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交界痣

2012-09-05 2页 pdf 146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0060

暂无简介

举报
交界痣 ·60· 125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桂旭红 生垦塞旦医药!Q堕至!旦筮堡鲞筮!≥魍垡bi磐£堂!!鲤:!垒!;璺塑,Y生:璺:盟!:!! 【摘要】 目的为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积极预防产后出血。方法对本院2008年度的所有产后 出血病例共1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不包括晚期产后出血),结合统计学分析出血原因。结果宫缩乏 力是产后Hj血的主要原因。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所致,应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预防处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统计分析;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本...
交界痣
·60· 125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桂旭红 生垦塞旦医药!Q堕至!旦筮堡鲞筮!≥魍垡bi磐£堂!!鲤:!垒!;璺塑,Y生:璺:盟!:!! 【摘要】 目的为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对本院2008年度的所有产后 出血病例共1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不包括晚期产后出血),结合统计学分析出血原因。结果宫缩乏 力是产后Hj血的主要原因。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所致,应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预防处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统计分析;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 院分娩总病例3684例,其中经阴道分娩2358例,剖宫产1326 例。产后24h内出血量≥500ml的产妇125例,发病率为 3.4%,年龄19—38岁,平均26岁;孕周33—43周,平均38.6 周;初产妇74例,经产妇51例,有人流引产史者58例。 1.2方法计算出血量的方法是称重法、容积法、面积 法⋯,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术中测量¨J。产Ij{f查血常规,产后 出血控制后24—48h复查血常规,观察产妇血红蛋白变化也 可估计出血量。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查找产后出血的原因, 产后出血与产程长短、胎儿体重、分娩方式的关系。 2结果 2.1产后出血的原因官缩乏力74例,占59.20%;胎盘因 素34例,占27.20%;软产道裂伤15例,占12.oo%;凝血功 能障碍2例,占1.60%。 2.2产程长短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关系,见表l。 表1产程长短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关系(例,%) 注:1组与2组相比P(O.05,2组与3组相比有P计划
生育宣传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 产;③鼓励孕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④ 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产程,发现产后出血应立即查明原因,及 时处理;⑤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剖官产 术中常规使用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加强子宫收缩,术中规范熟 练操作,避免损伤子宫动静脉,缩短手术时间,止血彻底,减少 切口出血;⑥加强产后j(!Il察,注意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 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0-211. [2]杜建化.如何正确估计剖宫产的产后出血量.实用妇产科杂志. [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 关于交界痣的良恶性诊断的探讨 张大鹏 【摘要】 目的对皮肤交界痣的诊断进一步的探讨。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比复发 及无复发皮肤交界痣的区别,来明确皮肤交界痣的诊断。结果 两者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几乎无 差别。结论诊断和治疗皮肤交界痣,不能单纯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还应当根据临床,并加强 随访,观察复发情况,以便及时进行下一步治疗。 【关键词】交界痣;免疫组化;复发;随访 作者单位:124000辽省盘锦市第四人民医院 万方数据 生国塞旦匡蕴!塑生!旦筮堡鲞筮!≥翅£!i些堕!型:丛型!塑,!生:璺。№:!三 皮肤交界痣,是皮肤的一种瘤样病变,一般为良性经过。 但近年来常有复发病例。对本院2000-2007年3l例交界痣 (其中4例有复发)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行总结,现报告 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挑取本院2000-2007年病理诊断为“皮肤 交界痣”的病例31例。