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012-08-23 7页 doc 65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17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CCTV健康医馆 NO:39 1秋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7招有助预防 11、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 12、细心防范至关重要 2心脑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 4A专家声音 4B急救小手册 5C日常生活小提醒 5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一、饮食多样化 5二、适量运动 5三、改正不良习惯 5四、药物预防 5服用六种心血管药需慎重 6分享护心法宝:晚饭少吃点给心血管减负 7长期服用心血管药可能伤眼 “ 秋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7招有助预防 “...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CCTV健康医馆 NO:39 1秋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7招有助预防 11、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 12、细心防范至关重要 2心脑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 4A专家声音 4B急救小手册 5C日常生活小提醒 5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一、饮食多样化 5二、适量运动 5三、改正不良习惯 5四、药物预防 5服用六种心血管药需慎重 6分享护心法宝:晚饭少吃点给心血管减负 7长期服用心血管药可能伤眼 “ 秋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7招有助预防 “天凉好个秋。”但对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最近可要特别留神了。(青岛)市骨伤医院内科主任李进强调,时下昼夜温差大,就像埋下了一颗“炸弹”,致使相当多的患者前往医院就诊。专家提醒,进入换季季节,应慎防心脑血管疾病 1、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 “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李进提醒,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进入换季季节,对健康人来说,这也不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这方面也粗心大意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李进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首先要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 李进建议,防范心血管疾病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认识,避免思想上的轻“敌”,二要重视和了解天气情况,及时收听气象预报,以便能随时增减衣物,应付自如,千万不要在这方面有任何的偷懒、侥幸、否则会因小失大。如果把秋天的工作做好了,就会为冬季的全面预防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秋季气候干燥,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许多呼吸系统的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脏病更是由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导致。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2、细心防范至关重要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身体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变化较大,血压容易波动,这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诱因之一。 李进说,心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是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在秋天要更加注意治疗原发疾病(即引起心功能不全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针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如强心、利尿、扩血管)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预防各种感染。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因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因此对感染要特别重视,如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咽喉炎、气管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女病人多见)等。特别是深秋,非常容易患感冒。 ②避免中强度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③情绪不能过分激动。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 ④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饮食中过多的摄盐是心脏疾患的“敌人”,但食盐摄入太少又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会导致另外一些疾病(如低钠血症)。摄盐多少才是合适的呢?一般轻度患者每日限制在5克左右,中重度患者还要适度减少。 ⑤静脉输液不要过快过多。 ⑥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要及早医治。 ⑦不能滥用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应遵医嘱。因为某些药物会影响心脏功能,如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应加以注意。(宋学智) 心脑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著名演员高秀敏、马季、侯耀文、古月等一批演艺界精英,风华正茂却都因急性心肌梗塞而溘然长逝。