的时候,这个家庭的开支就更加紧张了。陆斌记得那个时候,她有一次去拜访这位老上海队的队友。“那一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大方刚从菜场买了一条鱼回来,”她回忆说,“她把鱼最好的中段给了姚明,头给了自己的父亲,尾巴给了丈夫。自己什么也没剩下。” 许多年后,大方把儿子的茁壮成长归功给了国家的政策。“身体里的遗传基因,让他长得非常高,”她说,“因为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他有比我们小时候更好的营养。”只是那个时候,大方一直要为儿子的下一顿从哪里来犯愁,不知什么时候家人能够不再为这个烦心。姚明小时候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身体一直在长,导致他营养跟不上。大方是个非常自强的人,所以不会去寻求帮助,但她的很多朋友在为她奔走求助。 与此同时,这个家庭得到了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为了长身体,姚明住在爷爷奶奶身边,他能受到比较稳定的照顾,还能吃到更多的食物。一次,大姚在火车上和一个在上海牛奶厂工作的人聊天。当他提到配给他家的牛奶定额卡,只能满足自己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一半的需要时,这个牛奶厂的人答应给大姚提供帮助。以后几年,他给姚家提供了一张额外的定额卡,于是姚明终于能够得到满足他成长需要的钙了。 1984年9月12日姚明四岁生日那天上海《新民晚报》的一个记者和摄影师来到姚家作一个特别报道。大方和大姚被认为是中国最高的夫妻,记者想看一下他们备受期待的婚姻的结晶。记者在一篇混进了神秘的宿命感的文章里,描述这个男孩他们称他为“小胖子”——在这个物质短缺的国家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充满赞美之意的昵称了——从午睡中醒来,似乎不太高兴,一直闷闷不乐,直到他的父亲递过来一个篮球。“爸爸,带我去打篮球~”小姚明叫道,他的父亲同意了。在文章旁配的照片上,大姚和满脸笑容的四岁的儿子在楼房后的空地上玩着篮球。 关于姚明的传说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七岁时,他已经有1米50,超过高安路小学其他所有的学生,他的老师称他是“鹤立鸡群”。每个人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篮球运动员,即使这个显得笨拙的孩子——按照一篇驳斥这种幻想的文章所说——几乎没有对这项运动显示出任何兴趣或者天赋。一天,在一次校运动会上,同学推选他代表班级参加一个罚篮比赛。姚明走上罚球线的时候,所有的男孩女孩们都在为他加油,可当他投出一个“三不沾”的时候,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当下一个男孩将球投进的时候,他更加感觉羞愧了。“我丢了很大的脸。”姚明回忆这件丑事的时候说。 不同寻常的身高是一柄双刃剑。姚明很乐意被当做一个成年人,“我可以骑着父亲的自行车上街而没人来管我。”他带着显而易见的满足感回忆说。但是他的身高也会引来别人的注意和指指点点,偶尔,还有拳头。在小学时有一天,班级里喜欢惹事的孩子打了姚明,他想挑战一下学校里最高大的孩子。姚明和父亲一样好脾气而且很害羞,他就站在那里没有回击。那个没有得逞的小子居然跑到姚明的父母那里,倒打一耙说他们的儿子以大欺小,夫妇俩相信了。“因为姚明太高了,我们认为一定是儿子欺负别的孩子,”大方回忆说,“他回家后我们狠狠批评了他,并要他向那个孩子道歉。”当他们最后发现事情真相时,大方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儿子的性格。“每一个认识姚明的人都会告诉我同一件事:‘你的孩子太单纯太老实了。他长大后别人会利用这一点的。’” 大方决定专心致力于担当儿子的主要保护人。姚明八岁时长到了1米70,他成为一个篮球运动员的潜能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没人能够忽视。1988年,大方两个从在南京西路651号时就认识的老朋友,为了能把姚明召进各自的体校展开了竞争。一个是她的前队友陆斌,现在担任卢湾区体校的教练。但她最后没能争得过徐为丽,那时徐为丽在徐汇区为孩子们开办的业余体校担任领导。 喜欢结交朋友的徐为丽身高1米80,是以前城市建设主任的女儿,她在二十年前刚踏进南京西路体院球场的时候就认识大方了。虽然年龄上有十二岁的差距,两个人却同样打中锋位置。1988年徐为丽是徐汇区体校的领导,她注意到了姚明。 要把这个孩子从父母的身边带走并不容易,他们会想像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在等待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不过徐为丽不厌其烦地到姚家拜访,商量姚明的未来。她很热情地向他们指出姚明身上蕴藏着特殊的篮球天赋,比如他的身高、他的篮球基因。徐为丽建议开始的时候他只在业余时间接受训练,可以在每天早上学校正常的文化课结束后,骑车到徐汇区体校来。既然大方和大姚白天都要工作,徐为丽甚至说可以派教练来接他去参加训练,这样的待遇她从来没有向其他运动员提供过。 姚明的父母最后同意了,他们认识到这或许是他们的——甚至是梦想——让他们唯一的儿子投身到篮球中去。不过大方对此还是有些遗憾的。许多年后,她说:“我们没有代替他选择这项职业。但是我们都是篮球运动员。从姚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所有的老队友和教练就都关注着他。他注定会长得那么高,体校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他。” 爷爷改变了刘翔 小时候的刘翔是个顽皮的男孩,胆子大是很多大人对他的评价。正是因为看到他别的孩子更顽皮,家人把他送到了少体校。体校的道路并不是很顺利,由于年龄小,刘翔经常受到同校大孩子的欺负,刘翔说这是全国少体校的惯例。这样的遭遇让他几乎决定放弃少体校,但有一件事情改变了年少的刘翔的决定。 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已经70岁了,此前老人家是不会骑自行车的,但70岁那年突然就想学,而且学会了,老人说自己学会去哪儿都方便。刘翔就想,爷爷70岁都能学会骑自行车,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呢,现在回忆起来,刘翔还在感叹,如果没有爷爷的这个行动刺激,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他了。 那一次刻骨铭心的比赛 刘翔是个跨栏奇才。要知道1996的时候,他还在练跳高,当时刘翔很自信,他说:"如果我的身高能够达到两米,我在跳高项目上将会很有作为。"他当时已经拿过上海市少年跳高冠军了,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跳高人才。但是就是那一年,现在他的跨栏教练孙海平看上他了。用孙海平的话说,跨栏选手需要胆量,很多人看到1米多高的栏横在眼前就不敢过,而刘翔有这样的胆量,再就是从他练跳高看,他的速度和爆发力很好。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让很多国际田径界的人士都没有想到,再加上中国人甚至亚洲人在直道项目上很少有人能进入决赛,所以造就了那次让他和教练刻骨铭心的比赛。 