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空杯心态推荐

空杯心态推荐

2012-09-09 7页 doc 39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7759

暂无简介

举报
空杯心态推荐编辑推荐 超越畅销书《方法总比问题多》作者吴甘霖再度为单位、企业和个人打造发展之魂!   空杯的心态比一百种能力更有力量。员工心态培训必读之作,个人修身与团队发展的第一心态。   小到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大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有一流的发展,就必须——时刻空杯、处处空杯!   选择空杯——就选择了一流发展;选择空杯——就选择了永远超越。 我们产品应该零库存,成功也应该是“零库存”。 ——海尔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锻造一流人才是联想发展的核心之一。而锻造人才的关键在于:时刻归零。 ——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 对于成功的...
空杯心态推荐
编辑推荐 超越畅销书《方法总比问题多》作者吴甘霖再度为单位、企业和个人打造发展之魂!   空杯的心态比一百种能力更有力量。员工心态培训必读之作,个人修身与团队发展的第一心态。   小到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大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有一流的发展,就必须——时刻空杯、处处空杯!   选择空杯——就选择了一流发展;选择空杯——就选择了永远超越。 我们产品应该零库存,成功也应该是“零库存”。 ——海尔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锻造一流人才是联想发展的核心之一。而锻造人才的关键在于:时刻归零。 ——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 对于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其事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以往他们的成功经验。 ——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 人生最难得的是:过哪座桥,烧哪座桥。 ——英国思想家、文学家 罗素 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菜根谭》作者 洪应明 我惟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什么都不懂。 ——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现代作家、翻译家 林语堂 内容简介 “空杯心态”:单位与个人的发展之魂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清空。 因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和放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与辉煌。这是每一个想发展的单位和人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   三种状态,三种命运 1.主动“空杯”的人,必然会有最大最快的发展; 2.被动“空杯”的人,小有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和强度会大打折扣; 3.拒绝“空杯”的人,要么停滞不前,倒退,要么成为他人的绊脚石。 人人都应该“空杯” 因为,“空杯心态”能使你——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吴甘霖,著名畅销书作家及培训师,历任香港中华文化传播集团副总裁、美国美中国际创造力开发中心总裁等职,现任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中国管理培训七剑客之一。 吴甘霖主讲的各种课程,其服务对象包括全球服务业第一明星企业Service Master、中国航天集团、中国鞋王“奥康”集团等大型企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院校各类高级总裁培训班、财政部等中央国家机关。 近年来,吴甘霖还主编了“甘霖智慧培训文库”,出版著作20多部。其中《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名列2005年全国图书排行榜人力资源管理类第一名,并被评为“2006十大经管图书”,2年多重印30次,“雅虎中文”关于本书的读后感及新闻达1300多万条,创中国企管培训图书第一的。 目录 第一单元 选择“空杯”就选择了不断超越  第一章 松开手你可以拥有更多   “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管理寓言   外在的“松手”来自内在的“空杯”   “时刻归零”如何造就联想那样的一流团队   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  第二章 “空杯心态”的六大价值   找到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剪掉无形的“长辫子”   最大限度激发生命潜能   成为杰出的创新者   提升事业和人生境界   不断超越,永创一流  第三章 超越的程度与“空杯”的程度成正比   要取得最大成功就得学会“彻底倒空”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其实也就是谦虚 来源 价值中国网 宋玉锋 关于空杯心态,早些年就传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小和尚去向方丈师傅请教问题,方丈师傅什么也没有对他说,只是当着他的面,在一个满杯的茶杯中继续倒茶水,水不停的往外流。