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已被认为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全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 夏季由于高温、高湿,加上血液循环加快,身体耗氧量增加,更加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如果大家对心脑血管疾病及自救、抢救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亲人就会多一分生的希望。为此,永报姐妹花调查了各类人群,采访了相关专家,希望能让你学会与死神争分夺秒。 人物:李大爷(心脑血管患者) 年龄:70岁 地点:雕塑公园 时间:20日7点 20日早上,记者在雕塑公园碰到了正在晨练的李大爷。 “大爷,您老人家身体还好吧?” “不是很好,现在右手还不是很灵活。我心脏不好,一直靠药物维持,但上个月突然发病,幸好抢救及时,不然早就和阎王爷见面喽!” “那你知道发病后,该如何进行自救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大爷愣住了:“自救?不知道,反正我一发病,老伴就马上拨打120,等待医生的救援。”随即,李大爷补充道,因为他已患病多年,家里人对他的病情也了如指掌。送到医院后,家属能向医生很好地描述他的病情以及平时的一些症状。这样,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为抢救争取了一定时间。 人物:张阿姨 年龄:55岁 地点:下园朱 时间:20日13点 张阿姨虽然已有50有余,但看上去一点都不显老。跳舞、搓麻将、晨练一样都不落下,身体状况一直很好。 20日下午,记者敲响了张阿姨家的门。 “在朋友圈中,有好几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有一个长年卧病在床,日常起居都要靠家人照顾帮忙。真可怜!”快人快语的张阿姨说。 “如果,有一天,你们几个朋友在搓麻将,忽然有一个朋友发病了,你该怎么办?” “这我还真是不知道。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情的话,我想第一时间应该通知医院吧,还有应该先把病人的情绪稳定下来。”张阿姨说。 但关于如何对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张阿姨一无所知。 人物:陈先生(中风患者家属) 年龄:39岁 地点:市中医院 时间:20日15点 在市中医院康复科,记者看到一名男子正陪着老人在做针灸,便上前与他聊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一对父子。去年农历三月初八晚上,父亲突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后经送医院抢救,总算捡回了性命,但也留下了后遗症中风。住院治疗了五个月,出院后,一直在做康复保健。至今,还不能下地走路。 “自从父亲生病后,我们一家人都快成半个医生了。关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二。”陈先生说。 陈先生说,在住院期间,医生也向他们介绍了多种家庭救治。他们多多少少也学了一点。比如,病人发病时,最好让其平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异物,以保障呼吸通畅;家中必备一些药品,视病情轻重,立即让病人含服药品。看来,陈先生对患者发病时,采取的紧急措施还是知道得不少。 人物:大学生 年龄:90后 地点:烧烤一条街 时间:19日20点 在烧烤一条街,记者见到几个年轻人边谈笑边吃着烧烤,为避免贸然询问对方不配合,记者先说明了来意。几个年轻人都示不了解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刚巧你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病人,你会如何对他进行施救呢?” “这还不简单,直接打120呗。”一个女生抢先答道。 “可是120到达你所在的位置可能需要十多分钟,你需要做的是尽量延长病人的抢救时间。你会怎么做?” 几个年轻人思索了半晌。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用手机上网查询急救方法不就行了吗?”其中一名女生说着,并迅速掏出手机查询起来。 10秒钟不到,她有了:“你看,搜索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分这么多种:高血压、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必须根据病人所患的病种再对症下药。” “这个方法好,有事求网络,以后遇到这类事我们都不用慌了。”几个年轻人笑得很开心,仿佛又学会了一门技术。 人物:周小姐 年龄:26岁 地点:经济开发区 时间:20日19点 与周小姐见面后,我们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 “什么心脑血管疾病?”周小姐反问。 “比如冠心病、脑溢血、心肌梗塞等都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 周小姐说,对于心肌梗塞她有所耳闻,那时她还是在校大学生,惊闻高秀敏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噩耗,所以特意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听说大部分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没能识别病前先兆,延误就诊才导致死亡的。医生说,发病前会有心绞痛或腹痛等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就马上去医院就诊,这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身边有突发病例时,拨打120急救,还要让病人平躺。”但对于其它心脑血管疾病,周小姐知之甚少。 调查结论 在对26个不同职业身份和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调查中,有21个受访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救和急救措施一无所知,占比80%;有两个受访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略知一二,仅占7%;而大部分老病号本人或患者家属可能因长期关注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会相对留意急救措施。 从调查情况来看,女性对各种养生或医学知识的渴求度高于男性。让人担忧的是,一些人真遇到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时,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抢救方法:如给患者直接喂水喂药,或背患者下楼送往医院。 但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希望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急救知识,只是现实中往往缺少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即使能上网的,也因没有切身体会而没有去特别关注。 