那是2000年11月法国里昂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6名选手进入60米栏的决赛,刘翔站在第五道,其中有3个美国选手,他旁边的第六道也是一名美国选手。发令枪响过了,没想到第六道的那个美国选手在跨第二个栏的时候就摔倒了,刘翔则是第三个冲过终点,这样的兴奋仅仅保持了2秒钟,裁判和大屏幕同时宣布,第五道中国刘翔没有成绩,怎么会这样呢,刘翔和他的教练感到很气愤,找裁判理论。原来裁判误将那个摔倒的美国选手当成刘翔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不会在这个项目上跑出好成绩的。那是一次没有电视转播的比赛,幸好刘翔的教练用自己的微型摄像机将全部过程拍下,这是孙海平的习惯,刘翔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用摄像机拍下的,而这成了那次证明刘翔没有摔倒的惟一证据,录像十分清楚地显示,中国刘翔第三。终于还了刘翔一个清白,也给国际田径界裁判提了个醒,中国人是可以在短距离的项目上有所作为的。 正是这样的一次偶然事故,给了刘翔师徒二人很大的刺激,也让他们的训练更加有了动力。 他兴奋得三天没睡着觉 真正让世界知道刘翔的是2002年7月份,瑞士洛桑的一次国际田联大奖赛。那个时候19岁的他跑出了13秒12的个人最好成绩,并打破了美国人保持了24年之久的世界青年纪录和中国人李彤保持了8年的亚洲纪录。 刘翔说,这一切来得很快,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时通过终点时,回头看了一下,竟然把第二名甩得很远。有人告诉他破了世界青年纪录,他不相信,但确实是事实,他足足兴奋了三天,他说那三天睡不着觉,也没心思训练,只想笑,只想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破纪录的每一个画面。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感到当初选择跨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是从那个时候,刘翔发现自己是一个比赛型的选手,越到比赛越兴奋,越有强手,越兴奋。他说:"当看到自己跨过一个又一个栏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超越,这种兴奋是无法比拟的。" 为奶奶拿了第一块金牌 www.zhLzw.com 那是2001年11月广东的九运会,刘翔的奶奶因为胰腺癌在那个时候已经快不行了,但老人家因为一桩心事未了,她要等着孙子刘翔拿全运会金牌。在决赛的那天,刘翔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他一直在祈祷,能够以一块金牌献给奶奶。但那个时候刘翔并没有绝对的实力,他的师兄陈雁浩是他最强大的对手,但刘翔最终以0.06秒的微弱优势获得了冠军,他跪倒 在终点,头向地磕了三次,他是在告诉奶奶自己获得了金牌。而他的奶奶没有等着他回到上海就去世了,但让老人家高兴的是已经知道刘翔获得冠军。王军霞长跑冠军 最好成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奥运会女子5000米冠军。 成绩记录 1992年 在韩国举行的第4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获10000米冠军,同年还获第20届世界越野锦标赛青年组亚军。 1993年 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10000米金牌。 1993年 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杯马拉松赛中获个人和团体冠军。 1993年 在北京举行的第7届全运会3000米比赛中取得冠军,并两次(预、决赛)打破3000米世界纪录(8分12秒11、8分06秒11),并以29分31秒78的成绩打破女子10000米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首位突破女子10000米跑“30分钟大关”的运动员,她在这两个项目上所创造的世界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1994年 在日本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获10000米金牌,同年还取得“9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冠军”。 1995年 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勇夺10000米和5000米两枚金牌。 1996年 首次参加奥运会,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 ,并获女子10000米银牌,成为中国首位获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被誉为“东方神鹿”。 所获奖项 1993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之首、获英国环球电视台“环球体育最佳运动员”、世界“十佳运动员”称号。 1994年 在美国纽约接受了第14届杰西?欧文斯国际奖,这是中国也是亚洲运动员首次获此殊荣。 1994年 被评为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 荣获1993年、1994年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编辑本段运动生涯 王军霞在1991年入选辽宁省田径队,1995年9月入选国家田径队。1993年,王军霞在北京举行的第7届全运会上夺得女子3000米项目的冠军,两次(预、决赛)打破3000米世界纪录(8分12秒11、8分06秒11),并以29分31秒78的成绩打破女子10000米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首位突破女子10000米跑“30分钟大关”的运动员,她在这两个项目上所创造的世界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1996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王军霞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并获女子10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田径选手,生在农村的王军霞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艰苦,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再加上科学训练,终于成长为中国的“东方神鹿”。 1996年奥运会后至1997年8月,因伤停止训练和比赛。1996年与江苏徐州一家健身器厂合作,联合开发健身器,并出任副厂长,曾就读于辽宁大学法律系。1997年5月结婚。 1997年12月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备战亚运会。1998年9月赴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学习。 王军霞在职业生涯里获奖无数,在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首、并获英国环球电视台“环球体育最佳运动员”、世界“十佳运动员”称号。