小和尚回去后,百思方得其解,有容乃大,只有以一个空杯的心态对待事物,才能装得下更多的事物。   毛泽东同志早年也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其实也就是一个心态问题,人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听不进去别的话,装不进去别的事物。时刻应该具备一个空杯的心态,把心态归零。   但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不能什么都装,什么都忘。坏的东西就不能装,本就不能忘。这才是辩证的学习和处世态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松开手你可以拥有更多 在职场中和生活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抓住了什么,就不愿意松手。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无法继续成长、超越,导致因小失大、后退乃至更严重的错误产生。 外在的“松手”,来自内在的“空杯心态”。只有倒出你“杯子”中的水,才可以装进新的水,更不至于让原来“杯子”中的水发臭。 “时刻归零”是一流人才的成长之道,更是联想、海尔这些一流团队的成长之道。 不要害怕松手,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   “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管理寓言   《空杯心态》是一本我近年来越来越想写作的书。   产生写作此书的念头,来源于我在清华大学总裁班讲课的一次难忘经历。   那天,我讲的是“禅宗管理学与企业家心灵修炼”。当讲到“看破、放下、自在”这一节时,一位女总裁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一天,她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听见从客厅里传来4岁的儿子非常恐慌的声音: “妈妈!妈妈快来呀!” 她一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赶快跑到了客厅。这才发现原来儿子的手卡在一个花瓶中出不来了,因此痛得哇哇直叫。 她想帮儿子将手从花瓶中拉出来,可试来试去就是不行。看着儿子脸上挂满了泪水,她急坏了,于是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敲破了。 费了很大的劲,儿子的手终于出来了。这时她看到儿子的小手紧紧攥成了一个拳头,怎么也不松开。 她吓坏了:难道是孩子的手在花瓶里卡得太久变了形? 等她将儿子的拳头小心地掰开了,这才彻底松了口气。孩子的手没事,他的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一枚5分钱硬币。 这让她哭笑不得,因为刚刚被她敲碎的,是一个价值3万元的古董花瓶。 原来,淘气的儿子不小心将几枚硬币扔进了花瓶,他想把硬币取出来,可由于紧紧攥住硬币的拳头大过了瓶口,于是就怎么也出不来了。 她不由得问儿子: “你怎么不把手松开,放下硬币呢?那样,你的手就可以出来了,妈妈也就不必打烂这个花瓶啊!” 儿子的回答却是: “妈妈,花瓶那么深,我怕一放手,它就跑掉了啊!” 为一枚5分钱的硬币,砸烂了一个价值3万元钱的花瓶,这个故事听上去未免太可笑了。 但笑过之后,大家却一致认为: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4岁孩子身上,但其实这种现象在成人身上也普遍存在。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职场中的人,正是由于将手中的东西抓得太紧,最后导致了因小失大,甚至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当然,他们手中紧抓的“硬币”,并不是5分钱,而是其他很多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的东西,如成就、权力、利益、面子、学识…… 他们之所以紧抓这些“硬币”不愿松手,有两大原因: 第一,已经拥有了,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就要死死抓住。 第二,生怕松开手,这些东西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恐惧。 我们觉得孩子紧抓5分钱不放,最后导致3万元的花瓶被打碎很好笑,也觉得很惋惜。但我们是否也想过此时此刻,自己是否也抓着一枚或者几枚硬币舍不得丢弃,结果丧失了更大的机会与发展机遇,甚至可能造成不应该的悲剧呢? 这个“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故事,既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则管理寓言甚至人生寓言。这难道不值得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高度重视吗?   外在的“松手”来自内在的“空杯”   通过对上面故事的分析,学员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尽管捍卫自己的权益和有价值的东西很是正常的,但不管获得了什么——金钱、名声、权力……都不要紧抓不放,更不要自我膨胀,得意忘形。   换言之,松手不仅十分必要,也是一种大智慧!  但同时大家也提出:权力、利益、面子等,这是很多人争相追逐的东西。尽管有时候明明意识到了应该松手,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十分不容易。   说来容易做来难。原因在哪里?  因为:外在的放手,来自内心的割舍,而内心的割舍,恰恰又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禅宗故事。