A专家声音 市一医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生胡智星说,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病与脑血管病的统称,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而“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及肥胖者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救命药需舌下含服 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如果有人突然晕倒,在不能确定其病因的前提下,让其平卧,千万不要轻易搬动突然昏倒的人。因为如果病人有心脑血管疾病,随意搬动他会增加其心肌含氧量,加重病情。 通常情况下,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时,患者可采取舌下含药的方式进行紧急自救。凡舌下含服的药品,不宜用大量开水送服,以提高药品生物利用度。如果患者口腔干燥,药片难以被溶化吸收,可少量饮水,但要注意,饮水时不可将舌下含服的药咽下。 6分钟内为抢救黄金时间 急性心梗前多无心脏病史,但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过心绞痛、腹痛、心悸、烦躁等症状,出现这类病症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在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日夜颠倒的作息群体也逐渐成为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高危人群。 胡智星说,发生突发性心脑血管意外时,越早抢救越好,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 B急救小手册 第一,让病人平卧,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第二,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第三,抬高患者下颚,额头后仰,以免发生脑溢血。 第四,当口中有食物时,应立即清理口腔异物。 第五,家中备有急救药物的,舌下含服。切不可用水强灌,那样容易灌进气管引起呛咳、窒息。 第六,拨打120,打电话时别急着挂,医生可能会根据你描述的病症,提醒你如何采取必要的自救或急救措施。 第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突然出现晕厥、昏迷、无呼吸、无心跳等症状,可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方法:施救者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按压患者胸骨下方1/3位置,下压深度为4—6厘米,而后放松,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均匀、平稳、有节奏地反复进行,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 C日常生活小提醒 饮食:宜清淡,少吃多盐食物,多吃杂粮,少吃细粮。多吃果蔬类食品,切忌暴饮暴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最好远离烟酒,如平时有饮酒习惯的,适量饮酒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可酗酒。 运动:改变静态生活方式,坚持适量运动,把运动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但运动千万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极限,同时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过早进行晨练。 药物:按时且正确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停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如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症状,立即舌下含服。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导读: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那么要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习惯、药物等方面阐述中药粘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您。 一、饮食多样化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 二、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所以适量运动有益心脏健康,而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 三、改正不良习惯 戒烟:吸烟能促使与加重动脉硬化,引起血管痉挛,吸烟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5倍,所以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上来讲应该戒烟。戒酒:偶尔少量饮酒是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而且最好是葡萄酒,但长期过量饮酒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戒酒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要手段之一。少盐:研究指出盐摄入过多可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盐分摄入应为每日6克以下最宜。 四、药物预防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有心脑血管家族史,或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症的易患因素者,应积极主动采用药物预防,将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上。如长期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75~`100mg),就有预防血管疾病的作用。当然如果从预防角度上讲,市场上纳福健纳豆胶囊的效果会更明显,而且纳福健纳豆胶囊中的纳豆激酶,可以有效的溶解血管中的血栓,使得中老年人能在根本上彻底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服用六种心血管药需慎重 不少人在服用心血管疾病药物时,常因对药物属性不明,或不遵医嘱,导致药效不佳,甚至加重病情。这里介绍几类心血管疾病常用药服用常识,供参考。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片有效期较短,需避光保存于密闭、干燥的棕色小玻璃瓶中,6个月后未使用的药片应全部丢弃。含服硝酸甘油时,尽可能取坐位,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在用力大便或劳动前5~10分钟预防性含服,含服时如舌下无麻刺烧灼感或头涨感,说明药很可能已失效。 美托洛尔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胸痛)和高血压。服用该药会降低四肢血液循环速度,天气变冷时要及时采取保暖措施。