1994年,王军霞在美国纽约接受了第14届杰西?欧文斯国际奖,这是中国也是亚洲运动员首次获此殊荣。 东方神鹿 王军霞,这位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5000米的金牌获得者走进了《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如何走上中长跑这条路的经历,以及和恩师马俊仁之间的恩恩怨怨,提起当年离开马家军的往事,如今已经为人母亲的王军霞显得非常成熟,她表示,当年的往事已经不想再提,只希望恩师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开开心心,安享晚年。 重塑辉煌 1994年12月,离开马家军之后的王军霞一度成为了众矢之的,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指责蜂拥而至,同时,由于离开马家军后失去了系统性的训练,王军霞的状态一路跌到了最低谷。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著名的教练毛德镇出现了,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找到了王军霞,提出帮王军霞进行恢复性训练。在节目的现场,毛指导的意外出现让王军霞异常惊喜,两人一同回忆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毛指导还带来了几个小气球让现场的观众猜它们的作用。可别小看了这几个气球,当年,王军霞就是背着这些气球进行特训的。在毛教练的专心指导下,王军霞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训练中,整整六个月,她进行的都是全封闭式的训练,在这期间,她从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去过一次景点参观,也从没有因为以前的旧伤停止过一天训练,每天清晨,她4:30就起床开始训练,围绕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进行20公里跑,她的目标很明确,要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东山再起,重新取得往日的辉煌,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同时,为了让王军霞重新找回当年的自信和勇气,毛指导专门借来了哥德堡世锦赛的录象带,与王军霞一同反复观看,帮她分析对手的情况,做好技术准备,还带着她多次往返于青海、云南等高原训练基地进行强化训练。在毛指导的帮助下,王军霞的状态重新走上了辉煌的轨道,1996年,在天津奥运选拔赛上,她一举跑出了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 在奥运会上,王军霞和当时最大的对手里贝罗都报名参加了五千米和一万米两项比赛,但是,由于赛程安排不合理,两项长跑是连续进行的,赛程挨得过紧,临到比赛前,里贝罗突然宣布放弃五千米比赛,全力争夺一万米。本来王军霞的强项也是一万米,但是她不想放弃五千米的这块金牌,决定放手一搏,连续参加这两项强度极大的比赛,最终,获得了五千米金牌和一万米银牌,重新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同时,她还回忆了当时无意中创造经典的故事:当时获得五千米金牌的以后,她一直在跑道上奔跑并向观众挥手致意,正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跑道上有一个年轻人正在向她挥舞国旗,她连忙跑过去,接过他手中的红旗,披在身上继续奔跑,这样,一个永远留在中国人心中的经典场面就这样诞生了。 编辑本段重要事件 奥运夺冠 1996年,亚特兰大,5000米赛道。 发令枪一响,黑黑瘦瘦的她,在一群人高马大、神色高傲的老外中,显得那么貌不惊人。谁也不知道,此时的她正拖着病体,甚至还要应对下一场10000米的比赛。连她自己对这个项目都没有抱太大希望,自然也没有准备庆祝胜利的国旗。一圈、两圈、三圈……她奇迹般地从大部队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冲向终点,14分59秒88~于是她身披国旗,神采飞扬的经典画面由此定格,“东方神鹿”王军霞,一个被世界记住的名字。长跑,是枯燥的;长跑者,是孤独的。但人生何尝不是一次长跑。无论身边是否有人陪伴,生活之路终归还要靠自己跑完。当面对一成不变的沿路风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这就是勇者。没有比脚还长的路,只有不愿前进的脚。 欧文斯奖 早在刘翔之前,她就以黄种人身份创造田径奇迹。1993年世锦赛10000米冠军和1996年奥运会5000米金牌,以及“女子万米跑史上首个突破30分钟大关”的荣誉,构建于近乎残忍的训练。她是被训练出来的人,也是天才。时间退到1994年初的一天,王军 霞去美国领取欧文斯奖,这是颁发给1993年度世界最佳运动员的一个奖,要求大家穿晚礼服。那时的王军霞连牛仔裤都没有,对晚礼服更没有概念了,服装设计师好不容易帮她选了套衣服,因为上身的衬衣的开领是大V字,她还找了一个梅花鹿像章把领子别住。 那时候什么乔伊娜(美国百米跑飞人)等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我一个人素面朝天领奖时,像筛糠一样,浑身颤抖。领完奖还要讲话,只说了很短的一句话,就是很高兴获得这个奖。就这都背了好长时间,说话的时候还是带着颤音。 编辑本段退役生活 从未离开跑道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8年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活动 ,暨安利纽崔莱健康跑的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奥运冠军王军霞出席了启动仪式,并慰问了正在南京备战残奥会轮椅网球比赛的中国国家队队员们。作为一名退役的奥运冠军,王军霞说,觉得自己并未离开跑道。 虽然离开竞技赛场很多年了,但心从来没离开过跑道。退役这么久了,仍坚持跑步,跑步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快乐,她现在的工作更多的是参与和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运动得到健康。切磋球艺,网球场上遇“粉丝”中午,王军霞来到了南京体院,在那里,残奥会轮椅网球国家队的队员们正在紧张集训。王军霞刚刚走进网球场,一个练球的女孩就滑着自己的轮椅来到了王军霞的面前:“王军霞,真的是你啊~你可是我的偶像啊~我特别崇拜你~” 这个女孩就是轮椅网球国家队的“一姐”董福利。2004年,董福利代表中国队参加雅典残奥会,并历史性闯进16强。董福利说:“训练是很辛苦的,每当坚持不下去时,会拿王军霞的故事来鼓励自己,所以这次见到她我特别激动。”在得知董福利的经历后,王军霞感动地说:“更佩服你的毅力,在生活面前不低头的坚强。”关注奥运,相信刘翔和师妹们离开奥运赛场多年,王军霞依然关注中国田径的表现,提到备受瞩目的刘翔,她说:“刘翔是个非常出色的运动员,心理素质也不错。不过他的项目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结果怎样,还要看他当时的发挥。1996年参加奥运会,当时的体委主任伍绍祖就跟我说:„军霞啊,你不要有压力,随便跑,你跑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能接受。?