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 “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说: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这个茶杯,如果装满了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利益、权力、知识,还有优秀、经验、骄傲等,便再难装入更多的东西,自然也就谈不上超越和进步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空杯心态。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一起倒掉。 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 这是每一个想发展,尤其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心态,也是最需要的心态之一。 非常凑巧,就在我讲授这堂课的时候,正好一家著名媒体上发表了一则专访,接受采访的对象是近年来大起大落的著名影星刘晓庆。 提起刘晓庆,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位著名影星不但拍了很多令人记忆深刻的电影,还自己开公司,做过老板。 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众人瞩目的明星,却由于“偷税风波”,在几年前突然锒铛入狱,在秦城监狱中关了整整四百多天才被取保侯审出来。 从媒体的报道看,刘晓庆在经过400多天的牢狱之灾后,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而她的反思以及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奋起,对每个职场中的人,也很有启示作用。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她感叹说: “你说失去自由400多天,苦不苦?苦极了!一出来就面临1000多万元的补税和罚款,难不难?更难!但除了面对困难,重新开始,我别无选择。” 之后,她从零开始。这一次,她的为人处世方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为了还税,她很努力地拍戏,甚至一年接拍了七部影视剧和两部广告片。只要能挣到钱,哪怕报酬不是很高,角色不是很重要,她也会接。为了就是早一天能够把欠下的钱还上。 整整两年时间,刘晓庆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天天泡在剧组里。她降低了生活,每挣到一笔钱,除了留下生活费外,就去税务部门补交税款。每还掉一笔债,她心头的重担就被卸掉了一块。 有一次,刘晓庆去杭州参加一部电视剧的开机仪式。飞机起飞后10多分钟,驾驶舱的挡风玻璃突然碎裂。一生经历过无数风浪的刘晓庆遭遇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她吓得脸色苍白,浑身瘫软无力。 回到候机室,刘晓庆还心有余悸。同行的人劝她第二天再去,但她却不同意: “我是主演,那边的人都等着我,我怎能缺席?要是这次不讲信用,以后还有谁请我拍戏?这债怎么还得清?” 她坚持改乘下一趟航班去了杭州。 在这样的努力下,刘晓庆终于还完了所有的款项。当还完最后一笔钱时,她和朋友到一家最普通的饭店去吃饭,算是庆祝。 在人生的最低谷,刘晓庆并没有抱怨,也没有逃避,坦坦荡荡,该工作就去工作,该还债就去还债。 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张狂的影星刘晓庆,而是一个经历了凤凰涅槃的新人。 在一篇《重获自由才知道天有多蓝》的文章中,刘晓庆这样写道: 我曾对朋友说,出来这一年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过去我飘在空中,生活好像很灿烂,但没留下任何痕迹,而现在我是踏实地站在地上了。这两年的生活就像铁制版画,色彩单调却很深刻。 我非常感激这次“税务风波”,它让我有机会重新正视自己,不仅心态变平和了,而且学会了感恩,尤其是多了很多彼此理解的好朋友。我现在感觉刺骨的严寒已渐渐过去,前方正是春暖花开的美景。 当我把这段文字念给清华总裁班的学员们听的时候,大家沉吟了很久,然后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前部分,是谈论人在身处顺境的时候,不要太自满,更不要太自大。其中大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1)得意之时最易忘形,但最不能忘形。 得意时容易自大和骄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甚至会以自我为中心。但这样的结果轻则让人厌恶,重则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怎么能够不警惕? (2)得意之时,更要遵守法律。 在法制越来越完善的时代,谁也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故意漠视也罢,不小心疏忽也罢,都不应该成为不重视法律的理由。 否则一旦触犯了法律,即使有再迷人的光环也无法逃脱,甚至因为有迷人的光坏成为“杀一儆百”的对象。   在讨论的后半段,大家对刘晓庆“从零开始”的奋斗进行了积极的起来有这样几条:   (1)人人都有可能经历失败和犯错。失败和犯错都不要紧,关键是能吸取教训,又能从头再来。   正如著名的巴顿将军所说的那样:“成功的考验并不是你在山顶时会做什么,而是你在谷底时能向上跳多高。”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仅看他在高峰时如何进取,更要看他在低谷时如何腾飞。毫无疑问,刘晓庆这种“从零开始”的勇气和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2)遭遇惨败不是坏事,它往往能够让我们看清真实的自我,并“从天上回到地上来。” (3)要超越逆境,前提是一定要在心灵上学会“归零”。 