此外,该药会使心率减缓,血压降低,使用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血压与心率,若心率每分钟低于50次,应及时就医。 苯磺酸氨氯地平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胸痛(心绞痛)。在服药数天后,可能出现头痛、面红、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通常在继续治疗后减轻或消失。服药4~8周后,若下肢水肿(常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可在睡眠时抬高下肢,或联合其他高血压药物治疗,减轻下肢水肿症状。 噻嗪类利尿药此类药物药性缓和,适合患高血压的老年人使用,但美中不足的是易致人体钾元素流失。应多摄入富钾食物,如柑橘汁、香蕉、葡萄干等。 阿司匹林本品服用前,如有浓烈醋味,说明药物已经失效,应及时更换。服用过程中,应避免饮酒,防止胃出血。 华法林本品有抗血栓作用,但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抵消、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如动物肝脏、蛋黄、枸杞等,因此要避免大量摄入上述食品。 分享护心法宝:晚饭少吃点给心血管减负 专家介绍: 杜金行,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三病区副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专家,杜金行教授很懂平衡之道,不仅能把握好西医的规范科学,同时又将中医的整体观贯穿到疾病诊治中。生活中的他,也把顺应身体变化、维护机体平衡作为护心养生的法宝,就像他手中的那杯茶,夏季放菊花山楂,消暑去脂,冬天把菊花换成枸杞,就能驱寒滋补。 杜金行说,百病皆从口入。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很大程度上就源自营养的平衡打乱。现代人压力大、应酬不断、饮食无度,体重超重者比比皆是。只有做到五味调和、营养均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古代《养生录》中谈到的“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现在看来依然有可借鉴学习之处。杜金行的多年的习惯是晚餐吃得少、吃得早。习惯虽小,但很多人却做不到,身边的人有些不爱回家吃晚饭,下班后就奔赴饭局,吃吃喝喝几个钟头,才摇摇晃晃回家。还有些加班熬夜,错过正常进餐时间,晚餐拖到很晚,常和夜宵一起解决,吃完后倒头就睡。殊不知,晚餐吃得过多,再加上进食时间较晚,可引起胆固醇升高,诱发动脉硬化;长期晚餐过饱,也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从而埋下糖尿病的祸根。 百病皆由气生,如果人体内气息长期不能调达、顺畅,很容易惹病上身。从医30多年来,杜金行见多了因心理不平衡、长期生气忧郁患病的人。一个被诊断为冠心病的中年女性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她眉间有道深深的愁结,话语里全是怨气,觉得自己一辈子没有一件顺心事,坐公交车把脚崴了,走在路上被车撞了……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因情绪问题导致心脏病。在杜金行看来,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不顺心,不要刻意放大,要学会舒缓压力,保持乐观心态。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会选择爬山,在山顶吼一吼、唱唱歌。再就是和朋友聊天倾诉,往往是一说出来会发现,大家彼此都有过同样的苦恼,横向比较后压力能得到缓解。此外,工作紧张时做几个扩胸运动、深呼吸,能帮助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除了做到营养平衡、心态平衡外,杜金行还格外注意动静平衡。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杜金行告诉记者,动脉硬化是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开始的,而运动则是血管内皮最好的保护剂。他建议运动要科学规律,不要不动,也不要“大动干戈”,最好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杜金行多年来每天晚上坚持一个小时快步走或是跳跳健身舞,每次锻炼完,都会觉得神清气爽很多。 长期服用心血管药可能伤眼 杨先生今年68岁,两年前查出高血脂、高血压并有心律失常症状,医生给他开了一些抗心律失常、降压以及降脂的药,之后一直坚持吃,血压控制得还行,其他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他发现眼睛有点不舒服,偶尔眼痛,看东西有点模糊。一位老朋友说他是吃了治心血管病的药物导致的,请问专家,是不是真有这回事?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应注意什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黄仲委教授介绍,相当多的降血脂、降血压、调节心律失常药物长期使用,对眼睛是有副作用的。如降血压药硝苯地平会引起视力减退、复视、眼部不适、眼痛、结膜充血等;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普伐他汀钠可引起视物模糊、复视、晶状体混浊;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洋地黄可致视物模糊或色视如黄视、绿视等;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普罗帕酮可能使患者出现视力减退、复视;防治心绞痛的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会引起青光眼的急性发作(青光眼患者在使用前一定要把病史提供给内科医生参考,慎重使用);血管扩张药烟酸可出现弱视、眼底黄斑囊样水肿;维生素E烟酸酯会引起眼部充血(有青光眼病史的心血管病患者应慎用);藻酸双脂钠片可能引发结膜下出血;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眼出血、视力减退等。 当然,药物只要及时减量或停用,以上的毒副作用是会减轻、消失的。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药物的副作用外,还要知道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是否血液黏稠度高。如果血液黏稠度高,往往伴有眼底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如眼中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静脉阻塞)、眼底出血、青光眼等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所以,建议需要长期服用降血脂、降血压、调节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除了需要和内科医生合作外,也要定期到眼科检查,尤其在出现视力减退、复视等症状时,更要及时告诉内科、眼科医生,必要时须调整药量甚至换药,才能既保护生命也保护好眼睛。像杨先生已经出现眼睛不适的症状,自我判断是“热气”而喝些清热的凉茶是不可取的,建议及早找出原因,对症防治。 PAGE
/
本文档为【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