我听了这话心里就很踏实,所以我希望现在大家也能这样对刘翔,不要给他太多压力。” 目前中国女子中长跑项目滑坡严重,王军霞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她们只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相信她们有实力,希望她们在奥运会上有好的发挥。北京奥运会,肯定去现场为她们加油~ 奥运火炬传递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大连站传递正式开始。大连站是奥运火炬接力在辽宁省境内的第三站,也是在辽宁省境内的最后一站。“东方神鹿”王军霞成为大连站的第一名火炬手,在金石滩发现王国主公园,她举起祥云火炬,领跑大连站火炬接力。 身为大连人的王军霞,1993年曾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3000米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收获5000米冠军、10000米亚军。她是中国第一个欧文斯奖获得者,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田径名将。 参与大连站火炬接力的火炬手共208名。除王军霞外,还将有女子举重奥运冠军丁美 [1]媛,女子竞走奥运冠军王丽萍,歌手孙楠,足球名将迟尚斌、李明等参与传递。 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浪漫爱情 已经结婚八年的王军霞在提到自己的丈夫战宇时还是一脸的甜蜜,说到两人的相识,她笑称,刚开始对战宇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王军霞和战宇的相识是由原马家军队医张琦介绍认识的,在见面之前,王军霞曾经很不想去,因为当时知道战宇是足球运动员,而她对当时傲气十足的很多足球运动员很看不上眼,但是,见面之后,战宇用自己对人谦和的态度和朴实的感情逐渐折服了王军霞。 这段感情当时在辽宁体院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王军霞毕竟已经是世界冠军,名声赫赫,而战宇却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足球后卫,论名气、论事业、论财富,战宇远远没有达到王军霞的,但是,就是这样,他们两个还是义无返顾的走到了一起。 1997年两人登记结婚了,四年之后,2001年2月24日,已经身怀有孕的王军霞与战宇举行了婚礼。这场盛大的婚礼不但请到了王军霞的邻居赵本山作为主持,同时,王军霞恩师马俊仁的到来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参加得意门生的婚礼,马俊仁特意准备了一份厚礼:“有人说我还跟王军霞有矛盾,这是不对的,18日那天她还给我送来了结婚的请柬,我专门给她准备了一份厚礼,这份礼物你们都猜不到,既能让她满意,又不能有重样。”婚礼那天,礼物终于揭晓,是一幅马俊仁珍藏多年的1993年七运会王军霞勇破一万米世界记录、胸挂金牌的巨幅金箔画,王军霞看到这份特别珍贵的礼物,十分激动,对马俊仁说:“老师,我永远永远感激你~” 结婚后的悠闲生活:做母亲的王军霞对儿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们亲眼见到了王军霞对儿子战意博的宠爱。她不象其他母亲一样,一定要把儿子拉在身边,而是任凭他自由走动,充分发挥儿子的好奇心,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背后的故事》节目现场,首次出现了敢于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在舞台上自由走动的人,小战同志在舞台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好奇心,把我们的舞美很是研究了一下,还差点把我们的灯给打翻了,吓了大家一跳,但是,军霞却很温柔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母性的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小战是我们家的老大,只要没有外出工作,我就在家陪着老大。在现场还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听说王军霞只要看到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可爱小姑娘,就会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媳妇,我们也特地 准备了一个和真人差不多大的很可爱的布娃娃送给小战同志,结果,真是有了媳妇忘了娘,丹丹问他,娃娃和妈妈哪个漂亮,战意博竟然毫不犹豫的说:“妈妈没有娃娃漂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军霞也不禁笑出声来。退役后的王军霞,一直过着悠闲的生活,2004年,导演宁敬武找到她,邀请她加入电影《夺子》的拍摄工作,王军霞说:“有人找我拍电影,我蒙了,我没学过表演,再说我的样子也不出众,刚开始我一直是拒绝的,可导演三天两头往我家打电话,后来我终于被导演的诚心打动,答应了演出的邀请。”在我们节目的录制现场,王军霞在张丹丹和现场观众的要求下,也很卖力的为我们“卖了一回豆腐”。 王军霞选择“净身出户” 中国著名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结束了她的婚姻生活,离婚后,王军霞开着辆陆虎车来到上海。离婚时什么都留给他(前夫战宇),只开了辆车就出来,因为她属于那种生存能力强的人。 第一次恋爱,第一个男朋友,第一段婚姻,连带这场婚姻最大的“产物”宝贝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军霞再一次“净身出户”,生活再次划归为零,从头再来。就像是1994年12月12日的那天晚上,和马家军的其他队员一起出逃的那天晚上,《马家军调查》当中提到,马俊仁当时用别墅、汽车、奖金来挽留王军霞,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第二次婚姻 黄天文是美籍华人,出生在上海。1983年,黄天文考入美国丹佛大学,并拿到了音乐硕士学位,成为美国丹佛知名的音乐制作人。多年的打拼也让他成为丹 [2]佛当地的华人领袖。 1999年,在丹佛举行的一场欢迎宴会上,王军霞与黄天文初次相识。黄天文对爽朗可爱的王军霞心有牵系,而王军霞也对这个儒雅稳重的男人十分敬重。但在那之后,他们两人 [3]有九年没有联系。 2008年3月,已经离异的王军霞在一个银行业的会议上再次邂逅黄天文,而这时,黄天文已经离异十年。人海茫茫,执手相看泪眼,他们不得不感慨缘分天注定。 [4] 2008年10月,王军霞和黄天文结婚。 定居上海 婚后,王军霞和黄天文定居上海。黄天文在上海市郊买了一套别墅,装修精致温馨。别墅是一幢二层小楼,小巧别致。沿墙种满了爬墙虎,绿意盎然。进门就是一个超大的客厅,还有一间书房和会客室,楼上是四间卧室。主卧的色调是粉色的,浪漫温暖。黄天文还按照王军霞和前夫战宇所生儿子战意博的喜好给他特意设计的一个房间,房间是浅浅的蓝,清新怡人,床上堆满了战意博最喜欢的变形金刚和汽车玩具。 第一次婚姻的余痛还在,当把儿子战意博忍痛留给前夫时,王军霞感觉自己整个人被撕裂了,她没有想到,丈夫会考虑得这么细心周到,还会特意按照儿子的喜欢装修房间。