临床检查为皮肤色素性肿物(部位各 不相同),稍突起于皮肤表面,不分病例表面长有毛发。临床 局麻下行切除手术,将肿物标本送病理检查。 1.1.2检查方法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切片后, 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一抗CK,S-100, GFAP,HMB45,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2病理检查与诊断 1.2.1组织学病理大体取材:大多数为球形肿物,直径 O.8—1.2cm,表面覆以少量毛发或无毛发,肿物褐色或黑色, 切面质韧。 镜下所见:表皮及其下延的上皮角的基底层细胞与真皮 之间,被增生的痣细胞团所取代,并与表皮相连,形成所谓的 “滴落现象”。痣细胞为梭形或立方状。部分细胞透明,胞浆 含有色素。核圆形或椭圆,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不见炎细 胞浸润。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呈多个巢团状,边界清 楚,分布距离均匀;每个巢内的上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下一 半则在真皮浅层内。这些痣细胞为大痣细胞,色素较深。 1.2免疫组化瘤细胞显示S一100(+)HMB45(+-)GFAP (·)CK(-)。 1.3对比把4例复发的病例同其他27例组织病理及免疫 组化进行对比,发现复发与不复发的病例,在组织病理学及免 疫组化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2结果 经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得出最后诊断为“皮 肤交界痣”。大部分患者切除肿物后,均治愈。只少数病例 (4例)于手术后3—5年内复发,占所有病例的12.9%。继续 -6l· 切除复发肿物,经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一步会 诊,仍诊断为“皮肤交界痣”。 3讨论 交界痣(junctionalnevu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皮 肤表面,也可见于结合膜、外耳道、子宫颈等处。临床常表现 为体积较小,孤立性半球形小结节,大多直径<1cm。一般呈 单发.极少数为多发。表面较光滑.与皮肤纹理相似,质地韧, 呈棕色或黑褐色,几乎是对称性的,界限清楚的病变,表面光 滑、无毛,平坦或稍高于表皮。一般不出现自觉症状。突起于 皮肤表面的交界痣容易受到洗脸、刮须、摩擦与损伤的此外, 并由此可能发生恶性变症状:如局部轻微痒、灼热和疼痛;痣 的体积迅速增大;色泽加深;表面出现感染、破溃、出血,或痣 捉为皮肤出现卫星小点、放射黑线、黑色素环;以及痣所在部 位的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等。恶性黑色素瘤多来自交界痣。痣 细胞分布,由表皮到与表皮相连的真皮内。细胞呈梭形或立 方状,部分细胞胞浆透明,偶见核分裂。罕见病理性核分裂。 皮肤交界痣一直被认为皮肤非肿瘤性病变,属良性范畴, 切除后即可治愈,完全切除后不复发。但近些年来,对此病诊 断标准似乎应该有所改变。因部分患者在肿物完全切除后, 仍出现复发,这一点值得慎重。本文经过对3l例病例对比分 析,发现复发组织的瘤细胞并无明显的异型性,但这种生物学 行为贝Ij属低度恶性经过。很多病理学家也因此提出:诊断皮 肤交界痣,应主要注意痣细胞侵及表皮的程度,越接近皮肤的 表面,越应该注意复发。因此,病理学上认为,对于皮肤交界 痣的治疗,除了完全切除肿物外,临床上还应建立严格的随诊 ,以便观察是否复发和下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范郎绨.肿瘤诊断病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谭郁彬,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李云霞,徐满如,裒敬东,等.213例色素痣的手术治疗及组织病 理学分析.实用癌症杂志,2005:4. CAG治疗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张琰李新刚 夏玉彬丁现超孟君霞 刘秀文 【摘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CAG方案)治疗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Ds/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CAG 方案治疗MDS/AML13例,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无效者退出,有效者继续接受下1个疗程治疗。结果 13例患者中3例1疗程后达cR(23.1%),2例2疗程后达CR(15.3%),3例达PR(23.1%),总有效率 为61.5%。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余不良反应较轻。结论CAG方案治疗MDS/AML 安全有效,疗效较为满意。 .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AG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 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 作者单位:455000安阳地区医院血液科 化。据MIC协作组的资料显示,约21%的MDS患者最终将 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继发于MDS的白血病以急性髓性白 血病(AML)多见,预后较差,治疗比较困难。本院自2002年 以来应用预激方案(CAG)治疗13例MDS转化的急性髓性白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交界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