对于刘晓庆来说,如果永远抱着自己昔日的辉煌,怕被别人说三道四,或时时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使自己只能永远沉在谷底。只有坦然接受和勇敢面对,才有“凤凰涅槃”的可能。 在职场中,如刘晓庆般遭遇大起大落的人有很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时候,不妨多向她学习。   “时刻归零”如何造就联想那样的一流团队   每个领导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流的团队。任何希望自己有大发展的员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流团队的一分子。  但是,一流团队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几十万元起家,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企业集团之一,联想创造了中国经济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来自联想集团拥有一个十分出色的精英团队。 我曾经问过联想控股集团人事部经理杨彤一个问题: “联想这些年发展那么快,与你们的团队建设密切相关。那么你们团队建设的‘核心密码’是什么?”   杨彤回答说。   “‘核心密码’谈不上。如果有什么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我们联想经常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做到的一点——时刻归零。 “也就是说,在联想,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永远不要把过去当回事,永远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   这样的总结很值得借鉴。  “归零”,也是空杯的另一种表述。严格意义上说,它是空杯的“极致”体现,是让自己最完全、最彻底地空杯。 而“时刻归零”则告诉我们,“归零”不是一次或几次,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是延续不断、时刻要做的事情。 的确,回顾联想的发展,就会发现他们的确在“时刻归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超越了很多人。 如联想刚刚成立不久,副研究员胡锡兰就主动去站摊位,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却迎来了向优秀经营者的迈进,后来成为柳传志的得力助手; 再如联想刚创业时,由于没有经验,大部分资金被人骗掉。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去卖白菜、萝卜,以挽回损失;另一方面却总结出“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的理念,从建设和文化提升方面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当联想颇具影响力、迅速发展的时候,客户对联想极力夸赞。而柳传志却谦虚地说:“我们联想只是一家小公司……”因此赢得客户的加倍信赖,也促使了企业更大更快的发展。 而让我们最难忘的,恐怕还是现在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归零”经历。 进入联想后,由于工作出色,杨元庆很受柳传志器重,不少人已经隐隐看出来,他已经被柳传志作为接班人在培养。 面对工作上的成就和领导的支持,杨元庆虽谈不上很骄傲,但难免有些自以为是。当自己的看法和别人不一致时,他不太懂得让步,结果与其他一些领导之间矛盾加剧,而他还并没有觉察到。   于是,有一次,柳传志在大庭广众之下狠狠批评了他一通。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杨元庆很受不了,甚至当场就哭了。晚上回家后,他准备写辞职信。 但最初的冲动过后,他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了自己。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觉出柳传志对自己的批评是对的,这不仅是为单位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于是,他撕掉了辞职书,而是改为写了一封检讨书。   从辞职书到检讨书,这是一次十分彻底的“归零”。  通过这次“归零”,杨元庆开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成为了联想的董事长。 不仅要能干,还要敢于“归零”!杨元庆的成长经历,正是“彻底空杯迎来超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联想集团“时刻归零”的故事还很多,但就从上述几个“归零”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倒空”过去的优势,才会创造新的优势。 (2)越能走出“光环”,越能创造事业的辉煌。 (3)越不崇拜自己的优秀,越能求得职场的发展。 其实,学会“归零”并非联想一家的独特文化,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和人才,都格外重视“归零”的价值。 如2000年末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的《南风窗》杂志总编秦朔,就把“归零心态”作为自己成功的原因之一。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先生,也特别喜欢向每个员工倡导“学会归零”。他说,每一天都是一个原点,每一次工作都应从零开始,每天都应以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
/
本文档为【空杯心态推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