她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幸福。 一个月后,儿子战意博放暑假,王军霞和黄天文特意赶回沈阳,将儿子战意博接到身边小住。已经9岁的战意博刚开始对黄天文充满了戒备,对一切都怯怯的。黄天文知道,9岁的孩子,虽然不懂成人世界发生的事情,可他们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他把战意博当成小小的男子汉,耐心地跟战意博沟通交流。黄天文告诉战意博,自己虽然不是他的亲爸爸,但一定会是他最铁的哥们,最好的朋友,会像他的母亲一样爱他。每天无论多忙,黄天文都会陪着战意博玩,带他出去散步。战意博暑假结束要回沈阳的前晚,他执意要睡在黄天文身边,战意博还抱着黄天文的脖子悄悄说道:“黄爸爸,寒假的时候,我还要来跟你和妈妈一起住。” [4]此情此景,让王军霞感动不已。 挑战生命极限勇做妈妈 2009年10月,王军霞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当她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丈夫时,却被丈夫兜头一盆冷水浇下:“不行,这个孩子不能要,你已经37岁,属于高龄产妇,况且你又满身伤病,再生孩子危险太大。”这是结婚以来,丈夫第一次如此“铁面无情”,也是夫妻俩第一次发生争执。此时的黄天文,也心潮澎湃,一夜无眠。人到中年,他何尝不想拥有一个自己和爱人所生的孩子呢?再说,和前妻离异之后,因为事业繁忙,一儿一女都跟着前妻,自己只能偶尔接两个孩子和自己小住一段时间。从内心深处,他多么渴望再做一次父亲,陪伴着孩子的每次成长啊!可是他深知,37岁的妻子怀孕意味着什么,而多年的运动员生涯,早就让妻子浑身都是伤病,每逢阴天下雨,妻子的浑身都会痛,风险可知啊!其实,王军霞又怎会不知道丈夫的心。可是第一次婚姻几乎让她失去了所有,丈夫的爱像涓涓细流,打动了她心里的每一个角落,安抚了离异带给她的每一片伤痛。这份真爱难能可贵,即使再难,自己也要把这个上天馈赠的小生命生下来,来报答丈夫的一片深情。黄天文含泪把妻子拥入怀中。这天晚上,他们决定,生下这个孩子,为他们的爱情留下一份美丽的见证。 终生难忘的草原婚礼 2012年6月29日上午,为给2012伊金霍洛国际马拉松赛助阵,中国著名长跑运动员、有着“东方神鹿”美誉的王军霞与美籍华人丈夫黄天文先生在鄂尔多斯体验草原婚礼。由于一直没有与丈夫举行过结婚仪式,王军霞对本次体验草原婚礼感到十分激动,并称这会是终生难忘的事情。 1演艺经历 李大双7岁时与其孪生弟弟李小双一同进入仙桃市业余体校,1980年 李大双和李小双 7月进仙桃体操学校,从教于丁霞鹏老师,1983年9月,又同弟弟一起选入湖北省体操队。1989年他和李小双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初露锋芒后,被选入国家队。中共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1990年在第11届亚运会上夺得体操男子团体金牌。1992年在第25届奥运会上夺得体操男子团体亚军。1994年在世界体操团体锦标赛上获体操男子团体冠军。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退役后在上海创办“全能明星广告公司”,现任“北京李小双 [1]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2个人成绩 1991年上海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亚军,男子自由体操第三名。 李大双 1992年李大双参加第二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男子体操团体亚军。 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单杠第三名,男子体操团体冠军成员。 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获得全能冠军。 1994年广岛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跳马亚军,男子自由体操第五名,男子团体冠军成员。 1994年1德国多特蒙德世界体操锦标赛与队友合作,为中国队夺得男子团体冠军。 李大双是体育爱好者称赞的优秀体操运动员。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1992年获得“全国体操十佳运动员”荣誉,1992年和1994年两次荣获“湖北省十佳运动员”称号。和其孪生弟弟李小双曾同时在国家队效力,被称为“双胞胎世界冠军”。 3个人生活 甜蜜相恋 2009年7月,有网友爆料演员李琳与一位神似前体操冠军李小双的神秘男子 李大双与李琳 在京郊某薰衣草庄园游玩,两人全程十指相扣,一副热恋状态。2009年7月21日,李琳的经纪人在接受新浪娱乐对话时,委婉地道出真相:“小双已经成家,大双与小双是双胞胎长得很像,所以大家可能对错号了。希望李琳幸福~” 李琳所在经纪公司华谊兄弟工作人员透露,李琳正与前世界冠军、体操名将李大双恋爱中。李琳还没有再次踏入婚姻殿堂,也没有和同事提到结婚的打算。照片中那所薰衣草庄园是京城有名的婚纱摄影地,当问及二人是否是前往拍摄结婚照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不知 [2]情。 秘密结婚 2012年2月,一名林姓留美学生在某国际网站上传一组婚照并爆料称内地 结婚现场 演员李琳和体操运动员李大双已于年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秘密结婚,照片中李琳一袭白色婚纱和李大双在拉斯维加斯街头幸福相依,感觉十分甜蜜。 林姓留学生在主页中写到,李大双、李琳于年前在拉斯维加斯秘密结婚并在街头拍摄了写意婚纱照,引起游客驻足观看包括他本人在内。对此,李琳经纪人张先生日前表示结婚属于艺人的私事,公司方面不便过多干预,李大双、李琳的婚事,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祝福。 [3] 2012年2月29日,李琳通过微博曝光了与李大双的恩爱婚纱照,并首次回应结婚事宜。她表示感谢亲朋挚友和影迷的爱护和祝福,并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大双的爱意,称在无数个冰凉孤寂的日子里,李大双的出现让她倍感温暖。并感性地写道“青春年少淡去,可以慢慢沉淀~背影中还有一丝不安,回眸依旧看到你的笑脸。” 轶事 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 李大双 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 李大双1973年11月1日,李小双和比他大5分钟的哥哥李大双出生在仙桃市一个搬运工人的家庭。在市政招待所当临时工的母亲无力独自照看这对淘气鬼,便把他们先后送到公明山的外公家。和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一开始,爷爷给大小双兄弟俩分别起名为李锋(丰)华、李卫华,意在保卫中华、振兴中华,可外公却不知从什么地方引经据典地给 小双又起了个名——李政末。于是,在外公那两间冬季透风、夏季漏雨的茅草屋里,兄弟俩度过了最难忘的幼年时光。 也许是机缘巧合,当小双六岁时,湖北省仙桃市体校的体操教练丁霞鹏在仙桃一家电影院的台阶上发现了这对打着“侧手翻”的孪生兄弟。当时,刚从公明山外婆家回来的大双小双,还带着几分野性。第二天下午3点,爷爷一手牵一个地把兄弟俩领进了体 李大双(10张) 操房。也就在那天下午,丁教练建议爷爷为他们改名成了李小双、李大双。小双是下午5点零5分出生的,或许这是他们命运中的吉时,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在这个时辰,总是成功的多:奥运会如此,世锦赛夺团体冠军也是如此。第一次踏入体操房也正好卡在这个时辰,是巧合还是命运的使然, 为了给这对小马驹收缰,患有肾炎、肝炎的丁教练几乎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在少年体校里,大双分在少年班,小双分在儿童班,为了管好这拨孩子,天命之年的丁教练干脆住到了队里。家里穷,小哥俩买不起冬天训练穿的运动衣,丁教练就象一位慈爱的祖父,用自己的运动服为他俩改做……名牌运动服对大小双已不再是难事了,可记忆里最珍贵、最舒服、最暖和的,还是丁教练缝的那套。 李大双小双管丁霞鹏叫“丁爷爷”,这位总爱穿一身中山装、写得一手好毛笔 李大双 字的老者,不仅把大小双带进了体操殿堂,而且为他俩精心选了一条事业的捷径。那是在大小双离开少体校,面临去专业队还是去武汉体院上学的两种选择时,丁教练慎而又慎地为这对十来岁的孩子反复权衡所有可能。进体院,未来的工作有着落,但事业上不会有大发展,因为他自己的孩子就是例子;进专业队,能不能出成绩得冒风险,但毕竟还有险可冒。“人生不可能有两种选择,决定了就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老人把小哥俩送到省队,并语重心长的叮咛。 当大小双从巴塞罗那凯旋而归,当他俩在庆功会上毕恭毕敬掺扶着已病入膏肓的恩师走向主席台,丁霞鹏已是老泪纵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小双牢记着妈妈的教诲。丁教练已离开了人世。在他的灵前,大双小双长跪不起,一步一叩头的送走恩师的灵柩,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之张怡宁 [图] 2008-07-18 19:06:56 阅读(6957) 评论(66) 系统分类:默认 个人分类:默认 关键词: 张怡宁 奥运 背后 冠军 故事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人,不一定是你的亲人,也不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但会直接促使你走向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对于张怡宁来说,这个人就是王楠。近几年她们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是女子乒坛的巅峰之战。而这两个每每在大型赛事决赛中分站球台两边的人,在几年的时间里,住同一个房间。 有时候你会很诧异于她们之间的角色转换,比如说今天她们还在单打决赛中争个你死我活,明天两个人就要为了女双金牌并肩作战。可以想象,在那些林林总总的金牌中,藏着多少委屈的眼泪呢,很久以前问过王楠对张怡宁的感觉,王楠的回答很简单:“张怡宁挺单纯的,是个好人~”同样的问题问起张怡宁,她却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刚进队的时候我是最小的,往上冲击大队员,大家还没有注意到我呢,但是我可以看到每一个主力队员~当时王楠是主力,还有李菊、杨影、王晨、王辉她们一大批人,邓亚萍退役的时候,她们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没有看到王楠总输李菊的那个时代,看到的是王楠赢李菊的那个时代。 我刚上一队,就感觉王楠训练是最踏实的一个,为什么看她看得多呢,因为她也 是李指的队员。李指经常给她喂多球,有时也捎带给我一块儿练多球,或者先给王楠练,完了之后再给我练。当时感觉杨影技术非常细腻,李菊有点儿女子技术男性化,发展条件、力量各方面都特别好,但我总感觉王楠是最好的。当时我和别的队员说我喜欢看王楠打球,她们就说:“啊,你怎么爱看她打球啊,”她们总觉得王楠在场上打球扭扭,跟大虫子似的,使不上劲儿。但是我觉得她训练的时候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从进国家队到现在有10年时间,一开始别人跟我说国家队不太好待,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但是我感觉打好球就行了,还有什么事儿能让你不好待的,特别单纯的一个人。待到两、三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确实不太好待,好多事儿是潜移默化影响到你。你是抢班夺权,人家是守在那里,有时不光是你要打好球,你还要做好人。小队员必须得学会抗干扰。 进队的时候,目标是争取一点一点赢大队员;等往上冲到主力层,王楠已经是绝对主力了。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楠就成为了我要超越的一个目标。当时我们归同一个教练管,住同一个房间,她就跟我讲:“其实你们小孩儿怎么想,我都挺明白的,因为我也是从你们那会儿过来的。”像这种情况下我只有打好自己的球,她总感觉比我们成熟很多很多。 王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训练的要求比我高得多。比如说我们练到八成就已经很满意了,她得练到十成才能感觉今天练得还可以。越到封闭训练的时候她对自己的要求就越高~有时我也挺希望李指在下午训练课的时候多教我一点儿,能腾出时间来带带我,但是没办法,他只能先把王楠的成绩提高上去,先稳住王楠的成绩,然后才能够培养我。因为我当时是往上冲的年龄,分析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是特别强,每时每刻都指望别人的帮助。第一靠李指,第二就是自己慢慢去顶,但是你说这种方法有多慢啊~ 坐在张怡宁身边,第一次听到她对那段历史的回顾。这个典型的北京姑娘,满面笑容地说起从前的无助,语速飞快,像蹦豆子一样。我相信,这一段话放在几年前,她是断然不会说出口的。所有的困惑、所有的委屈,只能在获得奥运会金牌的那一刻才会得到释放~我想,所有奥运冠军必定具有一种相同的性格,像王楠和张怡宁,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子,一说起乒乓球,却散发出同样的魅力~ 那段时间,大概四年吧,我和王楠都是一个教练。我总感觉需要李指的时候他不在身边,感觉自己确实挺孤单的~特别不平衡的是,比如说今天李指心情不好,或者是跟王楠沟通得不好,或者是累了,肯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然后再跟我练,就把这气撒在我身上。我是真的有时候不太喜欢也不太愿意这样。因为我好不容易等到他教我一次,然后他有这么大的怨气,这么不好的心情。我当然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全身心的投入,他做不到这样,你说就算他今天心情好,也到了该累的时候了,正课已经结束了,六点才开始教我,你说能教多少,最多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他已经到极限了。而且他那一段身体不好,老是出问题。 1996年到2000年我们两个是住在一起,同一个教练,但是2000年到2004年是一个屋,2000年她分到别的教练组,李晓东分管王楠。我当时就感觉开了一个窗一样,终于能见到阳光了~李指终于能把他的时间都用在我的身上了~我没问过王楠,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她可能认为李指管我管得比她还多呢~ 说这段话的时候,张怡宁一直在笑,很多事情只有过去了之后才能看得清楚,我们也能从这段已经释然的情怀中了解到,两个中国女子乒坛的顶尖球员,原来还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分开了以后第一天,李指跟我说的话就是:“你这回高兴了吧,”我说:“嗯。”(笑) 第一天开始练的时候是男帮女,那天我练得特别好,力量发得也足、速度也快、状态也好,就这种感觉,不像以前情绪老是波动,感觉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从那之后意识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次李隼提到张怡宁的成功,都用了“水到渠成”这四个字。他说,在雅典奥运会之前,张怡宁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过、把所有的失败都尝过,该到她得冠军了~在张怡宁的成长过程中,当她的水平越高,越接近登顶,就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乒乓球就那么几克重,但凡心里稍有波动,都能够通过它体现出来,2001年的九运会,张怡宁爆发了。 2001年九运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赢她的机会,后来想想,那个时候要能赢她就真成神仙了~为什么,因为当时自己心态特别扭曲~从一开始心里有特想拿这个冠军,其它的从64进32到争半决赛那一大段的过程我都不看,恨不得直接打到决赛争冠军去,谁都是我的绊脚石,打得都已经快见血了~确实也说明自己当时太不成熟。 九运会决赛,第5局我5:21就输了,5:20的时候她发球,我连球都不接,直接挥了一下动作就下去了~我当时的状态,下来跟正常人一摸一样,上去比赛就是个疯子~决赛前李指还提醒我,你可注意啊,你已经被裁判盯上了,要再这么打的话肯定不行了。我有点儿较劲,不让我这么打,非得这么打,跟自己也较劲儿~有时特爱犯这个毛病,失控的时候更是这样。之前团体赛开始,周指导(周树森)做场外时候,我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又摔拍子,又踢挡板,又摔浴巾什么的。 九运会后我在乒乓队写检查,国际国内的比赛停了三个月。打完比赛李指就说,反正现在跟你说你也控制不了自己,你知不知道你已经影响到全女队了,全女队都要受批评了,这好在还是国内比赛,要是后面背着“中国”两个字你出去试试,你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得对你的形象负责任~后来我就静下来,从这一点开始突破,慢慢就学会自己分析问题。 时间慢慢前进到2002年,张怡宁逐渐成长为一个可以与王楠相提并论的新星,但她却屡屡捅不破这层窗户纸。直到釜山亚运会,张怡宁笑着亲吻手中的球拍,人们才确信,张怡宁真的可以战胜王楠了~ 我觉得王楠单打比我顺利得多,亚运会团体赛她输的那个金英姬,单打4比0就赢了;还有她最难打的对手李佳薇,4比0赢了。我这边不一样,刚输完双打的时候情绪特别低落,总感觉对不起李楠,对不起女队,输了团体之后,第一个单项金牌丢了,对我打击太大了。输完双打差不多隔了一个小时我马上又打单打,李晓东还给我讲战术什么的,我一点儿都听不进去。 决赛对王楠,好像之前是2比1我领先,后来她追成2比2,等到第7局又打到9分,最后一个球我挑了她一个侧身位,然后她拉出界了。我愣了一下,这么快就赢了,没想到~自己的表情刚刚特别投入比赛,突然一下子打完了,转变不过来。别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情况,就是说太突然,脸上的表情还来不及扭转到生活中的那种。 这就是张怡宁对自己在釜山亚运会战胜王楠之后经典笑容的详解,很简单,也很真实。釜山赢了王楠之后的几年,张怡宁慢慢和王楠旗鼓相当,继而在雅典奥运会超越,她已经不再仰望着王楠。而她自己,也慢慢成为了小队员们仰望的目标。对于这个过程,张怡宁坦承:“王楠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王楠在取得悉尼奥运会金牌之后两年路走得很顺,突然之间出现低谷,和高潮落差太大了~对她的心理,包括对她自身的位置影响特别大。打完雅典奥运会,我 和李指沟通的时候也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可能是在关键的年龄段,李指把握得也好。我觉得必须珍惜每一次机会,好不容易到这个位置了,怎么能随随便便失去它,这么多年去拼,教练、朋友也帮你一起去拼,好事儿也难得转到一起,四年一个轮回,你张怡宁也该称雄了,别回来让你自己玩没了,我只是这方面的东西考虑得多一些。 我和王楠相处太长时间了,我就特别坚信哪点,做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球~虽说和楠姐打了这么多年的球,场上是对手,但场下分得特别清楚。比如说,她心里特别清楚,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她明白我什么人,也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很真诚~ “我有一个梦想~” 自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张怡宁仿佛成了中国乒乓球队标杆似的人物,这个瘦瘦高高的女孩子频频出现在各种商业、非商业活动中,她独有的张氏招牌笑容也纷纷出现在各种广告里。成功,用这种铺天盖地的方式体现~ 很久以前,听李隼说,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张怡宁高兴的事,就是获得奥运会冠军~借用李隼的原话:“没见过心这么大的女孩子~”现在,张怡宁已经头顶着大满贯的光环,再听她说说她过去的梦想,这些故事对于那些迫切想得到这个荣誉的人,或许能成为借鉴。 1997年我刚进国家队的时候,只是梦想能拿个世界冠军,那个时候觉得奥运会冠军对我来说不太现实~我订的目标挺具体的,就是希望能够拿单项世界冠军~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争取团体赛报上名,再一步一步地看。当时陆指导(陆元盛)当女队主教练,他不希望我是“坐车”拿,希望我是自己拿,而且希望我决赛上场~ 此时张怡宁给我解释了“坐车拿”和“自己拿”的定义——两年一届的团体赛总会报五名参赛队员,但是每场比赛只有三个人上场,不管有没有打半决赛和决赛,只要中国胜利了,这五名队员都会成为世界冠军。在张怡宁的字典里,不参加决赛的那叫坐车,只有自己在决赛当中上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冠军。就在这种对世界冠军的期盼当中,张怡宁走到了2000年,那一年,18岁的张怡宁落选了悉尼奥运会。 悉尼奥运会落选以后,自己算了算时间,2004年我22岁,到那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不然就没机会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背上包袱~心思一年比一年重~2002年你看我不是打的挺好吗,釜山亚运会赢了王楠,到2003年那会儿,我实力更是不低于她了。所以,在巴黎世乒赛,我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但是有机会不等于赢啊~王楠也一样憋着劲拿冠军呢~谁能坐在那儿等着赢啊,当时媒体的导向,想我赢的多,希望我能赢大姐,超越她~当然媒体都是这样,你看现在,媒体也愿意让李晓霞、郭跃赢我们,这很正常的。 一个人太盼望得到一样东西了,反倒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那段日子我就知道训练了,睡眠特差~中午那一觉对运动员来说不是特关键嘛,我天天睡不着,一到下午看这个球带着金边儿就过来了~就凭晚上睡一觉,天天这样~ 我记得那会儿自己天天做梦都梦见乒乓球,一个星期有三天都梦见乒乓球,老是梦见跟人打比赛。做梦赢了吧,觉得自己的好多技术没打出来,不满意~而且又不是拿的世界冠军,不满意~做梦输了的时候,感觉怎么练得这么多东西没用啊,特惋惜~做的梦老是沉浸在那种输和赢的状态当中。 其实我们谁都知道不管输赢总是要看过程,但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你很容易陷入到那个漩涡里,这就是一个心理暗示,必须得常年地这么暗示自己。 我每天一起床的时候,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是:“张怡宁加油,要相信自己~”我都形成习惯了,睁眼先喊口号~ 当时李指给我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荷兰世乒赛的时候,那个时候王励勤技术状态都特别好,媒体就炒王励勤能拿世界冠军什么的,结果王励勤没排除这个干扰,早早就输给法国的埃洛瓦了~李指告诫我千万不要受这个干扰,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控制住情绪。我就是害怕像王励勤那样,本来形势挺好,别输给外国人~你说我这情绪得多长时间能够调整过来啊,越心动的时候,越容易往后想结果~我就想着比赛这么关键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包括记者的采访都特别注意,特别低调~ 到了巴黎赛场以后,他们帮我看了一下抽签,那次都绝了,我希望遇见的对手一个都没遇上~大比赛一定要有点儿对抗性,可我没有,8进4的时候遇到福原爱,那时候福原爱就是一个幼儿园的,刚出道,也就15岁~球跟现在比差远了~我希望碰的什么李恩实、李佳薇,全都被她赢了~你说什么事儿啊,半决赛还是碰的李菊,我技战术上特别克她,自从我进国家队就没输给过李菊~我一路上4比0,最后进的决赛碰王楠。可是王楠那条线就不一样了,她就磕磕绊绊上来的。你说要选搭档是想选一个饱经风霜、酸甜苦辣都经受过的人,还是想选个一帆风顺、从来都没遇见过挫折的人,你肯定愿意跟第一个吧, 我一路4比0赢的,按说体力不应该那么差,但是我打之前就是太累了~喝水都懒得喝~就说明什么,心理压力太大。李指看我们去了,就是赛前我们都见一面嘛,就是总是叨叨两句吧,他也知道战术上准备得相当细了,就简单概括地说了一点。当天的情况后来《乒乓世界》还写了,他一看我那人,心就凉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平常他跟我说话,我都是坐在那听,但那天我是躺在那儿听~ 等到进馆的时候和王楠打决赛,上来我就0比3落后,一点儿都打不通,拿什么战术打我也感觉跟人家对不上点儿,而且人家打得特主动,一直在前边别着我、压着我打~我不管从上面打、从下面打、从短球打、从长球打,都打不通~我捡球的时候感觉自己两条腿怎么这么沉,根本跳不起来~那一次输,是必然的~ 完那场球以后,第二天我跟王楠双打半决赛,对李恩实和石恩美,其实有时也挺逗的,乒乓队就是这么微妙,要搁2001年的那心理状态,第二天我肯定打不了,但那天我一下就转变过来了。我告诉自己,输,已经成了结果,有眼泪也要生生往肚子里咽下去。没打比赛之前我该吃饭吃饭,该准备准备,该跟王楠沟通就跟王楠沟通,人要长大就必须得学着解决困难,有一点儿半点儿逃避心理都不行~那天的双打特别精彩,李指做场外,当时就觉得我长大了~ 巴黎世乒赛打完回来,按说世界第二在其他人的眼里已经可以了,也没超出教练想象的范围,第一第二是很难预料的,但是这个比赛对我来说挺伤元气,就是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第二年就奥运会了,怎么才能超越自己,就这种状态打我还是对自己不放心,拿什么来赢金牌,我就想这个,但是只有金牌能够让我高兴~ 2003年我过得浑身都不舒服,没有一件事儿让我满意过,后来我又想,就算我拿了这个冠军又能怎么样,又不是奥运会~就一年过得比一年悲,干什么事儿就觉得高兴不起来~当时李指陪着我,他越陪着我,我越觉得对不起他~就连他普通一个感冒我都觉得是因为我自己~我觉得他对我太好了,太不容易了,我什么 时候才能给他一个回报呢,越这么想心理压力也大,心理压力越大就越没有开心的事儿。那个时候总悄悄问李指:“你觉得我还行吗,我能拿奥运会冠军吗,”他一点儿都没给我别的想法,直接告诉我:“行~”但他又不是特别正经地那么说,因为他越正经你心里压力就越大,所以我挺感谢李指的。 和张怡宁聊天,三句话不离她的教练李隼,雅典奥运会女单决赛后,张怡宁奔向看台上和李隼拥抱的镜头,相信还深深地刻在大家的记忆里。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怡宁说:“我感谢我的教练李隼,没有他就没有我~”这句话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其实我觉得也可以这么说,他是我一生的朋友。因为有这种默契是太难得了,像一般人说朋友很多,找一个知心朋友难,有他这么一个朋友顶太多朋友了~他能帮你解决太多的事儿,也能帮你扛太多的事儿,而且见识也多,知识也多,好多事儿你可以问他~就感觉人生当中有这么大的一个靠山,有他在心就定了。 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女强人,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女强人~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重视生活的人,要有工作,要有家,有老公,有孩子,这是我的最大的目标。等我打完2008年以后,下一个目标啊就是找一个好点儿的工作,不一定是挣多少钱,当多高的职位,我要成为这么一个完美的女性~ 记者手记 关于张怡宁,记者们都有特别多的感受。比如说,她虽然在场上没有表情,但在场下却非常喜欢笑,特别是和李楠在一起,笑点特别特别低~她们俩出现在任何空间,这个空间就会充满了快乐的笑声。我试图问过她们在笑什么,连她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看什么都觉得高兴觉得开心~我用什么样的语言也无法表现出她们笑的感染力,这一点让我很痛苦。 张怡宁的另外一面,是一个有礼貌、很教养的女孩子。我第一次采访张怡宁是2004年乒超联赛,再次见到她已经是在广东的某个城市,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天气微凉,看我只穿着一件衬衣,张怡宁关心地说:“穿少了吧,别感冒了~” 在张怡宁参加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的晚会之前,我们体育新闻部的张斌主任曾经问李武军,张怡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武军举了一个例子—— 2006年体坛风云人物颁奖,运动员们要和专项记者一起走星光大道,之前武军问张怡宁:“你是愿意我拉着你的手走呢,还是你挽着我走呢,”张怡宁特别大方:“导演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走吧~” 我觉得武军举的这个例子非常贴切,因为这就是张怡宁,一个坦坦荡荡、落落大方的北京女孩儿~
/
本文档为【姚明的成长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